當前位置:首頁 » 半夜時分 » 為什麼動物拖延時間

為什麼動物拖延時間

發布時間: 2022-05-02 04:01:42

Ⅰ 人遇到老虎時,為什麼說不要轉身逃跑或者蹲下

因為動物也是有本能的,它也害怕人類就和人們怕它們一樣,只要你一跑它的本能反應就會上去撲向你,如果你鎮定不動的話,也許還會沒事,老虎它本身就是森林之王,只要看見比它弱小的食物它就會去捕捉的。

做法應該是對老虎表現的十分狂暴,要讓它知道你是非常厲害的,不敢靠近的,然而來拖延時間,尋求幫助。不過一般野外的老虎是不敢靠近人類的,它們會保持警惕之心,然後趕緊躲得遠遠的。但是對於動物園的老虎可就不一樣了,所以說去動物園一定要遵守園規,因為你不知道會發生什麼樣的事情!

Ⅱ 人類為什麼會有拖延症,其他動物有嗎

拖延是現代社會中十分常見的一種行為,指的是避免完成一項需要在一定期限內完成的任務。進一步來說呢,就是我們盡管知道可能會產生負面影響,但面對某項任務仍然會習慣性或故意採取拖延措施。拖延在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通常也被認為是一種消極的特徵,它阻礙了一個人的生產力,拖延讓我們又恨又無法掙脫。在1751年,英國作家、文學評論家和詩人Samuel Johnson就曾經這樣描述過拖延:“我們一直推遲我們知道最終無法逃避的事情,這樣的蠢行是一個普遍的人性弱點,它或多或少都盤踞在每個人的心靈之中。”

那麼其他動物也會像人類一樣有拖延症嗎?其實還真有,拖延並不是人類所獨有的行為,也可以在其他一些動物身上觀察到,比如說——鴿子。南康涅狄格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延遲獎勵對鴿子的行為模式進行研究,他們用大小不同、起始時間不同的幾組任務,對鴿子們進行了測試。結果表明,鴿子傾向於選擇復雜但延遲的任務,而不是簡單而快速的任務。

Ⅲ 鴿子也有拖延症,哪些案例能夠證明

鴿子也是擁有拖延症的一種生物。在生活當中,人們只以為只有人類是會產生這樣的拖延症,實際上有很多的生物都擁有這樣的拖延症,只不過人們沒有完全的進行一些系統的科學實驗去證實而已。但是有一些人在做過實驗之後,發現動物們存在這樣的拖延症,可能在他們動物間的叫法不是這樣的,但是與人類所救的行為相比較,這就是拖延症。南康涅狄格州立大學專門成立了一個研究組,對鴿子做了一系列的實驗,最終證明了鴿子有這樣的拖延症。

無論是人類還是動物,其實在做一些事情的時候,都要做到一個高效的完成性,盡量的避免自己在生活當中的拖延。

Ⅳ 美國田納西州有一種暈羊,它們為什麼那麼容易暈

這種暈羊也叫作美國田納西羊,是一種膽量很小的食草動物,如果受到意外的刺激或驚嚇,它們就會被嚇得忽然“暈倒”在地,動彈不得,樣子十分呆萌滑稽。它們之所以那麼容易“暈”,並不是它們真被嚇得昏倒了,而是因為它們受到驚嚇後,腿部很容易造成肌肉強直的現象,這時它們在短時間內會腿部肌肉緊張、僵硬,無法自主控制,只能傻乎乎地倒在地上無法動彈。

農場主的提醒

由於田納西羊暈倒在地的樣子非常呆萌,不少人特意來到田納西的羊圈裡觀看這些羊。而在農場裡面,農場主也會叮囑遊客不要發出過大聲音,因為大一點的動作或者大一點的喊叫聲,都可能使羊群受到驚嚇,從而“放倒”一大片田納西羊。當然一些遊客,沒有看到田納西羊暈倒的樣子會很失望,農場主為了補償他們,往往也會往羊群里輕輕扔一塊小木頭之類的,這時總會有幾只羊被嚇得倒地不起、四肢僵直,其它羊見此情況也嚇得趕緊跑開了。

Ⅳ 拖延時間與動物有關的成語

月懷一雞

拼音: yuè huái yī jī
解釋: 「月懷一雞」指那些明知道自己錯了,卻故意拖延時間,不肯及時改正的人。

成語故事: 月懷一雞

孟子善於運用比喻來說明自己的主張。孟子說治理天下是很容易的事,只是君王想不想做的問題,並不是他能不能做。齊宣王問:「想不想做和能不能做有什麼區別?」孟子說:「挾著太山跨越北海,告訴人說:『我做不到』,是真的做不到;若是為長輩折條樹枝,告訴人說:『我做不到』,是不願意做,不是做不到啊!治理國家沒有挾太山超北海那樣難,只是折條樹枝那樣簡單。贍養我的父母,從而贍養別人的父母,愛護我的孩子,從而愛護別人的孩子,那麼治理天下就像翻一下手掌那麼容易……」

宋國大夫戴盈之決定減免百姓的部分捐稅,但又說:「今年年內還辦不到,請讓我先稍微減一些,等到明年再徹底實行,怎麼樣?」 孟子說:「現在有一個人每天偷鄰居家的一隻雞,有人勸他說:『這不是正派人的行為!』他便說:『好吧,我知道這不好了。這樣吧,請允許我少偷一點,原來每天偷一隻,以後改為每月偷一隻,到了明年,我就徹底洗手不幹了』—如果知道這種行為不合 於道義,就應該趕快停止,為什麼要等到明年呢?」

「月懷一雞」指那些明知道自己錯了,卻故意拖延時間,不肯及時改正的人。

(出自《孟子》)

Ⅵ 動物會和人一樣有壞習慣嗎,哪些動物有拖延症

動物當然會和人一樣有壞習慣,而且這些習慣很多是出於生物的本能。因為和壞習慣相反的詞叫自律,而自律這個概念是只有高等生物才會有,所以自然界中更多的動物是通過本能來做出行為的,那麼關於提出的這個問題,我會從以下幾個方面作出解答。

一、動物都有哪些壞習慣?

其實這個概念並不是特別的准確,因為不能拿好習慣和壞習慣來強加到動物身上。在自然界中所有的動物都是依靠著本能來進行活動的,這些本能包括捕食,逃跑,繁殖生育等。對於動物來說習慣沒有好壞之分,只要是能夠保證生存的方式都是正確的。

Ⅶ 上帝問為什麼動物不願意活那麼長時間

不是所有的動物都比人類活的短啊 生物的自然預期壽命是由基因決定的,現在認為是生長期的5到7倍

Ⅷ 動物有時間觀念嗎

作者:馮鋒我們根據日常生活經驗,都能感到時間在流逝,知道什麼是回憶,什麼是規劃,這就是時間觀念。那麼,動物們有沒有時間觀念呢?一些動物行為專家根據最近的一些實驗結果,認為不只是人類有這種能力,動物也可以具有前瞻後矚的能力。 動物的情景記憶 來自澳大利亞的心理學家恩德�6�1 塔文,將「情景記憶」定義為能夠回憶人經歷的細節的能力:比如發生了什麼,在哪裡發生,何時發生等。與其他沒有個人經歷的記憶相比,塔文博士認為情景記憶具有獨一無二的特點。比如說,人們每天可以到達地鐵站,卻不用次次都回憶第一次坐地鐵的情景。塔文博士強調,情景記憶只是存在於人類中,其他的生物不具備這種能力。這是為什麼呢,因為情景記憶需要個人意識。如果不能意識到自己的存在,那麼何談記住自己。他同時認為,目前還沒有證據表明動物可以回憶它們的經歷,即使這些經歷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 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實驗可以驗證以上觀點,但是許多動物行為研究人員對此都持肯定意見。也有一些研究者持反對的意見,劍橋大學的比較心理學家尼古拉�6�1 克萊頓就是其中一位,她還進行了一系列的實驗來驗證。克萊頓博士的實驗對象是西部灌叢松鴉,目的是確認它們是否具備情景記憶的能力。松鴉每年都要貯藏成千上萬的食物,並記得每一個貯藏地點的位置和存放在這里的食物。克萊頓博士希望通過實驗來證明,灌叢松鴉具有關於貯藏位置,或者曾經藏過食物的記憶。 實驗主要涉及兩種食物:蛾子幼蟲和花生。當幼蟲比較鮮嫩的時候,松鴉不會選擇花生。如果幼蟲死去了幾個小時,那麼松鴉會更喜歡花生。克萊頓博士根據鳥類選擇食物的類別將其分籠。在4 個小時或者5 個小時之後,她將鳥類重新放回各自的貯藏地。研究發現,松鴉離開貯藏地的時間長短,對於尋找食物的類型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離開貯藏地4個小時的鳥類會挖掘幼蟲,而5個小時的鳥類則對幼蟲視而不見卻選擇花生。 1998 年,克萊頓博士及其研究團隊發表了其實驗結果,表明灌叢松鴉的表現符合情景記憶的一些特點。此後,克萊頓博士更深一步地研究了松鴉的記憶。2005 年,她的研究小組發現,不論是否屬於研究樣本的松鴉,都能記憶何時何地貯藏食物。如果一隻松鴉發現別的松鴉在尋找貯藏的食物,待其離開,它會挖掘了食物並重新尋找貯藏地。與克萊頓博士合作的其他科學家,通過實驗在其他動物身上找到了情景記憶的標志。如老鼠,當它們發掘地下貯藏室時,沿途似乎可以憑借記憶尋找需要的食物;蜂鳥似乎可以記憶何時何地采過哪朵花的蜜;恆河猴不論多久之前存放食物,仍然會記得貯藏地點。 反對的聲音 目前,仍有很多科學家認為這個結論是不可信的。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的比較心理學家托馬斯�6�1 薩德多弗認為,無需自身的記憶,一隻灌叢松鴉就可以在貯藏地的周圍找到所需要的食物。他認為,信息實際上並不是精神時空穿梭的特徵;情景記憶也要依賴其他的能力,而這些能力目前僅能在人類思想中找到。這種能力是在我們的祖先從猿分化出來之後進化而具有的,其優勢不僅僅在於可以通曉過去,還包括「感知未來」。近期大腦掃描的研究結果支持了薩德多弗博士關於過去與未來的論證。哈佛的心理學家丹尼爾�6�1 沙克特及其研究組近期研究了人類大腦思考未來經歷和想像未來的功能。人類大腦在進行思考的時候,不同的分區會有不同的活躍程度,從而引發「神經網活動」來產生情景記憶。當一個人回憶生活細節的時候,「神經網活動」就會發生改變,有些腦區會減弱,有些腦區會增加。而如果思考自身的未來,情景記憶的「神經網活動」就會變得更加活躍。 薩德多弗博士認為,這種導致人類意識可以代代相傳的「神經網活動」從石器時代的原始人類開始,至少已經進化了1600 萬年,而這種精神活動僅僅存在於人腦中。古人類學家發現,原始人類使用的工具距離打造地點有好幾米的距離。這表明「如果你剛剛吃完,卻仍然隨身攜帶工具,那麼就說明對未來有意識,預測到未來的需求」。 聯合其他的比較心理學家,如多倫多大學的比較心理學家薩拉�6�1 謝特利沃斯,薩德多弗博士發起了一項研究—尋找動物也可以規劃未來的證據,這項研究「就像逗引公牛的那塊紅布」一樣具有強烈的引導性。已有的一些研究表明,動物對於未來沒有什麼概念,比如,卷尾猴在吃飽了之後會將剩下的食物扔掉,盡管明天早晨它沒有食物可吃。 動物的未來意識 與此相對應的一些科學研究結果表明,動物是有未來意識的。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學的比較心理學家威廉�6�1 羅伯特博士對松鼠猴是否可以規劃未來進行了測試,讓我們驚訝的是,結果很有說服力。 他的研究組通過食物對松鼠猴進行實驗,主要包括提供1 粒棗子和4 粒棗子的選擇。果然不出所料,所有的猴子都選擇了4粒棗子。隨後,科學家在猴子做選擇之前,將飲用水拿走。如果猴子選擇4粒,那麼在3 個小時內禁止猴子飲水,如果選擇1 粒,那麼就可以在半個小時後飲水。 在這種情況下,猴子開始選擇1粒棗子,說明即使它們當時並不渴,但是已經意識到未來會渴。另一種情況是,如果科學家不再拿走飲用水,猴子們將選擇4 粒棗子而不是1 粒。 克萊頓博士最近測試了灌叢松鴉對未來的意識情況。其研究組將松鴉放在3 個相鄰的房間中6 天。每個早晨松鴉要被關在兩個不同的房間中各2 個小時。其中的一間房子,沒有任何食物。另外的房子里,為鳥類提供松果粉(使用粉末的目的是保證松鴉不會隱藏食物)。在每剩下的時間里,松鴉可以在3個房間中任意穿行,並享用充足的松果粉。第7天,研究者將松果粉換成松果,並在早晨的兩個特定實驗室放幾個冰櫃,如果松鴉具有未來的「憂患意識」,就會把食物貯藏起來。克萊博士認為「如果我是松鴉,我就要藏起一些食物,那麼第2 天早晨醒來,就可以吃到早餐了」。她還發現,與早餐室相比,在其他的房間里,松鴉多存放了3 倍的松果。顯而易見,鳥類會了解未來的需求並採取行動,它們知道需要什麼,哪裡需要。 這個結果很振奮人心,但是其他的動物行為學家認為,研究的過程具有強迫性,即使是一直持反對意見的薩德多弗博士,也對克萊頓博士的研究結果感興趣。他所關心的是,鳥類未雨綢繆的行為究竟能夠提前多久,松雞是否能夠像人類,為未來一周或者一個月的事情做准備呢?是否這些研究結果僅僅局限在食物的貯藏方面呢?而且,他認為,這項研究非常有價值。

Ⅸ 拖延現象(拖延症)的成因有哪些

拖延現象(拖延症)的成因有哪些?如何應對?
魏洪謙
剛剛
拖延現象,有可能是獨處的焦慮感無法排解造成的。
2017年9月11日更新:
沒想到現在這個問題還有人更新回答。我翻了一下,當年啟發我寫答案的劉大可的答案已經找不到了。估計是刪掉了。除了這個答案之外,劉老師還啟發了另外一個答案。
拖延現象,可能是獨處的焦慮感無法排解造成的。
現在拖延現象,一般見於獨立工作或者學習場景。比如寫作,創作,文案,設計,讀書,做作業等場景。
總結歸納一下,就是個體單獨進行創造性工作,或者被指派,單獨執行任務時候,容易產生拖延現象。
經過這幾年的斷斷續續的思考,我認為,拖延現象本質上是獨處焦慮造成的。
下面列出關於拖延的想法,也是對這幾年學習成果的總結。

1.正確應對匱乏性獨處,可以避免拖延現象。
拖延現象一般是出現在獨處的工作環境。比如寫作,做作業,讀書,做習題。執行者都是處於一種獨處狀態。
關於獨處,心理學家許金聲提到,人的獨處可以分為匱乏性獨處,成長性獨處,和存在性獨處(後人本主義理論)。
獨立創作或者單獨學習,是一種成長性獨處。這種獨處,人是在向自我實現不斷邁進的。成長性獨處是讓人很享受的,有一種樂在其中的忘我體驗。人感受到的是流暢感。
但是實際生活中,獨自寫作,讀書,做練習,常常會是一種煎熬。這種讓人感覺煎熬的獨處,是匱乏性獨處。匱乏性獨處讓人坐立不安,注意力不能集中,有明顯焦慮,緊張的感覺。焦慮讓人無法順利進入任務的實際執行階段,讓人注意力不斷轉移和分散。匱乏性獨處的焦慮,導致任務執行的不斷推遲。這就是拖延的實質心理過程。
如何擺脫匱乏性獨處,心理學家許金聲提出兩種可能。
一種是從匱乏性獨處中走出,轉向人際交往狀態。這可以減輕獨處造成的焦慮和緊張。
另一種是通過努力,把匱乏性獨處提升為成長性獨處。這樣做的前提是,有健康的心理素質,有強大的自製力,堅強的意志力,執行力足夠強。忍耐住獨處時的焦慮和緊張,把注意力集中於具體任務執行階段,最終獲得平靜的心情和高效率工作。
綜上所述,如何解決拖延現象,實質上是如何正確應對匱乏性獨處,或者讓匱乏性獨處轉化為成長性獨處。

許金聲教授還詳細介紹了匱乏性獨處的幾種情況:
獨處時匱乏的根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b541b80102wh7z.html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需要、尊重需要,這些需要如果沒有得到滿足,在單獨執行任務時候,容易陷入匱乏性獨處。所以,滿足這些基本的心理需要,是高效率工作,避免拖延的前提。

2.人際交往是日常基本心理需要。
幾年前我有個模糊的想法(見文末原答案)。我覺得人際交往的需要,是人的基本需要。每天進行一定劑量的人際交往,是保持心理健康的保證。這個想法可以用需要層次理論來解釋。但是目前我還沒有找到人際交往的計量單位是什麼,也沒有搞清楚人每天需要多少人際交往。網路交流是否能夠替代面對面真實互動。
對於因為缺乏人際交往而感覺緊張,焦慮的人,我一般建議:
1>如果有條件,每天和親人朋友面談。面談內容不重要,關節是雙方的情緒情感的表達和接納,相互傾聽,積極反饋。這裡面其實也是有門檻的,如果學習一些心理咨詢面談技巧,會更順利些。也可以讀一下許金聲教授的通心黃金三要件理論,或者讀一下愛的五種語言這類書。
每個人需要正視自己對人際交往的需要,主動求助獲得情感撫慰不可恥,值得尊重。
2>如果遠離家鄉,沒有親人可以傾訴,可以通過網路視頻聊天實現。或者盡快融入本地的社交圈子,找到能夠在情感上相互支持的人。或者加入一些興趣組織,用興趣愛好方面的認同和鼓勵,替代親情方面的接納和鼓勵。或者接受專業心理咨詢服務,心理咨詢師可以提供高質量的無條件關注和接納。
通過上述手段緩解焦慮之後,就可以全身心投入到認工作和學習中去,可以減少拖延現象。

3.人是排斥獨處狀態的,這種排斥會造成單獨執行任務的拖延現象。
人是高級社會動物。動物心理學家洛倫茲說過,灰雁也是一種高級社會動物。高級社會動物的特點是,喜歡群居,非常排斥獨處。
人對被指派單獨執行任務的反感和排斥,可能和人對獨處的排斥有關系。
從原始部落生活角度講,單獨行動意味著生命危險。現在的人類大腦和原始部落時代的人沒有區別,一旦處於獨處狀態,就會產生焦慮情緒,是一種物種本能。面對陌生事物的焦慮同理。
兒童階段,孩子在家長身邊的時候,玩耍最盡興。有家長的陪伴,生命安全獲得保證。小孩子就徹底開動好奇心和游戲的天性,開始探索周圍的大千世界。這是在迅速學習,能夠刺激大腦的發育和成熟。從這個角度講,家長不應該因為孩子不聽話哭鬧就訓斥孩子。孩子沒有錯,孩子害怕獨處,是一種生命受到威脅級別恐懼。所以要想孩子聰明,多陪陪孩子是最簡單的。陪伴著孩子,讓孩子無憂無慮地玩耍,是給孩子最大的禮物。
人從天性上就排斥獨處。獨處狀態,會讓人感覺焦慮,強烈的孤獨感會讓人向逃離所處的物理環境,很難集中注意力,渴望和真人直接對話聊天等等。
老師布置家庭作業,讓孩子自己完成。對於孩子來說,理智上做作業是學生角色必須要做的事情。但是從情緒感受上看,獨立完成作業,意味著獨處,天然附帶物種與生俱來的焦慮。
這種情形,要麼是家長陪伴孩子一起完成作業,提供情緒情感上的鼓勵和安撫,要麼是幾種幾個孩子,坐在一起完成作業,脫離獨處狀態。
命令式的任務布置,會讓人感覺反感和排斥,也可以用這個思路理解。
家長讓孩子把地掃一下,把垃圾倒掉,把衣服自己洗干凈。孩子剛開始都是很排斥的。在家長看來,這么簡單的事情,有什麼難度,為什麼不聽話。對於孩子來說,獨立完成一件自己從沒有做過的事情,意味著和家長完全隔離,處於一種危險的獨處境地。這是一種本能的情緒反應,所以會直接排斥。
孩子在心理上還沒有完全個體化,和家長在心理上是一種無界限的共生狀態,這個階段讓孩子單獨行動,對於孩子意味著死亡。這種焦慮強度非常高。兒童時期這種被強制指派單獨執行任務的經歷,會造成比較嚴重的創傷性情緒體驗,留下深刻的創傷記憶。成年後類似的情形,會重新喚起早期經歷的負面情緒,造成看似幼稚不理智的任務拖延。
成年人往往可以想方設法克服這種對獨處的本能排斥。通過各種手段和小技巧,消解或者超越對單獨執行任務的焦慮。
所以,獨處,單獨執行任務,在絕大多數情況下,等同於焦慮,緊張等負面情緒體驗。拖延現象,源於對於負面情緒體驗的拒絕。
想辦法超越獨處狀態下的負面情緒,或者盡量擺脫獨處狀態,都是可以讓人盡快進入任務執行實質性階段。
如何擺脫對工作任務的厭惡和排斥呢?
有的作家,為了緩解獨處時候的焦慮,會吸煙,會喝點酒,有的會吃零食等等。有的作家,會通過進行環境設置,催眠自己,徹底擺脫獨處焦慮。比如美國作家史蒂芬金,嚴重酗酒,喜歡在狹小的房間裡面用個小破桌子開始寫作。我國科幻作家鄭軍,喜歡寫作的時候吃點小零食,造成體重超標,當然現在已經減肥成功了。
在軍隊裡面,令行禁止,不允許有拖延。一方面是很多任務,實際執行不是單獨行動。另一方面,令行禁止意味著對共同體的認同和獲得歸屬感。任何對命令的拖延,都意味著自絕於共同體。任務拖延,意味著基本接納需要的剝奪。這種剝奪是絕大多數人難以承受的。軍人的榮譽,背後是被群體拋棄的恐懼,甚至是自我身份認同層面的自我否定。這種級別的壓力下,執行力不是問題。
公司團隊工作狀態下也是如此。團隊共同推進一項工作任務,成員全部在現場。現場氛圍下,情緒情感相互監督和激勵,任務進度實時可見,反饋及時,這樣拖延的可能性就很小了。
據說有網路直播寫代碼的。我也發現了竟然有專門直播寫網路小說的平台。這可能是擺脫孤獨焦慮的一種途徑吧。

4.拖延現象的背後,有相當多的情況是任務內化不足。
一項單獨執行的工作,需要在情緒情感,價值觀,相關知識技能,所需的資源和工具物料配置等各個方面都需要准備充分,才能夠順暢進入執行階段。
這樣說比較抽象。
比如要寫一篇文章,這篇文章所代表情緒情感,價值觀是作者真心認同的嗎?可能在情感上不接受這個任務,就要糾結耗費好幾個小時。事先應該考慮好,或者和徵稿人充分討論,達成共識。
作者在知識技能方面,有足夠的准備嗎?如果寫作基本技能不過關,不適合執行時間緊急的寫作任務。
文章素材准備充足嗎,寫作工具好用嗎?如果因為參考資料查找,耗費好幾個小時,或者電腦重裝系統,耽誤大半天,這種拖延雖然不適主觀故意,也應該盡量避免。說不定看似客觀原因造成的任務延誤,實際根源是情感和額價值觀不認同。
當然,事先做好充分准備,追求萬無一失,也是拖延的常見借口。制定具體的任務計劃,工作日程,是避免拖延的方法。

下面是原答案:
發布於 2013-04-14
劉大可老師的分析我非常贊同!
從心理動力或者意志力角度看,仍然可以從心理學角度分析拖延症。

從事創造性工作的人,完成計劃中的工作是在以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中的最高需要自我實現為最終目標報酬的。(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歸屬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實現的需求)

在具體活動實施過程中,高層次需要滿足的前提是較低層次需求的滿足。也就是生存安全需要,情感和歸屬的需要等方面常常不能完全滿足。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是沒問題的,關鍵是情感和歸屬的需要,很難完全滿足。

設想一下,一個在校研究生,或者留學國外的博士生,人生地不熟。完全脫離原生家庭和最初的同伴關系群體,嚴重缺乏「情感支持」,情感和歸屬的需要滿足很難實現。哪怕最簡單的日常工作也是這樣。他們工作效率的高低,和中間這個「情感和歸屬的需求」是否得到滿足關系很大。
我在實際工作中觀察發現,每天和同事進行一定劑量的聊天,是保證工作高效率的必要條件之一。問題是有的工作場合禁止聊天,比如加工製造類的工廠車間,聊天室被明令禁止的。這里看來是不符合人的心理需要的,畢竟工作佔用了一天中的絕大部分社交時間。
現代中國正在由熟人社會轉變為陌生人社會。個人更可能在遠離家庭和故鄉的地方學習和工作,情感支持和群體歸屬感的來源只能就地取材。要麼在就地組成類似於家庭的人際關系(事實上的情感依戀關系),盡快融入工作團隊中,增強團體認同感,培育相互接納相互尊重的團隊人際關系。要麼常回家看看,經常電話聯系視頻連線等等。在保證了情感和歸屬的需要之後,相信拖延症會少很多。
還有一點,情感和歸屬的需要每天都需要滿足,不是一勞永逸的事情,這個的確有點麻煩!

Ⅹ 拖延症是不是人類獨有的行為有動物會拖延嗎

動物行為學上有個概念叫替代活動(displacement activity),當動物處在兩難境地,比如面對兇悍的配偶,一方面不想放棄機會,另一方面又不敢貿然行事的時候,會做些完全不相乾的事情,比如挖土梳毛。反正我自己拖延的時候就是這種狀態,既不想寫報告又沒法不寫,結果回過神來時間已經用在各種奇葩的事里了。我不懂心理學,後半部是我編的,有錯請專家糾正。。。
滿意請採納

熱點內容
為什麼女孩子喜歡渣渣的男孩 發布:2024-11-20 12:17:03 瀏覽:454
紫瑪瑙手鏈顏色淡了是因為什麼 發布:2024-11-20 12:15:40 瀏覽:682
為什麼微信關閉聲音還響 發布:2024-11-20 12:15:34 瀏覽:726
電腦雕刻割邊為什麼一邊大一邊小 發布:2024-11-20 12:06:27 瀏覽:864
周九良和孟鶴堂為什麼要刪微信 發布:2024-11-20 11:56:26 瀏覽:854
為什麼別人說嚼檳榔找不到老婆 發布:2024-11-20 11:45:43 瀏覽:914
為什麼明星手機不支持雙卡 發布:2024-11-20 11:43:29 瀏覽:213
為什麼小米32寸顯示器邊框不滿 發布:2024-11-20 11:39:10 瀏覽:54
腸胃的為什麼顏色 發布:2024-11-20 11:39:07 瀏覽:955
為什麼我沒有電視直播軟體 發布:2024-11-20 11:38:27 瀏覽: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