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回頭看會覺得時間好快
❶ 為什麼隨著年齡的增長,會覺得時間越過越快
時間的速度是恆定的。
我們感覺時間快了,是因為我們相對於時間的恆定發生了變化。
一方面:年齡越大,遇到的問題就越多,需要做的事情就越多,一天的時間對於我們來說就非常的短。
另一方面:往前走一步,就離終點近一步,越是靠近終點,越想回頭看,逝去的歲月讓人懷念,越是懷念過往,越離過往遙遠……離起點越遠就離終點越近,時間越快。
❷ 為什麼越長大就會覺得時間過得很快
因為年歲的增長最大的變化就是衰老。
衰老不僅意味著外表的改變,比如:皺紋、脫發、肥胖……還有來自工作、家庭的壓力。家庭:上有老下有小,如果有房貸還要每月還款,養車子、養孩子、養老人都需要花錢花時間花精力。工作:年輕的後輩越來越多,危機感爆發,前浪隨時可能死在沙灘上。
每個人精力都是有限的,繁瑣的事堆在一起,再好的脾氣也會被消磨得失去耐性。
等時間好不容易過去,孩子長大,工作戀愛了,看似熬出頭了,卻開始擔憂晚年生活,害怕時間過得太快,和兒女相處的時間越來越短。
想來想去,還是小孩子最簡單無憂了,年輕真好。
❸ 回頭看,時間為什麼過得那麼快
時間過得就是很快的。
一去不復返呀。
所以要珍惜。
❹ 為什麼越長大,越覺得時間過得很快
你是否開始越來越多地發現,隨著年齡的增長,感覺時間過得越來越快?你以為上次見一個朋友是幾個月之前,但實際上那已經是去年的事了。你認為朋友的孩子剛開始學走路,但發現他們現在已經上了幾年學了。小孩子的長大不斷提醒我們時間在快速流逝。
年齡越大感覺時間越快是時間體驗的最大謎題之一。時間加速的關鍵在於我們對過去的感知。
我們知道時間能對記憶產生影響,但也正是記憶產生並塑造了我們對時間的體驗。我們對過去的觀念超乎想像地鑄造了當前的時間體驗。正是記憶令時間產生了獨特的、具有靈活性的特點。
自傳式記憶
我們做過的大部分事情基本上都忘記了,即使是唯一的、對個人有重大意義的事件的記憶也會慢慢變得模糊。當我們談論關於記憶的研究時,更確切地說那應該是關於遺忘的研究。每天我們經歷的成百上千個時刻都會被遺忘。
關於記憶的研究是心理學領域研究中一個主要的內容,然而與研究短期記憶與語義記憶課題的龐大數量相比,人們回想個人經歷的能力相對卻被忽視。
自傳式記憶可以分為兩類:事件記憶,它由一些具體的個人經歷組成,例如在新學校報到的第一天;語義記憶,它由我們對自己的生活及對世界的了解組成,它會包括你就讀的學校的具體情況,例如學校在哪個城市,有多少學生等。
對時間的理解給記憶賦予了意義。當我們敘述自己的生活時,我們會很自然地將一系列事件用時間串聯,然後解釋事件間的前後聯系。1885年,法國哲學家讓馬利居友提出,如同現代城市是基於早期文明的基礎上出現的(「活著的城市是在沉睡的城市上方建成的」)一樣,在大腦中,我們對當下的意識也是不斷建立在過去的觀念上的。
全面回憶
與戈登貝爾(Gordon Bell)(《全面回憶:改變未來的個人大數據》作者)的談話總會讓人有點緊張。因為你知道站在你面前的這個人胸前戴著的小巧黑色設備每20秒會對你進行一次拍照,他打算將這些照片永久保存於一個龐大的幻燈片中,這是他從1988年起的每個清醒時刻就開始積攢起的寶貴影像。
他將此稱為「全面回憶」。不僅僅是照片,他會記錄下一切:每張銀行對賬單、每封電郵、每條簡訊、每個訪問過的網站、每條電話機留言(包括他的妻子要求他關掉留言的次數)、看過的每個電視節目以及讀過的書的每一頁(他甚至僱用了一名耐心的助手把每一頁進行掃描)。他創造著一個獨一無二的生活記錄,但他也為找到堅持這獨特記錄的方法耗費了大量精力。
羅伯特希爾茲牧師(Reverend Robert Shields)在2007年去世時,留下了91個裝滿日記的紙箱。這些日記是他在打字機上完成的,按時間順序記錄了他25年來每一分鍾的生活。這位可敬的希爾茲牧師對自己的日記如此執著,以至於每天晚上睡覺時都會每隔2個小時醒來,記錄做夢的內容。
希爾茲牧師和戈登貝爾都堅決杜絕了記憶的錯誤對自己人生記錄的真實性造成的破壞。他們去除了自傳式記憶的一個巨大局限性:即記憶的選擇性。但這也可能是一個問題。也許有一天每個人都會擁有一個電子檔案館完整記錄自己的一生,我可以選擇重溫過去的任何一天,但你是否真的會把本來可以體驗新事物的時間和精力用來重溫過去?如果這個技術意味著你能記住一切,它可能會對你的時間知覺產生深遠影響,因為如我們接下來要看到的,通過自傳式記憶,我們才產生時間流逝的感覺。過去的記憶對我們判斷當前時間流逝的速度,有著超乎我們想像的巨大影響。
當時間加速
記錯黛安娜王妃去世或柏林牆倒塌的年份,只是隨著年齡增大人感覺時間變快的一個通病。當你11歲時,暑假裡無所事事的一個星期顯得特別漫長;而當你成年後,向公司請了一個星期假來重新給家裡裝修,牆還沒刷完一半,這周就很快結束了。任何超過30歲的人都會告訴你時間正在加速流逝,不管是周日晚上還是聖誕節這樣的標志性時間,感覺下一個總比上一個來得更早。
在成年人中,感覺時間隨著年齡增大而越來越快的現象非常普遍,但小孩子則沒有這種體會。我記得當我還是個孩子的時候,大人們對我一眨眼就長這么大的感慨會令我感到惱火。這看上去是一句愚蠢的廢話。現在盡管我努力避免大聲說類似的話讓孩子聽見,但他們的成長對我來說仍是一個令人吃驚的提醒。時間越過越快的感覺令我吃驚的一點在於,盡管我們經常提起它,但我們似乎從來無法習慣於此。
很多人給出的第一解釋都直接與數學有關。在40歲時感覺一年過得很快,因為這只是你生命中的1/40,而你8歲的時候一年在你生命中占的總時間比例要高得多。這個叫作比例理論,多年來該理論得到很多人的支持。
自傳式記憶的運作方式顯然也可以解釋為何年紀越大感覺時間過得越快,但這與加奈提出的比例理論有所不同。實際上,在1884年,哲學家、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就指出,這種比例理論更像是對現象的描述而非解釋,我也贊同這一點。「當我們年紀越大時,相同長度的時間感覺越短――對1天、1個月和1年的時間來說都是這樣的,但1小時卻不一定如此,而1分鍾和1秒鍾的長度感覺上還是不變的。」比例理論的問題在於它的規律在對短暫時間的體驗上會失效。它忽略了注意力與情感這兩個我們已經提到的會對時間知覺產生很大影響的因素。這個理論無法解釋所有時間發生扭曲的情況,包括被迫等待,還有假期能對時間體驗產生奇怪的影響。當度假結束回家後,人們經常聲稱感覺自己已經離開家很久,而若比例理論成立,把14天的假期放到整個生命長河中,它會顯得非常渺小,幾乎是不值得紀念的。
你應該已經注意到了問題的所在:這些全部是基於個人對時間的主觀體驗,而這種主觀性從來都是很難測算的。盡管人們都說年齡越大感覺時間過得越快,但將這種感覺直觀表現出來的難度是超乎想像的。如果要求人們回憶過去的生活,他們會一致表示現在時間過得比年輕時更快,但這種感覺應該來自於他們對多年前時間體驗的回憶。當今天75歲的老人在他們25歲時,當時沒有人詢問他們感覺一年過的有多快,這就是說我們只能將今天的老年人與今天的年輕人對比。這可能意味著隨著年齡增長,時間變快的感覺是因為他們總體上的生活節奏變化了,而不是他們個人對時間的感知出現變化。
望遠鏡中的人生
但仍有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強調了年齡變化與感覺前一個10年流逝速度的關系。一個人年齡越大,他們會說過去的10年過得越快。那麼可能對於成年人來說,幾天、幾月或幾年的時間感覺上都不會有什麼變化,但以10年為單位的時間可能就比較特殊。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解釋為何感覺10年過得越來越快呢?答案還有待爭論,但主要的理論依然與自傳式記憶的運作方式有關。
對那些發生超過10年的事件,例如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爆炸和黛安娜王妃的去世,你可能認為其中一些的發生時間距現在更近。這個很常見的錯誤,叫作向前壓縮(forward telescoping),指的是時間好像被壓縮了,就像你從望遠鏡看遠方的物體一樣,遠處的物體看起來變近了。與此相反的是後方壓縮或反轉壓縮(backward or reverse telescoping),也被叫作時間延伸。這是指你認為某事件發生的時間比實際更久遠。這在較早之前的事件上出現的比較少,但在最近幾個星期的事情上並不罕見。你可能認為上次見一個朋友是在3周前,但實際上那是2周前的事。
向前壓縮是產生時間變快感覺的因素之一。關於壓縮現象最直觀的解釋叫作記憶清晰度假說(clarity of memory hypothesis),這是由心理學家諾曼布拉德布恩(Norman Bradburn)在1987年提出的。這個理論很簡單,因為我們知道記憶會隨著時間慢慢褪色,我們便依據記憶的清晰度來判斷這件事發生的距今時間。如果一件事在記憶中已經模糊,我們便推斷它發生在更久以前。
懷舊性記憶上漲
在過去的生活中回想出幾個令你開心異常,及幾個令你難過或恐懼的經歷。這些事情發生時你多大?有可能它們中的一些(盡管不是全部)是發生在15―25歲間。心理學家們發現在記憶中來自發生在這一時期的部分在數量上佔了大多數。這個現象被稱為「懷舊性記憶上漲」(reminiscence bump)。這種上漲可能是造成年齡越大感覺時間越快現象的關鍵。
懷舊性記憶上漲不僅包括了對事件的回憶,我們甚至能記住更多在20歲左右時看過的電影里的場景和讀過的書本中的內容。我們記得最清楚的大新聞往往發生在上漲期間的前半部分,而我們記憶最深刻的個人經歷往往發生在上漲期間的後半部分。這是一個相當有力的發現,我們甚至可以依此大體推斷一個人的年齡。
懷舊性記憶上漲產生的關鍵是新鮮感。青春在我們記憶中如此清晰是因為在這段時期中我們比30多歲或40多歲時有更多新鮮的人生體驗。這是充滿了「第一次」的時期,第一段性關系,第一份工作,第一次離開父母旅行,第一次在離家很遠的地方生活,第一次真正對於自己的生活有了許多選擇。新鮮感對回憶有極強的影響,以至於即使在「懷舊性記憶上漲」期間,我們對一項新鮮體驗的開始階段都有更深刻的記憶。在成年人中進行的一項關於大學第一年回憶的研究中,41%的回憶都來自大學里的第一個星期,那個有最多新鮮事的星期。以上現象中,新鮮感並不能完全說明問題,兒童時期也充滿了新鮮體驗,但我們對兒童時期的記憶卻不如對20歲左右時清晰。
我們知道在青春期末段和成年之初,大腦會經歷一段特殊的發育時期,因此一個尚未被證實的理論認為,大腦在這段時期可能非常高效,因此在這段時間產生的經歷會形成最強的記憶。
我認為最合理的解釋與自我身份有關。我們知道記憶與自我身份間存在著緊密的聯系,記憶出錯甚至會令人感到不適。這種聯系也許能解釋「懷舊性記憶上漲」。很多人在青春期末段與20歲開頭的年紀時會開始思考例如「我是誰?」「我要成為什麼樣的人?」等問題。
懷舊性記憶上漲
利茲大學(University of Leeds)心理學家馬丁康韋(Martin Conway)提出,在這段自我身份形成時期,我們會在記憶中置入非常生動的記憶,並方便在以後隨時回顧,使形成的自我身份保持完整與一致。如果該理論成立,可以推斷出如果人在青春期之後經歷了某種較大的自我身份轉換,他們可能會出現第二次「懷舊性記憶上漲」,以鞏固他們形成的新的自我身份。將解釋「懷舊性記憶上漲」的三種理論――大腦發育、自我身份尋找及新鮮體驗結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個強有力的解釋。
電視節目製作人早就聰明地發現並利用了這個現象,製作播放能喚起人們對自己青少年時代鄉愁的節目吸引人們收看。鄉愁是一種有趣的情感。我們以為這是一種溫暖、積極的感受,然而它實際上包含了失落,也許還有一種希望過去能更幸福的情懷。它包含著苦樂參半的因素,以至於在以前鄉愁這種情緒是不被鼓勵的,甚至曾經被當作一種精神病。
在頭腦中向過去進行時間旅行的能力對於自我身份的形成與確認至關重要。這種能力能夠將我們的個性與在明知有限的生命中尋找意義的過程黏合。回顧過去會令自己不曾存在的將來顯得更加遙遠。鄉愁也能發揮其社會作用,加強人與人之間的聯系。當人與人之間有如此多的回憶可以分享,我們怎麼會感到孤獨呢?這可以提高我們的自尊,讓當下更容易令人承受。
有人認為「懷舊性記憶上漲」可能就是造成人年齡越大,感覺時間過得越快的原因。如果來自15歲至25歲的記憶擁有額外的可接近性,以便我們形成與確認自我的身份,那麼則由此可以推斷,大量的鮮活記憶會使青少年時期感覺更長,因此時間過得更慢;而成年後突出事件發生的次數更少,使人感覺時間過得更快。這種感覺也與中年後生活中的時間地標越來越少的事實混在一起。當你年輕時,你可能每過一到兩年就會搬家。例如,你很容易記起在哪幾年裡你讀了大學,然後你去了哪些地方。但隨著年齡增大,生活越來越穩定,搬家與換工作的頻率越來越小,讓這些沒有變化的年份合並在一起。
這確實能為隨著年齡增長感覺時間過得越來越快的現象提供部分解釋,但這仍然不算一個全面的解釋,因為它只適用於這個如此特定的時間框架。它不能解釋為何時間在60歲時會比30歲時過得更快。回憶的影響確實是部分原因,但若要進一步觀察時間加速的本質,我們需要回到新鮮感及它的對立面――單調性。
記住那些時刻,而不是那些日子
威廉詹姆斯在1890年所著的《心理學原理》(The Principles of Psychology)中寫道:「隨著我們年齡增長而縮短的時間是因記憶內容的單調,及由之產生的回顧過去的簡化造成的。」關於時間,詹姆斯寫道:「空虛、單調、熟悉度使得時間萎縮。」詹姆斯的觀點與最近被稱作「記憶效應」的理論相符,後者實際上更多是關於遺忘而非記憶的理論。
單調的生活是時間變快的罪魁禍首,我們會忘掉那些經常重復發生的事情,而新鮮事物則顯得很特別,讓我們產生更強的記憶。就像義大利詩人切薩雷帕維瑟(Cesare Pavese)說過的:「我們不會記得那些日子,我們只會記得那些時刻。」
我提到過在我們長大的過程中會慢慢學會一些世俗概念,讓我們能夠理解一年中的月份及季節變化的意義。它同樣能讓我們產生時間流逝快慢的概念,以及了解通常情況下一段時間內會發生多少件事情。我們學會計算一件事花費的時間,然後根據經歷事件的數量依次算出總共經歷的時間長度。當相同事件重復出現,例如日復一日的上班,會讓我們認為這只過了很短時間。而當發覺一周年這樣絕對的時間標記出現時,會讓人突然一愣。如果在懷舊性記憶上漲期間的10年歲月里,我們已經習慣在短時間內接觸大量的新鮮事物,等到我們30歲或40歲時,同樣的時間長度只會產生更少記憶,我們會認為並沒有經過太長時間,只是在發現又有一年一閃而過時會感到驚奇。
我認為生活的單調性與豐富性都是解釋許多時間謎題的關鍵因素。生病時感覺時間過得很慢,你希望每小時每天都快點過去,這樣你就能盡快好起來。
然而,當你回顧這段生病的時期,每時每刻病痛的煎熬卻很難在記憶中找到痕跡。你記得自己確實曾經是病了,但是因為在家養病的一周內幾乎沒有發生什麼值得注意的新鮮事,從記憶角度看,這似乎是丟失的一周。而一個美好假期上會出現完全相反的情況。在度假過程中感覺時間過得飛快,然而事後回顧這段假期卻會覺得假期過得很長。這讓我想到了「假期悖論」,一種終於可以解釋所有時間小把戲的效應。
假期悖論
一個愉快的假期令人失望地很快結束。與出發前數月對假期的期盼,以及為了攢錢而努力工作的過程相比,實際花在假期上的時間很短。一眨眼的工夫假期就過去了。相反的是,當你回到家回顧這段假期,卻感覺自己已經離開了相當長時間。真的只有一個星期嗎?你得到兩種同時發生的但卻完全相反的時間體驗。在度假期間你覺得時間過得很快,但事後回顧,卻感覺自己好像離開家好幾年了。旅行時間越長,奇怪的感覺就越強烈。這就是所謂的「假期悖論」。這個問題威廉詹姆斯同樣做過總結:「總的來看,充滿各種不同有趣經歷的時間在發生時好像很短,但我們回頭看時卻覺得很長。另一方面,在一段空虛無聊的時間發生時感到很漫長,但事後回顧卻覺得很短暫。」假期就是前者的一個完美例子;後者體現在生病期間。
記憶與時間標記是我們體驗時間方式的兩個重要因素。假日提供了使時間變快的完美的條件:日常生活規律的打破,感知時間流逝線索的消失,加上大量新鮮的所見所聞對注意力的吸引。每一天都過得很快。而當你回到家中,另外一個關鍵因素便開始發揮作用:記憶。你認為自己已經離開家很久的原因是在假期中體驗到許多新鮮事物,產生的記憶的數量遠遠超出正常的一周,使你心裡對時間的標准測量產生了扭曲。我的觀點是,產生「假日悖論」是因為我們在腦中通過兩種不同方式來觀察時間――體驗中的時間與回憶中的時間。通常情況下這兩種時間能夠互相吻合,但當它們不吻合時,我們便會注意到時間上的奇怪現象。
在有的研究中,人們要在事件發生的過程中計算時間的流逝。研究人員用秒錶開始計時,參與者需要在心中估算1分鍾何時到來。這個過程就包含了判斷體驗中的時間,你需要隨著事件發生的同時計算時間流逝。
另外一種研究中需要參與者在事後判斷時間長度,即判斷回憶中的時間。參與者首先被要求完成某項任務,在任務完成後計算用掉的時間。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技巧,我認為正是這兩種計算時間的方式產生了「假期悖論」,即度假期間覺得時間很快,但回想起來卻覺得過了很久的矛盾感受。當生活按部就班地流暢進行時,這兩種計算時間的方式能夠互相吻合,讓人感覺每天每周都以正常的速度流逝。
有很多時間的標記幫助我們估測一天的流逝,例如上班和下班時間、午餐時間、睡前最愛的電視節目。這些日子都遵循固定規律,即使一些小的變化也都以某種固定規律出現,恰當地穿插在日常生活中,包含的新鮮體驗數量也很大程度上在意料之中。體驗中的時間與回憶中的時間兩種方式的計算是同步的,時間流逝的速度很平穩,一切都井然有序。
隨著你踏上度假的旅程,這兩種計算時間的方式便失去協調,造成時間扭曲。每個所見所聞都很新鮮,你絲毫不會感覺無聊。你根本很少看時間,熟悉的時間標記變得模糊,或者乾脆消失。假期里的每天都充滿了新鮮記憶,會感到每天都很忙碌,體驗中的時間過得很快。但回家後看到的是回憶中的時間,當重溫那些日子時,因為那充滿了新奇的體驗,它好像持續了好幾年。從我前面提到的記憶效應來看,我正在通過新鮮體驗的數量來計算整個過程的時間。我可以記起假期里的每一天,而在家裡的生活中,每天同樣的體驗都融合在了一起。將所有這些新鮮記憶加在一起,假期在總體上感覺很長。
雙重角度感知時間的理論
我們會不斷通過對體驗中的時間與回憶中的時間兩種方式進行計算判斷時間的流逝。通常情況下兩者會保持平衡,但突出的體驗會打亂這種平衡,有時平衡的打破甚至會相當劇烈。也是出於這個原因使我們從來沒有也永遠不會習慣於這種平衡被打破的狀態。
這個雙重角度感知時間的理論也能對我之前提到並做出部分解釋的那個更大的問題做進一步補充――即為何隨著年齡增大,感覺時間過得越來越快。
讓我們拿一個生活中充滿新鮮體驗的7歲孩子舉例。我們知道對小孩來說感覺時間過得比大人要慢。其原因又與體驗中的時間與回憶中的時間兩種感知時間的方式有關。孩子體驗到時間的矛盾比大人體驗到的要小,因為即使是體驗中的時間也過得很慢。孩子控制自己時間的自由比大人小得多,他們經常被迫做一些不想做的事。回想那些坐在車里無盡的枯燥路程,以及在一節無聊的課上心不在焉地亂畫,希望快點下課的日子。
而相反,孩子們在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時會非常投入,他們顯然比成年人更懂得如何活在當下。他們能在水池裡一玩就是好幾個小時,比任何成年人都玩得更長,能不斷想出一些新點子做一些新實驗。
對孩子們來說,時間過得實在是太快了。當父母叫他們回去吃飯時總是感到震驚。在一旁照看孩子的父母可能覺得時間過得很慢,但全情投入的孩子們覺得時間過得飛快。到上床睡覺的時間,當他們懇求父母再玩一盤游戲、再下一盤棋或再聽一個故事時,每一分鍾都過得更快了。孩子們感受到的是「假期悖論」的一個變種,這是由於孩子計算體驗中的時間的能力較弱,從而造成的一種復雜效應。孩子們每天都充滿了各種新鮮體驗,在父母催著快點去上學時,他們會抓住一切機會探索這個世界。他們會停下觀察挖路的工人,會停下來撫摸一隻狗,他們會注意到任何看起來不同的事物,會不斷進行新的嘗試。為什麼就這么無聊地走在人行道上,而不像跳房子那樣避免踩到鋪路石間的縫隙,或是沿牆上的垛口爬上爬下呢?這說明總體上,盡管有時被迫要做一些無聊的事情會覺得時間很慢,孩子們的一天在大體上和我們的假期一樣,都是非常吸引人的,這使孩子們產生大量記憶,當他們回顧過去,會覺得每個月每一年都延伸了很長。
成長的歲月
當一個孩子長到十幾歲的年紀,回憶效應開始起作用。學校里的課業要求以及考試壓力意味著時間在有些時候仍會過得很慢,但生活慢慢減少了一些成規,獲得更多自由及大量新鮮體驗:第一次性體驗、第一次喝酒、第一次戀愛、第一次離開家、第一次真正有機會選擇自己想做什麼及想成為什麼樣的人。我們已經講過,自我意識的形成使這些事情變得很重要,這也導致回憶效應的產生。我已經提出這些記憶可能非常深刻,以鞏固我們新形成的自我意識,這里我還認為,進入成年的時刻也會成為日後計算體驗中的時間的參考准繩。這個時期的新鮮體驗會至少持續到25歲左右,在那時我們已經習慣將一定數量的記憶換算為一定長度的時間。
進入中年,計算體驗中的時間的能力已經很成熟,我們可以感覺到小時和天以均勻速度流逝。使幾個月和幾年時間的快速流逝讓人震驚,而不是幾個小時。時間的標記不停地提醒著我們一年又一年的過去。當我們發現柏林牆倒塌已經超過了20年時,我們感到非常震驚。就像我們看到自己曾經擁有過的物品出現在古玩店內。最令人震驚的是,上班的同事中出現了90後,他們不是應該還在上學嗎?
這些時間的標記與我們對回憶中的時間的計算產生了激烈的沖突,這是通過記憶的數量來估計時間的長度,新鮮體驗越少,留下的新記憶也越少,我們不斷地發現從體驗中的時間與回憶中的時間內獲得的信息出現錯位。
體驗中的時間與回憶中的時間的雙重機制是造成很多時間謎團的關鍵。這也是我們從來沒有、將來也絕不會習慣的地方。這僅僅是兩種計算時間方法不一致帶來的後果。我們無法不以這樣的方式觀察時間,但我們能利用這些時間計算方法的特點,使時間根據我們的喜好變快或變慢。(註:本文摘編自「果殼閱讀第六日譯叢」的《錯覺在或不在,時間都在》一書的第四章《加速流逝》作者:克勞迪婭哈蒙德)
❺ 為什麼以前不覺得時間過得快 現在突然覺得時間過得好快啊
因為你以前無所事實,而現在生活充實了,所以就會感覺到時間過得特別快。
❻ 為什麼有時候感覺時間過的很慢,有時很快
是的,我個人認為這是心理作用,當一個人感到開心、愉悅的時候,做一件事情會不厭其煩,即使時間逝去也不會在乎,等回頭看時間的時候才發現時間逝去,就像上課睡覺一樣,本來以為只是睡了一會兒,但是卻睡了數分鍾。但是如果這個人的心情很糟糕的話,他做事不會那麼專心,就像上一節不喜歡的課,總是喜歡隔一兩分鍾看時間,由於心裡焦急,就像過去了很久一樣。
❼ 為什麼經歷過的時間回頭看才發現過得那麼快。現在剛上大一,上高中時覺得時間過得很慢,現在覺得高中好快
人都是這樣的,因為過去了無法回頭。
所以特別希望時光不要那麼快。
高中時是因為壓力太大了,
所以希望快一點過去,早一點解脫
❽ 時間過的好快啊,一轉眼就27歲了
是的,時間過得很快,轉眼間27了,所以我們必須好好生活,快樂的生活,不讓自己的人生稀里糊塗的過完!
珍惜當下,過好生活,時間蹉跎,歲月靜好!
❾ 為什麼時間在過後才顯得飛快
人都有一個非常致命的缺點,總是在等到失去的時候才知道珍惜,對於時間也是一樣的。
如果把這個問題進行歸納和總結,我認為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時間往往會透過我們的感官,完全是用一種認知和內心體驗的東西,我們的眼睛耳朵都無法感受到時間的存在,然而時間的力量是一點一點滲透到我們內心當中的,可能要經過半生的時間,閱歷達到一定程度之後才恍然大悟,原來我們所剩的時間已經不多了。
❿ 時間為什麼過的這么快呢
有人說過,當一個人覺得日子過得快了,就說明他過得好。 也許對有這種想法的人來說,度日如年對他們是一種折磨,所以當日子在不知不覺中流逝也就覺得好過一些了。 但我其實一直很困惑,至少我不明白為什麼日子一天一天象翻日歷一下的飛快流逝,而我還在那裡原地踏步,不明白自己追求的是什麼,或者應該說,我內心想追求的是什麼? 一天復一天的工作,休息,似乎成為生活的主題,卻讓我變得更有惰性。有時候,天馬行空的亂想一通,也只能是想想而沒有付之行動。以前的滿腔熱情,現在看來卻像個泄氣的氣球一樣。是這個社會影響我,還是我影響了我自己? 其實,想法很簡單,也就是想讓自己過得有意義一點。但是不知道自己現在做的是不是這樣? 也許只能感嘆時間的來去匆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