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需要道前時間
㈠ 為什麼么靜坐要子丑寅卯這個時間
一、為什麼要靜坐
「靜坐」一詞,顧名思義是指靜靜的坐著。事實上,人是動物,以一天二十四小時來看
,除了睡覺七、八個小時躺著比較不動外,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在動。即使是坐著,有些人的
手、嘴巴也經常不停地動著,甚至於連腳都翹起來一直地抖動。也就是說,大部分的人很少
靜靜的坐著,因此,對於以定靜狀態自修的人而言,「靜坐」一詞便有特殊的涵義,不是一
般人日常的生活狀態。
在東方文明中,無論是佛教、印度教、道教、瑜伽都強調靜坐在修行上的重要性。在他
們的修行信念裏,靜坐是超凡入聖的途徑,更是一件神聖的事。靜坐不僅僅是肢體上的靜止
不動,而且是經由心靈的凈化而達到寂然不動的境界。道教經典《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說
:「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晉真人語錄》說:「心荒意亂地獄之門,心清意靜天堂
之門。」佛教更是以「涅盤寂靜」為一清凈修行的指標。因此,靜坐不但有肢體、心靈的凈
化功用,同時具有宗教上神聖的意涵。
沒有宗教信仰的人,當然也可以靜坐。緊張、繁忙是現代社會的普遍現象,如果能夠每
天靜坐十分鍾,讓自己的身、心鬆弛一下,將體內散失的能量重新加以補充,除了可以解除
疲倦感外,更能夠減緩身體的老化。因此,靜坐對於現代人,不管有無宗教信仰,都是一種
消除疲勞,使身、心保持良好狀態的最佳方法之一。
靜坐的方法很多,各家各派累積數百千年的經驗,各有其奧妙之處。各家方法雖然有所
不同,但是仍有其共通之點,即皆以人的形、精、氣、神為修煉重點。以下謹就個人較熟悉
的方法及要訣加以介紹。本文不強調門派、不比較諸法的優劣,再說,在未得道之前,個人
的所見所聞好像是瞎子摸象一樣,若是存有門派之見,就和摸到鼻子的瞎子嘲笑摸到大腿的
瞎子一樣可笑。
二、從靜坐的觀點看人體的結構
在古代中國人的看法,在天地中有許多生命,而以人最高貴,人活在天地之間,頂天立
地,和天地相提並稱,號為三才。人是由宇宙原始的存在「道」所化生,老子《道德經》第
四十二章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道
教早期的經典《太平經》卷四十五也認為「人乃天地之子,萬物之長也」。人的生存離不開
天地,而且與天地是息息相關的。人和天地相通的主要管道為「氣」。氣的和諧一方面是人
本身健康、長壽的要素,另一方面也是人與天地相合的基本要件。
在魏晉南北朝時期,人們認為人的生命可二分為形和神,形是指肉體,為神的住宅;神
即是精神,為形的主宰。人活著的時候,形和神相合,當兩者分離時,人就死了。要長生久
視的先決條件就是保持形神俱妙。至於長生的方法,著名神仙思想家葛洪(282-342)以為房
中術的寶精、氣功的行氣和服食金丹大葯為最重要。到了唐末五代以及北宋年間,由於一些
帝王貴族服食丹葯而暴斃,使得服食外葯的方法逐漸沒落。相反地,主張人體本身就有精、
氣、神三寶,鍛鍊此三寶便可成仙的人越來越多,成為道教修煉的主流,一般稱為內丹或丹
鼎派。隨著經驗的傳承,人對自己本身的結構的了解也越來越精確。當然,由靜坐內觀而感
知的結果,與西方醫學以解剖屍體而得到的知識是有所差別。產生這種差異主要的原因,除
了由於中國人習慣以宏觀的態度來看人體,而西方以微觀的角度外,更關鍵性的不同是:中
國人內觀的對象是活生生的自己,而西方解剖的對象是已經死去的別人。死人和活人最大的
不同即是死人沒有氣。死人和活人的精神也有很大的差異。
前面談到人由道而生、由天地之氣而成,因此,人本身和天地是相通的。古人認為天地
是大宇宙,人體是小宇宙,大小宇宙密不可分。所以,古人經常以對大宇宙種種現象的認識
來認知和描述人體。也就是說,中國人對人體的了解,一方面是透過對大自然的觀察,另一
方面是經由內觀人體本身而來的。大宇宙浩瀚無垠,小宇宙也是復雜到人還無法完全了解,
本文無法描述完整地人體的結構,僅就與靜坐修煉有關的重要部分加以探討。
甲、陰陽
白天和夜晚,太陽和月亮是大宇宙一明顯的現象,也由此而衍生出陰陽的概念。老子講
「萬物負陰而抱陽」,早在戰國時代的《黃帝內經》也以陰陽的概念來分析人體。陰陽是相
對的,地球有北極和南極,北極為陰,南極為陽,相應於人體,首為陽,足為陰。人體氣的
運行主要管道有十二正經,即手三陰三陽和足三陰三陽,以及奇經八脈。人體前為陰,後為
陽,如任脈在前為陰脈的總匯,督脈在後為陽脈的總匯。左手、右腳為陽,右手、左腳為陰
。人的左眼像太陽為陽,右眼像月亮為陰。在日常活動中,人體的陰陽是分散的,也就是說
,能量不斷地在消耗。通常靜坐的姿勢可以使陰陽結合,而達到和諧的狀態。此點將在下面
說明。
乙、五行
古人認為天有歲星、熒星、鎮星、太白、辰星等五星,即今之木、火、土、金和水星。
五星分屬於東、南、中、西和北共五方。五行即是指天地萬物皆可歸類於此五方及其所衍生
出來的屬性。在漢代作品《淮南子.天文訓上》已有清楚的敘述。同樣的,在人體中,人有
五臟、五官、每隻手有五根指頭、每隻腳有五根腳趾頭。這些五臟、五官及手指、腳趾彼此
有相通的關系。如大拇指、口與脾,食指、眼睛與肝,中指、舌與心,無名指、鼻子與肺,
小指、耳朵與腎同一屬性。
戰國時代的《黃帝內經》便已發現追求身體的健康,除了手、腳四肢的強韌敏捷外,體
內腑臟的和諧更為重要。在道教的修煉上「五氣朝元」是重要的目標。五氣是指五臟之氣,
朝元是指回復到完美的狀態。就西方醫學的觀點來說,五臟的肌肉屬於不隨意肌,無法和四
肢的肌肉一樣鍛鍊。靜坐時採用結手印、存思而達到調和五臟的目的。
丙、經絡與關竅 在大自然中,道路是動物經常移動行走所形成的途徑。在人體中,能量運行
的管道稱之為經絡。一般說來,所謂十二正經,即十二條重要管道。正經之間彼此有聯系的
通道,稱之為絡,有十五條重要的絡,另外有奇經八脈。由於正常狀況下,一般人的十二正
經及十五絡都是暢通的,因此,在修煉上不需要特別強調正經。而奇經八脈原本應該是通的
,但大部分的人因後天姿勢不良而逐漸堵塞,所以在道教的鍛鍊上重視打通奇經八脈。
可能受到武俠小說的影響,一般人把打通奇經八脈當作一件神奇的事。武俠小說常誇大
打通任督兩脈的功效,說是可增加一甲子(六十年)的功力。社會上也常見保證三個月或一
星期打通任督兩脈教氣功的廣告。事實上,奇經八脈通暢可達到增強體能的功效是毫無疑問
的。靜坐姿勢正確,可當下使氣脈回復原本的通暢,尤其是任、督兩脈氣機發動的現象特別
明顯。
經脈為能量的運行管道,關竅則為道路的轉運站和關卡。關的原意,據段玉裁補注,《
說文解字注》為:「以木橫持門戶也」,後引伸有合攏「關閉」;重要轉折點、時機「關鍵
」;起轉折關聯作用的部分「關節」……等意思。人體骨頭相接之處都是關節,氣血運行很
容易在此受到阻礙。在中國武術有九大關節之說,指身軀的頸、脊(胸)、腰,手的肩、肘
、腕,腳的胯、膝、踝。而在道教的丹道則重視三關,道教經典論及「三關」的地方很多,
各有不同的意涵,如《黃庭內景玉經》認為三關為口、手和足:「口為天關精神機,手為人
關把盛衰,足為地關生命扉。」署名全真道士丘處機所作的《大丹直指》認為下關是尾閭穴
、中關是夾脊、上關是玉京(玉枕)。與靜坐關系密切的三關,指的是頭與頸交接的玉枕、
肩胛骨與脊椎交接的夾脊、脊椎的末端與兩大腿骨交接的尾閭。這三關為督脈重要的關卡,
要打通督脈必須先開三關。至於開三關的方法,將在姿勢一節說明。
竅原意為孔、洞,在道教修煉術語又有穴位的意思。中醫觀察出人體經絡上有許多能量
匯集的地方,在此位置針或灸則可以調理氣血,治療疾病。已經發現並證實有療效的穴位有
數百。《黃帝內經.素問》認為人體有三百六十五個穴位以應一年有三百六十五日。一般人
難以完全認識並記住這數百個穴位,但若能了解認識其中幾個,對靜坐的進展自然有極大的
幫助。從頭到腳來說,百會為人體最高處,相對於百會的是會陰,為身軀的最低處。靜坐要
求百會、會陰與地面成一垂直線,有助於沖脈、督脈和任脈的暢通。在兩上門牙內與牙齦交
會處為天膺穴,靜坐時舌頭輕輕抵住天膺穴,即舌抵上齶,一方面使任、督兩脈交會,另一
方面可增加唾液的分泌,加強身體的免疫力。身體背面有玉枕、夾脊、會陰(尾閭)為三關
,相對於三關,在身體前面的有所謂三田,即上丹田、中丹田和下丹田。丹田為產生、聚集
能量的地方。上丹田的位置說法不一,大致上是在鼻子上端、兩眉毛中間往內與百會會陰這
條線會合的地方。中丹田的位置較明確,在兩乳中間的凹處,稱為膻中穴,其正後面為夾脊
。下丹田也有幾種不同的說法,大底在肚臍與正後面命門的中間。 手重要的穴位有肩井穴,
在肩膀上的凹處,手掌心的勞宮穴及中指尖的中沖,大拇指與食指間的合谷穴,即俗稱的虎
口。腳有大腿骨與骨盆交會處的環跳穴,腳掌心的湧泉穴。
丁、形、精、氣、神
早在戰國時代《莊子》一書便已論及各種修煉身體的方法,這些方法各有所偏重。如為
了長壽養形的有:「吹呴呼吸,吐故納新,熊經鳥伸,為壽而已矣;此道引之士,養形之人
,彭祖壽考者之所好也。」注重養神的有:「純粹而不雜,靜一而不變,淡而無為,動而以
天行,此養神之道也。」到了晉朝葛洪《抱朴子內篇.釋滯》談到的修煉方法更多,也更全
面。但他認為想要修煉成仙,最重要的有三,一是寶精,二是行氣,三是服金丹大葯。
唐宋以後,道教對修煉成仙的經驗越來越豐富,各門派雖有獨特的口訣和秘法,但大體
上形成共通的體系,即煉形化精,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化虛,最後,與道合真。歷代
累積的各種功法都可包含在這體系。首先,就形而言,形和前面談到形、神相合的形一樣,指人的肉體,外形。其次,講精,精有狹義之精,為男性的精液,如房中術所講究的「寶精
」即是;也有廣義的精,指人體內各器官的分泌液,如胃液、膽汁等,當然也包含狹義之精
。本文傾向取廣義之精。第三,論氣,氣指人體的能量流,包括飲食而產生的營養分、身體
細胞運動氧化產生的熱量,呼吸空氣產生的能量。氣和血的關系密不可分,中醫說「血為氣
之母,氣為血之子。」身體每一細胞得到營養分的補給,主要是依靠氣血的運行。第四談神
,神主要是指能主宰肉體的心,沒有神的主導,形無法作用,所謂「形須神而立焉。」同樣
的,神依存於肉體,《抱朴子內篇.釋滯》所謂「形者神之宅也。」
內丹煉養家在修煉中特別注重精、氣、神的修煉,期望三者都能達到完美和諧的境界,
術語為「三花聚頂」。尤其是五臟之氣能回復到像嬰兒一樣原始狀況,術語為「五氣朝元」
。為了強化精氣神的重要,又有先天精(元精)與後天精、先天氣(元氣)與後天氣、先天
神(元神)與後天神的說法。諸家對先天、後天的解釋不盡相同,但都重視寶精、導氣和存
神。
人體的結構是極端復雜的,古人對修煉一事極為慎重,不輕易傳人。張伯端《悟真篇》
所謂「饒君聰慧過顏閔,不遇至人莫強猜。只為丹經無口訣,教君何處結靈胎?」也就是說
,古人對如何修煉,從身體何處開始下手是絕對保密的。今天,時代變化迅速,古人所隱諱
的秘訣,可能已成現代人的普通常識。對於人體的認知,遠比古人精細。從前古人視為寶貴
的口訣,大多可在現代人的著作中找到,以上所談到的穴位,也大多可在現代中醫著作及有
關道教修煉的書籍得到更詳盡的解說。
三、靜坐的基本姿勢
所謂靜坐的姿勢是指身體坐著不動的樣子,它不同於一般的坐姿,在於對身體的每一部
位都有一定的要求。可分三部分說明:一是頭與身軀,一是雙手,一是雙腳。
甲、頭與身軀
頭與身軀,首先強調頭頂的百會和脊椎的末端會陰要與地面成一垂直線。大部分的人平
時坐姿,常抬起下巴而使得百會朝向斜上方。手趴在桌子上,身體前傾又使得會陰朝斜後方
。如此,脊椎容易在胸部前凸,在腰部後凹,長久下來,當然腰酸背痛,易有骨刺。靜坐要
求由微收下齶使百會朝上,如此,頭顱與頸部交接的玉枕關自然松開,玉枕有如氣球微漲;
大腿骨與骨盆交會處的胯放鬆,小腹微向內、向上收使會陰朝下,使尾閭關松開,若是,環
跳穴會有微漲的現象。當玉枕與尾閭松開時,夾脊自然也會開,這好像將繩子兩端拉直,整
條繩子跟著直一樣。
西方人說眼睛為靈魂之窗,古人說:「眼為心之苗」。俗稱「眼神」即是說神的表現主
要在眼睛。實際上,眼睛為人體能量的重要開關。靜坐時有些老師主張閉眼,有些強調半閉
,目視前面約三十公分的地方,也有認為眼睛要睜開的,莫衷一是。這些看法都有他們的道
理,閉目可以養神,睜開可以避免昏沉,半閉則可減少能量的消耗和避免昏沉。因此,須視
個人的狀況而定,不必硬性規定。
舌抵上齶,即舌頭抵住上門牙與牙齦交接的天膺穴,除了可刺激唾液的分泌,避免靜坐
時口乾舌燥外,督脈與任脈在此交會。配合縮小腹、提會陰使任督兩脈上下相連,增加氣血
的運行,久之,任督兩脈暢通,術語稱為「小周天」。也有些門派認為舌頭不應該抵住上齶
,而應抵住下齶,即下門牙與牙齦交會的天池穴。舌抵下齶也有增強唾液分泌的功效,但在
連接任督兩脈上的效果似乎不如抵住上齶。面帶微笑,可使臉部神經放鬆,促進頭部的氣血
循環。
乙、雙手
這裏所說的手包括肩膀、手肘、手掌和手指。一般要求肩膀放鬆,手肘自然下墜,兩手
結手印,輕輕放在小腹前的腿上。事實上,除非手肘下墜,否則肩膀很難真正放鬆。而手肘
下墜的要領在於大臂的骨頭朝下,想像向下掉。如此,肩膀自然松開。肩膀松開時,肩膀上
原本有凹陷的肩井會因氣血流暢而微漲。
雙手有十個手指頭,理論上可以結十的十次方個手印。但事實上,常用的手印並不多。
不同的手印,因手上經絡與五臟之氣的組合變化而有不同的功用,在靜坐時最好由老師或自
己多加體驗之後,採取適合自己的手印。原則上雙手合在一起,使手的陰陽調和,可減少能
量的損耗,更可加強身體的本能。如果雙手分開的話,最好也能拇指與食指或中指結合,用
以聚集能量。相反地,如果覺得內心煩躁,需要使體內的火氣消散時,則將手掌伸開,五指
舒展,使躁氣散出。
早在南朝陶弘景(456-536)時已有保持體內的能量,防止外面邪氣入侵的手印,名為「
握固」。據《養性延命錄.導引按摩》記載,握固法為彎曲大拇指於掌心勞宮穴,用其他四
指輕輕握住。如此可為魂魄安立門戶,使魂魄無法外馳,安穩的居住在人體內,使人長壽,
邪氣百毒不能入侵。在靜坐時,採用握固法,可以在極短的時間內得到補充能量的效果。另
熊衛先生所編創『太極導引』中的「抱元式」也是值得推薦的功法:「雙手食指分別扣住大
拇指,男性左手拇指與食指側貼住膻中穴(兩乳之間,又名中丹田),右手掌心輕貼於下丹
田(肚臍)。女性則左右手位置相反。」
丙、雙腳
東方的宗教如佛教、瑜伽、道教甚至儒家的理學都注重靜坐,而它和平時的坐姿最大差
異則在於兩腳的姿勢。他們都強調兩腳要盤起來,俗稱雙盤,佛教稱「跏趺坐」,瑜伽更美
其名為蓮花坐。如果不能雙盤,退而求其次單盤,即兩腳交叉,只要求一隻腳盤在另一隻上
。再不行,則只要散盤就好,即只求兩腳交叉。現在某些老師、門派為了怕學員連散盤都覺
得苦,不要求坐姿,甚且說邊躺著邊看電視也可以,則又太方便而隨便,此方便法門不在本
文范圍。
對初學者或上了年紀的人,要求雙盤是采高標准,但至少要求兩腳交叉的散盤。兩腳交
叉和雙手結手印有同樣調和陰陽的功用,如能雙盤則效果更加。當雙盤兩腳掌心朝上,最能
符合《道德經》第四十章所說:「反者,道之動。」在身體上的實踐。在平時或坐或站立腳
掌心都是朝下的,而靜坐雙盤使腳掌朝上,違反日常習慣。一般人剛開始時,常因筋骨太硬
而無法盤起來,或勉強盤了起來,卻因腿酸麻而很快放棄。如果能堅持鍛鍊,大約一年的功
夫,可漸入佳境。
我們可以想像初學者盤起雙腳,一方面將腿的肌肉、韌帶綳緊,一方面又互相壓迫,血
液的循環受到阻礙,當然腿會又麻又酸又痛。但這好像用水管澆花一樣,水管的一端接住水
龍頭,用力把水管末端壓住,使水流在管內受到阻礙,會造成水壓增高,而使水流加速,水
便可以噴的遠一點。雙盤時,腿部的血液循環受到阻礙,一方面使上半身血液的循環得到改
善,右手同時腿部的血管壓力增加,時間一久也能促進腿部的循環。因此,對習慣雙盤的人
來說,越坐越舒適。
無論雙盤、單盤,或散盤皆要注意放鬆胯,即放鬆大腿骨和骨盆交會的地方,使尾閭能
夠中正,也就是說能使尾閭朝下,而不是朝後,避免造成小腹和腰部的緊張。在兩腿筋骨還
不夠鬆柔時,坐時身體容易向前傾,可輔用高約五公分的坐墊,則能身體重心保持平穩,有
助於久坐。
四、靜坐應注意事項
雖然,靜坐講求的主要是身體姿勢與意念,但如果能注意以下相關事項,則可以收到事
半功倍的效果。
甲、靜坐時間 靜坐時間包括什麼時間靜坐較好以及一次坐多久兩個問題。古人把一天分十二
個時辰,用十二地支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來計算。認為子時(晚上十一至凌晨一點
)到巳時(早上九至十一點)是生氣,午時(早上十一至下午一點)是死氣。
所謂生氣是指空氣較新鮮的時候,死氣則是指空氣較污濁的時候。因此,有些人主張最
好是在生氣時間進行修煉。傳統道教認為子時和午時是天地陰陽轉換最強烈的時候,此時靜
坐可以盜天地之氣,效果最好。其次是卯時(早上五至七點)及酉時(下午五至七點),此
時天地陰陽各半,身心較易鬆弛而體內的陰陽也得到充分調和。然而,今天,現代人的生活
步調與古代大不相同,要能每日靜坐不斷已大為不易。為了能持續靜坐,以個人的工作及生
活環境加以調整,不必拘泥古人的經驗。雖然有些人認為屈膝將身體置於兩小腿上的金剛坐
可在吃飽飯坐,但和一般運動一樣,吃飽飯後一小時內,避免靜坐,以免妨礙消化系統的運
作。
至於一次坐多久?當然是越久越好。古代常以一炷香為靜坐時間單位,市面上常見的香
,長的約二小時,短的約一小時。若能每次靜坐二小時,那進步當然很快。事實上,如果沒
有堅強的毅力很難做到。道教以丹鼎形容靜坐,鼎要燒熱,將葯熬出味來需要一段時間。同
樣的,靜坐以意念守於身體某處,有如煮水一樣,需等到水燒開了才能喝。如燒到九十度就
熄火,水還是不能喝。因此,若要靜坐進步,最好每次時間能一小時以上。但是,如果不能
坐到一小時,則不勉強,有空便坐,時間隨意。到底有坐總比沒有好。
乙、環境
古人講究靜坐的環境者,需特別建構一專門靜坐用的房子,稱為「靖室」。據南朝道士
陸修靜撰《陸先生道門科略》所載,靖室內的擺設很簡單,只有香爐、香燈、章案和書刀四
種東西而已。現代社會一屋難求。靖室對大多數人而言乃是一種奢望。但在有限的空間裏,
仍須講求乾凈、設備簡單,空氣流通,同時最好能遠離電冰箱、電視、電腦……等電氣用品
,以避免電波的干擾。初學者最好准備一坐墊,和一乾凈足以蓋住膝蓋的毛巾。坐墊的形式
一般為圓形或長方形。墊子以純棉或水晶等天然物做成的為佳。
丙、方向
一般來說,清晨時以面向東方最佳,其他時間則以坐北朝南為要。面東的目的是吸收太
陽的能量,坐北朝南則符合地球南北極的磁場。人的頭為陽,北極為陰,如此,陰陽兩極便
能相合。
丁、其他
靜坐前先排除體內穢物,清潔身體。靜坐時由於毛細孔因放鬆而張開,所以要避開風,
所謂「避風如避箭」。靜坐後全身溫熱,應避免接觸冷水,以免受風寒。下坐時,難免兩腳
酸麻,此時不宜立刻站起來,最好先行按摩四肢和身體,等酸麻過後,再慢慢起來。此外,
靜坐最好定有進度,按照計劃進行,但也不可勉強。寧可慢慢進展,不要因勉強而筋骨受傷
。
五、靜坐的心法
中國人談「心」,依照《漢語大字典》的解釋有心臟、思維的器官、思想……等十五種
涵義。靜坐的心法,指的是人的思維、意志的訓練方法。但有時也含有陶冶心性的意思。古
人以為心臟是思維的器官,因此,認為心是身體的主宰,如《素問.靈蘭秘典論》說:「心
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心能號令身體而不受其他器官的指揮。《荀子.解蔽》說:
「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出令而無所受令。」心既是身體的君主,自古以來,各
家學派莫不注重心性的修養,也各有一修煉的體系,例如《大學》、《中庸》為儒家重要心
法。
道教追求神仙不死,講究形神俱妙,對於心性的修煉更加重視。道教視人體為小宇宙,
也常以國家來比喻身體,心既為君主,自可號令身體千百億萬的細胞。心可為善也可為惡,
可以使人修煉成仙,也可能用來害人。所以,自古以來修煉之士莫不珍惜修心的方法,不肯
輕易傳人,更不書寫成文字,怕流入惡人手中。即使師父終於要傳法了,也強調「法不傳六
耳」。人有兩個耳朵,六耳即三個人,也就是說,師父傳法時只有師徒二人在場而已。所傳
的法通常也不準泄露給其他人知道。這固然有保護智慧財產權的道理,但也限制了「道的教
化」的傳播。道教不興,此為主要原因之一。
古人常用「心猿意馬」來形容心意的散亂,難以掌控。人生活於社會人群中,難免受到
七情六慾的影響而心性不定。《道德經》第十二章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
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修心的第一步為收斂心意,
不使外馳。一般常用的方法有數息觀,即將意念注意在自己的呼或吸,一次呼或吸數一下,
從一數到十,數的中間不能有其他念頭產生,如果想到其他事情,就又從一開始數起。這方
法簡單,效果良好,但要能確實做到沒有雜念的產生,是不容易的。等做到數息而一心不亂
,則已有控制心意的基本功夫。
「守一」和「存思」則是傳統道教常用的方法。此「一」有多種涵義,一是數字的開始
,象徵世界的起源;又是道的代名詞;身體某重要關竅的隱語;更是修道人修煉過程中精神
體驗境界的代稱。葛洪《抱朴子內篇.地真》對守一有詳細的說明。他強調一的珍貴,就養
生修煉來說,一主要是指擺脫世俗的誘惑和外物的干擾,實現並保持心思的抱一、意念的專
一、精神的純一。守一包括守真一和守玄一兩種方法。守真一是守體內之神。道教認為身體
中有神,但每一部位的神的說法各派並不相同。葛洪認為其中關鍵在守上、中、下三丹田。
守玄一則是指守體外的神。
存思主要為存身中的神,和葛洪所講守真一類同,但更詳盡。關於身中的神,雖然各家
說法不一,但可以《太上黃庭內景玉經》、《太上黃庭外景玉經》、《太上黃庭中景玉經》
等三部經典的代表。五臟六腑對健康的重要不言而喻,但很難用肢體的導引來運動腑臟,因
此,古人以存思來調和,即用意念來調和腑臟之氣。為了幫助意念集中於腑臟,所以假想每
一器官都有神,每一位神都有不同的名字、服飾、形貌、功用。如《太上黃庭內景玉經》談
肺部說:「肺部之宮似華蓋,下有童子坐玉闕。七元之子主調氣,外應中嶽鼻齊位,素錦衣
裳黃雲帶,喘息呼吸體不快,急存白元和六氣。神仙久視無災害,用之不已形不滯。」
靜坐時若能將意念集中在身體某部位,則那部位的血氣循環便得到改善。如能守於身體
的三丹田等部位,使精氣神及腑臟之氣諧和之後,身心將產生變化,神清氣爽。然而身體每
一部位的功效不同,守那些部位最好?古人視為不傳之秘,常用隱語、暗語形容,後人很難
按照經書來修煉。今人有現代生理學及解剖學的知識,不僅能加強了解人體結構和存思的意
義,同時也有助於靜坐境界的提升。
㈡ 為什麼我們需要時間管理
1、時間管理可以使人有成就感。時間管理即要讓時間有正當性,要讓時間有建設性,要讓時間有成就感;要讓人生的歲月雖然是老去了,但時間卻帶來了成就、歷史和功德。
2、時間管理可以讓青少年避免拖延症,滲透和加強時間觀念,讓嚴格的時間觀念成為人們做事和學習的好習慣,用時間管理來預防和克服拖延症。如若沒事養成時間管理的習慣,則很容易形成拖延的不良習慣。
3、時間管理可以加強日程管理能力和執行力,養成科學的工作習慣,修好時間管理這門課,將有限的精力和資源放在加強基礎工作上,避免落入「事事緊急,疲於應付」的窘境,才更利於實現基層「善治」。
4、高效的時間管理可以讓企業提高工作效率,減少管理成本,在規定時間內完成超額的任務。
5、高效的時間管理可以讓自己掌握正確的時間管理技巧,制定適合自己的時間管理計劃,擁有充分的個人休閑時間。
㈢ 考試為什麼要有時間限制
我也是一樣的,數學考試有一道題沒時間做!但是回到家之後有能解答出來!考試的時候不給時間去想!
難道設定時間的人考慮不到要驗算嗎?才只照顧了老師(老師坐在考場里監考感覺時間太長)。這不是簡簡單單的客觀原因!
我記得有個人考了90多,滿分100,但他沒實力,因為他沒有驗算的習慣,所以導致了他的計算題出現錯誤。有好幾道題他都不會改正!結果他竟然還敢在我面前得瑟自己,什麼「我數學進步啦」;「我超過你啦」之類的話。
我很憤懣!因為這些題我重做了一遍之後,我沒有失誤一道題!但他不行!這並不是我不服氣!每天晚上一直在研究數學,心裡想著如果這道題我不會做,那麼我就不去睡覺!但是這是事實,真的有幾天我晚上根本沒有睡覺!那是臨近考試前幾天的時候!有一些偏題,難題,怪題,我為了要解答出來,就自學了一些初三,甚至高中的一些東西。比如,二次公式、二項式定理、海倫公式、三角函數、兩點式等等等等。
還有一個人,和他考得一樣,但她和我一樣,天天熬夜,每天晚上做習題,我不「嫉妒」她!
我現在上初二,數學課本上的知識真的可以完全掌握,我主要是因為上數學課不做任何筆記。因為數學課的任務就是跟著老師的思路走,而不是像作秀一樣去這里畫一些,那裡寫一些,旁邊勾一勾,我個人認為,這樣反而會亂了思路!而且吸收不到老師講的東西!
我個人認為像你所說的一樣,直接去掉考試時間的限制!即使不去掉,也應該給一些沒做完的人適當的加一些時間,因為我們是有實力的人。
㈣ 為什麼要給思考留點兒時間
小李可是個大忙人,他早上一睜開眼這就算忙開了。什麼時候見到他,你都會發現他總是行色匆匆,忙得焦頭爛額。小李的燈總是最後熄的一盞。可是這樣的忙碌似乎沒有給小李帶來多少好處,和他一起的人總是很清閑,可還比他強。這是為什麼呢一天下班,小李還在辦公室里忙個不停。有人見這么晚了,就進來問他道:「你整天都這樣忙嗎?」小李說:「是呀。」他滿心以為人家會表揚他幾句,不料人家卻說:「對工作認真負責是對的,但你這樣從早忙到晚,什麼時候去思考呢?」如果只是一味地忙,但沒有作為,那是多麼可悲的事啊!沒有時間思考的人只會碌碌無為。
想想看,一個人如果只知道埋頭趕路而不知道抬頭看路會有什麼樣的結果呢很多人都會記得高中的學習生活,特別是臨近高考的一年,大家都很緊張。有些同學總是在沒日沒夜地復習功課,他們的身影幾乎就沒有離開過自習室,雖然這樣努力,每次考試成績卻總不是很理想。這並不是因為他們有多笨,只是因為在這種壓力下,為了獲得一種心理上的安慰而一味地拚命蠻干,從來就沒有去看腳下的路。
其實學習好的同學並不那麼緊張,因為他們知道自己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高中三年的課程實際上兩年就基本上學完了,最後的一年主要是用來復習和模擬考試。那麼在復習時只要把自己的薄弱環節加強一下就可以了,沒有必要眉毛鬍子一把抓。記得當年自己是每天晚自習前一定要用半小時左右的時間檢查當天的功課,然後晚自習時只把認為有問題的地方復習一下就行了,每周總結一次學習進度,找出該學習的地方。這樣有的放矢,自然就不必浪費那麼多時間了。
有思考地做事,自然會事半功倍。後來進入大學,和同學們在一起聊天,發現沒有幾個是死讀書的,大多數都有一套自己的學習方法,並且所有學習方法的核心無不是經常地思考、檢查,去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一般很少漫無目的地重復勞動。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在今天看來,這不僅是道德修煉課程,也是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內容。曾有一位頗有成就的企業人士,應該說他的手頭工作可是沒完沒了,但他卻每天晚上都過得很自如。用他的話說,我要陪家人一起吃飯聊天,同時自己也要休息一下,再下來就是忙了一天了,需要靜下心來想想這一天的事,安排一下明天的重要事務。
㈤ 為什麼要管理自己的時間
為什麼管理自己的時間?時間對企業經營管理者意味著什麼?這是我們首先必須解決的問題。
為什麼管理自己的時間
如前所述,世界上的所有事物都存在於一定的時空之中,我們的所有行為都是在一定的環境條件下,運用一定的時間來完成的,兩者缺一不可。時間是最長的,也是最短的;是最多的,也是最少的。時間盡管無始無終,但就一個人的生命來說卻非常有限。時間是一切工作的載體,沒有不耗費時間的計劃與工作。在紛雜多變的現實中,我們能夠自由支配和充分利用的時間並不是很多。如何最充分最有效地利用時間,如何在最短的時間里獲得最大的效益,不僅是現代管理科學研究的一個重要內容,也是每一個想在事業上有一番作為。想抒寫人生輝煌的下級應該充分注意的問題。科學地認識和利用時間,它適用於所有的人,但是凡不甘平庸的人,掌握管理時間的藝術是他必須遵循的一個法則。
在現代社會的各類組織團體中,出色的管理者都是善於管理和運用時間的人。同樣,優秀的管理人員是知道時間的價值和意義的人。管理活動也好,個人的奮斗與努力也好,都有一定的目標和目的,都有實現這一目標、目的的時間要求,能不能按期或提前完成目標,是對你在該時間段的計劃及表現的最終評價。
為什麼管理自己的時間
對管理者提出管理時間的法則,還基於以下幾個原因:
1、許多管理者沒有想到,時間的利用是可以由自己操縱的。威廉·沃德說:「我們不做時間的主人,就要做時間的奴隸;我們若不利用時間,時間就會把我們耗盡。」從被管理者的角度看,很多時間不由自己支配,但從位置看(開會、應酬、談判、決策的機會較多)他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都很少,尤其是業余時間。
為什麼管理自己的時間
2、要取得事業的進步和人生的成功,我們手中的時間其實是很少的。有人曾統計過一個活到72歲的美國人對時間的消費;睡覺為21年,工作為14年,個人衛生7年,吃飯6年,旅行6年,排隊5年,學習4年,開會3年,打電話2年,找東西1年,其他3年。可以看出,如果我們要在工作時間內取得成功,我們的時間實在不多,還不到人生的五分之一。
3、許多管理者沒有意識到他們有多少時間是浪費掉的。保羅·邁耶說:「在大多數情況下,時間是一分鍾一分鍾浪費掉的。水捅的底部如果有一個小洞,水很快就會漏光,結果跟有意把水倒掉一樣。」
4、沒有分配時間的系統或方法。造成我們浪費時間的主要原因是沒有計劃。節約時間和充分利用時間的最佳方法之一是預先思考、周密計劃。你想成功你就得珍惜時間,你要珍惜時間,你就必須計劃時間。試著用1O分鍾的計劃為你節約2個小時的時間。
「一日無二展,時間不重臨」,「一年之計在於春,一日之計在於晨」。人生有限,工作的時間有限,充分展現自己才能的時間更有限。一個人事業的起點,事業騰飛需要使用的資源很多,但時間是最稀缺的資源,用好這一稀缺的資源,起點會更高,起步會更快。
㈥ 公路施工中為什麼前道工序快於後道工序時選用開始到開始sts搭接類型
前道工序快,說明後道工序不需要考慮干著干著沒工作面的情形出現,比如路面工程,假如中面層比上面層施工速度快,就說明上面層可以在中面層開始一定時間(具有一定作業面)後開始施工,這就是開始到開始(STS)
㈦ 為什麼時間要分公元前和公元後呢求大神幫助
公元紀年,也稱公歷紀年,或和基督紀年。它以相傳的耶穌基督誕生年即公元元年作為歷史算起,在中國這一年正好是西漢平帝元始元年。以這一年為界,在此以前的時間稱公元前多少年,在此以後的時間和公元多少年,或直接稱XX年(注意,不能寫成公元後XX年)。這就是紀年法。我國從1949年起開始採用公元紀年,現在的教材實際上也是把各種紀年方法換算成公元紀年來表達歷史時間的,因此,公元紀年是學生必須掌握的一種紀年方法。 與公元紀年相關的兩個概念是「世紀」和「年代」。每一個世紀為100年,從理論上講,公元1年~公元100年為一世紀,公元101年~公元200年為第二世紀,…….,以此類推,但是按照習慣的用法,人們常把某個100年的最後一年作為下個世紀之首,如公元100年,人們並不把它作為一世紀的最後一年,而是把它作為二世紀的最初一年。這樣公元一世紀中剩下99年,變成公元1年~99年,以後的每一個世紀仍是100年,即二世紀變成公元100年~199年,三世紀變成200年~299年,……..。公元前的世紀推算以此同理,所不同者,只是每一個世紀的推算要從絕對值大的年代向絕對值小的年代順序進行,如公元前一世紀的為公元前99年到公元前1年。判定某一年在哪個世紀時,可以用一個簡單的方法,即如果這個年份是兩位數,即在1~99年間,那麼這一年肯定是在公元一世紀里,如果這一年是三位數即在100~999年之間,那麼把這一年的第一位數加上1,就可得到這一年所在的世紀。例如公元618年,第一位數為6,6+1=7,所以這一年是在公元7世紀里。如果這一年是四位數,即在1000以上,那麼就以這一年的前兩位數加上1,就可得到所在的世紀了。如1840年,前兩位數為18,18+1=19,所以這一年在公元19世紀內。公歷的一個世紀中,又分為早期(初期),中期,晚期(未期),或前半期後半期等。早期(初期),一般是一個世紀的前30年;中期,指一個世紀的中間50年。晚期(未期),指一個世紀的後20年;前半期和後半期是指一個世紀的前50年和後50年。 從理論是講,每一個世紀分為幾個年代,每一個年代為10年。但是習慣上人們並不具體稱每個世紀的前20年(公元後的第一個世紀為19年)為某年代。而是籠統的稱之為某世紀初,把以後的20~29年稱為20年代,30~39年稱為30年代,……,90~99年稱為90年代。這樣每個世紀實際上只有8個年代。在世界古代史教材中,我們還可以看到有幾處用了「千年代」這個概念,如在講古代印度河流域的城市遺址時說「這些城市開始興建於公元前三千代中期」。一千年是一個「千年代」,公元前三千年代是指公元前第三個一拮年,即公元前3000~3001年之間。 在使用公元紀年時,應當指出的一點是:計算涉及跨公元前後的時間,與單純的計算公元前或公元後的時間有所不同,即必須在計算出的 時間總數上減去一年,如計算公元前841年到1949年之間有多少年,正確的計算是841+1949-1=2789年,可以把這種演算法歸納成一個簡單公式「前後相加再減一」。這里之所以要減出一年是因為公元紀年不設公元0年,不能按照數學上的正負數的概念來計算跨公元前後的時間。
㈧ 為什麼一定要珍惜時間
在窮人手忙腳亂、竭盡全力才勉強能應付日常事務時,富人已經找到了足夠的時間,不僅做完了他們非做不可的事情,而且悠然自得地做完了他們自己想做的事。
有這樣一個小故事:
一天,在富蘭克林報社前面的商店裡,一個男人在猶豫了將近一小時後開口問聃員:「這本書多少錢?」「1美元。」「能不能少點兒?」店員沒有同意。
這個人想了一會兒,然後問:「富蘭克林先生在嗎?」「在,他在印刷室忙著呢。」「那好,我要見他。」在顧客的堅持下,店員把富蘭克林叫了出來。這人問:「富蘭克林先生,這本書你能出的最高價格是什麼?」「1美元25分。」富蘭克林不假思索地回答。顧客大吃一驚,富蘭克林說:「我情願倒給你1美元也不願離開我的工作。」
這位顧客心想:算了,結束這場美元引起的談判吧。他說:「好吧,你說這本書最少要多少錢吧。」「1莢元50分」。「什麼?1美元50分?你剛才不是說1美元25分嗎?」「對。」富蘭克林說:「我現在能出的價錢就是1美元50分。」那顧客聽了這話,默默地把錢放到櫃台上,拿起書出去了。
富蘭克林這位著名的物理學家和政治家給這位顧客上了終生難忘的一課,對於有志成大事者,時間和精力要集中在重要的事情上。
成功與不成功的界限往往就在於如何利用這有限的時間上。我們要集中精力在能獲得最大回報的事情上,別浪費時間在一些無聊的事情上。
一個享受充裕時間的人不可能賺大錢,要想悠閑輕松就會失去更多賺錢的機會。窮人的時間是不值錢的,有時甚至多餘,不知道怎麼打發,怎麼混起來不煩呢。如果你可以因為買一斤白菜多花了一分錢而氣惱不已;卻不為虛度一天而心痛,這就是典型的窮人思維。
有人算過這樣一筆賬:如果人的一生以七十年來計算,那麼大約有25000多天,合計60多萬小時。可這只是「賬面時間」,而不是你能用的「實際時間」,可供我們實際使用的時間遠沒有這么多。如果一個人24歲大學畢業參加工作,60歲退休,那麼他用於工作的時聞將至多不超過十六年。雖說退休後也可以繼續工作,但畢竟人的身體條件有限,此時精力已大不如從前了,想要出大成果是難上加難。在三十六年中,若每天8小時用於睡眠,8小時用於吃飯洗漱、遊玩娛樂等不可避免的事情,那麼,剩下的工作僅8小時。這么一分配,一生中工作的時間只有十二年。除去三十六年中周末和節假日總計五年左右,實際工作時間不過十年而已,相當於七十年壽命的1/7。如果再除去十年中浪費於吹牛、窺探別人隱私等一些無聊的事件中的時間,那麼所剩下的時間就更寥寥無幾了。
由此可見,時間與個人成功和發展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一個人在時間面前如果是個弱者,他將永遠是個弱者,因為放棄時間的人,時問也會放棄他。如果一個人在時間面前是個強者,那麼他將是一個善於運用「時間」於手掌之中的成功者。因為成功者現在的每一分鍾,是經過廠過去無數億萬分鍾的拼搏後才換來的。
一個人無論以何種方式賺錢,也無論錢掙得是多還是少,都必須經過時間的積淀。富人的玩也是一種工作方式,是有目的的。富人的閑,閑在身體,修身養性,以利再戰,腦袋一刻也沒有閑著,時間就是金錢。這就是典型的富人思維。
既然時間是最寶貴的財富,那麼珍惜時間、合理地運用時間就很重要。如何合理地花費時間,就如同花錢的規劃一樣重要。錢花完了可以再掙,時問花了就不能再生,因此,窮人更要利用好時間。
——引自延邊人民出版社《窮人怎麼辦》
㈨ 為什麼科學家要將時間精確到秒
在現代社會的日常生活中,時間精確到秒已經足夠了。我們從未發現有哪個民航機場會把班機起飛時間定在幾時幾分幾秒點幾幾,也沒看到有哪個學校會把學生上課、下學的時間作類似規定。即使是最新式的現代電子手錶,它給出的時間也只到秒為止。那麼,科學家們為什麼要把時間測得那樣准,要精確到萬分之一秒、百萬分之一秒,甚至億分之一秒呢難道他們真的是一些嗜奇的怪人
完全不是!
科學家最講究效益。如果生產實踐和科學研究沒有需要,他們絕對不會去耗費自己的精力,浪費光陰和社會財富。
一般說來,人的時間反應大約為十分之幾秒,從反應時間到開始執行某種動作,大約要隔幾秒鍾。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對小於秒的時間,要求並不迫切。
但是,在生產活動和科學研究中,情況則完全不同。
最簡單的例於是百米賽跑。在現代運動水平上,有時准確到十分之一秒還難決雌雄,必須准確到百分之一秒才能選出優勝者。
另一個例子是對於雷電的研究。雷電是大家熟悉的一種自然現象。在炎熱的夏天,突然狂風大作,烏雲翻滾,雷雨交加。撕破長空的閃電,震耳欲聾的雷聲,往往摧毀房屋、橋梁,毀壞森林、堤壩,甚至帶來人身傷亡事故。在過去,有些人常常把這種自然現象說成是雷公顯靈、懲罰人間。後來,美國科學家富蘭克林在一次雷雨中放出一個風箏,從雲層中引出電火花,才打破了關於雷電的迷信傳說。但是,在富蘭克林之後的差不多兩個世紀里,沒有一個人真正知道閃電劃過天空時究竟發生了一些什麼事情。其原因就在於時間測量精度不高,人們難以分辨雷電發生的過程。現在我們知道,每次雷電都有一個「主雷區」,它發出沉悶的先導雷聲,然後在雲層中分叉、放電,劃出閃光傳向地面,每一過程所經歷的時間都不到萬分之一秒。如果時間測量精確不到萬分之一秒,人們就很難研究雷電的全過程,也不可能找到今天這樣避免雷擊的方法。
再如研究爆炸過程。開山劈路要炸葯,保衛國家獨立、安全要擁有各種武器,其中常規武器也要用炸葯。炸葯的爆炸過程很快,甘油炸葯或黃色炸葯(TNT),其爆炸發生在百萬分之一秒(微秒)的短時間里;現代魚雷用一種高速炸葯引爆,從引爆到爆炸只要20多個微秒。化學家和國防技術人員要試驗和記錄各種物質的爆炸速度,沒有精確到百萬分之一秒的時間測量,他們不僅不能找到有效的爆炸物質,而且有時連他們的生命也難以保全。
至於宇宙航行,它對時間的要求就更高。飛船或衛星的發射、人軌、制導、重返大氣層、安全回收或著陸,每一過程都需要有精密的時間測量。從發射場、飛行控制中心,到回收監視區域,都需要有專門控制時間的系統——時間統一服務系統——給各個部位提供高精度的時間信號,以保證發射成功。據說,美國發射的第二艘載人飛行的「水星」號飛船,在返回地面前,由於飛船姿態控制系統出了毛病,宇航員改用手動控制,這樣使制動火箭的點火時間稍晚了一些,結果飛船就離開正常軌道20幾度,偏離預定著陸點近枷千米,險些釀成危險。
比這更短的時間測量,發生在神奇的核物理學領域。物理學家發現,亞原子(比原子更小)微粒的運動速度接近光速,其壽命特別短,只有幾億分一秒。有位德國科學家說他發現了第109號新元素。這種新元素(尚未命名)的壽命只有億分之一秒。可以設想,如果沒有高精度的原子鍾,人們便難以研究物質的微觀變化特性,也不會有新元素的發現。
科學家們還預言,某些介子的壽命比這還短。這大概是人類近期內將要遇到的最短的時間測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