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挑時間修煉
『壹』 寧願花時間修煉不完美的自己,也不要浪費時間期待完美的別人。是什麼意思
人生最遺憾的,莫過於,輕易地放棄了不該放棄的,固執地堅持了不該堅持的。
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長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珍貴,最容易被人忽視,而又最令人後悔的就是時間。
睡眠是一門藝術,誰也無法阻擋我追求藝術的腳步!
我在放棄,塗白了記憶,以為就可以偽裝無邪的美麗。
人要有分量感; 也要有分寸感。 分量感讓人感到你有力量; 分寸感使人覺得你有運用力量的藝術。
人的一生要瘋狂一次,無論是為一個人,一段情,一段旅途,或一個夢想
不論你在什麼時候開始,重要的是開始之後就不要停止;不論你在什麼時候結束,重要的是結束之後就不要悔恨。
一個人在這個陌生的城市,獨自在街道游盪,看著街道上熙熙攘攘的人群,那些歡笑著的臉孔,那些都是不屬於我的,我只是一個過客,什麼也帶不走,什麼也留不下 ,再怎樣的熱鬧,再怎樣的繁華,卻越發襯托我的形單影只 ,在人群中,我默然抬起頭,卻找不到一張熟悉的面孔。
任何人任何事都會成為過去不要跟它過不去無論多難我們都要學會抽身而退
生氣,就是拿別人的過錯來懲罰自己。原諒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生活總是這樣,你以為失去的,可能在來的路上;你以為擁有的,可能在去的途中。
世上本來沒有美女,追求的人多了自然就成了美女……
人生,由我不由天。幸福,由心不由境
是非天天有,不聽自然無。
沒有記憶,沒有傷痛,沒有難過,沒有以前,多期望只有自我。
我這輩子沒有什麼優越感,光是讓自己不自卑,就已經用盡了全力。
很多東西不見了就真的沒有了,比如錯過的末班車。
我們不停地翻弄著回憶, 卻再也找不回那時的自己。
我有歸屬我的一切,更有你羨慕不來的東西。
慢慢的長大了卻感覺變沉默了懂得多了卻不快樂了。大家都有沒有這樣的感受呢?
如果你每天從內心裡吶喊三七二十一遍「我用不著為這一點小事而煩惱」,你會發現,你心裡有一種不可思議的力量,內心會霍然強大起來。
永遠對生活充滿希望,對於困境與磨難,微笑面對。
人生一如凝望著無言的風景,總是說不出的感覺最扎人。
一個人的小生活一個人的小隨意一個人的好情緒。
多幸運的前提,是她有能力改變自己。
重復別人走過的路,是因為忽視了自己的雙腳。
別人怎麼看你, 和你毫無關系, 你要怎麼活 ,也和別人毫無關系。
我來不及認真地年輕,待明白過來時,只能選擇陪我的情人認真地老去。
花開了,我便畫花。 花謝了,我便畫我自己。 你來了,我當然畫你。 你走了,我便畫一畫回憶。
騰不出時間來睡覺,遲早會騰出時間來生病。
一輩子不長,有些精彩只能經歷一次,有些景色只能路過一回。
『貳』 為什麼子時打坐 半夜子時打坐要點,及其不良影響
佛家打坐時沒有時間要求,十二個時辰之內都可以打坐。
道家喜歡子午卯酉,那是配合陰陽家(不是易經)的物理自然法則,注重時辰靜坐,是做道家煉丹功夫用的,平常沒有時間的限制。
在中華武術修煉中,打坐也是一種修煉內功,涵養心性,增強意力的途徑。
這三種產生的的不良的影響都只有一個並且相同的,那就是打坐的時間久了之後,雙腿會氣血不活,需要下地走動,動靜結合。
打坐是一種養生健身法。閉目盤膝而坐,調整氣息出入,手放在一定位置上,不想任何事情。打坐又叫"盤坐"、"靜坐"。盤坐又分自然盤和雙盤、單盤。
『叄』 修煉氣功與時辰
子時:23點-1點
和星象有關的是在算命時用的,練氣功用不到
從晚上10點到第二天6點都可以練,其實無所謂的,只要找空氣好且安靜的地方練就可以了.
1、十二時辰制。西周時就已使用。漢代命名為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來表示,以夜半二十三點至一點為子時,一至三點為丑時,三至五點為寅時,依次遞推。
【子時】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時辰的第一個時辰。(23時至01時)。
【丑時】雞鳴,又名荒雞:十二時辰的第二個時辰。(01時至03時)。
【寅時】平旦,又稱黎明、早晨、日旦等:時是夜與日的交替之際。(03時至05時)。
【卯時】日出,又名日始、破曉、旭日等:指太陽剛剛露臉,冉冉初升的那段時間。(05時至07時)。
【辰時】食時,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時也就是吃早飯時間,(07時至09時)。
【巳時】隅中,又名日禺等:臨近中午的時候稱為隅中。(09 時至11時)。
【午時】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11時至13時)。
【未時】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陽偏西為日跌。(13時至15時)。
【申時】哺時,又名日鋪、夕食等:(15時至17時)。
【酉時】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為太陽落山的時候。(17時至19
時)。
【戌時】黃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時太陽已經落山,天將黑未黑。天地昏黃,萬物朦朧,故稱黃昏。(19時至21時)。
【亥時】人定,又名定昏等定,又名定昏等:此時夜色已深,人們也已經停止活動,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靜。(21時至23時)。
2、二十四時辰制。宋以後把十二時辰中每個時辰平分為初、正兩部分,這樣,子初、子正、丑初、丑正......依次下去,恰為二十四時辰,同現在一天二十四小時時間一致。
3、十時辰制。出現於先秦。晝夜各五分。據《隋書.天文志》,晝為朝、禺、中、晡、夕;夜為甲、乙、丙、丁、戊(後用五更來表示)。即更點———古代把晚上戌時作為一更,亥時作為二更,子時作為三,丑時為四,寅時為五更。把一夜分為五更,按更擊鼓報時,又把每更分為五點。每更就是一個時辰,相當於現在的兩個小時,即120分鍾,所以每更里的每點只佔24分鍾。由此可見「四更造飯,五更開船」相當於現在的「後半夜1時至3時做飯,3時至5時開船」。「五更三點」相當於現在的早晨5時又72分鍾,即6時12分,「三更四點」相當於現在的午夜1時又 96分鍾,即2時36分。
4、五時辰制。其名稱為晨明、朏明、旦明、蚤(早)食、宴(晚)食、隅中、正中、少還、鋪時、大還、高舂、下舂、縣(懸)東、黃昏、定昏。參閱《淮南子.天文訓》。
5、百刻制。即把晝夜分成均衡的一百刻。其產生與漏刻的使用有關。可能起源於商代。漢時曾把它改造為百二十刻,南朝梁改為九十六刻、一百零八刻,幾經反復,直至明末歐洲天文學知識傳入才又提出九十六刻制的改革,清初定為正式的制度。
6、古代不一定具備嚴格的時間意義,而又常見常用的有關名稱亦頗不少。一般地說,日出時可稱旦、早、朝、晨,日入時稱夕、暮、晚。太陽正中時叫日中、正午、亭午,將近日中時叫隅中,偏西時叫昃、日昳。日入後是黃昏,黃昏後是人定,人定後是夜半(或叫夜分),夜半後是雞鳴,雞鳴後是昧旦、平明——這是天已亮的時間。古人一天兩餐,上餐在日出後隅中前,這段時間就叫食時或早食;晚餐在日昃後日入前,這段時間叫晡時。
時辰
shíchen
[one of the 12 two-hour periods of the day]∶舊時把一晝夜分為十二段,每段叫做一個時辰,合現在的兩小時,用地支作名稱。從夜間十一點算起,半夜十一點到一點是子時,中午十一點到一點是午時
時辰八字
又吃了半個時辰,算還了酒錢。——《水滸傳》
[time]∶泛指時間;時候
不是不報,時辰未到
也指預定的時刻。也指預定的時刻或時間
快行動些,誤了時辰也。——元·關漢卿《竇娥冤》
增加點關於「時」與「刻」的知識 genius
在中國古代,人們用「銅壺滴漏」的方法計時,把一晝夜分為十二時辰,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末、申酉、戌、亥,對應於今天的二十四小時。半夜十一點到一點的時間為子時,一點到三點為丑時,三點到五點為寅時,其餘的以此類推。古代的一個時辰相當於今天的兩個小時,所以,當鍾表剛剛傳入中國時,就有人把一個時辰叫做「大時」,新時間的一個鍾點叫做「小時」。以後,隨著鍾表的普及,「大時」一詞也就消失了,而「小時」卻沿用至今。
刻———古代用漏壺計時。
漏壺分播水壺和受水壺兩部。播水壺分二至四層,均有小孔,可滴水,最後流入受水壺,受水壺里有立箭,箭上刻分100刻,箭隨蓄水逐漸上升,露出刻數,以顯示時間。而一晝夜24小時為100刻,即相當於現在的1440分鍾。可見每刻相當於現在的 14.4分鍾。所以「午時三刻」相當於現在的中午11時 43.2分
舊小說有"午時三刻開斬"之說,意即,在午時三刻鍾(差十五分鍾到正午)時開刀問斬,此時陽氣最盛,陰氣即時消散,此罪大惡極之犯,應該"連鬼都不得做",以示嚴懲。陰陽家說的陽氣最盛,與現代天文學的說法不同,並非是正午最盛,而是在午時三刻。古代行斬刑是分時辰開斬的,亦即是斬刑有輕重。一般斬刑是正午開刀,讓其有鬼做;重犯或十惡不赦之犯,必選午時三刻開刀,不讓其做鬼。皇城的午門陽氣也最盛,不計時間,所以皇帝令推出午門斬首者,也無鬼做。
刻制
古代一晝夜劃為十二個時辰,又劃為一百刻。
一刻約15分鍾。
『肆』 我們為什麼要修行
怎麼個修行?怎麼修法?怎麼修怎麼行?首先要知道我們為什麼要學佛、要修行。現在居士到處都在舉行各種活動,都在修行,有修念佛的,修禪的,修密的,各種修行方法,不知道怎麼修好。很多居士都在問,我們都在修行,修行又出了很多問題。首先要確認?因為我們有煩惱,沒有智慧,所以我們要修行。我們的見解不行,釋迦佛出現在世間,是開示眾生悟入佛之知見,因為我們沒有佛的知見,所以我們要學佛,要修行。修行就是去除我們的煩惱,不好的行為要把它修理掉,怎麼修理呢?要通過種種法門,通過種種方法,哪些方法我們比較可用呢?修行的方法很多很多,到底哪個法門好呢? 首先要問我們自己,我們能做什麼,哪一個法門能更適應我,然後我們去修就對了,什麼都好,適不適應我自己,先要問這一個。修禪很好啊,當下明心見性,那如何修呢?不知從哪裡入手,就很茫然。念佛好,念佛可以往生,現在很多居士念佛念得苦苦惱惱,念得煩煩惱惱。你要問說念佛能往生,你能往生嗎?他說不知道,看阿彌陀佛安排,常常都是這樣,我交給阿彌陀佛了,我們有沒有足夠的信心?修密,即身可以成佛,藏地的密法現在鋪天蓋地的往內地來,大家也非常的好樂,怎麼修?大家都沒有選擇,只是藏地來一位喇嘛,大家認為他都是活佛。傳個咒語告訴你念,念十萬遍,二十萬遍,期待著下一個咒語的持誦,買多少放生,點多少燈,這就叫做功德,功德做圓滿了,咒語也念完了,這叫做一個次第修完了。接下來呢,大家還是在那裡期待,問問自己,你煩惱斷多少,修行佛法是在斷煩惱,你煩惱斷多少,煩惱沒有斷,說明你修行還修的不夠,即使有人給你授記,有人給你肯定,但是你自己能不能肯定。我煩惱斷多少,我們到底有多少煩惱,有見惑、有思惑、有塵沙惑、有無明惑。見惑斷多少,貪嗔痴慢疑,身邊邪戒見,這叫十使。在三界當中,我們有無量無邊(煩惱),那問問我們斷多少,貪嗔痴斷多少,習氣毛病改過來多少。習氣毛病都沒改掉,煩惱都沒有斷掉,那修行還是不行啊,那依然是凡夫。我們修什麼法門,要問問自己,衡量一下我煩惱還有沒有?貪還有沒有?貪吃貪睡貪名貪利貪財等等的,都是屬於貪。沒有(斷惑),我們就得老老實實來,所以我們有這些煩惱,所以我們要修行,這是一點。第二呢,問問說,我們人生活得快樂不快樂?有煩惱就不快樂,因為不快樂,所以我們要修行。當今社會的壓力,家庭的壓力,人與人之間的競爭,我們的慾望會越來越大,不能滿足我們的慾望,我們就不得到自由,不能自主,這就是煩惱。人生有沒有快樂?你不能說人生沒有快樂,有快樂。快樂有沒有?有沒有?——少。苦多樂少。我們一個人,尤其我們居士生存在這一個社會,這一個空間當中,壓力太大。前兩天不在高考嗎?小孩子在考場考,父母考場外考,考什麼?「烤」太陽啊。在那裡烤,煎熬的等待,耐心的等待。很大的壓力,大家都想上名校、上好學校,是不是都能滿願呢?我昨天還說現在的小孩子是比我們那時候的小孩子快樂、快活,生活條件好。我們那時候連飯吃飽都沒有,現在的小孩子說,飯吃不飽什麼概念他不知道,他問你,你為什麼不吃飽啊,我說我們那時候沒飯吃,他說怎麼會沒飯吃,飯這么多怎麼會沒飯吃呢,他不理解。現在的小孩子壓力大,比我們那時候的小孩子壓力大的很。文革期間,我們生活在文革期間,沒有太大的壓力,你越是窮越是好,貧下中農嘛,一無所有,無產階級。什麼都沒有,那是好,那是好孩子,沒那麼大的壓力,上幾堂課就完了。現在的小孩子書包都背不動,睡覺都睡不夠,早晨早早就得起,晚上回來還有一大堆的作業要做,父母還陪著做作業。然後呢,為了生存,為了生活更好,拚命地努力啊。讀書就讀到…我看讀到二十幾歲啊,從學前上幼稚園開始,就在競爭學校,然後呢,一直讀到大學畢業,大學畢業現在出來幹嘛呢,到處去打工,也非常非常的辛苦,學業、家庭、社會,你說要從這當中找到快樂,我看真的很難很難。那學佛的人稍微好一點,他知道世間的現象只是暫時的,人生是短暫的,怎麼辦呢?我們能做到少欲知足,隨緣即能自在,少欲即能滿足,聞到佛法,依佛法修行,我們能夠得到少許的快樂。如果沒有聞到佛法的人,他一天到晚除了生活以外,還要去消磨一些時間,空虛郁悶。能夠聞到佛法,依佛法去修行,讀讀經,念念佛,打打經,會充實一些,從中能夠得到少許少許的快樂。接下來談談,我說三句話談修行。我們時間現在十幾分鍾,告訴大家三種方法,第一個方法叫「觀想」。依《觀無量壽經》說:「諸佛如來是法界身。遍入一切眾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是故應當一心繫念諦觀彼佛……」學佛的人一定心裡要有佛,想著佛,想佛的時候,你會開心一點。佛的相好庄嚴,你這么一想,我們內心自然會變成庄嚴清凈,我們為什麼要燒香啊為什麼要點燈?去買花供佛呢?這是表示庄嚴,供佛的時候,我們內心妄念放下,燒一支香的時候我們妄念放下,這個時候內心清凈,觀想佛的時候,我們內心起的清凈的心,繫念起來。所以經裡面說呢,諸佛在哪裡?不離我們當下的心念,想佛的時候,心裡就是佛。因為我們心中有佛,所以說「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如果這個心不是佛,這個心就不能作佛,比如說是金,它可以做種種首飾,如果不是金,就不能做種種首飾。同樣的道理,所以佛的大智慧,都是從我們心想而生,就我們時時在想佛,但是我們妄念很多,想著想著,它就想別的去了怎麼辦啊?收回來再想。我們能夠想佛,佛經裡面說,叫做始覺,開始覺悟;能夠與我們本具的佛性相應,叫本覺,始覺與本覺相應那我們就有大智慧,就與佛那種智慧是相等相同,所以我們時常要觀想佛。第二「憶念」,時常憶念,憶就是持心不忘的意思。持這個心不要忘記,不要忘記什麼呢?不要忘記這個佛,不要忘記這個佛號。即使你修禪也是一樣,修禪叫參話頭,那個話頭,什麼叫話頭呢?你起心動念之前那個心是什麼?我們講話也好,起個念頭以後,那叫話尾,在你講事情,講話之前能夠看到那個心叫話頭,時時看著它。起妄想起妄念都沒有關系,經里說:不怕念起,只怕覺遲。覺悟遲了就來不及了,念頭起不要管它,你能夠看見它,知道起念頭就好。這叫憶念,憶念佛的相好,或憶念佛的名號,你心不忘,這樣能夠通顯唯心是佛,如《圓通章》裡面說:「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兒子想母親,母親又想兒子,這樣的兩人相見的時間很短很快,就能見到,母親時時在那想兒子,兒子不想母親,就很難見到。就比如說,諸佛就像母親一樣,慈母一樣,時時都在念著兒子,念著兒女,兒女不想,作為子女不想父母就很難見面。他也憶念父母,所以他就想盡辦法去見父母。所以《圓通章》叫「如子憶母,如母憶子」,這樣呢,叫不相違遠。憶念就是這個心啊,讓它時時提起來,想著這件事情。念佛的時候,你要憶念在這佛號上,憶念在這個心上,每一句佛,從我們內心生起,你都了了清楚,不是拿個念珠在那裡數佛,那是不夠,時時憶念這件事情,回心返照自己,這是叫憶念。第三,修行,修眾行。修觀想憶行的助行。有些居士說,我又要拜觀音菩薩,又要念地藏經,又誦普門品,又念大悲咒,又念彌陀經,念的很雜很多怎麼辦啊?我哪一樣都想念,哪一樣都放不下,然後我又想往生極樂世界,家裡還有很多事情要做,我如何才能去?那往生極樂世界說簡單很簡單,易如反掌,彈指間即能夠往生。首先你要具足信心,這是要緊。我們在家學佛修行,還要做很多事情啊。這就要根據經裡面講的,修諸功德。普賢十大願王,把華嚴所有的精神思想,導歸極樂,他修一切,禮敬諸佛乃至普皆迴向,他的願有多大呢?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願乃盡,而虛空界乃至眾生煩惱不可盡故,我此願王,無有窮盡。從禮拜乃至迴向,無有窮盡。這是普賢的大願,那麼這大願,每一個願他都一一導歸極樂,等到臨命終時,一切諸根悉皆敗壞,一切威勢悉皆退失,所有的一切財產都不能相隨,唯此願王不相舍離。我們時常要念,我們說念佛,告訴說修諸功德,只要你迴向心,回嚮往生,都能一一往生。唯此願王,不相舍離。以一切時引導其前,一剎那間,即得往生極樂世界,到了極樂世界呢,蒙佛授記,而且能夠行化一方。那《法華經》裡面:「聞是經典,如說修行,於此命終,即往生極樂世界。」《法華經》也這樣講。《觀無量壽經》說: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這一些都是修行往生的資糧,我們都離不開孝敬父母,敬事師長,我們在家裡能夠素食就是慈心不殺,同時我也在修十善業,從三皈依開始,乃至出家受具足戒,都依戒而行。然後呢,我們要發菩提心,深信因果的道理,然後讀誦經典,還要勸別人修行,這樣的事情都是叫做修諸功德。不是說我們念佛什麼都不做,什麼都不幹,在家的老居士老菩薩,兒子媳婦叫你帶一下孫子,你都不肯。你說我要修行念佛,照(樣)帶,我們照樣發願念佛發願往生,修一切善法,以此功德迴向,都能往生。今天,也就是來這里,跟大家結個法緣。三句話,,首先前提是為什麼要修行,因為我們有煩惱,我們沒有智慧,所以要學習佛法,我們要修行斷除煩惱。這是我們要做的。然後呢,怎麼修行?法門很多,我們要從觀想開始,時常想著佛,想著菩薩,想佛的相好,想佛的功德,想佛菩薩的慈悲,時常貫穿你這種思想,你自己的內心當中。然後再來呢,憶念。那你總要選擇一個法門以此作為專修,叫做憶念。念佛你好好老老實實的念,那麼念佛的同時,又不妨礙我們修一切行,修縱行,修一切功德,同在家人,乃至出家也好,都離不開孝敬父母、敬事師長,三皈啊,諸戒行,發菩提心啊,讀誦經典等等以此的功德,都一一回嚮往生極樂,那麼功德一定能夠圓滿。祝願大家身心健康,吉祥如意。阿彌陀佛!
『伍』 我們應該多花結交朋友還是花時間自我修煉
我覺得多花時間結交朋友和花時間自我修煉都是非常有意義的,因為通過朋友我們可以發現自己的不足,而通過自我修煉讓自己變更優秀,就可以吸引更多優秀的朋友在自己身邊。
『陸』 為什麼古人喜歡選擇清晨打坐呢
“打坐”一詞在我們的印象中,出現比較多的是武俠、修仙小說和電視劇電影,那麼為什麼古人喜歡選擇清晨打坐呢?
打坐又稱靜坐,可以促進人體血液循環,消除生活中的煩惱,去除主觀性的迷惑,是防治疾病、增進健康、修養身心的最佳方法。因為打坐,致心一處,使大腦入於靜定狀態,把散亂的心安定下來,心境達到清凈安祥,氣脈自然暢通。《內經》中說:“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是以聖人為無為之事,樂恬淡之能,從欲快志於虛無之守,故壽命無窮。”由此觀之,我們的祖先早已認識到精神意識對有情色身(物質)的積極作用。
然而,靜坐這門養生術,古今中外,本來早已有之,但能深究其道者不多,得法者也不輕易傳授於人。修文法師對佛理禪法和古代養生學,都有深刻的體悟,又心懷菩薩慈悲濟世精神,故行文力求與現代人體科學知識接軌,對慢性疾病精神治療方法進行深入淺出的論述,並開示了具體的打坐方法。文章雖短,功用可大,張居士在新加坡身患難治肝疾的小姑,遵照法師的開示的方法實踐,配合葯物治療,不到半年時間,整個身心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病症明顯好轉,人們都意想不到療效會那麼顯著,連治療她疾病的醫師也感到驚奇,因而對治癒她的頑症有了信心,認為照此方法長期不斷鍛煉下去,康復有望。
綜上所述,打坐這門養生術對於我們的身體健康極有益處,沒有嘗試過的小夥伴們也試試吧。
『柒』 絲路英雄英雄修煉時間選20分鍾經驗高還是3小時經驗高
當然3小時的多了~~~當然英雄等級越高經驗越多,金幣也要越多了
『捌』 為什麼古代人要閉關修煉很長時間
【閉關修煉】是一個非常嚴謹修行工作,多數是;止語、斷外緣(不外出)專門修持一法,集團閉關一般有十天、二十天、三十天等等。個人的閉關很多是不達目的不罷休之舉!閉關的意義:
佛家、道家修持均須經過閉關階段,簡單地說,修持者把自己在關房內關閉起來,除護持者外,不與他人、外事接觸,摒絕一切,自己進行長時間的靜坐和入定,就叫做閉關。但這只是世俗對閉關的精淺的表象看法,實際上佛家閉關的解釋是另有深義的。佛家認為,閉者,乃是超出三界染污的行為;關者,指其行為乃是關系整個法界及其修證體系而毫無顛倒,即修證要依一定的次第。
顯教、禪宗、密宗的閉關條件有區別。顯教閉關最重要的須有「四念處」作為思想基礎,思念處即觀身不凈、觀受是苦、觀心無常和觀法無我。因為觀身不凈,生起無常心,精進修持,減少染污,以防因無常而橫死;觀受是苦而了知凡受皆苦,要把覺受空掉,以免煩惱和執著;觀心無常,不隨之亂走,以減輕散亂和昏深之心;觀法無我是為了證入空性。具備了這些條件,閉關才有習定的正當動機,才能堅持下去。禪宗則在未開悟前要參訪行腳,不許閉關。開悟後要住房子閉關,稱為初關;破了初關,要住山,但可在山中自由往來,稱為重關;破了重關,則住鬧市,在聲色場合中調練,稱為牢關,直至破了牢關後才算成佛。密宗閉關的重要條件則是四根本,即以上師、本尊、空行母、護法四者為根本,下文再詳述。總而言之,閉關能否成就,最主要的是否發了普度眾生的大菩提心並身體力行。
閉關的種類:
閉關分為正式閉關和方便閉關。正式閉關是真正的閉關,或廣義的閉關;方便閉關是非真正的閉關,或狹義的閉關。
從閉關時間來看,正式閉關是為真正的出家人而設,它不但要出家人不受生死涅盤一切戲論放逸的染污,而且要按次第修持以完成修證體系。也就是說,正式閉關解決出家人如何達到究竟,證得最高成就,解決生死大事,突破生死關的問題。所以,其閉關時間必須是長期的,從數年至數十年甚至終生不等。但是,方便閉關就不同,它是為在家居士或初學者,或忙於上班和日常工作的人而設,閉關的時間可以短到幾個月、幾天,例如寒暑假期或其他假期都可用於閉關。
從閉關的地點看來,正式閉關所規定的地點是很嚴格的。米拉日巴祖師規定只有屍陀林(陳屍場、墳場、岩洞與高山三種地方可以閉關。在屍陀林閉關可以修施身法和證空性,並可修驚駭與空性的配合。在岩洞閉關,要選洞口向南的,此種關無門可閉,岩洞應在人跡罕到之處。在最高雪山閉關,全年是無雲晴空,因山經雲高,有大風或落晴雪,便於修大手印和大圓滿。方便閉關則不必如此講究,在住家、機關、工廠等處設個關房,就可以閉關。)
從閉關的目標來看,正式閉關的目標已如上述,是解決生死大事,是要達到究竟,一直閉到死或成就,不達目標則不出關。方便閉關只是短期離開染污,是出離的一種鍛煉,並解決修持次第上的一些問題。
至於閉關中的生活情況,按傳統規定,正式閉關中的飯食,是葷是素,要按所修法而定;不能看一般的書籍,只能看與所定目標有關的經書;不能與外界通訊、通話;而且關中不許有侍者。方便閉關則自由得多,隨各人自主,也可讀書,也可有侍從,也可請醫師診病等。但至少要做到禁語、禁足和立功課表。對並未出家的現代人來說,當然以實行方便閉關為宜,但開始閉關時,仍須考察自己的動機是否正大純潔,不能含有私人慾望,要以救護一切眾生為目的,這樣才能避免魔障。
『玖』 為什麼我們需要時間管理
1、時間管理可以使人有成就感。時間管理即要讓時間有正當性,要讓時間有建設性,要讓時間有成就感;要讓人生的歲月雖然是老去了,但時間卻帶來了成就、歷史和功德。
2、時間管理可以讓青少年避免拖延症,滲透和加強時間觀念,讓嚴格的時間觀念成為人們做事和學習的好習慣,用時間管理來預防和克服拖延症。如若沒事養成時間管理的習慣,則很容易形成拖延的不良習慣。
3、時間管理可以加強日程管理能力和執行力,養成科學的工作習慣,修好時間管理這門課,將有限的精力和資源放在加強基礎工作上,避免落入「事事緊急,疲於應付」的窘境,才更利於實現基層「善治」。
4、高效的時間管理可以讓企業提高工作效率,減少管理成本,在規定時間內完成超額的任務。
5、高效的時間管理可以讓自己掌握正確的時間管理技巧,制定適合自己的時間管理計劃,擁有充分的個人休閑時間。
『拾』 為什麼么靜坐要子丑寅卯這個時間
一、為什麼要靜坐
「靜坐」一詞,顧名思義是指靜靜的坐著。事實上,人是動物,以一天二十四小時來看
,除了睡覺七、八個小時躺著比較不動外,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在動。即使是坐著,有些人的
手、嘴巴也經常不停地動著,甚至於連腳都翹起來一直地抖動。也就是說,大部分的人很少
靜靜的坐著,因此,對於以定靜狀態自修的人而言,「靜坐」一詞便有特殊的涵義,不是一
般人日常的生活狀態。
在東方文明中,無論是佛教、印度教、道教、瑜伽都強調靜坐在修行上的重要性。在他
們的修行信念裏,靜坐是超凡入聖的途徑,更是一件神聖的事。靜坐不僅僅是肢體上的靜止
不動,而且是經由心靈的凈化而達到寂然不動的境界。道教經典《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說
:「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晉真人語錄》說:「心荒意亂地獄之門,心清意靜天堂
之門。」佛教更是以「涅盤寂靜」為一清凈修行的指標。因此,靜坐不但有肢體、心靈的凈
化功用,同時具有宗教上神聖的意涵。
沒有宗教信仰的人,當然也可以靜坐。緊張、繁忙是現代社會的普遍現象,如果能夠每
天靜坐十分鍾,讓自己的身、心鬆弛一下,將體內散失的能量重新加以補充,除了可以解除
疲倦感外,更能夠減緩身體的老化。因此,靜坐對於現代人,不管有無宗教信仰,都是一種
消除疲勞,使身、心保持良好狀態的最佳方法之一。
靜坐的方法很多,各家各派累積數百千年的經驗,各有其奧妙之處。各家方法雖然有所
不同,但是仍有其共通之點,即皆以人的形、精、氣、神為修煉重點。以下謹就個人較熟悉
的方法及要訣加以介紹。本文不強調門派、不比較諸法的優劣,再說,在未得道之前,個人
的所見所聞好像是瞎子摸象一樣,若是存有門派之見,就和摸到鼻子的瞎子嘲笑摸到大腿的
瞎子一樣可笑。
二、從靜坐的觀點看人體的結構
在古代中國人的看法,在天地中有許多生命,而以人最高貴,人活在天地之間,頂天立
地,和天地相提並稱,號為三才。人是由宇宙原始的存在「道」所化生,老子《道德經》第
四十二章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道
教早期的經典《太平經》卷四十五也認為「人乃天地之子,萬物之長也」。人的生存離不開
天地,而且與天地是息息相關的。人和天地相通的主要管道為「氣」。氣的和諧一方面是人
本身健康、長壽的要素,另一方面也是人與天地相合的基本要件。
在魏晉南北朝時期,人們認為人的生命可二分為形和神,形是指肉體,為神的住宅;神
即是精神,為形的主宰。人活著的時候,形和神相合,當兩者分離時,人就死了。要長生久
視的先決條件就是保持形神俱妙。至於長生的方法,著名神仙思想家葛洪(282-342)以為房
中術的寶精、氣功的行氣和服食金丹大葯為最重要。到了唐末五代以及北宋年間,由於一些
帝王貴族服食丹葯而暴斃,使得服食外葯的方法逐漸沒落。相反地,主張人體本身就有精、
氣、神三寶,鍛鍊此三寶便可成仙的人越來越多,成為道教修煉的主流,一般稱為內丹或丹
鼎派。隨著經驗的傳承,人對自己本身的結構的了解也越來越精確。當然,由靜坐內觀而感
知的結果,與西方醫學以解剖屍體而得到的知識是有所差別。產生這種差異主要的原因,除
了由於中國人習慣以宏觀的態度來看人體,而西方以微觀的角度外,更關鍵性的不同是:中
國人內觀的對象是活生生的自己,而西方解剖的對象是已經死去的別人。死人和活人最大的
不同即是死人沒有氣。死人和活人的精神也有很大的差異。
前面談到人由道而生、由天地之氣而成,因此,人本身和天地是相通的。古人認為天地
是大宇宙,人體是小宇宙,大小宇宙密不可分。所以,古人經常以對大宇宙種種現象的認識
來認知和描述人體。也就是說,中國人對人體的了解,一方面是透過對大自然的觀察,另一
方面是經由內觀人體本身而來的。大宇宙浩瀚無垠,小宇宙也是復雜到人還無法完全了解,
本文無法描述完整地人體的結構,僅就與靜坐修煉有關的重要部分加以探討。
甲、陰陽
白天和夜晚,太陽和月亮是大宇宙一明顯的現象,也由此而衍生出陰陽的概念。老子講
「萬物負陰而抱陽」,早在戰國時代的《黃帝內經》也以陰陽的概念來分析人體。陰陽是相
對的,地球有北極和南極,北極為陰,南極為陽,相應於人體,首為陽,足為陰。人體氣的
運行主要管道有十二正經,即手三陰三陽和足三陰三陽,以及奇經八脈。人體前為陰,後為
陽,如任脈在前為陰脈的總匯,督脈在後為陽脈的總匯。左手、右腳為陽,右手、左腳為陰
。人的左眼像太陽為陽,右眼像月亮為陰。在日常活動中,人體的陰陽是分散的,也就是說
,能量不斷地在消耗。通常靜坐的姿勢可以使陰陽結合,而達到和諧的狀態。此點將在下面
說明。
乙、五行
古人認為天有歲星、熒星、鎮星、太白、辰星等五星,即今之木、火、土、金和水星。
五星分屬於東、南、中、西和北共五方。五行即是指天地萬物皆可歸類於此五方及其所衍生
出來的屬性。在漢代作品《淮南子.天文訓上》已有清楚的敘述。同樣的,在人體中,人有
五臟、五官、每隻手有五根指頭、每隻腳有五根腳趾頭。這些五臟、五官及手指、腳趾彼此
有相通的關系。如大拇指、口與脾,食指、眼睛與肝,中指、舌與心,無名指、鼻子與肺,
小指、耳朵與腎同一屬性。
戰國時代的《黃帝內經》便已發現追求身體的健康,除了手、腳四肢的強韌敏捷外,體
內腑臟的和諧更為重要。在道教的修煉上「五氣朝元」是重要的目標。五氣是指五臟之氣,
朝元是指回復到完美的狀態。就西方醫學的觀點來說,五臟的肌肉屬於不隨意肌,無法和四
肢的肌肉一樣鍛鍊。靜坐時採用結手印、存思而達到調和五臟的目的。
丙、經絡與關竅 在大自然中,道路是動物經常移動行走所形成的途徑。在人體中,能量運行
的管道稱之為經絡。一般說來,所謂十二正經,即十二條重要管道。正經之間彼此有聯系的
通道,稱之為絡,有十五條重要的絡,另外有奇經八脈。由於正常狀況下,一般人的十二正
經及十五絡都是暢通的,因此,在修煉上不需要特別強調正經。而奇經八脈原本應該是通的
,但大部分的人因後天姿勢不良而逐漸堵塞,所以在道教的鍛鍊上重視打通奇經八脈。
可能受到武俠小說的影響,一般人把打通奇經八脈當作一件神奇的事。武俠小說常誇大
打通任督兩脈的功效,說是可增加一甲子(六十年)的功力。社會上也常見保證三個月或一
星期打通任督兩脈教氣功的廣告。事實上,奇經八脈通暢可達到增強體能的功效是毫無疑問
的。靜坐姿勢正確,可當下使氣脈回復原本的通暢,尤其是任、督兩脈氣機發動的現象特別
明顯。
經脈為能量的運行管道,關竅則為道路的轉運站和關卡。關的原意,據段玉裁補注,《
說文解字注》為:「以木橫持門戶也」,後引伸有合攏「關閉」;重要轉折點、時機「關鍵
」;起轉折關聯作用的部分「關節」……等意思。人體骨頭相接之處都是關節,氣血運行很
容易在此受到阻礙。在中國武術有九大關節之說,指身軀的頸、脊(胸)、腰,手的肩、肘
、腕,腳的胯、膝、踝。而在道教的丹道則重視三關,道教經典論及「三關」的地方很多,
各有不同的意涵,如《黃庭內景玉經》認為三關為口、手和足:「口為天關精神機,手為人
關把盛衰,足為地關生命扉。」署名全真道士丘處機所作的《大丹直指》認為下關是尾閭穴
、中關是夾脊、上關是玉京(玉枕)。與靜坐關系密切的三關,指的是頭與頸交接的玉枕、
肩胛骨與脊椎交接的夾脊、脊椎的末端與兩大腿骨交接的尾閭。這三關為督脈重要的關卡,
要打通督脈必須先開三關。至於開三關的方法,將在姿勢一節說明。
竅原意為孔、洞,在道教修煉術語又有穴位的意思。中醫觀察出人體經絡上有許多能量
匯集的地方,在此位置針或灸則可以調理氣血,治療疾病。已經發現並證實有療效的穴位有
數百。《黃帝內經.素問》認為人體有三百六十五個穴位以應一年有三百六十五日。一般人
難以完全認識並記住這數百個穴位,但若能了解認識其中幾個,對靜坐的進展自然有極大的
幫助。從頭到腳來說,百會為人體最高處,相對於百會的是會陰,為身軀的最低處。靜坐要
求百會、會陰與地面成一垂直線,有助於沖脈、督脈和任脈的暢通。在兩上門牙內與牙齦交
會處為天膺穴,靜坐時舌頭輕輕抵住天膺穴,即舌抵上齶,一方面使任、督兩脈交會,另一
方面可增加唾液的分泌,加強身體的免疫力。身體背面有玉枕、夾脊、會陰(尾閭)為三關
,相對於三關,在身體前面的有所謂三田,即上丹田、中丹田和下丹田。丹田為產生、聚集
能量的地方。上丹田的位置說法不一,大致上是在鼻子上端、兩眉毛中間往內與百會會陰這
條線會合的地方。中丹田的位置較明確,在兩乳中間的凹處,稱為膻中穴,其正後面為夾脊
。下丹田也有幾種不同的說法,大底在肚臍與正後面命門的中間。 手重要的穴位有肩井穴,
在肩膀上的凹處,手掌心的勞宮穴及中指尖的中沖,大拇指與食指間的合谷穴,即俗稱的虎
口。腳有大腿骨與骨盆交會處的環跳穴,腳掌心的湧泉穴。
丁、形、精、氣、神
早在戰國時代《莊子》一書便已論及各種修煉身體的方法,這些方法各有所偏重。如為
了長壽養形的有:「吹呴呼吸,吐故納新,熊經鳥伸,為壽而已矣;此道引之士,養形之人
,彭祖壽考者之所好也。」注重養神的有:「純粹而不雜,靜一而不變,淡而無為,動而以
天行,此養神之道也。」到了晉朝葛洪《抱朴子內篇.釋滯》談到的修煉方法更多,也更全
面。但他認為想要修煉成仙,最重要的有三,一是寶精,二是行氣,三是服金丹大葯。
唐宋以後,道教對修煉成仙的經驗越來越豐富,各門派雖有獨特的口訣和秘法,但大體
上形成共通的體系,即煉形化精,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化虛,最後,與道合真。歷代
累積的各種功法都可包含在這體系。首先,就形而言,形和前面談到形、神相合的形一樣,指人的肉體,外形。其次,講精,精有狹義之精,為男性的精液,如房中術所講究的「寶精
」即是;也有廣義的精,指人體內各器官的分泌液,如胃液、膽汁等,當然也包含狹義之精
。本文傾向取廣義之精。第三,論氣,氣指人體的能量流,包括飲食而產生的營養分、身體
細胞運動氧化產生的熱量,呼吸空氣產生的能量。氣和血的關系密不可分,中醫說「血為氣
之母,氣為血之子。」身體每一細胞得到營養分的補給,主要是依靠氣血的運行。第四談神
,神主要是指能主宰肉體的心,沒有神的主導,形無法作用,所謂「形須神而立焉。」同樣
的,神依存於肉體,《抱朴子內篇.釋滯》所謂「形者神之宅也。」
內丹煉養家在修煉中特別注重精、氣、神的修煉,期望三者都能達到完美和諧的境界,
術語為「三花聚頂」。尤其是五臟之氣能回復到像嬰兒一樣原始狀況,術語為「五氣朝元」
。為了強化精氣神的重要,又有先天精(元精)與後天精、先天氣(元氣)與後天氣、先天
神(元神)與後天神的說法。諸家對先天、後天的解釋不盡相同,但都重視寶精、導氣和存
神。
人體的結構是極端復雜的,古人對修煉一事極為慎重,不輕易傳人。張伯端《悟真篇》
所謂「饒君聰慧過顏閔,不遇至人莫強猜。只為丹經無口訣,教君何處結靈胎?」也就是說
,古人對如何修煉,從身體何處開始下手是絕對保密的。今天,時代變化迅速,古人所隱諱
的秘訣,可能已成現代人的普通常識。對於人體的認知,遠比古人精細。從前古人視為寶貴
的口訣,大多可在現代人的著作中找到,以上所談到的穴位,也大多可在現代中醫著作及有
關道教修煉的書籍得到更詳盡的解說。
三、靜坐的基本姿勢
所謂靜坐的姿勢是指身體坐著不動的樣子,它不同於一般的坐姿,在於對身體的每一部
位都有一定的要求。可分三部分說明:一是頭與身軀,一是雙手,一是雙腳。
甲、頭與身軀
頭與身軀,首先強調頭頂的百會和脊椎的末端會陰要與地面成一垂直線。大部分的人平
時坐姿,常抬起下巴而使得百會朝向斜上方。手趴在桌子上,身體前傾又使得會陰朝斜後方
。如此,脊椎容易在胸部前凸,在腰部後凹,長久下來,當然腰酸背痛,易有骨刺。靜坐要
求由微收下齶使百會朝上,如此,頭顱與頸部交接的玉枕關自然松開,玉枕有如氣球微漲;
大腿骨與骨盆交會處的胯放鬆,小腹微向內、向上收使會陰朝下,使尾閭關松開,若是,環
跳穴會有微漲的現象。當玉枕與尾閭松開時,夾脊自然也會開,這好像將繩子兩端拉直,整
條繩子跟著直一樣。
西方人說眼睛為靈魂之窗,古人說:「眼為心之苗」。俗稱「眼神」即是說神的表現主
要在眼睛。實際上,眼睛為人體能量的重要開關。靜坐時有些老師主張閉眼,有些強調半閉
,目視前面約三十公分的地方,也有認為眼睛要睜開的,莫衷一是。這些看法都有他們的道
理,閉目可以養神,睜開可以避免昏沉,半閉則可減少能量的消耗和避免昏沉。因此,須視
個人的狀況而定,不必硬性規定。
舌抵上齶,即舌頭抵住上門牙與牙齦交接的天膺穴,除了可刺激唾液的分泌,避免靜坐
時口乾舌燥外,督脈與任脈在此交會。配合縮小腹、提會陰使任督兩脈上下相連,增加氣血
的運行,久之,任督兩脈暢通,術語稱為「小周天」。也有些門派認為舌頭不應該抵住上齶
,而應抵住下齶,即下門牙與牙齦交會的天池穴。舌抵下齶也有增強唾液分泌的功效,但在
連接任督兩脈上的效果似乎不如抵住上齶。面帶微笑,可使臉部神經放鬆,促進頭部的氣血
循環。
乙、雙手
這裏所說的手包括肩膀、手肘、手掌和手指。一般要求肩膀放鬆,手肘自然下墜,兩手
結手印,輕輕放在小腹前的腿上。事實上,除非手肘下墜,否則肩膀很難真正放鬆。而手肘
下墜的要領在於大臂的骨頭朝下,想像向下掉。如此,肩膀自然松開。肩膀松開時,肩膀上
原本有凹陷的肩井會因氣血流暢而微漲。
雙手有十個手指頭,理論上可以結十的十次方個手印。但事實上,常用的手印並不多。
不同的手印,因手上經絡與五臟之氣的組合變化而有不同的功用,在靜坐時最好由老師或自
己多加體驗之後,採取適合自己的手印。原則上雙手合在一起,使手的陰陽調和,可減少能
量的損耗,更可加強身體的本能。如果雙手分開的話,最好也能拇指與食指或中指結合,用
以聚集能量。相反地,如果覺得內心煩躁,需要使體內的火氣消散時,則將手掌伸開,五指
舒展,使躁氣散出。
早在南朝陶弘景(456-536)時已有保持體內的能量,防止外面邪氣入侵的手印,名為「
握固」。據《養性延命錄.導引按摩》記載,握固法為彎曲大拇指於掌心勞宮穴,用其他四
指輕輕握住。如此可為魂魄安立門戶,使魂魄無法外馳,安穩的居住在人體內,使人長壽,
邪氣百毒不能入侵。在靜坐時,採用握固法,可以在極短的時間內得到補充能量的效果。另
熊衛先生所編創『太極導引』中的「抱元式」也是值得推薦的功法:「雙手食指分別扣住大
拇指,男性左手拇指與食指側貼住膻中穴(兩乳之間,又名中丹田),右手掌心輕貼於下丹
田(肚臍)。女性則左右手位置相反。」
丙、雙腳
東方的宗教如佛教、瑜伽、道教甚至儒家的理學都注重靜坐,而它和平時的坐姿最大差
異則在於兩腳的姿勢。他們都強調兩腳要盤起來,俗稱雙盤,佛教稱「跏趺坐」,瑜伽更美
其名為蓮花坐。如果不能雙盤,退而求其次單盤,即兩腳交叉,只要求一隻腳盤在另一隻上
。再不行,則只要散盤就好,即只求兩腳交叉。現在某些老師、門派為了怕學員連散盤都覺
得苦,不要求坐姿,甚且說邊躺著邊看電視也可以,則又太方便而隨便,此方便法門不在本
文范圍。
對初學者或上了年紀的人,要求雙盤是采高標准,但至少要求兩腳交叉的散盤。兩腳交
叉和雙手結手印有同樣調和陰陽的功用,如能雙盤則效果更加。當雙盤兩腳掌心朝上,最能
符合《道德經》第四十章所說:「反者,道之動。」在身體上的實踐。在平時或坐或站立腳
掌心都是朝下的,而靜坐雙盤使腳掌朝上,違反日常習慣。一般人剛開始時,常因筋骨太硬
而無法盤起來,或勉強盤了起來,卻因腿酸麻而很快放棄。如果能堅持鍛鍊,大約一年的功
夫,可漸入佳境。
我們可以想像初學者盤起雙腳,一方面將腿的肌肉、韌帶綳緊,一方面又互相壓迫,血
液的循環受到阻礙,當然腿會又麻又酸又痛。但這好像用水管澆花一樣,水管的一端接住水
龍頭,用力把水管末端壓住,使水流在管內受到阻礙,會造成水壓增高,而使水流加速,水
便可以噴的遠一點。雙盤時,腿部的血液循環受到阻礙,一方面使上半身血液的循環得到改
善,右手同時腿部的血管壓力增加,時間一久也能促進腿部的循環。因此,對習慣雙盤的人
來說,越坐越舒適。
無論雙盤、單盤,或散盤皆要注意放鬆胯,即放鬆大腿骨和骨盆交會的地方,使尾閭能
夠中正,也就是說能使尾閭朝下,而不是朝後,避免造成小腹和腰部的緊張。在兩腿筋骨還
不夠鬆柔時,坐時身體容易向前傾,可輔用高約五公分的坐墊,則能身體重心保持平穩,有
助於久坐。
四、靜坐應注意事項
雖然,靜坐講求的主要是身體姿勢與意念,但如果能注意以下相關事項,則可以收到事
半功倍的效果。
甲、靜坐時間 靜坐時間包括什麼時間靜坐較好以及一次坐多久兩個問題。古人把一天分十二
個時辰,用十二地支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來計算。認為子時(晚上十一至凌晨一點
)到巳時(早上九至十一點)是生氣,午時(早上十一至下午一點)是死氣。
所謂生氣是指空氣較新鮮的時候,死氣則是指空氣較污濁的時候。因此,有些人主張最
好是在生氣時間進行修煉。傳統道教認為子時和午時是天地陰陽轉換最強烈的時候,此時靜
坐可以盜天地之氣,效果最好。其次是卯時(早上五至七點)及酉時(下午五至七點),此
時天地陰陽各半,身心較易鬆弛而體內的陰陽也得到充分調和。然而,今天,現代人的生活
步調與古代大不相同,要能每日靜坐不斷已大為不易。為了能持續靜坐,以個人的工作及生
活環境加以調整,不必拘泥古人的經驗。雖然有些人認為屈膝將身體置於兩小腿上的金剛坐
可在吃飽飯坐,但和一般運動一樣,吃飽飯後一小時內,避免靜坐,以免妨礙消化系統的運
作。
至於一次坐多久?當然是越久越好。古代常以一炷香為靜坐時間單位,市面上常見的香
,長的約二小時,短的約一小時。若能每次靜坐二小時,那進步當然很快。事實上,如果沒
有堅強的毅力很難做到。道教以丹鼎形容靜坐,鼎要燒熱,將葯熬出味來需要一段時間。同
樣的,靜坐以意念守於身體某處,有如煮水一樣,需等到水燒開了才能喝。如燒到九十度就
熄火,水還是不能喝。因此,若要靜坐進步,最好每次時間能一小時以上。但是,如果不能
坐到一小時,則不勉強,有空便坐,時間隨意。到底有坐總比沒有好。
乙、環境
古人講究靜坐的環境者,需特別建構一專門靜坐用的房子,稱為「靖室」。據南朝道士
陸修靜撰《陸先生道門科略》所載,靖室內的擺設很簡單,只有香爐、香燈、章案和書刀四
種東西而已。現代社會一屋難求。靖室對大多數人而言乃是一種奢望。但在有限的空間裏,
仍須講求乾凈、設備簡單,空氣流通,同時最好能遠離電冰箱、電視、電腦……等電氣用品
,以避免電波的干擾。初學者最好准備一坐墊,和一乾凈足以蓋住膝蓋的毛巾。坐墊的形式
一般為圓形或長方形。墊子以純棉或水晶等天然物做成的為佳。
丙、方向
一般來說,清晨時以面向東方最佳,其他時間則以坐北朝南為要。面東的目的是吸收太
陽的能量,坐北朝南則符合地球南北極的磁場。人的頭為陽,北極為陰,如此,陰陽兩極便
能相合。
丁、其他
靜坐前先排除體內穢物,清潔身體。靜坐時由於毛細孔因放鬆而張開,所以要避開風,
所謂「避風如避箭」。靜坐後全身溫熱,應避免接觸冷水,以免受風寒。下坐時,難免兩腳
酸麻,此時不宜立刻站起來,最好先行按摩四肢和身體,等酸麻過後,再慢慢起來。此外,
靜坐最好定有進度,按照計劃進行,但也不可勉強。寧可慢慢進展,不要因勉強而筋骨受傷
。
五、靜坐的心法
中國人談「心」,依照《漢語大字典》的解釋有心臟、思維的器官、思想……等十五種
涵義。靜坐的心法,指的是人的思維、意志的訓練方法。但有時也含有陶冶心性的意思。古
人以為心臟是思維的器官,因此,認為心是身體的主宰,如《素問.靈蘭秘典論》說:「心
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心能號令身體而不受其他器官的指揮。《荀子.解蔽》說:
「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出令而無所受令。」心既是身體的君主,自古以來,各
家學派莫不注重心性的修養,也各有一修煉的體系,例如《大學》、《中庸》為儒家重要心
法。
道教追求神仙不死,講究形神俱妙,對於心性的修煉更加重視。道教視人體為小宇宙,
也常以國家來比喻身體,心既為君主,自可號令身體千百億萬的細胞。心可為善也可為惡,
可以使人修煉成仙,也可能用來害人。所以,自古以來修煉之士莫不珍惜修心的方法,不肯
輕易傳人,更不書寫成文字,怕流入惡人手中。即使師父終於要傳法了,也強調「法不傳六
耳」。人有兩個耳朵,六耳即三個人,也就是說,師父傳法時只有師徒二人在場而已。所傳
的法通常也不準泄露給其他人知道。這固然有保護智慧財產權的道理,但也限制了「道的教
化」的傳播。道教不興,此為主要原因之一。
古人常用「心猿意馬」來形容心意的散亂,難以掌控。人生活於社會人群中,難免受到
七情六慾的影響而心性不定。《道德經》第十二章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
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修心的第一步為收斂心意,
不使外馳。一般常用的方法有數息觀,即將意念注意在自己的呼或吸,一次呼或吸數一下,
從一數到十,數的中間不能有其他念頭產生,如果想到其他事情,就又從一開始數起。這方
法簡單,效果良好,但要能確實做到沒有雜念的產生,是不容易的。等做到數息而一心不亂
,則已有控制心意的基本功夫。
「守一」和「存思」則是傳統道教常用的方法。此「一」有多種涵義,一是數字的開始
,象徵世界的起源;又是道的代名詞;身體某重要關竅的隱語;更是修道人修煉過程中精神
體驗境界的代稱。葛洪《抱朴子內篇.地真》對守一有詳細的說明。他強調一的珍貴,就養
生修煉來說,一主要是指擺脫世俗的誘惑和外物的干擾,實現並保持心思的抱一、意念的專
一、精神的純一。守一包括守真一和守玄一兩種方法。守真一是守體內之神。道教認為身體
中有神,但每一部位的神的說法各派並不相同。葛洪認為其中關鍵在守上、中、下三丹田。
守玄一則是指守體外的神。
存思主要為存身中的神,和葛洪所講守真一類同,但更詳盡。關於身中的神,雖然各家
說法不一,但可以《太上黃庭內景玉經》、《太上黃庭外景玉經》、《太上黃庭中景玉經》
等三部經典的代表。五臟六腑對健康的重要不言而喻,但很難用肢體的導引來運動腑臟,因
此,古人以存思來調和,即用意念來調和腑臟之氣。為了幫助意念集中於腑臟,所以假想每
一器官都有神,每一位神都有不同的名字、服飾、形貌、功用。如《太上黃庭內景玉經》談
肺部說:「肺部之宮似華蓋,下有童子坐玉闕。七元之子主調氣,外應中嶽鼻齊位,素錦衣
裳黃雲帶,喘息呼吸體不快,急存白元和六氣。神仙久視無災害,用之不已形不滯。」
靜坐時若能將意念集中在身體某部位,則那部位的血氣循環便得到改善。如能守於身體
的三丹田等部位,使精氣神及腑臟之氣諧和之後,身心將產生變化,神清氣爽。然而身體每
一部位的功效不同,守那些部位最好?古人視為不傳之秘,常用隱語、暗語形容,後人很難
按照經書來修煉。今人有現代生理學及解剖學的知識,不僅能加強了解人體結構和存思的意
義,同時也有助於靜坐境界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