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時間的陰雨天氣稱為什麼天氣
1. 梅雨是什麼
梅雨是如何形成的呢?要回答這個問題,實際上就是要弄清楚停滯在長江中下游地區的雨帶是如何造成的。為此,我們要從梅雨期間高、低空的大氣環流形勢入手,了解梅雨期的天氣過程。
(一)、梅雨期的地面形勢:
長江中下游地區處在歐亞大陸東部的中緯度,一方面受到從寒帶南下的冷空氣影響,另一方面又受到從熱帶海洋北上的暖濕空氣影響。每年從春季開始,暖濕空氣勢力逐漸加強,從海上進入大陸,先至華南地區,嗣後進一步增強北移,到了初夏常常伸展到長江中下游地區,有時還可到達淮河及其以北地區。特別是在二、三千米的低空,常有一支來自海洋的非常潮濕的強偏南氣流,風速達到每秒十幾米到二十米左右。當它進入我國大陸以後,就與從北方南下的冷空氣相遇。冷暖空氣相遇,交界處形成鋒面,鋒面附近產生降水,梅雨就屬於鋒面降水的性質。
如果冷空氣勢力比較強,雲雨區將隨著冷空氣向南移動;如果暖空氣比較強,雲雨區則會隨著暖空氣向北移動。顯然,在這兩種情況下,它們都不會在一個地區停滯下來。但初夏時期,在長江中下游地區,一方面暖濕空氣已經相當活躍,另一方面從北方南下的冷空氣還有一定的力量,特別是在靠近地面的空氣層里,常有一小股、一小股的冷空氣南下。這樣,冷、暖空氣就在這個地區對峙,互相爭雄,形成一條穩定的降雨帶。這條雨帶南北只有二、三百公里,東西長卻可達二千公里左右,橫貫在長江中下游,向東一直可以伸展到日本。正是這條雨帶的影響,所以日本的梅雨也很明顯。
這條雨帶在短時間里也往往有比較小的南北擺動。當冷空氣加強時,它稍微南移;當暖空氣加強時,它又重新北抬。當這條狹窄的雨帶在南北方向做小幅度擺動時,雨帶附近的地區就會出現時晴時雨的天氣。在這條雨帶上,還不時有一個個降雨強度比較大的中心出現。在降雨中心經過的地區,常常會出現一次次大雨或暴雨。
實際上,這條降雨帶也就是冷暖空氣前鋒所形成的交界面--即氣象廣播中通常說的"鋒面"的產物。不過,這種鋒面與一般的鋒面有許多不同之處。第一,這種鋒面特別穩定。它不僅不象"冷鋒"、"暖鋒"那樣有明顯的移動,而且與一般的"靜止鋒"也不同。通常,"靜止鋒"在一個地區只能停留一、二天,多則三、四天。但是,梅雨鋒在長江流域活動的時期,卻正是東亞廣大地區大氣運動發生兩次跳躍性變化之間的一段時期,在這段時期內,冷暖空氣長時間相遇在長江中下游,並且雙方勢均力敵,各不相讓,處於拉鋸狀態。致使這條鋒面及其降雨帶在相當長的時期內特別穩定,從而給長江中下游帶來了持續的陰雨天氣;第二,梅雨鋒的南北兩側冷暖空氣性質上的差異,主要表現在空氣的濕度上,即南邊來自海洋上的空氣濕度較大,與北邊的乾冷空氣迥然不同。而鋒面兩側空氣在溫度方面的差異,要比其他季節的鋒面小得多,冷空氣過境之後,沒有明顯的降溫;第三,它的降雨區在南北方向上很狹窄,不象冬春季節的鋒面那樣有十分寬廣的雨區。但其降水強度,卻要比別的季節強烈得多。由於這些特點是梅雨期間所特有的,因此,氣象界把這條鋒面稱為"梅雨鋒"。
梅雨是初夏季節長江中下游特有的天氣氣候現象,它是我國東部地區主要雨帶北移過程中在長江流域停滯的結果,梅雨結束,盛夏隨之到來。這種季節的轉變以及雨帶隨季節的移動,年年大致如此,已形成一定的氣候規律性。但是,每年的梅雨並不完全一致,存在很大的年際變化。
前面我們講述的是正常年份梅雨形成的原因,下面我們將討論是什麼原因造成了梅雨狀況的異常。
(1) 造成早梅雨的基本原因是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的北跳提早發生,使得我國東半部主要的降雨帶突然從南嶺以南移到長江中下游。像1971年的梅雨5月26日就開始了,比正常的梅雨提前半個多月。這一年天氣的轉折變化是從熱帶地區先開始的。在5月下旬短短十天內,西北太平洋熱帶洋面上先後發生了三次台風,這些台風發生在副熱帶高壓的南側,並向西北方向移動。它的這種活動,就好象副熱帶高壓受到一個往北的推動力那樣,使這個高壓向北拾升上來,在這個變化期間,高空西風急流北移,長江中下游的梅雨也就因而突然開始。需要說明的是,副熱帶高壓的提早北跳,並不都是熱台風活動所引起的,其他的原因也可造成它的北跳提前發生。只要出現副高提前移到華南沿海穩定的局面,都會造成"早梅雨"。
(2) 遲梅雨:有的年份,初夏南支西風急流強而穩定。6月份,在對流層的中部,從我國長江流域到日本南面的西北太平洋上,一直維持著一支強勁的西風,它的存在,抑制了西北太平洋副高的北抬,使得長江中下游的雨帶久久不能建立。這樣,就造成了梅雨姍姍來遲。如1982年,長江中下游的梅雨直到7月9日才開始,就是屬於這種情況。這一年在6月20日以前,西風急流偏南,副熱帶高壓也偏南。到20日前後,西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伸展在我國東南沿海的高壓脊曾經一度加強,北抬到華南沿海地區,長江中下游曾經出現過三、五天的陰雨天氣。但是,這個變化還不是季節性的轉折。西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的主體尚未北移,特別是南支西風還停留在北緯30度附近。在西風急流影響下,一股股冷空氣南下,副熱帶高壓不久也南退了。直到7月上旬後期,東亞上空的西風急流突然向北撤退,使副高在我國東部沿海及日本上空明顯北跳,梅雨才開始到來。
(3) 特長梅雨:特長梅雨的主要原因是"出梅"特別遲,如1954年梅雨到7月底8月初才結束。是什麼原因使得梅雨久久不能結束呢?這一年,整個北半球的大氣運動特徵有許多異常之處,從亞洲及西北太平洋這個區域來看,主要有以下兩方面:第一,1954年6、7月間,西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位置比正常年份偏南很多。尤其是7月份,對流層中部東亞沿海地區副高的脊線位置基本上沿著北緯18度,比常年平均偏南約八百公里。整整一個月的平均位置比常年出現如此大的偏差,是非常罕見的。本來"小暑"以後,長江中下游應該在副高控制下,盛行東南季風,天氣晴熱。但由於這種偏差,這一年7月在對流層下半部,暖濕的西南季風代替了東南季風,它為"梅雨鋒"停留在長江流域提供了重要條件;第二,這一年的6、7月間、有一個強大的高氣壓,長期停留在西伯利亞東部上空。它象一座大山那樣,"阻塞"在高空西風帶的通道上,使西風急流分成兩支。-支從它的北邊通過,另一支從它的南邊向東傳播,而且南邊的一支還十分穩定。前面已提到,"出梅"時,急流要移到北緯40至50度之間,而這一年7月的南支急流,卻仍然沿江淮流域伸向日本列島。在這支急流上不斷有一個個低壓槽自西向東移動,每當一次低壓槽通過時,便與副高西北方的西南氣流匯合,引起一次大到暴雨。直到8月初,這個"阻塞"高壓突然消失,急流才向北移,副高也向北跳,梅雨始告結束。上面這兩個特點雖然在1954年最為典型,但它對長梅雨的年份是有代表性的。凡是梅雨在7月下半月結束的年份,大多有這樣的特徵。這是因為進入"小暑"以後,冷空氣通常已侵襲不到長江中下游地區。只有當西伯利亞上空有強大的高壓"阻塞"在那裡,使得急流分成兩支,一支從高壓南邊通過,位置比正常年份大大偏南時,冷空氣才能影響到長江中下游地區。同樣,到那時,只有西北太平洋副高明顯偏南的年份,雨帶才能停留在長江流域。一旦這個高壓加強,控制了長江中下游,那末,就將是烈日炎炎的盛夏了。
(4) "短梅"與"空梅":"短梅"與"空梅"通常是副熱帶高壓與北方冷空氣兩者活動不協調的結果。當冷空氣活動頻繁的時候,副熱帶高壓位置很南,冷暖空氣交匯於南嶺山脈一帶。而當副高北跳到華南沿海,通常長江中下游梅雨開始的時候,高空西風急流卻很快再一次北跳,冷空氣活動就突然減弱了。它使得副熱帶高壓不久再一次北跳並控制長江流域。這樣,梅雨就很短或者不出現。但是,也有些年份,"空梅"是大氣運動狀況十分異常的結果。主要是西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特別強,它北上控制長江中下游地區的時間比常年提早了很多,而且很穩定,長時間停留在這個地區。這種"空梅"年份,往往會出現嚴重的乾旱。
(5) "倒黃梅":"倒黃梅"的出現主要是東亞上空大氣運動初夏到盛夏的季節轉變過程中發生反復所造成的。具體說來,主要是高空西風急流和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在第二次北跳以後,重新南退一段時間,這好象兩軍對陣,戰線向前推進以後,陣地沒有鞏固,又不得不暫時後撤。在這種情況下,我國東部的主要降雨帶,重新從黃淮流域移到長江中下游。過一段時間以後,高空西風急流和副熱帶高壓才真正北移穩定下來,雨帶從此北上,"倒黃梅"結束。
(6) 上面從高空西風急流、西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等方面,說明了異常梅雨產生的原因。但是必須指出,梅雨異常的出現,並不是長江中下游孤立的天氣氣候現象,有些嚴重的年份,還與整個北半球以至全球范圍的大氣活動異常聯系在一起。全球范圍內大氣運動的異常與海水溫度異常變化(如厄爾尼諾、拉尼娜)、全球火山活動、太陽黑子的活動等都有相當大的關系。
我國長江中下游流傳著許多與梅雨有關的民間諺語,我們收集了其中的一部分以饗讀者。
"三九欠東風,黃梅無大雨","三九"是指陽歷1月9-17日,"黃梅"是指芒種節氣(6月6-20日)。這句諺語的意思是說,三九期間如沒刮過東風,或東風很少,則芒種節氣雨量也將偏少。三九的第一天與芒種節氣第一天相隔約150天左右。按150天的韻律,三九期間刮東風,隔150天左右將有一次類似的重復過程。所以三九期間刮東風與芒種節氣的降水有對應關系。
用冬季天氣特點來預報梅雨的諺語還有許多。例如"臘月里多雪,水黃梅",就是指臘月雪和梅雨存在著正相關。
"寒水枯,夏水枯","枯"指雨水偏少。諺語說,如果冬季雨水偏少,則梅雨也偏少。這是因為天氣往往有階段性。天氣持續乾旱,常常是某一種有利於乾旱的天氣形勢相對穩定所造成的。但由於大氣處於不斷的運動中,上述相對穩定狀態總是要被破壞的,並在一定條件下向著反面轉化。
"發盡桃花水,必是旱黃梅","桃花水"指清明節氣或四月份桃花開放期間的降水。"旱黃梅"指芒種節氣梅雨偏少或梅雨開始偏遲。在長江下游地區,如果清明節或四月份桃花開放期間雨水增多,俗稱"發盡桃花水",則芒種節氣梅雨將偏少,或梅雨開始偏遲。"桃花落在泥漿里,打麥打在蓬塵里;桃花落在蓬塵里,打麥打在泥漿里",與此意思相似。桃花水偏多,常常標志著春季太平洋上的副熱帶高壓比常年強盛,暖濕空氣活躍,在桃花開放的清明節氣里,就常在江南和上海地區與北方南下的冷空氣相遇對峙,以致形成桃花水偏多。到了六月份芒種節氣時,副高勢力又往往更新相對減弱,或北跳慢,致使梅雨偏少或開始較晚,造成兩個時段雨量的反相關。
"春水鋪,夏水枯","鋪"是指雨水較常年偏多。諺語說明,如果春季雨水偏多,到了夏季、梅雨量少了,易出現乾旱。它和"發盡桃花水,必是旱黃梅"一樣,都是用春季的雨水來預測梅雨的。
"行得春風,必有夏雨",春風,是指偏東方向的風(東南風居多),夏雨是指梅雨。諺語意思是說,春季偏東風較多的年份,則夏季梅雨一般也較多。
"小滿不滿,黃梅不管",它指明小滿與芒種節氣之間,雨水存在著正相關,即如果小滿節氣雨水偏少,則意味著芒種節氣雨水也將偏少,或黃梅偏遲。這是因為小滿節氣正值春夏之交,如果這個時期雨水偏少,反映了副高勢力較弱,位置偏南,到了芒種節氣,副高勢力一般也不會很快增強,即使有一定強度,它北緣的西南氣流也不會伸向長江下游-帶,所以芒種節氣長江下游地區雨水也將偏少。長江下游一帶也把小滿節氣里的降水稱"旱黃梅",芒種節氣的降水稱"正黃梅",夏至節氣的降水稱為"甜黃梅"。因此,芒種雨水偏少或梅雨開始偏晚(到夏至節氣才開始),都稱為"黃梅不管"。
以上這些群眾看天經驗,經當地氣象資料驗認,准確率均有70%到80%。換句話說,預報十次,將有七、八次正確。這說明,關於梅雨的諺語是可信的。
2. 「陰雨連綿」到底指什麼天氣系統!!!
受准靜止鋒控制的地區形成陰雨連綿的天氣,暖鋒影響下形成連續性降水。這兩個的區別在於陰雨連綿是指降水時間很長,可以持續幾十天,連續性降水是指降水持續時間較短幾天吧。
我國長江中下游地區的梅雨就是受准靜止鋒影響形成的,降雨可持續一個月以上。
3. 梅雨的成因是什麼
義2:
初夏時期從中國江淮流域經朝鮮半島南端到日本南部雨期較長的連陰雨。
所屬學科:
地理學(一級學科);氣候學(二級學科)
定義3:
初夏中國江淮流域或日本一帶經常出現的一般持續時間較長的陰沉多雨天氣。
所屬學科:
資源科技(一級學科);氣候資源學(二級學科)
我國長江中下游地區,通常每年六月中旬到七月上旬前後,是梅雨季節。天空連日陰沉,降水連綿不斷,時大時小。所以我國南方流行著這樣的諺語:"雨打黃梅頭,四十五日無日頭"。持續連綿的陰雨、溫高濕大是梅雨的主要特徵。 與同緯度地區的氣候迥然不同,梅雨是指一定地區和一定季節內發生的天氣氣候現象。研究發現,歐亞大陸在20N至40N之間,為副熱帶高壓和西風帶交替控制的地帶。大陸西岸,夏季受副熱帶南壓東側下沉氣流控制,天氣晴朗少雲,氣候炎熱乾燥;冬季在西風帶影響下,從大西洋帶來暖濕空氣,形成較多的降水,使氣候變得溫和多雨。即表現為副熱帶夏干冬濕的地中海式氣候。 大陸東岸,夏季受副熱帶高壓西側控制,下沉空氣原來也較干,但從暖濕海面吸收大量水汽,因而帶來豐沛的降水,產生了副熱帶濕潤氣候。這里由於海陸對比十分強烈,形成了獨特的季風氣候,其顯著特點是夏雨冬干,雨量集中在夏季,恰與地中海式氣候相反。 如果和同緯度的英國東岸比,也是截然不同。美國東岸中緯地帶夏季風來臨前後就不會出現長時期的陰雨天氣,人們從未有長期天氣悶熱之感,發霉現象難以出現。可見,在同一緯度上降水季節迥然不同。所以,在世界上,只有我國長江中下游兩岸,大致起自宜昌以東、北緯29度至33度的地區,以及日本東南部和朝鮮半島最南部有黃梅出現。也就是說,梅雨是東亞地區特有的天氣氣候現象,在我國則是長江中下游特有的天氣氣候現象。 (2)居住在長江中下游的人們,往往有這樣的體驗:晴雨多變的春天一過,初夏隨著而來,但不久,天空又會雲層密布,陰雨連綿,有時還會夾帶著一陣陣暴雨。這就是人們常說的"梅雨"來臨了。 梅雨是指每年6月中旬到7月上、中旬初夏,我國長江中下游指宜昌以東的28-34°N 范圍內或稱江淮流域.至日本南部這狹長區域內出現的一段連陰雨天氣。
4. 降水次數頻繁的連陰雨天氣叫做什麼
准確的說,應該是我國江淮流域每年初夏常常出現一段降水量較大,降水次數較頻繁的連陰雨天氣,這一現象叫做梅雨。
梅雨,是在中國長江中下游地區、台灣地區、日本中南部以及韓國南部等地,每年6、7月份都會出現持續天陰有雨的氣候現象,由於正是江南梅子的成熟期,故稱其為「梅雨」,此時段便被稱作梅雨季節。
5. 梅雨是什麼梅雨的形成原因是什麼
初夏江淮流域一帶經常出現一段持續較長的陰沉多雨天氣。此時,器物易霉,故亦稱「霉雨」,簡稱「霉」;又值江南梅子黃熟之時,故亦稱「梅雨」或「黃梅雨」。在中國史籍中記載較多。如《初學記》引南朝梁元帝《纂要》「梅熟而雨曰梅雨」。唐柳宗元《梅雨》:「梅實迎時雨,蒼茫值晚春。」等。中國歷書上向有霉雨始、終日的記載:開始之日稱為「入霉」,結束之日稱為「出霉」。芒種後第一個丙日入霉,小暑後第一個未日出霉。入霉總在6月6~15日之間,出霉總在7月8~19日之間,中國東部有一個雨期較長、雨量比較集中的明顯雨季,由大體上呈東西向的主要雨帶南北位移所造成,是東亞大氣環流在春夏之交季節轉變
梅雨
期間的特有現象。6月中旬以後,雨帶維持在江淮流域,就是梅雨。」(但由於現在的語言使用習慣語言,現在所說的梅雨並不僅僅局限於江淮流域到日本一帶,中國東部地區如福建等在梅雨季節所發生的持續不斷的降水也稱為梅雨。)
雨帶停留時間稱為「梅雨季節」,梅雨季節開始的一天稱為「入梅」,結束的一天稱為「出梅」。
此外,由於這一時段的空氣濕度很大,百物極易獲潮霉爛,故人們給梅雨起了一個別名,叫做「霉雨」。明代謝在杭的《五雜炬.天部一》記述:「江南每歲三、四月,苦霪雨不止,百物霉腐,俗謂之梅雨,蓋當梅子青黃時也。自徐淮而北則春夏常旱,至六七月之交,愁霖雨不止,物始霉焉」。明代傑出的醫學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更明確指出:「梅雨或作霉雨,言其沾衣及物,皆出黑霉也」。
居住在長江中下游地區的人們,幾乎每年6~7月間都會遇到一段較長時間的連續陰雨天氣,恰巧此時又是江南梅子成熟期,所以人們把這段連續的陰雨天氣稱為梅雨。
梅雨發生在春、夏之交,此時冷暖空氣勢均力敵,經常出現進退相持的局面。當它們相持在長江流域時,在江淮之間就形成了梅雨天氣。
通過繪制梅雨成因示意圖,能對梅雨的成因、地理位置以及產生的影響等均有進一步的了解。
工具與材料
弧形尺。
顏料,繪圖筆,紙等。
活動過程
1.取卡片紙(130厘米×90厘米),畫上中國輪廓圖(圖4-2-10-1)。
2.在圖上畫出北回歸線,畫出黃河、長江和珠江。
3.在圖上用紅筆勾出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的位置,並用粉紅色表示副熱帶高壓范圍。
4.用深紅色箭頭表示南方暖空氣的運動方向。
5.用虛線畫出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脊線。
6.在圖上用藍筆勾出冷高壓的位置,並用淺藍色表示冷高壓范圍。
7.用藍色箭頭表示北方冷空氣運動方向。
8.在長江附近畫上准靜止鋒:向北的一半畫上紅色,向南的一半畫上藍色。
9.准靜止鋒北側的兩端用綠色表示。
10.在圖上分別標上冷高壓、冷空氣、暖空氣、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脊線等文字說明。
說明與延伸
1.在春末夏初,冷空氣勢力雖已減弱,但仍能南下抵達長江流域。這時,南方來自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的暖空氣已向北推進到長江流域。
2.由於冷高壓和副熱帶高壓區的空氣都從中心向四周流散,受地轉偏向力影響(北半球水平運動的物體向運動方向右側偏離),無論暖高壓流出的空氣,還是冷高壓流出的空氣,其運動方向都應畫成順時針方向。
3.梅雨是准靜止鋒形成的天氣現象,而准靜止鋒則由冷暖空氣相持形成。因此准靜止鋒的符號實際是冷鋒和暖鋒的合成:向北一側是暖鋒
4.梅雨持續時間的長短與副熱帶高壓脊線位置有很大關系。當脊線位置移到北緯20°以北,並穩定在北緯20°~25°之間時,冷暖空氣就在長江流域相遇,形成准靜止鋒和梅雨天氣。此脊線在這個位置穩定的時間越長,梅雨期就越長;反之梅雨期就短。當脊線向北移動,超過北緯25°接近北緯30°時,長江流域梅雨就結束了。因此,在示意圖上,副熱帶高壓脊線應畫在北緯20°~25°之間。
6. 連陰雨天氣這一現象叫做什麼
梅雨。連陰雨是指連續幾天以上的陰雨天氣過程,一般連陰雨是連續≥6天陰雨且無日照,其中任意4天白天雨量≥0.1毫米;嚴重連陰雨是連續≥10天陰雨且無日照,其中任意7天白天雨量≥0.1毫米。
連陰雨出現時,日照少,空氣濕度大,而且春、秋季連陰雨往往伴隨著低溫,常常造成種子霉爛、發芽,病蟲害的滋生蔓延,導致農業減產。
形成原因
連陰雨的出現與影響中國雨帶遷移的西風帶和副熱帶高壓系統的季節性變化有關,連陰雨天氣出現的區域也有明顯的季節變化,從冬季過渡到夏季時,連陰雨的雨區由南向北推移;從夏季到冬季時,則由北向南推移,與雨帶位移的特點相一致。
春季,中國南方的暖濕空氣開始活躍,北方冷空氣開始衰減,但仍有一定強度且活動頻繁,冷暖空氣交綏處(即鋒)經常停滯或徘徊於長江和華南之間。在地面天氣圖上出現准靜止鋒,在700百帕等壓面圖上,出現東西向的切變線,它位於地面准靜止鋒的北側。連陰雨天氣就產生在地面鋒和700百帕等壓面上的切變線之間。
7. 江南每年持續下雨的天氣又叫什麼
叫梅雨季節,主要在長江中下游南部,典型區域在浙江、江蘇南部。因在梅子成熟期的春未夏初時節,所以叫梅雨季節。
8. 幾天稱為連陰雨
連陰雨(cloudy-rainy weather for several days)指連續3一5天以上的陰雨天氣現象(中間可以有短暫的日照時間)。連陰雨天氣的日降水量可以是小雨、中雨,也可以是大雨或暴雨。不同地區對連陰雨有不同的定義,一般要求雨量達到一定值才稱為連陰雨。例如,定義連續≥5天、日降水量≥0.1 mm、過程總降水量≥30 mm為一個連陰雨過程。
9. 連陰雨天氣分類是怎麼樣的
根據連陰雨發生的時間,凡出現在12~2月的連陰雨,稱為冬季連陰雨;3~5月的連陰雨,稱為春季連陰雨;6~8月的連陰雨,稱為夏季連陰雨;9~11月出現的連陰雨稱之為秋季連陰雨。由於春、秋季連陰雨發生在農事活動的關鍵時節,其影響、危害很大。
10. 降水次數較頻繁的連陰雨天氣這一現象叫做什麼
我國江淮流域每年初夏常常出現一段降水量較大、降水次數較頻繁的連陰雨天氣,這一現象叫作(梅雨)。
梅雨是指一定地區和一定季節內發生的天氣氣候現象,梅雨是東亞地區特有的天氣氣候現象,在中國則是長江中下游特有的天氣氣候現象。
梅雨是指每年6月中旬到7月上、中旬初夏,中國長江中下游指宜昌以東的28-34°N范圍內或稱江淮流域,至日本南部這狹長區域內出現的一段連陰雨天氣。
形成條件
1.在亞洲的高緯度地區對流層中部有阻塞高壓或穩定的高壓脊,大氣環流相對穩定少變。
2.中緯度地區西風環流平直,頻繁的短波活動為江淮地區提供冷空氣條件。
3.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有一次明顯西伸北跳過程,500hPa副高脊線穩定在北緯20度至25度之間,暖濕氣流從副高邊緣輸送到江淮流域。
在這種環流條件下,梅雨鋒徘徊於江淮流域,並常常伴有西南渦和切變線,在梅雨鋒上中尺度系統活躍。不僅維持了梅雨期連續性降水,而且為暴雨提供了充沛的水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