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為什麼是單位的中心
1. 時間是一種計量工具,為什麼一分鍾是六十秒
首先我們都知道,東西方的基礎計數基本都是以十進制為主的,這是因為正常人類都是五指,雙手加起來十指,十進制可以讓人類不藉助其他工具就能計數,非常方便。
但是時間好像不一樣,東西方都把一年分為12個月,一天分為24小時或者12時辰,然後每小時再分為60分鍾每分鍾分為60秒,大多數時間計數確實是有12這個公因子的。
有一個計量單位系統也有類似的非10進制劃分——角度。一圓周=360°,1°=60′,1′=60″
事實上這和時間的劃分也確實是直接相關的。
再說分和秒。
這是倆出現在機械鍾之後的單位了。
機械鍾在形式上沿用了日晷的圓盤式,一周是12小時。
為了表達時間更精確,逐漸出現了分針和秒針。
分規定為1小時的60分之1,秒規定為1分的60分之1.
為啥,兩個原因。
第一,三根針都在一個表盤上,分和秒的進制自然也得包含12這個公因子。
第二,為了方便分割。60這個數,有1,2,3,4,5,6,10,12,15,20,30,60整整12個因子,是2,3,4,5,6的最小公倍數。也就是說要把60進制的單位分割很容易被整除。
這第二個理由也就是角度被設為360-60-60進制的原因。360=3*4*5*6,可以很方便的三等分、四等分、十二等分、二十等分、六十等分等等。
時間的單位和角度單位都是脫胎於圓周分割,因此互相影響很大,比如單位都有秒和分也都是60進制。
綜上,時間進制中多為12的倍數的原因是:
1.自然現象周期的巧合(年月日的關系)
2.出於等分圓周的便捷性考慮(日時分秒的關系)
2. 時間的單位是小時,角度的單位是度,從表面上看,它們完全沒有關系。可是
我們仔細研究一下,就知道這兩種量是緊密聯系著的。原來,古代人由於生產勞動的需要,要研究天文和歷法,就牽涉到時間和角度了。譬如研究晝夜的變化,就要觀察地球的自轉,這里自轉的角度和時間是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的。因為歷法需要的精確度較高,時間的單位「小時」、角度的單位「度」都嫌太大,必須進一步研究它們的小數。時間和角度都要求它們的小數單位具有這樣的性質:使1/2、1/3、1/4、1/5、1/6等都能成為它的整數倍。以1/60作為單位,就正好具有這個性質。譬如:1/2等於30個1/60,1/3等於20個1/60,1/4等於15個1/60……
數學上習慣把這個1/60的單位叫做「分」,用符號「′」來表示;把1分的1/60的單位叫做「秒」,用符號「″」來表示。時間和角度都用分、秒作小數單位。
這個小數的進位制在表示有些數字時很方便。例如常遇到的1/3,在十進位制里要變成無限小數,但在這種進位制中就是一個整數。這種六十進位制(嚴格地說是六十退位制)的小數記數法,在天文歷法方面已長久地為全世界的科學家們所習慣,所以也就一直沿用到今天。更多知識點也可關注下北京新東方的小學數學課程,相信可以幫助到你~
3. 時間究竟是真實的,還是人類的幻想
根據我的觀點來看,時間本就是人類設想出來的,並不是真實存在的。如果是真實存在的話,那麼是可以看見實體的,是可以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但是時間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不過可以憑借著人的感官直接感覺的到。而這只不過是人類在最開始的時候設想出來的而已,誰也不知道時間到底長什麼模樣。
如果人類沒有時間的話,那麼在進行人類活動的時候,人類就會變得沒有什麼目的性,也不知道自己到底要什麼時候結束,甚至不知道自己這樣做是為何。而且人類如果沒有時間的話,那麼也就導致會錯過很多的東西,並且還會錯過時間,而時間雖說是人類創造出來的,但是卻是人類活動中所依賴的,也是必不可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