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半夜時分 » 東南沿海曬鹽時間為什麼是冬春季

東南沿海曬鹽時間為什麼是冬春季

發布時間: 2024-10-01 15:06:17

㈠ 我國最大的鹽場是哪個最大的

我國最大的鹽場是哪個?

長蘆鹽場是我國海鹽產量最大的鹽場,主要分布於河北省和天津市的渤海沿岸,其中以塘沽鹽場規模最大,年產鹽119萬噸。長蘆鹽場南起黃驊,北到山海關南,包括塘沽、漢沽、大沽、南堡、大清河等鹽田在內,全長370公里,共有鹽田230多萬畝,年產海鹽300多萬噸,產量佔全國海鹽總產量的四分之一。



詳細內容:

長蘆鹽場是我國海鹽產量最大的鹽場,主要分布於河北省和天津市的渤海沿岸,其中以塘沽鹽場規模最大,年產鹽119萬噸。長蘆鹽場南起黃驊,北到山海關南,包括塘沽、漢沽、大沽、南堡、大清河等鹽田在內,全長370公里,共有鹽田230多萬畝,年產海鹽300多萬噸,產量佔全國海鹽總產量的四分之一。

長蘆鹽區的開發歷史悠久。遠在明朝時期,在滄縣長蘆鎮就設置了管理鹽課的轉運使,統轄河北全境的海鹽生產。到清代,雖然將這一機構轉移至天津,但是襲用舊名,一直稱長蘆鹽區。

這裏海灘寬廣,泥沙布底,有利於開辟鹽田;風多雨少,日照充足,蒸發旺盛,有利於海水濃縮;這里鹽民善於利用濕度、溫度、風速等有利氣象要素,具有豐富的曬制海鹽經驗。上述這些條件,都為該鹽場大規模發展制鹽業,提供了良好的基礎。長蘆鹽場所產之鹽,數量大,質量好,顆粒均勻,色澤潔白,中外馳名。

布袋鹽場:台灣省最大的鹽場。在台灣島西南沿海。這裏海灘平直,地勢緩斜,且冬半年乾燥少雨,常常兩三個月滴雨不下,日照充分,季風強勁,對曬制海鹽十分有利,是台灣唯一曬制海鹽理想岸段。

目前從大肚溪以南的鹿港到高雄附近的烏樹林,連綿分布著一系列鹽場,總面積達4000多公頃,其中以布袋、七股、北門、台南、高雄5大鹽田最為著名。布袋鹽場在嘉義縣西部布袋鎮附近,其鹽田面積雖不及北門鹽田,但年產量卻大大超過北門。這裏海水含鹽量高達35%以上,約等於長江口外的7倍多,是我國含鹽度最高的水域之一。

布袋一帶海水含鹽度所以很高,主要是因為沙灘廣布,河流注入淡水量少,全年日照時間長,氣溫高,蒸發快,使海水出現相對的高濃度。布袋附近海岸,因有上述優越條件,所以自古以來就是我國台島鹽場富集區,每年生產著60多萬噸食鹽,素被人們譽為「東南鹽倉」。所產之鹽成本低、色澤純白,堪稱上品。

鶯歌海鹽場:海南省最大鹽場。海南島沿海港灣灘塗頗多,是理想的天然曬鹽場所。明代時已有感思、樂會等6個鹽場,清代有三亞港鹽場,以後又出現了諸如崖縣、陵水、儋縣、臨高等新鹽場。目前以位於海南島西南隅的鶯歌海鹽場規模最大。

1984年全島產鹽25萬噸,而鶯歌海鹽場就有14萬噸,幾乎佔全省鹽產量三分之二。該鹽場於1958年興建,1963年投產,總面積為3793公頃,生產面積3000公頃。這里的海水,鹹度達到波美表3.5度,即每百公斤海水含3.5公斤鹽。是世界上最鹹的海區之一,被稱作「苦海」。

這里的陽光強烈,全年日照數2600多小時,日均7小時以上,居全島之冠。這里的風大,一年中經常吹3—4級風。日曬風吹,使這里年蒸發量達到2600毫米,因此曬鹽全過程較短,從納潮至成鹽只須31天,是我國南方曬鹽條件最好的地區。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長蘆鹽場

㈡ 為什麼叫「鹽城」

遠古的鹽阜平原,經歷了幾次海浸海退.這片廣袤(máo)的土地,曾經是水草豐滿,森林茂密,大量野生動物出入其間.1980年,在大豐縣西團鎮附近發掘出一批陸生哺乳動物化石,其中有鹿的門齒和臼齒三枚,後枕骨和頭骨各一塊,野豬頭一個,上犬齒(獠牙)一枚,四不象(麋鹿)角的眉枝多段等,計有一百多斤.其生活年代距今約兩萬年左右,遠在舊石器時代晚期.
鹽阜平原何時成陸 據考古發現,由鹽城丁馬崗向東,沿大岡,龍岡,新興,上岡一線,中土和地表有很多的石灰石,顏色灰黑而透明,質地堅硬,俗稱"地骨".這是古代介族之類的遺殼積海中而成.這一條漫長的地帶,就是遠古時期的海岸線.在阜寧縣施庄鄉東園村,還發現了新石器時代的石器一百餘件.由此表明:這一帶約成陸於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
古淮夷地的變遷 鹽阜一帶的先民是上古淮夷部族的一支.早在夏朝,淮夷已是東方一個較大的部族.古書上有夏統治者遠征淮甸的記載.商代,江淮之間的夷人強盛起來,甚至威脅到了商朝的後方.商王曾多次大規模地發動征服東夷(包括准夷)的戰爭.周初,商紂王的兒子武庚勾結少數周朝貴族,發動東夷中的徐,奄,熊,盈等十多個部落,舉行大規模的武裝叛亂,淮夷也被卷了進去.周公東征三年,平定了叛亂.
夏,商,周三代的東征,客觀上使中原的先進文化逐漸發展到了東部沿海一帶,加速了夷人和華夏族的民族融合.
春秋時期,吳國向江淮發展勢力.古淮夷地大部分成了吳國的領土.越國滅吳後,淮夷地又成為越王逐鹿中原的前進基地.楚滅越國後,在此設置江東郡,淮夷地又成為楚國的屬地.
1957年,在鹽城市東北部,發現了大面積的漢代遺址,出土了大批戰國遺物,如戰國,秦的半兩錢幣,陶豆,封泥等,說明了這一帶是鹽阜平原古淮夷部族的活動中心之一.
從古射陽到鹽瀆縣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淮夷"皆散為民戶",淮夷地開始成為封建國家統治下的郡縣.秦朝設立射陽縣,隸屬於泗水郡.古射陽縣因射陽湖而得名,縣治故址在今鹽城西部,管轄今淮安東南,寶應縣東,包括今鹽城市一大片臨湖(古射陽湖)濱海地區.西漢初年,古射陽縣成為射陽侯劉纏的封地.
公元前119年(漢武帝元狩四年),為了適應准夷地經濟發展的需要和加強對遠地區的管理,西漢政府開始設置鹽瀆縣,與射陽縣一同隸屬於臨淮郡.鹽瀆縣是因縣內遍布鹽場,且有鹽河而命名的.開始時"有縣無治",由射陽縣丞代管,不久即設了縣治,故址可能就在麻瓦墳遺址一帶.
東漢時,鹽瀆縣改屬廣陵郡.三國時期,鹽瀆縣地處吳,魏兩國的邊境地區,成為南北雙方反復爭奪交戰的軍事要隘.曹操深恐孫權渡江北上,據有鹽瀆,作為吳國北邊的屏障,下令將江淮之間的十萬戶百姓向北遷徙,鹽瀆縣的百姓紛紛向江南逃散.鹽瀆,射陽二縣都因戰火四起人口流散而廢置了.
第一任縣丞孫堅 漢代鹽瀆是大縣,史書中有正式記載的第一任縣丞是孫堅.
孫堅,字文台,是吳郡富春人.172年,在會稽句章地方,有個名叫許昌,自稱是"陽明皇帝"的人,發動了農民起義.孫堅因平定起義有功而被派往鹽瀆縣任縣丞.
孫堅在治理鹽瀆縣期間,興利除害,深受百姓的愛戴.據《鹽城縣志》記載,孫堅的父親孫鍾曾在這一帶闢田種瓜.當年汲水澆灌瓜田的古井遺跡,至今仍存在鹽城中學的校園內.古時的"鹽城八景"之一"瓜井仙蹤",就指這口"井深水甜,大旱不涸的古井.後人有一首《瓜井》詩說:"苔荒石甃(zhòu)古城隅,百丈何年斷轆轤.秋圃縱橫雙鶴沓,灌蔬人尚說孫吳."
華陀行醫遍鹽瀆 鹽瀆瀕海多瘴(zhàng)厲,疫病流行,促進了傳統民間醫學的發展.
漢末著名的民間醫學家華佗,行醫的足跡,遍布了鹽阜平原,深受人民愛戴.至今鹽阜一帶仍流傳著許多關於華佗診病如神的故事.《後漢書·華佗傳》記載說,一天,在鹽瀆一家酒店裡,華佗看到一個名叫嚴昕的人,說:"你有疾病,切莫飲酒了."嚴昕不聽,繼續飲酒,結果在回家途中暈倒,到家不久就病死了.
南北紛爭的鹽城 漢末,三國時的連年戰爭,使江淮一帶人口大減,經濟破壞,射陽,鹽瀆二縣遭到荒廢.西晉初年,晉武帝招撫流民恢復了射陽,鹽瀆二縣.東晉安帝(397-405)時,鹽瀆縣改名為鹽城縣,鹽城始有其名.南北朝初期,廢掉射陽縣,將其並入鹽城縣,隸屬山陽郡.後又在鹽城設鹽城郡.當時,北方許多破產的勞動人民,逃亡到了淮河以南,統治者又鼓勵江南人民遷來江北.鹽城縣的人口經濟一度得到了增長.
北齊政權曾在鹽城地方設置了射陽郡,陳朝又將射陽郡改為鹽城郡.
整個南北朝前期,鹽城一帶又重新淪為邊地戰場,連綿不斷的硝煙戰火,使鹽城縣(郡)人口又日趨稀少,田地荒蕪,鹽,漁業衰退.
隋朝統一中國後,廢鹽城郡,重置鹽城縣.隨末,農民起義領袖韋徹在鹽城建立政權,置射州.唐初,復設鹽城縣,隸屬於淮南道.唐末,五代時,先為吳王楊行密所踞,屬楚州.南唐代吳後,鹽城又改屬泰州.
"環城皆鹽場" 南北朝後期,鹽城的鹽業經濟得到進一步的發展,有"環城皆鹽場"的說法.隋唐五代時期,更達到了空前繁榮的程度.唐代鹽城共有規模較大的鹽場九處,鹽亭123所,每年煮鹽達45萬石左右.常豐堰築成後,更加快了鹽業生產的發展.
758年鹽鐵使第五琦實行鹽法變革,開始把賣鹽收為封建國家的專利.唐政府在鹽城設立了鹽城監,以管理鹽課.
唐代江淮地區的鹽業生產在封建國家的財政收入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東南沿海一帶的鹽場,包括鹽城在內的十監.每年都可向國家上繳鹽稅一百多萬,相當於一百多個州的貢賦.到唐後期,更上升到六百多萬.鹽稅一項就達到整個封建國家財政收入的一半.當時宮廷所用,軍餉和百官的俸祿,都從鹽稅收入開支.
海外交通的要津 隋唐時期,中外交通空間發展,鹽城也是與海外交往的重要渡口之一.
據地方誌記載,唐太宗派兵東征高麗時,名將薛仁貴曾經在鹽城永寧寺內設營駐軍,在海邊修造戰船,操練水師.大將尉遲恭還在今東台西溪海溝河邊上建造了一座海春軒塔,使出入鹽城海口的兵船,商船能夠辨別航向.
許多中外使臣,學者,僧侶,商人,經常由鹽城出海或登陸前往內地.
684年,高麗僧人封大聖隨新羅使團來中國.中途忽遇巨風,舟船盡翻.封大聖抱住一隻掀入海中的木製皮鼓,飄來西溪三味寺,並把這件事刻在石碑上,三味寺因而改名為聖果院.北宋范仲淹任東台西溪鹽官時,漫遊三味寺,曾題詩說:"千年人已化,三味話空傳.唐世碑猶載,高麗鼓半穿."
唐憲宗時,新羅王子金士信乘船來唐,途中遇上"惡風",船翻落海後,他隨浪飄到鹽城,地方官厚禮接待,派人送他前往長安.
日本第八次"遣唐使"沿日本九州海岸南下,再沿南島航行,渡過東中國海,到達鹽城海岸登陸,受到了鹽城地方官的親切接待,然後坐官船沿運河到達汴州,再改走陸路抵達長安.在唐朝居住54年,老死中國的著名留學生阿培仲麻呂就是這次隨行來華的.
702年,日本"遣唐使"粟田真人飄洋過海,來中國訪問.他到鹽城向當地人問訊:"我是日本國使,請問此為何地 "當地人回答:"這里是楚州鹽城縣."也受到了熱情接待.788年,朝廷派揚州判斷韓國源隨日本使臣小野石根,從鹽城海口出發出使日本.
文藝"百戲"譽江淮 由於經濟發達,與中原及海外文化交流頻繁,隋唐五代時期的鹽城在文化上也有許多成就.尤其是民間雜技——"百戲",技藝高超,譽滿江淮.
唐代,鹽城"十八團"的民間藝人在江淮一帶,演出老百姓所喜聞樂見的雜技節目.內容包括"耍壇","頂碗","走索","鑽圈","跑馬"等,民間親切地稱做"百戲".十八團後來成為我國雜技 藝術最早的發源地之一,被譽為"雜技之鄉".
唐代鹽城,城鎮繁華,經濟發達,文化昌茂,因而在鹽城地方誌上有"劇邑"之稱.
[問題研究]
隋唐時期鹽城鹽業發展概況如何 在隋唐經濟發展中有何地位
隋唐時期,鹽城對外交往呈現出怎樣盛世狀況說明了什麼
第5,6課時:邊塞重鎮——宋元時期的鹽城
范仲淹修築"范公堤" 北宋初年,曾經重修"常豐堰",改稱"捍海堰".但因堤身築得不牢,而且年日已久,經不住海潮沖刷,堤身多處崩潰.
1023年,范仲淹出任泰州西溪鹽官,他看到海潮倒灌,積極倡議重築捍海堰,被宋仁宗任命為興化縣縣令,主持築堤工程.范仲淹徵集通,泰,楚,海四州的四萬多民工,開始築堤.在築堤過程中,民工們不畏艱險,克服了大雪,狂風,怒濤,潰堤等千難萬苦.范仲淹常常親臨工地指揮,還捐出自己的官俸補貼築堤經費.經過四個年頭,終於修築成一條長181里的大海堤.人們為了紀念這位"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父母官,把這道海堤取名為"范公堤".後來,還在鹽城,西溪,阜寧修建了"景范亭","范公祠"和"三賢祠".清初東台人吳嘉紀的《范公堤》詩說:"海水有時枯,公恩何時巳 "道出了人民對范仲淹築堤功績的贊念之情.
范公堤是我國古代海塘史上的偉大工程之一.一直起著阻擋海潮的作用,促進了整個江北地區的經濟發展.
韓世忠在鹽城抗金 南宋時期,朝廷採取"守江不如守淮"的策略,在淮河南北布防設陣,鹽城成為淮南重鎮,被列為淮東邊備要地之一.當時,南宋名將韓世忠擔任守淮重任.1129年,韓世忠在沐陽被優勢兵力的金兵擊敗,率殘部退守鹽城.他設帥帳於鹽城永寧寺內,駐軍三個月,招兵買馬,訓練三軍,並派兵北上修築城壕,防禦金軍.1130年,金兵大舉南下,宋高宗逃往浙東.韓世忠奉旨由鹽城調防江南,乘金兵擄掠北撤時在京口大敗金兀術軍.
同年,另一支金兵包圍了楚州.當時駐防泰州的岳飛奉旨援救.他率領岳家軍分水陸兩路沿范公堤北上,迎擊金兵.但未等岳飛到達鹽城,楚州失陷,只得退回泰州,上表謝罪.
碧海丹心陸秀夫 陸秀夫,字君實.1288年出生於鹽城縣長建鄉長建里.三歲隨父親遷居鎮江.童年時代的陸秀夫,才思敏捷,聰明穎悟,好學不倦.他的啟蒙老師誇他說:"此非凡兒也!"少年時代,他曾寄讀於鎮江南郊的鶴林寺.他生活儉朴,讀書勤奮,當時寫下的詩篇《鶴林寺》就反映了這段時間的生活:"歲月未可盡,朝昏屢不眠.窗前多古木,床下半殘編.放犢飲溪水,助僧耕稻田.寺內久斷掃,分食愧農賢"
1256年,陸秀夫到京城參加科舉考試,和文天祥同榜考中進士.他先在鎮守鎮江,揚州的名將李庭芝軍中主管機要文字,後來李庭芝把他推薦到南宋朝廷任職.
1276年,元朝軍隊大舉南下,臨安陷落.陸秀夫追隨兩個幼主趙是,趙丙南走,和文天祥,張世傑等先後擁立兩個幼主為皇帝,繼續抗元.1278年,陸秀夫受命於危險之中,出任左丞相,與張世傑擁立幼帝趙丙駐在崖 山. 山在廣東新會以南80裏海中,和奇石山對立.兩山對峙,聳然如門,形勢險要.他們把剩餘的二十多萬軍隊和民兵集中在一千多條船上,大船居中,四周圍列小舟,用繩索捆紮,互相連成一體,決心背水死戰.1279年初,船陣被元將張宏范攻破.張世傑見大勢已去,用刀砍斷繩索,率十八條戰船突圍,准備繼續堅持抗戰,不料在海上遇颶風遭難.陸秀夫堅貞不屈,寧死不辱,先握劍在手,把妻兒趕下海去,然後哭著跪請幼帝:"國事至此,陛下當為國死."他背負幼帝,腰掛黃金璽印,從容投海而死.時年42歲."當時,已被元兵俘虜關押在大都的文天祥聽到這個消息後,悲痛欲絕,又肅然起敬,揮筆賦詩贊頌陸秀夫說:"文彩珊瑚鉤,淑氣含九鼎.炯炯一心在,天水相與永".贊頌他崇高的民族氣節與愛國主義精神,將與天地江海共存,永遠受到後人的懷念和崇敬.
張士誠"十八條扁擔起義" 元朝末年,紅巾軍農民起義的風暴席捲全國.鹽城一帶也爆發了以張士誠為首的大規模鹽民武裝起義.
張士誠小名九四,是泰州白駒場十五里垛人.靠代客運鹽和販私鹽糊口,常受官府與富戶欺壓.1353年,張士誠與三個弟弟夥同壯士李伯升,潘元明,呂珍等十八人,手操刀杖,扁擔,痛殺弓兵(相當於鹽警)與富商,發動起義.泰州沿海三十六處鹽場的鹽民和附近的農民響應風從,民間稱這次起義為"十八條扁擔起義".
起義軍迅速佔領白駒場,丁溪場,連克泰州,興化,直下高郵.次年在高郵自稱"誠王",建立"大周"政權,建年號為"天佑".起義軍在高郵多次粉碎元軍的圍剿,切斷了京杭大運河的交通,成為元朝的心腹之患.
1356年,張士誠進軍江南,以後又向西北發展,統治著南起浙江紹興,北到山東濟寧,西達安徽,河南東部,東臨大海的廣大財富之地,擁兵幾十萬.1363年,張士誠在平江自立為吳王.在他統治前期,能招賢納士,招撫流亡,發展生產.鹽城縣境內的大批流亡農民紛紛回鄉,恢復了生產.但他在稱吳王前,曾一度投降元朝,並向劉福通領導的紅巾軍進攻,犯下了極大的錯誤.
後來,張士誠被朱元璋連連打敗.1367年,平江府被朱元璋攻破,張士誠被俘,死於南京.
便倉枯枝牡丹 鹽城南邊的便倉,有一個枯枝牡丹園,園內的枯枝牡丹,是牡丹中的珍品.花似胭脂凝成,美艷潤澤,芳芳馥郁;襯托花朵的綠葉繁茂厚實,青翠欲滴,但枝桿卻似飽經風霜,憔悴欲滴,如同乾柴一般.
便倉枯枝牡丹由何人種植 據地方誌記載,元朝末年,家住便倉的兩淮鹽運使卞仕震年過半百,生了個男孩,起名元亨.卞元亨長大後,能詩善文,力大過人,空手打死過海邊的老虎,被張士誠任為將軍.張士誠失敗後,元亨回家隱居,在庭院精心培植枯枝牡丹.明太祖朱元璋多次徵召,他不願向明朝稱臣,被發配遼左.牡丹園無人培灌,九年沒有開花.1403年,卞元亨得到朝廷赦免,回到家中.經過一番經營,到來年春末,園中牡丹重放異彩.卞元亨感慨之極,題詩詠嘆:"牡丹本是親手栽,十度春風九不開.多少繁華零落盡,一枝猶待主人來".
從此,花開花落,世代不絕,枯枝牡丹,譽滿江淮.
明代,設鹽城縣,屬淮安府.清初,為江南省一部分.清康熙六年(1667年)屬江蘇省.清雍正十年(1732年),劃鹽城和淮安部分地設阜寧縣,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建東台縣.
"洪武趕散" 明朝初年,由於經過長期戰亂,江淮一帶,人口銳減.田灶荒蕪.為了盡快恢復發展經濟,明太祖朱元璋決定移民屯墾,並將淮安府列為屯田的重點地區之一.
洪武初年,一次從蘇州,松江,嘉興,湖城,杭州等地遷徙無田遊民四千餘戶,分散到鹽城,淮安屯墾.在此之後,又連續搞了幾次大規模的移民.一次遷江南流民14萬,到安徽鳳陽朱元璋的老家落戶;又一次遷蘇州,松江二府居民一萬多人到鹽城安家.這幾次大規模移民屯墾的措施,民間稱之為"洪武趕散".
移民屯墾加速了鹽城一帶人口增殖和社會經濟的恢復發展.經過二十多年的時間,鹽城縣居民就增加到8912戶,61810口.大片荒蕪的平原和灘塗被開墾出來,糧食產量也不斷提高.
血汗流過串場河 千百年來,經過串場河運走的白花花的鹽流,同串場河的水一樣,源源不斷.
開挖於宋代的串場河,本是沿海各鹽場之間的南北交通河,各成一段,並不全部通聯.清代,將串場河從便倉疏浚到鹽城,稱為南串場河;又由鹽城疏浚到阜寧,稱北串場河,以後又經過幾次疏浚,把中十場和北五場連結起來,總稱串場河.
患場河兩岸的鹽民長期受著官府和鹽商的雙重剝削.明,清兩代,不但有鹽官收稅,而且還有鹽商壟斷市場,從中牟取暴利.鹽民們在沉重剝削下,過著艱辛苦難的生活.男女老幼身處濱海鹽鹵之地,終年頂風冒日,出入於塵土草灰之中,破衣百衲(nà),滿面熏黑.冬天沒有棉衣,用茅草遮身,以擋嚴寒,夏天沒有帷帳,用污泥塗身,以防蚊叮蟲咬.喝的是鹽蒿葉子煮成的湯,吃的是鹽蒿種籽炕成的餅.詩人吳嘉紀的一首詩說道:"小舍煎鹽火焰舉,鹵水沸騰煙莽莽.斯人身體亦猶人,何異雞鷸(wù)釜中煮!"
又一首詩說:"白頭灶戶低草房,六月煎鹽烈火傍.走出門前炎日里,偷閑一刻是乘涼."
淮劇的產生 淮劇原稱江淮戲,發源於淮陰市和鹽城市的農村.明清時期,這一帶連年發生水旱災害,勞動人民只得四齣逃荒,沿門乞討.為了求得社會的同情,便用說唱申訴自己的苦難.時間一長,逐漸形成一種七個或十個字一句成韻的民間小調.
十五世紀末葉,這一帶農村的廟會上,有一種稱做"僮子"的民間藝人,用民間小調演唱一些以神話或民間故事為內容的簡單戲文,用鑼鼓伴唱,稱為"香火戲".到十九世紀中葉,又發展成為具有初步戲劇形成的"門板戲".門板戲的唱腔悲壯,主要是"秧歌調","下河調".演出條件十分簡單,演員只有六七人,化妝用紅紙浸水當胭脂;道具是用門閂作寶劍,楊柳枝作馬鞭,玉米須作胡須.貧苦的藝人們撐一條小船串鄉趕集,生活飄泊不定,被稱為"戲花子."
除了原來的香火戲外,門板戲還不斷從徽劇,京劇等其它劇種中吸收唱腔,伴奏,服裝和劇目等營養,發展成為"江北小戲".從此,"淮劇"開始在江淮大地上成長起來.
文化名鎮白駒場 明清時期,許多文學大家與白駒場有密切的聯系,他們創作出一批文學名著,從而使白駒成為一代文化名鎮.
據部分學者的研究,元末明初小說家施耐庵於1367年帶著妻子兒女和學生羅貫中隱居白駒場.當時,他的住地西面有一片佔地十多畝的蘆葦盪,盛產魚蝦.每到秋冬季節,野雞成群飛來.盪中有一個高高露出水平的土墩子.施耐庵把它比作"水泊梁山",常和羅貫中一起,坐上小船,飄盪在水面上,專心創作長篇小說《水滸》.
在施耐庵的精心指導下,羅貫中以《三國志》為素材,加上評話和戲曲中的軼聞趣事,創作長篇歷史小說《三國演義》.施耐庵因《水滸》觸犯了朱元璋而被抓進天牢,後又染病去世.羅貫中在白駒附近安葬了他的遺體後,一面整理《水滸》存稿,一面繼續創作《三國演義》.羅貫中在白駒時,了解到不少關於東漢時鹽城名人陳琳和活動在鹽城的孫堅,華佗等人的民間傳說,都一一寫進了小說中.

熱點內容
為什麼蘋果打游戲開麥有電流聲 發布:2024-11-24 05:34:11 瀏覽:887
為什麼民法的術語和刑法不一樣 發布:2024-11-24 05:33:26 瀏覽:601
為什麼男生找兼職好難 發布:2024-11-24 05:32:00 瀏覽:316
中東普拉多為什麼便宜 發布:2024-11-24 05:27:02 瀏覽:992
為什麼同樣的奶粉奶粉罐字體不一樣 發布:2024-11-24 05:26:12 瀏覽:120
為什麼用了黃金眼貼眼睛還有點沙 發布:2024-11-24 05:25:35 瀏覽:421
特斯拉股票為什麼晚上漲 發布:2024-11-24 05:23:17 瀏覽:987
為什麼小米四手機充電很慢 發布:2024-11-24 05:22:34 瀏覽:164
為什麼電信寬頻下不了軟體 發布:2024-11-24 05:21:55 瀏覽:164
為什麼眼睛有時突然很亮 發布:2024-11-24 05:08:47 瀏覽:5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