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的忌日為什麼晚上總托夢
1. 俗語:「一月不上兩次墳」,為什麼呢
中華文明擁有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孕育了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其中,俗語作為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民間老百姓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總結出來的,它們既有對民間生活的描述,也有對生活的深刻思考。這些俗語因為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在民間廣為流傳。許多俗語背後都蘊含著深刻的道理,比如我們今天要探討的「一月不上兩次墳」的說法。
「一月不上兩次墳」的說法在民間確實存在,尤其是在農村地區,老年人們對此比較忌諱。關於這個說法的原因,大家的解釋各不相同。一種解釋是,一個月內上墳兩次或兩次以上,已故的親人可能會覺得你非常捨不得他,這樣親人也會過於留戀人世,思念在世的親人,從而晚上托夢給親人。長時間這樣,先人在陰間也過得不好,同時也會給活著的人帶來很大的精神壓力,影響精神狀態。而且,我們上墳時總是懷著沉痛的心情,多次上墳會加劇對親人的思念,讓去世的親人也跟著一起難過。
有的地方則認為,「一月不上兩次墳」主要是為了避免一些麻煩。上墳前需要准備很多事情,如折金銀元寶、准備貢品等,如果常去上墳,就會有很多麻煩。而且,為了在人世時多盡孝心,就是最好的心意,沒有必要每次都大搞排場。
此外,「一月不上兩次墳」也可能是因為一家子人有多個子女,但子女之間關系不好,不想打照面,上墳時也不提前商量,今天這個子女去了,明天另一個子女去了。這樣,已故的老人生前可能會因為子女不和而傷心擔憂,並且也會被人們笑話。因此,在農村有規定,一家子人上墳都要提前約定好時間,大家一起去,這樣老人看見也會很欣慰。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一般每年上墳四次,分別是春節、清明節、中元節和祖先忌日。如果親人去世的忌日和清明節或其他節日在同一個月,該怎麼辦?老一輩人建議,要分情況而定。親人去世後的前三年比較重要,所以第一年的祭拜,最好是忌日和節日都去,表示對已故親人的追思。後兩年則根據自己的生活工作安排,如果時間允許,就可以兩次都去;如果沒有時間,就選擇在老人的忌日去。之後就遵循舊制,逢年過節時去祭拜。
除了「一月不上兩次墳」,還有「一人不上兩年墳」的說法。這是說如果家中的老人是在年底去世的,那麼頭年的三日忌、五七忌和百日忌等祭祀禮儀,都要在當年完成,不能拖到第二年。即使合並辦完,也不能拖到第二年。這也是一種上墳的忌諱。
在小編的家鄉,春節期間要上兩次墳,一次是在除夕早上,家中的男人要衣冠整齊地去祖墳上墳,將祖先亡靈請回家過年,稱之為「請家堂」。因為春節是家家戶戶團圓的日子,所以已故的親人也應該回家過年,這樣在春節期間祖先才不會過於孤單冷清。通常,祖先回家過年的時間是十五天,也就是說過了元宵節之後就要把先人送回去。這時,家中的男人會帶著那道紙去祖墳點燃,算是把祖先送走。
2. 在母親忌日前一天夢到她
親,預示你很想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