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晚上出汗多
1. 夜間睡覺愛出汗有哪些原因呢
出汗是我們人體的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由於寶貝生長發育比較快,代謝旺盛,白天活動量大,產熱多,身體來不及把熱量發散出去,轉入睡眠時,只能從代謝旺盛漸漸過渡到基礎代謝,另外,寶貝的植物神經調節功能還不完善,入睡初期,支配汗腺的交感神經占優勢,體內大量的熱能仍然會以出汗的方式釋放出來。因此,寶貝在入睡後一段時間內容易有發汗現象。此外,寶貝在睡前進食可使胃腸蠕動增強,胃液分泌增多,汗腺的分泌也隨之增加。這些情況都可以造成寶貝在入睡後出汗較多,輕者只是頭部潮濕,重者表現為睡覺時汗液在枕頭上浸濕一大片。這種情況一般出現在剛剛入睡後不久,大多持續2-3小時以後逐漸減少或消失。如果寶貝生長發育正常,白天精神飽滿、活潑好動、食慾正常,這種現象大部分是屬於正常的生理現象,會隨著年齡的增大而逐漸消失。所謂生理性多汗,是指孩子發育良好,身體健康,無任何疾病引起的睡眠中出汗。其原因是因為小兒的大腦神經系統發育尚不完善,而且小兒正處於生長發育時期,機體的代謝非常旺盛,如果再外加一點興奮和刺激就會出汗,以蒸發體內的熱量,維持正常的體溫。家長往往習慣於以自己的主觀感覺來決定小兒的最佳環境溫度,喜歡給寶寶多蓋被,捂得嚴嚴實實。寶寶在過熱的刺激下,只有通過出汗來調節體溫。此外,小兒在入睡前喝牛奶、麥乳精或吃巧克力等也會引起出汗。生理性多汗多見於頭和頸部,常在入睡後半小時內發生,1小時左右就不再出汗了。當然,寶寶汗多也有可能是由某些疾病引起的。寶寶由於某些疾病引起的出汗過多,表現為安靜時或晚上一入睡後就出很多汗,甚至可以弄濕枕頭、衣服,稱之為「病理性出汗」。如嬰幼兒活動性佝僂病、小兒活動性結核病、小兒低血糖、吃退熱葯過量,以及精神因素,如過度興奮、恐懼等。有的寶寶有內分泌疾病,如甲狀腺功能亢進等,也可引起病理性出汗。每種疾病除了出汗多以外,還有多種其他疾病表現,父母需帶寶寶去醫院就醫,進一步做有關的檢查。小於3歲的寶貝如果平素身體虛弱,夜間入睡時大汗淋漓,甚至整夜汗出不止,並且伴有煩躁、哭鬧、睡眠不安、易驚、消瘦等症狀,這就不是正常現象了。最常見的原因有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除上述症狀外,還會有方顱、枕禿、雞胸等表現。夜間盜汗通常分為生理性和病理性,一般情況下寶寶生理性盜汗的發生率很高,弄得家長非常緊張,所以家長們需要掌握如何區分生理性和病理性盜汗的基本知識。生理性盜汗是由於小兒皮膚幼嫩,所含水分較多,毛細血管豐富,活動時容易出汗。若小兒在入睡前活動過多,機體內的各臟器功能代謝活躍,可使機體產熱增加。寶寶睡眠時,皮膚血管擴張,汗腺分泌增多,大汗淋漓,以利於散熱。另外,小兒新陳代謝旺盛,植物神經調節功能尚不健全,睡前進食可使胃腸蠕動增強,胃液分泌增多,汗腺的分泌也隨之增加,這可造成小兒入睡後出汗較多,尤其在入睡最初2小時之內。若室內溫度過高,或被子蓋得過厚,均可引起睡眠時出大汗。而病理性盜汗則由於寶寶自身健康出現了問題,如血鈣偏低、結核病都會引起盜汗。對於生理性盜汗,一般不主張葯物治療,應對小兒睡前的活動量和進食量給予控制,室內被子的厚薄應隨氣溫的變化而增減。小兒盜汗以後,要及時用干毛巾擦乾皮膚,及時換衣服,要動作輕快,避免小兒受涼感冒;注意及時補充水分和鹽分;被褥要經常晾曬,日光的作用不僅在於加熱乾燥,還有消毒殺菌的作用;對易於盜汗的小兒,應進行有計劃的體質鍛煉,如日光浴、冷水浴等,以增強體質,提高適應能力。而病理性盜汗則應針對病因進行治療。專家建議對於汗多的寶寶,媽媽首先要找出多汗的原因,如果是生理性多汗的話,媽媽不必過分憂慮,只要除去外界導致寶寶多汗的因素就可以了。炎熱夏季需經常開窗,有條件者用電扇或開空調,要注意風不要直接對著寶寶吹,尤其在寶寶睡著後,皮膚毛孔開放,身上有汗,風直接吹容易受涼。並及時幫寶寶擦去汗,以免著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