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五月初五晚上會出現鬼
A. 端午節在古代竟是「鬼節」,屈原為什麼選如此「大凶之
據國內專家考證,屈原在世時,農歷五月初五就是楚國南方的凶日和鬼節。屈原為什麼選擇農歷五月初五「鬼節」凶日投懷沙自沉汨羅江?到現在為止,這都是兩千多年來中國文學史之謎。
屈平(約前340~約前278),字原,通常稱為屈原,又字靈均,漢族人,戰國末期楚國丹陽(今湖北秭歸)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屈原雖忠事楚懷王,但卻屢遭排擠,懷王死後又因頃襄王聽信讒言而被流放,最終投汨羅江而死。但他為何選擇在五月初五投江自盡一直成為千年謎團。
兩千多年前的屈原在離開楚國郢都之後,渡長江、過洞庭、溯沅水,不遠千里來到現在的懷化市漵浦縣。歷代研究者對他的這種行為進行了許多猜測,有「流放」、「放逐」、「組織抗秦救國」、「尋先祖之蹤」等幾種觀點。但在《屈原列傳·漁父》中:「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歟?何故而至此?』屈原曰:『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是以見放。」由此可見,屈原自己也承認他是被流放於漵浦之地的。
漵浦是沅水中上游地域最大的河谷盆地,四周山高嶺峻,中部是一開闊的平地。從考古出土的文物上證實,這里在戰國至西漢時期,是個民族眾多、文化發達、戰事頻繁的戰略要地。屈原在此地生活了十多年,而「漵浦」一詞,最早見於屈原《涉江》一詩中的「入漵浦余儃徊兮,迷不知吾所如」。從記載中可以看出,屈原一路跋涉,歷時經年,才到達漵浦。漵浦這個地方使他從殿堂走向了民間,接觸了民眾,並從民眾中吸取了豐富的文學營養,創造了楚辭。
農歷五月初五是屈原的祭日。國內專家考證,屈原在世時,農歷五月是楚國南方的凶月,而五月初五又是凶日和鬼節。屈原為什麼會選擇在一個「鬼」節凶日來投江自沉呢?
據相關人士說明:屈原早在漵浦就已萌生了「忽乎吾將遠行」的離世思想;在《離騷》中也兩次說到要像彭咸(原殷朝賢臣,因諫不成而投水自盡)那樣投水而死。此後在《思美人》、《悲回風》中同樣多次提到「彭咸」。可見屈原是「經過長達十多年的深思熟慮,並經過一番精心安排才決定投江的」。
楚國滅亡,楚懷王被秦國扣留,客死秦國,屈原本人自然有為楚懷王不聽勸諫的亡國之痛而惋惜,所以決心以死殉國。屈原本是個浪漫氣質十分濃厚的詩人,對自己出生日子和時辰的吉祥及其含義十分看重,並寫進《離騷》中向世人炫耀,他是太陽神的後裔、日月之子、得天地正氣的人。「舜帝是楚人的太陽之神和光明之神,並且楚人同樣是在五月五日祭拜舜帝。」
屈原在漵浦創作《涉江》時,就想像自己跟隨舜帝暢游昆侖瑤圃,「與天地兮同壽,與日月兮齊光」。既然活著的時候不能去瞻仰,也沒有辦法去勸諫昏庸的楚懷王拯救楚國,眼看楚國被秦國滅亡,所以就只有一個辦法能夠得以實現撫平亡國之痛和瞻仰舜帝的願望。因此,屈原有意在南方的「鬼節」、舜帝的祭日及太陽開始升起的這一日——五月初五投水自盡,以便與冉冉上升的太陽融為一體,與心儀已久的先帝堯、舜以及彭咸等忠臣相聚一堂,昭示報國忠心,去完成在人間無法實現的「美政」和「德政」。
如今,我國已經把農歷五月初五這一天定為端午節,並有各種風俗習慣,我國民眾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都與屈原聯系起來,既作為紀念屈原,又作為惡月惡日的驅避日。認為五月為「惡月」,瘟瘡災疫蔓延,重五是個不吉利的日子,故在門上插艾或菖蒲驅邪,系長命鎖,飲雄黃酒,以避邪祛毒,父母都在端陽節這天將未滿周歲的兒女帶往外婆家躲避,以逃脫災禍,故稱躲端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