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佛說時間是錯覺
Ⅰ 「時間」和「空間」真的都是人類的一種錯覺嗎
時間--佛教的時空觀之一
壹.前言
晉朝田園詩人陶淵明有一首詩說:「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宜自勉,歲月不待人。」說明人自出生到這個世間上來,就在時間的不斷推移中走過生命的歷程。所以,人活著,便離不開時間的關系。
時間本是一大長流,實在無法給予分割,但是為了方便人的先後和始終的觀念,不得不從相續的時間之流中,將它區分為若干個單位。
人類普通計算時間,最短的是「一剎那」。從一剎那往上推是「一須臾」。不過,多少一剎那才是一須臾,這是沒有辦法計算的。
現在世界所通行慣用的是六十忽為一秒,六十秒為一分,十五分為一刻,四刻為一小時,二十四小時為一日,約三十日為一月,約三百六十五日為十二月為一年,百年為一世紀。
在佛教的經典中,說到時間則有「剎那」和「劫」的不同,剎那是表示極短的時間,劫是代表極長的時間。不管是極短、極長的時間,都是遷流不住而且無始無終的。通常說過去、現在、未來三世循環不已,而在三世的時間流中,它是剎那剎那相繼不斷,如同我們的心念生滅不已,從剎那相續中,累積成一世又一世的生死輪回,乃至一劫又一劫的器界成壞。所以,說小時量的單位為剎那,這是便於體察心念的生滅;說大時量的單位為大劫,這是便於說明物界成壞的相續。
貳.何謂剎那
「剎那」是由梵語的 Ksana音譯而來,意譯為「須臾」、「念頃」,也就是一個心念起動之間的意思。在佛教里,剎那是最短暫的時間單位,以現在的時間計算,大約等於七十五分之一秒。所謂「少壯一彈指,六十三剎那」,可見剎那的短暫。
在《仁王護國經.觀空品》說:一念中有九十剎那,一剎那中有九百生滅。具體一點說,一分鍾內有四千五百個剎那,四十萬五千個念頭,可見心念生滅的迅速。
《摩訶僧只律》卷十七說:二十念為一瞬,二十瞬為一彈指,二十彈指為一羅豫,二十羅豫為一須臾,三十須臾為一晝夜。一念大約是現在的零點零一八秒。
在《大毘婆沙論》卷一三六說,一晝夜有六四八○○○○剎那。《往生論注》卷上說,六十剎那為一念;一剎那有一百零一生滅。《大智度論》卷三十說,六十念為一彈指。經論雖然有種種不同的說法,總之,剎那表示極為迅速的時間。
剎那是依心識生滅計算,認真說來,剎那的真量,除了佛陀之外,沒有人能夠盡知,因為能知的心念粗細懸殊,所知的時量也就千差萬別了。今再以《俱舍論》卷十二的說明如下:
剎那(○.○一三秒)
一百二十剎那為一怛剎那(一.六秒)
六十怛剎那為一臘縛(一分又三十六秒)
三十臘縛為一牟呼栗多(一須臾,四十八分)
三十牟呼栗多為一晝夜(三十須臾)
依照這樣的推算,則一晝夜與《毘婆沙論》的六四八○○○○剎那為一晝夜的計算是相同的。因為這樣才便於常人及學者的運用,若要精細的計算,除了佛陀之外,不是一般人的心量所能覺察思辨的了。
參.剎那的啟示
佛經上說,一切有情無情,莫不有剎那剎那生住異滅的無常。也就是說,宇宙萬有,剎那之間已經歷生住異滅;乃至世界的成住壞空,都是剎那剎那的漸變,累積成一期的突變。甚至過去、現在、未來三世的時間,也是由無數的剎那所累積而成,我們說到「現在」,現在剎那已成「過去」,說到「未來」,未來剎那已成現在。所以阿難的「一見不再見」,禪宗的「嬰兒垂發白如絲」,莊子的「交臂非故」,這些都是對剎那無常所作的最佳注腳。
過去有人認為佛教談「三世」,覺得遙不可及。其實,佛教雖然在時間上講過去、現在、未來,但是,卻重視現世生活的安樂與福祉。佛教不只重視現世生活,甚至重視當下一念,所謂「明心見性」,要明白自己的心,先要能掌握自己的每一念。如禪宗所說:「好好看住自己的每一個念頭,一刻也不能任其放逸!」能夠時時刻刻、明明白白的清楚自己的心,讓每一念都清凈、明了,自能突破生死的樊籬。所以,從佛教對剎那一念的重視,可以知道佛教是最重視實際,最能與現實人生息息相關的宗教。
肆.何謂劫
「劫」,梵語 kalpa,音譯為劫波、劫簸,意譯為長時、大時。原本是古代印度極大時限的時間單位,而佛教發源於印度,因此相沿成為佛教計算時間的最大單位。
劫分小劫、中劫、大劫三種。
□小劫:根據佛經記載:從人壽十歲算起,每過一百年增加一歲,加到八萬歲;然後再從八萬歲,每隔一百年減一歲,減到十歲,叫做一小劫。
□中劫:二十個小劫為一個中劫。
□大劫:四個中劫為一個大劫。四個中劫分別是:成劫(世界生長期)、住劫(世界壯盛期)、壞劫(世界老死期)、空劫(世界滅無期)。如此成、住、壞、空四個中劫相續循環一次為一大劫。
在佛教的時空觀中,以劫為基礎,來說明世界生成與毀滅的過程,而一個世界從成立到毀滅,其過程必經歷成、住、壞、空四個時期,稱為四劫。隨著四劫不斷遞嬗更迭,世界便隨之一次又一次,無窮無盡地成了又壞,壞了又成。
一、成劫
成劫是指山河、大地、草木的器世間,以及一切有情眾生的眾生世間的成立時期。
根據《起世經》說,世界的形成,首先是由於眾生業緣的風颳起,在虛空中形成盤狀的大氣層,此大氣層厚一百六十萬由旬(約三千二百萬里),周長無數,堅固無比,即使大力士以神器也無法擊破摧毀,此即為風輪。
接著在大氣層上空中心,由風所集,逐漸成雲,凝聚成雨,下降於氣層之上,形成厚八十萬由旬(約一千六百萬里),直徑十二萬三千四百五十由旬(約二百四十六萬九千里)的水層,此水由於業力的緣故,不往外溢,周圍並有風為牆,維持住水層,此即水輪。
水輪的表面,由於眾生的業風,逐漸形成乳狀的表膜,其中七分之二為黃金層,七分之五為水層,此即為金輪。
在金輪上生出須彌山、七金山、四大洲等諸海山洲,這是四天王天、忉利天、人類、傍生等各界眾生的居處。其次成立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等四天,此稱空居天。再從空居天到無間地獄,有情眾生由此次第降生,此時期就稱為成劫。
二、住劫
住劫是指器世間和眾生世間安穩存住的時期,其間凡二十中劫。根據佛經上說,我們現在正是住劫,在住劫又有減劫和增劫的分別。
所謂減劫就是人類的壽命從八萬歲,每經過一百年減少一歲,一直減到十歲,所需要的時間。增劫就是人類的壽命從十歲,每經過一百年增加一歲,一直增加到八萬歲,所需要的時間。
一個增劫,一個減劫,合稱為一個中劫。中劫中定有刀兵、疾疫、飢饉等三種災害產生,稱為三小災。
關於三災出現的時限,有不同的說法。依《大毘婆沙論》卷一三四載,在各中劫中的減劫,人壽每減至十歲,三災就出現。
□刀兵災,是時人心瞋毒增上,相見便興起強猛傷害的心,手所執者皆成利刃,各逞凶狂,互相殘害,經七日七夜方止。
□疾疫災,繼刀兵災後,非人吐毒,疾病流行,遇則命終,難可救療,此時期的眾生都不聞有醫葯之名,時間經過七月七日七夜方止。
□飢饉災,疾疫災後,天龍忿責,不降甘雨,由此飢饉,人多命終,經七年七月七日七夜方止。
根據《立世阿毘曇論》說,若佛住世,正法住時,眾生壽命暫住不減,隨正法稍減,壽命漸減。
三、壞劫
住劫以後,就到壞劫。壞劫,是火、水、風三災毀壞世界的時期。眾生世間首先破壞,稱為趣壞;其後,器世間亦隨而破壞,稱為界壞。也就是在此劫之初,地獄的有情命終之後,不復更生,此後,其餘傍生、鬼趣及人、天等的眾生也漸次壞滅,有情破壞後,世界出現七個太陽,燃燒成災,如此經過七次的火災,把色界初禪天以下的器世界燒壞,此時稱為火災劫,約需十二億八千萬年的時間。其中三億四百萬年之間,有情的生物先壞;然後一千六百萬年之間,自然界再滅壞。
火災劫過後(即七次火災),次起水災,將第二禪天漂盪殆盡,稱為水災劫,大約需要一億二千八百萬年。
如此經過七次的水災,最後產生風災,將第三禪天以下全部吹落,稱為風劫,需要六十四大劫,十億二千四百萬年的時間。
火災劫、水災劫、風災劫合稱大三災。所謂火燒初禪、水淹二禪、風吹三禪。壞劫之期,欲界悉皆壞盡,色界中,唯第四禪不為大三災所壞。
四、空劫
空劫時,世界已壞滅,在欲、色二界之中,除四禪天尚存,其他則全入於長期的空虛之中,形成世界未成,萬物未生時期的狀態。
空劫之後,又開始另一期的成、住、壞、空,也就是另一個世界又開始成立、持續、破壞。如此世界從成到住、住到壞、壞到空、空到成,各需要大約三億二千萬年,宇宙就在成住壞空的過程中,反復生滅,每一周期大約需時十二億八千萬年。
伍.劫的譬喻
劫的時量悠長,非算數所能計量,是凡人的思想概念所難以理解,所以佛經中每以譬喻來形容。
根據《大藏一覽集》卷六所載,茲舉以下五種譬喻形容之:
□草木喻:將大千世界的草木,盡皆寸斬為籌,每逢人間百年即取一籌,直到取盡此籌,是為一劫,名為「草木喻」。
□沙細喻:周邊寬廣四十里的殑伽河,內中裝滿如面的細紗,每逢人間百年則取一粒,直到取盡此沙,是為一劫,名為「沙細喻」。
□芥子喻:有一座城,四面寬高各百里,當中堆滿芥子,每逢人間百年則取一粒,直到取盡此芥子,是為一劫,名為「芥子喻」。
□碎塵喻:將一化身佛所化的三千大千世界碎為微塵,每逢人間百年則取一塵,直到取盡此塵,是為一劫,名為「碎塵喻」。
□拂石喻:有一石廣一由旬,厚半由旬,每經過兜率天一百年,即有一天人以六銖衣輕拂一遍,直到拂盡此石,是為一劫,名為「拂石喻」。
此外,佛經中常以「阿僧只劫」來表示長得難以計算的時間。其中又有大、中、小的差別,三個阿僧只的大劫,稱為三大阿僧只劫,是菩薩積聚菩提資糧的時間。佛經說,佛陀的修行過程是「三隻修福慧,百劫修相好」,也就是為了度眾而經過三大阿僧只劫的修持,不僅廣植無量福慧,並且為自己成佛之身感得三十二種相好,所以說成佛要經過三大阿僧只劫。
另外,佛經稱過去的住劫為庄嚴劫,現在的住劫為賢劫,未來的住劫為星宿劫,各劫中各有千佛出世,稱為三劫三千佛。
據《觀葯王葯上二菩薩經》所載,現在賢劫中有拘留孫佛、拘那含佛、迦葉佛、釋迦牟尼佛,乃至最後的樓至佛等千佛出世;過去庄嚴劫中有華光佛至毘舍浮佛等千佛;未來星宿劫則有日光佛乃至須彌相佛等千佛出世。
陸.結語
時間本身不是實體,無法衡量長短。就以人生來說,有人感喟「人生苦短,只一彈指間」;有人覺得「人生難過,度日如年」。可見時間沒有長短,完全依附心行的情緒而顯現。
蜉蝣不知晝夜,朝生夕死;彭祖八百歲,幾經滄桑,他們也都同樣的度過了一生。人間的五百年,忉利天才一晝夜;忉利天五百年,夜摩天才一晝夜。如此一算,人間的一日,在夜摩天尚不及一秒;人間的一秒,在朝生夕死的蜉蝣,可能當作一晝夜。可知,時量實在沒有標准可言;生命的久暫,本來都是幻覺而不實在的。
佛經上說,娑婆世界的一劫,於阿彌陀佛剎的極樂世界是一晝夜;極樂世界的一劫,於金剛堅佛剎的袈裟幢世界是一晝夜;袈裟幢世界的一劫,於善勝光明蓮花開敷佛剎的不退轉音聲輪世界是一晝夜;不退轉音聲輪世界的一劫,於法幢佛剎的離垢世界是一晝夜;離垢世界的一劫,於獅佛剎的善燈世界是一晝夜;善燈世界的一劫,於光明幢佛剎的妙光明世界是一晝夜;妙光明世界的一劫,於法光明蓮花開敷佛剎的難超過世界是一晝夜;難超過世界的一劫,於一切神通光明佛剎的庄嚴慧世界是一晝夜;庄嚴慧世界的一劫,於月智佛剎的鏡光明世界是一晝夜;從鏡光明世界,如是乃至無數佛剎最後的一世界一劫,於賢聖佛剎的勝蓮花世界是一晝夜。從小處來看,娑婆世界的一劫,在勝蓮花世界裡有如一剎那那麼短暫;從大處來看,勝蓮花世界的一剎那,正如娑婆世界的一大劫那麼漫長。如此延促相差,可知我們這世界的時量是有情眾生的幻覺假名罷了。所以說:剎那不算短,劫波不算長。
《四十二章經》說:人命在呼吸之間。這是說明一個人生命的短暫與無常。因此,不管時間久暫,每個人在人生的旅途上,要能珍惜時間,利用時間,以有限的時間,充實無限的生命;以有限的時間,發揮生命的價值,這才是我們對時間、對生命應該抱持的態度!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b3e9e501009e27.html~type=v5_one&label=rela_nextarticle
空間--佛教的時空觀之二
Ⅱ 佛經中是如何解釋時間的
佛教對於時間講過去現在未來,都是不可得相。
輪回是六道輪回是生死輪回,只有生生死死,緣起緣滅。沒有時間計算,只是緣起則生,緣盡則滅,都是緣。
時間對於佛菩薩是沒有意義,因為時間是人道眾生的業力感召,是眾生共業。不用是佛菩薩,就是畜道眾生也沒有時間這種業力。你看哪個動物去算計著年月日了,哪個動物看季節了。
不要太多妄想,搞什麼穿越古代,時間隧道,這連科學都不承認的東西,不能當真的。佛法要正信,不能迷信啊。
Ⅲ 愛因斯坦為說「時間是人類的錯覺」,這句話該如何理解
愛因斯坦說:「如果世界上有一個宗教不但不與科學相違,而且每一次的科學新發現都能夠驗證她的觀點,這就是佛教。」「如果有一個能夠應付現代科學需求,又能與科學相依共存的宗教,那必定是佛教。」「佛學這種直覺的智慧,是一切真正的科學動力。
佛教稱我們通常所說的銀河系為娑婆世界,並早在現在天文學發現銀河系有10億顆恆星之前就已斷定,娑婆世界(銀河系)是由10億個小世界組成,每個小世界都包含一個太陽和一個月亮。同現在天文學的推測和膚淺認識不同。
佛教對銀河系(娑婆世界)的認識相當完備,譬如,認為銀河系由三千大千世界組成,即娑婆世界(銀河系)由一千個大世界組成,每個大世界由一千個中世界組成,每個中世界又由一千個小世界(相當於一個太陽系)組成,這就是三千大千世界,總計有10億個小世界。
Ⅳ 如何理解時間是人類的錯覺
觀點錯誤。
時間是客觀存在的,不是幻覺。當在考試中沒有寫完答案之時、當應聘遲到人家過時不候之時,我們都會悲催地體會到時間的客觀性。
一、關於時間的哲學理論
1、時間的本質
時間是物質存在和運動的持續性和順序性。具體事物的存在總要持續一定的時間,人的壽命有長有短。具體事物的產生有先後順序,總是先有父母、後有子女。
2、時間的特點
時間的特點是一維性。時間的一維性有兩方面的含義:①標明物質運動的時間,只需一個數值。②時間只能沿著過去、現在和將來一個方向延續,具有不可逆性。
二、樹立正確的時間觀念
觀念既是人們對事物重要性的認識,也是支配人的行為的重要認識。例詞:黨的觀念、群眾觀念、國防觀念、全局觀念、市場觀念、時間觀念等等。時間觀念是決定人生質量的基本觀念。
時間觀念是對時間重要性的認識,是決定人們行動的快慢和是否適時的重要觀念。
時間觀念的基本內容包括:
①時間效益觀念。這種觀念的哲學依據是時間的持續性和一維性。要以最少的時間獲得最大的效益。
在改革開放初期,深圳特區形成一個響亮的口號: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
效率的一個義項是單位時間內完成的工作量。工作~|用機耕比用畜耕~大得多。——《現代漢語詞典》
有時「只爭朝夕」都不行,必須「爭分奪秒」、「分秒必爭」!
②時間順序觀念。這種觀念的哲學依據是時間的順序性和方法的程序(軟體)性。做事要講究條理和輕重緩急。
系統論的常見案例就是沏茶招待客人的順序。
③時間誠信觀念。這種觀念的哲學依據是時間的普遍性和人類行為的共時性。提前赴約、按時完工等等,往往能夠獲得巨大的經濟效益和良好的社會聲譽。
④時間統計觀念。這種觀念的哲學依據是矛盾的特殊性(包括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通過時間統計,進行理性反思,調整未來行動。
蘇聯昆蟲學家柳比歇夫56年如一日,記錄每天的活動,時間精確到分。《論生物學中運用數學的前景》一篇論文共用「43小時45分」。他一生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僅學術著作,就有70多部。
⑤時間起點觀念。從現在開始,圓未來之夢。
美國人有一句名言:栽一棵樹的最好時間是20年前,第二個最好時間就是現在。
中國人有《明日歌》:
「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
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
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來老將至。
朝看水東流,暮看日西墜。
百年明日能幾何?請君聽我《明日歌》!」
中國人還有《今日詩》:
「今日復今日,今日何其少!
人生百年幾今日,今日不為真可惜!
若言姑待明朝至,明朝又有明朝事。
為君聊賦《今日詩》,努力請從今日始。」
兩首詩歌的作者是誰、先後關系和文學價值自有歷史學家去考證、文學家來評論,我們凡夫俗子需要感悟的是其中關於時間的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