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一到晚上就嗜睡是怎麼回事
A. 經常犯困想睡覺是什麼原因
犯困不一定是睡眠不足造成的,也有可能是一些疾病的徵兆。
1、睡眠性呼吸障礙
病兆表現:嗜睡且鼾聲如雷
睡眠性呼吸障礙除了白天睏倦、乏力、嗜睡外,夜晚觀察會鼾聲如雷,而且伴有呼吸間歇性停止。
出現睏倦、乏力的原因是睡眠中呼吸暫停引起的肌體缺氧,肌體缺氧會讓身體所有的器官得不到很好的休息,頻繁的呼吸暫停,使深睡眠不斷被打斷,導致睡眠質量下降。
2、腦溢血的先兆
病兆表現:手指麻木
中年男性—旦出現原因不明的睏倦、嗜睡現象,—定要高度重視,很可能是缺血性中風的先兆。現代生活節奏加快,使中年人腦血管疾病發病率明顯增加,此時如果大腦血管出現險情,大腦供血供氧就會出現問題,出現睏倦、乏力症狀。此外還會有手指麻木、原因不明跌倒、精神狀態發生變化等前兆。
3、身體虛弱
病兆表現:經期嗜睡
中醫學認為,經行嗜睡多由脾虛濕困、氣血不足、或腎精虧損所致。由氣血不足引起的經行嗜睡,多見於素體虛弱的婦女,表現為少氣懶言,倦怠乏力,頭暈作眩,心悸不安。
4、肝病
病兆表現:犯困且皮膚發黃
最近衛生部出台了一項規定,單位體檢或入學等不再強制檢查乙肝。很多人終於乙肝患者鬆了一口氣,也開始積極應酬,酒也放開了膽子喝,但是身體卻逐漸感覺疲勞起來,還伴隨著皮膚發黃,皮膚粗糙、食慾不振、厭油膩、惡心等。
5、心臟病
病兆表現:就算睡醒也非常疲勞
疲勞、乏力是各種心臟病常有的症狀。心臟病可以使血液循環不暢,新陳代謝廢物(主要是乳酸)即可積聚在組織內,刺激神經末梢,令人產生疲勞感。疲勞可輕可重,輕的可不在意,重的可妨礙工作。但心臟病疲勞沒有特殊性,它與其他疾病所導致的疲勞難以區分。另外,除了疲勞感還會有氣短等症狀。
6、糖尿病正在發生
病兆表現:犯困且難以睡醒
大腦長期缺氧除了引起睏倦、乏力、嗜睡外,還可以產生一系列身體疲勞,總感覺睡不醒。其實,糖尿病病人出現白天嗜睡的可能性是其他人的兩倍,因為是一種代謝疾病,所以這種病的表現多種多樣,缺乏特異性。白天長期疲勞、嗜睡,也可能是糖尿病正在發生。
7、貧血
病兆表現:犯困且伴面色蒼白
在營養過剩的年代,雖然貧血已經比以前明顯減少,但貧血仍然不少見。疲乏、睏倦是貧血最常見的症狀,還可能伴有頭暈、頭痛、耳鳴、眼花、注意力不集中等。這些症狀都是因為貧血導致肌肉或神經系統缺氧所致。現代人雖然食物已經非常豐富,但由於吸收、烹飪等原因,鐵及某些氨基酸的吸收仍然不夠肌體需要,可能會導致貧血發生。
8、大腦嚴重缺氧
病兆表現:犯困且反應遲鈍
大腦長期缺氧除了引起睏倦、乏力、嗜睡外,還可以產生一系列的精神、神經症狀,如記憶力下降、行為異常、個性改變等,有時候看起來還有點「發呆,反應遲鈍」。
大腦是人體全身的支配中心,大腦的耗氧量佔全身總耗氧量的25%!現在許多辦公場所往往設在大樓里,空氣不流通,也容易導致大腦慢性缺氧。
在生活當中,人們如果犯困是因為睡眠不足造成的,我們可以適當的進行休息,就可以得到改善,但是如果我們經常犯困的話,很可能就是我們身體當中一些疾病的外在症狀,應該引起人們注意,及時到醫院進行檢查。千萬不要輕視哦。
B. 為什麼人晚上會困困了就想睡覺
為什麼要睡覺? 幾乎每個人在忙碌了一天之後,都要香香地睡上一覺。當然也有活了一輩子不 睡覺的人,但那是極個別的。人要睡覺是一種生理反應,是大腦神經活動的一部分, 是大腦皮質內神經細胞繼續興奮之後產生了抑制的結果。當抑製作用在大腦皮質內 占優勢的時候,人就會睡覺。 人們在生活中,有工作,有休息,在神經活動中,有興奮,有抑制。抑制是為 了保護神經細胞,以便讓它重新興奮,讓人們繼續工作 呵欠是提醒我們睡眠不足的第一個標志。如果18個小時沒有入睡,人類的反應時間將從0.25秒變為0.5秒並繼續變長。而普通人將開始體驗陣發性昏睡,不管在任何地方,大約持續2到20秒,之後你會發現需要重新讀一遍剛才讀過的東西。你的眼皮變得越來越重,到了20個小時時,你將開始打盹。而根據研究表明,這時正常人的反應速度基本等同於血液中酒精含量為0.08的人———若保持這個數值駕車,你將在很多國家遭到拘留。你還會忘記很多事情,例如二次檢查姓名的拼寫或在山坡上停車時設置剎車。 在動物王國中,睡眠是與食物、水和性交同等重要的大事。從果蠅到現代人,大家都是如此。不過科學家們都不能確切地了解睡眠究竟是為了什麼。是為了使身體重新振作嗎?不完全。人們都知道,肌肉並不需要睡眠,只是要間歇性地放鬆。是為了使頭腦保持清醒嗎?接近了。良好的睡眠將使大腦受益。但對於大腦如何從睡眠中受益,學者們目前還沒有統一的意見。 一種理論認為睡眠有助於使大腦保存人類在清醒時接受的一切信息。而另一種觀點則稱睡眠是為了恢復能量。還有一部分人提出睡眠往往利用一些神秘的形式幫助我們掌握各種技能。而睡眠到底是什麼? 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發生了兩件事,將研究工作的重點引回了睡眠的實質目的。以色列魏茨曼科學院的科學家於1994年提出學者們的研究應著眼於關於錯誤的記憶處理問題上,而窺視睡眠狀態下的大腦的科技也在那時大大提高了。 魏茨曼科學院的科學家們發現人們獲取的速眼動睡眠量直接關繫到他們在電腦屏幕上識別固定圖案的能力。這種技術被稱為程序記憶,需要重復操作和實踐。而記憶事實,例如記憶美國總統的名字,便是陳述性記憶———一種與速眼動睡眠無關的能力。哈佛大學醫葯學院的神經學專家羅博特。斯蒂克高德說:「關於記憶,我們的理解總是很天真的。」 意外的發現 但某次,科學家們突然明確了記憶研究的方向。在過去的幾年間,斯蒂克高德與他的同事馬修。沃克一起在美國波士頓的貝思醫學中心研究睡眠對於運動技巧的程序記憶的影響。他們讓使用右手的受訓者使用左手一遍又一遍盡可能快地打一串數字。他們發現,不管這個實驗是在一天中的什麼時間進行,受訓者的精確度都會在6分鍾之後提高60%-70%.而如果受訓者在早晨接受實驗,12小時之後再重新測試一次,他們的精確度並沒有什麼大的提高。但是當受訓者在晚間受訓,並在起床之後再接受測試,他們的速度將提高15%-20%,精確度將提高30%-40%. 令專家吃驚的是,那些擁有最大提高的受訓者花費了最多的時間在非速眼動睡眠上。而其他關於視覺或知覺能力的訓練則要求受訓者擁有較深的睡眠或同時擁有慢波睡眠和速眼動睡眠,有些時候,就算是合上眼睛一個小時也會有很大的不同。而其他時候,整晚的良好睡眠是非常必要的。 隱藏的竅門 關於睡眠與其他有感知的技能的關系仍在繼續著。德國盧比克大學的JanBorn和他的同事們公布了一項研究表明為什麼睡眠往往給人們帶來比較好的結果。他們讓106名受訓者利用簡單但枯燥的數學等式將一串數字轉換為另外一串。受訓者們並不知道這其中有個隱藏的計算訣竅可以縮短他們的反應時間。而夜間良好的睡眠將參與者發現這種訣竅的幾率從23%提高到了59%.也就是說,睡眠是非常重要的。 睡眠的過程 目前我們缺少一個統一的公認的理論解釋我們為什麼要睡眠,科學家們便將重點集中於闡述睡眠究竟是什麼,並處理干擾睡眠的情況,例如焦慮、下肢不寧人綜合征(忙腿症,症狀為不可控制地不停擺動小腿或整個大腿)以及睡眠呼吸暫停症。他們發現多數哺乳動物(海豚和鯨或許除外)的睡眠被清晰地劃分為兩個階段,其中之一表現為眼睛迅速轉動,也就是著名的速眼動睡眠(淺睡),而另一階段則直接被稱為非速眼動睡眠(深睡)。人類通常在90分鍾之內完成由速眼動睡眠過渡到非速眼動睡眠的過程。但根據某些觀察,我們實際上在速眼動睡眠過程中花費的時間遠大於這個時間。 如果你通過腦電圖觀察人類在速眼動睡眠過程中的狀態,你會發現儀器將顯示很多大腦的行為,如果你在這期間把睡眠者喚醒,他們會告訴你他們剛剛夢到了什麼。而在非速眼動睡眠過程中的夢的組成不會超過一兩幅簡單的畫面。不理會那些關於夢的神話,那些試圖尋找夢境隱含意義的科學家們的工作進程卻不容樂觀。目前對於夢的解釋最普遍的觀點是夢境不過是重復了一小部分先前發生過的事。 腦電圖描記器將非速眼動睡眠由淺至深劃分為4個部分。第3、4部分表現為明顯的低頻率腦電波,被專家稱為慢波睡眠。而人類在夜晚的頭三個小時花在慢波睡眠狀態的時間遠大於起床前的一個小時。小孩最容易進入慢波睡眠狀態,因此在把他們從車里抱到床上去的時候他們總是睡得非常好。另一方面,成年人擁有非常少的慢波睡眠,或許是因為他們在半夜起來的次數總是很多。 慢波睡眠 良好的儀器可以幫助研究者們更進一步了解慢波睡眠究竟為我們帶來什麼。在《自然》雜志上發表的一篇文章中,威斯康星州立大學的神經病理學家及精神病學家托諾尼表示大腦中那些在清醒時需要忙碌學習新技能的部分需要更長時間的慢波睡眠,這樣才能表現得更好。 托諾尼的實驗室有11名志願者,他要求他們利用滑鼠在電腦屏幕上點擊目標。但志願者們並不知道研究人員利用改變滑鼠游標的形式加大了操作難度,他們需要對滑鼠進行修正才能成功點擊目標。志願者被分成兩組,一組在練習與測試之間擁有充分的睡眠,而另一組則不睡覺。睡覺的一組大腦電波強度遠大於了另一組人,而他們第二天的表現也出色很多。 這到底意味著什麼?托諾尼推測慢波睡眠其實削弱了所有神經之間的聯系。聽起來很有悖常理,但這其實只是一種自我保存。「總的來說,大腦消耗整個身體20%的能量。」托諾尼解釋道。大多數能量用於神經元的連接,而你學習得越多便擁有越多的神經鍵。「因此最後,如果你的神經鍵非常強大,證明你運轉大腦將消耗更多的能量。」托諾尼說:「或許是另一個20%.」然而幾天後,大腦中一些新的神經鍵需要更多的能量而身體或許不能給予。因此其中一些神經線連接將會變弱———這被猜測是在慢波睡眠過程中發生的。這種解釋仍然是個假設,但托諾尼認為他已經擁有了證據。「在慢波行為中,所有的神經細胞都活躍半秒鍾再沉寂半秒鍾。」他說,或許睡眠只是重復修剪並加固神經細胞之間的連接以確保我們在學習新東西的同時不至於忘掉以前學過的。當然,我還無法解釋為什麼這發生在我們不知覺的情況下。或許只是因為在睡覺的時候比較容易操作。 游俠部落:
C. 人為什麼到了晚上就想睡覺
幾乎每個人在忙碌了一天之後,都要香香地睡上一覺。當然也有活了一輩子不睡覺的人,但那是極個別的。人要睡覺是一種生理反應,是大腦神經活動的一部分,是大腦皮質內神經細胞繼續興奮之後產生了抑制的結果。當抑製作用在大腦皮質內占優勢的時候,人就會睡覺。人們在生活中,有工作,有休息,在神經活動中,有興奮,有抑制。抑制是為了保護神經細胞,以便讓它重新興奮,讓人們繼續工作。
120
呵欠是提醒我們睡眠不足的第一個標志。如果18個小時沒有入睡,人類的反應時間將從0.25秒變為0.5秒並繼續變長。而普通人將開始體驗陣發性昏睡,不管在任何地方,大約持續2到20秒,之後你會發現需要重新讀一遍剛才讀過的東西。你的眼皮變得越來越重,到了20個小時時,你將開始打盹。而根據研究表明,這時正常人的反應速度基本等同於血液中酒精含量為0.08的人———若保持這個數值駕車,你將在很多國家遭到拘留。你還會忘記很多事情,例如二次檢查姓名的拼寫或在山坡上停車時設置剎車。
在動物王國中,睡眠是與食物、水和性交同等重要的大事。從果蠅到現代人,大家都是如此。不過科學家們都不能確切地了解睡眠究竟是為了什麼。是為了使身體重新振作嗎?不完全。人們都知道,肌肉並不需要睡眠,只是要間歇性地放鬆。是為了使頭腦保持清醒嗎?接近了。良好的睡眠將使大腦受益。但對於大腦如何從睡眠中受益,學者們目前還沒有統一的意見。
一種理論認為睡眠有助於使大腦保存人類在清醒時接受的一切信息。而另一種觀點則稱睡眠是為了恢復能量。還有一部分人提出睡眠往往利用一些神秘的形式幫助我們掌握各種技能。而睡眠到底是什麼?
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發生了兩件事,將研究工作的重點引回了睡眠的實質目的。以色列魏茨曼科學院的科學家於1994年提出學者們的研究應著眼於關於錯誤的記憶處理問題上,而窺視睡眠狀態下的大腦的科技也在那時大大提高了。
魏茨曼科學院的科學家們發現人們獲取的速眼動睡眠量直接關繫到他們在電腦屏幕上識別固定圖案的能力。這種技術被稱為程序記憶,需要重復操作和實踐。而記憶事實,例如記憶美國總統的名字,便是陳述性記憶———一種與速眼動睡眠無關的能力。哈佛大學醫葯學院的神經學專家羅博特。斯蒂克高德說:「關於記憶,我們的理解總是很天真的。」
意外的發現
但某次,科學家們突然明確了記憶研究的方向。在過去的幾年間,斯蒂克高德與他的同事馬修。沃克一起在美國波士頓的貝思醫學中心研究睡眠對於運動技巧的程序記憶的影響。他們讓使用右手的受訓者使用左手一遍又一遍盡可能快地打一串數字。他們發現,不管這個實驗是在一天中的什麼時間進行,受訓者的精確度都會在6分鍾之後提高60%-70%.而如果受訓者在早晨接受實驗,12小時之後再重新測試一次,他們的精確度並沒有什麼大的提高。但是當受訓者在晚間受訓,並在起床之後再接受測試,他們的速度將提高15%-20%,精確度將提高30%-40%.
令專家吃驚的是,那些擁有最大提高的受訓者花費了最多的時間在非速眼動睡眠上。而其他關於視覺或知覺能力的訓練則要求受訓者擁有較深的睡眠或同時擁有慢波睡眠和速眼動睡眠,有些時候,就算是合上眼睛一個小時也會有很大的不同。而其他時候,整晚的良好睡眠是非常必要的。
隱藏的竅門
關於睡眠與其他有感知的技能的關系仍在繼續著。德國盧比克大學的JanBorn和他的同事們公布了一項研究表明為什麼睡眠往往給人們帶來比較好的結果。他們讓106名受訓者利用簡單但枯燥的數學等式將一串數字轉換為另外一串。受訓者們並不知道這其中有個隱藏的計算訣竅可以縮短他們的反應時間。而夜間良好的睡眠將參與者發現這種訣竅的幾率從23%提高到了59%.也就是說,睡眠是非常重要的。
睡眠的過程
目前我們缺少一個統一的公認的理論解釋我們為什麼要睡眠,科學家們便將重點集中於闡述睡眠究竟是什麼,並處理干擾睡眠的情況,例如焦慮、下肢不寧人綜合征(忙腿症,症狀為不可控制地不停擺動小腿或整個大腿)以及睡眠呼吸暫停症。他們發現多數哺乳動物(海豚和鯨或許除外)的睡眠被清晰地劃分為兩個階段,其中之一表現為眼睛迅速轉動,也就是著名的速眼動睡眠(淺睡),而另一階段則直接被稱為非速眼動睡眠(深睡)。人類通常在90分鍾之內完成由速眼動睡眠過渡到非速眼動睡眠的過程。但根據某些觀察,我們實際上在速眼動睡眠過程中花費的時間遠大於這個時間。
如果你通過腦電圖觀察人類在速眼動睡眠過程中的狀態,你會發現儀器將顯示很多大腦的行為,如果你在這期間把睡眠者喚醒,他們會告訴你他們剛剛夢到了什麼。而在非速眼動睡眠過程中的夢的組成不會超過一兩幅簡單的畫面。不理會那些關於夢的神話,那些試圖尋找夢境隱含意義的科學家們的工作進程卻不容樂觀。目前對於夢的解釋最普遍的觀點是夢境不過是重復了一小部分先前發生過的事。
腦電圖描記器將非速眼動睡眠由淺至深劃分為4個部分。第3、4部分表現為明顯的低頻率腦電波,被專家稱為慢波睡眠。而人類在夜晚的頭三個小時花在慢波睡眠狀態的時間遠大於起床前的一個小時。小孩最容易進入慢波睡眠狀態,因此在把他們從車里抱到床上去的時候他們總是睡得非常好。另一方面,成年人擁有非常少的慢波睡眠,或許是因為他們在半夜起來的次數總是很多。
慢波睡眠
良好的儀器可以幫助研究者們更進一步了解慢波睡眠究竟為我們帶來什麼。在《自然》雜志上發表的一篇文章中,威斯康星州立大學的神經病理學家及精神病學家托諾尼表示大腦中那些在清醒時需要忙碌學習新技能的部分需要更長時間的慢波睡眠,這樣才能表現得更好。
托諾尼的實驗室有11名志願者,他要求他們利用滑鼠在電腦屏幕上點擊目標。但志願者們並不知道研究人員利用改變滑鼠游標的形式加大了操作難度,他們需要對滑鼠進行修正才能成功點擊目標。志願者被分成兩組,一組在練習與測試之間擁有充分的睡眠,而另一組則不睡覺。睡覺的一組大腦電波強度遠大於了另一組人,而他們第二天的表現也出色很多。
這到底意味著什麼?托諾尼推測慢波睡眠其實削弱了所有神經之間的聯系。聽起來很有悖常理,但這其實只是一種自我保存。「總的來說,大腦消耗整個身體20%的能量。」托諾尼解釋道。大多數能量用於神經元的連接,而你學習得越多便擁有越多的神經鍵。「因此最後,如果你的神經鍵非常強大,證明你運轉大腦將消耗更多的能量。」托諾尼說:「或許是另一個20%.」然而幾天後,大腦中一些新的神經鍵需要更多的能量而身體或許不能給予。因此其中一些神經線連接將會變弱———這被猜測是在慢波睡眠過程中發生的。這種解釋仍然是個假設,但托諾尼認為他已經擁有了證據。「在慢波行為中,所有的神經細胞都活躍半秒鍾再沉寂半秒鍾。」他說,或許睡眠只是重復修剪並加固神經細胞之間的連接以確保我們在學習新東西的同時不至於忘掉以前學過的。當然,我還無法解釋為什麼這發生在我們不知覺的情況下。或許只是因為在睡覺的時候比較容易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