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為什麼晚上不能入睡
⑴ 有關包拯的故事
包拯 (包青天)
包拯(999-1062)自希仁,蘆洲合肥人(安徽合肥),北宋天聖五年(1027)進士。
中進士後,因父母年事已高,不忍遠去為官,直到雙親相繼去世,守孝完畢,才在親友的勸說下為官,期間長達十年之久,故以孝聞於鄉里。
宋景佑四年(1037),任天長(安徽天長)知縣,頗有政績。任滿後,調任知端州(廣東肇慶)。回京任監察御史里行,又改監察御史,為「言事官」,對處事不當,行事不法的官僚,都可以進行彈劾。為懲治貪官,自慶歷四年(1044)廿八月,他向仁宗上疏《乞不用贓吏》,認為清廉是人們的表率,而天贓則是「民賊」。包拯七次上書彈奏江西轉運使王逵,揭露他「心同蛇蠍」,殘害百姓。並嚴厲批評宋廷的任官制度。皇佑二年(1050)至三年間,包拯知諫院,曾三次彈劾外戚張堯佐,審清妖人冷青冒充皇子的特大詐騙案,震動朝野。
包拯在歷官三司戶部判官及三司副使期間,先後出任京東,陜西,河北等路轉運使,每至一地,都以減輕民間負擔、改革弊政、發展生產為己任,提出了「寬民利國」的經濟思想。多次為了國家大事,說了皇帝不愛聽的話,論斥權幸大臣,請求罷去皇帝賜給親信官僚們的恩寵,一切改由主管機構正常渠道進行。他將唐朝魏徵給唐太宗的三道奏章寫出來,呈給宋仁宗為座右銘,時刻警惕,以國家大事為重。請求仁宗虛心納諫,分辨是非,不要搞「先入為主」,偏聽偏信,而要愛惜人才,除去苛刻,嚴正刑禁,禁止妖言邪說,不隨意大興土木,如此等等,朝廷多採納施行。
嘉佑元年(1056)年十二月,朝廷任包拯權知開封府,他於次年三月正式上任,至三年六月離任,前後只有一年有餘。但在這短短的時間內,把號稱難治的開封府,治理得井井有條。敢於懲治權貴們的不法行為,堅決抑制開封府吏的驕橫之勢,並能夠及時懲辦誣賴刁民。
由於包拯在開封府執法嚴明,鐵面無私,敢於碰硬,貴戚宦官也不得不有所收斂,聽到包拯的名字就感到害怕。兒童婦孺們都知道包拯之名,親切稱呼他為「包特製」。開封府廣泛流傳著這樣的話「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用閻羅比喻包拯的鐵面無私。
宋嘉佑六年(1061),他官至樞密副使,次年五月病逝,「京師吏民,莫不感傷,嘆息之聲,大街小巷都可聽得到。」朝廷贈官吏部上書,有「奏儀」十五卷傳於世。
包公無私 流芳百世
為了父母辭官職
包公即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父親包儀,曾任朝散大夫,死後追贈刑部侍郎。包公少年時便以孝而聞名,性直敦厚。在宋仁宗天聖五年,即公元1027年中了進士,當時28歲。先任大理寺評事,後來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縣,因為父母年老不願隨他到他鄉去,包公便馬上辭去了官職,回家照顧父母。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們的叫口稱頌。
幾年後,父母相繼辭世,包公這才重新踏入仕途。這也是在鄉親們的苦苦勸說下才去的。在封建社會,如果父母只有一個兒子,那麼這個兒子不能扔下父母不管,只顧自己去外地做官。這是違背封建法律規定的。一般情況下,父母為了兒子的前程,都會跟隨去的。或者兒子和本家族的其他人規勸。父母不願意隨兒子去做官的地方養老,這在封建時代是很少見的,因為這意味著兒子要遵守封建禮教的約束--辭去官職照料自己。歷史書上並沒有說明具體原因,可能是父母有病,無法承受路上的顛簸,包公這才辭去了官職。
不管情況如何,包公能主動地辭去官職,還是說明他並不是那種迷戀官場的人。對父母的孝敬也堪為當今一些素質底下的人的表率。以前的故事講的最多的是包公的鐵面無私,把包公孝敬父母的事情給忽視了。
倒坐開封府
包公先任天長(今屬安徽)知縣,後又升為端州(今廣東肇慶)知州。兩任滿後,他剛正清廉的英名已經傳遍天下,因此調到了京城,任殿中丞,後來又歷任監察御史、三司戶部副使、天章閣待制(所以後人稱他為"包待制")、知諫院,還曾多次任地方官,如轉運使。
在公元1052年,包公因為彈劾外戚張堯佐而觸犯了仁宗,讓他離開京城去任河北督轉運使,加龍圖閣直學士的虛銜。宋代的官制和其他朝代有很大的區別,有"官"、"職"、"差遣"之分,歷史上稱為"差遣制"。其中官名只表示官位和俸祿的高低,叫做正官、寄祿官,簡稱為官。其他一些文官還有學士、直閣等頭銜,是一種榮譽稱號,叫做"貼職",簡稱為"職"。而擔任的實際職務叫做"差遣"或"職事",有實際權力。但是前邊還要加上"判"、"知"等限制詞,表示你的官職也是暫時的,隨時可以撤換,這是宋朝加強中央集權的表現。如"知縣"就是臨時讓你做縣長官的意思。如果官員沒有"職",就是吃國家閑飯的人。所以宋朝官員太多,造成了很大的弊端。加上軍隊數量大,軍費開支多。官多、兵多,造成了宋朝的貧、弱,所以宋朝和遼、西夏、金的對抗一直處於下風。
轉運使的職務在地方上也是很高的,仁宗並沒有極力打擊他,只是讓他離開京城。因為這次所加的龍圖閣直學士的虛銜,所以後來的人們就稱他為"包龍圖"。
這次離京後四年,包公又被調回了京城,任開封府的知府。這是個很重要的職位,相當於現在北京市的市長,在整個國家中的地位是很顯要的。在這個位置上,包公為了表示對皇帝向南而坐的尊重,在升堂辦公時他就向著北面坐著,所以,後來的戲詞中便有了一句"包龍圖倒坐南衙開封府"。後來,包公又任右諫議大夫、三司使,最高的官職是樞密副使,是主管軍事事務的副職,相當於副宰相。
名聲千古
在公元1062年,包公病到了府衙,不久便與世長辭,享年六十四歲(虛歲,中國古代及現在民間的習慣)。朝廷追封為禮部尚書,並贈謚號為"孝肅",即孝道和鐵面無私。由於包公一生為官正直無私,百姓稱他為包青天,包老爺,士大夫們則尊為包公。
包公去世後,宋仁宗親自率領百官弔唁,還派專使護送靈柩回到合肥,安葬在合肥城東五十里的大興集,現在的包公祠有一副對聯:"理冤獄,關節不通,自是閻羅氣象。賑災黎,慈善無量,依然菩薩心腸。"總結了包公無私愛民的品格。
包公的聲名流傳極遠,在世時已到了塞外,根據《甲申雜記》的記載,西羌的於龍呵在歸順宋朝後,對宋神宗說:"我平生最仰慕包公,他是朝廷的忠臣,我現在既然已經歸順漢族朝廷,就請求陛下賜我姓包吧。"神宗很高興,於是賜他姓名"包順"。"順"即歸順。
以民為貴 開倉放糧
在包公擔任三司戶部副使時,常常不辭辛勞,深入下層體察民情,救民於水火之中。江南地區有一次發生了旱災,百姓們飢餓得難以生活,包公了解到情況後,立即下令開倉放糧救濟,以解燃眉之急。如果按照當時的慣例,開倉放糧是件大事,必須事先請示皇帝,等批准以後才能打開糧倉救濟百姓。但當時情況緊急,如果將文書送到京城,再等待批示下來,要等上幾個月的時間,到時候百姓不知要餓死多少人。所以,包公一邊派人急奏朝廷,一邊就果斷地開始放糧了,終於使很多百姓免於災難。
還有一次,江淮大地的人民大范圍受災,百姓已缺糧斷炊,而地方的官吏們為了虛報政績、討好上級,以利升遷,便隱瞞了災情,置人民生命於不顧。不僅如此,還反過來逼迫百姓們交糧賣米。包公了解到災情後,就給皇帝寫下了《請救濟江淮災民疏》,要求立即糾正不法官員誤國害民的行為,並予嚴懲。皇帝採納了他的建議。從此,包公被江淮人民稱為"再生父母"。現在仍然在上海地區上演的戲劇《陳州放糧》就是根據這件事編寫而成的,並非憑空設想。
勸止食鹽專賣法
在公元1042年,宋仁宗實行食鹽官營專賣制度,出現了很多的弊端。由於工作非常辛苦,食鹽極為沉重,致使很多的差役、士兵、牲畜都不堪重負,人則逃亡他鄉,牲畜累得常常倒地而亡。食鹽供應成了一個無法解決的難題,這也影響了人民生活。
包公為了解決這個難題,專門去了陝西的解州(今山西運城)考察民情,並及時上奏朝廷,請求廢止官營專賣制度,讓商販們自由經營,國家可以收稅增加收入,這樣就可以雙方獲利,百姓也方便。
仁宗採納了包公的建議。施行新的食鹽通商法後,國家的收入不但沒有減少,還增加了很多,人民也不再為吃鹽而犯愁了。稍後的北宋政治家、科學家沈括也對此制度贊嘆道:"行之幾十年,至今以為利。"
回答者:lasejin101 - 助理 二級 5-23 14:52
包拯 (包青天)
包拯(999-1062)自希仁,蘆洲合肥人(安徽合肥),北宋天聖五年(1027)進士。
中進士後,因父母年事已高,不忍遠去為官,直到雙親相繼去世,守孝完畢,才在親友的勸說下為官,期間長達十年之久,故以孝聞於鄉里。
宋景佑四年(1037),任天長(安徽天長)知縣,頗有政績。任滿後,調任知端州(廣東肇慶)。回京任監察御史里行,又改監察御史,為「言事官」,對處事不當,行事不法的官僚,都可以進行彈劾。為懲治貪官,自慶歷四年(1044)廿八月,他向仁宗上疏《乞不用贓吏》,認為清廉是人們的表率,而天贓則是「民賊」。包拯七次上書彈奏江西轉運使王逵,揭露他「心同蛇蠍」,殘害百姓。並嚴厲批評宋廷的任官制度。皇佑二年(1050)至三年間,包拯知諫院,曾三次彈劾外戚張堯佐,審清妖人冷青冒充皇子的特大詐騙案,震動朝野。
包拯在歷官三司戶部判官及三司副使期間,先後出任京東,陜西,河北等路轉運使,每至一地,都以減輕民間負擔、改革弊政、發展生產為己任,提出了「寬民利國」的經濟思想。多次為了國家大事,說了皇帝不愛聽的話,論斥權幸大臣,請求罷去皇帝賜給親信官僚們的恩寵,一切改由主管機構正常渠道進行。他將唐朝魏徵給唐太宗的三道奏章寫出來,呈給宋仁宗為座右銘,時刻警惕,以國家大事為重。請求仁宗虛心納諫,分辨是非,不要搞「先入為主」,偏聽偏信,而要愛惜人才,除去苛刻,嚴正刑禁,禁止妖言邪說,不隨意大興土木,如此等等,朝廷多採納施行。
嘉佑元年(1056)年十二月,朝廷任包拯權知開封府,他於次年三月正式上任,至三年六月離任,前後只有一年有餘。但在這短短的時間內,把號稱難治的開封府,治理得井井有條。敢於懲治權貴們的不法行為,堅決抑制開封府吏的驕橫之勢,並能夠及時懲辦誣賴刁民。
由於包拯在開封府執法嚴明,鐵面無私,敢於碰硬,貴戚宦官也不得不有所收斂,聽到包拯的名字就感到害怕。兒童婦孺們都知道包拯之名,親切稱呼他為「包特製」。開封府廣泛流傳著這樣的話「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用閻羅比喻包拯的鐵面無私。
宋嘉佑六年(1061),他官至樞密副使,次年五月病逝,「京師吏民,莫不感傷,嘆息之聲,大街小巷都可聽得到。」朝廷贈官吏部上書,有「奏儀」十五卷傳於世。
回答者:別人叫我處男 - 總監 九級 5-23 18:52
包公的傳說
包公,名包拯,字希仁,宋朝合肥人,曾任開封府尹,是宋朝有名的清官。他鐵面無私,執法公正不阿,替民伸冤除害,深得人心。
斷雞蛋
傳說包拯三十歲當了開封府尹。那時,他已經是個有智有謀的清官,隔著窗欞吹喇叭——響聲在外啦!推薦他來京主事的,是當朝大師王延齡。此人是三朝元老,白鬍子齊腰深,還日夜思念著國事。包拯雖是他推薦的,但是他對包拯的人品、才智究竟怎樣,還了解的不那麼清楚,總想我個機會試試包拯的才能。
這天一早,老太師剛剛起身,漱洗完畢,要僕人端上早點,三個五香蛋。他一個雞蛋剛吃完,忽聽家人稟報:「新府尹包拯來拜。」
王延齡一聽,驚喜異常,一面吩咐:「快請。」一面腦子轉開了:「我何不藉此機會當面試試他呢。」
怎樣試呢?王延齡拿著筷子,正要夾第二隻蛋時,主意來了。他趕忙放下筷子,端起蛋碗放到桌上,對丫環說;「秋菊,你替我辦件事好嗎?」
秋菊說:「老太師盡管吩咐。」
王延齡指著桌上的五香蛋說:「秋菊,你把這兩只五香蛋吃了,任何人追問,不管怎樣哄騙、威脅、烤打,你都不要說是你吃的。凡事有我做主,事後再賞你。」
秋菊聽了一愣,可是老太師的吩咐又不敢拒絕,只得照吃了。
王延齡看她吃了,就走出內室,到了中堂,見到包拯後寒暄了幾句,便說;「舍下剛發生一樁不體面的事,想請包大人協助辦理一下。」
包拯說:「太師不必客氣,有事只管吩咐,下官一定照辦。」
「那好。」
王延齡說罷,便起身領著包拯走到內室指著空碗說:「每天早上,我用三隻五香蛋當早點。今日,剛吃了一隻,因鬧肚子,上廁所一趟,回來時那剩下的兩只蛋竟不見了。此事雖小,不過太師府里怎能容有這樣手腳不幹凈的人?」
包拯點點頭,問道:「時間多長?」
「不長。頭尾半頓飯的時間。」
「這段時間內,家裡有沒有外人來了又走的?」
「沒有。」
「老太師問了家裡眾人嗎?」
「問了,他們都說未見。你說怪不?」
包拯思索片刻說:「太師,只要信得過,我立即判明此案。」
王延齡雙手一拱,說:「那就仰仗也大人了。」
「太師:恕我放肆啦!」
「不必客氣。」
包拯挽起施子,走出內室,來到中堂,吩咐說:「現在太師府里大小眾人,全部集中,一廂站立。」
常言說得好:「宰相家人四品官。」這些家人雖然站立一旁,並不把新府尹放在眼裡。
包拯一見火了,桌子一拍,喝道:「王子犯法,與民同罪。今日,我來辦案,諸位休得怠慢,免得皮肉吃苦。誰偷吃了太師的五香蛋,快說。」
眾人一驚,頓時,老實了。可是包拯連問三次,這些家人竟象木頭樁子一樣,悶聲不響。秋菊站在那裡,也象無事的一樣。王延齡在一旁睜大眼睛,裝著急於要把此事弄明白的樣子,眼看眾人一言不發,他想:「包拯啊包拯,這事夠你喝一壺了,下一步你難道和一般官員一樣動刑嗎?即使棍棒下面找出犯人來,也不算高明。」想到這,故意說:「包大人,常言說,肉怕渣,人怕打,既然他們不說,你用刑吧!」
包拯把手一擺說:「不。」轉臉對眾人冷笑兩聲,說:「偷蛋的,你不招認,我自有辦法。來人啊,給我端碗清水和一隻空盤子來。」
「是。」隨從答應著去辦了。
王延齡看到這里,心裡樂了,包拯果然名不虛傳。審理案子能夠動腦子,不屈打成招。
王太師正在想時,隨從把一碗水和一隻盤子拿來了。包拯個隨從把盤子放在屋中間。然後說:「每人喝口水,在嘴裡激漱吐到盤子里,不準把水咽下肚。」
頭一個人喝口水,漱漱吐到盤子里。包拯瞅瞅盤子里的水,未吱聲,又讓第二個人把水吐到盤里。包拯又瞧瞧,又未吱聲。輪到第三人,正是秋菊,她拒絕喝水漱嘴,包拯離了坐位,指著她說:「嘿嘿,雞蛋是你偷吃的。」
秋菊頓時臉紅到脖子梗,低頭搓弄著衣角。王延齡忙說:「包大人,你斷定是她偷吃的,道理何在呢?」
包拯說:「大師,剛吃過雞蛋,一定會有蛋黃渣子塞在牙縫里,我讓他用清水漱嘴,再吐出來,就根據吐出來的水裡有無蛋黃沫子來判斷。她不敢喝清水漱嘴,不是她是誰呢?」
一席話說得太師點頭稱是。心想,這包拯還真有招數哩。口裡卻說:「包大人,此事已明,算了吧,讓他們散吧!」
包拯搖搖頭說:「不行。案子到此,只明了頭,尾還沒收呢。」
「此話怎講?」
包拯嚴肅地說:「秋菊只是為人捉弄,主犯不是她。」
王延齡一驚,想不到包拯這么年輕,遇事想得這么周全,辦事這么干練。索性試到底吧,便說:「包大人,這樣說她吃雞蛋是受人指使啦,此人又是誰呢?」
包拯認真地說:「此人就是太——師——你。」
「啊!」
王延齡笑著連連點頭,轉臉對眾人說:「這事正是我要秋菊做的,為的是試試包大人怎樣斷案。包大人料事如神,真是有才有智。你們回去,各干各的吧。」
這時,秋菊臉上才現出笑容,和大家一道散去。
等人走後,王延齡問道:「包大人,你根據什麼斷定是我指使秋菊的呢?」
包拯說:「秋菊已是個大姑娘,懂得道理,犯不著為兩個雞蛋闖下禍,這是一,二是,當我知道是她吃了雞蛋時,她感到羞愧和委屈;三,這一條,也是最重要的,在全府眾人面前她被當眾說出是偷吃,這事根根絆絆的不向眾人說清楚,秋菊就不能過安分日子,會因羞愧而尋短見的。太師雖是開玩笑,試試我的才智,我要是一步處理不慎,不是會鬧出人命來嗎?」
一席話,說得王太師連連點頭,佩服地說:「包大人,有你坐開封府,我放心啦?」
蘇樺 整理
選 師 爺
包公做了開封府尹後,為了使自己的主張能夠很好地施行,決定選一名稱心的師爺。什麼是師爺了就是在府衙幫助做文書工作的人。
包公選師爺的告示一貼出去,汴梁內外、四面八方的文人學士紛紛前來應試。只三、四天時間就來了上千人。考試的第一個項目是做文章,由包公出題,讓應試的人去做。上千張卷子包公一一親自過目,從中挑選出了十個文才最高的人。考試的第二個項目是面試,包公要把這十個人一個一個地單獨叫進去,隨口出題,當面應答。
第一人被叫進來了。這個人對包公畢恭畢敬,唯恐稍有失誤,不能入選。他未進門就向包公打躬施禮;進得門來,一步叩一個頭,一直叩到包公面前,口中說道:「小人恭聽老爺訓教。」包公說;「這不是什麼訓教。你既來本府應試,就請起來入座攀話。」那人說:「小人不敢。」包公說:「哎!叫你起來,你盡管起來。」那人說:「還是跪著聽老爺訓教。」包公見他這樣,也不再勉強,就說:「你的書面文章做得不錯。今天老爺我還要對你面試一番。」那人說:「請老爺出題。」包公指指自己的臉說:「你看我長得怎麼樣?」那人說:「小人不敢放肆。」包公說:「這是考試,恕你無罪。」那人抬頭一看包公的面容,哎呀,真是難看死了,頭和臉都黑得如煙熏火燎一般,乍一看,簡直就象一個黑色的壇子放在肩膀上;兩隻眼睛大而圓,瞪起來,白眼珠多,黑眼珠少,令人害怕。那人大吃一驚,沒想到包府尹長得這么醜陋。他想:我若把他的模樣如實講出來,他一定火冒三丈,別說當師爺,不挨他的狗頭鍘都算好的。當官的都愛聽恭維話,我何不奉承他一番,討他個歡喜呢!於是嘻嘻一笑說:「啊,老爺長得真是好看極了!方面厚耳,紅潤潤的臉膛,濃眉虎目,格外精神。真是有福的相貌呀!」包公聽了,望著他向外擺擺手說:「行了,你回家去吧。」
接著第二個人被叫進來。包公一看。這人漫長臉,白麵皮,兩顆大眼珠沒看人就滴溜溜打轉。當包公又拿自己的臉進行面試時,他偷偷溜了包公一眼,不禁倒吸了一口涼氣。包公要他隨口應答,他眼珠兒轉了幾轉,滿面春風地說道:「哎喲,老爺真是個清官呀!」包公問:「你怎麼知道?」他說:「我看老爺長得眼如明星,眉似彎月,面色白里透紅,純粹是副清官相貌啊!」包公一聽又好氣又好笑,心裡話:如果照你所說,我這面如鍋鐵、容貌醜陋的大概就該是好官相嘍。真是一派胡言!於是,不耐煩地對那人向外擺擺手。
包公面試完第九個人時,老家人包興進來了,問:「老爺,可有如意的?」包公搖搖頭嘆了一口氣說:「眼下還沒選上一個。這些人為了討得我的喜歡,他們竟然顛倒黑白,胡說八道,如果都象這樣拍馬溜須、專說瞎話,誰去為百姓辦事呀?」包興說;「忠良難找,你就將就著選一個吧。」包公說:「不行。開封府如果選不著實心眼兒人,我寧願自己多勞,也不能湊合。喚最後一個進來!」
第十個人進來了。只見他坦然地來到包公面前,施禮說:「見過老爺。」包公說;「免禮,坐下!」那人坐了。包公說:「你的文章做得不錯呀!」那人道:「老爺,文章做得再好,那隻不過是紙面上的東西,不值幾個錢。以小人之見,要報效國家,為百姓辦好事,第一是要有德,第二才是要才。」包公一聽,暗暗稱是,便說;「老爺我今天當面口試,你要馬上回答。」那人道:「請老爺出題。」包公說:「別的題也沒什麼意思,就說說我的臉面吧。你看我的容貌如何?」那人向包公打量了一下說道:「老爺的容貌嘛……」「怎麼樣啊?」「臉形如黑壇,面色似鍋底,實在該說是醜陋。」包公一聽,故意把臉一沉;「嗯!放肆,你怎麼這樣說起老爺來了?難道不怕我怪罪嗎?」那人說:「老爺別生氣。老爺的臉本來是黑的,難道我說一聲『白』它就變白了?老爺長得本來是丑的,難道我說一聲『美』就會變美了?老爺若不喜歡聽老實話,今後怎能秉公斷案,做個清官呢?」包公說:「我聽人說,容貌醜陋,其心必奸。此話當真嗎?」那人說:「不然。奸不奸在心而不在貌。只要有忠君愛民之心,報效國家的願望,就是長得再黑,也會做清官;相反,就是長得再白,也保不住不做貪官。難道老爺沒見過白臉奸臣嗎。」
包公聽完,心中大喜,說:「你被選中了。」
劉秀森 搜集整理
妙對破案
相傳包公帶著包興,微服私訪。這天,來到一個地方,看看天色已晚,決定找個人家投宿。
他們順街走著,見前方有一位老人伏在門前石階上流淚。包公忙上前問:「請問老翁,何事傷心?」老人抬頭看了包公一眼,並不說話,只是流淚。包公不便多問,便提出想在這里借宿。老人一聽,連連搖手:「不行,不行!實不相瞞,這里前幾天才死了人。」包公一聽死了人。便問死者何人?何故而死?這一問不要緊,倒引出一段奇案來。
原來,這位老人姓徐,夫婦兩人,膝下只有一子,年方十八。不久前,老夫婦為兒子娶了親。新娘子聰明賢慧,全家人都很滿意。
新婚之夜,新娘子聽說丈夫正在攻讀迎考,便出了一個上聯考他。這是個連環對:「點燈登閣各攻書」。新娘子開玩笑地說:「對不上下聯,不準進洞房。」偏偏新郎書生氣太重,一時答不出,竟賭氣到學堂去了。
第二天,新娘發現丈夫愁眉不展,便問是何原因?新郎說;「我正為答不出你的對聯發愁呢!」新娘說:「你昨天夜裡不是對上了嗎?」新郎感到很奇怪;「我昨夜睡在學堂里,並沒有回家,怎麼會答出對聯來呢?」新娘聽了這話大吃一驚,這才知道昨夜是被人鑽了空子失去貞操,悔恨交加,一氣之下,便上弔死了。
一見出了人命案子,衙門馬上來人,將新郎捉拿歸案。文弱書生抵不住糊塗官的嚴刑拷打,被逼供認,判了死刑,秋後問斬。老夫人徐氏聞訊,投河而亡。活生生的一個家庭,被弄得家破人亡,好不凄慘。
包公聽老人講完了經過,心裡也很難過。是誰促成新娘子冤死的呢?要破此案,必得先對出這個對子來。
這天晚上,包公就宿在老人家裡。夜深了,他還在苦思著那個下聯,一個人在後院里踱了一會,索興叫包興搬來一張太師椅,倚在梧桐樹旁,對月而思。想著想著,包公禁不住笑出聲來。原來,這個下聯正是「移椅倚桐同賞月」。對聯想出來了,破案的辦法也就有了。
天明後,包公來到縣衙,叫人貼了張榜,上寫欲在本地挑選一些有才學的人,帶進京城做官。條件是:能對出「點燈登閣各攻書」的下聯來。
榜貼出不久,一個書生揭了榜。他得意洋洋地來見包公,說:「本書生看過榜後,欲隨大人進京,還望大人多多栽培。」包公說;「你對出那副對聯了嗎?」書生假裝思索了一下,說:「這是個下聯,上聯應是『移椅倚桐同賞月』,不知大人肯不肯帶學生進京?」包公嘿嘿一陣冷笑。「行,我帶你進京!」說罷,驚堂木一拍:「還不快給我拿下!」左右一擁而上,把書生捆綁起來。
書生正做著官夢,不想被當場拿住,嚇得連喊冤枉。包公厲聲說:「歹徒,你居心不良,乘夜間淫人妻子,害死兩條人命,豈能饒你!左右,掌刑!」書生一聽,嚇得魂不附體,連忙跪下,高呼:「小人願招!」
原來,那日新郎賭氣跑到學堂後,幾個同學開他玩笑,說他放著如花似玉的新娘不伴,卻到學堂來守夜,新郎便將考對聯的事說了。誰知,言者無意,聽者有心,那書生乘機潛往新郎家去答對聯,新娘子不辨真假,竟與他同入洞房,以致釀成了這場悲劇。
包公當堂叫書生劃供,打入死牢,並叫來姓徐的老人,讓他將押在獄中的兒子領回家去。一場冤案,被包公巧妙地判明了。
陶錦生 搜集整理
長嫂如母
合肥地區,敬重嫂子比敬重姐姐還講究,說句把怠慢姐姐的話,還可以原諒;要是說了怠慢嫂子的話,那可是捅了馬蜂窩,不能善罷甘休的。人們常說:「長嫂如母」。老到白鬍子的翁,小到穿開襠褲的娃,都曉得這是因為清官包公的緣故。
那還是宋朝,廬州府出了個清官包拯。這年,包拯巡按到赤桑鎮。嗬,在赤桑鎮,包拯遇到了「咬手」的事:一位白發蒼蒼的老大娘,哭奔衙門,狀告包拯侄兒包勉,打死她兒子,摔死她孫子,強奸她兒媳婦,致死人命三條。包拯准了狀,發簽拿人,一連數日,緝拿不到兇犯。包拯為這事,吃不香,睡不穩,顯得更黑更瘦了。
這天,包拯坐衙,仍舊拿不到兇犯。散衙後,他滿臉愁悶地回到家。他妻子——李夫人卻手拿一隻撥浪鼓迎上來,一本正經地說;
「相公,這玩藝是清東西時翻出來的,年深日久也壞了,要這玩藝幹啥?放著還佔地場,我看,不如扔掉了吧!」
包拯從夫人手裡接過撥浪鼓,鄭重地說:
「這,這哪行!」
說罷,端詳著撥浪鼓,那麼凝神,象是看一件罕見稀奇的珍寶。包拯為啥這么喜愛這件玩具呢?這里有包拯孩提時的故事。
原來,包拯是老罕(指最小的兒女)兒子,母親生他時已上了年紀,年老體衰,加上產後受了風寒,一病不起,在包拯未滿月時就死了。嫂嫂憐愛這個未滿月就失去母親的小叔子,就把包拯抱回自己房裡,放在比他小日分的兒子包勉——包拯的侄兒——的搖籃里撫養。嫂嫂心地善良,為人朴實,餵奶先盡小叔子吃,剩多剩少才是自己兒子的。一人奶,兩人吃,自然不夠。「奶不夠,粥來湊」。
⑵ 包公的小故事誰知道
包公的傳說
包公,名包拯,字希仁,宋朝合肥人,曾任開封府尹,是宋朝有名的清官。他鐵面無私,執法公正不阿,替民伸冤除害,深得人心。
斷雞蛋
傳說包拯三十歲當了開封府尹。那時,他已經是個有智有謀的清官,隔著窗欞吹喇叭——響聲在外啦!推薦他來京主事的,是當朝大師王延齡。此人是三朝元老,白鬍子齊腰深,還日夜思念著國事。包拯雖是他推薦的,但是他對包拯的人品、才智究竟怎樣,還了解的不那麼清楚,總想我個機會試試包拯的才能。
這天一早,老太師剛剛起身,漱洗完畢,要僕人端上早點,三個五香蛋。他一個雞蛋剛吃完,忽聽家人稟報:「新府尹包拯來拜。」
王延齡一聽,驚喜異常,一面吩咐:「快請。」一面腦子轉開了:「我何不藉此機會當面試試他呢。」
怎樣試呢?王延齡拿著筷子,正要夾第二隻蛋時,主意來了。他趕忙放下筷子,端起蛋碗放到桌上,對丫環說;「秋菊,你替我辦件事好嗎?」
秋菊說:「老太師盡管吩咐。」
王延齡指著桌上的五香蛋說:「秋菊,你把這兩只五香蛋吃了,任何人追問,不管怎樣哄騙、威脅、烤打,你都不要說是你吃的。凡事有我做主,事後再賞你。」
秋菊聽了一愣,可是老太師的吩咐又不敢拒絕,只得照吃了。
王延齡看她吃了,就走出內室,到了中堂,見到包拯後寒暄了幾句,便說;「舍下剛發生一樁不體面的事,想請包大人協助辦理一下。」
包拯說:「太師不必客氣,有事只管吩咐,下官一定照辦。」
「那好。」
王延齡說罷,便起身領著包拯走到內室指著空碗說:「每天早上,我用三隻五香蛋當早點。今日,剛吃了一隻,因鬧肚子,上廁所一趟,回來時那剩下的兩只蛋竟不見了。此事雖小,不過太師府里怎能容有這樣手腳不幹凈的人?」
包拯點點頭,問道:「時間多長?」
「不長。頭尾半頓飯的時間。」
「這段時間內,家裡有沒有外人來了又走的?」
「沒有。」
「老太師問了家裡眾人嗎?」
「問了,他們都說未見。你說怪不?」
包拯思索片刻說:「太師,只要信得過,我立即判明此案。」
王延齡雙手一拱,說:「那就仰仗也大人了。」
「太師:恕我放肆啦!」
「不必客氣。」
包拯挽起施子,走出內室,來到中堂,吩咐說:「現在太師府里大小眾人,全部集中,一廂站立。」
常言說得好:「宰相家人四品官。」這些家人雖然站立一旁,並不把新府尹放在眼裡。
包拯一見火了,桌子一拍,喝道:「王子犯法,與民同罪。今日,我來辦案,諸位休得怠慢,免得皮肉吃苦。誰偷吃了太師的五香蛋,快說。」
眾人一驚,頓時,老實了。可是包拯連問三次,這些家人竟象木頭樁子一樣,悶聲不響。秋菊站在那裡,也象無事的一樣。王延齡在一旁睜大眼睛,裝著急於要把此事弄明白的樣子,眼看眾人一言不發,他想:「包拯啊包拯,這事夠你喝一壺了,下一步你難道和一般官員一樣動刑嗎?即使棍棒下面找出犯人來,也不算高明。」想到這,故意說:「包大人,常言說,肉怕渣,人怕打,既然他們不說,你用刑吧!」
包拯把手一擺說:「不。」轉臉對眾人冷笑兩聲,說:「偷蛋的,你不招認,我自有辦法。來人啊,給我端碗清水和一隻空盤子來。」
「是。」隨從答應著去辦了。
王延齡看到這里,心裡樂了,包拯果然名不虛傳。審理案子能夠動腦子,不屈打成招。
王太師正在想時,隨從把一碗水和一隻盤子拿來了。包拯個隨從把盤子放在屋中間。然後說:「每人喝口水,在嘴裡激漱吐到盤子里,不準把水咽下肚。」
頭一個人喝口水,漱漱吐到盤子里。包拯瞅瞅盤子里的水,未吱聲,又讓第二個人把水吐到盤里。包拯又瞧瞧,又未吱聲。輪到第三人,正是秋菊,她拒絕喝水漱嘴,包拯離了坐位,指著她說:「嘿嘿,雞蛋是你偷吃的。」
秋菊頓時臉紅到脖子梗,低頭搓弄著衣角。王延齡忙說:「包大人,你斷定是她偷吃的,道理何在呢?」
包拯說:「大師,剛吃過雞蛋,一定會有蛋黃渣子塞在牙縫里,我讓他用清水漱嘴,再吐出來,就根據吐出來的水裡有無蛋黃沫子來判斷。她不敢喝清水漱嘴,不是她是誰呢?」
一席話說得太師點頭稱是。心想,這包拯還真有招數哩。口裡卻說:「包大人,此事已明,算了吧,讓他們散吧!」
包拯搖搖頭說:「不行。案子到此,只明了頭,尾還沒收呢。」
「此話怎講?」
包拯嚴肅地說:「秋菊只是為人捉弄,主犯不是她。」
王延齡一驚,想不到包拯這么年輕,遇事想得這么周全,辦事這么干練。索性試到底吧,便說:「包大人,這樣說她吃雞蛋是受人指使啦,此人又是誰呢?」
包拯認真地說:「此人就是太——師——你。」
「啊!」
王延齡笑著連連點頭,轉臉對眾人說:「這事正是我要秋菊做的,為的是試試包大人怎樣斷案。包大人料事如神,真是有才有智。你們回去,各干各的吧。」
這時,秋菊臉上才現出笑容,和大家一道散去。
等人走後,王延齡問道:「包大人,你根據什麼斷定是我指使秋菊的呢?」
包拯說:「秋菊已是個大姑娘,懂得道理,犯不著為兩個雞蛋闖下禍,這是一,二是,當我知道是她吃了雞蛋時,她感到羞愧和委屈;三,這一條,也是最重要的,在全府眾人面前她被當眾說出是偷吃,這事根根絆絆的不向眾人說清楚,秋菊就不能過安分日子,會因羞愧而尋短見的。太師雖是開玩笑,試試我的才智,我要是一步處理不慎,不是會鬧出人命來嗎?」
一席話,說得王太師連連點頭,佩服地說:「包大人,有你坐開封府,我放心啦?」
蘇樺 整理
選 師 爺
包公做了開封府尹後,為了使自己的主張能夠很好地施行,決定選一名稱心的師爺。什麼是師爺了就是在府衙幫助做文書工作的人。
包公選師爺的告示一貼出去,汴梁內外、四面八方的文人學士紛紛前來應試。只三、四天時間就來了上千人。考試的第一個項目是做文章,由包公出題,讓應試的人去做。上千張卷子包公一一親自過目,從中挑選出了十個文才最高的人。考試的第二個項目是面試,包公要把這十個人一個一個地單獨叫進去,隨口出題,當面應答。
第一人被叫進來了。這個人對包公畢恭畢敬,唯恐稍有失誤,不能入選。他未進門就向包公打躬施禮;進得門來,一步叩一個頭,一直叩到包公面前,口中說道:「小人恭聽老爺訓教。」包公說;「這不是什麼訓教。你既來本府應試,就請起來入座攀話。」那人說:「小人不敢。」包公說:「哎!叫你起來,你盡管起來。」那人說:「還是跪著聽老爺訓教。」包公見他這樣,也不再勉強,就說:「你的書面文章做得不錯。今天老爺我還要對你面試一番。」那人說:「請老爺出題。」包公指指自己的臉說:「你看我長得怎麼樣?」那人說:「小人不敢放肆。」包公說:「這是考試,恕你無罪。」那人抬頭一看包公的面容,哎呀,真是難看死了,頭和臉都黑得如煙熏火燎一般,乍一看,簡直就象一個黑色的壇子放在肩膀上;兩隻眼睛大而圓,瞪起來,白眼珠多,黑眼珠少,令人害怕。那人大吃一驚,沒想到包府尹長得這么醜陋。他想:我若把他的模樣如實講出來,他一定火冒三丈,別說當師爺,不挨他的狗頭鍘都算好的。當官的都愛聽恭維話,我何不奉承他一番,討他個歡喜呢!於是嘻嘻一笑說:「啊,老爺長得真是好看極了!方面厚耳,紅潤潤的臉膛,濃眉虎目,格外精神。真是有福的相貌呀!」包公聽了,望著他向外擺擺手說:「行了,你回家去吧。」
接著第二個人被叫進來。包公一看。這人漫長臉,白麵皮,兩顆大眼珠沒看人就滴溜溜打轉。當包公又拿自己的臉進行面試時,他偷偷溜了包公一眼,不禁倒吸了一口涼氣。包公要他隨口應答,他眼珠兒轉了幾轉,滿面春風地說道:「哎喲,老爺真是個清官呀!」包公問:「你怎麼知道?」他說:「我看老爺長得眼如明星,眉似彎月,面色白里透紅,純粹是副清官相貌啊!」包公一聽又好氣又好笑,心裡話:如果照你所說,我這面如鍋鐵、容貌醜陋的大概就該是好官相嘍。真是一派胡言!於是,不耐煩地對那人向外擺擺手。
包公面試完第九個人時,老家人包興進來了,問:「老爺,可有如意的?」包公搖搖頭嘆了一口氣說:「眼下還沒選上一個。這些人為了討得我的喜歡,他們竟然顛倒黑白,胡說八道,如果都象這樣拍馬溜須、專說瞎話,誰去為百姓辦事呀?」包興說;「忠良難找,你就將就著選一個吧。」包公說:「不行。開封府如果選不著實心眼兒人,我寧願自己多勞,也不能湊合。喚最後一個進來!」
第十個人進來了。只見他坦然地來到包公面前,施禮說:「見過老爺。」包公說;「免禮,坐下!」那人坐了。包公說:「你的文章做得不錯呀!」那人道:「老爺,文章做得再好,那隻不過是紙面上的東西,不值幾個錢。以小人之見,要報效國家,為百姓辦好事,第一是要有德,第二才是要才。」包公一聽,暗暗稱是,便說;「老爺我今天當面口試,你要馬上回答。」那人道:「請老爺出題。」包公說:「別的題也沒什麼意思,就說說我的臉面吧。你看我的容貌如何?」那人向包公打量了一下說道:「老爺的容貌嘛……」「怎麼樣啊?」「臉形如黑壇,面色似鍋底,實在該說是醜陋。」包公一聽,故意把臉一沉;「嗯!放肆,你怎麼這樣說起老爺來了?難道不怕我怪罪嗎?」那人說:「老爺別生氣。老爺的臉本來是黑的,難道我說一聲『白』它就變白了?老爺長得本來是丑的,難道我說一聲『美』就會變美了?老爺若不喜歡聽老實話,今後怎能秉公斷案,做個清官呢?」包公說:「我聽人說,容貌醜陋,其心必奸。此話當真嗎?」那人說:「不然。奸不奸在心而不在貌。只要有忠君愛民之心,報效國家的願望,就是長得再黑,也會做清官;相反,就是長得再白,也保不住不做貪官。難道老爺沒見過白臉奸臣嗎。」
包公聽完,心中大喜,說:「你被選中了。」
劉秀森 搜集整理
妙對破案
相傳包公帶著包興,微服私訪。這天,來到一個地方,看看天色已晚,決定找個人家投宿。
他們順街走著,見前方有一位老人伏在門前石階上流淚。包公忙上前問:「請問老翁,何事傷心?」老人抬頭看了包公一眼,並不說話,只是流淚。包公不便多問,便提出想在這里借宿。老人一聽,連連搖手:「不行,不行!實不相瞞,這里前幾天才死了人。」包公一聽死了人。便問死者何人?何故而死?這一問不要緊,倒引出一段奇案來。
原來,這位老人姓徐,夫婦兩人,膝下只有一子,年方十八。不久前,老夫婦為兒子娶了親。新娘子聰明賢慧,全家人都很滿意。
新婚之夜,新娘子聽說丈夫正在攻讀迎考,便出了一個上聯考他。這是個連環對:「點燈登閣各攻書」。新娘子開玩笑地說:「對不上下聯,不準進洞房。」偏偏新郎書生氣太重,一時答不出,竟賭氣到學堂去了。
第二天,新娘發現丈夫愁眉不展,便問是何原因?新郎說;「我正為答不出你的對聯發愁呢!」新娘說:「你昨天夜裡不是對上了嗎?」新郎感到很奇怪;「我昨夜睡在學堂里,並沒有回家,怎麼會答出對聯來呢?」新娘聽了這話大吃一驚,這才知道昨夜是被人鑽了空子失去貞操,悔恨交加,一氣之下,便上弔死了。
一見出了人命案子,衙門馬上來人,將新郎捉拿歸案。文弱書生抵不住糊塗官的嚴刑拷打,被逼供認,判了死刑,秋後問斬。老夫人徐氏聞訊,投河而亡。活生生的一個家庭,被弄得家破人亡,好不凄慘。
包公聽老人講完了經過,心裡也很難過。是誰促成新娘子冤死的呢?要破此案,必得先對出這個對子來。
這天晚上,包公就宿在老人家裡。夜深了,他還在苦思著那個下聯,一個人在後院里踱了一會,索興叫包興搬來一張太師椅,倚在梧桐樹旁,對月而思。想著想著,包公禁不住笑出聲來。原來,這個下聯正是「移椅倚桐同賞月」。對聯想出來了,破案的辦法也就有了。
天明後,包公來到縣衙,叫人貼了張榜,上寫欲在本地挑選一些有才學的人,帶進京城做官。條件是:能對出「點燈登閣各攻書」的下聯來。
榜貼出不久,一個書生揭了榜。他得意洋洋地來見包公,說:「本書生看過榜後,欲隨大人進京,還望大人多多栽培。」包公說;「你對出那副對聯了嗎?」書生假裝思索了一下,說:「這是個下聯,上聯應是『移椅倚桐同賞月』,不知大人肯不肯帶學生進京?」包公嘿嘿一陣冷笑。「行,我帶你進京!」說罷,驚堂木一拍:「還不快給我拿下!」左右一擁而上,把書生捆綁起來。
書生正做著官夢,不想被當場拿住,嚇得連喊冤枉。包公厲聲說:「歹徒,你居心不良,乘夜間淫人妻子,害死兩條人命,豈能饒你!左右,掌刑!」書生一聽,嚇得魂不附體,連忙跪下,高呼:「小人願招!」
原來,那日新郎賭氣跑到學堂後,幾個同學開他玩笑,說他放著如花似玉的新娘不伴,卻到學堂來守夜,新郎便將考對聯的事說了。誰知,言者無意,聽者有心,那書生乘機潛往新郎家去答對聯,新娘子不辨真假,竟與他同入洞房,以致釀成了這場悲劇。
包公當堂叫書生劃供,打入死牢,並叫來姓徐的老人,讓他將押在獄中的兒子領回家去。一場冤案,被包公巧妙地判明了。
陶錦生 搜集整理
長嫂如母
合肥地區,敬重嫂子比敬重姐姐還講究,說句把怠慢姐姐的話,還可以原諒;要是說了怠慢嫂子的話,那可是捅了馬蜂窩,不能善罷甘休的。人們常說:「長嫂如母」。老到白鬍子的翁,小到穿開襠褲的娃,都曉得這是因為清官包公的緣故。
那還是宋朝,廬州府出了個清官包拯。這年,包拯巡按到赤桑鎮。嗬,在赤桑鎮,包拯遇到了「咬手」的事:一位白發蒼蒼的老大娘,哭奔衙門,狀告包拯侄兒包勉,打死她兒子,摔死她孫子,強奸她兒媳婦,致死人命三條。包拯准了狀,發簽拿人,一連數日,緝拿不到兇犯。包拯為這事,吃不香,睡不穩,顯得更黑更瘦了。
這天,包拯坐衙,仍舊拿不到兇犯。散衙後,他滿臉愁悶地回到家。他妻子——李夫人卻手拿一隻撥浪鼓迎上來,一本正經地說;
「相公,這玩藝是清東西時翻出來的,年深日久也壞了,要這玩藝幹啥?放著還佔地場,我看,不如扔掉了吧!」
包拯從夫人手裡接過撥浪鼓,鄭重地說:
「這,這哪行!」
說罷,端詳著撥浪鼓,那麼凝神,象是看一件罕見稀奇的珍寶。包拯為啥這么喜愛這件玩具呢?這里有包拯孩提時的故事。
原來,包拯是老罕(指最小的兒女)兒子,母親生他時已上了年紀,年老體衰,加上產後受了風寒,一病不起,在包拯未滿月時就死了。嫂嫂憐愛這個未滿月就失去母親的小叔子,就把包拯抱回自己房裡,放在比他小日分的兒子包勉——包拯的侄兒——的搖籃里撫養。嫂嫂心地善良,為人朴實,餵奶先盡小叔子吃,剩多剩少才是自己兒子的。一人奶,兩人吃,自然不夠。「奶不夠,粥來湊」。包勉可是吃米粥長大的。
包拯兩歲時,哥哥從集上買了一隻撥浪鼓回來,拿給包勉玩。小孩家愛新奇玩藝兒。包拯一看到,就要;包勉不給,包拯就哭著要。嫂子看到這情況,一面責備丈夫不該只實一隻,分配不均,一面從包勉手裡奪下撥浪鼓給了包拯。包拯止住哭了,但她自己的兒子卻哭個不住。一看,才知道剛才因為用力過猛,撥浪鼓的蔑把子把包勉的小嫩手拉破了,血糊淋拉的。爺爺心疼大孫子,又要從老罕兒子手裡拿過撥浪鼓,讓嫂嫂攔住了。
「爹,沒娘的阿叔可憐。包勉哭兩聲有啥呢?老輩常說:『葫蘆是吊大的,小孩是哭大的』。就是有個三長兩短的,我還年輕力壯嘛!」
嫂嫂一席話,感動得公公說不出話來,也就沒有從包拯手裡再拿回撥浪鼓。嫂嫂轉身就從書案的香爐里,抓了一把香灰,捻在包勉的傷口上,止住血。從那兒,包勉的手上就留下一條顯眼的疤痕。直到包拯十歲,他父親臨死前,把撥浪鼓交給他,把這件事講述了三遍,讓包拯記住。他才放心地閉上眼睛。之後,包拯就一直把撥浪鼓帶在身邊。
李夫人看著包拯拿著撥浪鼓這樣動感情,又進一步地說:
「相公,這玩藝兒又破又舊,不金不銀的,實是沒有留頭。」
「呸!」包拯動氣了,說:「娘子,你馬不知臉長,怎麼就忘了?從你過門那天起,我就不止一次給你講了嫂子那顆無私的心,和她金子般的語言。這只撥浪鼓是嫂嫂親手給我的,它比金比銀還貴重咧!」
李夫人並不是忘了這件事,而是故意要引起包拯回憶起這事的。原來,包勉知道外面告了他,包拯准了狀。老叔這個人一向鐵面無私,他害怕了,就躲到老嬸身邊,求老嬸給他講情。李夫人自然就答應了。可是,她熟知包拯稟性剛直,怕一時不容情,就想點子來打動包拯的心。
這時,她覺得有門了,就說:
「好吧!撥浪鼓我來好好收藏!相公——」
包拯急躁了,說:
「夫人,有話,你就脆崩點說吧!」
「相公,嫂子就只有包勉這點骨血,念嫂子撫養之恩,赦了包勉吧!讓他改邪歸正,服侍嫂嫂晚年。」
「啊!」
包拯一驚,明白事故點兒出在家裡。李氏拿出撥浪鼓原是為了給包勉講情的,包勉緝拿不到,是「家鬼害家人」。這怎麼能行呢?豈能因包庇自己的骨肉,壞了國法呢?本來,包拯想發怒的,但一想這樣會讓事情更麻煩。於是來了個「老鴨浮水——表面不動」,說:
「這……這……這事,往後再說吧!」
李夫人以為包拯動情了,為包勉擔憂的心也鬆了點。
當天下午,包拯帶著李夫人登衙升堂。讓王朝、馬漢把白發大娘請上堂。包拯說:
「老人家,你叫什麼名字,有什麼冤屈,說出來,我與你做主。」
白發大娘忍著悲痛,說:
「我叫肖劉氏,赤桑鎮人。包勉為強奸我兒媳婦,殺害了我一家三口,請大人為我做主伸冤。」
「肖劉氏,你可看清了,不是壞人冒充包勉的嗎?」
「大人呵,賊子行凶時,我在場。我親耳聽他說,『我是包大人的侄兒,狀子是告不透的。』他殺我兒子時,我親眼看到他左手心中有條又粗又大的疤痕。連我那哭著要娘的兩歲小孫孫,他也不放過,伸出疤痕的左手奪了小嫩手中的撥浪鼓,又伸出右手抓起小孫孫,摔死在地上。兒媳婦被搶走,抵死不從,也被殺死。慘呀,大人啊!」
李夫人聽了,也氣得臉兒發青;包拯聽了,心似刀絞。可他故意說:
「肖劉氏,包勉是我的侄兒,你就原諒點,我給你三百兩俸銀,給你安排好晚年生活。」
好似一聲霹靂,肖劉氏一怔,眼裡淚水沒有了,圓睜著眼,怒斥道:
「呸!我不要你的臭錢,你也甭為我這孤老婆子操心。常言說:『屈死不告狀』,原來你包大人也是『官官相護親為親』,枉有清官的好名聲!」
包拯並不動氣,轉臉對李夫人說;
「娘子,你看這事如何處理?」
李夫人咬著牙,說:
「相公,你照國法發落吧!包勉藏在我後花園。」
「砰」的一聲。包拯一拍驚堂木,叫道;
「帶兇犯!」
「喳!」
聲音一落,包勉就給帶上了大堂。咋會恁快呢?原來,包拯把李夫人帶上街,就命令張龍、趙虎搜查自己的家,沒有李夫人的阻攔,包勉自然被捉拿歸案。包拯計策用得好啊!李夫人想通了,自然交出兇犯;李夫人想不通,也照捉兇犯。
包勉一帶上堂,肖劉氏就叫道:
「正是這賊子,大人你與我做主,替小人兒媳報仇。」
包勉曉得事情不好,哭著向李夫人說:
「老嬸,你答應替侄兒討情的;老嬸,你快向老叔說說吧!」
李夫人掩著臉,哭著說:
「包勉,你的罪孽太重了,老嬸救不了你呀!你不要怨怪老嬸,老嬸給你備了紙錢。」
包勉賊人也有賊智,看看求李夫人不行,就伸出有疤痕的手,只是搖著,想打動包拯。包拯一看,鬍子直抖,便毅然畫下「斬」字,說:
「包勉,你媽留給你的是只『無私』手,你怎麼用這手做歹事呢!國法無情,只有斬了你,才能對得起一世無私的嫂嫂。」
說罷,扔了筆,吩咐行刑。
「喳!」
張龍、趙虎把包勉推出大堂。
包拯對肖劉氏說:
「肖劉氏,斬了包勉,替你那慘死的兒子媳婦伸了冤,只是人死不能復生,本官念你孤苦無依,生活無著,仍將三百兩俸銀給你去安排晚年吧!」
「謝包大人。」
一會,斬了包勉,張龍、趙虎呈上一顆血頭,包拯一見,一改他往日那種剛硬的性子,放聲呼陶大哭,淚水如斷線的珠子。還在飲泣的李夫人,止住了悲傷,說:
「相公,包勉已正法了,你還哭什麼呢?」
老包說:
「包勉被正法,他是罪有應得。我哭,是對不起嫂子呵!嫂子不僅用乳汁把我喂大,而且也給了我一顆無私的心。我光知道報嫂子恩情,對侄兒一味寵愛,沒有教育好侄子,以至使他犯下大罪。我對不起嫂嫂呵!」
說著,又哭;越哭,越傷心。李夫人只得勸說:
「相公,你要以身體為重。嫂嫂深明大義,她也不會怪罪你的。我們還是多想想嫂嫂的晚年吧,一個人夠凄苦的。」
包拯停住了哭泣,說:
「啊,這你就把心放到肚裡吧。我早考慮好了。嫂嫂,我來供養。『長—一嫂——如——母』,『敬—一嫂—一似—一母』,往後,你也得記住。」
「是!」
自那,「長嫂如母」的話頭,就流傳下來了。
陳義侶 搜集整理
清不過包公
包公是個鐵面無私的清官,真是做到王子犯法與民同罪。那年,老包鍘了不認前妻的駙馬陳世美,皇上懷恨在心,借個由頭,便把包公削職為民。就這樣,皇上還不解恨。當天,皇上把大太監和小太監召到皇宮,耳朵咬耳朵策劃了一陣。末了,兩個太監對皇上如此這般一說,說得皇上點頭微笑,吩咐照辦,事成大大有賞。
包公削了職,京城大棧小店,都受了皇家囑咐,不準留包公過夜;包公只好收拾收拾,當日就動身回家。包公為官清正,如今兩袖清風,雇不起車馬,由老家人包興挑著行李,自己跟在後面走。卻沒有料到太監還跟在後面盯梢咧。
那時正是六月暑天。包公一出京城,上路沒走多遠,便汗流浹背。走了半天,汗淌了幾桶。這會兒走到一座山下,包公熱得不行,口渴得要命。可是這里前不巴村,後不著店,既無池,也無井,只有一塊瓜地。青蔥蔥的瓜藤上開了黃黃的花,西瓜結得溜圓。包公咂咂嘴,周圍又沒有人,為了解渴,就摘下個西瓜,放在膝蓋上,用拳頭「嘭嘭」兩下砸開,就和老家人大口大口地吃了。他們一氣吃了兩個大瓜。兩個象鬼樣的太監早看在眼裡,大太監對小太監說:
「古來君子是『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老包愉瓜吃,還能算是清官嗎?逮他去見皇上。」
正要動手。卻見包公掏出幾個銅錢,放在瓜藤上,抹抹嘴上路了。兩個太監無可奈何地擺擺手:
「吃瓜給錢,那有啥說的。」
傍晚,包公住到小鎮上一家小客棧,兩個太監也盯著跟進去。包公錢不多,就要了素萊米飯。哪知這客棧小,米不幹凈,碗里盡是稻穀,包公只得邊吃邊揀,滿桌子上堆的盡是穀粒。這又讓兩個太監給看在眼裡,小太監對大大監說:
「糟踏糧食遭雷打,捉他去,好為皇上出氣。」
正說著,又見包公抓起穀粒,一粒一粒放在嘴裡嗑去稻殼,吃了米粒,真是「盤中之餐,一粒未廢」。這有啥說的,雞蛋里挑骨頭也挑不出來,大太監與小太監,只好大眼瞪小眼。
走著走著,眼看走到淮河邊上,包公就要到家了,兩個太監還未抓到包公的把柄,怎麼向皇上交差呢?於是,又嘀嘀咕咕地商量了一個計策:大小太監連夜從小路趕到包公前面,在淮河邊上坐等,單等包公一到,他們一個拉腿,一個推背,把包公推到一堆臟東西上。他們以為這樣,包公准會到淮河裡去洗手,淮河有人淘米洗菜,就安他個弄臟河水的罪名。這真是啥壞點子都想到了。
哪知包公手弄臟後,嘆口氣爬起來,正想到河裡去洗,瞥眼一看,河邊小媳婦、大姑娘正淘米的淘米,洗菜的洗菜,提水的提水。他怔了怔,心想,這一洗手,不壞了人家吃用水嗎?於是,包公走到河邊,用干凈的左手掬水含到嘴裡,然後又離開水邊,到坡上吐出水來沖洗。兩個太監看著,一點辦法也沒有。心想,老包真是天下無雙的鐵清官,再跟下去,也找不到他的問題。只好垂頭喪氣地回去回復皇命。
這事一傳出來,老百姓就說:
毒不過皇上,
奸不過太監,
清不過包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