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半夜時分 » 時間一分一秒是因為什麼

時間一分一秒是因為什麼

發布時間: 2024-01-26 04:00:00

① 為什麼有時會覺得時間忽快忽慢

心理學:為什麼有時會覺得時間忽快忽慢?

你有沒有這種感覺?有的時候你會感覺無聊透頂,時間過得百無聊賴,有時候時間過得飛快,時間如手中的沙子,任你如何用力抓住都會從指間滑下去。那麼如何的利用好我們的一分一秒,將自己的時間合理安排好呢?

一、了解「時間錯覺定律」:

愛因斯坦晚年的時候,總有一群年輕的學生到他家去和他討論問題。有一天學生們問他:「相對論這么復雜,您能不能用簡單的語言來概括一下呢」?愛因斯坦思考了一會兒,對他們說:「如果讓你和一個美女坐上兩小時,你會覺得自己好像只坐了一分鍾而已;但是要你坐在熾熱的火爐旁邊,哪怕只坐一分鍾,你也會感覺像坐了兩小時一樣。這就是相對論。」

在我們的感覺里,時間總是忽快忽慢,其實時間每天都是以相同的速度走著的。究竟是什麼讓我們對同樣的時間有了不同的感受呢?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講,這是「時間族鄭錯覺定律」。

二、當你沉浸的時候,時間就會過得很快:

時間是有一個客觀長度的,一年 365天,一天24小時,誰都無法更改。但在人們的感覺里,它卻有著另外一個相對長度,這個相對長度受人主觀意志的影響,往往與客觀長度有些偏差跟美女坐在一起,是發自內心的甜蜜,恨不得多坐一會兒;坐在火燒火燎的爐子旁邊,對人可謂是一種折磨,心理不愉快,人就會覺得度日如年。

時間是有欺騙性的,它會在不經意間從你身邊溜走,等你想起來,它早就跑得無影無蹤了;有時你左等右等,真是度日如年,可看看錶,原來才過了五分鍾而已時間給人的錯覺是有規律可循的。

比如,你工作很忙或有事時,時間就如同白駒過隙般一閃而過,剛吃完早餐就到午飯時間了,剛坐下沒多久就下班了,讓你連感慨的時間都沒有。當無聊地坐在那裡等人時,時間就會像個痛腿的老人,怎麼走都走不快,一點點地在你身邊蹭過,越發讓你急不可耐。

三、荒廢的時間總是緩慢的:

當你合理安排時間時,做起事來不慌不忙,一切都井井有條,時間腳步的快慢似乎掌握在你的手中;但如果你的生檔穗漏活一團糟,根本不做什麼時間計行爛劃和安排,它就會像流水一樣從你手中漏掉,有時候讓你忙得焦頭爛額,有時候又讓你閑著沒事做,不得不看著時間荒廢掉。

但無論你怎樣感覺,時間對每一個人都是公平的,不會因為你珍惜它就多給你一小時,也不會因為你浪費它就減少一天。我們能做的,只能是好好利用時間,做時間的主人,而不是做它的奴隸。

雖然生命有限,並不受我們自己控制,但我們可以讓生活過得更有意義。比如,廣交天下朋友,走出自我封閉的環境,多看看外面的世界,最大限度地在心理上延長自己的壽命,我們的人生就會因此而變得與眾不同,更加充實、美好。

② 莎士比亞說:時間、一分一秒、的過, 為 什 麽 時間 總 不等 人

因為時間很寶貴,讓我們珍惜時間

③ 時間單位是誰發明的,一小時,一分鍾,一秒

古代中國的時間制度,與對時間的認識過程和定時器的使用有關。古中國的計時單位是年、月、日、時、刻,時和刻是一日中的基本單位,時是指時辰,刻是漏壺的箭尺上的分度。古代中國早期對一日時段的劃分並不統一,即使在西漢之後,仍並行著3種時制,即十時制的更點制度、十二時制及漏刻制,且各朝代的時刻劃分也有所不同,其中,更點制只用在夜間的記時。下面就十二時制、漏刻制與其變遷做一探究與考證。
</FONT>下載 (40.01 KB)
[轉帖]中國古代的時間記錄制度
2009-5-6 11:56 唐代以前,十二時制的最小單位就已經精確到相當於今天的10分鍾
十二時制(唐代時辰制已經細分精確到相當於今天的10分鍾)
古人很早就發現日月星辰等天象的運動和時間有某種聯系,掌握天象運行的規律,觀測日月的方位,了解星辰的擺陣,便可向天問時。十二時制源自古人觀察太陽所在的方位來決定時刻。

所謂「方位」,就是在春秋戰國時代,天文歷算學家為了研究的需要,把天穹以北極為中心劃分的十二方位,分別以十二辰表示,認為太陽每晝夜繞北極旋轉一周,依次經過天穹上的十二個方位,因而這十二辰便成為劃分一日時段的單位,以太陽所經天穹的方位來計時。

這十二辰也等同於後來渾天論者把天球沿天赤道劃分的十二等分的天區,稱為十二星次,其計時方式從原先稱日加某方位或時加某方位(例如日加卯或時加卯),最後簡稱某時(卯時),這種計時方式最早出現在西漢時的文獻,如《周髀算經》言日加酉之時、日加卯之時;《漢書·翼奉傳》言日加申,又言時加卯;而《吳越春秋》亦雲「今日甲子,時加於巳」,至《南齊書·天文志》始有子時、丑時、亥時等十二時辰的時稱。

為了提高測量精確性,後來更精細的二十四方位制也用來表示時間,尤其是在南北朝時經常使用。如《晉書·律歷志》記載黃初「二年七月十五日癸未,日加壬、月加丙食」,乃描述月食時間在二十三點左右,且日、月所在方位相對。又如《隋書·律歷志》記載北齊後主武平「六月戊申朔,太陽虧……至日食,乃於卯甲之間。」即說明日食在五至六點之間。

唐代以前使用的十二時辰或十二方位,為了記載的更詳細准確,又把它劃分為更細的單位,把一時辰分成4份,以初、少、半、太等名稱來表示。其後又把每個1/4等分,以強弱的名稱區分為3等分,因此一時辰可細分為12個分單位,其中每個分單位等於現今的10分鍾。其計時的劃分方法,在《晉書·律歷志》景初歷的記載較為詳細。

例如《隋書·律歷志》記載「見行歷九月十六日庚子,月行在胃四度,時加丑,月在未半強上,食十分之三半強,虧起正東」,預測月食發生時間是在時加丑,月在未半強上,就是凌晨2點10分至20分(02:10 ~ 02:20)之間。而「十二年七月十五日己未,依歷月行在室七度,時加戌,月在辰太強上,食十五分之十二半弱,虧起西北」,則預測月食發生時間是在時加戌、月在辰太強上,即晚間8點40分至50 分(20:40 ~ 20:50)之間。

漏刻制
《隋書·天文志》:「昔黃帝創觀漏水,制器取則,以分晝夜。其後因以命官,周禮挈壺氏則其職也。其法,總以百刻,分於晝夜。」這段話是描述古中國的漏刻計時制度。漏刻,是古中國的水鍾,以水量的變化來計量時間,自周朝以來,歷代都設有專職機構負責管理與開發,民間應用也相當普及,是古中國最重要而普遍的定時器。

漏刻的計時單位是刻,是在用竹或木製成的指示水深的箭尺上,於對應一個晝夜升降的長度內分劃為100個間距,每個間距就是1刻。箭尺下端固定在浮舟上隨水面升降,利用箭壺水位的等速變化,觀測箭壺上箭尺顯示的刻度來計量時間。在形制上主要有下漏(泄水型)、浮漏(受水型)及秤漏(權衡型)。主要的發展順序是單壺泄水型沉箭漏、單級受水型浮箭漏、二級補償式浮箭漏、三級補償式浮箭漏、秤漏、四級補償式浮箭漏、以及漫流式浮箭漏。

因漏刻制早就與夜間的更點制結合,古人把漏刻分晝漏和夜漏兩種。因為不同季節晝夜長短不等,即在冬夏之間,晝夜漏都隨節氣的變化而有增損,所以全年不能僅以單一箭尺來測量時間。自古一般以使用41支箭或48支箭為多,而使用箭尺數目和漏刻本身的精確度與其所在的緯度有關。因此,漏刻計時制度主要在解決晝漏和夜漏刻度的分配與箭尺的更換問題。

在實用上,不同季節晝夜時刻的分界點是經過具體測量日出與日落時刻而制定的,古人定「日出前二刻半而明(旦),既沒後二刻半乃昏」,以昏為入夜,旦是晝的開始。因此從昏至旦的刻數是夜漏刻數,百刻減夜漏刻數就是晝漏刻數,一般都以正午為起漏之時。例如在北緯36.5度地區,若1年用48支箭,則冬至時晝漏是四十刻。冬至之後,白晝漸長,晝夜漏都隨節氣變化而增損,並需每半個節氣(約7.7日)換一次箭尺,直到夏至,這時晝漏是六十刻。夏至之後,白晝漸短,晝夜漏都隨節氣變化而損增,直到冬至。 十二時制與百刻制的配合</SPAN>(隋代記載,百刻制已經細分精確到相當於今天的14秒多)
</FONT>漏刻也是古中國重要的天文計時儀器,因此十二時制與漏刻制的結合是必然的事。然而十二時與百刻之數並不成整數倍的關系,兩者的配合較為困難。自東漢以來,歷代都提出改革漏刻制的意見,改百刻為十二的倍數,如九十六、一百零八、一百二十。有實踐施行者,如新莽始建國元年至地皇四年(9年~23年),實施一百二十制有15年;梁武帝天監六年至大同十年(507年~543年),實施九十六制有36年;梁武帝大同十年至陳文帝天嘉年間(544年~560年代),實施一百零八制約有20年,但是時間都不長。

實踐證明改革百刻制的途徑不易行得通,只能從十二時制與百刻制的調合方面尋求配合。在實用上,漏刻制度中也把每刻細分成較小的刻度,自漢代到南北朝把每刻分為十分,因此不能提供十二時制與百刻制調合的條件。

隋《大業歷》(597年~618年)以來,十二時制與百刻制二者配合運用日益明顯,每刻細分的數目必是12的倍數,有每刻是二十四分或六十分,其中大都採用一刻是六十分。又因隋唐漏刻發展上已使用多級補償式浮箭漏,精度上也得到進一步的改善,提供一刻是六十分的客觀條件。

兩者配合的方法就是:「晝夜百刻,每刻是六小刻,每小刻又十分,故晝夜六千分,每大刻六十分也。其散於十二辰,每一辰八大刻二小刻,共得五百分也。這是古法。」用法如隋《大業歷》在二十四節氣的日出日入時刻的記載,有卯八刻十九分和辰初刻五十分等。</p> 相當於現在的2個小時。在中國古代,人們用「銅壺滴漏」的方法計時,把一晝夜分為十二時辰,即子、丑、寅、卯、辰、已、午、末、申、酉、戌、亥,對應於今天的二十四小時。半夜十一點到一點的時間為子時,一點到三點為丑時,三點到五點為寅時,其餘的以此類推。古代的一個時辰相當於今天的兩個小時,所以,當鍾表剛剛傳入中國時,就有人把一個時辰叫做「大時」,新時間的一個鍾點叫做「小時」。以後,隨著鍾表的普及,「大時」一詞也就消失了,而「小時」卻沿用至今。希望對你有幫助。 1960年以前,CIPM(國際計量大會)以地球自轉為基礎,定義以平均太陽日之86400分之一作為秒定義。即1 Second = 1/86400 Mean Solar day其穩定度在10-8左右。
1960~1967年CIPM改以地球公轉為基礎,定義西元1900年為平均太陽年。秒定義更改為:一秒為平均太陽年之31556925.9747分之一。1 Sec = 1/31556925.9747 Solar Year at 1900穩定度約為10-9。
二十世世紀中葉,由於量子力學的發展,發展了諸如光譜超精細結構、鎂射及雷射、光磁共振(Optical Pumping)、分子束磁共振、分離震盪場等實驗及研究,使量子頻率標准取代以天體運動為標准之天體時而成為計時標准。1967年,CIPM定義秒是銫133原子(Cs133)基態的兩個超精細能級之間躍遷所對應的輻射的9,192,631,770個周期所持續的時間。此秒定義一直維持至今。
秒定義可以以銫原子頻率標准器來實現,其穩定度依據各標准器的製造方法、維護環境的不同而不同。一般商用的銫頻率標准器HP-5071穩定度約在10-12左右,法國LPTF實驗室以絕對溫標10-6度的銫原子噴泉製成的原子鍾,穩定度約在10-16左右。

地球自轉一周不是24小時,24小時是地球自轉和公轉的共同結果!
地球自轉一周為一日
地球自轉一周(360度)時間為23小時56分04秒,比我們平常所說的「一個白天和一個黑夜為一日計24小時」少一點。人類自己感覺不到地球在自轉,故習慣於把日出日落到再次日出稱之為一日。
一日劃分為24小時是古埃及人制定的。每小時又劃分為60分鍾,每分鍾又分為60秒。這樣一日就有24×60=86400秒。這些時、分、秒都成了時間單位。

④ 時間都是一秒一秒過,為何覺得忙點時間會過的快一點

婆婆曾經就說過“只要有飯吃,有事做,時間就跟坐飛機一樣”其實時間都是一分一秒的走,只是我們心裡的感受決定著時間的速度,我們總是希望美好的事情多一點,苦難的問題少一點,這樣的心裡讓我們看待時間就有了不同的感受。

熱點內容
為什麼軟體商店會占很多內存 發布:2024-11-28 12:27:39 瀏覽:32
為什麼女生經常對男生笑 發布:2024-11-28 12:04:16 瀏覽:300
為什麼每次做胎監都要延長時間 發布:2024-11-28 12:02:00 瀏覽:11
淘寶pc端為什麼下架圖片搜索 發布:2024-11-28 11:45:54 瀏覽:315
女人們高潮時為什麼會叫 發布:2024-11-28 11:45:49 瀏覽:641
生孩子那麼痛為什麼還生幾個 發布:2024-11-28 11:24:06 瀏覽:441
為什麼有一天買東西都不順 發布:2024-11-28 11:08:34 瀏覽:427
古時候男生為什麼要穿高跟鞋 發布:2024-11-28 11:04:02 瀏覽:260
電腦主機為什麼會發出嗡嗡聲 發布:2024-11-28 11:03:07 瀏覽:998
為什麼從容平和的女人無敵 發布:2024-11-28 11:03:05 瀏覽: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