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半夜時分 » 為什麼晚上人需要休息

為什麼晚上人需要休息

發布時間: 2023-09-02 22:21:45

⑴ 人為什麼要在晚上睡覺呢

自從有了人類,人們就遵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規律生活著。白天工作、勞動,夜晚睡覺休息,這看來再普通不過的現象,其實蘊含著「人與天地相應」的哲學道理。

通過對人類白天勞作、夜晚睡覺的現象進行觀察分析,古人認為,人的睡眠形成是身體適應自然的結果。由於天體日月的運轉,自然界處於陰陽消長變化中,最突出的表現就是晝夜的交替出現。晝屬陽,陽主動;夜屬陰,陰主靜。與之相應,人體陰陽之氣也隨晝夜而消長變化,於是就有了寤和寐的交替。白天陽氣盛,人就活動勞作;夜晚陰氣盛,人就安靜睡覺。所以說,人體本身就是一個小宇宙,這個小宇宙與自然界的大宇宙是相呼相應的,即古代哲學家所謂的「天人合一」。
根據科學家的驗證得出,人的最佳睡眠時間是晚上的23點至次日凌晨的6點
晚上睡眠質量比白天睡眠質量要好~!~

⑵ 人為什麼一到夜晚就要睡覺

人為什麼需要睡覺是一個看起來非常簡單,也司空見慣的問題,但是其實此問題的答案比想像中復雜得多。

多年科學家一直致力於此方面的研究,目前仍然沒有非常確切的答案,目前有三大說法得到了一定的支持。

第一、睡眠是為了保存能量。美國科學家曾提出睡眠時人的基礎代謝利於降低,人的能量得以保存,並且能夠恢復白日因為活動而丟失的能量。睡眠中各種生物活動均保持在最低的狀態,對能量及熱量的需求也慢慢的減少,人體各個器官也逐漸在恢復。第二日才能重新聚集能量,精神飽滿地迎接新的生活。

第二、睡眠是為了更好地學習與記憶,此學說的提出是因為人的睡眠能夠增強海馬體的認知與記憶功能。人們逐漸地意識到在睡眠不足時記憶力會明顯地減退,睡眠對記憶具有保持、保護及鞏固的作用,良好的睡眠對第二日的再學習也非常重要。

第三、突觸穩態說,此假說類似於學習記憶的假說,突觸作為神經元之間的傳遞通道,在清醒時新的信息不斷的輸入大腦,而突觸活動不斷地增強,睡眠時突觸在此時間會得到一定的休息,整理所接收的新信息,通過額葉與海馬的配合完成,能夠保證第二日的突觸能夠正常的活動。另外,睡眠還有恢復與整論的假說,以及身體免疫的假說。

⑶ 人為什麼要晚上睡覺

人之所以要晚上睡覺,是因為晚上沒有太陽,世界是黑暗的,我們要在白天去進行工作和學習,所以晚上就是我們補充能量休息的好時光,所以說我們基本上都是在晚上睡覺,這樣也可以讓我們的生活更加的有趣。

⑷ 人為什麼要在晚上睡覺休息

對「個體為什麼必須睡眠?」一問題,到目前為止有以下三種不同解釋: 1.生理時鍾與日節律 在一天24小時內,個體在生活上呈現周期性的活動;何時睡眠,何時進食,何時工作,何時排(),幾乎都有一定的順序,而此等順序幾乎是由個體生理上的運作所決定。像此種決定個體周期性生活活動的生理作用,稱為生理時鍾(biological Clock)。生理時鍾之所以形成,除個體生活習慣因素(如經常上夜班者的生理時鍾即與一般人不同)之外,主要受一天24小時變化所決定。例如:一天之內的溫度有顯著的變化,人類身體的體溫,在一天內也有顯著的變化,在環境溫度降低而人的體溫也降低的情況之下,個體就會產生睡眠的需求。每天氣溫的變化規律,大致是午夜至凌晨五時左右的一段時間最低,人類的體溫,也正好是在此一時段,降至最低。因此,對絕大多數的人來說,晚上十一點鍾至翌晨六點鍾,是睡眠時間。故而生理時鍾也稱為日節律(circadian rhythm)。 對動物的生活而言,日節律具有極大的支配力。因此,候鳥或魚類的遷徙,多在地球上的南北向同經度內移動,藉以維持其周期性的生理時鍾。人類祖先的活動,本來也像其他動物一樣,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惟以現代交通工具快捷,噴射機的飛行,使地球兩對面的距離,變為朝發夕至;從台北飛到紐約,正好形成晨昏顛倒,使人遇到了睡眠適應困難的問題。這現象稱為飛行時差(jet lag)。飛行時差的一般徵候是:身心疲倦,食慾不振,睡眠暫時失常。飛行時差的困擾程度,因飛行方向而異;順太陽方向(西行去歐洲)飛行時,飛行時差的困擾較少;逆太陽方向(東行去美洲)飛行時,飛行時差的困擾較大。飛行時差形成的睡眠困擾,一般在三天至一周內即可自行消失,而在新環境內重新建立起個人的生理時鍾。 2.恢復論與保養論 恢復論(restoration theory)與保養論(conservation theory)是解釋睡眠必要性的兩個理論。按恢復論的說法,睡眠具有恢復精力與〔恢復疲勞〕的功能。恢復論所指的〔恢復〕,包括生理的與心理的兩個層面。就生理層面講,個體在清醒時的一切活動,如果一直不停,不得充分休息,無論在神經系統的傳導,或是在肌肉腺體的運作上,既不能達到充實完美的境界,也無法適時完成新陳代謝作用。體力消耗後需要睡眠休息,有如營養消耗後需要飲食補充,是一樣的道理。人的體力像一座水庫,水庫中的貯水耗用到一定地步,必須將出水口暫時關閉,或將出水量減少,俾使水庫內貯水量增加,以維持長久的供水功能。此一生理層面的恢復作用,多半在沉睡階段發生。 就心理的層面講,睡眠可以幫助個體完成清醒時尚未結束的心理活動。在學習心理學上早有實驗證明,練習過後立即睡眠者,醒來之後會有較好的記憶。原因就是練習後立即睡眠,可供未完成的訊息處理工作,繼續在睡眠時完成。按此種心理層面的恢復作用,多半在淺睡階段發生。作夢是一種心理活動,而且夢中情境常與日間生活有關,甚至日間未能解決的問題,在夢中可能獲得答案,此事也可做為睡眠具有恢復功能的佐證。按心理學家的研究,只有在淺睡階段才會作夢。 保養論是恢復論的補充。按保養論的說法,個體之所以需要睡眠,主要是為了保存精力,涵泳生機,以免疲勞過度,危害健康。換言之,對維護身心正常功能而言,睡眠具有自動的調節作用。 3.演化論 對睡眠必要性的解釋,除上述兩種理論之外,另有一種補充性的理論,稱為演化論(evolutionary theory)。按演化論的說法,個體除了必須睡眠之外,包括人類在內的各種動物,之所以表現出各種不同類型的睡眠方式,其原因主要是在生存過程中長期演化而來的。人類在夜間睡眠,而且有固定地點,原因是人類缺少夜行能力;為確保安全,免於野獸侵襲,終而演化出先是巢居穴處,繼而建築房屋的適應能力。牛、羊、駱駝之類動物,睡眠分段進行,原因是它們終年居於空曠,無固定地點棲身,必須隨時睡眠休息,隨時覺醒,俾便遭遇侵襲時能隨時逃逸。此類動物的飲食起居,無定點,無定時,原因是它們居於草原地帶,隨時都有草吃。此外,有些動物,諸如蛙與蛇之類,在寒冬不能出外覓食,而又缺乏像候鳥那樣的遷徙能力,於是經長期適應環境,終而演化出冬眠的能力。 睡眠既為個體所必須,如長期缺乏睡眠或被剝奪了睡眠時間,對人的身心將會產生何種影響?以往心理學家,從事過很多實驗研究,所得到的結果頗為一致,而且是頗為令人意外的結果。剝奪睡眠(到了睡眠時間不準睡或自願不睡)實驗中,時間最長的記錄是200小時(八天多)。結果發現:受試者除了感到極度疲勞,昏昏欲睡之外,在其身心功能方面,並無顯著異常現象發生。甚至曾有心理學家研究發現,連續維持十一天不睡眠的受試者,在智力測驗的表現上,居然沒有受到很大的影響。

熱點內容
為什麼主題軟體更看不了 發布:2025-02-05 23:48:02 瀏覽:300
為什麼一個人需要長時間的睡眠 發布:2025-02-05 23:42:42 瀏覽:227
為什麼超過平時睡覺時間就失眠了 發布:2025-02-05 23:29:17 瀏覽:72
鳥為什麼要亂啄東西 發布:2025-02-05 23:19:03 瀏覽:504
女人為什麼越來越淘氣 發布:2025-02-05 23:12:49 瀏覽:546
同一株百合花為什麼開2個顏色 發布:2025-02-05 22:47:10 瀏覽:704
為什麼手機照片是綠色 發布:2025-02-05 22:33:49 瀏覽:37
牙疼為什麼吃葯不好使 發布:2025-02-05 22:31:35 瀏覽:955
為什麼不記仇的女生不能追 發布:2025-02-05 22:24:43 瀏覽:24
最近實體店不好盈利是因為什麼 發布:2025-02-05 22:02:05 瀏覽:7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