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的時間為什麼慢3分鍾
㈠ 每次來醫院都會覺得時間很慢
每次來醫院都會覺得時間很慢,在這里生活節奏就慢了下來,不會去想我還有什麼事要做,有什麼作業沒寫,不想說話,也沒有過多的思考,靜靜地等著,等著看醫生,等著做檢查。
過道里偶爾會有小孩在喧鬧,更多的是大家或焦急地站在門口張望,或安靜地坐在座位上,無聊地刷著手機,亦或者面無表情地看著來來往往的人。
有時候會想,最在意自己身體健康的時候,竟然都是生病得很難受的時候。盡管平時也注意運動、休息。但這種感覺都沒有生病時來得強烈。
終於排到了我做喉鏡,我有不好的預感,這次雖然是因為上周六說了一下午話沒喝水突然舌頭根疼,喉嚨開始痛,有痰,咽口水都痛。覺得不是什麼大問題,但是我感覺自己頭很難受,額頭也很不舒服,像發燒一樣難受。周日休息一天也沒見好,今天早上刷牙咳出了一塊大概1.5cm的帶血化膿的組織。嚇了一跳。
檢查結果是喉嚨發炎,扁桃體發炎。炎症比較嚴重,從拍的片上能看見密密麻麻的凸起的肉點,有點瘮人。
交錢拿葯,准備坐車回宿舍。站在醫院門口,世界又突然變得嘈雜了起來,門前馬路上川流不息的車輛,匆匆路過的人群。一下子把我拉進了現實世界,剛剛在醫院的那份寧靜不見了。
「心態很浮躁的時候可以來醫院坐坐。」我想,提著一小袋葯,我走進了人群中。
㈡ 去醫院看病,醫生幾分鍾就結束了問診,他們真的看明白了嗎
你好,我是醫生,對醫院的看病的流程很熟悉,我來為你解答。
去醫院看病,特別是省級的三甲醫院,人山人海,門庭若市,都快趕上春運時候的火車站了,近年來不少的新聞報道看病難的情況,很多地方出現了一號難求的現象,黃牛黨乘機而入,導致天價的"掛號費"。很多地方的知名教授,掛號排到幾個月以後了。
不同的醫院,患者獲得的醫療資源不同,大的醫院教授、主任級別醫生很多,各種器材先進,而小的醫院,僅僅幾個住院醫師,導致大醫院擠破頭,小醫院沒人看病。
"望、聞、問、切"是每位醫生必備的寶典,既然你選擇了一位醫生,你就應該信任他。李醫生還是相信,我們中國不缺乏好醫生,但是缺乏一雙發現美的眼睛。大多數醫生擁有良好的醫德,是希望患者能恢復 健康 的。所以當你踏進他診室那一刻起,他所對你的診斷和治療,是建立在道德和法律的基礎上的。現在的西醫醫生跟以前的老中醫略有不同,望,即是醫生對你的體格檢查,看皮膚、粘膜、咽喉、舌苔等情況;聞,指的是醫生用耳朵去聽,比如用聽診器聽肺部的啰音、聽心臟有無雜音等;問,指的是醫生詢問你的病情,包括起病的時間、疼痛、發熱、嘔吐等症狀和以前患病的情況;切,以前指老中醫的把脈,西醫沒有把脈的講法,西醫觸動脈是為了數脈搏。
李醫生已經簡單的講述了我國醫療的情況和醫生是怎樣給病人看病的情況,那麼回答這個問題就容易了。
醫生能執業,是經過國家機關的嚴格考核以後的,並且每年都會對醫生執業能力的考核,一旦考核不過,就會被停止執業。所以,李醫生認為,大多數醫生是有臨床經驗,有看病能力的。他們給病人看病,負有法律責任,所以給每位病人看病都是認真的。在我們國家,因為醫生少,人口多,如果給人看病慢了,那這個醫生可能會被投訴,因為他沒能按時完成給所有的病人看病。另外,醫生既然能給你看病,你就應該相信他的專業能力,他所問的每句話都是針對你的病情,有經驗的幾分鍾就能掌握你的病情。
李醫生是人,也會生病,我也曾經掛號去看其他的醫生,也是幾分鍾的問話,就了解我的病情了。
以上是李醫生的看法,大家有什麼不一樣的意見,我們評論區聊聊。可以關注李醫生告訴你,學習更多 健康 的小知識。
我是一名醫生,我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大家去醫院看病,確實有這樣的感覺,醫生看病特別快,幾分鍾一個,特別是掛普通號,剛坐下來,還沒說兩句話,醫生就給你打斷了,然後告訴你怎麼辦,很快就完事了。
作為一名醫生,我也不想這樣,我想跟患者坐下來暢談,把這個病的發病原因,發病機理,治療手段,預防辦法,平時要注意的事項,全部都給你詳細地講一遍。
但是,時間不允許我這么干,我出普通門診的時候,醫院不限號,一上午我可能要看50個患者,從早上八點開始,平均5分鍾一個,需要250分鍾,也就是4個多小時,這中間不一直在不停地講話,沒有停歇,喝水上廁所的時間都沒有。
這樣算是看得快,那也要看到12點多,有時候甚至一點多。
看得快不算什麼?看得好嗎?這是很多患者關心的問題。
每天這么多患者,看病節奏這么快,醫生是在認真給我看病嗎?對於我們普外科來說,大部分的疾病是比較簡單的,基本上看一眼或者做一做體檢就能知道是什麼疾病,例如皮脂腺囊腫,脂肪瘤,淋巴結腫大,痔瘡,肛周膿腫,肛瘺,肛裂等等。
對於醫生來說,我們已經見過太多了類似的疾病,診斷起來並沒有太多的難度,所以誤診和漏診的概率很低。
但是,對於患者來說,我們確實做得不太夠,患者來看醫生,是希望得到一個綜合的,全面的信息,我為什麼會得這個病,我應該怎麼治療,要不要吃葯,應該吃什麼葯,要不要做手術,平時應該注意什麼等等。
患者希望得到全面的回答,然而對於醫生,我們很難全面細致地給你解釋,因為沒有時間做詳細的,系統的,全面的解釋。
所以,你來醫院看病,大部分情況,不是醫生沒有看明白,而是你沒有看明白,想要改變現狀,需要國家層面來解決,一時之間很難。我們醫生也想像西方國家那樣,一上午就看七八個患者,耐心的給你解釋病情。
其實作為一名工作多年的醫務工作者,韓一聲認為目前中國的患者就診情況確實不容樂觀,但是在目前的患者和醫生比例和醫療體系投入情況下,這種情況已經是比較樂觀的了。
一個專家,一上午工作4小時,看40-60個號,每個人也就是4-6分鍾,還要查體和寫病歷,其實跟患者溝通的時間也就3-4分鍾。不過對於一名工作15年以上的醫生來說,根據既往的臨床工作經驗,這個時間已經能夠抓住患者的疾病特點和問題所在了,再輔以充分的輔助檢查結果,可以得出一個大致的診斷,也就是初步診斷。如果想確診某一種疾病,還需要充分的臨床證據,這就是一個純粹的醫學問題了。
綜上所述,韓一聲認為,一名有經驗的中國西醫通過幾分鍾的問診是可以把一個患者看「明白」的,至少可以給患者一個主要的診斷和治療方案,對於常見病和多發病也能夠在輔助檢查的幫助下確診。當然,要想一步到位,通過一次門診就把所有的疾病、特別是有些疑難雜症都確診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現實的。
就事論事,咱們平心而論,雖然對現在的大醫院表示反感,厭惡,可惜如果生了大病還得去。
不去沒辦法,不去不行啊,除非不想活命了。
我身體素質不錯,一年難得生病,最多就小感冒,我都是去小診所看病,確實跟標題說的原因,幾分鍾就結束問診。
幾十年的行醫心得經驗,就跟一份技術原因,早就滾瓜爛熟。
去了之後先問你情況,一邊問一邊登記一邊開方子,非常嫻熟。
葯費也不費,撐死了五六十,吃個兩三天的葯就好。
確診是否換了抑鬱症,醫生先讓你驗血。
感冒了,先去驗個血。
身體哪哪兒不舒服,假裝望聞問切,不懂裝懂的走一走流程,一大堆單子,一大堆流程,走完就知道你得了啥病,為什麼大醫院看一些小病小災的總不好呢,人家是賺錢的,不是看病的。
剛去過醫院,症狀還沒說完,就開出一堆項目,有一個CT片子出了,報告沒出,只掃了一下,說沒事,開出一堆葯。過了一會,報告出了,立刻緊張,差點給整成新冠!
這樣的醫生碰的不少。
這幾天跟妻子去醫院,由於疫情,拖了一段時間,結果真的太失望,病情沒問完,檢查項目一堆,之後,檢查的片子都沒看完,葯又開了一堆。說我們不懂,我們認,可是,檢查的項目這么多,結果你得看完吧,你連檢查的結果都不看,那還讓我們做這么多檢查幹嘛?
一位好醫生患者看的多,經驗不斷積累,所以有時候一目瞭然,有時候寥寥數語就知病原。所以很快就診治下一個患者。但是經過痛苦折磨的患者,往往覺得醫生不負責任。
有一次我下班穿便衣乘電梯下樓,同行的有兩個患者。其中一個患者說。我掛號排隊了三個多小時,醫生只看了三分鍾,就打發我走了,真不負責任!
另外一個患者說:應該恭喜你,假如醫生在你身上不斷地花時間問這問那,摸這摸那,開的檢查單一沓,那就問題大了!
事實上確實是如此的,有豐富經驗的醫生,甚至一望便知什麼疾病,古人以神、聖、工、巧來形容名醫:望而知之者謂之神,聞而知之者謂之聖,問而知之者為之工,切而知之者謂之巧。
因此不以醫生看病的時間長短來衡量醫生的水平。當然也不排除某些醫生會敷衍了事。
作為一名醫生,同樣也是過病人或家屬。
我是一名肝膽外科醫生,對普通的肝膽疾病有一定的理解及掌握。而我的老師是一個從醫四十年的醫生,你覺著他對肝膽疾病的造詣有多深呢?且不說造詣,單說對肝膽疾病有多少了解呢?就拿對膽囊結石的診治來說,還有什麼難度嗎?你說醫生只說那麼幾句話,不浪費時間,但是你知道後邊還排著多少病人嗎?你知道門診的醫生都是半天不喝水不去廁所的嗎。我跟著我老師出過專家診,有這樣的例子:一個下面縣里的村子來的病人,病人花了小半天時間來的,能掛上專家號也不容易,我的老師問診查體,看過檢查報告,告訴患者及家屬,患者得了膽囊結石,因為目前有了腹痛等表現,建議行手術治療。我理解病人和家屬想要更深入的了解這個病,了解病人,但是現實真的不予許。一天看幾十個膽囊結石的病人的話都這么解答也受不了啊。但是你放心,醫生都是有把握的,因為看的明白所以才沒有那麼多的解釋。
就好比,如果你是一個賣豆腐的,一天幾十個顧客問你豆腐是用什麼做的啊,怎麼做的啊,怎麼做好吃啊。
的確有很多這樣的情況,醫生看一眼病人有時候就可以知道一個大概,患者和醫生交流一兩句以後就大致可以斷定患者的基本情況。但這些都是大多數,仍然有很多疾病,患者即便是描述了很久,而且醫生檢查了很久,住院也住了很久,依然檢查不出疾病的情況也很多。所以看病幾分鍾和是否能看明白並不成正相關。
一、很多疾病幾幾句話就可以確診
很多疾病幾句話就可以確診,不需要幾分鍾就可以結束問診。比如心內科常見的室上速,患者心電圖遞上來一看,甚至不說話就可以搞清楚病人什麼情況。再比如心肌梗塞,患者到醫院以後簡單的幾句描述,就只坐等心肌壞死標志物及心電圖出結果就可以了。當然我舉例子只是心內科的,其他科室也是如此。其實我覺得如果能幾句話就識別一個疾病來說,對於醫生和患者來說都是好事,畢竟疾病症狀典型,診斷比較簡單,鑒別診斷並不復雜。
二、很多疾病一直查不出來結果
我的同事是一個成人still病,一開始就是發燒,在我們醫院做檢查做了好多,就是查不出來結果,後來沒有辦法去了協和醫院,最後確診了成人still病。患者和愛人兩個人都是醫生,他們比誰都更清楚,此時他的治療遠沒有診斷清楚更有意義。但他的確診過程,卻用了2個月左右的時間。
三、時間長短和有沒有看明白不相干
很多人說,醫生就幾分鍾就把我打發走了,我個人覺得這幾分鍾並不意味著沒有看明白。還是那句話,該看明白的醫生一定會弄清楚和明白,看不明白的,醫生也不會輕易的就把你放走了。所以你要做的,僅僅是相信醫生足矣。
有的病真的幾分鍾就能查出來,有的病花好幾天都查不出來,每一種疾病都不一樣,同一種疾病每個人的表現也不一樣。
不到一分鍾也能診斷出的疾病:
我們心內科最常見最危重的一個疾病就是記性心肌梗死,絕大多數記性心肌梗死,根據一份心電圖和心絞痛的症狀,就可以在不足一分鍾內確診。一方面這種診斷比較准確,另一方面這時候分秒必爭,必須盡快診斷後,盡快搶救。
記得上周有一位患者,46歲,惡心嘔吐來的,做了一份心電圖提示急性心肌梗死,我建議患者馬上造影檢查,如果是血管堵塞,就必須馬上通開,可能需要支架治療。
家屬問,這不是惡心嘔吐嗎?怎麼又變成心肌梗死了?會不會誤診呀?
我回答:我不能百分百保證是心肌梗死,但有部分心肌梗死就是惡心嘔吐,並沒有典型的心絞痛,但目前心電圖提示心肌梗死,我為了安全起見,必須先做造影,因為如果是心肌梗死,我們就沒有耽誤時間,如果不是心肌梗死,我們做這個檢查也不為過。但如果在這耽誤,等心肌酶出來,估計又得耽誤一個小時,這期間心肌持續在壞死,以後會心衰,這期間隨時會死亡。
後家屬半信半疑的答應了,造影顯示果然一個血管完全堵塞,開通血管,植入支架後,患者病情平穩。出了手術室,家屬一直說謝謝醫生謝謝醫生,真是太厲害了!
其實對於心內科醫生來說,對於心肌梗死要有高度警惕,典型的心肌梗死誰也看得出,可是不典型心肌梗死,一定不能輕易放掉。
大部分心肌梗死,我們都能瞬間診斷,甚至不需要幾分鍾,也不能等更長時間,因為時間就是生病。
但確實有很多疾病並不是那麼容易診斷,對於心內科醫生來說,最難診斷的就是暈厥!
就是一個人突然暈倒,後又蘇醒了,到醫院後,別說幾分鍾,有時候幾天也搞不清楚,有時候即使住院10天,最後也查不出原因。
心源性暈厥,比如心跳太快,心跳太慢,嚴重的心肌缺血等等是最常見的暈厥。心跳問題導致的暈厥,必須在發作暈厥的時候有心電圖監護,也就是暈厥的人入院後嗎,持續帶著監護,這期間如果發生了暈厥,心電監護正好也抓住了心律失常的性質,如果是慢就裝起搏器,如果是快就用葯或裝起搏器等等。
腦血管引起的,常見的比如大面積腦梗死,腦出血,這種比較容易檢查,做個CT就能查出來;再比如癲癇,也相對比較容易查。
除了心源性和腦源性暈厥,還有比如迷走性暈厥,血管性暈厥,咳嗽性暈厥,電解質紊亂,血糖異常,內分泌等等原因。
但是有將近一半的暈厥,即使做了上述所有的檢查,都正常,這就是我說的即使住院10天,也可能查不出來什麼病。
但是請大家放心,醫生都想給患者最短時間內確診,不管是所謂的好醫生還是所謂的壞醫生,最愚蠢的解釋就是,醫生越快確診,家屬也會感謝醫生。
至於是幾秒鍾就能確診,還是十幾分鍾,幾個小時,甚至幾天才能確診,把握一個原則:要給患者解決問題,要把患者放在心上,別拖拖拉拉,別不當回事就行。
但家屬也需要理解,很多疾病確實並不是很容易確診,人類就是這么渺小,不要罵醫生,因為醫生首先是人,您如果對這個醫院或對這里的醫生,不夠信任,那您完全有權利選擇任何一家您信任的地方,當然也包括火星。
醫生要盡力,盡心;家屬要理解,配合;建立我們的信任感,目的只有一個:為患者解決問題,為患者解除病痛!
【心血管王醫生版權】
分幾種情況:
一是病情很明顯,病人的臨床表現很典型,一眼就看出來了,比如嚴重的甲亢、腦卒中,為了不耽誤時間,趕快先開化驗單或者CT,收住院先期處理,住院部醫生會完善其他資料的問診。
二是病情嚴重,診斷一時搞不清,但是大概搞清了應收哪個科了,盡快收進病房由專科醫生詳詢病情並做進一步診療。
三是病情不太嚴重,但卻復雜,需要住院,此時門診排隊病人多,怕別的病人等太久,就先定個科室收進去住院再說,只要收進去住院了,絕大多數情況不會耽誤病情,因為住在病房裡就有足夠時間來問病情做檢查。
四是醫生沒責任心,或者實在沒有專業訓練,草草了事,把病人推走,這樣就很不好了!
㈢ 為什麼醫院看病的效率不怎麼高有可能提升嗎
不知道你有沒有去過那種很先進的大醫院,掛號預約都是在網上進行的,繳費也是只需要在機器上充值,甚至現在已經方便到直接把錢充到身份證裡面就可以了。取葯的時候拿著單子刷身份證就可以很快的取出來。
花了這么大時間,進入診室之後醫生真正的診斷時間只有五分鍾左右,你能說大夫的看病效率低嗎?在我看來其實是十分高效的,時間主要花費在排隊上。
在我看來這個問題也不是無法改善,只需要大家注意自己的素質,有秩序地排隊,聽工作人員的安排,效率就會快很多。
㈣ 醫院看病掛號排隊2小時,看病5分鍾,這種情況你如何看
這主要是醫療醫院分配不合理導致的,很多病友有了疾病都喜歡去大醫院就診,這就導致大醫院病人多排隊的現象,我個人覺得如果疾病不是很復雜就可以在基層醫院就診!
這是個 社會 問題,同時又是個制度問題。
1.所有人在就診時候的心情都是一樣的。給別人看的時候快一點,好盡快輪到自己。當輪到自己看病時醫師要慢一點,仔細一點,多聽我描述一點,多給我查一查、按一按、摸一摸。
2.所有人不舒服都要到大醫院就診。雖然國家制訂了分級診療制度,通過醫保制度來鼓勵在基層就診,但是這個制度是給「別人」指定的,不是給「我」指定的,因為「別人」得的所有病,無論大小都是小病,「我」的小病,無論多小都是大病。別人要遵守分級診療,「我」寧可多花錢也不分級診療,太耽誤時間,也耽誤「我」的 健康 !
3.正因如此,所有經濟允許的人都湧向大城市和大醫院和專家和名醫處。病人越來越多,名醫名院就那些,所以出現一上午一個醫師要看40人,50人,60人,平均下來每個病人就3分鍾,5分鍾是長的,醫師甚至沒有時間廁所。所以不要埋怨,誰要埋怨醫師看病時間短,不看名醫、名院就解決了,不掛專家診而掛普通診就解決了。捫心自問,如果患病的人是你自己,你願意不願意這樣做?
4.如何解決?沒有各方都滿意的方法。
a. 鼓勵醫師多點執業。利用醫師的業余時間出診,實現雙贏。
b. 限號,按照每個病人十分鍾計算,上午可診療20人,下午25人,這樣保證質量。
c. 提高醫師待遇和 社會 地位,提高從醫的門檻,讓學習優秀、品德優良的少數學生從醫,培養後來人,培養更多名醫。
d. 維護醫師的人身安全,醫院的診療安全,嚴厲打擊不法分子,醫院增設安全人員,警員可相機、果斷處置突發情況。因為醫師、醫院是公共資源,不是某個人、某些人。
e. 利用網路遠程視頻會診。成立大型此類機構,付費進行遠程視頻會診。當地建立大型的線下會診中心,付費同時多科醫師會診,這里的費用較高,幫助有需要的人。
細想一下,這是一個現實又有意思的問題哦!排隊2小時,看病5分鍾,你是閑2小時太長呢,還是嫌5分鍾太短。請問你怎麼才能做到縮短排隊時間又增長看病時間的,顯然這是一個矛盾的,能這么問只能說明你只是考慮了自己一個人。唉,只怪中國的病人太多了。其實說實話,對於常見病問診,查體,以及開出針對你疾病的輔助檢查5分鍾綽綽有餘了,再誇張點,甚至從你進門到坐下還沒開口有些毛病都已經能下診斷了,特別是一些專科門診,特異性強,真的要不了多長時間。如果真在你身上花個10分鍾只有兩種可能,1.你攤上大麻煩了2.醫生想休息一下放慢節奏。看病時間短真不是醫生不負責任,醫生決對會對每個患者都一視同仁認真對待,只是他不是某一個人的醫生,很多一眼掃的毛病真心沒必要扭扭捏捏的。還是那句話,一定要相信醫生。
選醫院,是我們就醫看病的第一步,很多人在病急亂投醫的狀況下選錯了醫院,大大增加耗損的時間和精力。
那麼我們在初步了解自己的病情後,該如何選擇醫院?
敲黑板|選醫院的重要原則
一、
首先要記住在選醫院的過程中,我們需要根據自己的需求,來判斷哪家醫院更適合。
拿甲狀腺結節來說,從發現異常情況比如:發現結節、吞咽聲音沙啞等長時間持續的異常症狀。患者就應該先去專業的醫院檢查,通過數據來看這個結節是否需要立刻處理。
很多人去醫院時,首先做的是檢查,因為只有在充分了解自己身體的情況後,醫生才能做出診斷。如果這個時候去掛的專家號,專家還得讓患者挨個去做檢查,等到轉天出了檢查結果,專家號還得重新掛。成了「排隊兩小時,看病兩分鍾」。
劃重點|這樣看病更高效
二、
看病過程中,最怕耽誤時間、病情惡化,從往常我們就醫經驗來看:看病體驗差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信息不對稱——我們不知道看病的各個環節到底是做什麼的。也不知道需要花多長時間,許多人覺得大醫院和專家能夠更好的解決問題,但實際情況卻未必如此。
如果你能先是先掌握一些看病、檢查、和醫院的情況,就醫體驗就會完全不一樣。
所以現在很多醫院實行的免費掛號預約服務,比如我們醫院,患者只需要從網上添加官方微信或者電話與助理溝通,先從醫生那裡得到一個初步的診斷,然後提前幾天預約,就醫時無需排隊。
在與醫生通話的這段時間里,了解醫院具體就醫過程,每個人都能少走彎路少踩坑。換句話說,你了解得越多,得到的服務也會更好。多了解一些醫學知識,多學習一些經驗技巧,患者也會盡快得到專業救治,早日回歸 健康 生活。
主要是你病不重,醫生很熟悉,很快就給你看了,解決問題了!要是嚴重需要住院,做手術,何止5分鍾,10天半個月都不一定能出院!
第一這叫顧客盈門,但不是好現象,看病五分鍾,一是醫生不錯,醫術熟練,若站兩鍾頭隊再看三個小時這得等到何時呢?
醫生看病是分好幾個階段的,向問題所問的,排隊2小時,看病5分鍾,這種表達是不對的。問題所說的排隊2小時,這個是真的,好多大醫院看病的人數多,可能排個號有時不止2小時,有時候為了一個號可能得提前好長時間進行預約。
對於看病5分鍾,我是感覺這種說法是不對的,這5分鍾可能是醫生詢問病史的一個過程,這個過程之後,醫生為了進一步確診,可能會要求患者進一步檢查,檢查結果出來之後在對患者進行復診,這就不是一個5分鍾能夠解決的了。
還有一種,有的病人可能實際上的問題不大,醫生在通過詢問病史就掌握了患者的病情,這種病人看病的時間也不會很長,那麼看病5分鍾也是可能的。
最後說一下,醫生看病也是根據患者病情來決定的,對於問題不大的5分鍾也是有可能的,而更多病人,不是醫生一個5分鍾就能完成的,會有初診,復診,隨訪等等好多個階段的,希望大家能夠客觀對待這個問題。
狼多肉少,確實也是無奈之舉!一個科室醫生有限 而病人卻是無限的,醫生要對病人負責,要問詳細,自然是要耽誤不少時間。好在現在基本上的醫院都有分診台 可以初判斷相對於來說你的病情的緩急,給予治療。避免了很多急性病人因等待時間過長而耽誤最佳治療。
掛號二小時證明醫院名醫多技術好有名患者多,到你這看病才五分鍾,說明你病輕,不用愁按醫囑服葯就會好的。看時間長說個沒完說明病程重注意事項多!
這裡面有心理因素和現實因素共同作用產生的現象。一,從患方的心理出發,去找有名望的醫生或大專家去看病,恨不得把自己身上所有的不舒服的症狀都描述給對方,期望對方能夠准確診斷我們身上的疾病,利用費效比高的葯物對症治療,盡快治療好。二,從門診坐診醫生的心理出發,坐在我面前的這個人有什麼病,什麼症狀,抓住幾個關鍵點,譬如說會問你幾個關鍵的陽性症狀,如手麻嗎,麻多長時間,麻的時候有沒有嘴歪眼斜等,就可以把疾病診斷分為輕症、重症、需要住院、需要手術、比較罕見、可以倒貼科研經費進行研究的等情況。對輕症常見的治療方案就那麼幾種葯,用法用量熟的不能再熟了,治療後幾天會好轉,好轉到什麼程度可以預見。這樣的病例不說看了幾萬個,少說也有幾千個,所以就會出現懈怠現象。趕緊打發走,後面還有大堆的人在排隊,需要處理。這就是雙方的心理差距。 還有一點要補充的是,當你面對的醫生開始心急發慌的時候,也就是你生命垂危的時候,不及時搶救就嗝屁。到這個時候,你放心,他不把你搶救到穩定狀態他就不敢下班。比如有人突然暈厥在診室,他不搶救到急救人員到來就是他的失職,依現在的情況,挨罵挨打都是輕的。
㈤ 為什麼醫院的時間總是快一分鍾
醫院的表總是比現實快幾分鍾,這是因為醫院的表調試有問題,再調表的人沒有按照正規的時間進行調表,一旦將時間調錯了,那麼,後續的表一直要比現實要快幾分鍾,所以在調表的時候一定要通過正規渠道將時間對准以後再進行調表,確保醫院的表的時間和現實的時間一樣
㈥ 為什麼醫院的時間要調慢一分鍾
大家對醫院應該都很熟悉,也可能在你心裡想著如果能不去醫院就再也不會去,醫院在我們的眼中既是生命的接納地同樣也是死神的集聚地,在大型的醫院裡面每天都有新生命的到來也會有生命的離去,但是很多人發現醫院的時間都會調慢一分鍾,為什麼醫院的時間要調慢一分鍾?有些人說是為了讓死神來慢點,多多爭取時間,我們都知道時間在一個病人眼裡就是生命,醫院調慢一分鍾就是為了100%准確時間干該乾的事情,不為病人帶來更多的麻煩。
人都會生老病死這是大自然的規則不可逆轉的,如果逆轉了地球的資源爭奪戰會更加的激烈,地球養不活這么多的人,但是將來實現星際穿越就如同現在開車一樣的話還真的說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