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爆時間
1.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的時間為什麼是1939年9月1日,而不是1937年7月7日
因為德國入侵波蘭,使得英、法、德、波同時被捲入戰爭。而中日戰爭的交戰方只有中國和日本。1937年7月7日還不存在軸心國,軸心國的成立是在二戰爆發後的1940年。
1939年9月1日凌晨,德國突然出動58個師,2800輛坦克,2000架飛機和6000門大炮,向波蘭發起「閃電式進攻」。9月3日,英法被迫對德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
對於二戰來講,它應該算是世界上有史以來規模最大一次戰役。並且除了規模大之外還有就是戰爭所造成的人員傷亡的數字也是最龐大的。所以說二戰在很大的程度上是改變了一定的世界格局的。
1939年9月1日,席捲整個世界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戰火在德波邊境熊熊燃起,數千萬無辜者因之罹難,堪稱現代歷史上的最大浩劫。
然而,當我們的視線從個體無辜者身上挪開,目光放大到國家的層面,就會發現,在歐洲大陸這個延續三百年的列強競技場上,發動戰爭者、承受戰爭者,乃至戰爭的中立者們,無一例外地都談不上無辜。
這場戰爭與其說是德國法西斯單獨的瘋狂,莫若說是整個歐洲的政客們共同癲狂的盛宴,是他們一同製造了這場人類浩劫,就如人類歷史上絕大多數的浩劫一樣。
「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核心問題是解決德國問題。許多人認為:協約國不承認德國的大國地位是導致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根本原因。
因此,當時許多歐洲政治家天真地相信:只要能夠處理好這一問題,就可以使歐洲避免另一場戰爭。但是,英、法、美三國操縱簽訂的《凡爾賽和約》在處置德國時採取了「以暴治暴」的方法,使德國喪失了1/8的領土和1/10的人口,在德國人心目中埋下了仇恨的種子。
作為一個世界大國,「勢力均衡」的舊傳統和「光榮孤立」的影子使英國定位在充當歐洲的制衡者和仲裁人,扶德抑法成了英國當時對外政策的主題。丘吉爾也毫不避諱地說過:「唯一關心的是,誰是最強大的…因此,我們不怕別人說我們親法反德,如果情況改變,我們同樣會以親德反法」。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土耳其宣布中立的原因主要是擔心納粹的入侵,它在1941年春德國佔領巴爾干半島後迅速同納粹簽訂了友好協定。土耳其沒有公開反對納粹,而納粹也並未侵犯土耳其的邊境。總的來說二戰期間土耳其就像在綳緊的鋼絲上的雜技演員,努力在軸心國和盟國之間尋求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