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丘時間跨度為什麼有5000年
1. 有著很多顏色的沙子,是從哪裡來的這些顏色
沙漠雖不像濕潤地區那樣花紅柳綠、絢麗多彩,但也並非完全單調劃一。
研究員對塔克拉瑪干沙漠形成年齡的認識,比起前人來又向前跨了一大步。他提出的上限,延伸到了中生代最後一個紀——白堊紀的晚期,距今9750~6500萬年。此時,在塔里木盆地的河岸、湖岸、海濱已有零星沙漠的分布,在進入新生代第三紀後,沙漠進一步擴展、活化。進入第四紀後,沙漠反而開始縮小,直到距今14萬年的中更新世以後,風成亞砂土廣泛發育,沙漠隨之進一步擴大。盡管10多萬年來,沙漠的發育經歷了多次的反復,但總的趨勢是處於擴展之中,最終形成今日之格局。
為了清晰說明塔克拉瑪干沙漠的變遷史,研究員將塔克拉瑪干沙漠的形成發育分為前第四紀時期和第四紀時期。前第四紀通俗地說就是第四紀以前的一段時期,包括了中生代白堊紀晚期和新生代第三紀,時間跨度為9500萬年;而第四紀時期的時間跨度為250萬年。
在前第四紀時期,地球上出現了全球性的氣溫下降,塔克拉瑪乾地區由亞熱帶、熱帶環境轉為熱帶.暖溫帶環境,氣候進一步乾旱,植被也逐漸由稀樹草原轉變為荒漠草原,沙漠逐步形成,性質上以固定、半固定的草原型沙漠為主。、由於此時的沉積物多為紫紅或棕紅色的富含石膏、芒硝和鈣結核的物質,沙漠外觀以紅色為基礎,故稱為「紅色沙漠期」。
隨著全球氣溫的進一步下降,進入第四紀以後,塔克拉瑪干氣候轉為溫帶環境,且隨冰期的波動,變化於暖溫帶至寒溫帶間,乾旱的趨勢進一步發展,形成暖干與冷乾的氣候組合,以「干」為基本特色,與地球上其他地區,如季風區的暖濕、冷干組合,西風區的冷濕、暖干組合迥然不同,表明了本區的乾旱特色。此時的沙漠,由草原型轉化為荒漠型,流沙逐漸增多,規模也不斷擴大。由於提供沉積的風成沙和原生風成亞砂土色澤棕黃,使沙漠呈現出黃色的主題色調,所以又稱為「黃色沙漠期」。
看來,認為塔克拉瑪干沙漠是全新世以來形成的觀點,也不是完全沒有道理的。
根據對塔克拉瑪干沙漠腹地流動沙丘下伏地層採集的石英砂的年代的測定,證明在全新世早期,在沙漠腹地出現過大范圍的河湖相沉積,此時的沙漠應處於收縮和向固定化轉化的階段。到全新世中期以後,隨風力活動的加強,風沙堆積進入旺盛時期,現代的高大流動沙丘也就是在這一時期形成的,距今只有四五千年。而塔里木河故道上的大片沙丘,甚至只有500年的形成歷史。
據此可以認為,就沙漠形成的歷史來說,塔克拉瑪干是古老的,具有近億年的歷史;而就現代沙丘的形成來說,塔克拉瑪干又是年輕的,未來或許會帶給我們更多的驚喜和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