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半夜時分 » 羅素我為什麼而活創作時間

羅素我為什麼而活創作時間

發布時間: 2022-03-15 08:20:52

『壹』 《我為什麼而活》的寫作背景

羅素 《我為什麼而活》
What I have Lived For
------Bertrand Russell

『貳』 我為什麼而活著 羅素

人為什麼活著?問得好!每個人的一生都在尋求它的答案,在不同的年齡階段,隨著人生觀時間觀價值觀的改變,答案也不斷變遷,有很多人活了一輩子也無從知道自己活著的意義,而這個答案我們能給你的也只是自己的對活著的感悟,希望可以給你啟發!

愛和朋友,我想你是想說是不是只是為了這些而存在呢?我想這只是活著的一部分!活著是什麽?首先是一個人擁有生命的跡象,叫生存,其次在談及生活,而我們窮盡一生也都是為了基本的生存和更好的生活,這些需要一身心的健康去維持,同樣需要物質去表現生活!

活著!只為了滿足自己的愛和慾望!因為愛我們擁有生命,而後與愛人在哺育新的生命,這樣一條不斷輪回的過程!而何謂慾望,包括感官的和心裡的,就是眼睛想看的,耳朵想聽的,嘴巴想吃的,身體的渴望,心裡想說的,行動想做的……這些都是慾望!

而慾望就是你所說的以即數字支配萬物流轉為基礎的,就是所謂的物質!只有擁有物質世界才能承載這個世界的生活。哲學上有一句叫做: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大概也就是引申了你的提問。

希望可以幫助你,祝福``

『叄』 羅素:我為什麼而活著 賞析

思想家羅素出生英國,他2歲喪母,4歲喪父,由他的祖父把他撫養成人。他一生坎坷,命運多舛,但他始終堅強地生活。他一生追求愛情、追求知識、追求真理。

於是,作者耳邊經常回響起痛苦的呼喚,眼前浮現的是飢餓中的孩子、被壓迫者和孤苦無依的老人。在這里,體現了一個偉大思想家拯救人類苦難的良知。但作者同時也不得不承認,他對苦難的拯救往往失敗,這就使人更加痛苦。

最後一段,作者說:「這就是我的一生,我覺得值得為它活著。」

確實,愛情、知識、同情,寫在了羅素生活的旗幟上,高高飄揚。他的追求激情,追求知識,關愛人類,從不同角度塑造了偉人羅素。

『肆』 羅素的《我為什麼而活著》全文

4月6日
羅素-我為什麼而活(中英文)
What I have Lived For
——Bertrand Russell

Three passions,simple but overwhelmingly strong,have governed
my life:the longing for love,the search for knowledge,and unbearable
pity for the suffering of mankind.These passions,like great winds,have
blown me hither and thither,in a wayward course,over a deep ocean of
anguish,reaching to the very verge of despair.

I have sought love,first,because it brings ecstasy--ecstasy so
great that I would often have sacrificed all the rest of life for a
few hours of this joy.I have sought it,next,because it relieves
loneliness--that terrible loneliness in which one shivering
consciousness looks over the rim of the world into the cold
unfathomable lifeless abyss.I have sought it,finally,because in the
union of love I have seen,in a mystic miniature,the prefiguring
vision of the heaven that saints and poets have imagined.This is
what I sought,and though it might seem too good for human life,
this is what--at last--I have found.

With equal passion I have sought knowledge.I have wished to
understand the hearts of men.I have wished to know why the stars
shine.And I have tried to apprehend the Pythagorean power by which
number holds sway above the flux.A little of this,but not much,I
have achieved.

Love and knowledge,so far as they were possible,led upward
toward the heavens.But always pity brought me back to earth.Echoes
of cries of pain reverberate in my heart.Children in famine,victims
tortured by oppressors,helpless old people a hated burden to their
sons,and the whole world of loneliness,poverty,and pain make a
mockery of what human life should be.I long to alleviate the evil,
but I can』t ,and I too suffer.

This has been my life.I have found it worth living,and would
gladly live itagain if the chance were offered me.

有三種簡單然而無比強烈的激情左右了我的一生:對
愛的渴望,對知識的探索和對人類苦難的難以忍受的憐憫。
這些激情象颶風,無處不在、反復無常地吹拂著我,吹過
深重的苦海,瀕於絕境。

我尋找愛,首先是因為它使人心醉神迷,這種陶醉是
如此的美妙,使我願意犧牲所有的餘生去換取幾個小時這
樣的欣喜。我尋找愛,還因為它解除孤獨,在可怕的孤獨
中,一顆顫抖的靈魂從世界的邊緣看到冰冷、無底、死寂
的深淵。最後,我尋找愛,還因為在愛的交融中,神秘
而又具體而微地,我看到了聖賢和詩人們想像出的天堂的
前景。這就是我所尋找的,而且,雖然對人生來說似乎
過於美妙,這也是我終於找到了的。

以同樣的激情我探索知識。我希望能夠理解人類的心
靈。我希望能夠知道群星為何閃爍。我試圖領悟畢達哥拉
斯所景仰的數字力量,它支配著此消彼漲。僅在不大的一
定程度上,我達到了此目的。

愛和知識,只要有可能,通向著天堂。但是憐憫總把
我帶回塵世。痛苦呼喊的回聲回盪在我的內心。忍飢挨餓
的孩子,慘遭壓迫者摧殘的受害者,被兒女們視為可憎的
負擔的無助的老人,連同這整個充滿了孤獨、貧窮和痛苦
的世界,使人類所應有的生活成為了笑柄。我渴望能夠減
少邪惡,但是我無能為力,而且我自己也在忍受折磨。

這就是我的一生。我發現它值得一過。如果再給我一
次機會,我會很高興地再活它一次。

『伍』 羅素《我為什麼而活》的寫作背景

羅素 《我為什麼而活》
What I have Lived For
------Bertrand Russell

有三種簡單然而無比強烈的激情左右了我的一生:對
愛的渴望,對知識的探索和對人類苦難的難以忍受的憐憫。
這些激情象颶風,無處不在、反復無常地吹拂著我,吹過
深重的苦海,瀕於絕境。

我尋找愛,首先是因為它使人心醉神迷,這種陶醉是
如此的美妙,使我願意犧牲所有的餘生去換取幾個小時這
樣的欣喜。我尋找愛,還因為它解除孤獨,在可怕的孤獨
中,一顆顫抖的靈魂從世界的邊緣看到冰冷、無底、死寂
的深淵。最後,我尋找愛,還因為在愛的交融中,神秘
而又具體而微地,我看到了聖賢和詩人們想像出的天堂的
前景。這就是我所尋找的,而且,雖然對人生來說似乎
過於美妙,這也是我終於找到了的。

以同樣的激情我探索知識。我希望能夠理解人類的心
靈。我希望能夠知道群星為何閃爍。我試圖領悟畢達哥拉
斯所景仰的數字力量,它支配著此消彼漲。僅在不大的一
定程度上,我達到了此目的。

愛和知識,只要有可能,通向著天堂。但是憐憫總把
我帶回塵世。痛苦呼喊的回聲回盪在我的內心。忍飢挨餓
的孩子,慘遭壓迫者摧殘的受害者,被兒女們視為可憎的
負擔的無助的老人,連同這整個充滿了孤獨、貧窮和痛苦
的世界,使人類所應有的生活成為了笑柄。我渴望能夠減
少邪惡,但是我無能為力,而且我自己也在忍受折磨。

這就是我的一生。我發現它值得一過。如果再給我一
次機會,我會很高興地再活它一次。

Three passions,simple but overwhelmingly strong,have governed
my life:the longing for love,the search for knowledge,and unbearable
pity for the suffering of mankind.These passions,like great winds,have
blown me hither and thither,in a wayward course,over a deep ocean of
anguish,reaching to the very verge of despair.

I have sought love,first,because it brings ecstasy--ecstasy so
great that I would often have sacrificed all the rest of life for a
few hours of this joy.I have sought it,next,because it relieves
loneliness--that terrible loneliness in which one shivering
consciousness looks over the rim of the world into the cold
unfathomable lifeless abyss.I have sought it,finally,because in the
union of love I have seen,in a mystic miniature,the prefiguring
vision of the heaven that saints and poets have imagined.This is
what I sought,and though it might seem too good for human life,
this is what--at last--I have found.

With equal passion I have sought knowledge.I have wished to
understand the hearts of men.I have wished to know why the stars
shine.And I have tried to apprehend the Pythagorean power by which
number holds sway above the flux.A little of this,but not much,I
have achieved.

Love and knowledge,so far as they were possible,led upward
toward the heavens.But always pity brought me back to earth.Echoes
of cries of pain reverberate in my heart.Children in famine,victims
tortured by oppressors,helpless old people a hated burden to their
sons,and the whole world of loneliness,poverty,and pain make a
mockery of what human life should be.I long to alleviate the evil,
but I can』t ,and I too suffer.

This has been my life.I have found it worth living,and would
gladly live itagain if the chance were offered me.

『陸』 《我為什麼而活著》的寫作背景

《我為什麼而活著》的寫作背景:

《我為什麼而活著》是羅素晚年為其所撰自傳而作的一則序言,文章以飽含情愫的如椽巨筆精要地概述了支配他一生的三種強烈的感情。

表達了他對摯愛與知識的執著追求,以及對人類和平與安寧的莫大關心,為我們彰顯了一個思想家的博大情懷和崇高的人格,令人肅然起敬。

本文是羅素的思想隨筆,從中可以窺見思想家羅素的崇高思想境界和偉大人格。「我為什麼而活著」?這樣的問題既簡單又復雜,既重大又往往被人忽視。

人為什麼活著?實際上這是人類始終關心的一個哲學命題,是人類對自身永恆的追問。他用文學的筆法,對這個永恆的命題作出了響亮的回答,通俗而生動的亮出了自己的思想。

(6)羅素我為什麼而活創作時間擴展閱讀:

賞析:

作者說:「這就是我的一生,我覺得值得為它活著。」確實,愛情、知識、同情,寫在了羅素生活的旗幟上,高高飄揚。他的追求激情,追求知識,關愛人類,從不同角度塑造了偉人羅素。

他追求愛情,他說:「在我所愛的那些女人身上,我欠下了很大的人情,如果不是她們,我的心地將偏狹得多。」他追求知識,生命不息,寫作不輟,一生留下七十多部著作和無數文章。

他把自己所有的智慧和力量都獻給了人類。他從小失去父母,一生坎坷,命運多舛,但他始終關愛人類:反對戰爭,反抗獨裁專制,追求世界和平。年輕時因反戰而鋃鐺入獄,在他老邁的晚年。

仍致力於禁核運動,奔走呼號,創立和平基金會。就在他逝世的當天,還為以阿戰爭給人民帶來的災難而憂心忡忡。這一切緣於他對人類的同情和愛心。

作者介紹:

伯特蘭·阿瑟·威廉·羅素(Bertrand Arthur William Russell,1872年—1970年),英國哲學家、數學家、邏輯學家、歷史學家、文學家,分析哲學的主要創始人。

世界和平運動的倡導者和組織者。主要作品有《西方哲學史》、《哲學問題》、《心的分析》、《物的分析》等。

羅素出身於曼摩茲郡一個貴族家庭。1890年考入劍橋大學三一學院,後曾兩度在該校任教。1908年當選為皇家學會會員。1950年獲諾貝爾文學獎,並被授予英國嘉行勛章。

1967年組織了斯德哥爾摩戰爭罪犯審判法庭,譴責美國在越南的政策。1970年在威爾士的家中去世。羅素不僅在哲學、邏輯和數學上成就顯著。

而且在教育學、社會學、政治學和文學等許多領域都有建樹。他前後期哲學思想變化很大,早期信奉新黑格爾主義,深信絕對、共相的存在,把數學視為柏拉圖理念的證據。

後來與摩爾一起叛離了絕對唯心主義,轉向新實在論。1961年,89歲高齡的羅素參與一個核裁軍的遊行後被拘禁了7天。他反對越南戰爭。

於1967年5月和薩特一起成立了一個被稱為「羅素法庭」的民間法庭,以揭露美國的戰爭罪行。1970年2月2日,羅素在梅里奧尼斯郡彭林德拉耶斯逝世。

他的骨灰被撒在威爾士的群山之中。其爵位由他與多拉·布萊克的兒子約翰·康拉德·羅素繼承,為羅素勛爵四世。

『柒』 羅素我為什麼而活著作者的理由是什麼

作者理由:追求激情,追求知識,關愛人類。
《我為什麼而活著》是《羅素自傳》的序言,作者是伯特蘭·羅素。本文是羅素的思想隨筆,從中可以窺見思想家羅素的崇高思想境界和偉大人格。

『捌』 羅素《我為什麼而活》

,以及對於人類苦難痛徹肺腑的憐憫。這些激情猶如狂風,把我伸展到絕望邊緣的深深的苦海上東拋西擲,使我的生活沒有定向。我追求愛情,首先因為它叫我消魂。愛情使人消魂的魅力使我常常樂意為了幾小時這樣的快樂而犧牲生活中的其他一切。我追求愛情,又因為它減輕孤獨感--那種一個顫抖的靈魂望著世界邊緣之外冰冷而無生命的無底深淵時所感到的可怕的孤獨。我追求愛情,還因為愛的結合使我在一種神秘的縮影中提前看到了聖者和詩人曾經想像過的天堂。這就是我所追求的,盡管人的生活似乎還不配享有它,但它畢竟是我終於找到的東西。
我以同樣的熱情追求知識,我想理解人類的心靈,我想了解星辰為何燦爛,我還試圖弄懂畢達哥拉斯學說的力量,是這種力量使我在無常之上高踞主宰地位。我在這方面略有成就,但不多。
愛情和知識只要存在,總是向上導往天堂。但是,憐憫又總是把我帶回人間。痛苦的呼喊在我心中反響回盪,孩子們受飢荒煎熬,無辜者被壓迫者折磨,孤弱無助的老人在自己的兒子眼中變成可惡的累贅,以及世上觸目皆是的孤獨、貧困和癰苦--這些都是對人類應該過的生活的嘲弄。我渴望能減少罪惡,可我做不到,於是我感到痛苦。
這就是我的一生。我覺得這一生是值得活的,如果真有可能再給我一次機會,我將欣然再重活—次。

『玖』 羅素我為什麼而活

What I have Lived For
——Bertrand Russell

Three passions, simple but overwhelmingly strong, have governedmy life: the longing for love, the search for knowledge, and unbearable pity for the suffering of mankind. These passions, like great winds, have blown me hither and thither, in a wayward course, over a deep ocean of anguish, reaching to the very verge of despair.
有三種簡單然而無比強烈的激情左右了我的一生:對愛的渴望,對知識的探索和對人類苦難的難以忍受的憐憫。這些激情象颶風,無處不在、反復無常地吹拂著我,吹過深重的苦海,瀕於絕境。

I have sought love, first, because it brings ecstasy--ecstasy so great that I would often have sacrificed all the rest of life for a few hours of this joy. I have sought it, next, because it relieves loneliness--that terrible loneliness in which one shiveringconsciousness looks over the rim of the world into the cold unfathomable lifeless abyss. I have sought it, finally, because in the union of love I have seen, in a mystic miniature, the prefiguring vision of the heaven that saints and poets have imagined. This is what I sought, and though it might seem too good for human life, this is what--at last--I have found.
我尋找愛,首先是因為它使人心醉神迷,這種陶醉是如此的美妙,使我願意犧牲所有的餘生去換取幾個小時這樣的欣喜。我尋找愛,還因為它解除孤獨,在可怕的孤獨中,一顆顫抖的靈魂從世界的邊緣看到冰冷、無底、死寂的深淵。最後,我尋找愛,還因為在愛的交融中,神秘而又具體而微地,我看到了聖賢和詩人們想像出的天堂的前景。這就是我所尋找的,而且,雖然對人生來說似乎過於美妙,這也是我終於找到了的。

With equal passion I have sought knowledge. I have wished to understand the hearts of men. I have wished to know why the stars shine. And I have tried to apprehend the Pythagorean power by which number holds sway above the flux. A little of this, but not much, I have achieved.
以同樣的激情我探索知識。我希望能夠理解人類的心靈。我希望能夠知道群星為何閃爍。我試圖領悟畢達哥拉斯所景仰的數字力量,它支配著此消彼漲。僅在不大的一定程度上,我達到了此目的。

Love and knowledge, so far as they were possible, led upward toward the heavens. But always pity brought me back to earth. Echoes of cries of pain reverberate in my heart. Children in famine, victims tortured by oppressors, helpless old people a hated burden to their sons, and the whole world of loneliness, poverty, and pain make a mockery of what human life should be. I long to alleviate the evil, but I can』t ,and I too suffer.
愛和知識,只要有可能,通向著天堂。但是憐憫總把我帶回塵世。痛苦呼喊的回聲回盪在我的內心。忍飢挨餓的孩子,慘遭壓迫者摧殘的受害者,被兒女們視為可憎的負擔的無助的老人,連同這整個充滿了孤獨、貧窮和痛苦的世界,使人類所應有的生活成為了笑柄。我渴望能夠減少邪惡,但是我無能為力,而且我自己也在忍受折磨。

This has been my life. I have found it worth living, and would gladly live it again if the chance were offered me.
這就是我的一生。我發現它值得一過。如果再給我一次機會,我會很高興地再活它一次。

『拾』 我為什麼而活》是羅素在什麼環境下寫的

1900年前後,在數學的集合論中出現了三個著名悖論,理發師悖論就是羅素悖論的一種通俗表達方式。此外還有康托爾悖論、布拉利—福爾蒂悖論。這些悖論特別是羅素悖論,在當時的數學界與邏輯界內引起了極大震動。觸發了數學的第三次危機。 悖論 讓我們先了解下什麼是悖論。悖論(paradox)來自希臘語「para+dokein」,意思是「多想一想」。這個詞的意義比較豐富,它包括一切與人的直覺和日常經驗相矛盾的數學結論,那些結論會使我們驚異無比。 悖論是自相矛盾的命題。即如果承認這個命題成立,就可推出它的否定命題成立;反之,如果承認這個命題的否定命題成立,又可推出這個命題成立 如果承認它是真的,經過一系列正確的推理,卻又得出它是假的;如果承認它是假的,經過一系列正確的推理,卻又得出它是真的。 古今中外有不少著名的悖論,它們震撼了邏輯和數學的基礎,激發了人們求知和精密的思考,吸引了古往今來許多思想家和愛好者的注意力。解決悖論難題需要創造性的思考,悖論的解決又往往可以給人帶來全新的觀念。 悖論有三種主要形式。1.一種論斷看起來好像肯定錯了,但實際上卻是對的(佯謬)。2.一種論斷看起來 好像肯定是對的,但實際上卻錯了(似是而非的理論)。3.一系列推理看起來好像無懈可擊,可是卻導致邏輯上自相矛盾。 羅素悖論定義: M:所有包含集合自身的集合; N:所有不包含集合自身的集合; 問:N∈M還是∈N。 如果N ∈M ,說明N 具備M 的特徵,根據M 的定義,N 包含集合自身, 但這和N 的定義矛盾;如果N ∈N ,說明N 具備包含自己的特徵,這與N 的 定義矛盾;但M +N 遍歷所有集合域,所以N 也不是空集。 於是,悖論產生。 羅素悖論例子: 世界文學名著《唐·吉訶德》中有這樣一個故事: 唐·吉訶德的僕人桑喬·潘薩跑到一個小島上,成了這個島的國王。他頒布了一條奇怪的法律:每一個到達這個島的人都必須回答一個問題:「你到這里來做什麼?」如果回答對了,就允許他在島上遊玩,而如果答錯了,就要把他絞死。對於每一個到島上來的人,或者是盡興地玩,或者是被吊上絞架。有多少人敢冒死到這島上去玩呢?一天,有一個膽大包天的人來了,他照例被問了這個問題,而這個人的回答是:「我到這里來是要被絞死的。」請問桑喬·潘薩是讓他在島上玩,還是把他絞死呢?如果應該讓他在島上遊玩,那就與他說「要被絞死」的話不相符合,這就是說,他說「要被絞死」是錯話。既然他說錯了,就應該被處絞刑。但如果桑喬·潘薩要把他絞死呢?這時他說的「要被絞死」就與事實相符,從而就是對的,既然他答對了,就不該被絞死,而應該讓他在島上玩。小島的國王發現,他的法律無法執行,因為不管怎麼執行,都使法律受到破壞。他思索再三,最後讓衛兵把他放了,並且宣布這條法律作廢。這又是一條悖論。 由著名數學家伯特蘭·羅素(Russel,1872—1970)提出的悖論與之相似: 在某個城市中有一位理發師,他的廣告詞是這樣寫的:「本人的理發技藝十分高超,譽滿全城。我將為本城所有不給自己刮臉的人刮臉,我也只給這些人刮臉。我對各位表示熱誠歡迎!」來找他刮臉的人絡繹不絕,自然都是那些不給自己刮臉的人。可是,有一天,這位理發師從鏡子里看見自己的鬍子長了,他本能地抓起了剃刀,你們看他能不能給他自己刮臉呢?如果他不給自己刮臉,他就屬於「不給自己刮臉的人」,他就要給自己刮臉,而如果他給自己刮臉呢?他又屬於「給自己刮臉的人」,他就不該給自己刮臉。 理發師悖論與羅素悖論是等價的。因為,如果把每個人看成一個集合,這個集合的元素被定義成這個人刮臉的對象。那麼,理發師宣稱,他的元素,都是村裡不屬於自身的那些集合,並且村裡所有不屬於自身的集合都屬於他。那麼他是否屬於他自己?這樣就由理發師悖論得到了羅素悖論。反過來的變換也是成立的。 影響 十九世紀下半葉,康托爾創立了著名的集合論,在集合論剛產生時,曾遭到許多人的猛烈攻擊。但不久這一開創性成果就為廣大數學家所接受了,並且獲得廣泛而高度的贊譽。數學家們發現,從自然數與康托爾集合論出發可建立起整個數學大廈。因而集合論成為現代數學的基石。「一切數學成果可建立在集合論基礎上」這一發現使數學家們為之陶醉。1900年,國際數學家大會上,法國著名數學家龐加萊就曾興高采烈地宣稱:「………藉助集合論概念,我們可以建造整個數學大廈……今天,我們可以說絕對的嚴格性已經達到了……」 可是,好景不長。1903年,一個震驚數學界的消息傳出:集合論是有漏洞的!這就是英國數學家羅素提出的著名的羅素悖論。羅素的這條悖論使集合理論產生了危機。它非常淺顯易懂,而且所涉及的只是集合論中最基本的東西。所以,羅素悖論一提出就在當時的數學界與邏輯學界內引起了極大震動。德國的著名邏輯學家弗里茲在他的關於集合的基礎理論完稿付印時,收到了羅素關於這一悖論的信。他立刻發現,自己忙了很久得出的一系列結果卻被這條悖論攪得一團糟。他只能在自己著作的末尾寫道:「一個科學家所碰到的最倒霉的事,莫過於是在他的工作即將完成時卻發現所乾的工作的基礎崩潰了。」 1874年,德國數學家康托爾創立了集合論,很快滲透到大部分數學分支,成為它們的基礎。到19世紀末,全部數學幾乎都建立在集合論的基礎之上了。就在這時,集合論中接連出現了一些自相矛盾的結果,特別是1902年羅素提出的理發師故事反映的悖論,它極為簡單、明確、通俗。於是,數學的基礎被動搖了,這就是所謂的第三次「數學危機」。 羅素的悖論發表之後,接著又發現一系列悖論(後來歸入所謂語義悖論): 1、理查德悖論 2、培里悖論 3.格瑞林和納爾遜悖論。 解決 羅素悖論提出,危機產生後,數學家紛紛提出自己的解決方案。人們希望能夠通過對康托爾的集合論進行改造,通過對集合定義加以限制來排除悖論,這就需要建立新的原則。「這些原則必須足夠狹窄,以保證排除一切矛盾;另一方面又必須充分廣闊,使康托爾集合論中一切有價值的內容得以保存下來。」1908年,策梅羅在自己這一原則基礎上提出第一個公理化集合論體系,後來這一公理化集合系統很大程度上彌補了康托爾樸素集合論的缺陷。除ZF系統外,集合論的公理系統還有多種,如諾伊曼等人提出的NBG系統等。公理化集合系統的建立,成功排除了集合論中出現的悖論,從而比較圓滿地解決了第三次數學危機。但在另一方面,羅素悖論對數學而言有著更為深刻的影響。它使得數學基礎問題第一次以最迫切的需要的姿態擺到數學家面前,導致了數學家對數學基礎的研究。而這方面的進一步發展又極其深刻地影響了整個數學。如圍繞著數學基礎之爭,形成了現代數學史上著名的三大數學流派,而各派的工作又都促進了數學的大發展等等。 以上簡單介紹了數學史上由於悖論而導致的三次數學危機與度過,從中我們不難看到悖論在推動數學發展中的巨大作用。有人說:「提出問題就是解決問題的一半」,而悖論提出的正是讓數學家無法迴避的問題。它對數學家說:「解決我,不然我將吞掉你的體系!」正如希爾伯特在《論無限》一文中所指出的那樣:「必須承認,在這些悖論面前,我們目前所處的情況是不能長期忍受下去的。人們試想:在數學這個號稱可靠性和真理性的模範里,每一個人所學的、教的和應用的那些概念結構和推理方法竟會導致不合理的結果。如果甚至於數學思考也失靈的話,那麼應該到哪裡去尋找可靠性和真理性呢?」悖論的出現逼迫數學家投入最大的熱情去解決它。而在解決悖論的過程中,各種理論應運而生了:第一次數學危機促成了公理幾何與邏輯的誕生;第二次數學危機促成了分析基礎理論的完善與集合論的創立;第三次數學危機促成了數理邏輯的發展與一批現代數學的產生。數學由此獲得了蓬勃發展,這或許就是數學悖論重要意義之所在吧,而羅素悖論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理性不能回答關於其自身的問題,這個問題在康德時期就發現了。邏輯存在無法彌補的漏洞,卻是人了解世界的唯一途徑。到頭來你會發現,不是否定理性就是否定信仰。因為所謂唯心唯物之爭都是建立在這樣不完備的邏輯體繫上的純粹理性科學。既然理性無法對其自身做出判斷,那麼選擇立場就不能以理性為依據,從而變成一種實質上的迷信。當然如果你堅持要說自己的立場是合乎所謂的科學或實踐的,那麼其實你既不屬於唯物也不屬於唯心,本質上只是一種泛經驗主義或者泛邏輯主義罷了。當然,這里的邏輯主義當然不是羅素的那個,只是一個形象點的稱呼而已。

熱點內容
為什麼下面會流出乳白色的東西 發布:2024-09-21 12:45:23 瀏覽:26
小米手環為什麼沒開通天府通 發布:2024-09-21 12:20:48 瀏覽:300
狗為什麼4天不吃東西 發布:2024-09-21 12:20:39 瀏覽:88
飢荒為什麼一直找不到發條騎士 發布:2024-09-21 12:20:03 瀏覽:878
為什麼蘋果橫著切會有星星 發布:2024-09-21 12:18:20 瀏覽:80
為什麼雙12淘寶變黑白了 發布:2024-09-21 11:48:49 瀏覽:151
為什麼在抖音買了東西沒有取件碼 發布:2024-09-21 11:48:04 瀏覽:735
為什麼一晚上沒睡腿疼 發布:2024-09-21 10:35:40 瀏覽:854
女孩子變胖是因為什麼 發布:2024-09-21 10:35:38 瀏覽:42
為什麼晚上起床尿尿腿軟 發布:2024-09-21 10:19:57 瀏覽: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