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半夜時分 » 學習時間管理為什麼做事低效

學習時間管理為什麼做事低效

發布時間: 2023-08-17 21:25:39

A. 「時間管理」為何總是無效

有個讀者說,他做事情總是拖延,問有什麼解決的好辦法。

我沒有辦法,因為我不知道他說的拖延是哪種拖延。是明明很簡單的事情比如訂火車票,知道做完就沒事了,但就是拖著不去呢,還是很重要的事情一直想著要去做,比如准備考試,但總是被一些瑣碎的事情所打擾?或者是懶床?答應別人的事一直未能完成?

不同的拖延有不同的原因。

我最近對這樣一種拖延比較感興趣,比如燕子說她把自己關在屋裡一個星期,只為了做課件。她認為課件是個很重要的事,所以為此拿出大把時間,但正是因為有了大把時間,她就開始拖延了:一會兒抹抹桌子,一會兒洗個衣服,反正有的是時間嘛。她還因此遏制了想去咖啡館坐一個下午的沖動——等把工作完成了再去也不遲。

這樣的心理狀態並不陌生,我記得以前為了趕一本書稿剩下的三分之一,我也是讓「趕書稿」這個工作把自己束縛得緊張而焦慮。緊張是說,我得總想著我該做的工作,焦慮是說我不知道這個工作被完成的確定日期。這帶給我這樣一種感受:對重要事情的控制覆蓋了其他事情,整個生活(至少是目前這一段)放眼望去只有這一件事最大,其他事物都在它的下面,隱而不見。

覆蓋整個生活的不是「重要的事情」,而是「對重要事情的控制」,這兩者有很大的區別。因為人的緊張和焦慮恰恰是「想控制而不得」才生出的。什麼意思呢?你眼裡的那件重要的事,你對它沒有把控,你不知道它被完成後的全貌是什麼,你也不知道它會以怎樣的速度和行程前進。

假若這件重要的事就像你在紙上寫一個字那麼可控——起筆、轉承、收筆,你在寫第一筆的時候,就已經完全熟悉以後的筆劃怎麼操縱,而它被寫完之後的樣子正如你之前想像的那樣——你就不會想到要去控制它。因為熟悉本身就是可控的,對於陌生和未知的事物才會不由自主想到「要去控制它」。

如果你認為你正在做一件不可控的事情,或從事一項不可控的工作,尤其它還是不能在短時間內完成的,那麼,它們對你來說就是懸而未決的。猶如故事中講到的那個住在樓下等候樓上的小孩將第二隻靴子重重踢掉的老爺爺一般,你在第二隻靴子落下之前一定會緊張地等待,直到你聽見靴子落地的聲音才會踏實。踏實了才會心情愉悅,緊張是不會帶來快樂的。

有一天中午,我去附近的餐館吃中飯回來,路過小區里一片不知名的小樹苗。那些樹苗有一人多高,在春天和著微風的陽光下,半個手指那麼長的小葉子綠得發亮,隨風顫栗搖擺,整個場景被注入一抹童話般的夢幻色彩。那一刻,所有的聲響都隱退,時間好像也不存在了,只留我和我感受伸展在煦日當空之下。

有時候我總是忘記自己的閑情逸致,內心被太多接下來要做的事情所佔滿。當我太多考慮那些要做的事情時,我是沒有辦法注意到身邊的景物和它們的變化的。於是,就在那童話般的夢幻色彩的當下,我突然意識到,自己是如何控制,控制那些不知結果的未來、不知全貌的結果、不知過程如何發展才能獲得的全貌。

似乎只有通過控制,才能把握安全。但也恰恰在這個控制的過程中,才忽略了當下,因為所有的心思僅在於如何才能應對不確定的未來,以及如何使未來符合自己的想像。焦慮也因此而起。

這似乎是一個悖論:為了安全而去控制,反倒因為控制而變得焦慮,越焦慮越感受不到安全。

其實,能量流動的方向反了,正確的方向應該是:越不控制,越能感受到安全與滿意。

什麼是不控制呢?就是把眼睛和感受放在當下,暫時不管其他事物,隨著時間的流逝,其他事物也陸續會變成當下。一如我在某一刻恍然大悟一般,注意到那些隨風顫栗油光發亮的小樹葉,那一刻是真的現世安穩歲月靜好。至於我要寫的文章還沒有寫完,這並不耽誤我在小樹苗旁邊流連並仔細研究每一片樹葉的脈絡走向。待我走回家裡,坐在電腦前,我的文章就又變成了像小樹苗一樣的當下。

所以,為什麼不能好好分配時間呢?是因為控制,是因為總要力圖抓住一些不可控的東西,好像把所有不可控的都變成可控的,人才可以得到安慰。

其實世間不可控的事物太多了,人們做不到控制所有事物這是常態,不接受這個常態才是緊張和焦慮的根本所在。

可是,人確實會因為可控才感覺到安全和舒適,所以我不由得會想到,這就是時間管理的精髓所在吧?即把不可控的工作和任務分配到可控的時間段中去,絕不要讓更加不可控的內容參與進來。能做到這一點的人絕對可以高效利用時間。

舉個例子,就拿燕子做課件,或者我趕一本書稿這事來說,課件和書稿什麼時候可以完成,以及它們能不能讓其他人滿意,這是不可控的,所以不要在這些方面浪費精力和時間,不要讓它們來決定任務的進程。

那麼什麼是可控的呢?時間!

對,是時間。我們都知道一個小時有60分鍾,一天24小時,時間的流逝速度不會因任何人而有所改變。那麼就可以每天拿出兩三個小時甚至一個小時的時間,用這個「固定」的東西去抓住或包裹那些「不固定」的東西,當然你要盡可能往固定的時間里填內容,即不浪費時間,專心做當下的那件事。當你明白一段時間有始有終,並非常確定什麼時候可以開始、什麼時候可以結束時,做到不浪費時間並不困難。

如此,當時間過去,許多不確定的事物就變成了確定的。這無疑是消除緊張和焦慮,讓自己變得安全而愉悅的最好的辦法。

當我學會不控制那些未知的事物,並把它們填入每天上午固定的兩三個50分鍾的時間段內時,我已然變得很輕松,而且工作效率提高了很多。我最樂意告訴自己的一句話就是:

今天的工作已經做完,明天的工作明天再說。

B. 學生都存在的時間管理問題以及解決的對策

低段小學生尤其是一年級新生,由於受年齡特點和家庭環境影響,在學習時間利用方面存在著「缺少時間觀念、注意力易轉移、完成作業拖拉、缺乏條理與整潔」等問題。具體有哪些?該怎麼應對?我整理了相關資料,希望能幫助到您。

學生都存在的時間管理問題

1

暑假來了,孩子們放鬆了不少,可是家長卻犯愁了。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在學業上表現優異,像清華北大的學霸們一樣能夠自主管理好時間,暑假自然不能懈怠。可實際情況不容樂觀:

「我家孩子都初二了,在學習方面卻越來越拖拉磨蹭,沒有時間概念。玩的時候很開心,叫他做作業就各種不耐煩,典型的那種你在旁邊急死,他也無所謂,怎麼說都沒用……

「總是要到最後一分鍾才知道學習任務沒完成;永遠在磨蹭和慢騰騰,五花八門地出錯;面對喜歡的書愛玩的游戲,總是欲罷不能……」

上面這些情況都是拖拖拉拉、自控力低、沒有學習興趣的表現,但不少認真用功、自律意識很強的孩子也存在著不少時間管理的問題:

「我的孩子要中考了,花了很多的時間去學習,幾乎達到極限了,周末帶她出去玩都擠不出時間,看到她這么用功看書做題但進步仍然十分有限,我和她爸都十分心疼。」一位來自海淀的媽媽說道。

「老師上課占據了絕大部分的時間,又布置好多好多的作業,孩子每天做個物理作業都要花2個小時,哪裡來的時間去寫其他作業?」同樣來自北京海淀的媽媽說道。

經調查發現,94%的學生都存在時間管理上的問題,有的拖拖拉拉,有的不會合理安排時間,這主要有以下兩方面原因:

孩子認知發展的階段性:

尚未建立完整的時間感知:時序、時距和時間點 、注意力短,自控力低、對時間管理沒有需求、對重要性、優先順序沒有概念、對學習任務沒有興趣......

家庭教育中的不足:

要求太高、任務太多、沒有清晰的規則、控制型親子關系造成的逆反心理、家長沒有示範時間管理.......

2

時間管理是一個比較大的話題,對於在校的中小學生來說,時間管理就是高效地利用有限的時間,實現學習目標。

缺乏時間管理能力可能對孩子的學習生活造成困難,不僅影響著孩子們的學業成績,還影響他們的心理健康。

能夠有效利用時間、合理安排時間的孩子,將對學習更有主動意識,提高學習的效率,對學習成績產生直觀的影響,還能建立正確的時間觀念、培養誠信品質、增強主動性和休閑時間、甚至有助於減少親子關系中的沖突。

試想你的孩子有沒有出現過以下這些情況:

l 回家之後不知道要干什麼,一問才知道要做的事情很多;

l 寫個作業一會去吃個水果,一會兒去趟衛生間,一個小時作業花了3個小時;

l 語文數學外語物理課不肯花時間學習,手工興趣小組課卻樂意花幾個小時;

l 題目做完之後不檢查,也不去核對答案,更不看錯了的地方;

l 越是重要的事情,老師給的時間越長,孩子越是拖拉的厲害;

l 做題的速度簡直讓烏龜都汗顏;

l 書桌跟垃圾堆沒有區別,每次要學習,找試卷就需要十分鍾;

l 喜歡和個別題目死磕。

.......

相信孩子們或多或少都會出現這些無序的表現,這些表現都是需要養成時間管理素養的信號。

小學生學習時間自我管理能力的培養

一、找一找:時間都去哪兒了

【活動一】同樣的一天,同樣的學習內容,別的小朋友不但完成了作業,還玩得很盡興,而小朋友B老被老師催著完成作業,課間也不能玩個痛快。小B的學習能力並不次於大家啊,似乎他的時間總比別人少一點。他的時間去哪兒了?請小朋友一起來幫忙。

學生1:我們開始寫作業了,他還在書包里找什麼東西,浪費了好多時間。

學生B:我是找卷筆機帶了沒,因為鉛筆頭粗了。

學生2:我都提前在家裡卷好5支鉛筆,不帶卷筆機。

學生3:我還看見他經常用橡皮筋把兩支鉛筆綁起來,像寶劍一樣。寫字的時候還轉來轉去玩。

學生4:他做做停停的。數學老師說他:又在發呆了,快抓緊時間啊,不然下課都完不成。

師:小B,他們找得對不對?你有什麼想法?

學生B(不好意思):對,我會改正的。

……

最有效的方法是教師悄悄地用手機錄下這類「磨蹭王」的課堂行為,然後讓他自己找一找時間去哪兒了。

【活動二】講《時間老人與流浪漢》的故事。討論:流浪漢老了想好好做事,痛哭自己的時間卻沒了。他的時間去哪兒了?

學生1:他小時候玩彈珠,長大後玩紙牌,時間都用來玩了。

學生2:時間老人給他的時間其實很長,從小時候到老,都是他自己玩沒了的。

通過這些活動,大家明白了時間對誰都是公平的,只是自己沒管理好。童年是學習的黃金時代,記憶力好,接受新事物快。「少年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就是告誡我們一定要從小珍惜時間。教師還可以發動學生搜集一些古今中外名人愛惜時間的故事和關於時間的名言警句,增強大家的惜時意識。

二、比一比:時間是根橡皮筋

時間是個看不見、摸不著的抽象物,如何讓小朋友感受到時間的長度呢?可設計一些趣味比賽。

【比賽】一分鍾會變長

先發下本子,宣布開始寫生字,老師暗中計時,統計每個人一分鍾內寫下的字數。然後宣布一分鍾寫字比賽,要求寫好每個字,質量不好的不算,統計一分鍾寫字的個數。對照前一次就會發現大家寫的字數都增多了,難道這一分鍾變長了?大家會心地笑了,原來是比賽中更專心、更有緊迫感的緣故。

時間管理最重要的是珍惜現在,做事不拖拉。為促使學生按時完成作業,可以請家長記錄孩子完成作業的時間。家長先根據孩子平時作業情況給出一個稍有盈餘的時間期限,要求孩子在規定時間內完成。如果完成得好就進行獎勵。

開展課堂小競賽。要在規定時間內完成課堂作業,對認真快速准確完成作業的孩子給予獎勵,如可以得到一顆五角星,書寫美觀的再加一顆星,再與學校「綠卡行動」相結合,十顆五角星換一張綠卡。對於作業有困難的學生進行個人縱向比較,多多鼓勵,讓學生感受到自己的進步。久而久之,孩子們會不斷提高作業的速度和質量,慢慢地體會到抓緊時間學習的重要性。

三、試一試:學做時間小主人

學習要高效,就得確立學習目標。學習目標應由學生自己制定,學生參與的成分愈高,對實現目標的承諾愈重,學生會愈努力。教師應指導學生確立一目瞭然、可檢測的學習目標。例如,學生制訂的目標可以是:在10分鍾之內將一篇課文讀通順,讀正確。確立好目標後,就得心無旁騖地去完成。同時有幾個目標要完成,特別要強調區分「工作」的主次、輕重、緩急,哪些要先做,哪些可以後做。

對於小學生來說,時間管理最難做到的是合理安排學習時間和游戲時間。為此我們開展活動讓學生自己來嘗試安排時間。

【嘗試一】輕重緩急巧安排

課間十分鍾的安排最能反映學生的時間管理意識,可以說這十分鍾就是一個縮影。先請大家列出課間十分鍾要完成的目標項目:上廁所、喝水、做下節課課前准備、游戲等等,然後自由安排先後順序,老師在教室內觀察。上課後交流反饋:把課前准備工作放最後的學生鈴聲響了才進教室整理書;做下節課准備的學生上課很慌亂;把上廁所放最後事項的學生幾乎都遲到,有幾個進了教室後又跑出去上廁所;把游戲放最後的學生最坦然。

下一節課,各自調整先後順序再試一試。如此多次嘗試後,學生得出一個公認的合理次序:先做課前准備,因為人還在座位上,最方便完成,而且很重要;再喝水、上廁所(如果需要),這也是很重要的事;最後安排休息和游戲,因為這些事相對次要一點,而且前兩項都完成了才能一直玩到鈴聲響,不用心裡惦記著,很放鬆。識字是低年級學習的重點內容,學習生字後還要擴詞運用,老師要求小朋友先把生字卡片讀2遍,再寫擴詞。可大多數小朋友都很自信,認為已經和大家一起學過了,不需要再讀。事實上很多學生需要邊做邊翻卡片,效率很低。筆者開展了下面這項活動。

【嘗試二】磨刀不誤砍柴工

根據學生自己的選擇將其分成兩隊,每隊各18人。A組學生學後就寫,不會的翻卡片找;B組在學習生字後先自己讀2遍卡片,再做生字擴詞,完成後交上來統計。

從速度上來看B組優勢不是很大,但從後續的聽寫來看,差異就非常明顯。

通過這樣的嘗試練習,學生懂得了在求快的時候更要講究實際效果。熟讀,邊讀邊記是學習的有效准備,學習的任何一項准備都不會是白白浪費時間的,正如「磨刀不誤砍柴工」。

四、創一創:學習環境無干擾

固定的學習區域不但能促進學生快速地進入學習狀態,提高學習效率,而且有利於學生養成學習的條理性。良好的學習環境有利於學生保持學習的專注性和持久性。小學生在學習時間管理方面缺乏意志力,注意力容易轉移,因此創造一個無干擾的學習環境尤為重要。

【創設一】一個相對單一的學習區域。一張獨立的書桌是每個家庭都能給孩子提供的,桌子上除了必要的學慣用品,其他無關物品都不應該放置。學慣用品盡量以實用為主,簡單美觀即可,不要買花里胡哨的、功能多樣的文具,尤其是玩具型的。有條件的家庭可以讓孩子在書房學習,書房的布置必須與學習功能相匹配,不能兼具娛樂功能。

【創設二】一段相對寧靜的學習時間。孩子學習時,家裡要盡可能創設一個學習的氛圍。家長可以在邊上看書閱報,讓孩子明白每個人都應該不停地學習。若家長連半小時的學習都做不到,又憑什麼要求孩子一整天都認真學習呢?切不可在這段時間里看電視、玩電腦。

讓孩子自己參與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孩子會有認同感。要讓孩子明白在規定的學習時間里不能做和學習無關的事情,學習的時候就要專心地學,玩的時候可以盡情地玩,一張一弛,勞逸結合。高效率的學習是節約時間的關鍵,專心致志則事半功倍。

五、練一練:確立學習時間段

合理利用最有效的學習時間是高效學習的關鍵,所以學生自己編排的學習時段應該是最能專心學習的時間,也就是說,有規律地利用時間是增強學習效果的好辦法。根據巴甫洛夫條件反射原理,如果在固定的時間學習固定的科目,每當打開書本,大腦的有關部位就會不由自主地興奮起來,從而取得更好的效果。

【練習】學校統一的早讀課為7∶50-8∶00,只有10分鍾,但學生到校的時間參差不齊,前後相差半小時多。這段時間很難要求先到學校的學生一直早讀,一方面是因為他們自控力達不到,另一方面是因為學生若一直讀很累,而且效果也不好。我班就另行規定:早讀課鈴聲響之前自行閱讀,可以讀課外書。如此堅持一年後,學生一到學校就會去班級圖書角拿一本書來看,安靜而投入,不需要班幹部虎視眈眈地盯著。

C. 為什麼你的時間管理沒有效果解決辦法在這三點里

文/墨爾本的夏天

工作越來越忙,方案要交,總結要寫,客戶問題要處理,加班成為常態;同時還要照顧家庭,輔導孩子作業做家務;而你自己還想花時間學習一門課程,提升自己的技能 ,卻發現根本沒有時間。

家庭、工作、學習對我們的時間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很多時間管理的方法也應運而生,番茄鍾,清單法,四象限法,還有配合手機使用的各種APP。

但我們卻常常發現,用了那麼多時間管理工具,對我們來說好像沒什麼效果,看起來很完美的時間管理方法,並沒有幫助我們提高工作效能,也沒有讓我們擁有更多的時間我們的生活工作依然一團亂麻。

為什麼我們不能像那些成功人士一樣,工作成就卓著累,兼顧家庭,同時還有擁有精彩的個人生活。

這背後有什麼深層原因嗎?

原因在於很多人只是了解時間管理工具的表層,沒有發現其深層的邏輯。

時間管理的本質是用有限的時間以 最好的狀態 去 完成 對我們 最重要的事情 ,從而使我們的時間產出價值最大化。

不難看出其中除了時間因素,還包括 做正確的事 , 最佳狀態,完成三個要素。

事實上,要想用好時間管理工具,我們還必須做好這三件事情,否則任何的時間管理方法工具對我們來說,都很難解決我們時間管理的困境。

時間管理的目的,在於讓我們時間產出價值最大化。時間管理的目的,不是盡可能的多做事,提高做事效率。

時間的供給是缺乏彈性,每天再怎麼努力也多不出一小時來,那些事業成功的人,並不是比你努力的時間多少倍,而是他們選擇了正確的事項,來投入自己的時間, 簡言之,就是他們選擇了價值更大的事情,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選擇比努力更重要。

因此,時間管理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核心——要事第一,慎重的篩選你的目標事項。

古典老師說:為什麼我們的效能不高?原因不是做事少了,而是太多。大家都是24小時,怕的真的不是優秀的人比你還努力,因為努力這個事情個體差異不會超過50%。但是人和人之間價值差異會百倍,因為怕的是優秀的人做的事情比你高價值很多。

我們所熟知的80/20法則,核心意思是說80%的價值來自於20%的投入,它幾乎適用於一切場合,所以我們要做的,就是把最有價值20%的目標找出來,然後投入80%的精力在其中,然後放棄掉其他80不重要的。因此,學會取捨非常重要。

《精要主義》一書中說: 「成功的關鍵,是要有目的的,深思熟慮的,戰略性的淘汰那些不重要的事情,不僅僅是擺脫那些明顯浪費時間的事情,還要學會減少,簡化,並通過淘汰其餘一切來聚焦於絕對重要的事情。」

喬布斯回到蘋果之後做的第一件事情 ,是精簡產品線,當時蘋果有一百個產品產品,消耗了大量的資源,喬布斯砍掉了90%,只留幾個產品,並集中精力把這幾個產品做到極致,才就有了我們熟悉的iPhone、ipad等。

首先要有明確對你最重要的事項有哪些,刪除那些不重要的,精簡自己的工作事項,否則再多時間也是浪費在哪些不重要的事情上。

樊登讀書會創始人樊登,曾在節目中講到自己的戰略聚焦的事例,有一段時間自己的工作很忙,又要做讀書會,還要到處去演講,給企業做培訓上課,後來經過反思,他決定以後只專注和樊登讀書會有關的事情,他曾一天內拒絕了幾十萬的企業內訓機會,雖然很心疼,但是他依然堅持自己認為正確的事情,因為他知道其他的事情,並不是他的戰略領域。

很多時候我們忙碌,是因為我們做了太多不重要的事情,因此學會取捨聚焦非常關鍵。

如何判斷一件事情是否值得做,采銅在《精進》一書中提出一個方法:

我們應該多做長半衰期的事情,避免半衰期的事情。

像學習,健身,擴展人脈,經營家庭這些都屬於價值半衰期較長的事情;而消費,吃大餐,刷朋友圈,則屬於價值半衰期短的事情。

采銅建議多做長半衰期的事情,和美國管理大師史蒂芬•柯維提出的「專注於重要事情」的說法有異曲同工之妙。

史蒂芬•柯維在《要事第一》一書中提出了一個時間管理理論——「四象限法則」。

所謂「四象限法則」,就是按照工作的重要和緊急程度,將日常的事項分為四個象限: 重要而且緊急、重要但不緊急、不重要但緊急、不重要而且不緊急。

為什麼日常工作中,會有這么多緊急的事情呢?

史蒂芬•柯維認 為我們總是忽視那些重要不緊急的事,一推再推,比如健康、學習、培訓、計劃這些,所以後面才會頻繁發生緊急狀況。

斯蒂芬 柯維認為,我們要擺脫每天忙亂,到處救火的狀態,需將更多的時間投入到重要但不緊急的事情中來,只有當這些重要的事情提前都做好了好了,後面的緊急突發事件才會會越來越少。

我們要學會對自己的事情分類,逐步從不重要的事情中擺脫出來,集中於重要的事情,才能最終從根本上解決自己時間管理的問題。

任正非說:華為永遠不在非戰略領域消耗戰略性資源。

戰略領域就是對企業發展全具有長遠意義價值的事情。

華為因為聚焦在自己戰略方向,只在正確的項目投入資源,不做和戰略方向不一致的任何項目,哪怕是很好的機會,因為華為的專注,使得華為在它的戰略領域里取得了驕人的成績。

企業管理如此,個人管理也是一樣。

在我們實施管理時間時,首先要找到對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真正重要的事情,明白事情對自己的重大意義,刪減那些不重要的事情;然後專注於真正重要的事,把自己的寶貴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在其中,才能讓自己的時間價值最大化。

你加班加點完成了一天忙碌的工作, 下班後本計劃准備學習一些新的課程,或者打算好好陪小孩玩游戲,亦或是想分擔做一些家務,卻發現自己根本沒有精力,一絲力氣也沒有了。

這種情況相信大家一定不陌生。

很多時候我們制定的計劃完成不了,不是因為沒有時間,而是到了該做事情的時候,卻發現自己沒有精力。要麼計劃被拖延,要麼沒有效率。

相信這是大多數人都會遇到的一個情景,時間管理最大的問題不是沒有時間,而是我們缺乏充足的精力。

因此為了有效的管理時間,首先要管理好我們的精力,這樣在任何有時間的時候,我們才能有充沛的精力,以最佳的狀態去完成自己的計劃。

吉姆•洛爾(Jim Loehr),心理學家,也是精力管理訓練系統的創始人,《高效能人士的精力管理》一書作者。

他常年為頂級運動員、奧運冠軍做精力管理訓練,同時也為職場人士做精力管理咨詢,他提出我們的精力由4個相互獨立又彼此關聯的部分組成: 體能、情緒、思維、意志。

這四個部分構成了精力金字塔結構。

精力的4個組成部分會相互影響,越是底層的部分對我們的影響越大。

體能影響情緒: 身體對情緒的影響,這一點相信大家都很容易理解。

身體不好的時候,情緒狀態也不好這一點不難理解,當你感冒發燒,或者連續熬夜之後,你的狀態和情緒很難保持平和、積極、樂觀。

如果生病住院,那就更談不上任何的精力和狀態。

情緒對思維的影響:在情緒不佳的時候,做判斷容易失誤。

當上司對你的方案橫加指責,劈頭蓋臉批評後、被難纏的客戶無理取鬧、跟女朋友大吵一架之後,是不是連續幾天工作都沒有心思呢?

情緒是我們日常活動的心理背景,會嚴重影響我們的狀態和效率,如果沒有良好的情緒,我們就無法高效的去完成我們的計劃,時間管理就變成了空談。

思維對精神動力的影響: 很多強大的意志力背後,其實是強大的思考能力,你的思維不清晰的時候,格局和眼光都會受到影響,很難發現事物背後的意義。

因此我們就可以總結這樣的公式:

高效的精力= 體能充沛+情感鏈接+思維清晰+動力。

吉姆•洛爾在書中支出,多數職場人士都是只會線性的消耗自己的精力,卻不注意儲存和恢復精力,長期如此,就會導致精力水平下降,工作效能不佳,最終面臨巨大的危機。 而那些表現優秀的人都是注意儲存和恢復精力的人。

丘吉爾在二戰的時候,無論戰況如何緊急,都要睡午覺。拿破崙在行軍打仗的時候,一有時間就會小睡片刻。

馬雲、王健林、普京等等都是如此。

他們往往都是身體健康,注重鍛煉和養生;同時能夠保持積極樂觀的情緒;他們在做事情的時候,能夠保證思維清晰,注意力集中;對自己所做的事情強大的使命感和意義感,所以能夠獲得充分的精神動力。

如果我們想成為善於管理時間的高效能的人士,精力是基礎,我們可以按照精力金字塔的四個部分,去管理和提升我們的精力水平。

我們要照顧好自己的身體,充足的睡眠,均衡的營養;建立密切的鏈接人際,培養積極健康的情緒;訓練自己的大腦思維,注意能力;找到自己的事情背後的價值和意義,有足夠的動力。

精力就如同像一輛汽車的油,如果油箱里沒有油,再好的汽車也寸步難行。

因此我們在注重時間管理的同時,一定要注意管理好自己的精力,充沛的精力才是時間管理的能量之源。

這樣的經歷你一定不陌生,本來計劃晚上去鍛煉身體,但下班之後卻只想躺在沙發上刷手機。原來計劃好周末讀一本書,到了時間卻連書翻也不想翻。

對於很多人來說,制定的計劃不能完成,除了時間精力不足的因素之外,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就是拖延。

於爾根沃爾夫在《專注力》一書中說,當我們拖延的時候,我們會做各種事情,就是不會去做我們該做的事情。

拖延讓我們看起來很忙碌,卻不做那些真正有價值的事情,事實上只是假裝在努力,陷入了低效的忙碌。

關於解決拖延症的書有很多,方法也很多,在這里重點推薦兩個個人覺得很有效的方法:

1、微策略 ——設置無壓力的小目標,讓開始無阻力

史蒂芬•蓋斯《微習慣》裡面的微行動策略。就是對於我們想要做的事情制定一個小的不能再小的目標,減少行動的阻力,從而完成計劃。

根據牛頓第一定律,物體都是有慣性的,當處於靜止狀態的時候它會維持靜止。

人的行為也是一樣,你躺在沙發上不動時,大腦傾向於維持這種狀態。而當你一開始行動的時候,你就處於行動當中,而行動也是有慣性的,一旦開始堅持乃至超額完成目標。就變得非常的容易。

比如說你想跑步,不要制定每天堅持跑30分鍾這樣宏偉的計劃。太好的時候可能還能堅持,一旦你的激情期過了或者疲倦的時候,狀態不佳的時候,只是想想跑30分鍾,就會給你的心理造成巨大的壓力

但是如果你把這個目標定為5分鍾。或者只是把進一步成穿上跑鞋走到外面去這樣的目標,你的心理壓力就不會那麼大。

解決拖延的重要步驟,就把你要做事項,設定一個非常小的行動目標,完成它對你的心理幾乎沒有壓力,即使你狀態不好的時候,也能夠輕松完成,這對於完成目標是至關重要的。

2、執行意圖——針對障礙,設定具體的行動策略

第二個有效的策略,就是採用執行意圖的方法。

執行意圖是由心理學家彼得·M·戈爾維策提出來的。

他發現僅僅有目標和計劃是沒用的——因為目標執行一旦遇到障礙,計劃往往就變成了紙上談兵。

於是他發明了有一種應對機制可以有效克服這種現實障礙:

比如,有一位演講大師就採用這樣的策略,如果自己在演講時,自己緊張,那就講一個自己非常熟悉的笑話來開場。

比如你計劃完成跑步計劃,要提前設好一個應對機制:如果你覺很累,不想動的時候,你就穿上跑鞋出去走一圈,告訴自己出去再說,讓你完成計劃的概率會大大增強。

我們在制定自己計劃的時候,提前設想好我們可能遇到的障礙,當這個障礙發生的時候我們便制定一個具體的策略來應對,持續的強化,直到讓它成為一種習慣的模式。

通過克服拖延症,提高自己的執行力,我們可以專注於真正重要的事情,提高我們時間管理的效果。

小結

簡單的時間管理並不能解決我們時間不夠的問題,我們必須解決時間管理背後的深層邏輯,就是用有限的時間以最好的狀態去做最重要的事情,從而是我們的時間產出價值最大化。要實現這個目標就必須做到:

D. 為什麼你知道那麼多的時間管理方法卻管理不好時間

為什麼我們讀了很多關於時間管理的書,聽了很多關於時間管理的分享,知道了很多時間管理的方法卻依然管理不好時間呢?先問問自己有沒有掉進時間管理的坑裡。

一、時間管理的意識不夠強烈

你的身體上有個小疙瘩你不會想到去醫院,但是疙瘩變大了長膿了,你保證立馬就想去找醫生尋求治療的方法。時間管理也是這個道理,只有你的痛夠深,你才會把時間管理落實到行動上。

有的人雖然覺得需要進行時間管理,但是另一方面又覺得自己每天的生活很規律,似乎沒有什麼能夠去改變的,想與做產生分歧,於是就一直拖著,嘴裡喊著時間管理,行動上卻不去管理自己的時間。

如果你遲遲沒有把時間管理落實到行動上肯定是因為你還沒有時間的緊迫感,對時間管理的意識還不夠強烈。如果足夠強烈了,即使不看書你也會摸索適合你的時間管理的方法。因此進行時間管理之前先 問問自己為什麼要進行時間管理,如果不進行時間管理的後果是什麼 。

只有具備強烈的時間管理意識了,你才會去進行時間管理。如果沒有強烈的意識和目標,是不會有做事的動力。如果時間管理的意識不夠強烈,肯定是不會進行有效的時間管理的。

二、時間記錄流於形式

若想管理好自己的時間,需要做的第一步就是記錄自己的時間開銷,發現自己的時間漏洞。時間記錄一般以一周為限,因為大部分人生活的基本旋律是固定的,一周記錄下來就差不多了解自己的時間到底都去哪了。

但是有的人只是為了記錄而記錄,並不明白記錄的用意到底是什麼,甚至還沒有記錄就被各種各樣的時間記錄APP搞得眼花繚亂。今天聽這個人的推薦試試這個,明天又有推薦了再試試那個,完全忘記 時間記錄的初衷是發現自己時間的去向而不是去帶著新奇去嘗試各種APP。

對於記錄的新手我建議用最原始最簡單的紙和筆記錄。這樣自己在哪個時間段做了哪些事情就清清楚楚一目瞭然了。

三、做事分心,專注力不夠

有的人進行時間記錄是為了讓自己做事更專注。但是他在記錄時間的時候卻不能夠嚴格的按照事實記錄。有時做一件事情的過程中他可能會轉移注意力去做其他的事情,耽擱一兩分鍾,但是覺得時間很短沒有記錄的必要了,就忽視了這一部分。殊不知 一個人做事中途被干擾要重新回到原來的任務上也是需要時間的,時間的長短視事情的繁簡而定, 這就是我們平時說的「任務切換」。因此, 在做時間記錄的時候,尤其要注意任務切換的頻率和時長,有可能你的時間管理的不好就是因為頻繁切換任務。

四、缺乏有效的分析

記錄不只是為了記錄而已,記錄的目的是為了分析時間去向以及時間效能。

有的人記錄之後,隨意翻一遍看到自己每個時間段幾乎都在做事,並沒有多少閑聊刷微信的記錄,就覺得自己做得還不錯啊,時間沒有浪費啊。其實不然, 時間管理並不意味著每個時間段安排滿就好了。時間管理需要你在做事之前思考,自己所做的事情哪些是重要不緊急的,哪些是緊急不重要的,哪些是重要緊急的,哪些既不重要也不緊急。只有明白事情的輕重緩急,學會取捨,把精力放在最重要的事情上,你的時間才算有效利用。

因此分析時間記錄一定要考慮自己的時間是花費在哪一類型的事情上的,否則忙忙碌碌一天還是沒有成就感,還是沒有將時間利用好。

五、輸入太多輸出太少

很多人都把時間花在輸入上面了,讀各種各樣的書,聽形形色色的分享。不斷輸入是好事情,但是如果只輸入不輸出肯定得不到我們想要的結果。

輸出包括思考、總結、運用和分享傳播。

很多人知道很多關於時間管理的道理,卻總是停留於知道,然後忘記。等到別人講的時候,一拍腦袋「這個我知道呀,那個我也知道呀」,可是知道為什麼沒有做到呢?就是因為 只輸入不思考,沒有結合自身情況形成適合自己的理論體系,並且最終落實到實踐中讓這些理論落地生根。

時間管理,歸根結底我們管理的不是時間,管理的是我們自己。不知道你現在正落在上面的哪一個坑裡,如果是,趕緊爬出來吧。只有先從坑裡爬出來,你才能真正的利用好你的時間。那麼如何更高效的利用我們的時間,讓它產生高效能呢?我們下次再談。

這段文章其實也是對自己曾經錯誤認識時間管理的一個總結,一個反省。

熱點內容
微信搖一搖為什麼經常搖到外國人 發布:2025-02-07 11:22:22 瀏覽:169
為什麼蘋果手機上會有很多推送 發布:2025-02-07 11:09:11 瀏覽:173
為什麼國家禁止小米防丟失模式 發布:2025-02-07 11:01:42 瀏覽:250
眼睛為什麼泛綠光 發布:2025-02-07 10:56:08 瀏覽:498
為什麼我的世界持續合成不了東西 發布:2025-02-07 10:56:01 瀏覽:881
加前女友微信她問為什麼 發布:2025-02-07 10:55:15 瀏覽:135
男人為什麼就必須給女人錢花 發布:2025-02-07 10:52:21 瀏覽:109
為什麼蘋果賬號登不上郵箱 發布:2025-02-07 10:45:41 瀏覽:530
為什麼蘋果手機不能用指紋識別呢 發布:2025-02-07 10:31:13 瀏覽:917
眼睛哭完為什麼看不清東西 發布:2025-02-07 10:30:59 瀏覽: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