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住院時間長短不一樣
❶ 如何理解「就診時間」的長短
「 我心裡不平衡 」,曾經有個患者這么跟我們說,這句話與疾病本身無關,而是因為前面一個患者看病看了差不多半個譽殲小時,而她只用了5分鍾,在同樣的掛號費下,後者肯定會覺得不值。但是其實從醫生的角度,我不得不說,這樣的對比沒有意義。
首先我們要理解到底是什麼決定了就診時間。
1.病情材料的准備。 很多患者來看病,病歷資料都不帶,尤其是初診患者,醫生要充分了解他的情況也無從下手。擾虛派比如有的患者連自己吃過的葯,檢查結果的描述等都模稜兩可,醫生只能猜,說了一堆相關的名詞,患者才說好像是這個。不僅效率沒辦法提高,而且也會影響到用葯的准確性。對於沒有帶資料的復診患者,醫生得重新一遍認識他的疾病,這種情況同樣要花掉很多的時間。所以說就診前把相關資料准備好是提高就診效率和效果很重要的一環,尤其適用於重症患者和慢性病患者。
2.疾病情況本身。 同樣主要為咳嗽症狀,有的患者可能只是病毒感染上呼吸道引起的,有的患者可能是老慢支急性發作,還有的患者可能是間質性肺炎,這些不同類型的疾病用葯考慮的方面肯定不一樣,老年患者在治療新感的同時還得兼顧他的基礎病,思考用葯的時間肯定就會有所不同,所以從這個角度考慮,看病時間長也未必見得是好事。
3.患者的表達能力。 A說自己月經連續兩個月都錯後8天,月經量少,顏色偏暗有血塊。醫生一聽就知道她的需求是調月經,再問問相關問題,葯單就基本確定還能有的放失;B說自己最近咳嗽了1個多月,看了好多醫生,那個醫生說我是過敏,另一個醫生又說是支氣管炎。。。醫生忍不住打斷她問她症狀,她才開始說咳嗽有痰。。。然後又開始說自己以前身體很好很少感冒。。。她的描述中附帶了那麼多的無效信息,醫生還需要從中抽絲剝繭,花費的時間自然就會更多。所以前面那個患者看了半個小時,也許有20分鍾都是在她的混亂描述中度過的。
其次我們要理解就診時間長短的意義。
就診時間是寶貴的,但也並不是越長越好,最重要的還是效率。這個效率並不能簡單的理解為速度,因為看病這件事情本身是有目的的,他的目的就是有療效。希望藉助就診這個行為讓醫生幫忙解決不舒服的地方,讓身體保持一個健康狀態,這才是就診的目的。所以簡單地對比時間是沒有意義的。無論時間的長短,醫生清晰地把握患者的病情,並根據病情准確地開葯,把握住這兩點就足夠了。因為把握了這兩點,療效一般不會太差,這樣才是利益最大化的結果。再者,現在很多專家對於就診時間都有限制,所以如何充分利用就診時間才應該被議論,而不是簡單對比時間的長短。
總地看來,因為這事情心裡不平衡是沒意義的,因為這並不符合我們利益最大化的現實要求。而作為患者,我認為就診前要稍作準備,把有意義的資料准備好,把自己的不舒服進行一個排列,然後把自己疑問的點羅列一下,爭取就診時能把心中的疑緩賀問解除。在准備充分的情況下,相信你的時間會被最有效地利用,而且當你再遇到這種情況的時候,你不再覺得心裡不平衡,而是覺得那個人是愚蠢的,他因為在「時間就是金錢」的時代里浪費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