蝙蝠為什麼晚上不能撞樹
Ⅰ 蝙蝠的生活習性是什麼
幾乎所有的蝙蝠都是白天休息,晚上出去覓食。這種習性便於它們侵襲入睡的獵物,而自己不受其他動物或高溫陽光的傷害。蝙蝠通常喜歡棲息於孤立的地方,如山洞、縫隙、地洞或建築物內,也有棲於樹上、岩石上的。它們總是倒掛著休息。它們一般聚成群體,從幾十隻到幾十萬只。具有回聲定位能力的蝙蝠,能產生短促而頻率高的聲脈沖,這些聲波遇到附近物體便反射回來。蝙蝠聽到反射回來的回聲,能夠確定獵物及障礙物的位置和大小。這種本領要求蝙蝠將它們高度靈敏的耳、發聲中樞與其聽覺中樞緊密結合,蝙蝠個體之間也可能用聲脈沖的方式交流,當讓,有少部分蝙蝠依靠嗅覺和視覺找尋食物。
一些種類的蝙蝠可以算是飛行高手,它們能夠在狹窄的地方非常敏捷地轉身,蝙蝠是惟一能振翅飛翔的哺乳動物,其他像鼯鼠等能飛行的哺乳動物,只是靠翼形皮膜在空中滑行!夜間,蝙蝠靠聲波探路和捕食。它們發出人類聽不見的聲波。當這聲波遇到物體時,會像回聲一樣返回來,由此蝙蝠就能辨別出這個物體是移動的還是靜止的,以及離它有多遠。長耳蝙蝠在飛行中捕食昆蟲,能將昆蟲從葉子上抓下來,因為它們的大耳朵使它能接受回聲。
蝙蝠雖然沒有大鳥那樣的羽毛和翅膀,飛行本領也不比大鳥,但其前肢十分發達,上臂、前臂、掌骨、指骨都特別長,並由它們支撐起一層薄而多毛的,從指骨末端至肱骨、體側、後肢及尾巴之間的柔軟而堅韌的皮膜,形成蝙蝠獨特的飛行器官——翼手。蝙蝠的胸肌十分發達,胸骨具有龍骨突起,鎖骨也很發達,這些均與其特殊的運動方式有關。蝙蝠善於在夜間飛行,但在飛行之前需要藉助滑翔,倘若跌落地面,就很難再飛起,飛行時把後腿向後伸,起著平衡的作用。
蝙蝠以冬眠的方式過冬,通常情況下,蝙蝠進入冬眠狀態後,新陳代謝降低,心跳和呼吸減慢,體溫降低到與環境溫度相一致,但冬眠不深,在冬眠期有時還會排泄和進食,驚醒後能立即恢復正常。它們的繁殖力不高,而且有「延遲受精」的現象,即冬眠前交配時並不發生受精。雄性蝙蝠的精子會在雌性蝙蝠的生殖道里度過寒冬,待蝙蝠醒眠後,經交配的雌蝙蝠才開始排卵和受精,然後懷孕、產仔。
蝙蝠在飛行時,可以利用超聲波判斷前方是否有障礙物。從前很多人說蝙蝠視力差,其實是一個天大的誤區。最近已經有不少科學家指出,蝙蝠視力不差,不同種類的蝙蝠視力各有不同,蝙蝠使用超聲波,與它們的視力沒有必然聯系。蝙蝠是哺乳類中古老而十分特化的一支,因前肢特化為翼而得名,分布於除南北兩極和某些海洋島嶼之外的全球各地,以熱帶、亞熱帶的種類和數量最多。由於蝙蝠其貌不揚的外表,加之屬於夜行動物,總讓人感到可怕。
Ⅱ 為什麼蝙蝠能在夜裡飛行
蝙蝠在夜間飛行不是靠眼睛看的,而是靠耳朵和發音器官飛行的。蝙蝠在飛行時,會發出一種尖叫聲,這是一種超聲波信號,是人類無法聽到的,因為它的音頻超出人耳能接收到的范圍。這些超聲波的信號在發出之後會呈直線傳播,如果在傳播時碰到其他物體,就會立刻反射回來,在接收到返回的信息之後,蝙蝠在振動翅膀的同時就能對這些信號完成計算,並且快速地繞開障礙物,去捕捉適合自己食用的昆蟲。
蝙蝠的本領十分強悍,他用喉嚨發出超聲波,利用嘴和鼻子同時將超聲波發射出去,再通過耳朵接收返回的聲波。在同一秒鍾內,蝙蝠可以發出超過250組的超聲波,並且在同一時間內還能准確地接受和分辨同等數量的回聲。利用聲吶,他就能分辨出物體是大是小,是遠是近,是活是死,從而也就能知道他需要的食物在什麼方向。
(2)蝙蝠為什麼晚上不能撞樹擴展閱讀:
蝙蝠活動特性:
蝙蝠的體溫變幅很大,可達56℃(由-7.5-48.5℃),某些大型的食果蝠,由於其生理和行為特點不同,體溫比較恆定,而絕大多數的小型食蟲蝠則是典型的異溫動物。據觀察,生活在溫帶的蝙蝠,一生中其不活動的時間比活動的時間要多得多,夏天它們差不多整個白天和夜間的一部分時間都在睡眠,有些種類當天氣寒冷的時候,便像鳥類一樣進行長距離的季節性遷徙,到南方去過冬,留在原地的種類則在嚴寒的冬季便進入長時期的冬眠。
據不完全統計,棲息在列寧格勒附近的大耳蝠和北棕蝠在一生中其活動的時間僅佔1/15-1/20,其餘的時間都在睡眠(庫加金,1959)。當環境溫度達到16-28℃時,蝙蝠即處於深睡狀態,睡眠的蝙蝠生理機能減慢,新陳代謝降低。由於代謝低耗,致使某些蝙蝠壽命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