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商人看重時間效率
『壹』 為什麼出現了那麼多時間管理大師、人生效率大師
人家有了成就,有了能被別人羨慕的東西就自然被當成時間管理大師、人生效率大師了。現在社會出現了這么多應該算是時代的產物吧,社會發展的這么快,人們對時間概念的認識越來越深刻,那隻有充分利用了時間才能真正的做到珍惜時間,不荒廢人生,這樣的話離成功也就不遠了。
很多人對時間的利用還是沒有達到很好,那時間管理大師的作用就能看出來了,我們可以通過他們講的、做的吸取經驗,從而好好的走我們有限的人生之路吧。我每次聽這種關於時間利用的演講什麼的,總是抱著一腔熱血要去做自己該做的事情,雖然與預想的還有一些出入,但還是有用的。那這些時間管理大師、人生效率大師也是適合我們普通人去學習的。所以,才會有那麼多的時間管理大師、人生效率大師出現吧。
對時間的管理本來是對我們每個人都很重要,那些大師的出現也是對我們的成長發展有了輔助作用吧。
『貳』 為什麼說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
時間就是金錢。
時間是企業生產的關鍵,時間多產量大,贏利多。時間少反之。
時間還體現在雙方交易的誠信上,比如交貨,付款時間。
時間還體現在新產品的研發上,速度越快,佔領的市場越多。
效率體現在產品的生產時間和質量上,生產一件商品花費的時間越少,質量越好,利潤也就最大。
效率高體現在用最少時間生產最多最好的商品,這樣可以節省很多的勞動力與時間。
『叄』 為什麼要提高時間的使用效率
IBM在1992年虧損高達49.7億美元,是美國公司歷史上最大的財務損失。IT業界的「藍色巨人」曾一度快速沉沒,可在1999年4月22日,IBM報告其一季度的利潤超出預計,上漲42%。是郭士納拯救了IBM。
郭士納用了4年多一點的時間,在IBM這家好像行將就木、每年虧損幾十億美元的公司創造了奇跡,在那4年時間里,郭士納精簡了臃腫的官僚體系,找到了各種辦法來削減成本,使公司的開支符合預算,他比人們預想的要快得多地使公司扭虧為盈,用事實證明了他確實是美國業界里使公司起死回生的最偉大的行家之一。
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因為郭士納是一個高效率利用時間、不愛浪費時間的人。不管是自己的還是別人的時間,他一直用最快的辦事方法做事。如果有人想阻礙他辦完一件事,那麼他會想辦法排除干擾,不被他們左右。在他看來,那些浪費時間的人就是葬送一家企業的人。
郭士納說:「我們決策的時間還是很長,我們還是在各種大型委員會里空談太多。我們仍舊過於偏重研究,並且在整個公司,我們沒有統一認同的緊迫感。同歷史上其他時期相比,今天的勝利屬於快捷者。行動迅速也許要比洞察力強更高一籌。我不主張無的放矢的莽撞。我主張以『今天就做好』的精神來推動各項計劃活動的進行。我們需要給IBM注入大劑量的建設性急躁情緒。」
郭士納上任之前的IBM會議,雖然氣氛愉快,但效果不好。郭士納主持的會議氣氛一點也不融洽。他在見某人之前幾乎總是要求有書面報告,要確認事實,並允許他省掉開場白,立即談手頭的問題。對習慣於躲避問題而現在卻焦頭爛額的IBM雇員來說,想到跟郭士納見面都會發怵。
IBM前資深副總裁吉姆·卡納維諾評論:「在過去,你在公司坐下開會,覺得好像決策已經做出。而在郭士納這里卻不一樣。他要開會就希望做決策。如果他有足夠的事實,他就會做決策。他來開會並不帶著事先想好的主意。會議更短,規模也小多了。在過去,如果在下面三級的某人有情況要報告,那麼他的上面兩級領導就必須參加會議。郭士納改變了這一切。開始時人們很難適應,大家都疑慮重重,但後來習慣了郭士納的作風。」
郭士納為了想立即談正事,就取消了會議上用的投影儀膠片和圖表。有一次,一個資深經理帶著投影儀來開會。他走近投影儀時,吃驚的發現郭士納也朝著投影儀走來。郭士納「啪」地關掉機器,並嚴肅地說道:「你是這類業務的專家和經理,要是沒有各種輔助手段就解釋不清,那麼你就不了解你的業務。」
郭士納加入董事會之後,喜歡簡短的報告,他要求給客戶的報告不超過15頁。他喜歡的話就是「別把活動與結果混淆」。在他那裡,結果必須是真實的。郭士納極大地改進了IBM的思維方式。
他打電話也從不恭維人,相反,他的電話總是簡短明要,有時甚至很嚴厲。郭士納說:「我的調查表明,IBM劣於電腦行業一般公司的地方,與我們公司的官僚機構和公司文化有關,我們的會議還太多,我們的停工還太頻繁,評議會還太多,專職隊伍也還太多,這些都增加了工作量但沒有增加價值。最重要的是我們看重『表面時間』而不看重實效。」
工作效率低的人一般只有時間的觀念,而沒有時間效率的觀念。高效人士正好相反,他們不僅會考慮時間,還會特別關注時間的使用效率,時間效率低是浪費了時間,而效率高就等於是延長了時間。
在落後的觀念中,人們看不到時間的價值,不知道時間的作用。如車間里工人成批閑聊;訂一項合同,需蓋半年橡皮圖章。成功與成就往往來自提高時間的效率,時間就是潛在的資本。在我們的生活中,經常有這樣的事情:僅僅是一天之差,就可以導致一個企業的巨大成功和另一個企業的倒閉破產。所以不懂得利用時間就不會成為一個做事高效的人,浪費時間就等於浪費自己的財富,只有形成一種提高時間使用效率的理念,才有可能實現高效執行。因此,要成為一個高效的人就一定要樹立提高時間效率的觀念。
要提高時間的效率,首先,要管理好自己的時間。其次,講話、開會也要講究成本,經常開會,講話既多又長,並非優點。有效的會議,時間不多,又取得成效。文山會海無非是浪費了自己的時間,也浪費了別人的時間。這些時間,本來可以生產很多產品,這就是會議的成本。再次,要懂得把要做的事情有條理地分類,美國汽車公司實施的「總裁桌上的不同顏色公文夾」策略,也是一種有效使用時間,提高時間使用效率的好方法。還有就是,也可以為自己訂下辦每一件事情的期限,並且盡量去遵守它,這樣也能大大地提升時間的效率。因為,只要加上一點點的壓力,大多數的人就會把工作做得更好,而自我定下的期限就可以提供自己所需要的壓力,使工作能夠順利完成。
『肆』 為什麼越會賺錢的人越有休閑時間
一個會賺錢的商人,既是「大忙人」,又應該是「大閑人」。之所以是「大閑人」,是因為他有很多時間去做生意;之所以是「大忙人」,是因為他一直在辛勤地工作,為賺錢而忙碌。
「忙」與「閑」是相對的,按照猶太生意經,該忙的時候就要忙,工作時懶散成性,沒有效率,是最大的「蠢人」。同時也要學會「忙裡偷閑」,這樣生活才是豐富多彩的,會生活的人才是真正的成功者。
「記住,時間就是金錢。假如說,一個每天能掙10個先令的人,玩了半天,或躺在沙發上消磨了半天,他以為他在娛樂上僅僅花了6個便士而已。不對!他還失掉了他本可以掙得的5個先令……記住,金錢就其本性來說,決不是不能生殖的。錢能生錢,而且它的子孫還會有更多的子孫……誰殺死一頭生仔的豬,那就是消滅了它的一切後裔,以至它的子孫萬代;如果誰毀掉了5先令的錢,那就是毀掉了它所能產生的一切,也就是說,毀掉了一座英鎊之山。」
本傑明·富蘭克林的這段名言,通俗而又直接地闡釋了這樣一個道理:如果想成功,必須重視時間的價值。
一個優秀的創富大師與理財大師必是「時間大師」。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對300名經理做了調查研究,發現凡是優秀的經理都能做到精於安排時間,使時間的浪費減少到最低限度。《有效的管理者》一書的作者杜拉克說:「認識你的時間,是每個人只要肯做就能做到的,這是一個人走向成功的有效的自由之路。」根據有關專家的研究和許多領導者的實踐經驗,駕馭時間、提高效率的方法可以概括為下列四個方面:
(1)善於集中時間
切忌平均分配時間。要把自己有限的時間集中到處理最重要的事情上,切記不可每樣工作都抓,要有勇氣並機智地拒絕不必要的事、次要的事。一件事情來了,首先要問:「這件事情值不值得做?」絕不可遇到事情就做,更不能因為反正做了事,沒有偷懶,就心安理得。
(2)善於處理兩類時間
對於一名成功人士來說,存在著兩類時間:一類是屬於自己控制的時間,稱作「自由時間」;另一類是屬於對他人他事的反應時間,不由自己支配,稱作「應對時間」。
兩類時間都客觀存在,都是必要的。沒有「自由時間」,便完全處於被動、應付狀態,不能自己支配時間,不是一名有效的創富者。但是,要完全控制自己的時間在客觀上也是不可能的。沒有「應對時間」,想把時間都變為「自由時間」,實際上也就侵犯了別人的時間。因為個人的完全自由必然會造成他人的不自由。
(3)善於利用零散時間
一個人的時間不可能集中,往往出現很多零散時間。每一個勤懇的創富者與理財者都要珍惜並充分利用大大小小的零散時間,把零散時間用來從事零碎的工作,從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工作效率。
(4)善於利用他人的協助
提高效率的最大潛力,莫過於其他人的協助。然而許多人卻試圖獨打天下。尤其是創業之初,恨不得什麼事都自己干,結果往往耽誤事。解決的辦法是把工作委託給別人,授權他們去干。
要委託別人,你就必須知人善任,清楚各人的長處和短處,把每個人派到他(她)最能發揮水準的崗位上。授權給別人,同時也要給他們提供完成任務所需要的條件。你把工作委託給其他人,授權他們去干好,這樣每個人都是贏家。
在現實生活中,有這樣兩種類型的人:一種是善於把復雜的事物簡單化,辦事又快又好;另一種是把簡單的事物復雜化,使事情越辦越糟。應當提倡掌握化繁為簡的運籌藝術。
化繁為簡的運籌藝術,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1)抓住主要矛盾
即抓住工作中的關鍵環節,著力打通「瓶頸」。必須善於在紛紜復雜的事物中,抓住主要環節不放,「快刀斬亂麻」,使紛紜復雜的狀況變得有脈絡可尋,從而使問題易於得到解決。
抓住主要矛盾的另一方面是要抓住工作中的關鍵環節,從它的反面講,就是要善於排除工作中的主要障礙。主要障礙就像瓶頸堵塞一樣,必須打通,否則工作就會「卡殼」,耗費許多不必要的時間和精力。
(2)簡化不合理的工作程序,或者叫做「優化事序」
對一個創業者來說,他的案頭往往會有許許多多、大大小小的問題或任務排成隊,靜待著處理。如果要按單向排隊順序,來了什麼工作就做什麼工作,天長日久,就會形成「事無巨細,一律平等,一律照辦」的工作習慣,這樣的習慣在客觀上就會導致數量眾多的「小事」,淹沒了非常重要的「大事」,導致我們產生因小先欠的錯誤。
有的人還有這樣的工作習慣,總是優先處理最緊迫的事情,而最緊迫的事情卻往往不一定是最重要的事情。這樣的工作習慣也使我們產生錯誤,只重視現在,而忽視將來;只重視克服困難,而忽略創新和尋找機會。
提高創業者的時間效率,應以社會效果和經濟效益為准繩來確定事務順序的排列。
每一個創業者都必須將每天面臨的雜亂無章的工作系統化,按工作的輕重緩急,根據某項工作在系統中起作用的程度、貢獻大小分為不同類別和排定事務的優先次序。
在這方面,美國企業管理顧問艾倫·萊金所提出的A、B、C分類法,對我們頗有啟發,他在《如何控制你的時間和生命》一書中,提出了兩種利用時間的辦法:
(1)編制每天的工作時間表
他認為由於每天需要管理的事情很多,又不可能全部做完,因而可將事情分成A、B、C三類。A類事情最重要,B類次之,C類可以放一放。一位優秀的管理者,應想方設法去完成A類和B類工作,若完成了,也就完成了本天工作的90%,從而可以心安理得。
這種方法有利於人們把有限的時間安排在效率高的、最重要的事情上,同時機智地拒絕或拖延不必要的事或次要的事。一件事來了,首先要自問:「這件事值不值得做?」
(2)任何值得做的事都要拚命去做
即使離午飯還有10分鍾,也應該把它用來做這件事。
尤其重要的是開始,即使自己不擅長干那些事,也要試著開始去做,不要有恐懼心理,干起來以後,情況就會有所改善。
對創業者來說,如何使用時間絕不是一件小事,解決好這個問題,你創業的成功率自會大大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