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站立時間久血壓會降低
Ⅰ 為什麼會低血壓低血壓要注意些什麼
1、降壓葯服用不當,短時間對血壓下降過快
服用降壓葯,特別是開始啟動葯物治療、增加葯物劑量、換葯或者增葯、服用復方制劑時,一定要留意是否出現頭暈、頭痛、眼前發黑等情況,一旦出現這些情況就要高度懷疑是否是服葯過量造成的血壓降低過快,要及時找醫生調整用葯方案。
2、血管硬化造成的供血不足然而,如果懷疑低血壓是由身體的其他疾病導致,或引起了某些症狀,則需要引起重視。尤其在老年人,低血壓有可能引起心臟和其他重要器官供血不足。
Ⅱ 是什麼原因導致血壓低
是什麼原因導致血壓低
你們是不是想知道低血壓怎麼調理?引起低血壓原因是什麼?下面我來告訴你們吧,希望對你們有幫助。
一、什麼是低血壓?
低血壓是指體循環動脈壓力低於正常的狀態。正常血壓的變異范圍很大,隨年齡、體質、環境因素的不同而有很大變化。
通常情況下,成年人收縮壓(俗稱高壓)低於 90 mmHg 或者舒張壓(俗稱低壓)低於 60 mmHg 就會被認為是血壓偏低。
絕大多數低血壓患者(尤其與體質或遺傳有關的長期慢性低血壓)在臨床上並無任何不適,或僅有頭暈、睏倦、乏力等症狀。
少數低血壓患者(血壓急劇下降)會出現以腦供血不足為主的臨床症狀,如頭暈、眼黑、肢軟,甚至出現暈厥或休克。
二、為什麼會出現低血壓?
引起低血壓的原因很多,大體可以分為以下幾種情況:
1、體質性低血壓
年輕人若無故出現了頭痛頭暈、胸悶氣短、精神不振、睡眠不良、胃口不好等低血壓症狀時,不能大意,要馬上去醫院就診,確定是否患上了體質性低血壓。年輕人患體制性低血壓的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久坐不運動,二是營養吸收不均衡。
2、體位性低血壓
體位性低血壓是患者從卧位到坐位或直立位時,或長時間站立出現血壓突然下降超過20mmHg,並伴有明顯症狀,這些症狀包括:頭昏、頭暈、視力模糊、乏力、惡心等。常見於老年人、孕婦、長期卧床患者。
有研究發現使用降壓葯會增加直立性低血壓的發生率。其中孕婦的低血壓大多是暫時的,生完寶寶以後可以恢復。對於健康的年輕人來說,躺著或蹲著的時候突然站起來,也會有類似的症狀,不必擔心。
3、繼發性低血壓
由某些疾病或葯物引起的低血壓,如風濕性心臟病、降壓葯、抗抑鬱葯等。
4、神經源性低血壓
神經源性低血壓是因為大腦錯誤地認為身體血壓偏高,從而發出降低血壓的命令造成的,與神經系統疾病相關。
三、如何預防低血壓
1、調整飲食
每餐不宜吃得過飽,因為太飽會使迴流心臟的血液相對減少,低血壓的老人每日清晨可飲些淡鹽開水,或吃稍鹹的飲食以增加飲水量,可幫助血壓升高。
2、改變體位
早上起床時,應緩慢地改變體位,防止血壓突然下降,起立時不能突然,要轉身緩緩而起,肢體屈伸動作不要過猛過快,例如提起、舉起重物或排便後起立動作都要慢些。
3、穿彈力襪
對有下肢血管曲張的老人宜穿有彈性的'襪子、緊身褲,以加強靜脈迴流。體格瘦小者應每天多喝水以便增加血容量。
4、適當加強鍛煉
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適當加強鍛煉,提高身體素質,改善神經、血管的調節功能,加速血液循環,減少直立性低血壓的發作。
5、病因治療
對體質虛弱者要加強營養;對患有肺結核等消耗性疾病者要加緊治療;因葯物引起者可停用或調整用葯劑量。
低血壓是生活中常出現的一種疾病,通常會伴有頭暈、眼黑、肢軟,甚至暈厥或休克的症狀出現。因此,了解低血壓病發的原因,對預防疾病的發生非常關鍵。以下是低血壓常見的幾種原因。
低血壓的原因一:繼發性低血壓常繼發於急性失血、心臟病發作、慢性貧血、糖尿病、腦動脈硬化、中風之後等慢性疾病,病人嗜睡、虛弱、頭暈、視力障礙。
低血壓的原因二:葯物性低血壓老年人因病服用降壓葯如甲基多巴、胍乙啶、優降寧等,安定類葯如氯丙嗪、奮乃靜等,利尿葯雙氫克尿噻、速尿等,抗心絞痛葯如消心痛、硝酸甘油等,也可引起低血壓。
低血壓的原因三:體位性低血壓即直立性低血壓。老年人神經調節功能差,動脈硬化使其動脈彈性下降,體質虛弱、長期卧床的病人及在悶熱的環境中站立過久,均易誘發體位性低血壓,特別在直立位置或卧位時突然起立更易發生問題,此時可有眩暈、眼前發黑、出汗、心悸甚至猝倒等表現。
除了因遺傳體質所導致的本態性低血壓之外,以下五種因素則會影響體內循環和內分泌,引起繼發性低血壓--
1.心臟疾病罹患心不全、心肌梗塞、大動脈瓣狹窄症時,都會影響心臟搏出血液的功能,使心臟輸送血量減少,以致循環障礙而引起低血壓。
2.末稍血管擴張因細菌或毒素侵犯末稍血管,使血管失去收縮功能,導致血管擴張、血壓下降,產生循環障礙性低血壓。
3.暫時性大失血因手術、外傷的大量出血,使體內循環的血液量驟減,而引起暫時性低血壓。
4.甲狀腺機能低下甲狀腺機能減弱時,會出現氣力減退、身心疲憊、畏寒、皮膚乾燥等現象,而引起內分泌障礙性低血壓。
5.艾狄遜氏症罹患此症會影響副腎皮質荷爾蒙的分泌,使患者出現皮膚變黑、惡心、嘔吐及低血壓等症狀。
6.低血壓的生活養生
測量血壓經常測量血壓,並注意變化。
充分休息勞累、睡眠不足,會使血壓更低,因而應保持規律生活,避免過勞、熬夜;此外,睡覺時枕頭不宜過低。
洗熱水澡熱水澡可加強血液循環,改善低血壓症狀。水溫以43度C左右為佳,洗澡時間不宜過長,洗三分鍾左右後,應休息片刻再洗。洗完澡若能坐著休息一下,效果更佳。
避免久站或突然改變姿勢拾取地上東西時,不宜直接低頭,應先蹲下;起床時,不要猛然站起身,應先確定身體已平衡,再慢慢起來。
注意環境與穿著不宜處在悶熱的環境,以免血管舒張、血壓下降。領帶勿系太緊,少穿衣領太高、太緊的衣服,否則會壓迫到頸動脈竇,引起血壓驟降而昏倒。
7.低血壓的飲食養生
加強營養具有低血壓傾向的人,若營養不足將使血壓更低;若加強營養則可使血壓接近正常值,伴隨的不適症狀也可減緩或消失。中國傳統養生醫學建議,多吃生薑、桂圓、紅棗、核桃、人參、五味子、山葯、百合、蜂蜜等滋補的食物,有助改善低血壓現象。
少吃降壓食物不要常吃芹菜、冬瓜、綠豆、山楂、苦瓜、洋蔥、蘿卜、海帶等降壓利尿的食物。
稍加食鹽增加體內鹽分可提高血壓,低血壓患者每天適量攝取約12克左右的食鹽,可改善低血壓症狀。
低血壓的運動養生
經常做運動運動可調節神經系統、增強心血管功能,進而改善低血壓症狀。
慎選運動有體位性低血壓者,應避免做久站或體位變動的運動;因患有某些疾病而引起低血壓的人,則應在運動之前,先做健康檢查,最好在醫師與運動保健師的指導下進行鍛鍊,較為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