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圓形陀螺轉的時間長
⑴ 為什麼圓形陀螺最穩
圓形做陀螺最穩。
陀螺指的是繞一個支點高速轉動的剛體。陀螺是中國民間最早的娛樂工具之一,也作陀羅,閩南語稱作「干樂」,北方叫做「冰尜」或「打老牛」。河北吳橋地區被成為bo。形狀上半部分為圓形,下方尖銳。從前多用木頭製成,現代多為塑料或鐵制。玩時可用繩子纏繞,用力抽繩,使直立旋轉。或利用發條的彈力旋轉。傳統古陀螺大致是木或鐵制的倒圓錐形,玩法是用鞭子劈。現代已有用發射器發射的陀螺。當然,還有一些「手捻陀螺」十分普及。陀螺,是青少年們十分熟悉的玩具。風靡全世界。中國是陀螺的老家。從中國山西夏縣新石器時代的遺址中,就發掘了石制的陀螺。可見,陀螺在我國最少有四、五千年的歷史。
在1700多年前的晉代,中國還出現了另一種有趣的玩具——竹片蜻蜓。這種玩具18世紀傳到歐洲後,被西方人稱為「中國陀螺」,可見,真正的陀螺比這更早到傳到了國外。為什麼把竹片蜻蜓叫做「中國陀螺」呢?原來正式提出「陀螺」這個術語的,是19世紀中葉的法國物理學家博科。在英語中,陀螺就是「回轉體」的意思。陀螺是在地上轉的回轉體,竹蜻蜓是在空中轉的回轉體,所以竹蜻蜓也可以說是一種陀螺。這樣看來,凡是回轉體都可以看作是陀螺。像我們玩的空竹,雜技里的轉碟、耍盤子、扔帽子,飛速旋轉的芭蕾舞,都是利用了陀螺原理。我們周圍的世界中,到處可以看到陀螺。小到原子,大到地球,都可以看成回轉的螺旋。陀螺的起源,因年代久遠,較無詳細可進一步參酌的資料記載。
陀螺最早出現在後魏時期的史籍,當時稱為獨樂。在一般的書籍或網路資料查詢當中可得知,在宋朝時就有一種類似陀螺游戲的小玩藝兒,名字叫做千千,類似今日的手捻陀螺造型,它是象牙所作成,以一個直徑約4寸的圓盤,中央插上一支鐵針為軸心,是古代宮女為打發時間所玩的一種貴族游戲,其玩法是將一個長約3公分的針狀物體,放在象牙制的圓盤中,用手捻使其旋轉,等到快停時再用衣袖拂動它,讓它繼續旋轉,最後,比比看誰的千千轉得最久,誰就是獲勝者。至於陀螺這個名詞,直至明朝才正式出現,當時劉侗、於奕正合撰的《帝京景物略》一書中,就提到一首民謠:楊柳兒青,放空鍾;楊柳兒活,抽陀螺;楊柳兒死,踢毽子……由此可見,在明朝時期,陀螺這個名詞已正式出現於詞語上,陀螺成為中國民間兒童們大眾化的玩具,且從文句中也可發現,民俗童玩的玩法是具季節性的,打陀螺成為春天的一項流行活動。而隨著時間的演變,陀螺也有嶄新的樣式與玩法,是許多人共同的心靈記憶,更洋溢著真摯的鄉土情懷,包括筆者在童年時期,陀螺都是我們那一年代最熱愛的童玩游戲之一,尤其釘干樂游戲,更是大家最熱衷的玩法,大夥兒們把陀螺的軸心磨成各種形狀,為的就是能把對手的陀螺劈打成半,而自己的陀螺能繼續旋轉,才是最後的贏家。
一般常見的傳統陀螺,大致是用木頭、塑膠或金屬制的倒圓錐形狀,前端大多為鐵制材料,玩者會因不同方式的玩法,將陀螺釘製作成圓柱形、斧頭狀或尖銳形…,但經時代的演變,科技的改良,大家玩的陀螺花樣百出,且玩法創意多變,已有各式各樣的材質與形狀出現。一般來講,年紀較小的孩童可先從小陀螺玩起,小的陀螺玩具上面有一根突起小木棒,利用像宋朝那樣的玩法用手來旋轉;稍大的孩童便玩木製陀螺,木製陀螺的材質十分重要,通常是選用硬材,如樟樹、番石榴樹或龍眼木等。而打陀螺的繩子則要結實,且不會滑動,一般打陀螺的線是用綿繩或細麻繩最合適。釘子的種類則是針形的釘子或前端為圓柱體者,最適宜旋轉,也有長菱形的劍釘旋轉和劈打都可以,而三角形的斧頭釘則只專用劈打別人的陀螺,自己卻不太會旋轉。在木陀螺方面,由於成年人的參與以及年齡層的分布較廣,陀螺愈玩愈大,從數十公克到一百多公斤都有人在玩,若是再結合其它道具(例如:呼啦圈、飛盤、騎單車、溜冰……等)共同演出,更是讓人耳目一新。
陀螺原理:陀螺在旋轉的時候,不但圍繞本身的軸線轉動,而且還圍繞一個垂直軸作錐形運動。也就是說,陀螺一面圍繞本身的軸線作「自轉」,一面圍繞垂直軸作「進動」。也即陀螺並非垂直立於地面之上,而是對地面法線有一定的偏離,向地面有一些傾斜。所以重力對陀螺的力矩不為零,而陀螺的進動角動量可以平衡重力矩的作用,所以陀螺在旋轉時不會倒向地面。陀螺圍繞自身軸線作「自轉」的快慢,決定著陀螺擺動角的大小。轉得越慢,擺動角越大,穩定性越差;轉得越快,擺動角越小,因而穩定性也就越好。而且陀螺的外形也對陀螺的進動有影響。 這和人們騎自行車的道理差不多,其中不同的是,一個是作直線運動,一個是作圓錐形的曲線運動。
⑵ 多個大小不等的圓形陀螺哪個持續時間長
時間從短到長的順序是:三角形陀螺、正方形陀螺、圓形陀螺。
時間越來越長,毋庸置疑圓的肯定是最長的,而正方形邊數比三角形更多,即更接近圓形,阻力更小 時間更長吧,這個陀螺倒不倒的原因就是向心力,向心力總是垂直那個轉軸的,所以在陀螺偏的時候,向心力與重力的合力使得它們恢復垂直,所以時間是和你用的力和陀螺大小有關,這個尖端尖不尖。
相關歷史
從前多用木頭製成,現代多為塑料或鐵制。玩時可用繩子纏繞,用力抽繩,使直立旋轉。或利用發條的彈力旋轉。傳統古陀螺大致是木或鐵制的倒圓錐形,玩法是用鞭子劈。
現代已有用發射器發射的陀螺。當然,還有一些「手捻陀螺」十分普及。陀螺,是青少年們十分熟悉的玩具。風靡全世界。中國是陀螺的老家。從中國山西夏縣新石器時代的遺址中,就發掘了石制的陀螺。可見,陀螺在我國最少有四五千年的歷史。
⑶ 陀螺轉動時間的長短於什麼有關
1)空氣的阻力(表面的光滑度)。
2)與地面的摩擦。(地而的光滑與陀螺轉針的大小圓、滑)
3)陀螺的整體的平衡。左右的對稱等。
4)陀螺的體積、重量等。
5)陀螺旋轉的速度。轉速越高,那當然是越久了。
6)操作者的技巧。下地時會否跳起,會否碰邊或側滑……
⑷ 陀螺旋轉時間的長短與什麼因素有關
與空氣的阻力、摩擦力,地面摩擦力,自身對稱誤差因素有關。
假設沒有空氣、沒有摩擦力,假設絕對對稱,那麼陀螺旋轉就不會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