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草魚白天沒事總在晚上死
A. 為什麼4條魚在一夜之間都死了
水溫度,凍死。
B. 草魚死亡原因
草魚有三病:腸炎病、赤皮病、和爛鰓病是為「老三病」;細菌性並發症(赤皮、爛鰓、腸炎並發症)、病毒性出血病、肝膽綜合症等,為「新三病」。
一、腸炎病:1、病原體 為腸型點狀氣單胞菌。2、症狀識別 解剖病魚,可見腸道發炎、充血,呈紅色或粉紅色;肛門紅腫,鱗片鬆弛,輕壓腹部或從頭提起,有黃色黏液或血胸膿流出;腸壁內血管擴張、充血;發病初期,頭部色素逐漸國深,直至呈黑色,離群獨游,游動緩慢無力。3、發病規律 流行季節為4-10月份,其中4-6月份主要危害成魚,8-10月份主要危害當年魚種。本病常與赤皮、爛鰓、寄生蟲等病並發。最先發病的魚身體均較肥壯,因此貪食是誘發病因之一。另外,魚池條件惡劣、污染層厚、有機質含量高、餌料質量差等均易誘發此病,一旦發病,延緩時間較長,死亡率較高。4、預防措施 (1)嚴格控制良好的養殖水環境,加強飼養管理;(2)定期施放生石灰或含氯消毒劑,殺滅病原菌;(3)確保投喂不變質餌料。5、治療措施 (1)每天每kg魚加魚用腸特靈或滅菌靈0.1g製成葯餌全天投喂,連續2-3天即可控制病情;(2)每天每kg魚加氟哌酸(50-100mg)或磺胺噻啶(100-200mg)或大蒜(10-30g)製成葯餌投喂,每天1次,連續5-6天,亦可治癒此病。
二、赤皮病:1、病原體 為熒光假單胞菌。2、症狀識別 病魚體表局部或大部分出血、發炎,鱗片剝落,尤以魚體兩側和腹部較為多見。「三病」並發時,表現症狀主要是肛門紅腫,腸道發炎,呈紫紅色;鰓絲腐爛,黏液增多;鱗片松動脫落,鰭條充血、末端腐爛。3、發病規律 全年均可發病,發病最適水溫為25-30℃;因飼養管理不當贊成魚體損傷或體表因寄生蟲寄生最易引發此病;在北方地區,因越冬魚體凍傷,入春後易造成發病和流行。4、預防措施 (1)日常管理措施要恰當,避免魚體損傷;(2)養殖之前,先用生石灰或漂白粉大劑量殺菌清池;(3)魚苗入池前,用5-8mg/L漂白粉溶液浸洗30分鍾左右或用5%食鹽水洗浴5-10分鍾;(4)養殖過程中,每月用生石灰30-50g/m水體或強力消毒劑1g/m水體,全池潑灑1-2次。5、治療措施 (1)內服葯餌,每天每kg魚加魚用腸特靈或磺胺噻啶0.1-0.2g,或氟哌酸30-50mg拌餌投喂,連續4-5天,一般病情會自然消失;(2)全池潑灑漂白粉精(含有效氯60%)0.5g/M水體,或漂白粉(含有效氯30%)1-1.5g/m水體,或三氯異氰尿酸(含有效氯80%以上)0.3-0.5g/m水體,每天或隔天1次,連用5-7天。
三、爛鰓病: 1、病原體 為柱狀纖維黏細菌。2、症狀識別 病魚鰓絲腐爛,末端軟骨外露,鰓瓣變灰白或白色,鰓瓣邊緣附著污染或大量黏液;鰓蓋內表皮充血,嚴重時中間表皮被腐蝕成圓形或不規則透明孔,通常稱「開天窗」,常離群獨游,行動遲緩,游泳乏力,逐漸體色變得暗黑,停止攝食,失去活力而死亡。3、發病規律 水溫15℃以下時較少發病,20℃以上開始發病,流行最適水溫為28-34℃對1-2齡魚危害最重,終年均可發病,常與腸炎、赤皮和寄生蟲病並發。4-10月份為發病流行期,6-9月份為發病高峰期。4、預防和治療措施,與赤皮病完全相同。
C. 請問魚塘草魚每天都死是怎麼回事,身上全是紅的像受了傷一樣
寄生蟲,用高錳酸鉀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