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為什麼會有變化
『壹』 為什麼時間會改變一切
為什麼時間會改變一切?因為時間一直在往前走,事情一直在發生了變化,就是因為每個人每件事情都是變化的,所以才會這樣子。
『貳』 時間感覺為什麼會變化
心理時間概述 摘自網路 法國的柏格桑提出的空間時間和心理時間的概念。他把傳統的時間稱為空間時間,或客觀時間,這就是用空間的固定概念來說明時間。按照過去,現在和將來的依次延伸,發展,是表寬度和數量的概念。心理時間稱為主觀時間,是過去、現在和將來的互相滲透,表強度和質量的概念:他認為人越是進入意識深處,空間時間越不適用,只有心理時間才有意義,在心理深處從來沒有過去、現在和將來的界線。 心理時間 ,主要指銀幕上人物的心理活動的心路歷程,即人物的所思、所想,對過去的回憶,對未來的憧憬,這在現實中是不可能外化為形象的。但在影視中卻可以根據人的主觀需要,把人的各種心態外化為可見的形象。 心理時間 也是一種表現人的意識流的意象化的時間,即心靈時間,或表現性時間流程。最有代表性的影片,是法國導演阿倫·雷乃拍攝的《去年在馬里昂巴德》。 [編輯本段]時間的體驗 甲、乙二人約定時間於某展覽館入門處相見,一同參觀展覽。甲按時到達;乙在路上遇上一位故友,寒暄了一陣,趕到約定地點時,遲到了半小時。 乙說:「遲到了一會兒。」甲說:「我等了老半天,腿都站酸了。『一會兒』,一會兒有多久?」乙說:「最多不到10分鍾。」甲說:「起碼1小時。」 客觀時間是半小時,乙估計「最多不到10分鍾」,甲估計「起碼1小時」。是甲有意誇大、乙有意縮小嗎?不。他們說的都是自己內心體驗的實話。那麼為什麼會有這種現象呢?這就是時間知覺的特點:相對主觀性。 據說,有位青年去拜訪愛因斯坦,請求他簡單地闡述相對論。愛因斯坦想了一下說:「當你伸手向你的父親要錢時,10分鍾你會覺得太長;當你和女朋友攜手遊玩時,10個小時你會覺得太短。這就是相對。」可見,愛因斯坦也是把時間看做是相對的。 在同樣一段時間里,人們為什麼會有長短不同的感覺呢?這首先是因為人們所從事的活動的內容影響著人們對時間的估計。在我們上面舉的事例中,甲腿都站酸了,乾等著,乙與故友久別重逢,寒暄說話。一個活動內容枯燥,一個活動內容熱烈有趣,難免造成時間知覺上的差異。其次,情緒和態度影響人對時間的估計也是明顯的,在上面的舉例中,愛因斯坦指出的就是這種因素。這正如人們常說的「歡樂恨時短」、「寂寞嫌時長」、「光陰似箭」、「度日如年」等話的含義一樣。總之,從心理學的研究中,發現有許多因素影響人們對時間的知覺。但實際上,客觀時間並不會因為人們的主觀感覺而變快或變慢。然而人們卻可以運用心理學知識,掌握時間錯覺,利用時間錯覺,使某些實踐活動,產生特殊的心理效應。 [編輯本段]與時間有關的幾點推論 (1)時間有質量:時間像一塊磚頭(或者一塊巨石)有重量。但它的質量只能作用於人的心理,現實生活中的稱量工具(桿秤、彈簧秤、磅秤、地磅、天平等)稱不出它的質量。一個普遍的規律是,時間(如從甲地到乙地所用的時間)越長,它的質量就越大,對心理的壓力就越大。當時間的質量超過人的心理承受能力的時候,人會發生一些特殊的言語和肢體變化,比如自言自語、抓耳撓腮,甚至發瘋。 (2)時間有彈性:現實的單位時間是恆定的(如手錶的一秒鍾),但心理的單位時間卻有彈性。根據個人心理狀態和生理狀態的差異,同樣的一秒鍾,每個個體的心理時間和現實時間有出入。比如,你心理感知的時間過去了10分鍾,但你的手錶卻已經過去了20分鍾,或者相反,僅僅只過去了1分鍾。 (3)影響時間彈性的因素:A、心理預期,即你希望時間變快或變慢的想法。大多數時候,心理預期與時間的實際變化相反。也就是說,當你有了希望時間變快的想法之後,時間卻往往會變慢。同時,心理預期越強烈,實際的變化就越大。即,你越希望時間變快,它就越是慢。B、心理狀態。一般來說(特殊狀態下的心理不在考慮之列),積極的心理狀態(如高興、快樂)會讓單位時間變快。反之則慢。C、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注意力會讓單位時間變快,但也會使單位時間變慢。而散漫的注意力(比如無所事事)只會讓單位時間變慢。 (4)推論:時間質量的大小由時間的長短決定,時間越短,它的質量就越小,對心理的壓迫就輕;時間越長,它的質量就越大,對心理的壓迫就重。因此,要讓時間的質量變小,除了改變心理狀態,還可以嘗試將自己的注意力保持在適度的緊張狀態,比如做一做填字游戲、聽音樂等。 [編輯本段]關於愛和恨對時間的影響的分析 《三段論》是一首詩。現在看來,這首詩的三段論是站不住腳的。它最大的漏洞在於,將物理重量與心理重量混為一談,以高速狀態下的棒球會增加重量推斷出特快火車中的愛與恨會變重。實際的情況是,恨是一種消極的心理狀態,它會使單位時間變慢,從而使時間變長,增加時間的質量,進而對心理造成壓迫,使旅途不堪重負。 可是愛呢?戀愛狀態中的兩個人在一起的時候,時間總是過得飛快。由此可見,愛是一種積極的心理狀態。但是當相愛的兩個人分開以後,愛轉變為消極的心理狀態,讓單位時間變慢,這就是「一日不見,如隔三秋」的原因。而單位時間變慢,會使時間變長,時間的質量變大,對心理的壓迫就越重,而心理狀態作用於生理狀態,所以就出現了「為伊消得人憔悴」的後果。因此,他覺得,帶著愛或者恨獨自上路(比如坐火車)進行長途旅行,無疑是非常不明智的。 心理時間往往在機械化的動作中減緩甚至靜止,而客觀時間是依然在流逝的,所以機械化動作導致的時間變化並沒有辦法彌補,只能祈求少一點這樣的機械化動作。 機械心理時間跟波動心理時間是影響本體感受客觀時間變化的兩個因素,我猜想,當大腦陷入緩慢思考甚至靜止思考或者大幅度波動的時候,全身的神經都會因為大腦的異常活動而失去正常的頻率,或快,或慢,因為神經系統已經不再按照正常頻率活動,所以感應外界客觀時間也會變得過敏或者遲鈍。例如太關注客觀時間的流逝,頻率就會運轉過快,超過了客觀時間,從而在心理上覺得客觀時間過得太慢。同樣如果是感應遲鈍的話,客觀時間超過了本體的頻率,自然覺得時間很快。 其實覺得時間過得太慢的心理狀態比較好想像,大概就是如剛才所說的對客觀時間過度敏感,從而失去正常測算客觀時間的心理狀態。 但要想像那種覺得時間過得太快的心理狀態,彷彿就要復雜多了。 第一種,自身強制性需要使身體變得緩慢,企圖用身體的遲鈍換來時間的遲鈍,但時間不會因此改變,所以當強制性消失或暫時消失的時候,便發現時間跟心理預想的要慢,這種情況通常出現在自己覺得舒服或開心的時候,簡單舉個有趣的例子:跟一個絕色美人一起坐在火爐邊聊天——時間變快了,其實是身體刻意變慢了。 第二種,半完全或完全忽略了時間。例如不分日夜地工作而且工作本身的確具有必要性,那樣的話時間便會繼續以不受注意的形式運行下去。這種情況每個人都會出現——一個人總有他變得很忙的時候,例如工作學習,尤其是流線型的工作跟學習過程會讓人忽略隨機應變的思考能力變得機械化,因為流線型的工作必然具有其固定規律,即使是腦力耗費量很大的工作也具有一定的固定規律,例如圍棋也有它的定式,考試也有它計算書寫中的必然先後次序,這些已經是約定俗成沒有必要通過思考來達到偶然的創新。在這種前提下,大腦自然會發出指令讓思考緩慢或者靜止。 其實有些已經陷入思考緩慢的人都或多或少在機械過程中有過一些反思,這里就要提到另外一個猜測:思考惰性。在長期的機械過程中曾經出現的一些反思過程會因為大腦太久沒有產生積極性而隨著本體大腦慣性而消失,這就是思考惰性。因為大腦不可能陷入全靜止狀態而會有一些短暫的思考,而這種思考多少會涉及自身機械性的反思,但這些反思會隨著惰性而消失。因為大腦也會同時判斷利益獲取與否,在同等前提底下,尤其是需要機械性行動的前提下大腦會自動判斷回復機械是最佳做法,那麼一些偶然的思考也只是顯示大腦沒有陷入停頓的一個信號而已。 等待到不需要機械活動的時候,大腦自然會回復正常思考狀態,而那時候就會意識到時間為什麼過得如此快了。 心理時間最近頻繁在我們的生活裡面出現,有時候感覺時間過得太快,有時候感覺時間過得太慢……無論如何,這就是生活。 生活就是來來回回,起起伏伏。
『叄』 為什麼時間變化這么大
1 授時系統
授時系統是確定和發播精確時刻的工作系統。每當整點鍾時,正在收聽廣播的收音機便會播出「嘟、嘟......」的響聲.人們便以此校對自己棗念的鍾表的 快慢。廣播電台里的正確時間是哪裡來的呢?它是由天文台精密的鍾去控制的。那麼天文台又是怎樣知道這些精確的時間呢?我們知道,地球每天均勻轉動一次,因此,天上的星星每天東升西落一次。如果把地球當作一個大鍾.天空的星星就好比鍾面上表示鍾點的數字。星星的位置天文學家已經很好測定過,也就是說這只天然鍾面上的鍾點數是很精確知道的。天文學家的望遠鏡就好比鍾面上的指針。在我們日常用的鍾上,是指針轉而鍾面不動,在這里看上去則是指針「不動」,「鍾面」在轉動。當星星對准望遠鏡時,天文學家就知道正確的時間, 用這個時間去校正天文台的鍾。 這樣天文學家就可隨時從天文台的鍾面知道正確的時間.然後在每天一定時間,例如,整點時,通過電台廣播出去,我們就可以去校對自己的鍾表,或供其他工作的需要。
天文測時所依賴的是地球自轉,而地球自轉的不均勻性使得天文方法所得到的時間(世界時)精度只能達到10-9,無法滿足二十世紀中葉社會經濟各方面的需求。一種更為精確和穩 定的時間標准應運而生,這就是「原子鍾」。目前世界各國都採用原子鍾來產生和保持標准時間,這就是「時間基準」,然後,通過各種手段和媒源茄介將時間信號送達用戶,這些手段包括:短波、長波、電話網、互聯網、衛星等。這一整個工序,就稱為「授時系統」。
2 時區
將地球表面按經線劃分的24個區域。當我們在上海看到太陽升起時,居住新加坡的人要再過半小時才能看到太陽升起。而遠在英國倫敦的居民則還在睡夢中,要再過8小時才能見到太陽呢。世界各 地的人們,在生活和工作中如果各自採用當地的時間, 對於日常生活、交通等會帶來許許多多的不便和困難。為了照顧到各地區的使用方便,又使其他地方的人容易將本地的時間換算到別的地方凳裂困時間上去。有關國際會議決定將地球表面按經線從南到北,劃成一個個區域,並且規定相鄰區域的時間相差1小時。在同一區域內的東端和西端的人看到太陽升起的時間最多相差不過1小時。當人們跨過一個區域,就將自己的時鍾校正1小時(向西減1小時,向東加1小時),跨過幾個區域就加或減幾小時。這樣使用起來就很方便。現今全球共分為24個時區。由於實用上常常1個國家,或1個省份同時跨著 2個或更多時區,為了照顧到行政上的方便,常將1個國家或 1個省份劃在一起。所以時區並不嚴格按南北直線來劃分, 而是按自然條件來劃分。例如,我國幅員寬廣,差不多跨5個時區,但實際上在只用東八時區的標准時即北京時間為准。
3 區時
一種按全球統一的時區系統計量的時間。 每當太陽當頭照的時候,就是中午12點鍾。但不同地方看到太陽當頭照的時間是不一樣的。例如,上海已是中午12點時,莫斯科的居民還要經過5個小時才能看到太陽當頭照;而澳大利亞的悉尼人早已是下午2點鍾了。所以如果各地方都使用當地的時間標准,將會給行政管理、交通運輸、以及日常生活等帶來很多不便。為了克服這個困難,天文學家就商量出一個解決的辦法:將全世界經度每相隔15度劃一個區域,這樣一共有24個區域。在每個區域內都採用統一的時間標准,稱為「區時」。而相鄰區域的區時則相差1個小時。當人們向東 從一個區域到相鄰的區域時,就將自己的鍾表撥快1小時.走過幾個區域就撥快幾個小時。相反當人們向西從一個區域到相鄰的區域時,就將自己的鍾表撥慢1小時.走過幾個區域就撥慢幾個小時。在飛機場等交通中心.常將世界各大城市所對應的區時,用圖表示出來,以方便旅客。
4 格林尼治時間
亦稱「世界時」。 格林尼治所在地的標准時間。現在不光是天文學家使用格林尼治時間,就是在新聞報刊上也經常出現這個名詞。我們知道各地都有各地的地方時間。如果對國際上某一重大事情,用地方時間來記錄,就會感到復雜不便.而且將來日子一長容易搞錯。因此,天文學家就提出一個大家都能接受且又方便的記錄方法,那就是以格林尼治的地方時間為標准。格林尼治是英國倫敦南郊原格林尼治天文台的所在地,它又是世界上地理經度的起始點。對於世界上發生的重大事件,都以格林尼治的地方時間記錄下來。一旦知道了格林尼治時間,人們就很容易推算出相當的本地時間。例如,某事件發生在格林尼治時間上午8 時,我國在英國東面,北京時間比格林尼治時同要早8小時,我們就立刻知道這次事情發生在相當於北京時間16時,也就是北京時間下午4時。
『肆』 電腦在使用的過程中,時間會自動變化,每天都會出現,請問怎麼解決
你這種情況應該是BIOS的電池壞了。去電腦商城或者網上找一個bios電池。然後才開電腦把電池換上就可以了.
『伍』 為什麼白天和夜晚的時間有長有短,還會不停地變化
因為地球傾斜自轉,使得在地球上,除了到太陽垂直照射的赤道地區外,每個地方的晝夜時間每天都有發生改變。以北半球為例,冬至這一天白天最短,以後開始每天變長一點,一直到夏至這天達到白天最長。而夏至的第二天,白天又開始變短,直到冬至那天,周而復始。而這個變化的規律和幅度都是固定的,人不變化。
『陸』 為什麼我的電腦的時間總是會變
1、台式電腦的主板電池如果沒電了,電腦的時間就會經常變化,這是電腦的時鍾震盪沒有電源為動力停擺了。需要更新電池就可以讓時間跟上時代。
2、筆記本電腦有主板也是使用電池供時鍾運轉的,當電池沒電的時候也會出現類似情況,雖然大多數 筆記本電腦不設電池供電給時鍾,但是保留電池供時鍾運行的就需要監控電池的耗電狀態,以保證電腦的時間准確,也才能保證保存的文件都以正確的時間保存下來。
『柒』 為什麼很多的人們會覺得時間變得越來越快科學家提出兩個猜想
天文學家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
我們經常用時光荏苒,歲月如梭來形容時間的流逝,時間過得很快。相信很多的小夥伴們都有這樣的感受:小時候感受時間過得非常慢,總是期盼著自己能夠快快長大,成為一個成年人。
可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成年了,反而會感覺時間變得越來越快,不知不覺一天過去了,一年過去了,一輩子過去了。我們在回憶童年的時候,同樣會感覺那個時候的時光的確非常慢,可為什麼成年了之後,反而時間變得越來越快?
可能有人會說這是一種錯覺,童年的時間跟現在的時間流速是一樣的,並沒有快慢的差別,我們之所以感覺現在的時間變得越來越快,主要是我們每天都在為了生活的壓力而忙碌,所以才感覺時間變得非常快。那麼事實真的如此嗎?
可能在我們普通人的眼裡,童年的時間跟現在的時間流速是一樣的,沒有誰快誰慢的區別。可是在科學家的眼裡,這個問題卻並沒有那麼簡單,有人認為這可能跟宇宙的加速膨脹有關,那麼在科學家的世界裡,對此又是如何解釋的?關於這個時間的疑惑,科學家提出了兩個猜想。
一、宇宙膨脹帶來的時間變化
相信很多朋友都知道大爆炸理論,這是我們對宇宙起源的一個解釋,而且得到了普遍的認可。根據宇宙大爆炸理論,我們的宇宙誕生於138億年前,那個時候一個熾熱的奇點發生了大爆炸,從此有了宇宙萬物和各種規律。
宇宙誕生之後就停止不動了嗎?當然不是,早在1928年,天文學家愛德文·哈勃發現河外星系具有紅移現象,並且推導出哈勃定律,人們才對宇宙膨脹有了進一步的認識。
到了上世紀末,哈勃望遠鏡的觀測讓我們對宇宙深處有了更多的了解,也觀測到了遙遠星系在不斷遠離我們,從而證實了宇宙在加速膨脹。宇宙的膨脹讓星系之間的距離在不斷遠離,而且離我們越遠的星系,遠離的速度越快。
那麼速度和時間有什麼關系呢?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告訴我們,速度和時間成反比關系,速度越快,時間越慢。也就是物體的運動速度越快,作用在物體上的時間越慢,如果一個人乘坐光速飛船離開地球一分鍾,那麼回到地球之後,地球有可能已經過去了數百年,數千年甚至是數萬年。
那麼飛船上的人跟地球上的人對於這個時間的認知相同嗎?可能有人會說不同,其實它們都是一樣的,時間並沒有改變。對於光速飛船內的人來說,它不會感到時間的長時間流逝,也不會感覺到時間變慢了。
而對於地球上的人們來說,同樣不會感覺到時間長時間流逝以及時間的變快變慢,所以二者的時間是一樣的。有朋友舉了一個簡單的例子:電影以正常速度播放,花費了90分鍾,這個時候觀看者想要看得更多的細節,於是將電影的播放速度高速為原來的10%,在這樣的速度下,這部電影花費了900分鍾才播放完。
電影的播放時間從原來的90分鍾變成了900分鍾,那麼電影的時間變了嗎?其實沒變,電影的內容還是原來那些,沒有任何的變化。宇宙的膨脹也是如此,離我們越遠的星系,遠離的速度越快,那麼遙遠星系的時間變慢了嗎?當然沒有,變得只是空間的體積。
所以,時間上的快與慢只是我們的一種感覺,和其他物理現象以及理論,都沒有任何的關系。
二、時間快慢可能與人的年齡有關系
第一個說法我們是從宇宙的膨脹等物理因素方面來解釋時間的變化,最後得出的結論是時間的快慢只是我們的一種感覺,和其他東西沒有任何的關系。
可是對於這個答案並不是所有人都認同,早在1890年的時候,有一位心理學家做了一個實驗,他讓年輕人和老人,分別對時間做出一個比喻。而年輕人大多數都給出了類似於「歲月靜好」這樣的形容。可是老年人給出的答案卻與年輕人不同,大部分都是歲月如梭這樣的形容。
年輕人認為時間正好,沒有變快,可是老年人則認為時間過得太快了,一轉眼就要走到生命的盡頭。而類似這樣的實驗在後來的100多年歲月里被反復多次做過,得到的結果是驚人相似,也就是說不管什麼時候做這個實驗,年輕人和老年人都會得到高度相似的答案。
由此可見,年輕人眼裡時間的快慢與老年人眼裡時間的快慢有著很大的不同。受到這個實驗的啟發,法國哲學家保羅·珍妮特在1897年提出了一個特別的理論-時間流速與人的年齡有關。
這個理論認為,當你一歲的時候,一年的時間是100%,到了50歲的時間,一年的時間僅佔全部生命的2%,年齡越大,一年時間所佔的比重就會越小。這樣的理論提出之後,並沒有得到很多科學家的認同,原因就是該理論無法建立起一個科學的模型來證明,無法得到精確的實驗結果。
盡管這個理論並沒有得到很多科學家的支持,但是隨著人類 科技 的不斷進步,越來越多的人們驚奇地發現,這個理論所描述的事物有可能是真的,大多數的人們的一生都能夠有上面的感覺,那就是年齡越大,感覺時間過得越快,這一點相信朋友們不會反對。
那麼這種時間快慢與年齡的關系是否有一定的科學根據,目前還沒有答案,這更像是一種哲學上的思想理論。現實的實驗很難給出答案,當然,年齡越大的人們感覺時間過得越快,有可能也是一種心理作用。當然,事實真相如何,還需要科學家在未來能夠得到准確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