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上班時間特別長
① 為什麼高薪資的工作時間都那麼長
因為高薪資的工作時間長可以為企業掙取更多的價值。作為老闆總希望員工多上班和加理。作為員工能做就堅持,要學會理解。不能做,也不要抱怨,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做的不開心,及時跳槽。
② 上班工作時間為什麼哪么長
標準的上班時間是8小時。
覺得時間過得慢是因為1.你辦事效率高,但時間內完成了一天工作。2.你很空,實在沒有事情做。3.你不會或者不知道還有什麼要做的
③ 為什麼我們的工作時間越來越長
為什麼我們的工作時間越來越長?為什麼總是過著996的生活?
記得中國社科院曾經發布過一個報告,說2017年我國每天工作時間超過8小時的人,佔了42.2%。而且這不僅僅是中國的情況,日本,美國這些發達國家也普遍存在過勞的情況。
現象雖然普遍,而且我們都身在其中。但我們仔細想想就會發現,其實「過勞」這件事,不太符合邏輯。
我們都知道,近兩百年,人類整體的生產效率,那是一飛沖天啊。按說,生產效率上去了,單位工作時間的產出高了,那相應的工作時間就應該減少才對啊。所以經濟學家凱恩斯在1930年的時候陸御曾經做出一個有名的預測,他首讓認為到2030年,人類的勞動時間每周15小時,就足夠了。
這是個什麼概念呢?15個小時,也就是說,如果一周工作5天,每天工作3個小時就夠了,下午2點來上班,5點就早芹岩可以下班了。
但是,沒有這樣的好事啊。
現實是,很多互聯網公司甚至開創了996模式,上午9點上班,下午9點下班,一周工作6天。我們還有724模式,一周7天24小時隨時待命。凱恩斯在1930年的預測錯了。錯的離譜,方向都錯了。偉大的凱恩斯爺爺也有錯的時候呀!
問題是:他為什麼錯了?工具越高級,應該幹活越省力才對。那為什麼我們反而更累了呢?
問題的根子不在別的,就在於生產工具本身它越進化、越高級、效率越高、越好用,我們就用得越多,所以工作時間就越長。
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悖論。
舉個例子,過去我們上班,必須得到單位才行,和同事見了面,才能展開協作。很不方便,後來有了電腦,有了郵件,有了微信,按說是更方便、更省時間了。但是結果呢?你知道的,老闆能隨時在微信群里抓到我們說事,周末也行,深更半夜也行。你上班的時間能不更長嗎?
工具不僅為你解決了問題。工具還在你始料未及的地方,推開了一扇新的可能性的大門。這扇大門一旦推開,就再也關不上了,後面的人就會一涌而出,只會把門撐得越來越寬。這就是工具對人的反向塑造。
因為勞動工具讓我們工作的可能性越來越高,我們就一定會把這個可能性填滿,我們當然就會一直工作,所以越來越忙。
④ 文摘:為什麼我們的工作時間越來越長
中國社科院曾經發布過一個報告,說2017年我國每天工作時間超過8小時的人,佔了42.2%。而且這不僅僅是中國的情況,日本,美國這些發達國家也普遍存在過勞。
這種現象雖然普遍,而且我們都身在其中。但仔細想想就會發現,其實「過勞」這件事,不太符合邏輯。
我們都知道,近兩百年,人類整體的生產效率,那是一飛沖天啊。按說,生產效率上去了,單位工作時間的產出高了,那相應的工作時間應該減少才對啊。所以經濟學家凱恩斯在1930年曾經做出一個有名的預測,他認為到2030年,人類的勞動時間每周15小時,就足夠了。
現實是,很多互聯網公司甚至開創了996模式,上午9點上班,下午9點下班,一周工作6天。我們還有724模式,一周7天24小時隨時待命。你看,凱恩斯在1930年的預測錯了。錯的離譜,方向都錯了。
問題是:他為什麼錯了?工具越高級,應該幹活越省力才對。那為什麼我們反而更累了呢?
《過勞時代》這本書里提供了很多解釋。比如,全球化把所有人拉到了同一個競爭平面上。你是在一個地方工作,但你不是在和一個地方的人競爭。一個美國的工人是和一個中國的工人,甚至是非洲的工人在競爭。所以,競爭強度增大了。再比如,消費主義盛行。你和身邊的人雀迅歷越來越多的攀比,比房子比車比包包比度假酒店,你想掙錢的慾望就越大,所以只能拚命幹活。等等。
但是,我覺得最有說服力的解釋,不是這些。問題的根子不在別的,就在於生產工具本身。它越進化、越高級、效率越高、越好用,我們就用得越多,所以工作時間就越長。
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悖論。舉個例子,過去我們上班,必須得到單位才行,和同事見了面,才能展開協作。很不方便,後來有了電腦,有了郵件,有了微信,按說是更方便、更省時間了。但是結果呢?你知道的,老闆能隨時在微信群里抓到我們說事,周末也行,深更半夜也行。你上班的時間能不更長嗎?
表面上看,工具的發明,總是解決一個現實問題的。有了斧頭,砍樹就更快。有了汽車,走得就更遠。這是工具給我們提供的第一樣東西,叫便利性。
但是,如果你只看到這一面,就忽略了一個更重要的東西,這也是工具帶來的。你要解決問題,任何問題都是有它的時間空間邊界的,工具一升級,邊界內的問題,是被更高效的解決了,但是,這個時空邊界本身也被打破了。於是,會出現新的問題,而且是更大的問題。
比如說,當年人們用馬車,非常慢。後來,給車裝上了發動機,這就成了汽車,速度提上去了。在有限的時空邊界內,這就是一項改善。確定無疑的改善吧?那你說,會因為速度提上去了,所以,人旅行用的時間少了,所以車就會變少嗎?當然不是啊。因為汽車打破了原來的時空限制,出現了全新的可能性。你就想,原來坐馬車,你至少要帶一個馬車夫。現在呢?可以開汽車,一個人就可以開車,沒有馬車夫打擾了。車不僅是交通工具,它還是一個移動的私人空間了。所以就出現了一種新的行為方式,沒有確定目的的開車兜風,這種行為模式就出現了。不去哪兒,就是帶上頃搜女朋友開車去看看詩和遠方。車的使用當然就越來越多。
當然,現實中遠遠不止是這一種情況了。因為車可以走得更遠,所以,就一定會走得更遠。因為可以走得更遠,所以,整個社會的假設就變了,汽車旅館就出現了,郊區景點和度假村就出現了,遠離城區的購物中心,像奧特萊斯就出現了。這就反過來逼迫,你如果不能有汽車,你不能走得更遠,你就沒有辦法享受社會基礎設施提供的便利。它就會走到這個程度。
你看,這個過程就是:工具不僅為你解決了問題。工具還在你始料未及的地方,推開了一扇新的可能性的大門。這扇大門一旦推開,就再也關不上了,後面的人就會一涌而出,只會把門撐得越昌信來越寬。這就是工具對人的反向塑造。
有句話叫,身懷利刃殺心自起。你身上有把刀,看見什麼都想用上。對,工具雖然只是提供了某種可能,但是人性使然,我們總是傾向於要把這種可能性變成現實性。工具在可能性上推開了多大的空間,我們就一定會傾向於把這個空間填滿。
理解了這個邏輯,再回到今天的主題,為什麼勞動工具效率越來越高,我們卻越來越忙呢?這么看來,答案就非常簡單了。和全球化,消費主義有關,但關系沒那麼大。因為勞動工具讓我們工作的可能性越來越高,我們就一定會把這個可能性填滿,我們當然就會一直工作,所以越來越忙。
《過勞時代》這本書的解讀人,李南南老師還開了一個腦洞。他說,假如未來,你的工資不是按月計算,而是按秒計算。在你的面前,有一個計時器,你每多工作一秒,你的賬上馬上就會多一毛錢。結果會是什麼?表面看起來,這對你只有好處沒有壞處。首先,每天工作8小時,這就是一天2880塊錢,不少吧?你收入提高了。更重要的是,你碎片時間的工作,比如,吃飯間歇、睡覺前給同事回個工作微信,也能計算報酬了,對你更公平了。好事吧?好工具。
但這是在你現在的時空邊界下看問題。真實情況可能是,這個可能性的大門一旦打開,大多數人因為碎片時間也能掙錢,會工作到筋疲力盡才會停。如果不信,你現在到網吧里去看看那些打游戲掙積分通宵不睡的人,你就知道,如果真有那麼一天,工作到筋疲力盡那就是我們的未來。
⑤ 中國人工作時間為什麼辣麼長呢
中國人工作時間為什麼這么長?
從2010年至2011年3月底,中國內地奢侈品市場消費總額達107億美元,佔全球份額的四分之一,成為全球第二大奢侈品消費國。
2013年高盛最新發布的一項研究表明,全球38%的奢侈品消費是由中產階級買單的。而購買奢侈品的中國中產階級的人數已經從1995年的100萬增加至目前的3700萬。
而另一方面,一個奢侈品消費大國,近年來它的消費佔GDP的比率卻只有30%左右。按照這個數據來看的話,中國其實是個消費力嚴重不足的國家。
為什麼消費不足?我認為存在兩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在於中國人太貧窮,收入太低;另一方面,我們的物價卻居高不下,存在太多的泡沫。
我們的收入為什麼這么低?舉個例子,把各個國家的薪資收入加到一起,除以這個國家的GDP,然後來作個比較。
這個比例歐美最高,平均是55%,日本是53%,澳大利亞是47%,韓國是44%,南美洲的阿根廷、墨西哥和委內瑞拉平均是33%,東南亞包括菲律賓、泰國平均是28%,中東包括伊朗和土耳其平均是25%,很可惜我們沒有詳細的非洲數據,應該是20%以下。
那麼你們以為中國會和誰比較接近?歐美?南美?東南亞?中東?還是非洲?我告訴你們,你們都太樂觀了,我們的這個比例只有8%,是全世界最低的!
那麼人均工資呢?每小時人均工資第一名是德國,大概是30美金,第二名是美國,大概是22美金,我們比泰國還差,泰國還接近2美金呢,我們才0.8美金一小時,位列全世界最後一名。
然而,雖然我們的工資水平不行,在全世界墊底,但我們是有排第一名的,那就是我們的工作時間。我們一年的工作時間竟然高達2200小時,美國跟我們比差遠了,它們只有1610小時,荷蘭最低,只有1389小時。
你看看中國的工人,拿的是全世界最少的工資,工作時間卻是全世界最長的!多麼勤勞的民族!
我們的收入既跑不贏GDP,也跑不贏CPI。是誰讓我們如此辛苦?第一個重大的原因就是歐美對我們的剝削。
對於我們中國的製造業而言,我們購買原材料的價格是華爾街控制的,生產出來的產品價格又被美國的大公司控制著。
我們的製造業可以說是:前有狼、後有虎。「金融資本」華爾街好比是狼,「產業資本」大公司好比是虎,具體點說,就是購買原材料時,是金融資本在控制著我們的價格,銷售時,是產業資本控制著我們的價格。
我們就這樣被夾在了中間,它們一起把我們剝削的乾乾凈凈。其實話說回來,它們為什麼把製造業放在中國?
因為製造業有個特性——「破壞環境,浪費資源,剝削勞工」,它們才不願意要這種爛東西,所以,它們就把除製造業以外其他產業鏈的環節全部控制在自己手上。
歐美各國透過金融資本、產業資本控制原材料和銷售的定價權,然後把製造業放在中國,破壞我們的環境,浪費我們的資源,剝削我們的勞工,到最後再透過這兩端,把我們吸得乾乾凈凈。因此中國越改革,中國越開放,中國越製造,歐美就越富裕。
第二個原因,和其他國家相比,比如印度,我們同樣是被剝削的人民,可為什麼我們比他們還差呢?原因在於這幾年我們的產業政策搞偏了。
我們把社會的大量資源拿去修橋鋪路了,所以我們的GDP才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長,但這種增長並不代表我們的經濟有什麼了不起的增長,真正拉動GDP的是鋼筋水泥。
原本可以替老百姓創造更多財富的生產性資源,卻都被我們拿來做鋼筋水泥了,鋼筋水泥越多,老百姓就越窮。更讓人擔憂的是,整個社會的貧富分化正在嚴重加劇。
對於任何一個國家來說,當財富集中到極少數人手裡的時候,社會矛盾就會越來越嚴重,這是值得我們每個人警醒的問題。
和低迷的收入截然對立的,是我國高昂的物價。美國一張電影票相當於人均月收入的1/400,韓國的電影票相當於月收入的1/350,而中國的電影票卻相當於人均月收入的1/20,這樣算下來,中國的電影票比美國幾乎貴了20倍。
相同的一件阿瑪尼西服,在中國差不多要3萬塊人民幣,在美國摺合成人民幣,卻只要1.5萬塊。在中國買一部品牌手機大概需要300美金,在美國買卻只要85美金,差了近4倍。中國的房價收入比達到了發達國家的3至6倍。
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在人均收入不及日本東京1/10的情況下,房價已和東京不相上下,有些地區的房價收入比已超過30倍。
你想像一下,如果我們每個月能賺4000美金的話,花1美金可以喝杯咖啡,500美金可以買個筆記本電腦,50美金就可以請幾個朋友吃一頓,這種日子該多好?這對於我們中國人來說,像個遙不可及的夢,但卻是美國大眾的真實生活。
那麼我就要問了,為什麼我們的工作時間比他們長,日子卻過得這么苦?我給出的答案一定出於大家的意料——就是因為我們沒有藏富於民。
所以我們除了一般的產品,比如說大米、小麥、豬肉這些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產品價格和美國的差不多之外,其他稍微奢侈一點的東西都比人家貴。
如今我們已經做錯了選擇。2008年金融海嘯,政府決定提列4萬億從事基礎設施建設,可是,我就以中西部建高速公路為例,路建好之後,有沒有車在上面跑?基本沒有。
大家要清楚,沒有車在上面跑的高速公路就叫做產能過剩的高速公路。政府投資4萬億的結果就是從鋼材的產能過剩變成公路的產能過剩,成為了一個更加產能過剩的國家。
我們有新的經濟增長點嗎?沒有。因此我建議我們一定要把這些錢給老百姓,真正做到藏富於民。希望政府能夠幫助企業賺更多的錢,它才會進行轉投資,透過乘數效果,企業可以賺更多的錢,然後再轉投資,最終透過企業利潤長期拉動中國經濟。
鋼筋水泥只是一錘子買賣,而如果我們的企業家能夠賺很多錢的話,政府就可以透過立法等機制,讓企業提高員工薪水,這樣員工就有更多的錢用來消費,我們的內需不就跟著增長了嗎?這就是藏富於民的鏈條,透過利潤反映到消費,以此長期拉動中國經濟。
⑥ 為什麼我們上班時間比別人要長呢
一、有時候上班比較著急,開車會比平時稍微快一些,有部分的新手司機會主動讓行,讓人不免心生感謝。
二、上班路上,停在紅綠燈路口時,時不時的會有一些麻雀飛過站立在汽車前引擎蓋上,嘰嘰喳喳的鳴叫,讓人不免心生愉悅。
三、汽車出故障期間,可以在一些特定的地點搭乘好心人的順風車,不禁讓人感慨好心人也常常在生活周邊幫助他人。
在上班的過程中,人們常常會忽略周圍的一個具體環境狀況,因為此時的大腦注意力主要集中在交通路面上以及上班後的工作細節。有時候不妨可以慢下心來,比如在等待紅綠燈,或者不是由本人做駕駛員的情況下,可以主動的欣賞一下周掘御邊的美纖扮景,放鬆心情的同時,還有利於提高後續的工作狀態。毀散灶
在上班的前一天可以事先准備好第二天相應工作流程,以便第二天上班前不用那麼急急忙忙,可以有更多的時間感受周邊的事物,以及用更加良好的心態去面對第二天的工作生活。只有當我們用主動發現美的眼觀去看待世界,那麼世界在我們眼裡所呈現的也會更加燦爛美好。
⑦ 為什麼一個典型的工作日長達八小時
在工業革命期間,公司試圖通過讓工廠盡可能多地運轉,實現工廠產量的最大化,通常實行「日升日落」的工作日。工資也極低,因此工人們自己常常需要做這些長時間的輪班工作來維持生計,包括把他們的孩子也送到工廠去工作,而不是讓他們接受教育。由於沒有什麼代表性、教育或選擇,工廠工人也傾向於在惡劣的工作條件下工作,以適應惡劣的工作時間。在這個時候,典型的工作日為每天10-18小時,每周6天。這一切19世紀開始發生變化。
第一個提出每個人每天工作8小時的人是一個名叫羅伯特·歐文的英國人,他也是社會主義的創始人之一。歐文認為工作日應該分成三份,隨著工人們獲得了與工作同等的時間和睡眠,於是,在1817年,他開始為所有工人爭取8小時工作日,創造了「8小時勞動,8小時娛樂,8小時休息」的說法。不幸的是,這一說法在一段時間內沒有流行起來,盡管在整個19世紀通過了一系列的工廠法案,穩步改善了工廠工人的工作條件,減少了工人的工作時間。例如,1847年的工廠法案規定婦女和兒童每天工作10小時,因此,每周只需工作60小時。
這項8小時工作日的事業於1884年在英國再次被社會民主聯合會的成員湯姆曼(Tom Mann)接管。曼隨後成立了一個「8小時聯盟」,其唯一目標是建立8小時工作日。他們最大的勝利來自於他們設法說服代表英國大多數工會的工會代表大會,甚至直到今天,把8小時工作日確定為他們的主要目標之一,他們隨後開始朝著這個目標努力。
要求縮短工作日的努力始於1791年美國早些時候,當時有工人在費城,工人每天工作十小時,其中包括兩小時的用餐時間。到19世紀30年代,美國大多數工人階級都支持八小時工作日,但仍然沒有得到企業主的支持。在接下來的幾十年裡,工人們繼續舉行 *** ,要求縮短工作時間,情況逐漸開始好轉。
這一事業的勢頭特別明顯,在美國形成了幾個「8小時聯盟」,就像曼恩在英國形成的那樣。1884年,有組織的工會聯合會宣布,1886年5月1日將是強制規定8小時工作日的第一天。當然,這既沒有得到任何聯邦命令的支持,也沒有得到企業本身的支持,而是依靠工人 *** 和掀起一場大騷動來把問題解決1886年5月1日到了五一節,第一次五一 *** 在35萬工人下班後舉行, *** 八小時工作制。
的進展仍然緩慢,直到1905年工業界才開始自行實施八小時工作制。1914年,福特汽車公司(Ford Motor Company)率先實施了這一計劃,該公司不僅將標准工作日縮短至8小時,而且在這一過程中,工人的工資也翻了一番。令許多行業震驚的是,這導致福特的生產率與這些工人相比下降了,但工時卻減少了,在實施這項改革後的兩年內,福特的利潤率實際上大幅增長,並翻了一番。這鼓勵了其他公司採用更短的8小時工作日作為員工的標准。
終於,1937年,8小時工作制在美國被標准化,並由聯邦 *** 根據公平勞動標准進行管理
⑧ 人們的工作時間為什麼會越來越長
最近在得到APP上聽了一本書,書名叫做《過勞時代》。這本書主要說的過勞現象,具體一點,這本書除了探討這個現象之外,集中回答了一個問題,就是人類的勞動時間為什麼越來越長?聽到這兒你可能覺得這個問題很簡單,無非好像就兩種原因,第一個就是個人工作太拼了,我求上進,我願意加班。第二就是企業用人太狠,比如有的企業推出了996,從早9點晚9點,每周6點,還有724,7天×24小時。勞帶伏動時間越來越多,或者勞動越來越累無非兩個原因,一個是個人太拼,企業太狠。假如我們建立一個更大的觀測視角,你會發現過勞這個事很奇怪。
日本的《勞動基準法》規定,每個人每周工作時間不得超過40個小時,假如你超過了一半,也就是說你每周超過了60個小時的工作時間,就定義為過勞。假如這個社會普遍過勞,我們就說社會邁入了過勞社會。這是這本書給出的定義。
但是我們建立一個更宏大的視角觀察過勞這件事,你發現它是一個很奇怪的事。
首先,它非常反常,有人曾經統計過,從20世紀40—80年代,全世界的發達國家有一個趨勢,就是勞動時間在持續縮短。沒錯,是越來越短,因為生產技術提高了,各種管理的小也提高了。所以,1967年的時候,美國還有幾個議員曾經計劃過,說等到幾十年之後,就是大概我們這代人上班之後,可能每周只工作20小時,或者我們依然每周工作8小時,經濟學家凱恩斯說我們這代人會因為無事工作而感到煩惱。但是事實證明,勞動時間越來越長。而且更奇怪的一個現象,就是你發現這個勞動時間的延長這件事,它是同時發生的。
當時這些人作出這個預測,認為勞動時間越來越短,人們會越來越閑的時候,這件事有一個背景。因為當時的勞動時間確實是在持續縮短,大家越來越閑,這是真的。但是很奇怪,突然有一天,全世界的發達國家基本都開始勞動時間變長了。這個勞動時間突然出現了一個拐點,原本它應該是一路下降的,突然開始走高了。而且更奇怪的是這個拐點出現的時間特別一致。我這里有一份數據,在英國的勞動時間拐點出現在1982年,美國和加拿大的拐點出現在1983年,義大利是1985年,瑞典跟挪威都是1988年。換句話說,在1980—1990這十年間,全世界幾乎所有發達國家員工的勞動時間突然都出現了拐點,本來一路縮短,突然開始一路延長。
說到這兒,我是感覺很奇怪,不知道你是不是也感覺很奇怪?為什麼勞動時間突然變長,這十年間到底發生了什麼?
這本書《過勞時代》集中回答的就是這個問題。作者認為,其實過勞時代背後有一個更強烈的原因,並不是說個人太拼或者企業太狠,總不能說所有企業商量好開始壓榨員工,背後一定有一個更深層宏大的原因。到底是什麼呢?這本書里給了一個名稱,叫做高度資本主義。什麼叫高度資本主義呢?
這個不是這本書的作者本人發明的,他從另外一本書叫做《白頭翁和催債人》書里得到的,寫的是日本一個人從小城市到東京開始,他覺得雖然無事可做,還是覺得特別累。很奇怪,他就找不到這種根源。後來他發現累是一個原因,就是東京的字太多了,寬態不管走在哪裡,四處都是字,無處不在的信息讓他覺得很累。所以,他就把這種人們壓榨時間、壓榨空間的情況叫做高度資本主義。具體來說,這個高度資本主義體現出了三個特點,你會發現高度資本主義的這三個特點恰恰是造成勞動時間延長、造成過勞現象的根本原因,而且這三件事往往是我們不可抗拒的。
第一個就蠢巧攜是叫全球化,也就是說我們構建了一個全世界范圍內的協作網路。 比如說義烏,全世界80%的聖誕樹都是在這兒生產的。但是你發現不對,因為我們在構建全球化貿易網路的同時,我們也構建了一個全球化協作網路。什麼意思呢?
過去我一個人只需要面對周圍的競爭,面對一個城市的競爭。但是全球化的協作網路構成後,我不光要面對身邊的競爭,我競爭的對象可能是遠在另一個國家的某一個人。比如說我原來可能是一百塊錢願意工作,另外一個國家低收入地區,50塊錢他就願意做,我能接受8小時,他能接受12小時的一天工作時間。這種情況就導致我們原來的空間秩序瓦解了,這就等於說把原來工資水平不一樣的人,我們大家拉到了同一個競爭界面,這會導致什麼結果?就是不得不去面對來自全世界的勞動力競爭。比如說有人做過統計,西門子有40萬員工,其中只有17萬是德國人,剩下的人全是其他不同國家的人。再比如說瑞典宜家公司,我們都知道它是瑞典國民品牌,其實宜家大部分傢具還有公司的注冊地都不是在瑞典本國,都是在其他國家的,當然也是為了節省成本。這就造成了一個結果,每個人要面對全世界不同地區人的競爭,也就是說你原來的空間界限被瓦解了,這個空間的秩序被改寫了,這是第一個原因,就是全球化。
第二個原因叫做信息化。 正如第一個原因里說的,全球化瓦解的是你工作的空間秩序,那個空間的壁壘不存在了。信息化瓦解的是什麼呢?它瓦解的其實是時間秩序,為什麼說它瓦解的時間秩序呢?舉一個例子,比如說過去我正在休息,單位突然告訴我要加班,我可能要趕回單位。整個中間有一個反應機制和流程,從我接到要加班的指令,到我執行這件事,中間有一個漫長的鏈條。但是你發現信息技術成熟之後,這個鏈條也被瓦解了。我工作跟生產之間的界限模糊了,不存在了,可能我只需要藉助一個微信、一個簡訊,馬上就把我從休息的狀態拉回工作狀態。這是勞動時間延長的原因之一。還有第二個信息化帶來的結果,就是我們在信息狀態下,對於時間的流逝的感知非常不明顯。
不知道您有沒有這么一種感覺,就是你在打字的時候,你會覺得時間過得特別快,我一直低頭打字,但是我突然抬頭,天已經黑了,站起來的一瞬間,我才感覺到腰酸背疼,我已經很累了。這個其實就是因為我們在打字時,你會感覺到工作並沒有那麼疲勞,那個疲勞度是不那麼容易感知的。
而且同時心理學上有一個現象叫做熟路效應,意思是說你走過一段路的次數越多,你會對這段路越熟悉,越熟悉你就會覺得這段路的距離越短。你可以回想一下你在上學的時候,第一天報到,你可能會覺得學校很遠,第二天、第三天甚至一個學期之後,你會覺得從家到學校好像沒那麼遠。這就是熟路效應。作用到信息化,你用電腦打字時會感覺到特別駕輕就熟。比如說過去分析股票,我要大量的人工運算,現在用電腦就會幫助我分析。這種感覺會讓你覺得駕輕就熟,它會讓你對時間的感知縮短,原本很長的時間你會覺得過得很短。就像剛才我說的從家到學校的距離會因為你走的次數多了以後,就會覺得變短是一樣的。這就是信息化對這件事的影響,一個是信息化改變了我們的時間秩序,模糊了我們的工作時間跟生活時間的界限。同時喚醒了我們心裡所謂的熟路效應,讓你覺得駕輕就熟,所以工作的時候就感覺不到時間過得那麼快。這是第二個原因,叫做信息化。
第三個原因叫做消費主義盛行。 這個事大家肯定不陌生,現在的消費品越來越豐富。比如很多人可能會加班加點就為了買一個包,有的人為了買一個手機。說白了,我在不停地消費,同時我又是這個消費鏈條中的一環,我也是生產者,我在創造更多消費品的同時,我本身也有消費需求。這構成了一個循環,讓你甘願付出更多勞動。但其實我們更細一步想,這個事其實沒有那麼簡單。為什麼呢?在《延展》另外一本書裡面曾經介紹過,人有一種本能,叫做定位本能。你注意這個定位本能,也就是說我們在實施這些炫耀性消費,在我們買這些奢侈品跟人攀比時,其實並不是因為虛榮心,而是因為我們心裡的定位本能在起作用。什麼叫定位本能呢?我們經常問一個非常有深度的哲學問題,我是誰,從哪來,要到哪去。這三個問題有兩個跟位置有關,意思就是說人有一種本能,我們天生特別關心一件事,就是我到底在哪,我的位置到底在哪。這個是人的一種本能。為什麼會有這種本能呢?
因為過去的人,比如說在我們還是猿人的時候,我必須要知道自己在哪,才能開展下一步的行動。這個位置不光指空間位置,因為我首先要感知到空間,我才知道哪塊有獵物,要往哪走。也包括我們自己在一個群體,一個社會地位的確定,我也特別想知道我在這個族群里是什麼位置,因為只有確定這個位置之後,我才知道應該怎樣制定生存策略。比如我知道自己是族群里的弱者,我就要依附強者,我確定自己是強者,我就要統治這個族群。也就是說你特別希望知道自己在哪。好比說過去考試,家長會問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考多少分,第二個問題是你在班裡是第幾名,可能第二個問題家長更關心,因為他認為這個位置是最重要的。到了今天這個本能依然存在,只不過我們釋放本能的方式不是靠征服和探索,而是通過對比。比如說過去我對比說誰吃了幾碗飯,誰的力氣大能舉起多少斤的石頭。這是一個對比,到今天這種也被淘汰了,剩下的對比就是我的消費能力,就是我可以量化指標去對比。最容易量化的當然就是我們在自己身上投資,花了多少錢,可能這是一個最容易量化的指標。所以說現在炫耀性的消費成為我們釋放所謂定位本能的一種途徑。說到這兒,我們大概說了這本書裡面作者對於我們過勞時代成因的一個分析,他認為高度資本主義是過勞的根本成因。
這本書給我們一個啟發。做影視的人,他的職業曲線的感知跟其他職業不一樣。比如,做研究,雖然研究成果的積累,我的行業曲線是慢慢積累的。但是影視的人有一個特點,他從20—80歲,一夜爆紅,一部作品一炮打響的概率基本相同,他對曲線的感知就不是一個穩定的,而是一個隨機分布的點狀圖,爆發隨時出現。換句話說他們對工作的感知不是每天8小時,而是圍繞一部作品展開,比如說我這段時間專注這個作品,這就有點像章我今年說的一個詞長期主義。所以怎麼擺脫正反饋循環,不讓自己榨乾自己的最後一份精力,去做那些只有短期收益的事,就是我建立一個更長期的價值尺度,用更長遠的價值衡量我當下的工作到底值得不值得。就像很多時候,大導演十年磨一劍,這部片子就變得很偉大,影史留名,這就是長期主義的結果。回到這本書,我個人感覺最重要的啟發有兩點:
第一,過勞是我們社會發展的必然代價。
第二,在這種狀態下,假如我們能建立一個長期主義的價值觀,我們個人是不會受到這件事特別強烈的大趨勢的干擾的。
⑨ 為什麼現在一天上班要上十幾個小時,為什麼中國人這么累
並不是所有人都上班十幾個小時的中國人,之所以這么累,是因為中國正在高速的發展,這個發展就是中國人民的勞動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