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長時間不讀書變得那麼啰嗦
① 很長時間不學習,就變得不想學習了,是怎麼回事
「三天不念口生,三天不做手生」說的就是這個道理,人們天生就有一種惰性,在一個相對放鬆的環境里,人就會變得很懶,這是在所難免的。就像暑假一樣,暑假是一個非常自由的時間段,人們更願意去玩而不是去學習。
雖然是假期但也不能忘了學習,假期作業是最基本的,要安排時間好好完成。另外就是要梳理一下自身學習情況,找出問題所在,有計劃的進行查缺補漏和提升。
另外,暑假期間可以好好的練習一下《精英特全腦速讀記憶訓練》,激發大腦潛能,提高學習、復習的效率。速讀記憶是一種高效的閱讀、學習方法,其訓練原理就在於激活我們「腦、眼」潛能,培養我們眼腦直映式的閱讀、學習方式,最終提高閱讀、理解、記憶、注意力、思維等方面的能力。用軟體練習,每天一個多小時,一個月的時間,可以把我們的閱讀速度提高五六倍,記憶、理解等也會得到相應的提高,最終提高學習、復習效率,取得好成績。如果你的:閱讀能力弱,學習效率低、學習成績差等,建議去練習提高一下。
② 長期不讀書會造成什麼影響
在快節奏的時代,我們的注意力被大量的短視頻和短文字「切碎」。短短1.5小時的電影,中途都忍不住要摁亮手機屏幕看看,根本坐不住。上一次讀書,好像已經是大學的時候了。互聯網信息繁雜,各種讀書筆記、讀書摘要應有盡有。自己安靜地坐下來看一本書,好像已經沒有「必要」了。
但真的是這樣嗎?
近日,#長期不讀書會造成什麼影響#的話題沖上微博熱搜。不少人反應在停止閱讀後,自己的文字表達能力大幅下降,已經無法撰寫出完整的一段話,語言能力「退化得像個猴」。當自己想要表達觀點、復述一件比較長的事的時候,就會出現卡殼、邏輯混亂、顛三倒四的情況。長期不讀書,大腦就會得到一個「不需要吸收新知識」的信號。由於人體的每個部分都遵循「用進廢退」的原則,久而久之,思考能力和語言能力真的會退化。
日本知名的腦科學家茂木健一郎曾出版《如何用閱讀改造大腦》一書。書中提到「讀書能讓我們借鑒作者的經驗,吸收他們的知識,從而在腦中反復理解、思考,最後形成自己的智慧」。
茂木健一郎在劍橋大學時, 每周要開一次讀書報告會, 大家要選一篇論文討論, 但他們討論的重點不是論文的實驗結果,而是論文背後的原因,比如:為什麼選擇這篇論文?為什麼做這樣的實驗?你會提出怎樣的問題?怎樣使實驗變得更加有趣?回答這些問題,都需要他們跳出自身的角度,站在他人的角度看待問題。因為科學的特點,就是要擁有客觀看待事物的能力,也就是站在他人角度思考的能力。雖然我們不是科學家,但是可以通過讀書,通過思考,客觀地看待事物,不狹隘,不偏激,不盲從,拓展自己的眼界,去發現自己不知道的,不清楚的,不同的觀點。
讀書,不僅能夠提升自我的認知深度和水平,還能夠讓人更加長壽。耶魯大學的一項研究曾發現,每天讀書30分鍾的人比不讀書的人壽命更長。在12年的隨訪期間,不愛讀書的人死去了33%,而愛讀書的人只有27%過世了。
在這篇論文中,學者們寫道,在閱讀過程中有兩個認知過程可以創造「生存優勢」。首先,閱讀書籍促進了「深度閱讀」的「緩慢、沉浸式過程」,「當讀者與材料的其他部分建立聯系,找到外部世界的應用,並對呈現的內容提出問題時」,這是一種認知參與。
他們寫道:「認知投入可以解釋為什麼詞彙、推理、注意力和批判性思維能力都能通過閱讀得到提高。」其次,他們表示,書籍「可以促進同理心、社會感知和情商,這些認知過程可以提高生存能力」。
讀書既能陶冶情操,還能延年益壽。這個周末,不妨給自己留半天的空隙,好好坐下來讀一本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