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朔望月比回歸月時間長
『壹』 朔望月與恆星月的時間長度為什麼不同
因為朔望月與余磨恆星月的定義不同。
看上面的圖。恆星月是指月球對於一顆恆星來說的公轉周期。如果月球上某一點,本來面向著太陽(為朔日),也向著某顆恆星(圖中的A點)。在經過一段時間後,這一點又回到了原先的位置上,重新對著這顆恆星(圖中的B點),這一周期就稱為恆星月。
恆星月是月球真正的公轉周期。一個恆星月的長度是27.322天,或是27天7小時43分11.51秒。
但你看一下,這時從地球上看月亮,月亮是否又回到地球和太陽中間了呢?是不是又到了朔日呢?還沒有,此時從地球上看,月亮還有一個小月芽,凸面向東,叫殘月。還要再過幾天,月球再在公轉軌道上運行一段距離,豎岩斗才會運行到地球與太陽之間(C點),才是下一個朔日,才是一個朔望月。
朔望月是從地球上看到的月球的公轉周棗鋒期。一個朔望月平均為29.530589天,或是29天12小時44分3秒。
所以,朔望月與恆星月時間長度不同。恆星月時間長,朔望月時間短。
『貳』 為什麼朔望月與恆星月時間長度不同
參考點不同.
天文上月的長度有四種:恆星月、近點月,交點月和朔望月,分別以恆星、近地行則點、黃白交點和太陽為參考點.
由於月球公轉的同時,地球也在公轉,在以恆星作為參考點計算恆星月時,由於恆星位置時分遙遠,地球與恆星間的角位移可忽略,因此,恆星月是月球繞轉地球的真正周期.
在以太陽作為參考點計算朔望悉帶歲月時,地球公轉不可忽略,月球必須多公轉約30度,才會達到朔的位置,故睜睜朔望月比恆星月長.
『叄』 朔望月的長度 朔望月的長度為什麼是29.5306日 回歸年與農歷年的矛盾是如何產生的呢
月球是地敏並球的衛星,伴隨著地球在太空中,仿如一對情侶般漫舞在繞行太陽的公轉軌道上 ,並且月球依循「右手錶徵」方式 (右手姆指指向北,其餘四根指頭彎曲的方向,表示月球繞行地球公轉的方向) 繞橋轎跡行地球.若我們定義一個月的方式,是以遠方星空為背景看到月球實際繞行地球一圈的時間,定義出一個「恆星月帆宴」(約 27.3 天) 的時間長短.朔望月 的時間長短和恆星月的時間長短兩者間的差異,乃是由於月球隨著地球在繞行太陽公轉時,每個月約有 30 度的變化 ,所以造成了這兩者間每月皆有約 2.2 天的差異.
難道那30 度的變化用肉眼看不出來嗎?眼睛欺騙的自己?
存在三十度的區別,就是說所參照的對象變了,所以結果就不一樣了
『肆』 朔望月和恆星月的周期為什麼不同
朔望月是指月相變化的一個周期,也就是月圓一次到下次月圓的時間.
恆星月:(引用網路)恆星月是指月球對於一顆恆星來說的銀敗自轉周期。如果月球上某一點,本來面向著太陽,在經鋒培顫過一段時間後,這一點又回到了原先的位置上,這一周期就稱為恆星月。一個恆星月比一個月要少一點點。一個月有27.9天,而一個恆星月就有27.322天,或是27天7小時43分11.51秒。在天文學中,有三種主要的旋轉周期:天(太陽—地球)、恆星月(月球中轎—地球—恆星)、年(太陽—地球—恆星)
『伍』 朔望月的原因
月亮為什麼會有陰晴圓缺的變化呢?大家知道,月亮本身不發光,只是把照射在它上面的太陽光的一部分反射出來,這樣,對於地球上的觀測者來說,隨著太陽、月亮、地球相對位置的變化,在不同日期里月亮呈現出不同的形狀,這就是月相的周期變化。進一步說,雖然月亮被太陽照射時,總有半個球面是亮的,但由於月亮在不停地繞地球公轉,時時改變著自己的位置,所以它正對著地球的半個球面與被太陽照亮的半個球面有時完全重合,有時完全不重合,有時小部分重合,大部分不重合;有時大部分重合,小部分不重合。這樣月亮就表現出了陰晴圓缺的變化。
當月亮處於太陽和地球之間時,它的黑暗半球對著我們,我們根本無法看到月亮,這就是「朔」,朔在天文上是指月亮黃咐岩姿經和太陽黃經相同的時刻。逢朔日,月亮和太陽幾乎同時從東方升起,即使地球把太陽光反射到月亮,然後再由月亮反射回來的那部分光,也完全淹沒在強烈的太陽光輝中。
而當地球處於月亮與太陽之間時,雖然三個星球也是幾乎處於一條線上,但這時,月亮被太陽照亮的半球朝向地球,柔和的月光整夜灑在大地上,這就是滿月,也就是「望」。這時月亮黃經和太陽黃經相差180度。
因為月亮與地球的距離相對於日地距離來說太短了,在天球上,月亮東移的速度比太陽大很多,每天月亮由西往東前進13度多點,而太陽卻只前進1度。 因此,朔之後,月亮很快地跑到了太陽的東邊,一兩天後,太陽一落下去,西邊的天空就可見到一彎新棗搭月,兩個尖角指向東方。此後,月亮升起的時間越來越遲,月亮也逐漸豐滿起來。約在朔後七天,月亮的黃經剛好超過太陽90度,我們看到的月亮是圓弧朝西的半圓,這就是上弦月。以後月亮繼續向東,更加豐滿,升起的也更遲了,直到望。從朔到望,月亮與太陽的角度越來越大。
過瞭望後,月亮逐漸向太陽移近,月面逐漸消瘦下去。 當月亮黃經超過太陽黃經270度時,它又變成了半圓形,但圓弧朝東,這就是下弦月。這時候,當太陽從東方升起時,月亮正高懸在正南的天空上,這是我們能看到東方升起的太陽和漸漸淡去的月亮。下弦以後,月亮要到後半夜才從東方出來,它的半個圓面逐漸消蝕下去,變成狹窄的鐮刀形,尖角向西。從望到朔,月亮與太陽的角度越來越小,以至再次與太陽黃經相同,消失衡絕在晨曦中。月相變化的周期,也就是從朔到下一個朔或從望到下一個望的時間,叫做朔望月。觀測結果表明,朔望月的長度並不是固定的,有時長達29天19小時多,有時僅為29天6小時4分多, 它的平均長度為29天12小時44分3秒。
月亮與某一恆星兩次同時中天的時間間隔叫做「恆星月」,恆星月是月亮繞地球運動的真正周期。朔望月比恆星月長,道理與太陽日比恆星日長是一樣的。恆星月與日常生活關系不大,而朔望月卻因為是月亮圓缺變化的周期,與地球上漲潮落潮有關,與航海、捕魚有密切的關系,對人們夜間的活動有較大的影響,同時在宗教上月相也佔有重要位置,所以人們自然地以朔望月作為比日更長的記時單位。
『陸』 為什麼一個朔望月的時間和月球繞地球轉一周的時間不一樣
老師這么說顯然是不懂裝懂了,雖然指模培也不想這么說他。那個回答只能說明為啥月食不會每月都發生而已。
其實真正的原因,是在於朔望月必須是從滿碼返月再到滿月的這個間隔,也相當於日、地、月再次成一直線的間隔。
其實這跟太陽日和恆星日時間不一樣道理完全相同,月球公轉一周之後,地球已經不在原唯唯來那個位置了,所以此時還不是同一直線的,月球必須再轉過一些才能實現,所以朔望月比恆星月更長。
『柒』 為什麼恆星月與溯望月時間不同
樓上的回答是正確的,但是估計樓主沒有聽懂。
給樓主找了一個回答,應該還是比較通俗易懂的
從日月相合,經過日月相沖,再到日月相合,即月球中心自西向東連續兩次通過日心與地心連線的時間間隔,叫做朔望月。朔望月就是日月會合運動的周期。
朔望月的長度是29日12小時44分3秒,即29. 5306太陽日。由於月球在繞著地球公轉的同時,還和地球一起繞日公轉。當月球完成了360°公轉(運行一個恆星月)時,地球已不在原來的位置,而是圍繞太陽向東運動了大約27°,因而此時月球尚未到達日地中心連線,還必須繼續向東公轉一段距離之後,方能完成一個朔望月。在月球繼續運行完成這段公轉歷程的期間,地球也在繼續向東運行,又前進了大約2。的距離。所以,實際上月球必須繞地球運行大約389°,才能真正回到日地中心連線的位置,即完成了一個朔望月。
實際上,地球在公轉軌道上的位置變化,對恆星月這種周期,也有類似對朔望月那樣的影響。由於恆星比太陽遙遠得多,這種影響對於朔望月來說非常顯著,必須加以考慮;而對於恆星月來說,則極其微小,是可以忽略不計的。因此,在恆星月的度量中,完全沒有考慮地球公轉這一因素的影響。這樣,恆星月的長度也就比朔望月少了2. 2089天。
圖片
http://image..com/i?ct=503316480&z=0&tn=imagedetail&word=%BA%E3%D0%C7%D4%C2&in=32199&cl=2&lm=-1&pn=70&rn=1&di=11446149885&ln=1&fr=bk&ic=0&s=0&se=1&sme=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