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娃為什麼有那麼多時間看書
Ⅰ 我采訪了20個海淀媽媽,發現這才是真實的海淀教育
最近幾年,各種 「海淀」 標簽以及 「雞娃教育」 鬧得沸沸揚揚。在大家的心裡,「海淀」成了「不雞娃不成活」的代名詞。
我也認識不少的海淀家長,但說實話,我印象中的海淀家長跟這些標簽還是有些不一樣的。為了讓大家從另一個角度看看海淀家長和海淀教育,我找到了20個海淀媽媽,跟她們聊了聊有關孩緩輪子的學習生活,和對教育的看法。
大家都知道,北京各區的小學有一個「 一流一類、一流二類、二流一類、二流二類 」的劃分,這次我找到的20個家庭,基本上從一流一類到二流二類都有,其中也有成功進入zzp的牛娃。
因為有的聊天記錄比較雜亂,有的則是電話,沒辦法給大家截圖,所以我就大概整理了幾個比較有代表性的家庭和有代表性的問題,其他沒有展現出來的,基本都跟其中的情況類似。
海淀娃的生活到底怎麼樣的?
伊伊媽媽:
學校:二流二類
年級:三年級
校內學習:作業不多,每天課外學習之後就是做作業,時間早會閱讀,時間晚就直接睡了。
課外學習安排:
周一16:30—18:00芭蕾
周二17:00—17:45拉丁小課
周三17:00—19:30英語
周五17:30—19:00拉丁大課
周六8:00—9:30輪滑
大概我們在海淀是一所普得不能再普的學校,所以周圍沒有傳說中那麼雞娃。我和伊伊擾如信爸爸都比較忙,所以基本也是 興趣出發,開心教育。
對她的要求就是校內主科學習優良就行,85-90分的水平,把基礎打好。英語和閱讀不搞各種考試競賽,但也一直不放棄。
身在海淀,確實也遇到不少非常重視學科的家庭,但我們家始終覺 得身體好才是一切的基礎, 所以我們反而安排了不少文體項目,伊伊很多同學上了三年級也有退掉各種文體課的,但我們還一直堅持,一是孩子喜歡,每次上課都開開心心,二是強身健體,也耽誤不了什麼時間,何樂而不為。
Miles媽媽:
學校:民辦
年級:二年級
校內學習:學科作業基本在學校就做完了,開放式作業多一些,有一些簡直是考驗老母親老父親
課外學習安排:
周一:聲樂
周二:書法
周三:朗誦
周四:數學
周六:街舞
很多課外班都是學校的拓展課,自己就報一個街舞,孩子自己喜歡 。橡物
當初上民辦,一是因為非京籍,上不了公立學校,二是已經辦了移民,准備讓孩子高中就出去,沒有高考壓力。
大概一直想的是讓孩子出國,周圍也都是類似的家長,所以大家最看重的是孩子的英語水平,其他科目隨孩子興趣的多。不過這兩年因為疫情,很猶豫將來還要不要出去,如果不出的話,就得給孩子報學科類的課程了,以便應對中高考。
凱新媽媽:
學校:一流二類
年級:四年級
校內學習:作業量正常,如果認真做,頂多也就不到1小時搞定,要是磨蹭...說著就來氣
課外學習安排:
周一:書法
周二:網球+鯨魚小班
周三:高思語文
周五:高思數學
周日:網球+鋼琴
一二年級學校課業比較輕松,還有別的課,但是到了三年級之後時間很緊張,就減了美術課,鋼琴也減到每周一節。高思數學本來是線下課,現在都轉成了線上。正在計劃給孩子報個語文課,主要是想加強一下寫作方面。
我們本來都是挺佛系的,但是劃了新的學區之後,對口中學里有好幾家普中。加上聽說未來中考錄取率會降低,所以現在比較緊張,想試一下推優進重點中學或者至少是普中實驗班。
喜悅媽媽:
學校:一流二類
年級:老大三年級,老二大班
校內學習:作業正常,偶爾多一點,一般來說需要的時間也不多。
課外學習安排:
周一:校內籃球+英語線上課
周三:校內美術
周六:游泳+數學線上
關於雞娃,還真常常有親戚朋友來問,大概覺得我和孩子爸爸都是清華碩士畢業,就會有很多經驗。但我倆是真不雞,大概也是因為我們這孩子也不耐雞。
我遇到過很雞娃的父母,有時候大家聊天覺得還真不是一路人。他們基本就是全程陪伴,父母一方或者輪流,甚至還有老人,陪課啊,找老師啊,小班教學啊,學很多課外班。我覺得我真做不到,既然我做不到,我也不希望老是去要求孩子。
而且,有些雞娃的方式我覺得確實也有點過了,比如我們家隔壁,一次睡到半夜,聽到媽媽也砸花瓶,叮呤咣啷教育孩子。還有我們同事,以前從山東考上名校的,他們當時特別苦,所以對孩子要求也高,剛上小學,感覺就沒11點之前睡覺的,還要同步什麼美國的小學教育,學法語,鋼琴小提琴馬術一堆。
我能理解他的心情,要說孩子,確實很厲害,是個學霸,但真的對孩子未來發展好嗎?這個我也說不好,但我是不希望這樣。
要說我們唯一對孩子的要求,可能就是 閱讀 ,還好目前老大非常熱愛閱讀,帶著老二也有這個氛圍,這一點我倆很欣慰。
栩然媽媽:
學校:一流一類
年級:二年級
校內學習:不多,孩子在學校全部完成。
課外學習安排:
周一:圍棋+英語
周二:數學+語文
周三:網球+英語
周四:語文
周五:書法
周六:小提琴+數學
除了這個安排,一般睡前會打卡閱讀,周四周五會讓他有隨機的作文練習。
我個人是覺得孩子是一定要督促的,好學校的名額就那麼多,不努力怎麼爭取。也許我那就是傳說中的「雞娃」媽媽吧。但不要覺得孩子就累,堅持本身就是人生必備的一種品質,現在孩子不體會,也許長大了會更辛苦。而且我堅信努力是會有收獲的,當孩子通過努力獲得了應有的成績,他自己也會有成就感。
海淀教育跟大家想得一樣也不一樣
其實大家可以發現,海淀教育跟大家想得 一樣,也不一樣。
一樣的是,傳說中的雞娃,攢班、培優、各種課程安排,都是存在的。
但這並不是海淀教育的全部。
每個地方每個地區都會有雞娃和不雞娃的家長,海淀區也不例外。
就像上面幾個家庭,都有各自的情況,也有各自對教育看法,沒有統一的標准。
所以,我一直都說, 雞娃這件事本身沒有錯,但不能把「雞娃」作為一個統一的目標去追求,更不能把雞娃作為一種價值觀去宣揚。 要看到,即使身在海淀這樣被貼上雞娃標簽的地方,也並不是人人都在踐行這一條教育之路。我們父母的,一定要了解自己的孩子,幫孩子找到適合自己的教育規劃和學習方法。
為什麼海淀會被打上「雞娃」標簽
為什麼大家心裡總覺得海淀就是「雞娃」的代名詞,這其實是 跟海淀本身的教育情況有關的。
在海淀,有幾所非常優秀的中學,人稱 六小強。 六小強有多厲害呢,人大附一所中學,每年考上清華北大的人數,都在100+。
好學校誰不想孩子去啊。但六小強是面向全北京市考試的,只有少量名額劃片,所以對海淀孩子來說,競爭就更大了。
除此之外,海淀跟西城、東城還有一個不一樣的地方,就是學校間的差距太大,如果沒能上六小強及六小強的民辦校,那剩下的學校,可能就不如人意了。
一邊是對好學校的嚮往,一邊是對差學校的恐懼,才造成了海淀的部分家長成為標準的雞娃父母。
比起「雞娃」,海淀教育這幾點才值得學習
但事實上,「雞娃」不應該成為海淀教育的標簽,相反我在這20位海淀媽媽身上,找到很多 值得我們思考和學習的教育觀點。
1 重視教育
不管是我采訪的雞娃媽媽還是佛系媽媽,基本上都有共同點,非常 重視教育。
這其實不難理解。
除了上一代就住這里的老海淀人,中關村附近就是最早一批新海淀人的聚居地。他們通常是全國各地考到北京來的985、211畢業生,通過自己的努力,享受了教育帶來的紅利。
所以教育,在這樣的家庭一定是最受重視的。從上面我寫出來的幾段采訪就能看出,即使是佛系家庭,也沒有真正的放養,雖然有些家庭並沒有把學科拔尖的目標放在第一位,但對孩子綜合能力的成長還是有要求的。
所以別被「雞娃」帶偏,也別被「佛系」迷惑。
不管用哪種方法,教育都是必不可少的家庭責任。
2 要求自己多過要求孩子
在我采訪的這些海淀媽媽里, 栩然媽媽是最典型的雞娃媽媽。
但她絕對不是只對孩子要求的媽媽。
我知道,每次栩然上課,她都是提前預習一遍,預估哪些地方孩子可能學起來有難度,然後找不同的方法來幫孩子解決。為了栩然有好的英語環境,她會自己學習口語課程,然後准備跟隨時隨地跟栩然對話。
其他的媽媽雖然沒有在陪伴學習上下這么多的功夫,但是基本上他們都認同,自己本身就是說孩子的榜樣,所以他們自己會長期保持學習,認真對待工作,讓孩子從自己身上感受到進步的力量。
3 重視閱讀
雖然我只跟20位媽媽聊了天,但是不約而同的,他們對孩子的要求里,都會有 閱讀 這件事。
閱讀這件事其實是老生常談,我也非常希望暖暖能有一個非常良好的閱讀習慣。
不過最近一件事讓我有更深刻的感受。最近我在陪暖暖上語文課,語文老師的知識面以及對各種典籍的累積量非常的豐富,把一堂給孩子講的語文課,變成了暖暖、我、暖姥姥都聽得出神的演講。當我去真的拜訪這位老師的時候發現,他本人比在課堂上更有趣。
所以閱讀這件事,不僅僅是有用,更重要的,是會讓生活和人生變得更趣,更豐富,更有厚度。
所以我在見完這位老師之後,又趕緊回家補了2大箱書。
4 時間規劃的能力
在采訪這20位媽媽的時候,我設置了一個問題,孩子課後怎麼安排。
讓我非常驚訝的,是他們幾乎每個人都給了一張非常詳盡的時間表,已經如果有變動的plan B。
因為篇幅的原因,上面我並沒有寫完整,如果大家有需要,我下次再單獨列一篇給大家展示一下,也向他們請教一些時間管理的方法。
不得不說, 時間管理對於有學生的家庭來說,真的是非常重要且實用的能力。 說實話,我給暖暖的時間規劃是沒有那麼細致的,所以我也打算跟海淀的媽媽們學習一下。
其實在跟這20位媽媽聊完之後,我一直在想,真正的海淀教育是什麼?
在這幾天里,我一直沒有想到一個標准答案。
但就在我梳理寫下這篇文章的時候,我發現,可能真正的海淀教育其實是 打破標簽的教育。
雖然我只採訪了20個人,遠遠不能代表海淀的全部。
但我在這20個人里,得到了不同的觀點和方法。
教育本身就沒有統一的標准和答案,也沒有哪一個方法適合所有的孩子,比起我們,暖暖這一代孩子生活在更廣闊的世界裡,對未來的選擇性也更大、更自由。
看到學習和教育本身的能量,也許才是海淀教育最厲害的地方。
(部分圖片來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暖暖媽
北大碩士畢業。中科院兒童教育心理學博士班在讀。
當媽後,更關注科學 育兒 ,親子教育,倡導有品質的生活。
教育類暢銷書作家,著有《高效能養育》。
公眾號:暖暖媽愛分享
Ⅱ 多閱讀可以讓娃更聰明,父母怎樣培養娃的閱讀習慣,讓孩子愛看書
教孩子閱讀對父母和孩子來說都是一個充實的教育過程。無論你是在家教育你的孩子,還是只是想讓孩子贏在學習的起跑線上,你都可以開始在家教孩子閱讀。有了正確的讀物和策略,你的孩子很快就能閱讀了。
當你的孩子在你身邊時,每天你應該至少花十分鍾閱讀,這樣他們就會看到你獨自享受閱讀的樂趣。如果你不是一個重度的書迷,可以找一些輕松的讀物來讀:一本雜志、烹飪書甚至漫畫書都可以。很快他們就會對自己的閱讀感興趣,僅僅因為他們看到你也在閱讀。
讓孩子參與閱讀。如果你讀的是兒童讀物,告訴他們你在讀什麼。
Ⅲ 《老皮克和小皮克的故事》的讀後感通過這個故事明白了什麼道理
大部分時候,你會看到很多像我一樣的窮人,但是我想說的是:我窮,並不是因為不努力。而是我根本就無法選擇你所在的圈子和環節。同樣,你會看到很多有錢人,他們顯得那樣的毫不費力,那是因為他們根本不需要努力。
1.先說兩個故事
晉惠帝執政時期,有一年發生飢荒,百姓沒有糧食吃,只有挖草根,食觀音土,許多百姓因此活活餓死。消息被迅速報到了皇宮中,晉惠帝坐在高高的皇座上聽完了大臣的奏報後,大為不解。
「善良」的晉惠帝很想為他的子民做點事情,經過冥思苦想後終於悟出了一個「解決方案」曰:「百姓無粟米充飢,何不食肉糜?」
美國廢除黑奴前,美國南方種植園的白人奴隸主特別喜歡榜出一個黑人模範,說他辛苦工作,任勞任怨,所以每個月可以多獲得一些糧食和報酬。
而對於那些吃不上飯,對奴隸主不滿的人則批評他們工作不認真,沒法養活自己的家人是因為自己冊搏工作不夠努力。
這兩個故事,前一個傻,後一個壞。「為何不取消對窮人的補貼和福利以激勵他們上進」這一問題就兼有前者的傻勁和後者的壞勁。
它不僅把窮人之所以窮完全歸結於窮人不努力不上進,是活該,而且認為只要取消了對窮人的補貼,窮人就會上進努力工作,整個社會的效率就會為之提高。
我想,他們大概是把自己當成奴隸主了。
2.現在很多大學畢業生喜歡標榜自己的痛苦。比如說早上七點鍾起床去上班,晚上十點才回家,比如說為了考研筆記做了整整一抽屜,一大早去圖書館佔座,把真題集一頁頁翻過去,唰,唰。
可是他們困了可以靠在辦公椅上休息一會,餓了可以去學校食堂吃一頓再回來工作,在溫度適宜的空調房裡,書桌里,電腦前,做著和書籍有關的事情。
這就叫努力,這就叫痛苦了嗎?
太原富士康的流水線員工忙的時候每個小時要加工900個產品,平均每個產品的加工時間不能超過4秒,整整十個小時的上班時間里,每一秒鍾都必須站在那裡聚精會神地做著機械又重復的工作。
很多員工承認,「感覺像變成了一具行屍走肉」。
然而他們不會離開,因為他們知道,富士康就是流水線工廠中的麥肯錫,離開了這里,他們再也找不到更好的工作單位了。幾十米之隔的富士康保安常常羨慕地看著他們,表示自己也想去做工人,但因為犯錯太多,只能來做保安。
2012年,一個普通的富士康工人如果一天只工作10個小時,那麼他的工資是「令人羨慕」的1800元。所以他們平均每周工作時長超過60個小時。
大同黑煤窯的工人的工資就稍微要行圓高一點。每天6點天沒亮就要下去拉煤,一直拉到晚上沒辦法工作了為止。
從地下七八百米的地檔姿塌方把幾十斤重的煤運上來,一名工人每天可以得到一百元左右的報酬,大致等於什麼事都不用做的實習生每天的報酬。
除了工作環境艱苦,工人們還要面對礦難塌方,老闆拖欠工資,自己身體扛不住等風險。即使如此,在被問到是否辛苦時,從四川農村來的陳姓工人還是這樣說:
「這里比在家鄉要好上10倍,這兒干一年,比得上在家鄉干6年」
珠穆朗瑪峰腳下的夏爾巴人為來自世界各地的登山者提供向導服務。他們為登山者背負行李輜重,遇到危險的難以翻越的障礙搭人牆讓僱主通過。
這樣他們每年可以賺取4000美元的工資。為了這換算成人民幣4萬元不到的收入,許多夏爾巴人都死在了登頂珠峰服務的路上。
「我的朋友和兄弟都死了,事實上最後能活下來都靠運氣。」夏爾巴人巴桑說,「這就是我們的工作,也是我們唯一賺錢的方法。」
那麼,當你吹著空調,坐著地鐵,上過大學,用過電腦,在城市裡做著還算體面的工作時,面對著這些為了基本的生存掙扎的底層人民又有什麼立場說「應該取消窮人的福利來激勵他們上進呢?」
你要知道,他們中的不少人,別說識字,甚至連普通話都不會說。而你甚至可以用英語和外國人交流。
有的人可能每天都和中央領導一起去吃打鹵面,有的人可能和正廳級幹部說一句話就能回去吹上半年。
這就叫階層,代表著受到的教育,接觸到的信息,能觸及的圈子完全不同。而以上三點,是影響賺錢的最大因素。
「美國專欄作家芭芭拉·艾倫瑞克在1998年,為了體驗底層美國人民的生活,選擇了六個地方,在不同的城市去打工。
為了確保她能真實體驗當地底層人民生活,每到一處她隱瞞自己身份,斷絕和過去朋友來往,全靠1000美元的積蓄開始。
不過她還是給自己做了一個決定,必須要有一部自己的車子,否則太不方便了。在美國養車成本真比國內便宜太多,這個有車族一樣可以是窮人。
在這些地區,一個沒有學歷的普通人能找到的工作一般時薪是6~7美元,一天八小時工作下來,也就是50美元,一個月工作25天也就是1250美元。
但是如果想離工作地點近一點的話,往往房租就得佔到600美元以上,這對一個月收入1000多美元的人負擔太重了。
所以她不得不到離工作地點幾十公里的地方租房,但這樣養車的成本,還有吃便宜且沒有營養的快餐,一個月還得400~500美元買食物和汽油。然後,然後就所剩無幾了。
在一個陌生城市最開始找工作的幾天會更難,因為還沒找到穩定的住處,不得不去旅館過渡幾天,這幾天的住宿會很快把1000美元積累耗光,等找到工作,拿到第一筆薪水,錢得趕緊支付房租。
芭芭拉在不同的城市,換了六種工作,有零售,有清潔,有老人服務,但是結局都一樣:
她發現自己陷入一個困局:
然後換一個地方,進入下一個循環。
是的,換了六份工作,不管多麼努力,也不能換來一個未來,在沃爾瑪也不行。一個可笑的事實是,她們這些在沃爾瑪做服務的人,買不起在沃爾瑪做促銷的商品。
這就是階層。
當你看到一個貧寒子弟在北京辛苦打拚,最後終於成為同齡人中的佼佼者拿到20萬每年的稅前薪水,卻因為要還全家人為了供他上大學借的債,照顧卧病在床的老父親而不得不依然每天省吃儉用。而另一個富人子弟僅僅通過出租家裡的房子就年入20萬時。
當你發現馬化騰的父親是鹽田港公司上市董事,97年的時候開著賓士給馬化騰做賬。柳傳志的父親是人民銀行,國貿委高層。王石岳父是廣東省副省長時。
你會感到這就是階層。
3.原先英國人也認為貧窮是因為懶惰,是種罪孽,比如《貧困法》要求接受救濟的窮人必須在貧民工廠(Poor House)幹活,工作條件比普通工廠惡劣得多、獲得的薪酬也低得多。
目的就是刺激這些窮人走出去自食其力。一位英國教授回憶,他小時候家邊有個貧民工廠,有些老人談之色變、甚至不要走近那裡,看到那房子就魂不附體。他們寧願餓死也不願意進去。
後來經濟危機一來,許多被大家公認勤勞節儉的「體面」家庭也破產,流離失所,和之前那些貧困的人沒什麼兩樣。
終於他們意識到,貧窮不是一種懶惰,不是罪孽。貧窮是一種不幸,需要救助。
一是因為中國的新興中產階級其實和底層的距離並不遙遠。他們往往有著收入不算高但還算體面的工作,辛辛苦苦攢了十多年錢,終於還清了房貸,車貸,成功從一個底層後代變成了一個中產階級,轉而自信心爆棚,喜歡指責世界上的窮人為何不努力工作,改善自己的生活。
其實一場天災,一場人禍或者一場大病就能讓他們上演「一夜之間中產變訪民」的鬧劇。這時他們才意識到,原來自己既沒有很快重新聚集起財富的能力,周圍也沒有真的可以無私幫助自己的中產朋友。
自己有的只有一雙勤勞的手,以及不斷辛苦勞動攢下的點點積蓄。
現在這些積蓄沒了,於是中產夢碎,一夜之間中產變訪民。這時他們才像英國人一樣意識到,貧窮離他們這些「偽中產」並不遙遠。
所以啊,救助窮人不但是體現人道主義精神,同時也是救助我們自己。
況且,真把無產者逼急了。聽說過這句話嗎?
「無產者失去的只是鎖鏈,他們獲得的將是整個世界。」
4.以上是文章,以下是一些吐槽:
中國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興起了一股屠戮底層人民的風氣。
「你弱你有理」,「我為什麼不給你點贊」,「我為什麼不幫助你」「我為什麼不借給你錢」「我為什麼對你見死不救」,「你不過是圈子弱,家裡窮,智商低」,「我為什麼不和窮人交往」,「又窮又丑的男人肯定花心」,「窮人一定也人品壞」
這些文章大行其道,每天每夜都在揭露或真或假的所謂「窮人原罪」,先是把底層人民的心態充分解構,然後明確指出不要和底層人民來往。
最近又冒出來「你窮是因為你不努力」這樣的論調,開始誅底層人民的心。
於是那些起早貪黑,為了生存努力掙扎的底層人民就這樣被他們打入了懶惰,貪婪,不值得幫助,沒有智商沒有情商活該滅亡的無間地獄,彷彿把他們打到底層還不夠,還要踩上千萬只腳才罷休。
這些人我就想問問你們,你們覺得自己姓趙嗎?
如果不是。
灰燼與塵埃又為什麼要互相憎恨呢?
殘酷的世界:你沒窮過你不懂!
這不是雞湯,也不是砒霜。
只是從紛繁復雜的現狀中,抓住背後的暗潮湧動,分析我們將面對的未來:
社會即將分層,你將會在第幾層?
1、你的下一代將被迫逃離家鄉?
「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
這句話出自《聖經·馬太福音》25章29節,後人以此為典故,歸納了「馬太效應」,即強者愈強,弱者愈弱。
馬太效應是世間最冰冷的規則,卻又無處不在。
當「逃離北上廣」和「逃回北上廣」的話題在網上大熱時,以各省人口流動的大數據為依據,得出了一個殘酷的結論:
大都市就像抽水機,不停地從落後省份抽取勞動力,或許將來的某一天,我們就會像今天的日本一樣,無數村莊和城鎮凋零衰敗,但東京和大阪都市圈繁華依舊。
在人口負增長的時代,大都市將毫不留情地吸干周邊地區的血液,以便自己能夠生存。
殘酷嗎?不,因為這是年輕勞動力自己用腳(投票)投出的結果。
大都市擁有優質的政治資源、商業資源、教育資源、人力資源……
這些優質資源吸引著無數優秀的年輕人,而優秀的年輕人將推動大都市的繁榮發展,從而讓大都市獲取更多的資源,於是形成了一個優勢迭代的良性循環,這就是馬太效應中的強者愈強。
而由人口遷徙引申出來的推論,則更加觸目驚心:
你還能在這些選擇(逃離北上廣還是逃回北上廣)中猶豫,說明你無比幸福,因為你們的下一代和下下一代可能不會再有任何選擇的機會。
假如你最終選擇留在了一個生活安逸風景如畫的小城鎮上,你也許會幸福地過完一生;
但在你的子女到了你這個年紀的時候,很可能他們有且只有一個選擇,那就是——逃離他們終將衰落的家鄉。
文中所謂的「無比幸福」其實「無比殘酷」。
因為大都市在攫取優秀人才的同時,也在用高額的房價和戶籍制度將千千萬萬的普通人擠到繁華都市的邊緣,將他們趕到逼仄的地下室,臟亂的出租房,直到他們夢碎的那一天,收起行囊,滾回家鄉,然後他們的下一代再背起行囊,逃離家鄉。
這就是馬太效應的另一面,弱者愈弱。
2、越有錢收入增長越快!
《二十一世紀資本論》的作者湯瑪斯·皮克提認為,當今的資本回報率已經大於經濟的增長率,這將會導致社會財富向少數人聚集。
也就是說,越有錢收入增長越快!經合組織(OECD)的統計數據驗證了這一點。
最近30年,英美等發達國家的高收入群體和低收入群體收入都有所增長,但是高收入群體(政企管理者、金融從業者、IT從業者)的收入增長更快。
投資財富的積累猶如滾雪球,同樣的速度下,雪球越大體積增長越快。
當王健林「先賺它個一個億」的小目標刷屏時,你有沒有算過:王健林身家2600億,一個億只佔他總資產的0.04%,對他而言真的只是一個小目標啊!
而對於沒有家產且年收入十萬的年輕人而言,一個億的小目標也不算太難,也就是不吃不喝工作1000年而已。
3、寒門再難出貴子
1980年,一個農民家的孩子踏進了北大的校門,鄰里鄉親都以他為榮。
可他到了北京之後才發現:
自己沒讀過課外書,跟不上同學的聊天話題;
穿衣搭配非常土,女生找他扛包打水,理由居然是為了讓自己的男朋友休息一下;
做個自我介紹,也被當眾嘲笑,說他普通話講得像日語;
除了插秧是能手,他一樣都拿不出手。
就是這樣一名農家子弟,他創辦了第一家在美國上市的中國教育機構,他入選了「中國最具影響力的50位商業領袖」,他的名字叫俞敏洪。
寒門出貴子,逆境出英才,俞敏洪的人生經歷書寫了讀書改變命運的傳奇。
可是,如果俞敏洪再晚生幾年會怎樣?
北京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劉雲杉統計1978年~2005年北大學生的家庭出身發現:
80年代中後期是農家子弟用知識改變命運的黃金時代,三成以上的北大學子出自寒門;
90年代中期農家子弟的比例開始下滑;
2000年之後,考上北大的農村子弟僅佔一成多。寒門子弟進名校的通道正變得越來越窄。
農家子弟的名額都被誰佔了?
權威期刊《中國社會科學》於2012年刊登了一篇研究報告《無聲的革命:北京大學與蘇州大學學生社會來源研究(1952-2002)》。
報告通過研究50年數據,得出了一個讓全社會嘩然的結論:
90年代後,考上北大的精英子弟比例快速攀升,這些社會精英只佔全社會人口的1.7%,卻有40%的北大學生誕生於這樣的精英家庭。
寒門再難出貴子,精英扎堆進名校,這是馬太效應的又一次勝利。
為什麼80年代是農家子弟的黃金年代?因為高考是1977年才恢復的,隨著時間的推移,馬太效應日趨明顯。
4、絕望的底層,高喊讀書無用
前幾天,有讀者轉給我一篇「半城」的文章,標題是《底層放棄教育,中產過度焦慮,上層不玩中國高考》。
在此之前,我早已在朋友圈刷到了這篇文章,因為標題實在太刺眼,而刺心的是,它反映的難道不就是現實嗎?
作者余秀蘭借中科院社會學博士後的一項調查得出結論:越貧窮越認同「讀書無用」。
村莊貧困層認同度62.32%、農村中間層37.24%,年收入1萬元以下的認同比例最高,於是作者用了這樣的小標題來描述底層人民對待教育的態度——絕望的底層人民:乾脆放棄高等教育。
作者的結論對嗎?
對,雖然情理難容,但卻在意料之中,不信我論證給你看:
論據之一:家裡越窮,讀書的代價越高。
2014年《經濟學人》的一項報告指出:包括書本費用在內,高中三年的學費動輒數千美元——這往往超過了貧困農村家庭一年的收入。
論據之二:出身越底層,上的學校越差。
2014年,瑞典隆德大學的薄家珉(Benjamin Lillebrohus)的一項統計報告顯示:
2012年復旦大學新招收的農村學生佔比為10.36%,同濟大學佔比18.98%,天津大學28.14%,吉林大學32.27%,西北師范大學59.85%,南昌大學43.68%,喀什大學(原喀什師范學院)56.98%。
就像《南方周末》2011年的一篇報道中提到的那樣:「出身越底層,上的學校越差」,這一趨勢難以被逆轉。
論據之三:學校越差,越難找到好工作。
當社會的教育起點越來越高,應屆畢業生越來越多時,好工作的門檻也必然越來越高。
畢業生要面對的競爭對手,是人才市場中所有競爭同一崗位的人,所以對於三流大學的畢業生,「畢業即失業」已不再是笑話。
另一方面,無論寒門學子為上大學背了多少債,付出了多少代價,企業頂多隻會表示遺憾,僅此而已。
對於底層人民而言,教育的高成本,低收益,導致了他們對教育的絕望。
5、海淀拼娃是怎麼拼的?
當「讀書無用」的聲音在底層日益高漲時,社會中上層卻在教育的投入上更加瘋狂。
今年上半年,一篇名為《北京的無奈:海淀拼娃是怎麼拼的》的文章在各路家長的朋友圈瘋狂轉發。
當主流媒體炮轟課外班是培養應試教育的機器時,作者透露了他孩子在輔導班的課程:
語文由北大的老師上課,孩子讀的是《大學》和《春秋》,但很多內容講的其實是歷史,而且是把中國歷史發生的事情與外國歷史橫向對比,帶有文化和哲學的啟蒙。
英語則是新東方的名師上課,孩子從自然拼讀開始,不再是死記硬背,而是在講英語故事。
數學則是國內985名校的畢業生授課,小學低年級的奧數就足以讓文科生繳槍,但孩子學會了就會有樂趣。
作者稱兒子每天早上七點半起床,晚上八點課外班下課,趕回家還要寫作業,做完作業還要看課外書,一般是兒童讀物,一周讀完一本,一個月讀完一套,內容包括科技、歷史、地理等等。
或許你會覺得這樣的家長很殘酷,居然把孩子逼得那麼苦,說好的快樂教育呢?可更殘酷的是,所有的這一切,都是孩子自己要求的。
一般控制他晚上十點要睡覺,但他經常會比這個睡得晚,孩子才七歲啊!真的很擔心,每次都對他說你不想學了課外班就不要上了,但他總是不願意,他有一個目標,就是能夠贏了老爸,要有他會他老爸不會的內容。
文章的最後一句話耐人尋味:成功真的不是一代的積累。更耐人尋味的是:龜兔賽跑,如果兔子拚命向前跑,會怎麼樣?
答案依然是馬太效應。
6、社會越發達,階層越固化
《人生七年》是BBC的一部紀錄片,它選擇了14個不同階層的英國孩子,記錄了他們的人生軌跡。從7歲開始,每七年記錄一次,一直到他們的56歲。
這項歷時49年的研究揭露了一個殘酷的事實:窮人的孩子依然是窮人,富人的孩子依然是富人,階層在代際間得到了傳承。
7歲本該是個天真爛漫的年紀,但不同階層孩子已表現出了明顯的差異。
上流社會:John和Andrew就已經養成了閱讀《金融時報》、《觀察家》的習慣,他們明確地知道自己會上頂級的私立高中,然後讀牛津大學,再然後進入政壇。
中產階層:男孩會擁有自己的理念,如反對種族歧視,幫助有色人種;女孩則想著長大嫁人生子。
底層社會:有人希望當馴馬師賺錢,有人希望能有機會見到自己的爸爸,而貧民窟出生的Paul,甚至把「吃飽飯、少罰站、少被打」當成了自己的人生願望。
49年之後,他們已是56歲。
上流社會:John成為了企業家並致力於慈善事業,Andrew成為了律所合夥人,他們的孩子繼續接受著精英教育。
中產階層:他們中的大多數人依然是中產,也會有個別滑落到了社會的底層。
底層社會:Paul成為了泥瓦工,Symon則成為了司機,他們生了一大堆兒女,兒女中的大部分人繼續在底層靠出賣勞動力為生。
在一個百廢待興的社會,彎道超車,一夜暴富都成為可能,但社會一旦進入到發達又穩定的階段,階層的分化和固化將變得日趨明顯。
哈佛公開課《公平的起點是什麼》中指出:「即使是努力本身,很大程度上也依賴於幸運的家庭環境。」
兩位羅斯福總統都畢業於哈佛,「布希家族」四代都是耶魯校友,小布希在競選的時候甚至開玩笑說:「我繼承了我父親一半的朋友。」
上層社會的人脈、財富、精英意識、教育資源等等,父傳子,子傳孫。
而社會中下層的孩子,在公立學校接受了所謂的「快樂教育」後,構成了新一代的社會中下層。但不管怎樣,發達社會至少能為他們提供可靠的生活保障。
這是社會穩定的另一種形態。
7、社會即將分層,你將會在第幾層?
郝景芳的《北京折疊》榮獲2016年的雨果獎。
雨果獎是世界科幻小說的最高獎項,堪稱科幻界的「諾貝爾文學獎」,可《北京折疊》與其說是科幻,不如說是披著科幻外衣的社會隱喻:
頂層操控規則,中層高節奏工作,而底層的窮人,將連被剝削的價值都不再會有。
當底層人民對著鄰里鄉親高喊讀書無用時,阿爾法狗已經戰勝了李世石,一場「人工智慧」的革命正悄無聲息地到來。
可以預見,隨著人工智慧的發展,「機器換人」是必然的趨勢,當一批又一批「自動XX機」進入各行各業之後,社會對藍領的需求將大幅降低。到了那一天,那些放棄教育的底層人民,他們的出路又在哪裡?
這是政府要考慮的問題。
而對於我們自己而言,更關心的問題是:這個社會還有打破階層的可能嗎?
有,當然有!
即便是在階層高度固化的英國社會,在紀錄片《人生七年》中,依然出現了一個人,他打破了階層的天花板成功晉升精英,他就是Nicolas ——一個農夫的兒子,他考上了牛津大學,然後成為了美國名校的教授。
十四分之一,從概率上來算,約為7%。
無獨有偶,全球復雜網路研究權威、美國物理學會院士巴拉巴西在《爆發》一書中提到了這樣一個觀點:人類行為的93%是可以預測的,而剩下的那7%無法預測的人則改變了世界。
書中沒有給出7%這個數字是怎麼來的,但至少他給了我們一個啟示:
世界上永遠存在這樣一類人,他能夠超越自己的家庭、血緣、環境,他能夠掙脫時代對他的束縛,讓世界另眼相看,這一類人被稱為英雄。
版權聲明:文章來源於網路,版權歸原著作權人所有,轉載僅供參考,如涉版權或其他問題請聯系小編處理。文中觀點不代表本公號立場
Ⅳ 火遍海淀媽媽圈的「337朗讀法」,我實踐了半年之後來交作業
文 | 米粒媽
在海淀這個卧虎藏龍的地方,米粒媽一直覺得自己平平無奇
我一邊給你們分享孩子的學習經驗和心得,一邊又不斷去牛娃媽媽那裡取經。
雞娃方法千萬種,最重要的是,大家能找到跟自家娃最契合的那一套。
周圍牛娃的學習方法,我很少直接分享給你們,因為我不知道對普娃適不適用。
比如教輔,90分的孩子和100分的孩子肯定不能用一樣的學習資料。
所以, 每次跟牛娃媽媽取經回來,我都會把好的經驗和方法在米粒身上試行一段時間。
不好堅持、性價比低、太費媽……這些在我這里通通pass
有一些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被周圍的海淀媽媽不斷安利,雖然看起來沒那麼厲害,我也會嘗試讓米粒堅持一段時間。
比如今天盯閉我要說的,就是 米粒堅持了大半年之後,我倆都覺得「真香」的神奇存在——大聲誦讀。
為什麼要大聲誦讀?默讀不行嗎?
米粒認字和自主閱讀比較早,很多人都覺得這樣的孩子,語文肯定不成問題。
我也曾經這么天真地以為,不過現實卻啪啪打臉
都上中年級了,米粒閱讀還會出現丟字落字、看串列的情況。閱讀理解也經常抓不到重點,對文章深層理解遠遠不夠。
現在回過頭來看,我覺得最大的問題是, 在米粒自主閱讀的起步階段,我過於樂觀,凱猛裂沒有介入太多。
換句話說,當時米粒因為識字量大,可以自己讀書,不需要我了,我就想當然地以為修成正果,老母親可以功成身退了
但米粒讀書大部分時間都是默讀,很少大聲讀出來。
這就導致,他看書不仔細,甚至看串列,我都沒有發覺,而他就自顧自地看,反正不影響上下文理解,對他就沒影響。
上小學一二年級,我也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因為那時候語文基本是拼音、字詞句、書寫等等。
到三年級,我終於發現了米粒在閱讀上丟三落四的毛病,而且我帶他學一些小古文,進展一直不太順。
我跟米粒強調了很多遍,認真認真再認真,我堅定地認為這就是態度問題。
後來跟周圍幾個海淀學霸媽媽聊天,她們都強烈建議讓米粒 每天抽出15-20分鍾大聲誦讀,讀語文課文也行,讀課外讀物也行,讀古詩詞也行。
大聲誦讀的好處,肉眼可見
去年,我開始跟米粒一起制定計劃,每天早上我會督促他早點起床,然後大聲誦讀15分鍾古詩文(後來誦讀內容也越來越豐富了)。
好處肉眼可見
1、大聲誦讀出來,專注力能得到保證,丟字落字我聽得到,他自己也能察覺到,就會及時更正;
2、背古詩文、背課文不費勁了,其實孩子記憶力都非常好,大聲讀,熟讀成誦,就是這樣自然而然;
3、不管是現代文還是文言文,能明顯感覺到語感更好了;
4、間接養成了一些好習慣,比如早起、專注、預習課文。
大聲誦讀這件事,米粒媽覺知羨得可以貫穿整個小學階段。
對小低年級的孩子來說,誦讀過程中會有不少生字,可以提前查好,標注好,有助於識字,也能在一遍又一遍的誦讀過程中,把文章/古詩文讀流暢。
包括斷句、標點,很多孩子剛上小學的時候,在這些方面還一臉懵,米粒媽一個同事家的娃,上一年級,經常無視標點,該斷的時候不斷,不該斷的時候亂斷
但經過一段時間的誦讀練習,這些問題都會有很大改善。
中高年級的孩子,每天誦讀好處更多。
誦讀古詩文、文言文,可以增強語感,多讀自然就背下來了。
優秀散文、作品,可以通過大聲誦讀,感受語言魅力,還能間接積累好詞好句,好的描寫。
很多孩子上了中高年級,學習一緊張,就擠佔了語文預習的時間,其實不知道讀什麼,咱們就大聲讀語文課文,堅持下來也會有非常大的收獲。
每天什麼時間讀?讀些什麼內容?
其實學校里一般都有晨讀時間,但是好多孩子濫竽充數,不認真讀,時間白白浪費了。
一天之計在於晨。早上大聲誦讀,能喚起孩子一天的精氣神,更能養成早睡早起的 健康 作息習慣。
當然這也需要咱們家長的堅持,雖然不需要父母帶著讀,但畢竟要叫早,前期要督促,還要糾正坐姿。
米粒一開始是坐著讀,後來我發現他經常讀著讀著屁股就扭到椅子外面去了,或者一隻手拿書另一隻手不安分地抓耳撓腮。
後來我乾脆讓他站起來舉著書讀,這一站,我發現連聲音都比之前更加打開了
誦讀三個月之後,米粒已經形成了習慣, 我又給他加了每晚英文誦讀15分鍾。
目前來看,無論從發音、語調還是連貫性上,進步都非常大,語感增強了,在語法方面要下的功夫也省了一大半。
關於誦讀, 海淀媽媽中流傳著一個非常經典、實操性非常強的「337閱讀法」 ——
3:三種體裁(古詩詞、文言文、現當代散文)
3:每種體裁,各選3篇文章
7:每周7天,連續朗讀固定的3種體裁文章
那孩子可以讀些什麼呢?
米粒媽前面已經寫了 「337閱讀法」 ,即三種體裁——古詩詞、文言文、現當代散文。當然米粒又加了個英文誦讀。
如果分年齡段來說:
學齡前,5歲就可以開始誦讀了。 識字量大的孩子,鼓勵他們自己誦讀,識字量一般的孩子,一開始可以父母帶著誦讀,但一定要保證, 第一,孩子能對應書本上的字(可以幫助孩子在誦讀中大量識字),第二,聲音洪亮,能把聲音釋放出來。
學齡前的孩子可以讀 《日有所誦》幼兒版,或《三字童謠》 ,都是一些經典童謠,孩子讀起來親切,朗朗上口。
小學一二年級孩子,識字量越來越大,培養了一定的閱讀基礎,一方面可以繼續讀 《日有所誦》年級分冊,或者《晨誦暮讀》 (它題材更多樣,而且所選文章都是適合朗讀的)。
另外一方面,可以大聲誦讀 古詩詞、簡單的小古文 (那種節選的經典文言文,一般只有兩三句,最多三五句。)
還有就是語文課本,以及《語文素養文庫》里的文章,都非常經典,這些可以一直貫穿小學六年。
三四年級,古詩文可以加入咱們海淀四大神器之一的 小紅書《中華古詩文誦讀》 。
五六年級,加入 清華附中的紫皮三件套 ,有詩詞,也有散文,非常全面。
英文,可以根據孩子實際水平去讀 各種分級讀物、初章、中章、高章、經典兒童讀物, 一步步爬坡。
剛開始不要貪多,為什麼我說每天15-20分鍾就可以,如果你讓娃誦讀1個小時,估計第二天就得宣告計劃失敗。
計劃是為了執行,不是為了挑戰不可能
說了這么多,就是希望能把這一套海淀媽媽公認的非常接地氣的學習方法、好習慣安利給大家,不管牛娃普娃,每個孩子都可以按照自己的節奏,實操起來
相信只要堅持,你一定會看到孩子的成長!
Ⅳ 雙減政策下中小學生接觸課外書籍及知識會更多嗎
這個分情況,可能會,也可能不會。
在雙減政策下,如果中小學生本身對閱讀感興趣,願意積極自動去閱讀課外書籍,學習新的知識,那麼學生在雙減後,作業負擔減輕了,他就有了更多的時間與精力去接觸學習課外知識;或者家長對於學生的培養很重視,即使學生並不會自動去看課外書,也會安排要求學生去看課外書,在這或舉些情況下,中小學生才會接觸課外書籍及知識會更多。
不少家長其實並不了解「雙減政策」,那麼相信在了解了雙減政策後,家長們也能及時的調整自己對於孩子的教育,讓自己的孩子能在雙減政策下更好的成長,不僅能使孩子接觸課外書籍及知識更多,還能使孩子全方面發展。
Ⅵ 火爆抖音的「海淀小紅書」,最終歸宿是「積灰」-
文丨團媽
你買 「海淀小紅書」 了嗎?
如果你現在已經一臉茫然,非常抱歉地告訴你,你可能和團媽一樣已經進入了一個家長鄙視鏈的底端。
「海淀小紅書」據稱是牛娃人手一份的大語文學習寶典,原名《中華古詩文誦讀》(舊版名稱叫《中華古詩文讀本》),因為這一系列書的封皮都是紅色的,被家長和學生們昵稱 「小紅書」 或者 「紅寶書」 。
這套書把古代比較有名的詩文編纂成12冊,按子、丑、寅、卯……十二地支命名排列, 有拼音注音,另配三冊導讀,第二版還有配套音頻。
因網傳這本書是北京東城區部分小學語文老師,給小學孩子用作內部資料,要求學生朗讀和背誦且效果不錯,因此被家長們慢慢傳開,逐漸變成了「 該書為北京某些小學指定用書,一個學期要求背完一本」「北京的孩子在地鐵里背小紅書」 ……
最後這套紅彤彤的《中華古詩文誦讀》甚至被貼上了 「海淀媽媽雞娃神器」 的標簽, 與RAZ、高思導引、傾聽者並成為「海淀四大神器」。
這套書的出版經歷也讓家長平添一些猜測。「小紅書」第一版的出版時行納雹間是1998年-2000年,僅僅面市2年就停止出版,直到21年後,才有了現在的第二版。這種「絕版」後終於再版的經歷,似乎也讓這套書,蒙上了一層「 不買也許哪天又買不到了」 的不確定性,更讓家長們更加為之追捧。
為什麼偏偏是這套書會被冠以這么高的頭銜?主要還是在它的 編輯團隊 。
現在市面上的這套《中華古詩文誦讀》實際是第二版,內容由 北京大學中文系程郁綴教授 選編,集齊了中國古詩文精粹,共收錄了300餘篇(則)古詩文,主要為《論語》《莊子》《荀子》《韓非子》《詩經》《尚書》等中國典籍中的名篇,或唐詩、宋詞、元曲里,許多為人稱道的名作。
譯注、導讀、譯文分別 由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語言大學、中國傳媒大學、北京大學出版社 的專家完成,並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專業編輯團隊把關出版。
在重視語文尤其是國學經典的大背景下,這套書確實非常值得認真閱讀。
正因此,讀背「小紅書」,似乎開始成為了牛娃的一個新標志,背得越早、背得越多,就意味著將處於這條 「鄙視鏈」的高端 。
而抖音上也有越來越多的博主在鼓吹著這套書到底有多絕,稱其為「風靡海底和媽媽圈的學習古詩文的寶典」「被北大附小、史家小學列為必讀書目」。
彷彿入手了這套書,就可以直接解鎖孩子的古詩文學習能力,讓團媽都開始心動了起來。畢竟,誰不想讓自己的孩子成為「牛娃」呢?
這套「雞娃神器」,定位是中小學生,但有些博主聲稱,幼兒園小朋友也可以接觸。團媽看了下裡面的內容,很想對這些博主說一句:「Excuse me?」
書,的確是好書,但真的不適合所有的孩子!
「茄仔小紅書」的篇目,是根據課本選材,但是 跨度很大 ,從小高年級,跨度到了初中、高中,而且文言文 生僻字多 ,雖然有注音、字詞釋義、注釋、作者介紹,但依然無法掩蓋它閱讀起來枯燥和難度較高的問題。
有些內容,團媽看了後都不得不搖頭,因為就算有拼音註解,讀是沒有問題, 但是想要讀懂,並且能夠理解背後的故事,作者要表達的意境,就不是那麼簡單了。
而且, 通篇都是文字,沒有任何插畫,很難吸引孩子的閱讀興趣, 特別是對於低齡的小朋友,能多翻兩頁都不錯,想讓孩子堅持閱讀甚至背誦,團媽可以大膽斷言,買來 「積灰」的可能性絕對更高 。
也就是說,這本書,並不只是簡單地買給孩子背完就好了,它是需要家長進行消化吸收後,再引導孩子共同閱讀,可以理解為, 這更像是一本給家長的工具書,幫助家長引導孩子進行文言文閱讀能力的培養。
如果你指望孩子拿到書後就能認真閱讀、全文背誦,那這本書最後的歸屬,多半就只能積灰,最多偶爾想起,可以拿來壓泡麵、墊桌角。
當作為家長的你被這套書種草的時候,應當考慮的是,你准備讓孩子在什麼年齡階段閱讀?以什麼樣的方式,用多少時間來閱讀?如果孩子很抗拒或者根本看不懂,作為家長該怎麼辦,檔帆有沒有能力講解並以有趣的方式,讓孩子理解?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 你希望通過這套書,達到什麼樣的效果?
其實,很多家長被「小紅書」種草,更多的還是因為 「海淀家長神器」 這個名號。
「海淀家長」這四個字,已經成為中國家庭教育的一個標簽,他們高知且自律,在對待孩子的學習上,捨得花費大量的時間精力,且樂於分享各類教育信息,可以說是雞娃界的天花板。用上「海淀神器」,似乎無形中可以抹平那麼一丟丟信息差,緩解焦慮。
但團媽想要說,北京海淀區有著北京郵電大學、北京大學醫學部、北京 科技 大學等等著名高校,有著近400個研究所,海淀區的家長們的平均學歷和人文素養本身就比較高,他們有能力將內容繪聲繪色演繹給孩子,將 歷史 故事融匯其中。
事實上,就算是海淀區的家長,也有很多表示,不僅是「小紅書」太難了,很多網上瘋傳的各種「海淀媽媽」雞娃寶典、雞娃秘訣等等,都只適合極少數孩子。
「適合的才是最好的」 ,教育需要量體裁衣,不要一味追求所謂的網紅教育產品。
其實當年「小紅書」第一版出版的目的,就只是作為 青少年經典古文讀本 ,希望能讓傳統文化得以傳承。
前面團媽有提到,如果種草「小紅書」,需要考慮的幾個問題,核心實際上是,我們 如何給孩子做文言文啟蒙?
現在小學語文從三年級就開始接觸文言文學習,整個小學階段,大約會學習文言文12篇。大語文時代,對孩子的語文綜合素養的要求越來越高,文言文閱讀的確是需要家長重視長期培養的能力。
成都某小學語文張老師建議:「可以先明確階段性學習目標,再根據孩子的學習反饋,適當調整學習進度,不要強制孩子背誦超出他能力的內容。」
不同的年齡段,有著特定的身心發育特點,設置階段性的學習目標,會讓家長更清楚每一步該怎麼走。
比如,前期啟蒙可以多給孩子聽讀比較有韻律感的內容,小朋友會覺得很有意思,非常有趣。 這是培養語感的最佳途徑,也可以強化孩子對高頻詞的認知。 此時不要強求孩子理解內容或者強制背誦,大聲讀出來,就算達到效果。
「比較建議孩子在 三年級以前 主要是吟誦, 多感知韻律 ,感知古文的特點,大致理解意思就行了, 進入四年級 ,雖然還是以吟誦為主,但隨著孩子積累的知識多了,語感起來了,就可以 慢慢學習理解 ,嘗試用自己的話來講一講小古文,到了 五六年級 就可以 讀比較復雜一些的古文 了。整體是一個 由淺入深 的過程。」張老師說。
在選擇文言文閱讀的內容時,可以參考校本內容,盡量選擇 篇幅短小,帶有故事性的內容 ,培養孩子的興趣和信心。為了加強理解和趣味性,可以讓孩子和自己一起為故事內容畫插畫,或者角色扮演演繹出來。
再進一步,就可以讓孩子嘗試著去背誦一些經典內容,這個時候,還可以找一本合適的輔助資料,比如「小紅書」其實就可以派上用場了。字詞釋義、故事背景、作者簡介,當這些知識同步輸入給孩子,也會更利於背誦和消化吸收。
但無論是如何啟蒙,總歸還是要尊重孩子的個人能力,牛娃也許5歲就能背誦「小紅書」,而我們的孩子大概率還在看繪本,作為父母,我們大可不必被「別人家的娃」牽著鼻子走, 興趣,才是最好的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