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為什麼是准自變數
1. 行走的路程一定行走的時間t和速度誰是自變數為什麼
這倆可以互為自變數。比如,如果考察時間變化情況,那麼自變數是速度,如果襲橡考察速梁禪行橡嘩度變化情況,那麼時間就是自變數。
2. 時間是什麼
通過時間概念的由來認識時間的本原
探究時間概念的由來,可從地球人公認的時間單位「天」和「年」說起。自人類誕生起,人們就感受著晝夜輪回現象,並把一個晝夜輪回定義為一天時間,以後逐步認識到這是地球自轉(一種事物)的表現。再有,人們從春夏秋冬、日月星辰輪回現象的背後認識了地球在繞太陽公轉這一事物,並把地球公轉一周的過程定義為一年時間。不僅如此,人們還把一天劃分為24小時或者12時辰,把一年劃分為4個季節、12個月份等等。人們還拿一年時間與一天時間的長短進行了比較,以1年時間(地球公轉一周的過程)來對應大約365天。
通過對時間單位「天」和「年」的分析可以看出,人們對時間的認識其實是圍繞著各個(種)事物的存在過程進行的。時間概念是人們在認識事物的的基礎上,對事物的存在過程進行定義、劃分和相互比對而逐步形成和完善的。
事物的存在過程、狀態無外乎運動變化或靜止。運動變化的事物既可有空間上的位移,也可有性狀的改變,有的事物呈現出周期性的運動或變化,而有的則不明顯或者沒有。那些具有明顯周期性變化的事物,其存在過程或階段,往往被人們用來作為衡量時間長短的依據。例如地球的自轉和公轉周期、單擺的運動周期、原子的震盪周期等等。人們雖然由觀察事物的運動變化而建立起了時間概念,但這並不表明沒有運動變化就沒有時間或靜止對時間沒有意義。靜止狀態也是事物存在的一種形式,比如鑽石的分子結構這一事物在通常情況下一般是穩定不變的,不然人們就不會說「鑽石恆久遠一顆永流傳」。因此,不論事物是運動變化的還是靜止的,只要有事物存在就可以對其用時間來描述其存在過程,也就是時間概念里還應體現事物的靜止狀態這一面。僅僅把時間概念建立在事物的運動變化上是初步和片面的,若能進一步意識到靜止也是事物存在過程中的一種狀態,將是人們在時間概念上的一個進步。
人們建立時間概念的一個基本目的是為了對時,即對各個(種)事物的先後次序或者是否同時進行比對。人們為了方便相互間的交流和活動,通常以一些具有標志性事物的起止作為對時的標志。例如,以耶穌誕生的年份作為公元紀年的開始、以孫中山宣告中華民國成立的年份成為民國紀年的開始、以運動場上發令槍的聲音和煙霧就作為某項比賽的開始。
人們建立時間概念的另一個基本目的是為了計時,即衡量、比較各個(種)事物存在過程的長短。人們一般不以靜止事物的存在過程作為記時的依據,這也許是長期以來人們將時間僅僅看作「運動的存在形式」的一個因素。人們通常選擇一些周期性運動變化較為穩定的事物,以其運動周期作為計時依據。比如月相、圭表、日晷、機械鍾表、石英鍾、原子鍾等等,這些事物也就成為人們天然的或人工的計時器。計時器就是人們在一定條件下,通過某個(種)變化事物的存在過程(尤其是周期性的)來衡量其它事物存在過程長短的裝置。需要注意的是,任何計時器度量出的時間都是呈現其本身的存在過程,不一定代表其它事物的存在過程。雖然如此,人們還是可以在一定的條件下或通過一定的轉換,以某個計時器的運行狀態來描述其它事物存在過程的長短或所處階段。比如以大約365個地球自轉周期(天)來對應1個地球公轉周期(年)、以大約29.5天來對應1個朔望月、用秒錶來測量運動員的成績等等。
由以上敘述可以看出,時間概念不應是人憑空杜撰出來的意識,時間概念來自於人們對各個(種)事物存在過程的認識,並通過歸納總結而產生。因此時間概念對應著客觀現實——事物的存在過程。人們除了對「東西」——以實物形態呈現的客觀事物,比如恆星、行星、分子、原子、細胞等認識以後可以產生了相應的概念,還可以對不是「東西」的非實物形態的客觀事實認識以後產生相應的概念。比如國際單位制中七個基本單位所對應的物理量:時間、長度、質量、電流強度、溫度、發光強度、物質的量,還有人們的空間、信息、意識等概念反映的也是非實物形態的客觀事實。所以,如果有人以時間不是「東西」為由,就否認時間概念的客觀性顯然是荒謬的。
人們不僅用時間來描述物質事物的存在過程,其它非物質事物的存在過程也可用時間去描述。比如說意識方面的,馬克思主義是何時產生的,又流傳了多久。
人們若是認識到了事物的存在過程是時間的本原,再給時間下定義就不是難事了。時間是事物的存在過程,是所有事物皆具有的天然屬性。作為國際單位制中七個基本量綱之一,人們統一以時間來衡量各個(種)事物存在過程的長短和次序,包括運動變化的快慢。
編輯本段
時間含義
含義-(物理學定義)時間是事件發生到結束的時刻間隔。
(這里所講的「時刻」我們平常是稱之為「時間」,所以從定義描述,講「時間」是不恰當的,應稱為「時刻」)什麼是時間?時間的本質:時間是事件先後順序或者持續性的量度。t=T(U,S,……)U-宇宙;S空間,XYZ,…….....事件,順序時間不是自變數,而是因變數,它是隨宇宙的變化而變化。t=(S1,S2,S3,...,Sn)
以上是時間本質、概念、公式:世界事件發生次序的序列。其中,S是事件,S1,S2,S3,...,Sn是事件 時間模型1,2,3,.....,n發生的順序,時間就是對這些事件發生順序的排序,標志的計量《時間的定義》。
時間的基本概念:時間是物質變化的一個過程。如果物質沒有變化,時間就不存在。就算存在,它也沒有任何意義。而此連續的物質變化的度量稱為時間。還有人認為時間是存在於人們心中的一個概念。有些人思維多一些,那他的時間將變慢;有些人行動多一些,那他的時間將變快。說到這,有人可能會說那我們生活在同一個地球上,時間不是不平等了?錯了。時間是平等的,只是先後順序不一樣。這也是為什麼有些地方發展快,有些地方發展慢的原因了。
時間的價值:時間是人最大的成本,同樣也是每個人的資本和財富。時間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給每個人的一天都是二十四小時,一千四百四十分鍾,從你來到這個世界的那天開始,它就陪伴著你過每一天,無論你是貧、是富、是貴、是賤、時間就從來沒離開過你。
時間是有限的,同樣也是無限的,有限的是每年只有三百六十五天,每天二十四小時,但他周而復始的在流逝,人生匆匆不過幾十個春秋,直止老去的那天
宇宙大爆炸是時間的開端(5張),時間還是那樣,每一分每一秒的在走,像是無限的一樣,但它賦予我們每個人的生命是有限的。
著名作家魯迅先生曾經說過:時間是組成生命的材料,浪費別人的時間無異於謀財害命。所以我們做任何事情,都必須認認真真,不要浪費自己的一分一秒,更不要浪費別人的時間。
時間的本原:時間的本原就是事物的存在過程。時間是所有事物皆具有的天然屬性,時間是存在的表徵,是過程的記錄,是人們描述事物存在過程及其片段的參數。
事物的存在狀態無外乎靜止及運動變化,事物的運動變化既有其在空間上的位移,也有其性狀的改變。時間是判別一般事物是處於靜止階段還是運動變化階段的關鍵。
一般事物都有其開始的一刻,也有其結束的一刻。但至少有一個事物除外,這就是絕對空間。絕對空間的存在過程——絕對時間就無始無終。而其它事物的存在過程都可對應於絕對時間的某一部分。當然,其它事物的時間在一定條件下也可相互對應。[1]
編輯本段
概念
時間的尺度授時系統:是確定和發播精確時刻的工作系統。每當整點鍾時,正在收聽廣播的收音機便會播出「嘟、嘟…….....」的響聲.人們便以此校對自己的鍾表的快慢。廣播電台里的正確時間是哪裡來的呢?它是由天文台精密的鍾去控制的。那麼天文台又是怎樣知道這些精確的時間呢?我們知道,地球每天均勻轉動一次,因此,天上的星星每天東升西落一次。如果把地球當作一個大鍾.天空的星星就好比鍾面上表示鍾點的數字。星星的位置天文學家已經很好測定過,也就是說這只天然鍾面上的鍾點數是很精確知道的。天文學家的望遠鏡就好比鍾面上的指針。在我們日常用的鍾上,是指針轉而鍾面不動,在這里看上去則是指針「不動」,「鍾面」在轉動。當星星對准望遠鏡時,天文學家就知道正確的時間, 用這個時間去校正天文台的鍾。這樣天文學家就可隨時從天文台的鍾面知道正確的時間。然後在每天一定時間,例如,整點時,通過電台廣播出去,我們就可以去校對自己的鍾表,或供其他工作的需要。
天文測時所依賴的是地球自轉,而地球自轉的不均勻性使得天文方法所得到的時間(世界時)精度只能達到10-9,無法滿足二十世紀中葉社會經濟各方面的需求。一種更為精確和穩定的時間標准應運而生,這就是「原子鍾」。目前世界各國都採用原子鍾來產生和保持標准時間,這就是「時間基準」,然後,通過各種手段和媒介將時間信號送達用戶,這些手段包括:短波、長波、電話網、互聯網、衛星等。這一整個工序,就稱為「授時系統」。
時區:將地球表面按經線劃分的24個區域。當我們在上海看到太陽升起時,居住新加坡的人要再過半小時才能看到太陽升起。而遠在英國倫敦的居民則還在睡夢中,要再過8小時才能見到太陽呢。世界各 地的人們,在生活和工作中如果各自採用當地的時間, 對於日常生活、交通等會帶來許許多多的不便和困難。為了照顧到各地區的使用方便,又使其他地方的人容易將本地的時間換算到別的地方時間上去。有關國際會議決定將地球表面按經線從東到西,劃成一個個區域,並且規定相鄰區域的時間相差1小時。在同一區域內的東端和西端的人看到太陽升起的時間最多相差不過1小時。當人們跨過一個區域,就將自己的時鍾校正1小時(向西減1小時,向東加1小時),跨過幾個區域就加或減幾小時。這樣使用起來就很方便。現今全球共分為24個時區。由於實用上常常1個國家,或1個省份同時跨著 2個或更多時區,為了照顧到行政上的方便,常將1個國家或 1個省份劃在一起。所以時區並不嚴格按南北直線來劃分, 而是按自然條件來劃分。例如,中國幅員寬廣,差不多跨5個時區,但實際上在只用東八時區的標准時即北京時間為准。
區時:一種按全球統一的時區系統計量的時間。每當太陽當頭照的時候,就是中午12點鍾。但不同地方看到太陽當頭照的時間是不一樣的。例如,上海已是中午12點時,莫斯科的居民還要經過5個小時才能看到太陽當頭照;而澳大利亞的悉尼人早已是下午2點鍾了。所以如果各地方都使用當地的時間標准,將會給行政管理、交通運輸、以及日常生活等帶來很多不便。為了克服這個困難,天文學家就商量出一個解決的辦法:將全世界經度每相隔15度劃一個區域,這樣一共有24個區域。在每個區域內都採用統一的時間標准,稱為「區時」。而相鄰區域的區時則相差1個小時。當人們向東 從一個區域到相鄰的區域時,就將自己的鍾表撥快1小時.走過幾個區域就撥快幾個小時。相反當人們向西從一個區域到相鄰的區域時,就將自己的鍾表撥慢1小時.走過幾個區域就撥慢幾個小時。在飛機場等交通中心.常將世界各大城市所對應的區時,用圖表示出來,以方便旅客。
格林尼治時間:亦稱「世界時」。格林尼治所在地的標准時間。現在不光是天文學家使用格林尼治時間,就是在新聞報刊上也經常出現這個名詞。我們知道各地都有各地的地方時間。如果對國際上某一重大事情,用地方時間來記錄,就會感到復雜不便。而且將來日子一長容易搞錯。因此,天文學家就提出一個大家都能接受且又方便的記錄方法,那就是以格林尼治的地方時間為標准。格林尼治是英國倫敦南郊原格林尼治天文台的所在地,它又是世界上地理經度的起始點。對於世界上發生的重大事件,都以格林尼治的地方時間記錄下來。一旦知道了格林尼治時間,人們就很容易推算出相當的本地時間。例如,某事件發生在格林尼治時間上午8 時,中國在英國東面,北京時間比格林尼治時間早8小時,我們就立刻知道這次事情發生在相當於北京時間16時,也就是北京時間下午4時。
中國共分五個時區:1、中原時區:以東經120度為中央子午線。2、隴蜀時區:以東經105度為中央子午線。3、新藏時區:以東經90度為中央子午線。4、昆侖時區:以東經75(82.5)度為中央子午線。5、長白時區:以東經135(127.5)度為中央子午線。
編輯本段
認知與人體導程量(年齡)的關系
因為導程相對於導事而言,所以要判斷一個人的認知程度,需要判斷他對某事物客觀正確認知的程量,而不是身體程量。或者說:並不是一個人的年齡越大,他認知的東西就越多、越正確,而是要看這個人花多少時間在相關事物的研究和認知上。
編輯本段
如何增加自己的導程量(時間)
人生是有限的,那麼如何盡量的增長壽命,或讓自己所做的事情繼續有人幫忙進行下去呢?
(1)要讓自己長壽些,那麼就得經常注意飲食、休息和健身了,多了解這方面的信息,多健身就好了。
(2)其實一個人生存在這個世界上都只是在引導著各種事物的存在罷了,所以如果能讓自己所導存的一些導件有人繼續導存下去,那麼人們也就基本上沒什麼遺憾了。而在這方面上,可以把自己所處理的各種導事,公布出來,並展示其重要性,對大家有哪些意義,而後號召大家一起來導存它;或者也可以建立一些專門的公司、機構等來進行長期的導存;當然你也可以推薦給自己的親朋好友和子女進行導存;以上的各種方法都可以讓你所導存的導事不會中斷它的導程。
編輯本段
怎樣節省時間
而需要「節省時間」的話,就有:增加「導存體」、減小「導存難度」、選擇「導存重點」等方法。
(1)增加導存體;這里的導存體不只是人類,也可以是各種機器、動物等等,總之能夠為一個事物提供導存的都可以,所以我們得好好的想想到底都有哪些導存體是可以幫助我們的。
(2)減小導存難度;這里主要指的是:我們可以改變一些導存的方法和路徑,進而就可以減小導存難度了;比如:要計算899×887=?這道題目,其實就可以通過計算器來直接計算了。
(3)選擇導存重點;其實每件事情都有其關鍵的地方,只要我們找到關鍵部位進行導存就比較容易了,而且我們需要知道的是:要推倒一個大壩,只需要在大壩中間挖幾個小洞;要讓一架飛機墜毀,也只需要在飛機上挖幾個小洞;所以一件看起來很大的事情,其實找到了重點和突破口,一切都變得簡單。
◆使用邏輯:世界萬物都有引導它們存在的東西,我們簡稱為"導存","本質"和"規律"是「一次導存」(第一次引導我們存在的東西);「思想意識」是「二次導存」(第二次引導我們存在的東西);所有的「事件」都是「導事」(導存的事件);而每個「導件」都有其相對應「導程」(導存過程);且每個「導程」都是有其「長短」的;最後我們發現原來「時間」的「本質」就是「導程」的「長短」,我們簡稱為「導程量」。
編輯本段
如何管理時間
GTD是最先進的時間管理方法。GTD理念:GTD的核心理念在於只有將你心中所想的所有的事情都寫下來並且安排好下一步的計劃,你才能夠心無掛念,全力以赴地做好目前的工作,提高效率。
編輯本段
數理邏輯
什麼是時間?時間是宇宙事件順序的度量。
t=T(U,S,X,Y,Z......)
U-宇宙;S空間,XYZ,…….....事件,順序
時間不是自變數,而是因變數,它是隨宇宙的變化而變化。
t=(S1,S2,S3,...,Sn)
Deng's時間公式:世界事件發生次序的序列。其中,S是事件,S1,S2,S3,...,Sn是事件1,2,3,.....,n發生的順序,時間就是對這些事件發生順序的排序,標志的計量。
地球總是自西向東自轉,東邊總比西邊先看到太陽,東邊的時間也總比西邊的早。東邊時刻與西邊時刻的差值不僅要以時計,而且還要以分和秒來計算,這給人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都帶來許多不便。
為了克服時間上的混亂,1884年在華盛頓召開的一次國際j徑度會議上,規定將全球劃分為24個時區。它們是中時區(零時區)、東1-12區,西1-12區。每個時區橫跨經度15度,時間正好是1小時。最後的東、西第12區各跨經度7.5度,以東、西經180度為界。每個時區的中央經線上的時間就是這個時區內統一採用的時間,稱為區時。相鄰兩個時區的時間相差1小時。例如,中國東8區的時間總比泰國東7區的時間早1小時,而比日本東9區的時間晚1小時。因此,出國旅行的人,必須隨時調整自己的手錶,才能和當地時間相一致。凡向西走,每過一個時區,就要把表向前撥1小時(比如2點撥到1點);凡向東走,每過一個時區,就要把表向後撥1小時(比如1點撥到2點)。
編輯本段
「時間」在物理學上的抽象概念
最廣泛被接受關於時間的物理理論是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在相對論中,時間與空間一起組成四維時空,構成宇宙的基本結構。時間與空間都不是 愛因斯坦絕對的,觀察者在不同的相對速度或不同時空結構的測量點,所測量到時間的流逝是不同的。狹義相對論預測一個具有相對運動的時鍾之時間流逝比另一個靜止的時鍾之時間流逝慢。另外,廣義相對論預測質量產生的重力場將造成扭曲的時空結構,並且在大質量(例如:黑洞)附近的時鍾之時間流逝比在距離大質量較遠的地方的時鍾之時間流逝要慢。現有的儀器已經證實了這些相對論關於時間所做精確的預測,並且其成果已經應用於全球定位系統。
就今天的物理理論來說時間是連續的,不間斷的,也沒有量子特性。但一些至今還沒有被證實的,試圖將相對論與量子力學結合起來的理論,如量子重力理論,弦理論,M理論,預言時間是間斷的,有量子特性的。一些理論猜測普朗克時間可能是時間的最小單位。
根據史提芬·霍金(Stephen W. Hawking)所解出廣義相對論中的愛因斯坦方 史提芬·霍金(Stephen W. Hawking)程式,顯示宇宙的時間是有一個起始點,由大霹靂(或稱大爆炸)開始的,在此之前的時間是毫無意義的。而物質與時空必須一起並存,沒有物質存在,時間也無意義。
從人類的開始人們就知道時間是不可逆的,人出生,成長,衰老,死亡,沒有反過來的。玻璃瓶掉到地上摔破,沒有破瓶子從地上跳起來合整的。從經典力學的角度上來看,時間的不可逆性是無法解釋的。兩個粒子彈性相撞的過程順過來反過去沒有實質上的區別。時間的不可逆性只有在統計力學和熱力學的觀點下才可被理論地解釋。熱力學第二定律說在一個封閉的系統中(我們可以將宇宙看成是最大的可能的封閉系統)熵只能增大,不能減小。宇宙中的熵增大後不能減小,因此時間是不可逆的。
時間定義:人類在生活中總結出時間的觀念,其根源來自於日常生活中事件的發生次序。當然人們在生活中得到的絕不僅僅是事件發生次序的概念,同時也有時間間隔長短的概念,這個概念來源於對兩個過程的比較——比如兩件事同時開始,但一件事結束了另一件事還在進行,我們就說另一件事所需的時間更長。這里我們可以看到,人們運用可以測量的過程來測量抽象的時間。
在物理學中也是類似,時間是通過物理過程來定義的,首先在一個參考系(要求是慣性系,或者是非慣性系,但過程發生的空間范圍無窮小)中,取定一個物理過程,設其為時間單位,然後用這個過程和其他過程比較,以測定時間。
但測量時間(即上述比較過程)必須有同時性概念。過程開始有一個同時性問題,過程結束也有一個同時性問題——最簡單的例子:我們要求運動員在發令槍開槍同時起跑,同時計時員開始計時,並在運動員抵達終點線時計時員必須同時停止計時。
這個問題具體見各類相對論書籍。同時性問題,使得古典牛頓力學、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有著不同的「時間」。直觀概念告訴我們:任何人在事件是否同時上是可以達成一致意見的(也許某些人會欺騙別人,造成類似偵探小說或政治小說中的情形,不過這是人類「高智商」的表現,我們完全可以用測量用的儀器來代替:),所以我們之後不說人,而說觀察者)在相對論中,觀察者的運動狀態引起同時性的變化,或者說觀察者1以v1運動,認為同時的兩件事,以v2運動的觀察者2可能會認為不同時——這導致時間測量的相對性。
從數學上說,古典牛頓力學中時間參數只有一個,所有參考系共享此時間參數。這其實就是假設所有參考系,所有空間位置可以共享同一個同時性定義。
而狹義相對論認為不同參考系就不同時了,即不同參考系有各自的時間參數t,其間關系由洛倫茲變換決定。廣義相對論認為不同地點也會不同時,廣義相對論中關於時間有比較復雜的內容,參見廣義相對論書籍。
當然請注意:嚴格說這不是簡簡單單的「認為」,而是基於兩個假設:狹義相對論是光速不變原理。廣義相對論是引力本質為時空彎曲等。而這兩個假設得到了實驗的廣泛驗證。
上面我們說完了時間間隔測量的問題。但前面也提到:時間的先後次序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對時間的第一印象。古典牛頓力學中,這一點很容易理解:我們有唯一的時間參數t,所以任意兩事件(一個發生在t1,另一個發生在t2)也就有確定的先後次序。那麼相對論中呢?相對論中同地兩事件先後順序的確定的,這可以從洛倫茲變換直接看出。但可以肯定,相對論中不同地兩事件的先後次序也是隨參考系(我很願意這么說:儀器的運動狀態不同,這樣能夠把事情的本質說出來)不同而不同的。但這里就有一個問題:會不會有可能在參考系1中事件a先於事件b發生,且事件a的發生影響了事件b的發生(最極端的情況,使得b無法發生,譬如一個孩子殺死了他年輕的祖父),而在參考系2中正好反過來?如果是這樣,物理學乃至一切原理中最重要的一個基本原理——因果律將轟然倒塌。所以這個問題是非常重要的。讓我們嚴格敘述這個問題:事件a發生,並發出信號(廣義的信號,涵蓋一切可以影響到b的方式,但由於a,b不同地,這個信號就需要一定時間的傳播),影響b。另一個參考系中正好相反。值得慶幸的是:可以用洛倫茲變換證明,只要信號速度不超過光速(最多使用光,光速),信號就不可能先於b的發生傳遞到b所在位置。
另外說一句:狹義的另一個假設:任何物理系中物理定律有著相同形式,也是廣義相對論所服從的。換句話說,參考系1中對一個物理過程加以測量,得到l1=v1t1。參考系2中加以測量同樣也會得到l2=v2t2,盡管可能l1,v1,t1和l2,v2,t2都不相等。當然嚴格說這個例子不合適,因為v的定義位置矢量導數。但是對一些復雜的物理學定律,如麥克斯韋方程組,這個假設就很重要了。
時間箭頭
下面說說時間箭頭。在以上的討論中,我們從時間間隔和先後次序兩方面討論了時間,卻忽略了時間很重要的一個特性:時間箭頭。子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人生百年,逝去就沒有重生的餘地。但覆水難收的又何嘗僅僅是人生!物理學理論告訴我們:凡是與熱現象相關的物理過程,都是不可逆的。這里的不可逆,不是絕對意義上的不可恢復,而是說:這些物理過程產生的結果不可能在不造成其他影響的情況下完全恢復。這就是大名鼎鼎的熱力學第二定律。
下面給出兩個熱力學第二定律的表述:
1.低溫熱源不可能將熱量自發傳遞給高溫熱源(或不可能從低溫熱源將熱量傳遞給高溫熱源,並不產生其他變化)
時間的表現2.不可能從單一熱源吸熱完全轉化為機械功,並不引起其他任何變化。
可以證明兩表述等價。後一個表述有明顯的工程痕跡——這來源於對蒸汽機一類將熱轉化為功的工程機械的研究。這些研究大都與當時那個工業革命的時代相聯系,在今天已經沒有太多純理論的價值,但卻有一種東西,雖然主流研究已經基本絕跡,還是有非專業學者前仆後繼地加以研究,那就是第二類永動機。第二類永動機是這樣一種機器——給它一定能量,讓它開始運行,接下來它可以將由於摩擦等耗散因素耗散掉的能量全部吸收,接著再將這些能量投入回機械的能量循環。這樣的一個永動機如果造出,就意味著我們有辦法用今天開采出的能源維持機械的永恆運動(因為一
3. 自變數,因變數的含義,以及它們的因果關系
在心理實驗中,自變數是由實驗者操縱、掌握的變數。自變空襲量一詞斗激兄來自數學。在數學中,y=f(x)。在這一方程中自變數是x,因變數是y。將這個方程運用到心理學的研究中,自變數是指研究者主動操縱,而引起因變數發生變化的因素或條件,因此自變數被看作是因變數的原因。自變數有連續變數和類別變數之分。如果鉛祥實驗者操縱的自變數是連續變數,則實驗是函數型實驗。如實驗者操縱的自變數是類別變數,則實驗是因素型的。在心理學實驗中,一個明顯的問題是要有一個有機體作為被試對刺激作反應。顯然,這里刺激變數就是自變數。
如何明白因變數和自變數是什麼,其實也簡單。說白了,自變數是「原因」,而因變數就是「結果」。例如,市場上一般賣10元一斤的豬肉,因為這幾天下暴雨而漲價2元。設定我買進豬肉的錢是Y,豬肉一般的價格為10,現在漲價X元。這就可以把函數式寫成:Y=10+X。表示因為漲價的多少(X),而影響到我買進豬肉時的錢要多少(Y)。在這里,X是自變數,Y是應變數。
原因和結果是揭示客觀世界中普遍聯系著的事物具有先後相繼、彼此制約的一對范疇。原因是指引起一定現象的現象,結果是指由於原因的作用而引起的現象。
4. 高一物理對時間的定義
時間的本質
時間隨宇宙的變化而變。時間是因變數。——時間的本質,Deng's時間公式
t=T(U,S,X,Y,Z......)
U-宇宙;S空間,XYZ,......事件,順序
時間是宇宙事件秩序的計量。時間的本質
什麼是時間?時間是宇宙事件順序的度量。
時間不是自變數,而是因變數,它是隨宇宙的變化而變化。
t=(S1,S2,S3,...,Sn)
Deng's時間公式:世界事件發生次序的序列。其中,S是事件,S1,S2,S3,...,Sn是事件1,2,3,.....,n發生的順序,時間就是對這些事件發生順序的排序,標志的計量。
時間」是一個計量「事件過程的長短」的「類別名詞」。
可以說沒有了「事件」,也就沒有了時間(您可以試著舉出沒有事件還有時間的例子)
時間在數學、物理上用坐標軸表示。「時間」時會出現什麼狀況?怎樣利用時間的本質來思考「衰老」的問題?下面開始細致的分析,內容包括:為什麼有些「事件」可以「同時發生」,有些卻不能?時間與我們有什麼關系?
地球總是自西向東自轉,東邊總比西邊先看到太陽,東邊的時間也總比西邊的早。東邊時刻與西邊時刻的差值不僅要以時計,而且還要以分和秒來計算,這給人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都帶來許多不便。
為了克服時間上的混亂,1884年在華盛頓召開的一次國際j徑度會議上,規定將全球劃分為24個時區。它們是中時區(零時區)、東1-12區,西1-12區。每個時區橫跨經度15度,時間正好是1小時。最後的東、西第12區各跨經度7.5度,以東、西經180度為界。每個時區的中央經線上的時間就是這個時區內統一採用的時間,稱為區時。相鄰兩個時區的時間相差1小時。例如,我國東8區的時間總比泰國東7區的時間早1小時,而比日本東9區的時間晚1小時。因此,出國旅行的人,必須隨時調整自己的手錶,才能和當地時間相一致。凡向西走,每過一個時區,就要把表向前撥1小時(比如2點撥到1點);凡向東走,每過一個時區,就要把表向後撥1小時(比如1點撥到2點)。
[編輯本段]時間的基本概念
時間是人類握廳用以描述物質運動過程或事件發生過程的一個參數,確定時間,是靠不受外界影響的物質周期變化的規律。例如月球繞地球周期,地球繞太陽周期,地球自轉周期,原子震盪周期等。
1 授時系統
授時系統是確定和發播精確時刻的工作系統。每當整點鍾時,正在收聽廣播的收音機便會播出「嘟、嘟......」的響聲.人們便以此校對自己的鍾表的 快慢。廣播電台里的正確時間是哪裡來的呢?它是由天文台精密的鍾去控制的。那麼天文台又是怎樣知道這些精確的時間呢?我們知道,地球每天均勻轉動一次,因此鎮簡,天上的星星每天東升西落一次。如果把地球當作一個大鍾.天空的星星就好比鍾面上表示鍾點的數字。星星的位置天文學家已經很好測定過,也就是說這只天然鍾面上的鍾點數是很精確知道的。天文學家的望遠鏡就好比鍾面上的指針。在我們日常用的鍾上,是指針轉而鍾面不動,在這里看上去則是指針「不動」,「鍾面」在轉動。當星星對准望遠鏡時,天文學家就知道正確的時間, 用這個時間去校正天文台的鍾。 這樣天文學家就可隨時從天文台的鍾面知道正確的時間.然後在每天一定時間,例如,整點時,通過電台廣播出去,我們就可以去校對自己的鍾表,或供其他工作的需要。
天文測時所依賴的是地球自轉,而地球自轉的不均勻性使得天文方法所得到的時間(世界時)精度只能達到10-9,無法滿足二十世紀中葉社會經濟各方面的需求。一種更為精確和穩定的時間標准應運而生,這就是「原子鍾」。目前世界各國都採用原子鍾來產生和保持標准時間,這就是「時間基準」,然後,通過各種手段和媒介將時間信號送達用戶,這些手段包括:短波、長波、電話網、互聯網、衛星等。這一整個工序,就稱為「授時系統」。
2 時區
將地球表面按經線劃分的24個區域。當我們在上海看到太陽升起時,居住新加坡的人要再過半小時才能看到太陽升起。而遠在英國倫敦的居民則還在睡夢中,要再過8小時才能見御皮褲到太陽呢。世界各 地的人們,在生活和工作中如果各自採用當地的時間, 對於日常生活、交通等會帶來許許多多的不便和困難。為了照顧到各地區的使用方便,又使其他地方的人容易將本地的時間換算到別的地方時間上去。有關國際會議決定將地球表面按經線從南到北,劃成一個個區域,並且規定相鄰區域的時間相差1小時。在同一區域內的東端和西端的人看到太陽升起的時間最多相差不過1小時。當人們跨過一個區域,就將自己的時鍾校正1小時(向西減1小時,向東加1小時),跨過幾個區域就加或減幾小時。這樣使用起來就很方便。現今全球共分為24個時區。由於實用上常常1個國家,或1個省份同時跨著 2個或更多時區,為了照顧到行政上的方便,常將1個國家或 1個省份劃在一起。所以時區並不嚴格按南北直線來劃分, 而是按自然條件來劃分。例如,我國幅員寬廣,差不多跨5個時區,但實際上在只用東八時區的標准時即北京時間為准。
3 區時
一種按全球統一的時區系統計量的時間。 每當太陽當頭照的時候,就是中午12點鍾。但不同地方看到太陽當頭照的時間是不一樣的。例如,上海已是中午12點時,莫斯科的居民還要經過5個小時才能看到太陽當頭照;而澳大利亞的悉尼人早已是下午2點鍾了。所以如果各地方都使用當地的時間標准,將會給行政管理、交通運輸、以及日常生活等帶來很多不便。為了克服這個困難,天文學家就商量出一個解決的辦法:將全世界經度每相隔15度劃一個區域,這樣一共有24個區域。在每個區域內都採用統一的時間標准,稱為「區時」。而相鄰區域的區時則相差1個小時。當人們向東 從一個區域到相鄰的區域時,就將自己的鍾表撥快1小時.走過幾個區域就撥快幾個小時。相反當人們向西從一個區域到相鄰的區域時,就將自己的鍾表撥慢1小時.走過幾個區域就撥慢幾個小時。在飛機場等交通中心.常將世界各大城市所對應的區時,用圖表示出來,以方便旅客。
4 格林尼治時間
亦稱「世界時」。 格林尼治所在地的標准時間。現在不光是天文學家使用格林尼治時間,就是在新聞報刊上也經常出現這個名詞。我們知道各地都有各地的地方時間。如果對國際上某一重大事情,用地方時間來記錄,就會感到復雜不便.而且將來日子一長容易搞錯。因此,天文學家就提出一個大家都能接受且又方便的記錄方法,那就是以格林尼治的地方時間為標准。格林尼治是英國倫敦南郊原格林尼治天文台的所在地,它又是世界上地理經度的起始點。對於世界上發生的重大事件,都以格林尼治的地方時間記錄下來。一旦知道了格林尼治時間,人們就很容易推算出相當的本地時間。例如,某事件發生在格林尼治時間上午8 時,我國在英國東面,北京時間比格林尼治時同要早8小時,我們就立刻知道這次事情發生在相當於北京時間16時,也就是北京時間下午4時。
中國共分五個時區:
(1)中原時區:以東經120度為中央子午線。
(2)隴蜀時區:以東經105度為中央子午線。
(3)新藏時區:以東經90度為中央子午線。
(4)昆侖時區:以東經75(82.5)度為中央子午線。
(5)長白時區:以東經135(127.5)度為中央子午線。
時區 將地球表面按經線劃分的24個區域。當我們在上海看到太陽升起時,居住新加坡的人要再過半小時才能看到太陽升起。而遠在英國倫敦的居民則還在睡夢中,要再過8小時才能見到太陽呢。世界各 地的人們,在生活和工作中如果各自採用當地的時間, 對於日常生活、交通等會帶來許許多多的不便和困難。為了照顧到各地區的使用方便,又使其他地方的人容易將本地的時間換算到別的地方時間上去。有關國際會議決定將地球表面按經線從南到北,劃成一個個區域,並且規定相鄰區域的時間相差1小時。在同一區域內的東端和西端的人看到太陽升起的時間最多相差不過1小時。當人們跨過一個區域,就將自己的時鍾校正1小時(向西減1小時,向東加1小時),跨過幾個區域就加或減幾小時。這樣使用起來就很方便。現今全球共分為24個時區。由於實用上常常1個國家,或1個省份同時跨著 2個或更多時區,為了照顧到行政上的方便,常將1個國家或 1個省份劃在一起。所以時區並不嚴格按南北直線來劃分, 而是按自然條件來劃分。例如,我國幅員寬廣,差不多跨5個時區,但實際上在只用東八時區的標准時即北京時間為准。
5. 前測後側實驗設計測量時間是自變數嗎
不是自變數,前測後側實驗設計測量時間通常作為被變數或因變數出現,即被實驗效果配山所影響或受改變的變數,而不賣賣乎是自變數。自變數是指可以改變或控制的變數(比如年齡、實驗條件),它是造成被變數變化的原中悉因或先決條件。
6. 時間算不算變數
當然算變數。可能會對實驗產生影吵冊響的量,派跡都屬於變數。
可以設計為自塵碰並變數,比如其他條件完全相同,時間不同,實驗現象或結果就可能不同,此種情況下,時間,就是自變數;其他實驗中,時間往往屬於無關變數。
不管是無關變數還是自變數,都屬於變數
7. 在函數問題中,時間是不是永遠都是自變數為什麼
不是!比如考完一張卷子需要a分鍾,考完二張卷子需要b分鍾旁臘······這里,卷子運察滑張數才是自變數,時間是沒耐因變數
8. 為什麼說時間是變數
時間變數是自變數,因為回歸分析中最簡單的是一元回歸分析,一定要設計到兩個變數,時間是主動變化的,研究的就是由於時間的變化,經濟數據的走向和變化。
9. 請問時間的定義是什麼現在科學界有時間產生的物理機制嗎我有一個關於時間產生機制的猜想,請您評價!
關於時間的產生機制,你可以耐心閱讀下文。
時間和空間是一種生命現象。
時間和空間是宇宙間的生命們所特有的一種生命現象
時間和空間的本質是生命。
時間和空間是一個統一的整體。
宇宙中不存在沒有時間的空間,也不存在沒有空間的時間。
時間和空間都是相對沖孫,時間可以轉化為空間,空間也可轉化為時間。
時間和空間都是個性化的,宇宙中的每一個生命個體,都有其相對獨立散判的時空體系。
宇宙中有無數生命個體,因此宇宙中有無數時空體系。
從本質上看:
時間是生命體在存續過程中所消耗的生命能。生命能耗盡,生命體解體(組成生命的材料並不會就此消失,而是繼續參與下一輪生命體的構建),一期生命結束,與之相對應的時空體系也就消失。
空間是生命體在消耗生命能的過程中(在存續的這段時間內)的活動范圍。從產生的方式上看,空間可以分為:視覺空間、聽覺空間、嗅覺空間、行為空間、軀體空間、意識空間和生命能輻射空間。
三維時空體系,是宇宙中最基本的時空體系。
宇宙中任何一個生命體,有,且只有三維時空系統,西方文化中所謂的四維時空體系是一個錯覺。
宇宙中任何一個相對獨立穩定的生命系統中(包含初級、中級、高級生命),沖判改有,且只有九維時空體系。宇宙中不存在十維及十維以上的時空體系,這是因為,當時空體系達到十維時,十維內的時空體系即作為一個整體,以三維時空的形式參與更高一級的生命時空系統組合。
整體宇宙的生命能是永恆的,它既沒有增加,也沒有減少,它的位置也從未發生過任何的變化,因此,整體宇宙,既沒有時間感,也沒有空間感,它是超越時間和空間的瞬間永恆狀態,宇宙間所發生的一切現象(包括過去、現在和未來),都原封不動的保存在宇宙生命的記憶里。
10. 解釋一個概念問題
時間是人類用以描述物質運動過程或事件發生過程的一個參數,確定時間,是靠不受外界影響的物質周期變化的規律。例如月球繞地球周期,地球繞太陽周期,地球自轉周期,原子震盪周期等。 時間隨宇宙的變化而變。時間是因變數。——時間的本質,Deng's時間公式 t=T(U,S,X,Y,Z......) U-宇宙;S空間,XYZ,......事件,順序 時間是燃胡轎宇宙事件秩序的計量。時間的本質 什麼是時間?時間是宇宙事件順序的度量。 時間不是自變數,而是因變數,它是隨宇宙的變化而變化。 t=(S1,S2,S3,...,Sn) Deng's時間公式:世界事件發生次序的序列。其中,S是事件,S1,S2,S3,...,Sn是事件1,2,3,.....,n發生的順序,時間就是對這些事件發皮肆生順序的排序,標志的計量。 時間」是一個計量「事件過程的長短」的「類別名詞」。 可以說沒有了「事件」,也就沒有了時間(您可以試著舉出沒有事件還有時間的例子) 時間在 數學、物理 上用 坐標軸 表示。「時間」時會出現什麼狀況?怎樣利用時間的本質來思考「衰老」的問題?下面開始細致的分析,內容包括:為什麼有些「事件」可以「同時發生」,有些卻不能?時間與我們有什麼關系? 地球總是自西向東自轉,東邊總比西邊先看到太陽,東邊的時間也總比西邊的早。東邊時刻與西邊時刻的差值不僅要以時計,而且還要以分和秒來計算,這給人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都帶來許多不便。 為了克服時間上的混亂,1884年在華盛頓召開的一次國際j徑度會議上,規定將全球劃分為24個時區。它們是中時區(零時區)、東1-12區,西1-12區。每個時區橫跨經度15度,時間正好是1小時。最後的東、西第12區各跨經度7.5度,以東、西經180度為界。每個時區的中央經線上的時間就是這個時區內統一採用的時間,稱為區時。相鄰兩個時區的時間相差1小時。例如,我國東8區的時間總比泰國東7區的時間早1小時,而比日本東9區的時間晚1小時。因此,出國旅行的人,必須隨時調整自己的手錶,才能和當地時間相一致。凡向西走,每過一個時區,就要把表向前撥1小時(比如2點撥到1點);凡向東走,每過一個時區,就要把表向後撥1小時(比如1點撥到2點)。 空間的哲學定義:空間是具體事物的組成部分,是運動的表現形式,是人們從具體事物中分解和抽象出來的認識對象,是絕對抽象事物和相對抽象事物、元本體和元實體組成的對立統一體,是存在於世界大集體之中的,不可被人感到但可被人知道的普通個體成員。 空間是具體事物的組成部分,是具體事物具有的一般規定。眼睛可以看到、手可以觸到的具體事物,都是處在一定空間位置中的具體事物做脊,都具有空間的具體規定,沒有空間規定的具體事物是根本不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