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晚上為什麼燃燈
① 元宵節為什麼要燃燈
元宵節也稱燈節,元宵燃燈的風俗起自漢朝,到了唐代,賞燈活動更加興盛,皇宮里、街道上處處掛燈,還要建立高大的燈輪、燈樓和燈樹,唐朝大詩人盧照鄰曾在《十五夜觀燈》中這樣描述元宵節燃燈的盛況「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
1、元宵節燃燈、賞燈始於「火把節」
上古民眾在鄉間田野持火把驅趕蟲獸,希望減輕蟲害,祈禱獲得好收成。皮仿直到今天,中國西南一些地區的人們還在正月十五用蘆柴或樹枝做成火把,成群結隊高舉火把在田頭或曬谷場跳舞。隋、唐、宋以來,更是盛極一時。參加歌舞者足達數萬,從昏達旦,至晦而罷。當隨著社會和時代的變遷,元宵節的風俗習慣早已有了較大的變化,但至今仍是漢族傳統節日。
2、元宵燃燈起源於道教的「三元說」
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別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樂,故上元節要燃燈。
元宵節簡介:
農歷正月十搏行五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Lantern Festival)、上元佳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是春節之後的第一個重要節日,是中國亦是漢字文化圈的地區和海外華人的傳統節日之一。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正月十五稱為元宵節。
中國古俗中,上元節(元宵節)﹑中元節(盂蘭盆節)﹑下元節(水官節)合稱三元。元宵節始於2000多年前的秦朝。漢文帝時下令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漢武帝時,「太一神」祭祀活動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馬遷創建「太初歷」時,就已將元宵節確定為重大節日。
2008年6月14日,北京市懷柔區、密雲縣,山西省柳林縣,河北省蔚縣,福建省福州市馬尾區、泉州市、晉江市、仙游縣、連城縣,甘肅省永昌縣,青海省樂都縣申報的元宵節(斂巧飯習俗、九曲黃河陣燈俗、柳林盤子會、蔚縣拜燈山習俗、馬尾-馬祖元宵節俗、泉州鬧元宵習俗、閩台東石燈俗、楓亭元宵游燈習俗、 閩西客家元宵節慶、永昌縣卍字燈俗、九曲黃河燈俗)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類別燃銀纖:民俗;編號:Ⅹ-71)。
2014年12月3日,北京市門頭溝區,河北省灤平縣,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浙江省寧海縣,山東省淄博市張店區,陝西省彬縣申報的元宵節(千軍台庄戶幡會、掄花、河上龍燈勝會、前童元宵行會、淄博花燈會、彬縣燈山會)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② 正月十五為什麼要點燈
正月十五點燈油燈是一種傳統習俗,辟邪、喜慶,代表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佛教教義中把火光比作佛之神威,所謂「無量火焰,照耀無極」。而燈火的照耀則有兩種妙用:一是破人世之陰暗;二是現佛之光明,以摧芸芸眾生之煩惱。因此在佛教儀式中,就把燈作為佛前的供具之一。佛家鼓動信徒們張燈,經典中反復宣傳「百千燈明懺悔罪」,「為世燈明最福田」。段迅
所以歷來朝山進香,以求佛佑者,總要供奉燈油,以示廣種佛田;而佛教盛會則需大明燈火,以光明法王。據佛教傳說,佛祖釋迦牟尼示現神變,降伏神魔是在西方12月30日,即東土正月十五,為紀念佛祖神變,此日需舉燃燈法會。
隨著佛教東漸,正月十五燃燈之風,亦隨之而來,現如燃稿今藏語把燈節稱為「局阿曲巴」,其意即是正月十五供佛,這正是元宵節張燈源於佛教的鐵證。
佛僧積極勸導人們張燈,北齊時僧人那連提耶舍就曾譯《施燈功德經》一卷,備說施燈之功德。南北朝時,元宵張燈漸成風氣。梁武帝篤信佛教,其宮中正月十五日大張燈火。
唐朝時,中外文化交流更為密切,佛教大興,西方來的佛教徒廣泛宣傳「神燈佛火」,佛家燈火於是遍布民間。從唐代起,元宵張燈即成為法定之事,並逐漸成為民間習俗。
元宵燈聯:
元宵張燈是我國人民的傳統習俗,古往今來,不僅有大量膾炙人口的元宵詠燈詩,而且也留下了無數情趣盎然的元宵吟燈聯。
元初南宋末,南宋有個叫賈似道的人鎮守淮陰(今揚州)時,有一年上元燈節張燈,門客中有人摘唐詩詩句作門燈聯「天下三分明月夜,揚州十里小紅樓。」據說,此聯為我國最早的燈聯。此後歷代都有人爭相效仿,在大門或顯眼的柱子鑲掛壁燈聯、門燈聯,不僅為元宵佳節增添了節日情趣,也為賞燈的人們增加了欣賞的內容。
被稱為「父子雙學士,老小二宰相」的清代安徽桐城人張英、張廷玉,皆能詩善對。有一年元宵佳節,張府照例張燈掛彩,燃放鞭炮渣孝。老宰相出聯試子「高燒紅燭映長天,亮,光鋪滿地。」
小廷玉思索時聽到門外一聲花炮響,頓時領悟,對曰「低點花炮震大地,響,氣吐沖天。」對仗工整,天衣無縫,堪稱妙對。
③ 元宵節為什麼點蠟燭 元宵節為為何點蠟燭
1、元宵節點蠟燭是為了代替原來的放燈習俗。元宵放燈起源於道教的「三元說」;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七月十五日為孝槐中元節,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別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樂,故上元節要燃燈。
2、漢明帝永平年間,因明帝提倡佛法,適逢蔡愔從印度求得佛法歸來,稱印度摩喝陀國每逢正月十五,僧眾雲集瞻仰佛舍利,是參佛的吉日良辰。漢明帝為了弘揚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宮中和寺院「燃燈表佛虛慎世」。此後,元宵放燈的習俗就由原來只在宮廷中舉行而流傳到民差肢間。即每到正月十五,無論士族還是庶民都要掛燈,城鄉通宵燈火輝煌。
④ 為什麼元宵節要燃燈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漢就有了,元宵賞燈始於東漢明帝時期,明帝提倡佛教,聽說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做法,就命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里點燈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掛燈。以後這種佛教禮儀節日逐漸形成民間盛大的節日。該節經歷了由宮廷到民間,由中原到全國的發展過程。
在漢文帝時,已下令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漢武帝時,「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馬遷創建「太初歷」時,就已將元宵節確定為重大節日。
另有一說是元宵燃燈的習俗起源於道教的「三元說」;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別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樂,故上元節要燃燈。
元宵節的節期與節俗活動,是隨歷史的發展而延長、擴展的。就節期長短而言,漢代才一天,到唐代已為三天橋尺則,宋代則長達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點燈,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裡才落燈,整整十天。與春節相接,白晝為市,熱鬧非凡,夜間燃燈,蔚為壯觀。特別是那精巧、多彩的燈火,更使其成為春節期間娛樂活動的高潮敏棚。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龍、舞獅、跑旱船、踩高蹺、扭秧歌等「百戲」內困陸容,只是節期縮短為四到五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