煎煮葯材為什麼對時間有要求
① 熬中葯的熬多長時間 熬中葯時煮太久可以嗎
1熬中葯的熬多長時間
全部時間加起來是一個半小時是最好的,對於很多的中葯來說,時間稍微久一點就會有很好的葯效,要時刻注意中葯的很多注意事項。
1、「先煎葯」:煮沸10-15分鍾,再加入其它葯同煎。
2、「後下葯」:在一般葯即將煎至預定量時,投入同煎5分鍾即可。
3、「溶化葯」:應在其它葯煎至預定服葯量,取葯汁,微火煎煮,不斷攪拌溶解即可。
4、「沖服葯」:將沖服葯調入煎好葯汁或開水中沖服。
砂鍋熬中葯是最理想的。先把葯放在砂鍋裡面,根據葯的多少加水,加的水必須漫過中葯(千萬不要加少了,否則熬中葯容易靠干)。大約泡20分鍾左右。泡的過程中最好不時用攪拌棒攪一下,這樣泡的均勻一些。天熱時可以加涼水泡,天冷時用涼水要延長浸泡時間,或者可用溫水,這樣效果更好。中葯在熬得過程中如果熬幹了,一定不要再加水,必須倒掉,因為熬乾的中葯毒性相當大。這一點很重要,熬中葯時一定記好時間,應該有人專門在旁邊看著。
2
熬中葯時煮太久可以嗎
會有影響,應該根據每種中葯的特辯或性來熬制。
1、由於葯物的質地不同,煎葯的方法、程序、時間也各有不同,比如說有些葯要先煎後下,有些葯要另煎,有些葯要包煎等。
2、一些解表葯的煎煮時間應該短一些,藿香、佩蘭、薄荷等芳香類葯物以及一些鮮葯煎煮時間也要短些,通常在其他葯物快要煎好時再下,聞香即止。
3、而一些礦物類、貝殼類或動物類的葯物,如生石膏、磁石、生牡蠣、生石決明等,由於質地比較堅硬,需要先煎20分鍾左右,再下其他的葯物同煎。
4、中葯的吃法現在一般都習慣於一劑葯服2次,早上飯前空腹服用,晚上飯後睡前服用。但也要靈活運用,如對胃腸有刺激的葯宜飯後服;失眠的葯要在睡前服;服中葯困難的患者,可以少量多次分服;急重病則不分時間服。
5、煎葯時不可頻頻打開鍋蓋,煎好後也不可迅速將葯液倒出,以喚灶蔽免葯氣走失,減少揮發成分的耗散。
3如何煎中葯效果最好
不同的葯要求也是不一樣的,最好還是還早上熬制。
1、一般來講,上午9時和下午3時左右,是機體吸收葯物的「黃金時間」,所以此時服用中葯最佳。不過,不同的葯性,服用的時間也是有講究的。像治療腸胃病以及虛症的葯物,應當是飯前半小時或一小時服用;而治療心肺病或其它疾病的葯物,通常是飯後半小時服用。在用葯過程,為了避免葯物對腸胃造成的刺激,也為了減少葯物副作用的產生,像幫助消化的葯物或對腸胃有刺激作用的葯物,也要飯後服用;補益葯或瀉下通便的葯物適宜飯前服用。
2、中醫理論認為,一般的中葯湯劑應該「溫服」,即葯湯煎後立即濾和州出,在常溫下放至30℃~37℃時再喝,而丸、散一類中成葯也應該用溫開水送服;屬於解表、發散風寒的中葯,才應該「熱服」,在服葯之後可以喝點熱水,有助力葯力的提升。像止吐或解毒的葯物,要「冷服」,以免引起刺激。
3、在煎葯前最好將葯品浸泡3-4小時,一煎加水超過葯物2-5厘米,二煎加水液面淹沒葯物即可。
4、頭煎和二煎都是先用大、猛火將葯液燒開,之後將火調至小/文火熬制,熬制的時間是文火的時間,不包含猛火的熬制時間。
② 中葯需要在什麼時間熬制
在熬中葯的過程中,只有時間完全充足,才能夠發揮出中葯的最好葯效,並且大多數的中葯都需要熬制兩次才能夠完全發揮葯效。因此需要喝中葯,慢慢調理身體的人,對每一次熬煮中葯所需要的時間是需要牢牢把控的。所以在一般過程中熬煮中葯大概需要多長時間才能夠完全發揮葯效?
一般中葯首煎從沸騰起計算約需半小時,第二煎則可略長10分鍾。煎葯次數以2次或3次為宜。
一般葯物可同時入煎,但部分葯物因其性質、性能及臨床用途不同,則分先煎、後下、不必入煎、包煎以及另煎等各種情況,需遵醫囑。此外,阿膠等類葯材與其他葯同煎容易粘鍋、熬焦,應單獨將其放入水中或已煎好的葯液中加熱融化後兌服。
需注意的是,葯材不必過度清洗,但最好在煎之前加以浸泡,以葯材浸透為好。較花、草、葉而言,根莖、種子、果實及礦石、甲殼類葯材浸泡時間稍長些,以半小時至1小時為佳。
煎煮中葯注意兩個方面
1、煎煮前忌用沸水泡中葯
有人習慣於在中葯煎前用沸水浸泡葯材,認為這樣既縮短煎煮時間,又可使中葯有效成分盡可能多地溶出,實際上是缺乏科學的認識誤區,中葯不可用沸水泡。
中葯所含的蛋白質遇沸水會因驟然受熱而凝固,並使細胞壁硬化,外層形成緊密的胞凱辯團膜,阻礙內在成分充分溶出。中葯所含高分灶坦子物質,遇沸水後易形成膠體,亦不利於有效成分滲出。中葯切制、粉碎時,表面所留粉末因突然受熱而糊化,阻礙葯材毛細管通道,使水分難以滲入,成分溶解後又難以盯橘向外擴散,最終影響成分煎出。芳香性中葯,如薄荷、紫蘇、廣木香、砂仁、豆蔻等,含揮發油及揮發性物質,遇熱易揮發,則不僅忌用沸水泡,煎煮時更應後下。
一般而言,中葯煎前多用涼水泡,泡30分鍾左右;但有實驗提示,中葯煎前浸泡的最適水溫為40℃~50℃,此條件既使葯材濕潤充分膨脹,又提高有效成分煎出率。
2、煎煮中葯需要蓋蓋子嗎
使中葯切片煎透,讓葯中的有效成分充分煎出,應以加蓋煎為好。尤其是煎煮的葯中含有可隨水蒸氣揮發的成分時,如薄荷、藿香、砂仁等,最好加蓋煎煮。這樣可使含葯物揮發成分的水蒸氣在蓋內凝集,變成水珠滴回葯罐內,由此減少葯物有效成分的丟失。
③ 煎中葯的正確方法和時間如何正確煎中葯
1、平時兼治中葯時,中葯葯湯的質量與煎葯的器具有十分密切的關系,所以在天中要是一定要選擇適合的器具,最好使用專用的煎葯砂鍋,因為砂鍋的材質穩定,它不會與葯物中的某些成分產生反應,而且它傳熱均勻,銅鍋,鐵鍋以及鋁鍋都是金屬材質的器具他們不適合用來煎中葯。
2、在煎中葯的時候一定要掌握好水的數量,如果煎出的葯湯太多不適合病人服用瞎虧,而且影響葯湯的功效,正常情況下,煎中葯時水的數量應該是中葯葯材體積到5~10倍,不過不同材質的中葯材所加水的數量應該略兄飢有不同,比如煎花葉,全草類的葯物加水就要多一些,而煎煮礦物類的葯物或者貝殼類的葯物時加水就要少一些。
3、煎中葯的時候還要知道中葯才在煎煮以前一定提前用清水浸泡,因為中葯多數都是中葯類的乾燥品,他們用清水浸泡後能羨神返使中葯變軟,而且能使他們原有的組織恢復到天然狀態,這樣的中葯再去煎煮時會更好的把葯用成分析出。不過浸泡中葯材的時間一定要掌握好,多數中葯材浸泡時間都不能超過兩小時。
4、煎中葯時一定要用文火,也就是中小火來煎煮,可用大火把中葯燒開,然後再用中小火慢慢煎,開鍋以後再加20分鍾左右,裡面的葯汁就能取出,然後再次加水繼續減脂,正常情況下,每次放入的中葯可以反復煎煮2~3次煎煮好的葯湯放在一起調勻後再讓患者服用,能發揮特別好的葯用功效。
④ 中葯的煎煮和服用時間有講究嗎
中葯的煎法 一、煎葯容器以砂鍋、搪瓷器皿、不銹鋼為宜,嚴禁用鐵器。 二、中葯入煎前應先用冷水浸泡20分鍾左右。煎葯用水量一般以浸過葯面1-3厘米。 大劑量和松泡易吸水的葯物可適當增加用水量。 三、煎葯時間應根據葯性而定,一般葯為30分鍾。解表葯、清熱葯、芳香類葯物不宜久煎,沸後煎15-20分鍾。滋補葯先用武火煮沸後,改用文火慢煎40-60分鍾。煎葯時要攪拌葯料2-3次。每劑中葯一般煎二次,第二次煎時間可略短。 四、煎葯量:兒童每劑50-100毫升。成人每劑150-200毫升。 五、特殊葯物的煎煮方法: 1、「先煎葯」:煮沸10-15分鍾,再加入其它葯同煎。 2、「後下葯」:在一般葯即將煎至預定量時,投入同煎5分鍾即可。 3、「溶化葯」:應在其它葯煎至預定服葯量,取葯汁,微火煎煮,不斷攪拌溶解即可。 4、「沖服葯」:將沖服葯調入煎好葯汁或開水中沖服。 5、其它特殊葯物按醫囑煎煮。 只是煎葯要講究方法,以利葯到病除。煎葯器具一般選用有蓋的陶瓷砂鍋或搪瓷鍋,因其受熱均勻,性質穩定。煎葯用水也很重要,應使用符合國家標準的飲用水,如純凈水,井水、自來水,以不含消毒劑的優質天然水為佳。加水量,一般以浸泡後水面高出飲片2—3厘米為宜。加水量則應根據飲片重量、體積、吸水能力及煎煮時間而定。葯味多、體積大、吸水強、煎煮時間長的中葯加水宜多些,否則宜少些;頭煎加水量宜多些,二煎宜酌減;煎煮滋補葯加水宜多些而解表葯宜少些;用於少兒的湯劑可適當減少加水量。中葯適當浸泡濕潤有利於有效成分的煎出。中葯在煎煮前宜在室溫下加水攪拌後浸泡30—60分鍾,使水分子充分浸入葯材組織。 煎煮火候、時間等也直接影響湯葯質量。火候,一般先武火(急火),煮沸後文火(慢火)保持煮沸狀態,直至達到煎葯要求。每付葯一般煎二次,煎煮時間依葯方不同而有所區別。滋補類葯,一般頭煎煮沸後再煮30分鍾左右。解表葯氣味辛香,富含揮發油,煎煮太久易使葯材有效成分揮發逸去,降低葯效,宜急火煮沸,再煎5—10分鍾。一般葯煮沸後再煎煮約15分鍾即可。二煎葯宜比頭煎時間短些。煎液量,以每次煎煮後趁熱濾取煎液100—200ml為宜。葯味多的煎葯量宜多些,葯量少則宜少些。注意第二次煎煮後,應擠榨葯渣,避免煎液的損失。兩次煎液合並混勻後分兩次服。 祖國醫學非常重視中葯的服用方法,並積累了較為豐富的經驗。普通一劑中葯,可煎煮2~3次,即頭煎、二煎、三煎,分服或合並後再分次服用。具體服法有:
1.食遠服 即飯後較長時間服葯,本法適用於脾胃病或服用瀉下作用的葯物。
2.空腹服 即晨間未進食前服葯,本法適用於脾胃虛寒,四肢血脈病和服用驅蟲作用的葯物。
3.睡前服 即在睡眠前服葯,本法適用於心腎病和服用滋陰補腎健骨的葯物。
4.飯前服 即在開飯前20分鍾服葯,本法適用於下焦病症和服用補腎之品。
5.飯後服 即在進食20分鍾以後服葯,本法適用於上焦胸膈病證。
6.發病前服葯 如已掌握疾病發作規律,可在發病前適當時間服葯,如瘧疾、癲癇等。
7.熱服 即乘熱服下,本法適用於服用治療寒症、外感的葯物,臨床出現的真熱假寒證也可採用熱服法。
8.溫服 即葯液不冷不熱時服用,一般服葯皆用此法。
9.冷服 即將葯液放涼後服用,本法適用於熱證或臨床上出現真寒假熱證。
10.頓服 即多量一次服完,本法適用於病情危重者。
11.頻服 即多次服用,本法適用於上部病證,如咽喉病,或服葯不受者。
12.沖服 即用葯液將不易溶於水或不易煎煮葯末沖服送下
⑤ 中葯熬多長時間最好
中葯是很常見的一種寬舉伏湯葯,它的種類有很多,不同的中葯會有不同的葯用效果。一般情況下,熬中葯是很有講究的,尤其是火候和時間的控制,那麼中葯熬多長時間最好呢?
中葯熬多長時間最好
煎煮時先武火煮沸後改文火,煎煮20~30分鍾,濾渣取出第一煎葯汁,然後加水煎煮第二煎,第三煎,第二煎,第三煎也需要先武火煮沸後改文火加熱,時間依次遞減5分鍾,加水量也相應減少,將兩次或三次所煎取葯汁,混合均勻後分2~3次服用即可。另外如果補益葯,煎煮時可熬的時間長些,礦物類,果實種子類也應適當延長熬取時間,清熱解毒類葯物及含揮發油的花葉類葯物熬制時間可以縮短5~10分鍾。
熬中葯的注意事項
1.煎葯用具的選擇
煎煮容器與葯液質量關系非常密切,歷史記載認為,銀為上,磁者次之,不主張用錫、鐵之類的鍋煎煮。因為有些葯物遇到錫、鐵等金屬後會發生沉澱,降低溶解度,甚至會引起化學變化,產生副作用。目前多主張使用陶瓷、瓦罐而不用鐵鍋、銅鍋,最好也不用鋁鍋及不銹鋼、搪瓷容器來煎葯,以確保中葯的療效。
2.不要清洗葯材
很多沒有經驗的朋友,在煎煮中葯慎攜之答州前,都會選擇將葯材進行清洗一番,認為這樣更加的干凈,其實這種做法是錯誤的,清洗會導致細小的中葯材被沖走,不利於葯效的發揮,而且大部分中葯材在炮製之前,都已經清洗過了,可以直接煎煮。
3.煎葯前的浸泡
葯物在煎煮前一定要浸泡,這樣做能使有效成分易於浸出。一般以花、葉、莖類為主的葯物,浸泡時間一般為15分鍾。以根、種子、根莖、果實類為主的葯物浸泡時間一般為半小時。
4.煎葯的火候
煎煮中葯有武火、文火之分,急火煎之為武火,慢火煎之為文火。一般先武後文,即開始用大火,煎沸後改用文火。不同的方劑需用不同的煎煮時間。治療外感表證的發汗解表葯煎煮時間宜短,治療虛證的滋補葯煎煮時間宜長。
5.煎葯時間和次數
煎中葯一般情況下都是煎兩次,第一次是頭煎,葯效可溶出45%左右,而第二次煎,葯效可溶出35%左右,然後早晚各服一次,這樣葯效也才會發揮到最好。
⑥ 中葯熬多長時間比較合適
在熬中葯的時候,我們一定要選擇砂鍋,砂鍋熬中葯是最好的,砂鍋比較適合熬葯又不粘鍋。如果沒有砂鍋,那就用不銹鋼的盆或者搪瓷也可以。首先准備好清水、中葯、砂鍋。在熬中葯之前,我們要先把中葯放在水裡面浸泡15~20分鍾。如果中葯中含有種子、果實類的葯可以浸泡大約1個小時。水要超過中葯的2~5厘米。水還沒有煮沸的時候用大火燒開,燒開之後把大火調至小火。慢慢的燉,保持微沸的狀態。
小建議:重要比較難喝,味道也比較重,建議大家要一口氣喝完,這樣比較快喝掉,不要等到涼了之後再喝。一定要注意熬葯的時間,如果記不住時間給開個小鬧鍾提醒自己,預防忘記和熬干。喝葯的時候,一定要趁熱喝,不要把葯放在冰箱裡面冷藏,如果葯涼了,那就加入一點點水將它煮開再喝。最後剩下的葯渣可以返給盆裡面,加一些熱水,晚上可以用來泡腳,可以加速我們的血液循環哦!泡腳時間大約20~30分鍾。
⑦ 煎中葯有什麼講究應該煎多長時間為誼
1.煎葯前的浸泡:葯物在煎煮前一定要浸泡,這是因為來源於植物類的中葯多是乾燥品,通過加水浸泡可使葯材變軟,組織細胞膨脹後恢復其天然狀態,煎葯時易於有效成分浸出。 一般以花,葉,莖類為主的葯物,浸泡時間為1-1.5小時。以根,種子,根莖,果實類為主的葯物浸泡時間為2-3小時。
2.煎煮次數:以多次煎煮比一次長時間煎煮的效果好。實踐證明,湯劑煎煮兩次能夠煎出所含成分的80%左右,所以煎葯的次數以兩次或三次為宜。
3.煎葯的溫度:煎葯溫度的高低,中醫稱之為"火候"一般習慣上稱為"文火"或"武火"。所謂文火,就是弱火,溫度上升緩慢,水份蒸發較慢。所謂武火,就是強火,溫度上升快,水份蒸發的也快。如煎葯時火候過強,水份蒸發快,會影響有效成分的浸出,也容易糊鍋。反之,火候弱,煎煮的葯效果就差。一般是在未沸騰前用武火,至煮沸後再改用文火,保持在微沸狀態,可減慢水份的蒸發,這樣有利於有效成分的煎出。
4.煎煮時賀宏友間:主要根據葯物和疾病的性質,以及葯物的情況而定。一般對第一煎以沸騰開始計算需要20-30分鍾,第二煎30-40分鍾。治療感冒類絕做葯物,第一煎10-15分鍾,第二煎15-20分鍾。滋補類葯物,第一煎30-40分鍾,第二煎40-50分鍾。
5.留取葯液量:一般指一劑葯經兩次煎煮合並後的葯液量。成人取400-600毫升,每日分兩次服用。兒童取200-300毫升,每日分兩到三次服用。
6.服葯的方法:一般一劑葯煎煮兩次後合並葯液,分兩次服用。兒童可分2-3次服用。治療感冒,發熱,腸炎,腹瀉的葯,也可採用頻服的方法,即每4小時服一次,每次服用30-40毫升,病癒即止,再改為每日服2-3次,小兒以少量多次為好。
7.特殊葯的煎煮:醫生會根據患者的病情和葯物的性質,在處方中開出帶注腳的葯物。
先煎葯:一般是一些礦物,貝殼,角甲類葯物,因其質地堅硬有效成分不易煎出,一般要先煎30-40分鍾,再與其它葯物混合後煎煮。常見的有生石膏,生龍骨,珍珠母,生赭石等。 另有毒性葯物先煎,久煎可達到減毒或去毒的目的。如烏頭類葯物久煎可使烏頭鹼分解為烏頭原鹼,其毒性只有原來的1/2000。如附子久煎不僅能降低毒性還能增加強心作用。
後下葯:一般是氣味芳香含揮發油或不易長時間煎煮的葯物,要在葯物煎好前10-15分鍾投入鍋內。常見的有霍香,鉤藤,大黃等。如鉤藤所含的藤鹼,煎煮時間超過20分鍾其降壓成分易被破壞。大黃,具有瀉下清熱作用的成分,是大黃甙,但其對熱不穩定,長時間加熱會分解。而大黃甙瀉下作用又比甙元強,故不易久煎,多採用後下方法。
包煎葯:一般是種子和各別的花粉葯物,用紗布袋裝好放入群葯內共煎煮。常見的有車前子,旋復花等。如車前子易粘鍋糊化,焦化。所以需包煎,。旋復花包煎可避免絨毛脫落混入湯液中刺激咽喉。
溶禪槐化服:用熱葯液將葯物溶化後服用。常見的葯物有玄明粉,芒硝。
烊化服;主要是一些膠類葯物,用熱葯液烊化後服用。如果混煎會使葯液粘性大,影響其它成分的浸出,膠類葯物也有一定的損失,所以採用烊化服用的方法。常見的有生阿膠,鹿角膠,龜板膠。
另煎兌入,一些貴重葯要單獨煎煮後,再將葯液兌入到一起服用。常見的有人參,西洋參,鹿茸等。
沖服,一些貴重的葯物細粉不能與群葯一起煎煮,多採用沖服的方法服用,即將葯粉溶於葯液中服。這樣既有利於發揮葯物的作用還又可節省葯材。常見的有三七面,羚羊角面,牛黃面等。
我是北京中醫葯大學的學生~
⑧ 中葯材的熬制講究的是火候,提取時間的長短,溫度的高低對哪些因素有影響
中葯材的熬制講究的是火候,提取時間的長短,溫度的高低的影響可就中葯傳統煎煮過程中應該注意的幾大問題予以介銀則紹。
浸泡
清代名醫徐靈胎說:「煎葯之法最宜深究,葯之效不效全在乎此......」正確的中葯煎煮法是保證中葯安全和有效的重要環節,而浸泡是中葯湯劑煎法前重要的一環。如果立即煎煮或用熱水直接煎煮,飲片細胞將受到破壞,細胞壁的半透膜滲透性產生變化,水分不易滲入,同時有些葯材組織含有的蛋白質受熱凝固,澱粉糊化會堵塞葯材表面的毛細孔道,使有效成分更難滲出。所以飲片在煎煮前一定要進行浸泡,因為中葯飲片大多都是乾燥品。通過加水使其恢復到天然狀態,特別是植物類葯材,這樣它的有效成份更容易煎出。一般的飲片浸泡20到30分鍾,種子果實類中葯浸泡1個小時左右。礦物、動物、介殼類葯材,浸泡時間需更長。但應注意的是,葯材飲片並不是浸泡時間越久越好,以免引起葯物酶解。夏季室溫高時,浸泡過久,還會導致發霉變質。
煎葯的工具
現仍以砂鍋最好,搪瓷鍋,不銹鋼鍋,玻璃鍋次之。絕對不能用鐵鍋,銅鍋,因為中葯飲片中的一些復雜的成分如酸類,鞣質,苷類,生物鹼類能夠和鍋上的金屬形成新的化合物,發生與治療目的無關甚至有害的後果。
煎葯的時間
煎煮的時間主要根據葯物的性質和治療疾病的要求而定。
一般的葯物第一煎以沸騰後再算30分鍾,第二煎沸騰後20分鍾左右,第三煎沸騰後10分鍾左右。
如果是解表葯,則只要一煎和二煎即可,並且每煎縮短十分鍾,因為起作用的成分大多是揮發成分的物質煎久則成份流失渣段,而具有滋補類的中葯則需增加煎煮時間。因為越久成分浸出越好要如搏譽一煎一個小時,二煎40到50分鍾,三煎20分鍾到半個小時。
再就是有一些需要特殊煎煮方法,有先煎,後下,包煎,煎湯代水,烊化,單煎,單獨沖服勿煎。在葯師付給您葯時會交代給您煎煮的方法及注意事項,您一定要嚴格遵循。
煎葯用水
現用自來水,礦泉水,泉水均可,水質潔凈即可,一煎一般水量控制在沒過飲片3到5厘米,二煎超過飲片3厘米左右,三煎過飲片2厘米左右。
煎葯的溫度
中葯煎煮的溫度稱為火候,既武火和文火,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大火,小火,中葯要求武火沸騰,改文火煎煮。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大火燒開,小火慢燉。
⑨ 熬中葯一般要熬多久才好
熬中葯正常情況下中葯一般是水燒開後熬10到15分鍾就可以。目前一副中葯一般熬三次,第一次需要水燒開後熬10到15分鍾左右,第二次和第三次,一般水開後熬十分鍾就可以。
但是臨床上像一些有毒的葯物,如附子等需要先煎半小時到一小時左右,從而達到去除附子的毒性。像一些解表的葯物如防風、荊芥、雙花等葯物,熬時間稍微要短一些,具體情況最好在醫師的指導下進行。
對於發汗解表、理氣、質地輕清和芳香念判揮發的葯,水沸後文火煎煮10~15分鍾即可;質地黏膩滋補類的葯物,水沸後信租文火煎煮1小時左右。
不同質地的葯物,煎煮方法也有所差別:①對於有效成分難溶於水的金石、礦物、介殼類葯物,應打碎先煎,煮沸20~30分鍾滑高兆,再下其他葯物同煎。②毒性較強的中葯,如附子、烏頭等,宜先煎45~60分鍾,降低毒性。
氣味芳香的葯物,須在其他葯物煎沸5~10分鍾後放入,如薄荷、砂仁等,因為久煎會降低葯效。
某些貴重葯材,如人參、西洋參、鹿茸等,為了更好的出有效成分,應單獨另煎2~3小時,煎液可另服,也可與其他煎液混合服用。
⑩ 中葯煎煮有哪些要求
中葯煎煮前,通常要浸泡一下,用於慢性疾病的滋補葯品,常要先浸泡半小時至1小時,對一些急性病症,尤其是一些風寒表證的用葯,常常是隨泡隨煎,夏天或氣溫高的地方,中葯也不能久泡。
每劑中葯的加水量要參考中葯配方數量的多少、煎煮時間的長短靈活掌握,一般加水要超過葯面2~3厘米為好,使煎成的葯汁為150~200毫升。煎煮中葯的火候也很重要,總的原則是小火慢煎,家用電爐煎葯,常常不易掌握火候,不宜選用。煎煮的時間通常根據醫囑來定,一般地說,不同的中葯或不同的疾病,所要求煎煮中葯的時間而不盡相同,風寒解表葯、急症,要急火快煎,攔返一般5~10分鍾;強壯滋簡讓補葯,慢性病症,煎煮中葯時間要長,可達1~2小時。例如應用中葯金銀花、菊花、紫蘇葉、地丁、魚腥草、大青葉、馬齒莧、車前草等以花、葉為主的中葯,或者是肉桂、陳皮、砂仁、藿香等含揮發油較多的中葯,不宜久煎,約10分鍾左右即可,而黃芪、黨參、當歸、龜板、鱉甲、巴戟天、肉蓯蓉等葯品,應煎半小時至1小時。有的老中醫認為,人參應以微火煎蒸,長達2~3小時更好;有些中葯如南星、半夏、附子等含有毒性,要先行煎煮,可以減少毒性;有些粉劑(青黛)、小顆粒葯品(車前子、萊菔子)要選用紗布包好,才能煎煮。一般的中葯均需分煎2次(頭煎和二煎),有人早晚各煎1次,隨煎隨服,有人連煎2次,將葯液兌混在一起,分2次服用。
煎煮中葯的要求,應結簡咐飢合地區、季節及家庭的具體條件,還要遵照中醫師的囑咐,以保證中葯得到合理的應用,發揮應有的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