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年三十晚上要接神
㈠ 大年三十晚上幹嘛
每年農歷臘月的最後一天的晚上,農歷年的最後一天(月大為30日,月小29日),稱之為「除夕」。它與春節(正月初一)首尾相連,是人們辭舊迎新的日子。由於農歷大月有三十天、小月只有二十九天,所以除夕的日期也就有廿九、三十的不同了。但是這一天常常不論是二十九還是三十,習慣上都被稱為「大年三十」。除夕晚上全家人團圓吃年夜飯(農歷一年中最後一頓飯),年夜飯以後有發壓歲錢和熬年夜(守歲)的習俗,表示從農歷本年的最後一天守到下一年的第一天。 周、秦時期每年將盡的時候,皇宮里要舉行「大儺」的儀式,擊鼓驅逐疫癘之鬼,稱為「逐除」,後又稱除夕的前一天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為大除,即大年夜。置天地桌 傳說此夜為天上諸神下界之時,所以民間有接神習俗。天地桌是一個臨時性的供桌,是除夕專設之桌主要為接神使用。一般無大佛堂之家特別重視,因為平時對佛供獻較少,到年終歲盡時要對神佛大酬勞一次。天地桌的內容與常年佛堂有所不同,除共有的掛錢、香燭、五供、大供之外,受祀的偶像大都是臨時性的,如「百分」,是一本木刻版的神像畫冊;「天地三界十八佛諸神」,一張用大幅黃毛邊紙木刻水彩印的全神碼;福祿壽三星畫像等。以上諸像有的接神後即焚化,如「百分」,有的則須到破五、甚至到燈節才焚燒。擺天地桌的位置也不統一,如堂屋地方寬大,可置於屋中;如屋內無地,就置於院中。 吃年夜飯 孩子們在玩耍放爆竹的時候,也正是主婦們在廚房裡最忙碌的時刻,年菜都在前幾天做好了,而年夜飯總要在年三十當天掌廚做出來。在北方,大年初一的餃子也要在三十晚上包出來。這時家家的砧板都在噔噔噔地忙著剁肉、切菜。此時,家家戶戶傳出的砧板聲,大街小巷傳出的爆竹聲,小店鋪子傳出算盤聲和報帳聲,再夾雜著處處的說笑聲,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織成除夕歡快的樂章。 吃年夜飯,是春節家家戶戶最熱鬧愉快的時候。大年夜,豐盛的年菜擺滿一桌,闔家團聚,圍坐桌旁,共吃團圓飯,心頭的充實感真是難以言喻。人們既是享受滿桌的佳餚盛饌,也是享受那份快樂的氣氛,桌上有大菜、冷盆、熱炒、點心,一般少不了兩樣東西,一是火鍋.一是魚。火鍋沸煮,熱氣騰騰,溫馨撩人,說明紅紅火火;「魚」和「余」諧音,是象徵「吉慶有餘」,也喻示「年年有餘」。還有蘿卜俗稱菜頭,祝願有好彩頭;龍蝦、爆魚等煎炸食物,預祝家運興旺如「烈火烹油」。最後多為一道甜食,祝福往後的日子甜甜蜜蜜。這天即使不會喝酒的,也多少喝一點。 年夜飯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有餃子、餛飩、長面、元宵等,而且各有講究。北方人過年習慣吃餃子(吃餃子的習俗是從漢朝傳下來的),是取新舊交替「更歲交子」的意思。又因為白面餃子形狀像銀元寶,一盆盆端上桌象徵著「新年大發財,元寶滾進來」之意。有的包餃子時,還把幾枚沸水消毒後的硬幣包進去,說是誰先吃著了,就能多掙錢。新年吃餛飩,是取其開初之意。傳說世界生成以前是混沌狀態,盤古開天闢地才有了宇宙四方。長面,也叫長壽面,新年吃面是預祝壽長百年。 看春節聯歡晚會 雖然這並不是一個古有的習俗,但進入80年代後,由於電視的普及,春節聯歡晚會成為中國人必不可少的一道文化「盛宴」!每年全球都有超過十億人通過電視或者互聯網收看春晚! 守歲 自漢代以來,新舊年交替的時刻一般為夜半時分,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最早記載見於西晉周處的《風土志》: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 「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團聚在一起,吃過年夜飯,點起蠟燭或油燈,圍坐爐旁閑聊,等著辭舊迎新的時刻,通宵守夜,象徵著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種習俗後來逐漸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寫有「守歲」詩:「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直到今天,人們還習慣在除夕之夜守歲迎新。 古時守歲有兩種含義:年長者守歲為「辭舊歲」,有珍愛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是為延長父母壽命。 接神 接神是為新舊年分野,但接神時間亦不太統一。有的子時一到就開始舉行儀式,有的到「子正」之時,即午夜零點開始接神,有的則在「子正」之後方接。祭灶後,諸神都回天宮,不理人間俗事,到除夕子時後,即新一年來臨時,又降臨人間理事。接神的儀式在天地桌前舉行,由全家中的最長者主持。因為諸神所居的天界方位不同,下界時來的方向自然也不同,至於接何神,神從何方來,要預先查好「憲書」,帶領全家舉香在院中按方位接神。如辛未年的「憲書」上指示:「財神正東、福神正南、貴神東北、喜神西南、太歲神西南等」。按方位叩首禮畢後,肅立待香盡,再叩首,最後將香根、神像、元寶錠等取下,放入早已在院中備好的錢糧盆內焚燒,同燃松枝、芝麻秸等。接神時鞭炮齊鳴,氣氛極濃烈。 踩祟 接神後,將芝麻秸從街門內鋪到屋門,人在上面行走,噼叭作聲,稱為「踩歲」,亦叫「踩祟」。由於「碎」與「祟」同音,取新春開始驅除邪祟的意思。 接財神 舊時從春節子夜開財門起,就有送財神的,手拿著一張紙印的財神在門外嚷著:「送財神爺的來啦!」這時屋裡的主人為表示歡迎財神降臨,便拿賞錢給來人。送財神的口中要說些吉利話,如「金銀財寶滾進來啦!」「左邊有對金獅子,右邊有對金鳳凰」之類的口彩。 另外,有身穿紅袍,頭戴紗帽,嘴上掛鬍子,身上背黃布袋,裝扮財神爺的模樣,後面跟幾個敲鑼打鼓的,挨家挨戶散發財神爺像,以討賞錢。每到人家門口,就唱「左廂堆滿金銀庫,右邊財寶滿屋堆」等一堆討吉利的話,直到主人歡歡喜喜地接過財神爺像給他們分些錢,這些人才連聲道謝,更起勁地敲打一陣。在咚咚鏘鏘的鑼鼓聲中,轉到別的戶家。
㈡ 三十晚上怎樣接財神。
接財神前需要先壘上旺火,旺火代表著全家的日子過得紅紅火火。所以在年三十的早晨,大家都紛紛的買上了旺火,有的用煤炭堆積成旺火,有的選擇用香旺火來敬財神,還有的人選擇用無煙的旺火敬財神,同時也表示了家家戶戶對新年給予了更美好的願望。
12點鍾聲敲響後,就要供上蛋糕,抓貢菜,貢菜一般是素菜,表示著對財神的尊敬,有得地方選擇素菜是粉條,木耳和油菜進行上供,有的地方會上供圓菜炒雞蛋,還有的上供一些白色的小饅頭,在饅頭的中間會點上紅點,一般供上6個饅頭。然後放在旺火的旁邊。
文財神有四,分為財帛星君、福祿壽三星以及公正無私的比干以及生財有道的智慧財神范蠢。大多數人都喜歡供奉此類財神,因若能放置在財位上,財源立刻滾滾而來。
(1)財帛星君:
也稱"增福財神",他經常與"福""祿""壽"三星及喜神列在一起,合起來為"福、祿、壽、財、喜"。他的外形很富態,是一個面白長髭的長者,身穿錦衣系玉帶,左手捧著一隻金元寶,右手拿著寫上"招財進寶"的卷軸,相貌厚重,讓人一看就知是富貴之相。
相傳他是天上的太白金星,屬於金神,他在天上的職銜是"都天致富財帛星君",專管天下的金銀財帛,有求必應,最樂於助人;所以,很多求財的人,對他都非常尊敬,有些甚至日夜上香供奉。有正常生意的人士,可以供奉這一位財神。
(2)福祿壽三星:
"福星"手抱嬰兒,象徵子女昌盛一團和氣、福澤綿綿;"祿星"身穿華貴朝服、腰圍玉帶,手抱玉如意,一臉富貴容相。為人間信男信女加官進爵,添財進祿有求皆遂意。"壽星"手捧壽桃,面露幸福祥和的笑容,面上皺紋可以看出他壽與天齊,象徵長壽無病無災;象徵安康長壽。
福祿壽三星中,本來只有"祿星"才是財神;但因為三星通常是三位一體,故此福、壽二星也因而被人一起視為財神供奉了。倘若把福、祿、壽三星擺放在財位內,有這三星拱照,滿堂吉慶,撇開風水不談,單是視覺上及心理上也會覺得十分舒服的。
(3)文財神比干:
傳說比干為商朝忠臣,天帝憐其忠貞,因無心而不偏私,故封為"財神"。又因為比干是一位文臣,所以也被稱為文財神。
(4)生財有道的智慧財神范蠢:
范蠡一生艱苦創業,積金數萬;善於經營,善於理財,又能廣散錢財,所以稱其為文財神就理所應當了。
㈢ 大年三十晚上12點接的是什麼神
一般這不是什麼神,也不用接,就是古人意義上新一年開始了。(算命以春分而定。)因我國地大物博,民風多樣,有些地方有三十晚上接財神的風俗。都想搶在最前把財神接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