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家裡養的魚時間長了
① 為什麼家裡養的魚時間長了身體的顏色就會越來越淡
1。要想養好魚,首先養好水。好水才能養出好魚,要保持水質穩定,形成良好的生態環境,這是個系統的工作。比如,投放硝化細菌,經常過濾,種植水草,定期更換部分新水(沉澱幾天後的自來水)等等,需要慢慢摸索。2。要想魚的顏色鮮亮,就要喂好食。就和人一樣,吃的好了,營養充分了,首先從皮膚和毛發顯現出來。喂顆粒魚食,安全,但是要選品質好的,比如神陽就不錯(我可不是托哦,這是我比較後選擇),雖然價格貴一些,但效果好。活食,也就是魚蟲,營養充分,但不安全,容易讓帶入病菌,讓魚得病,比較簡單的方法就是把賣買回的紅蟲冷凍一下,再喂。有條件喂罐裝的干蟲干蝦。記住,魚餓不死,一次少喂點,投多了,魚吃不完壞水。總之養魚可不是想像中那麼簡單,我養了五年熱帶魚,投入了不少時間和精力,錢就更不用說了,交了不少學費,現在總算是賞心悅目了。呵呵,慢慢摸索,多到專業論壇上去看看,別人的經驗教訓是你成功的捷徑。祝你成功。
② 關於養魚為什麼我養的魚總是過一段時間就死掉了,養了
一般魚被病原體感染或侵襲後,都有一段過程,有一些徵兆,如病魚活動遲鈍,常緩慢游於水的表面,不聚群,若有驚動,略下沉後,即浮出水面。也有一些魚剛發病時,狂游急竄,或體色灰暗,鱗片脫落等。再如,白鯽出血病發生後,早期魚塘中的野小雜魚死亡等。當發現魚池中出現魚病徵兆時,應及時採取措施,進行治療,可避免病情擴展。
養魚先養水
對於養魚的人來說,水分四種:一是新水,也就是剛剛晾好的自來水或新打的井水水。這種水盡管十分干凈,但卻與自然界中魚生活的環境相差很大。由於水中沒有硝化細菌群落, 魚兒的排泄物、散落的食物殘渣腐敗變質後分解為氨,魚兒極易中毒。二是老水,呈淺綠色或是淡琥珀色,富含腐殖質和有益的微生物及藻類,建立起了良好的生態循環系統,經過氮循環,分解為對魚無害的硝酸鹽。這種水對魚的生長極為有利。三是綠水,水中的有機質含量過多,於是藍藻、綠藻及褐藻大量繁殖,細菌微生物的含量暴增,水的呈濃濃的綠色,有時會發出臭味,極易造成整缸的魚死去。四是回清水,又叫咬清水,是綠水中藻類和微生物含量太多,將水族箱里的氧氣消耗殆盡,造成藻類和嗜氧性細菌的死亡,使水變成清澈無比、沒有氧氣而且有大量的厭氧性有害細菌的死水。
由此我們可知並不是所有的水都適合金魚的生活,最適合金魚生長的水是老水,所謂養水就是讓新水轉變成老水的過程。
現在我們用來養魚的水多半是自來水,因此養水第一步就是要去除自來水裡的有毒物質——氯。除氯的方法比較簡單,將水盛好後靜置2-3天,或燥曬1天(如果急用可按每100公斤水加入0。63克大蘇打,即硫代酸鈉即可立刻使用)。
新水曬好後就應入缸打開過濾,讓泵使靜水變成流動的水,然後放入闖缸的魚。「闖缸」即把幾條既便宜又強壯、易養的魚放養入新缸中,養上幾天後魚的糞便就會在水中分解出氨來,這與自來水帶有氨是一樣的,氨太多就會致魚死,因此養水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把水中的氨除掉。通常我們會利用硝化細菌來去除水中的氨。硝化細菌可以外加入水中,但它們在水中存活是需要附著物的,如果沒有適合的附著物,加再多的硝化菌也起不到作用,它們會在水中死掉,硝化菌通常會附著在濾棉或者底砂上。其實水流動的水過了幾天自然就會產生硝化菌,這也是我們培育硝化菌最常用的方法。硝化菌的培育就是養水的第二步。
以下簡單向大家介紹一下微妙的氮循環的化學變化,看看硝化菌是怎麼工作的。
魚入缸後,它們就會排出氨和其他廢物到水裡,水中的氨濃度會升高,活水中的硝化菌可以分解氨,(注意:硝化菌的形成需要一周或更長的時間,所以,在這段時間里,魚受害比較嚴重),當硝化菌群落形成,氨的濃度就會降低,直到為零。
但是,事情並不這樣簡單,因為硝化菌只能把氨轉化為亞硝酸鹽,但對魚還有毒害!所以大家要明白,當氨濃度下降的同時亞硝酸鹽的濃度卻在升高。所以不要以為生態建立好後就可高枕無憂了要想減少亞硝酸鹽就要定時定量的換水降底其濃度這樣才能保持一個相對穩定的生態讓水始終處於老水狀態。
還應告訴大家的是,老水是我們所追求的,綠水對金魚也有許多好處。比如綠水可以讓金魚的體色較深,但這種水中藻類太多,看不見魚,不適合觀賞。而且當藻類過多時魚會缺氧,所以用綠水養金魚要注意控制水中藻類的含量。
③ 我養的觀賞魚為什麼時間長了,魚的尾巴就會腐爛身上還有很多小白點,應該如何解決
魚的尾巴就會腐爛是由於細菌性感染引起,此病多發生於魚只飼養密度過高、水質污染、過濾系統不良或打架後感染引起。患病的魚只會先由末三鰭邊緣發霉,而魚鰭會呈白色並分泌黏液狀,然後開始潰爛。潰爛的部位成破裂腐爛樣且有泌血斑點產生,當惡化時腐爛的鰭便會開始脫離魚體,並且症狀會逐漸向魚體漫延,最後死亡。可採用市面的治細菌葯劑(ex:藍葯、黃葯)配合高溫治療;鹽浴亦可。
身上還有很多小白點是常見的【白點病】:
最常見的疾病,其主要肇因乃外源引進,或ICH纖毛蟲趁魚只因水質惡化、溫差過大,產生緊迫而抵抗力弱時徑而感染。當寄生於魚兒的體表時會吸收魚只的體液並繁殖,產生白色的斑點狀囊胞,初期多產生於魚鰭,繼而漫延全身,外觀有如全身灑上了白糖一般,受感染的魚兒會為了除癢而磨擦缸壁、裝飾物,造成破皮並引發二次細、黴菌感染。現今市面已有多種治療白點病的葯劑,使用時可配合高溫治療;鹽浴法也不錯。平時魚缸保持28℃以上較不易發生此病,白點病雖易治但也不容小覷,倘若你的魚有久久習慣性感染,那麼表示當初只是抑制生長或驅離而以,甚至有可能已進升為頑固型白點症,躲藏於底材等待機會伺機而動。這時唯有將魚只搬離,以高濃度的福馬淋葯劑進行消毒,再重新設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