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半夜時分 » 為什麼時間和空間不是自在之物

為什麼時間和空間不是自在之物

發布時間: 2023-02-17 22:00:10

『壹』 時間和空間的本質是什麼

在愛因斯坦前,可能是幾乎沒人在思考時間和空間的本質是什麼。愛因斯坦其實也沒有解決時間和空間的本質。但是,它的關於時間和空間的兩個問題,一個是相對論,還有萬有引力的產生,這個切入,卻讓人們醒悟,啊,時間和空間的本質,我們怎麼一直給忽略了呢?

相對論,是把時間和空間給聯系起來了。千古以來,人們一直認為,時間和空間,風馬牛不相及,根本沒聯系。但是愛因斯坦的相對論,讓時間和空間,聯系起來了。

問題還不止如此。

本來人們認為,空間,就是填滿了,就是空間,時間,就是流逝,都是虛的,又真實存在的東西。

而當相對論把時間和空間聯系起來時,人們發現,空間和時間,恐怕沒這么簡單。

讓人們吃精的,還不止相對論。愛因斯坦在萬有引力的產生中,提出了,萬有引力,是因為高質量的星球,讓空間產生了扭曲。

比如,正是因為太陽讓其周圍的空間,發生了扭曲。於是,地球就圍著其不停的轉。

這一方面,可能解釋了萬有引力產生的問題,另一方面,更讓人們大吃一精的是,空間竟然可以扭曲?

以前人們認為,所謂的空間,你用三維坐標系產生的空間,和真實的空間,是完全一樣的,都是虛的。

那麼,一個新的問題產生了,一個虛的東西,能發生扭曲嗎?

也或者說,三維坐標系產生的空間,才是真正的虛的。而,現實中的空間,恐怕並非是虛的。

人類在三百年前,對宇宙知道的甚少,於是,人們可能很快樂,很滿足。可是,現在知道得越來越多了,反而,不快樂了,不滿足了。

人類在想,天哪,宇宙,怎麼這么可怕。

嘿嘿嘿嘿。

可怕的,恐怕並不止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和萬有引力。

量子力學里的雙縫干涉實驗,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可怕的實驗。該實驗,似乎證明,人類的觀察,或者說意識,會影微觀世界。太可怕了,太可怕了,連人類的意識都扯進來了。

『貳』 時間和空間是物質的存在形式嗎

時間和空間不是物質存在的形式,而是物質存在的屬性。
改變了物質的屬性,當然可以改變物質的存在方式。
【簡單地講,時間表示先後和持久(即時刻和時長),空間表示方位和容量(即坐標和體積)。
空間是物質存在的前提基礎。假若沒有空間,世界所有物質只能存在於一個數學意義的點(而數學意義的點意味著沒有大小,其實也沒法存在)。
時間是物質運動的必然結果。假若沒有時間,意味著世界一片死寂(靜止的物質又如何而來呢,其實也無法想像)。
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運動的,物質和運動不可分離,所以空間和時間亦無法分離,時間和空間是物質同時具備的根本屬性。】

『叄』 康德的空間觀

一、空間是什麼

在康德看來,空間絕不是物質,不附屬於物質,也不存在於外部的現實世界。那麼空間是什麼?存在於何處?空間存在於人類的意識層面,具體來講,作為人類產生外部事物表象的一個條件存在於意識之中。空間只是人類感性或者說直觀的表象,被康德稱為「純直觀」。「純直觀」一詞有兩點內涵:一是空間只存在於感性之中,不存在於理性之中,因而不是概念,這是「直觀」。二是空間非源自外部的經驗世界,即人類並非反映空間,而是空間本身先天地存在於意識之內,這是「純」。「先天」一詞尤其值得注意,因為它告誡讀者空間的來源不可探知,因為在康德看來,人只能認識經驗性的東西,而不能認知超越經驗性的東西。既然是「先天」的,就是超經驗的,就不可知。換句話說,你只需要知道空間存在於意識之中,而不需要知道它為什麼存在於意識。這個原因已經超出來人類的認知能力,一切探索都是無力和徒勞的。

二、空間與事物

首先,空間與時間的相對,空間與外部事物的表象相連,時間與人類的內部意識本身相連,一個向外,一個對內。其次,空間是無限的、唯一的。空間雖然不存在於外部世界,但它無所不包,外部世界的所有東西都能在空間中被表象,而且空間是一個整體,只存在一個空間,所以我們可以大膽地猜測,所有的事物至少有一個基本的聯系,那就是存在於同一個空間,因而有著產生聯系的空間基礎。最後,空間雖然無所不包,但是不包含事物的本體,即康德謂之的「自在之物」不會存在於空間之中。這是和康德的不可知論是一脈相承的。

從以上也就可以很清楚的認識到空間的雙重性,一方面,一切外部事物都與空間相關,也都能在空間中表象,因而它與外部事物是為一體,具有「實在性」;另一方面,它又存在於意識層面,所以具有「觀念性」。

三、對康德空間觀的認識

康德的空間觀具有嚴密的體系性,對後人構建嚴密的理論體系具有極大的借鑒意義。康德從他的不可知論出發,不斷推演,幾乎彌合了所有邏輯上的漏洞,所以即是他提出的某些看法與現在的認知相去甚遠,但從他所信奉的不可知論的角度來看是完全可以解釋的,他使用的概念前後一致,不屑於使用偷換概念來自圓其說。通俗而言,他雖然修路的方向錯了,但他修路的方法是對的。

康德雖然將空間作為人類意識層面的東西,但他又將空間與外部事物相連,指出空間是其(存在)的形式,這對後人將空間作為物質存在形式之一開辟了道路。不管空間是在意識里,還是在外部客觀世界裡,有一點是共同的,那就是空間是普遍的,與所有事物相連,所以我們認識一個事物時可以先從認識事物的空間聯系開始。一個事件發生可以考慮:發生在何處?與周圍事物有何聯系?影響的范圍有多廣?等等與空間相關的東西。

研究的方法可以借鑒。康德研究空間時使用的是「減法」,即將表象中屬於感覺的,如顏色、氣味、溫度等等都去掉,看最後還剩下什麼,他由此發現剩下空間。我們認識一個事物不妨也使用這一方法,抽絲剝繭,去掉繁雜,取其精華。

『肆』 為什麼愛因斯坦說,時間就是空間,空間就是時間

在廣義相對論中,他的類似的意思可能是:不存在時間與空間兩個獨立的事物,存在的應該是一種叫做「時空(time-space)」的事物,就是說,時空是一體的事物,不能分隔開來的。就像你從不同角度看同一個東西觀察到的兩個信息一樣,比如看一隻烏龜,你從不同角度去看可以看到龜殼與龜頭,站的角度不同,看到的是不同的龜殼與龜頭,也就是時間與空間。之所以會產生這個念頭(時空一體),很大程度上乃是從觀察洛倫茲變換式自然設想得到的。這一點在《費恩曼物理學講義》第一卷相對論部分有較好的闡述,你可以去看看。

『伍』 時間怎麼理解

宇宙,現代漢語詞典釋為:「一切物質及其存在形式的總體(「宇」指無限空間,「宙」指無限時間)。」(1)宇宙一詞最早載於春秋時期晉國程本(字子華)所著《子華子》一書《孔子贈》篇:「惟道無定形,虛凝為氣,散布為萬物,宇宙也者,所以載道而傳焉者也」。(2)是說唯有千變萬化的客觀規律,寓於看不見的「氣」和萬物之中,所謂宇宙,就是通過它們顯現這些客觀規律的埸所。到了戰國時期,魯國的屍佼在其所著《屍子》一書中,第一次明確定義了「宇宙」:「上下四方曰宇;往古來今曰宙」。(2)這個定義雖不深刻,但很簡單且直觀,故而被大家接受,傳承至今。
然而對於宇宙(包括物質、運動、時間、空間)的認識和理解,從古到今無論是神學家們,哲學家們或是物理學家們一直在進行非常激烈的辯爭,但現在它們大體都已形成了各自的主流認識。

1.上帝和神仙的時間
1995年保羅·戴維斯在《關於時間—愛因斯坦未完成的革命》一書中寫道:「上帝肯定不可能既存在於時間之內又存在於時間之外,經過幾個世紀的激烈論爭,神學家們對這個復雜的難題還沒得出一致的答案。」(3)但是,在世紀之交,這道難題似乎已經被基督教哲學教授理查德·斯溫伯恩所解決。他在所著《上帝是否存在?》(4)一書中文版序言中說道:「有沒有一個上帝,即有沒有一個全能的、全知的、全善的、具有人格的存在者,作為世界萬物的創造主與維護者,這當然是基督教、猶太教以及伊斯蘭教的基本主張」,答案是「肯定性」的,「有一個上帝」。而且「上帝的所有其他本質屬性,都起源於全能、全知、完全自由這三種屬性」。因此「上帝存在於無始無終的時間的每個時刻」,是「永久性」的。這樣上帝就「『無所不在』(存在於任何地方),就是說,他能使任何地方的事物發生變化,能夠知道哪些地方正在發生哪些事件,卻無須依賴手臂、感官或光線的正常運動。」上帝是「宇宙的創造者」,也是「宇宙的維持者」。這就是宗教哲學的最新主流觀點,為世界上許多人所信仰。
神仙的時間也是「永久性」的,在中國,神仙如「盤古天王」,「如來佛」、「太上老君」他們都有上帝那種創物知事、無所不在的本領,稍有不同的是神仙用「千里眼」「看」過去,如果是事後還可以「掐指一算」。
顯然,上帝和神仙的「時間」,是一種徹底的主觀唯心主義的觀點,是不符合客觀事實的,是反科學的。

2.哲學家的時間
哲學家們已經分成了兩大派,即:辯證唯物主義者和唯心主義者。
2.1 辯證唯物主義時空觀
列寧指出:「物質是標示客觀的實在的哲學范疇,這種客觀的實在是在人的感覺中被給予人的,它不依賴我們的感覺而存在著,為我們的感覺所復寫、攝影、映寫。」(5)「正如物或物體不是簡單的現象,不是感覺的復合,而是作用於我們感官的客觀的實在,空間與時間不是簡單的現象形態,而是存在的客觀實在的形態」。「關於空間與時間的人的表象是相對的,可是從這些相對的表象中構成著絕對的真理,這些相對的表象在自己的發展中走向絕對真理,接近絕對的真理。關於空間與時間的人的表象的變化性並沒有駁倒空間與時間的客觀實在性……。」
時間和空間是人們對物質的「運動過程」和「存在形式」的共同屬性即「普遍性」所賦予的抽象描述。物質運動是絕對的,與其不可分割的時空的存在因而也就具有絕對性。
時間具有持續性(或無限性),表現為物質運動過程的久暫及其先後順序;時間的特點在於其均勻連續性和不可逆性。
空間具有廣延性(或無限性),表現為物體間的並存和分離狀態、物體的體積、位置和排列等等;空間的特點在於具有三維性和均勻連續性。
時間和空間是絕對可分的,它們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對任何坐標而言,時空度規是絕對同一的,度規是剛性的。時間和空間不具有幾何性質。
這就是我們所堅持的辯證唯物主義時空觀,這既是信仰也是被迄今為止自然科學的基本事實所證明了的。
2.2 唯心主義時空觀
唯心主義者否認物質的客觀存在性,否定世界統一於物質,否認物質的第一性而認為精神、意識是第一性的,因而否認時間和空間的客觀實在性,認為時間和空間不過是「感覺的復合」。(5)。
神秘唯心主義哲學家貝克萊認為:「存在就是被感知」,「物質是非實體,物質是虛無。」而「空間、時間和運動都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
唯心主義大師康德認為,「自在之物」是「不可認識的」,而時間和空間這兩個概念並不是從經驗產生的,不是客觀實在,而只是我們的直觀形式,是主觀的。
主觀唯心主義者馬赫和馬赫主義者則認為:「感覺不是『物的符號』,『物』倒是具有相對安定的感覺復合的思考的符號。世界的真正要素,不是物(物體)而是顏色、壓力、空間、時間(即我們通常叫作感覺的東西)」,而「空間和時間是感覺系列的有秩序的體系」,「空間和時間不是現象世界的實在性,而是我們用以感知物的方式。它們既不是無限大的,也不是無限可分的,它們在本質上是被我們的知覺的內容所限制著的。」還有著名的馬赫原理:「慣性力本質上是一種引力,因為在宇宙遙遠天體對物體所能產生和作用力只有引力;而慣性系則是由宇宙中所有物質及其運動的某種平均效果所決定的。」因而只有相對運動,沒有絕對運動;既無絕對速度,也無絕對加速度。
當代英國科學哲學學會會長,英國科學院院士盧卡斯(J.R.Lucas)則告訴我們:「上帝確實選擇在他創造世界之時啟動了宇宙大爆炸,正是因為他想在某一時間創造世界,而且他肯定要在某一時間決定付諸實施。這並沒有什麼奇怪或神秘的。」(6)這就是當代神學化的科學,或者說是科學化的神學。
還有2006年6月19日「當代的愛因斯坦」霍金先生在北京人民大會堂作了《宇宙的起源》的「精彩」演講:「時間獨立於宇宙,在這個背景中,宇宙可以存在,也可以不存在。」按照他的實證主義約定方法「人們不能詰問宇宙是否在一年前確實存在過,或者僅僅顯得是那樣。」還告訴我們他和哈特爾一道在將廣義相對論和量子論結合時就發現:「宇宙自發創生的圖景有一點像泡泡在沸騰的水中形成,」而且「在極端情形下,時間可以像空間中另一方向那樣行為」?「詰問在宇宙開端之前發生了什麼是沒有意義的問題,因為在南極的南邊沒有任何東西。」還發現:「宇宙和時間本身都在大爆炸處起始。它(指廣義相對論)還預言時間在黑洞終結。」最後霍金先生不無遺憾的說:「盡管我們已經取得偉大成功,但並非一切都已解決」。多可惜!就這樣霍金先生利用在神聖的大會堂上發表演說的機會,宣傳唯心主義的「偉大成功」:他以否定物質世界的存在,否定物質的第一性和否定絕對時間的客觀實在性來堅持他的主觀唯心主義、馬赫主義的世界觀;他用邏輯混亂的實證主義的約定法,來「構造世界的模型」以「解釋感官的輸入」,而「人們不能詢問這個模型是否代表實在,只能問它能否行得通。」;他還用許多自創的非科學的語言進行陳述,例如:「宇宙自發創生」、「泡泡」、「在極端情形下,時間可以像空間中另一方向那樣行為」、「假定宇宙的開端正如地球的南極,其緯度取時間的角色。」、「詰問在宇宙開端之前發生了什麼是沒有意義的問題。因為在南極的南邊沒有任何東西。」;還有熱昏了的胡話:「宇宙的邊緣」、「宇宙的初始條件」、「宇宙現在狀態的概率」、「宇宙的量子起伏」……如此等等,通篇可見。因此,霍金先生的演講內容是反科學的,是地地道道的偽科學。

3.數學時間
數學時間就是亞里士多德的「宇宙時間」及「統一的時間」,也是牛頓所說的「絕對時間」。
3.1 牛頓的時間
牛頓指出:「絕對的、真實的和數學的時間,由其特性決定,自身均勻地流逝,與一切外在事物無關,又名延續;相對的、表象的和普通的時間是可感知和外在的(不論是精確的或是不均勻的)對運動延續的量度,它常被用以代替真實時間,如一小時,一天,一個月,一年」。(7)而且還認為:「由表象時間的均差或勘誤來區別絕對時間與相對時間」。但是牛頓在其牛頓力學中卻放棄用這種可以「糾正」的實際量度所得的時間(即相對時間)來代替真實時間(即絕對時間),而只採用絕對時間。這無異於認為相互作用速度和信號傳遞速度都是無限大的,相互作用是超距的,他不明白相互作用必須通過中間媒質以及相互作用必然有一個實際的時間過程的道理。因此,牛頓理論中的t都是絕對時間,t相同的事件具有絕對同時性,從而事實上否定了時間的相對性。
3.2 愛因斯坦的時間
愛因斯坦認為,如果空間A點和B點各放一隻完全一樣的鍾,並且規定光線從A到B所需要的時間等於從B到A所需要的時間,那麼「設在『A時間』tA從A發出一道光線射向B,它在『B時間』tB又從B被反射向A,而在『A時間』tA』回到A處。如果tB-tA= tA』-tB那麼這兩只鍾按照定義是同步的。」「我們假定,這個同步性的定義是可以沒有矛盾的,並且對無論多少個點也都適用,於是下面兩個關系是普遍有效的:1、如果在B處的鍾同在A處的鍾同步,那麼A處的鍾也就同B處的鍾同步。2、如果在A處的鍾既同B處的鍾,又同C處的鍾同步,那麼,B處同C處的兩只鍾也是同步的。這樣,我們藉助於某些(假想的)物理經驗,對於靜止在不同地方的各只鍾規定了什麼叫做它們是同步的,從而顯然也就獲得了「同時」和「時間」的定義。一個事件的「時間」,就是在這事件發生地點靜止的一隻鍾同該事件同時的一種指示,而這只鍾是同某一隻特定的靜止的鍾同步的,而且對於一切的時間測定,也都是同這只特定和鍾同步的。」而且認為:「我們不能給予同時性這概念以任何絕對的意義;兩個事件,從一個坐標系看來是同時的,而從另一個相對於這個坐標運動著的坐標系看來,它們就不能再被認為是同時的事件了。」(8)以上愛因斯坦的同步定義和操作說明,在同一坐標系中的各點的鍾是可以同步的,即可以是同時的,觀測者在坐標系中的任何一點都行,他是無處不在的,他靠思維想像認為它們是同步的,是絕對同時的。顯然,愛因斯坦方程中的t就必然是同一坐標中的絕對時間,這與牛頓的時間完全一樣。
從以上牛頓和愛因斯坦對時間的論述可見,他們的t都是絕對時間,即數學時間。因而t相同的兩個事件具有真實的客觀的同時性或者稱為具有絕對同時性。這是完全正確的。然而用絕對時間來替代相對時間,顯然就沒有考慮信號傳遞速度是有限的這一客觀事實,實際上我們所能代入物理方程的只能是相對時間,即物理時間。

4.物理時間
「數學的抽象只是在純粹的數學中才是無條件地有效的」。「全部所謂純粹數學都是研究抽象的,它的一切數量嚴格說來都是想像的數量,一切抽象在推到極端時都變成荒謬或走向自己的反面。」(9)因此牛頓、愛因斯坦的數學時間,只能在抽象地純粹數學中才成立,而且是無條件的。然而時間的測定是現實的、是有條件的,應該應用物理時間。物理時間就是指觀測者應用計時指示儀器實地測得的事件發生的時間示數。因此,物理時間的產生就應當具備:1、必須有一個觀測者,而且還要明確這個觀測者在坐標的什麼地方(一般設在原點);2、觀測者手中要有有一定精度的計時儀器;3、觀測者用這部儀器記錄下所發生的某事件的信號到達的時刻。上述關於物理時間的定義表明,所記錄的物理時間是主觀的時間,它是客觀真實時間的表象,因而它是相對的時間。兩個事件如果物理時間記錄相同只表明主觀的同時性或表觀的同時性。如果想要知道它們各自的真實時間,就還必須知道它們的距離和信號通過中間媒質的情況和速度。例如兩事件的發生地距觀測者等遠,傳遞事件信號的中間媒質狀態完全一樣,而且都是傳的同一種信號(如光信號:設c=3×108km/s,聲信號:設),那這兩個事件不僅具有主觀的同時性,還具有了某種精度范圍內的客觀同時性或某種真實地絕對的同時性。由於這種絕對同時性只能在某個誤差范圍內成立,因此這種絕對同時性也是相對的。然而客觀的絕對同時性卻是存在的,不能因為計時技術的不斷改善,相對時間(物理時間)只能無限的逼近絕對時間而被否定。事實上,絕對時間正是由這些無限逼近的相對時間序列所構成。(學術動態№2842 北京相對論研究聯誼會學術委員會 主辦

『陸』 中科院院士施一公:宇宙中並不存在時間

仍然記得第一次讀到馬克思的「時間是人類存在的空間」這句話的震撼,像是經歷了一次思想的暴擊。

中科院院士施一公在一次演講中也提出一樣的觀點,他說,宇宙中從來不存在時間,地球上根本沒有時間,這本來就是我們想像出來虛無縹緲的一個概念。時間其實就是一個空間維度,一個運動維度,時間就是空間。

時間就是人存在的容器。

作家余華對死亡有一個有趣的角度,他說,死亡不是失去生命,而是走出了時間。這句話就是對時間是運動的一個維度的解釋吧。

人的機能停止,生命不運動了,就成了永恆而失去時間的刻度。

所以亞里士多德說「時間是運動和靜止的尺度。」中國人平均壽命76歲就是人生的尺度。

關於時間和空間的討論,想起曾讀過的一本拆解漢字的書。

書里講「間」字是在時間或空間的維度上,夾在兩者之中的部分。其中「門」表示場所、空間,「日」表示時間。

間就是時空,那麼「人間」就是人在時空里的活動軌跡吧!

其實空間和時間就是人類方便衡量觀測物質變化的尺度工具而已,不是真實存在的物體。

海德格爾說,所謂的存在,即現實存在的人,正是由轉瞬即逝的「時間」構成的。

巴博爾也在《時間的盡頭》中說:我們的生活是由經歷「快照」——孤立和分離開來的時刻——組成的,和電影的幀一樣。這是因為這些「快照」是連續地出現在我們眼前,因此我們會感覺到時間的流逝。每一「幀」是宇宙中所有粒子的一種特定的排列——或者「結構」。這些「現在」在本質上與時間並沒有任何聯系——實際上,它們是靜止的。但是因為它們在按照一定的順序發生,所以我們就會覺得時間在「流動」。

人類需要擁有一種線性時間感來安排我們的經歷,令生存成為可能,並使我們產生擁有自由意志的感覺。

這也是我們人類發展出的一個思維習慣,把前後相繼的兩類客體或事件聯系起來,我們是尋找原因和喜歡確定性的動物,腦子將過去片段的歸納串聯到一起,產生時間的先後,事件的因果。

時間想像出來的我們看到「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或者看到「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時能感覺顯而易見的時間流逝感。

因為你會覺得只有在時間中才會出現根本不同的東西,也就是真正的變化。但愛因斯坦說,過去、現在、未來的區別只是人執著的幻覺。

牛津數學教授羅傑•彭羅斯也認為,時間流逝的觀念,或者現在隔斷了過去和未來的觀念,從未得到任何物理實驗的證實。

時間並不在「那裡」,而是我們攜帶著時間。

我2天利用在地鐵上或業余時間讀完一本書,5天在辦公室完成設計稿,40年後眼睛開始老花…時間流經我的證明就是我在不同的空間里所做的功。但時間、空間長啥樣我不知道。

事實上,我們從來就沒有接觸過這兩樣東西。

試問有誰能夠看見時間,嗅到空間呢?我們從沒觸摸過「一分鍾」,也沒有品嘗過「一立方米」,只是根據鍾表的跳動以及直尺的長度來間接地感受時間與空間而已。

康德的主觀時空論康德哲學里的主觀時空論告訴我們,時間和空間不是客觀存在的,而是我們的先天認知形式。

康德認為,時間沒什麼絕對實在性,因為時間做不了任何事物的條件或者屬性。

時間不是自在之物,而是感性直觀的一種形式,一種純粹的形式,純粹的意思就是在其中找不到任何屬於感覺的表象,時間因此也是先驗的,時間、空間構成了先驗感性的唯二兩個要素。

先驗感性是什麼意思呢?如果時間和空間都是客觀存在的,那麼在我們感知到時間和空間之前,我們的意識里就不會有時間和空間的觀念。

而且,當我們不去感知時間和空間,應該就感知不到時間和空間,就像我們眼前擺著一個蘋果,只要我們閉上眼,就看不到這個蘋果了。

但事實顯然是相反的,我們從一出生就有時間和空間的觀念,而無論我們怎麼閉上眼睛,堵上耳朵,照樣還能感覺到時間和空間的存在。

這只能說明一件事,那就是時間和空間並不是客觀存在的東西,而是我們與生俱來的感知能力。換句話說,時間和空間都是主觀的。」

愛因斯坦說,時間存在的唯一原因就是讓一切不會同時發生。

「若有一種東西能使我們在許多同時發生的同一感覺之間辨別彼此,則它就是空間。」這是柏格森對空間的解釋。

時間和空間的區別:空間中每一個點都只能對應一個物體,而時間的每一個瞬間則可以對應所有的物體。

讀了愛因斯坦關於時空的相對論後,借用道金斯的總結表達我的感受:「我們得動員想像力才能逃脫熟悉的時間尺度構築的牢籠。」

熱點內容
冷凍蝦肉乾不好吃為什麼 發布:2024-12-26 01:28:04 瀏覽:681
為什麼明明眼睛很困腦子很清醒 發布:2024-12-26 01:10:45 瀏覽:129
四級匹配題為什麼段落數不一樣 發布:2024-12-26 01:10:44 瀏覽:624
小米wifi上傳為什麼慢 發布:2024-12-26 01:07:46 瀏覽:430
神經損傷為什麼晚上疼得厲害呢 發布:2024-12-26 01:04:04 瀏覽:987
為什麼說裝傻的女人活的才開心呢 發布:2024-12-26 00:48:22 瀏覽:817
為什麼趕集的鞋子這么便宜 發布:2024-12-26 00:44:34 瀏覽:379
費翔為什麼叫藍眼睛 發布:2024-12-26 00:36:48 瀏覽:897
來月經前為什麼會有黑色的東西 發布:2024-12-26 00:36:07 瀏覽:363
拼多多上歐嘉萊尼為什麼便宜 發布:2024-12-26 00:23:15 瀏覽: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