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半夜時分 » 禪定為什麼可以持續那麼長時間

禪定為什麼可以持續那麼長時間

發布時間: 2023-02-13 08:32:50

⑴ 禪定一般都會坐很長時間,久坐傷身,那麼禪定又做何解釋

禪定能夠入定當然是好事,沒有入定,只能是普通的靜坐而已,長時間搞這樣的形式當然沒有意義。你看看馬祖道一的故事會有體會的。

⑵ 禪定可以突破時空

1 現代科學家證實有過去、有未來,也知道我們可以回到過去世,也可以進入到未來的境界,但他們不知道用什麼方法可以回到過去;我們修行人知道,我們用高深的禪定的功夫,就能夠突破時空,回到過去、進入未來。

2 現代許多地方流行一本暢銷書,《聖經的密碼》,傳說這本書是三千年前寫的,所寫的事情是我們現代這個世間所發生重大的災難。這是一本預言書,三千年前知道三千年後發生的事情,而且說得非常准確。

3 這本書的中文譯本我看過,報導這樁事情的是美國的一個新聞記者,他不信仰宗教,他看到這本書上所寫的這些事情,非常驚訝!他也很聰明,他想像這個書不是上帝寫的,如果是上帝寫的,上帝應該有能力把這些災難化解,而他只是提出警告,所以他認為這不是上帝寫的。

4 他說:「這應該是一個很聰明、很有慈悲心的人,給這一個時代的眾生,提出嚴重的警告!」這個觀點實在講相當客觀。我們知道這個預言家是個聰明人,但是他不曉得災難發生的原因,我們學佛的人知道。

5 凡是預言,無論是古今中外,理論根據只有兩種:一種是從數學裡面推斷的;另外一種就是禪定。我想許多同修都念過《了凡四訓》,孔先生給袁了凡先生算命,算得那麼准,那也是預言。

6 了凡一生的休咎,幾乎都被孔先生說中,孔先生是根據什麼?他是根據數學來推算。他以生辰八字為依據,推算出了凡一生的吉凶禍福;如果他數學差一點,他就會搞錯,那就算不準了。

7 算一個人比較容易,時間短;如果算世間的劫運,那就難,時間長。能算三千年之後的劫運,實在是不容易!所以,我們仔細看《聖經的密碼》裡面所寫的,我們也能夠肯定,這一份預言是從禪定裡面產生的。

8 禪定的功夫,那不是數學,禪定可以突破時空,在禪定裡面可以看到未來;未來三千年不算很長,所以他能看得到。這一份預言是從禪定裡面產生的,比數學推算要可靠得多。數學推算會有錯誤,定中現量境界,幾乎可以說是百分之百的正確!

⑶ 如何修習禪定如何入定需要多久可以入定

科學禪定的系統:先理解空境,再根據佛經(圓覺經)佛祖所說的絕頂秘訣(知幻即離)為根本,以(居一切時不起妄念,於諸妄心亦不熄滅,住妄想境不加了知,於無了知不辯真實)為總綱,以科學禪定之覺空入定三大步為漸次(不斷察覺,原來是我,住看清楚),踏踏實實一步一步,遵循佛陀之佛經的教導,必入禪定,以下為高月明之科學禪定的(如何入定1?)的文章,請參考:

在修習禪定上,我能給大家的理念是什麼?

對此用一比喻再作一簡要說明:給你一張羊皮,要求你縫制一隻皮球。你該如何對這張羊皮進行剪裁?有兩條路:第一、需要你用許多時間去學習數學幾何知識,然後再去計算該如何剪裁這張羊皮。第二、你買一隻很圓的橙子。把皮「不間斷」地剝下來。然後鋪在羊皮上,按照桔子皮的形狀剪切下羊皮。這樣幾分鍾你就完成了任務。同理,修習禪定,你不必要成為佛學理論方面的專家(只汲取我們需要的即可)。你要知道「我們的目的是什麼」就可以了。我們的目的是什麼?很清楚:科學禪定的唯一目的,就是以科學的簡潔乾脆的理念修習「定力」。然後以心理科學、生命科學理念為基礎,讓人們學會運用心靈的力量,進而獲得健康。在修習定力方面,科學禪定從總體來說,就是給你一隻橙子。

1、什麼是空境?

就像食鹽也叫氯化鈉一樣,如何入定等同於如何體驗空境?要想體驗空境,首先要明確什麼是空境?

很簡單:清清楚楚就是「空境」。是越空越清楚,越清楚越空。當年達摩祖師面壁時「聞蟻斗如雷鳴」。這句話已經將「空境」形容得很清楚了(注意:不是達摩祖師入了什麼境界後才有了這個能力,而是空境本身的特性)。千萬不要再到什麼地方求個什麼「空」,造出個什麼「空境」出來。所以清清楚楚就是空。本心就是空境——就像一面潔凈的鏡子(鏡子越干凈就越清楚,也就是越空),所映照出的萬物就是你的感覺和思想。萬物在鏡中流轉逃飛,就像你的思念在本心中跌宕起伏一樣。無論鏡外「電閃雷鳴」,「鏡子」能夠感知到一切,卻不會受到絲毫污染(不垢不凈)。這就是空境。

你猜猜這是什麼東西:白色立方晶體或細小的結晶粉末。相對密度2。165( 25℃)。熔點801℃。沸點1413℃。中性。有雜質存在時潮解。溶於水和甘油,難溶於乙醇。很難猜吧?答案是:食鹽。所以注意:所有對「空境」的描述只能用形容詞。而只有你品嘗到了食鹽,你才能知道食鹽到底是個什麼東西。可是當你品嘗過了,而又向更多的人去描述食鹽是什麼時,你也只能用形容詞。然後聽你描述的人的感受,就如此時此刻的你對我所形容「空境」內容的感受一樣!

2、空境不是你「修」出來的。

人們普遍對「體驗空境」有一種誤解:即認為體驗空境就像煮米飯,只有煮到一定時候,飯才會熟——即認為只有修習到一定的的候「空境體驗」才會出現。實際情況是:任何人都可以體驗到空境。只是沒有經過修習的人,沒有能力將空境延長,體驗不明顯,也不會有什麼效果而已。就比如:你「一觸即離」地觸摸打火機的火焰,就算「摸上」一千次,你的手指也不會被燒傷。而你持續地停留在火焰上三秒鍾,只要一次,「質」的變化出現了——你會被燒的很痛——如果是一小塊豬肉的話,就會被燒焦。這是「時間的量變」引發的質變。所以修習禪定的關鍵是如何將體驗到的「空境」延長。

3、如何獲得空境的體驗

首先,以《金剛經》中的三際托空(即: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去體驗。空境在哪裡找?在你的第一個念頭與第二個念頭的空檔里找。讀一下:「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每一個字句之間的「空檔」就是空境——清清楚楚的空境。因為太短了(大腦神經系統完成一次同步震盪的時間是40毫秒(1/25秒),所以最短的空境不會短於40毫秒)。沒有一定心力為基礎,不會有所延長,就很難切實地感受到。

其次,以密宗大手印的最高秘訣去體驗空境(即:最初令心坦然住,不擒不縱離妄念,陡然斥心呼——呸,猛然續呼「呀碼呵」,一切皆無「唯驚愕」。「愕然」洞達了無礙,明澈通達無言說。法身自性當認之,直指人心第一要):人的意識平時是非常鬆散的,當你被別人一聲恐喝而嚇到時,你就會體驗到很短的一小段「空境」——一小段的清清楚楚。而大手印的方法就是用「驚愕」來截斷雜念妄想,來體驗清清楚楚的「空境」。

萬法歸宗,最好用的就是佛祖所傳的絕頂秘訣:「知幻即離」。沒了!就這么簡單!這就是最高密法!!!實際上,用知幻即離去體驗空境需要有一個基礎:就是擁有一定的心力——正信佛學通過包括「安般守意在內的諸方便法門」來獲得一定的心力。

4、為什麼非得有一定心力才能去體悟「空境」呢?

打個比方:一位運動員的目標是將一個100公斤的杠鈴堅持舉過頭頂一分鍾。他會怎麼進行練習?他會一開始就去試舉100公斤的杠鈴么?絕不會。因為教練清楚地知道:由於沒有能力舉起來一次,肌肉就得不到有效訓練。所以就算嘗試舉上一萬次,除了傷筋動骨以外,所獲只能是空費力氣!所以方法只有一個:漸次修習——從20公斤到50公斤,再到80公斤的練習。最終會舉起一次的100公斤的杠鈴。然後將一次變為一萬次,就獲得了挺舉過頭頂一分鍾杠鈴的能力。

簡單清楚:首先,你要通過意數呼吸(20公斤——80公斤的杠鈴的練習)的練習,擁有體驗一次空境(舉起100公斤的杠鈴)的能力。然後通過不斷的去體驗(舉杠鈴),就獲得了超強度的心力(長駐空境)。

5、什麼是知幻即離?如何用「知幻即離」去體驗空境?

很簡單,知,即察覺。就是你在打坐時,突然察覺到有妄想的時候——就是空境的體驗。你一察覺,空境出現了,因為妄想早已跑掉了,當下空,本來空,不用再去想把妄想空掉。妄想不空而自空,千萬不要再用個什麼秘法去除妄想。就是說:在經過數呼吸的訓練後,你有能力在「一察覺」後,體驗並保持到——超過0.5秒鍾的清清楚楚——察覺的當下就是空境,你就住於空境了。如何延長保持這一段的清清楚楚,就是修定的全部內容了。

注意:不可拔苗助長。沒有訓練意數呼吸而體驗到的「空境」是比較模糊的。因為你的「心力」還不足以延長而體驗到「純度較高」的空境。也就是說,還沒有達到「把握」的程度(舉不起100公斤的杠鈴)。當你有能力舉起100公斤杠鈴的時候,舉一次就是一次的效果,舉兩次就是兩次的效果。如此舉上一萬次,才是真實有效的訓練。(還是那句話:不要根據自己的經驗去判斷一個東西,這樣對自己是不公平的,因為一切的一切都只與你個人有關系)。當你通過意數呼吸的訓練而將基礎打好時,你就有「心力」去體驗一小段清清楚楚的「空境」了。然後將這一小段空境想辦法延長就可以了。

如何延長體驗到的「空境」,就是如何持續不斷的去體悟空境,這也是最關鍵的問題。在死亡的絕境中——在1998年的一天上午的10點鍾,我突然頓悟出了一個非常簡單有效的秘訣:「當你察覺有妄想的時候,就是空境。當下空境,本來空境。那麼,你不要去到那裡去找清凈,找空境了,你只需要不斷察覺,就可以不斷地去體悟空境了」。所以這個秘訣就是——不斷察覺。

肯定有老學究會說:不斷察覺本身這一念就是「大妄念」。這句話是對的。關鍵是:談佛議理的人們都太有「遠見」了——每一天都在「談論著河對岸的美麗景色」。當人們給他一艘船的時候,他卻說:「你們錯了,我們的目的是要到河對岸去,而不是船,船不是河對岸」。「船不是河對岸」這句話誰能說是錯的呢?

當「不斷察覺」經不斷修習後,當你有能力將「空境」延長到2秒鍾時,你就會體驗到「一小段」的空,就會有「原來是我」的感覺。

什麼是「原來是我」?

簡單地說:「你會感到你就是你,一個活生生的你自己,一個非常清楚地存在著的你自己」。(實際大手印的大聲的一聲「呸」,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後,就是體驗那個「原來是我」的感覺。突然你被嚇時,是否體驗過一個很清楚的「我」的感覺呢)。「原來是我」就是一段空境的體驗,就是精真元明的體驗,就是一段時間的入定。我們只要想辦法把這種感覺延長就可以了(從這里開始我們涉及到的心理科學、腦科學方面的知識就會越來越多,而最終都會歸於物理學門下)。

如何延長「原來是我」?

到這里我們碰到了一堵無法逾越的牆——無論如何「空境」的延長不會超過3秒鍾。原因如下:

此時此刻你現在在想什麼?你以為你的思想像流水一樣連續地流過你的意識的嗎?實際上你是錯誤的。我們的意象是一段一段的流過我們的意識的。這就像我們曾經以為電影是連續播放的一樣——實際上電影採用的是每秒24幅畫面(電視25幅——1秒鍾大腦神經元會同步震盪25次,每次40毫秒)的速度播放的。如果電影以每秒低於24幅畫面的速度播放,你看到的將是一幅一幅的「圖片畫面」在你的眼前閃過。人的意識流也是同樣的一種機制:意識流在你的腦中也是以一幅一幅的「畫面」流過的。那麼一個「意識圖片」(可以認為是「意識量子」)是多長時間?它的框限又是多少?又如何與佛學禪定相融通的呢?

簡單地說:你可以看到兩種透視(查看以前文章)——看到的人像或花瓶(不同透視形狀的立方體)是在你的意識中不斷轉換的(就是一會看到雙人面像,一會看到花瓶)。而你永遠不可能同時看到兩種透視——就是說你的意識中不會同時呈現人像和花瓶。而在此時此刻活生生的意識中,你只能裝下一個意像——也就是只能有一個「意識畫面」。(對於這一點,腦科學論述是很深奧和復雜的:比如一次的腦電流同步振盪是30~40毫秒等等。今天你只需了解到這里就可以了,以後我們還會更深入地談到更深刻的東西)。這個「意識畫面」所持續的時間從40‰秒(即40毫秒)的下限到3秒鍾的上限之內。

更清楚地說:「意識圖片」的下限是:你要想讓花瓶與雙人面像在你的意識中轉換的速率再快也絕不會超過每秒鍾25次(一秒鍾有25個40毫秒)——就是在40毫秒之內絕不會連續地出現兩次的「意識圖片」。而上限是:無論如何你的意識中所保留花瓶的「意像」絕不會超過3秒鍾就會自動轉換為雙人面像(就是絕不會超過三秒鍾,意識圖片肯定要變換為另一張意識圖片的意思)。有人感覺是超過了三秒,實際上是兩個感覺到的「一種透視(比如花瓶)」的間隙很小而已。只要你是人你就逃不出這么一個「此時此刻的意識限度(0。04秒——3秒鍾)」。以上意義很明確,無論如何一個完整的「空境」片斷被限制在0。04秒——3秒鍾之內——無論如何,誰也逃不出這么一個意識的框限。

很簡單,修禪定的另一個非常重要關鍵出現了:我們無法延長「空境片斷的體驗」,那麼只有不斷地體驗「空境片斷」來獲得長時間的「空境體驗」了——這就有如:自行車的鏈節連接到一起形成鏈條一樣——即形成「空境鏈條」。

接下來的一個問題是:如何將所出現「空境片斷」之間的距離縮短——直到連續無間隔地出現「空境鏈條」?

答案還是要通過「不斷察覺」為原動力,使「空境片斷」越來越頻繁地出現,當然這個頻率有一個心理機能上的上限——這個頻率再快不能快於每秒鍾一次(另外注意:不斷增快「不斷察覺」頻率的目的是通過這種不斷體驗到空境的方式為訓練手段,進而獲得可以延長體驗在空境中的能力。反過來說,當通過一段時間不斷察覺的練習,隨著你有能力停留在空境中時間的延長,不斷察覺的頻率是逐步降低的,比如,當一次察覺讓你有能力停留在空境中一分鍾的時候,那麼你的不斷察覺的頻率就不是每秒鍾一次,而是每分鍾一次了)。同時,不斷察覺也是縮短「空境片斷」之間間隔的唯一方法。「不斷察覺」體驗到的空與「原來是我」體驗到的空,本質上都一樣。只是把它們看成兩個感覺,再開始體驗時就比較容易理解和運用。

還是「時間的量變引發了質變」——當無間斷地連續出現五次以上的「空境片斷」時——即形成「空境鏈條」時你的另一個感受就會出現:住看清楚。

什麼是「住看清楚」?就是可以較長一段時間「住」在一個「心的入定態里」,對一切(包括自己)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就像你在清清楚楚地觀察著一切一樣,而這就是「照」。

什麼又是照?比如,把六百卷大般若經濃縮為五千字的是金剛經,再把五千字的金剛經濃縮為260個字的是心經。再把心經濃縮為一句話,就是「照見五蘊皆空」。再把「照見五蘊皆空」再濃縮,就只有「照」這么一個字。「照」便是全部佛法。精簡地說:就像用手電筒去「照」見萬物,而手電筒里的電燈泡就是「本心」。而本心「照」見一切。空就是照,照就是觀,觀就是覺,覺者佛也——轉來轉去都在形容一個東西。

我曾經用紅筆將「不斷察覺、原來是我、住看清楚」(這就是覺空入定的三個秘訣)寫在紙上,然後貼自家的天棚上(因為股骨頭壞死的原因,我是躺著修習禪定的)。每一天看著這個方法,進行修習禪定(在10多平方米的天棚上寫滿了我修習禪定的關鍵之處。第一次到我家的人,都會被嚇一大跳!搞不清楚這「滿天紅」到底是個啥意思)。注意:實際上每一個看起來十分簡單的方法,都有非常深奧的佛學哲理為基礎的——這三個秘訣也是我漸進的領悟融通出來的,絕對不是胡亂簡單的。比如:當你察覺妄想來的時候就是清凈就是空。這句話至少會有超過一百句的佛祖所說的經文做輔助理解的(這個還須逐漸與修習禪定,相行並進地分析領悟)。今天我只是在給大家畫那個「橙子皮」,我們只能走到那裡說到那裡)。

小照一下,大概有個幾十秒鍾。可以比喻為一個點。隨著「點」之間的距離的縮短而有了大一點的「照」。這就是線(數學上叫「點動成線」),也就是有了一段的定境。很簡單,不斷的去體驗小段的定境,就會逐步通過訓練而體驗到大段的定境,這就是入定了!!!!!真是很簡單!!!!!!

此時此刻的你也許會說:太簡單了吧,好像愚弄了我們的期待心?是啊!我也覺得太簡單了。我也想弄點「玄妙的東西」。可是佛祖說:「亦無漸次」(就是所有的佛、菩薩都按這一個方法修習),一下子把「玄妙」打沒了。也許,就是為了今天能把這個說個清楚,讓我在死亡絕境中極度痛苦地用功多年。所以請你為我鼓鼓掌吧!!!

附錄:

物理學進入到量子力學的時代已經近一百多年了。量子力學的根本原理讓我們製造出了「原子彈,電子表,電視機,手機,各種高尖端技術和生命科學的高科技等等」,幾乎涵蓋了當今的一切的科技發展。可是非常有意思的是包括創建了量子理論的諸多世界頂級的物理學家一再公開聲明:「沒有人能懂量子力學」。也就說被公認的事實是:量子理論相當艱深而不容易理解,連專家也不例外。一代又一代的頂尖的物理學家,青絲變白發,就是為了搞懂量子力學。

從我第一次接觸物理學到今天近十年中,我花在學習領悟量子力學上的時間超出了學習佛經的時間。量子力學與佛法的深入融合才是真正深奧而不可思議的,最重要的是十分有用的。同時這種融合(有用有效性的融合)是科學禪定的一個重要的核心理念。

說了半天,量子力學有多麼神秘?今天只作點滴分享(只與哲學相關部分)。

根據量子力學的實驗解釋:電子、質子(組成原子的構件,所以也是原子的特性)的本質是「虛幻的」,是依賴於人的意識的觀察而存在的。就是說你不看一個原子,原子是不存在的。原子竟然是不存在?這多麼瘋狂阿!既然組成樓房(身體)的磚頭(原子)是空的,樓房也肯定是虛幻的!也就是說:本質上我們是不存在的。你的存在依賴於我觀察了你,而我的存在依賴於你觀察了我。愛因斯坦曾憤怒地反駁說:「我不看月亮,難道月亮就不存在?」可是無論你相信不相信,事實情況是:經過幾十年世界科學界的一再證明:愛因斯坦錯了!物理學家惠勒根據量子理論而發展出了一個著名的「自觀察系統」理論。這個理論就是說「我們存在的宇宙(星星、樹木)是依賴於我們的意識對宇宙的觀察而存在的」。你說這句話瘋狂不瘋狂?

一個漆黑無月的夜晚,有五個人偶然中在山間的一個亭子里相遇。大家坐下來寒暄之後,閑聊無事就各自講起自己遇到鬼的故事。結果一個比一個講得嚇人。而當其中一個人正講得起興的時候,突然遠方傳來一聲雞叫,想想發生了什麼事情?這幾個人瞬間隨風而去。原來他們每個人都不知道對方就是鬼。

假如沒有心靈,清風、星球、宇宙的存在有什麼意義?假如沒有心靈,我們又是什麼?寫文章的我和看文章的你,難道不是空的嗎?100年後(就像我們今天看待100年前的人們一樣),也會像那些鬼一樣,不知道哪裡去了。如果原子是空的,那麼連什麼是個什麼都沒有,那麼到底什麼又是什麼(宇宙外面還有多少個宇宙?宇宙形成之前是什麼?什麼是空間?空間如果像一個空心球的話,那麼球殼外面是什麼?假如一切(物質本身)都沒有,那麼什麼是什麼呢?)?當人們想到這里往往會不寒而慄。如果你現在沒有「栗」,過後當你想到一個「點」時,就一定就會「顫栗」!顫栗過後也許你就會發現一個大秘密!

⑷ 領悟了「睡眠和禪定」再請教高師問修煉過程中禪定狀態延續的時間最長能保持多久!

當代高僧中,最長的虛雲老和尚,禪定20天左右。弟子送飯時,看到茅棚前的鍋里煮的芋頭都長毛了。現在而言,有禪定1、2天的就算是高僧大德了。

理論上講,狹義上的禪定,無色界天最高的非想非非想天能禪定8萬4千大劫。

而大乘菩薩的禪定是融於度生中的。因為「外不著相為禪,內不動心為定」,並非只有打坐的禪定才是禪定。

⑸ 如何禪修禪定是怎樣的

禪修的基礎是戒,在持戒的基礎上修定,在定的基礎上修慧。
推薦修習入出息念,入出息念定力提升的過程大概可以分為幾個階段:
第一、呼吸的進出明顯、清楚,應注意入出息;
第二、當呼吸的進出變得比較微細、緩慢的時候,可以專注長短息;
第三、當呼吸的進出變得更加微細、緩慢時,可以專注全息;
第四、當呼吸變得很微細、若有若無時,可以專注微息;
第五、當呼吸與光融為一體時,應當專注禪相。
如果禪修者確定了入出息念的所緣,就應當依照佛陀教導的次第來實修。他應當:
ßSo satova assasati, satova passasati.û
「他只念於入息、只念於出息。」
這是第一步。即是說他只應在接觸點這一帶區域覺知入的氣息以及出的氣息,不應當造作,要注意自然的呼吸。
能夠單純地覺知入和出的氣息之後,就如此持續地專注下去。如果不行,妄念還經常會生起,心很散亂,這個時候就可以嘗試用下面的幾種方法。有四種方法可幫助禪修者解決心散亂的問題:
第一、少外緣
想要在自己禪修時少妄想的話,就必須在平時的生活當中盡量減少外緣。放下沒必要的干擾,要做的義務還是要做,做完了就把它放下;不要講太多的話,不要進行無意義的討論,不要有太多的思維,盡量讓自己單純。
如果禪修者熱衷於管事,熱衷於交際,熱衷於弘法,熱衷於講話,是很難培育定力的。甚至就連學習教理也會障礙禪修。為什麼呢?生活太豐富了。生活豐富,外緣就多;外緣多,心就變得復雜;心復雜,妄想當然就多。心經常攀於不同的外緣是沒辦法培育定力的。要讓心平靜無雜念,最好是能夠做到不說、不聽、不看、不想。這是第一點。
第二、平時要保持正念正知
在日常生活的行住坐卧當中,要時常保持正念,覺知自己的呼吸,要如理作意,預防生起貪瞋痴。如果一個人經常生起貪瞋痴,生起不善心,要他坐下來就讓心很快地平靜,有可能嗎?所以,盡量在平時——行、住、坐、卧保持正念、正知,生活越簡單越好。生活簡單,行為簡單,心就簡單。只要符合正道、符合於法就可以了。
有些人在禪修的時候修得很認真,但是一下座、一睜開眼睛,就把業處忘得一干二凈。假如這樣的話,即使你在禪修的時候能夠爬上三尺,平時也會掉下兩尺,甚至還有可能因為生活放逸、心念散亂,導致已經培育的定力退失掉,正在培育的定力不能夠繼續培育,沒有培育的定力培育不起來。
不懂得修行的人認為只有在禪坐的時候才是修行,懂得修行的人則無論在何時何地都可以禪修。禪坐的時候固然是禪修,但在走路、站立、躺卧時照樣也可以禪修。懂得禪修的人會在生活當中時刻守護正念、正知,覺知業處。只要不是在睡覺,不是在做必須用心去做的事情(比如看書、聽開示等),哪個時候不能禪修呢?!所以,對於懂得修行的人來說,坐下來禪修只是變換個姿勢而已。在平時都能夠把心念守護得很好,坐下來怎麼可能會有很多雜念呢?這是第二點。
在這里,我想教大家經行的方法。經行的地方可以在室內,也可以在空地、走廊、樹下等處,只要是安靜、少雜物、無障礙的地方就行。可以選一段大概10-20米左右的直線距離作為經行道。先站在經行道的一端,身體保持正直、自然,用右手輕輕握住左手背或手腕,放在臍下處,或者雙手背著也可以。眼睛微微睜開,看著前方大約兩米處。將心放在業處上,保持知道呼吸,決意:「從經行道的這一端走到那一端期間,讓我的心不飄走!」然後邁步行走。經行時,不用走得太快,也不用太慢,速度比平時散步時稍慢點即可。要自然地走,不要造作,不要刻意放慢腳步。走到經行道的那一端之後,再轉過身,緩緩往回走。如果走到中途發現心又飄走了,就應當停下來,讓心回到業處之後再繼續走,不要養成一邊走一邊打妄想的壞習慣。
大家不要忽略經行的作用,經行介乎於禪坐和日常生活之間。經行走得好,對禪坐有很大幫助,對日常生活的正念正知也有很大幫助。經行本身是一種修行的重要方式,對於喜歡長時間禪坐的人來說,它也是一種運動。大家要多多經行,習慣經行!
第三、讓心平靜
修行入出息念的所緣是很簡單的,所以,不要用很復雜的心去面對很簡單的所緣。如果你的心很單純,對著同樣也是很單純的所緣,心和所緣才能夠相應;如果用很復雜的心去面對很簡單的所緣,心和所緣不相應,能夠平靜下來才怪呢!
當你坐下來禪修的時候,如果發現心躁動不安、妄想紛飛,這時不要勉強去專注呼吸,可以先讓心平靜下來,讓心不要再去攀外緣,不要追憶過去,不要計劃未來,要回到當下,回到業處。如果還是不行,可以修修佛隨念,或者修修慈心 ,讓心變得柔軟、變得喜悅、變得堪任作業。擁有一顆柔軟、適業的心,要去覺知呼吸就容易多了。
當然,如果心原來就很平靜,很少雜念,當你坐下來的時候就應當直接把心安置在業處。刻意要讓原本就很單純的心平靜下來顯然是畫蛇添足,多此一舉。

第四、數息
在禪修的過程中,如果妄想還是很多,《清凈道論》建議我們可以用數息的方法來克服。
數息的方法是:入息的時候知道入的息,出息的時候知道出的息,在入出息的末端心中默念「一」;然後,入息的時候知道入的息,出息的時候知道出的息,在入出息的末端心中默念「二」……如此默念著數息。
《清凈道論》里提到,在數息的時候,數字不應當少於五,也不應當超過十。如果數數少於五的話,心未免因空間狹窄而容易煩躁。如果數數超過十的話,由於空間過大、時間太長而心容易懈怠。因此,在數數的時候,從五到十之間任選一個數字比較合適。我們通常鼓勵大家數到八,因為它時刻在提醒我們不要忘記八支聖道,要培育八支聖道。選擇從一數到八時,在每一次呼吸的末端數:入、出、一;入、出、二;入、出、三;入、出、四;入、出、五;入、出、六;入、出、七;入、出、八。如果你想選擇在入息的末端數息也可以,即出、入、一;出、入、二……出、入、八。當然,選擇數到十也無妨,它可以提醒我們要學習菩薩圓滿十種巴拉密 。無論如何,應當注意的是,在數息的時候心應該放在呼吸上,數字只是一種工具、一種方便,不應當把心放在數字上。
如果這樣數息,心還是會有妄念的話,就應當下定決心:「讓我從一數到八的時候,心不能飄走。」用數息的方法設定一個時間段。假如數息從一數到八需要一分鍾的話,那麼,在這一分鍾的時間段里心就不會飄走。如此一個數息單元是一分鍾,兩個單元就有兩分鍾,三個單元就有三分鍾……用這種善巧來逐漸增加專注的時間。
如果在數息的過程中,心還是會飄走、還是不斷地打妄想的話,應該再下定決心:「讓我從一數到八的過程中,只要心飄走,一覺知就立刻重來!」比如數到六的時候發覺心飄走了,就不應當再繼續數下去,重新回到一!假如仍然繼續數下去的話,心將會對數息變得麻木,以後可能養成一邊數數一邊打妄想的壞習慣,那麼數息就不能發揮作用。所以,一旦察覺到在數息的過程中心飄走,就回到一!一定要讓自己在從一數到八這段時間內心保持清凈無染。
假如用這種方法還是不行的話,那麼可以用另外一種更加強烈的數息法。這種數息法就好像一個農夫在量谷或倒豆子的時候,一邊倒一邊快速地數。如何數呢?可以在入息的時候數「一一一一一」,出息的時候數「一一一一一」;入息的時候數「二二二二二」,出息的時候數「二二二二二」……如此一直數到八,讓心不要有機會間斷。如果一閑下來心就打妄想,就用這種方法。
假如這種方法還是不行的話,還有第三種數息的方法:當我們入息的時候,數「一二三四五六七八」,出息的時候,再數「一二三四五六七八」;入息的時候數「一二三四五六七八」,出息的時候再數「一二三四五六七八」……總之,不要讓心有停歇下來的機會。
根據阿毗達摩,心是識知目標的活動,每一心必定會有其所緣取的對象。假如心閑著沒事干,它就會抓取其他的目標。我們用這幾種數息的方法,目的是為了調伏心,讓心平靜,讓心能夠專注。
如果可以成功地數完一個單元——從一數到八——在數完之後再重新開始第二個單元、第三個單元……。能夠用這樣的方法持續地專注呼吸大概15分鍾、20分鍾,乃至半個小時,如果心平靜了,妄想也減少了,就可以不用再數息。為什麼呢?因為數息畢竟是一種工具、一種方便、善巧,是專門用來對治妄想的。妄想減少了,就只是將心安住於業處覺知呼吸就行。
如果能夠這樣持續地專注呼吸30分鍾、40分鍾、50分鍾……,由於心持續地專注,禪修者會發現他的呼吸變得越來越緩慢,越來越微細。因為身體寧靜了,心就會變得平靜;心平靜了,氣息自然就會變得緩慢。當呼吸變得緩慢的時候,在經典里就稱之為「長息」。這時,就可以進入《大念處經》里所講到的第二個階段:
「入息長時,了知:『我入息長。』
出息長時,了知:『我出息長。』
入息短時,了知:『我入息短。』
出息短時,了知:『我出息短。』」
在這個階段,氣息開始比平時緩慢,氣息經過接觸點的時間也變長。這里的「長」是指時間的長,而不是長度的長。當他覺知到呼吸長的時候,他只需要知道變長的入息和出息就可以,不用念「入、出、長」。這樣還是在鼻頭接觸點這個地方持續地保持清楚地了知長的入出息。有時候呼吸稍微快一點,或者說時間稍微短一點,這時就了知入出息是短的。用這種方法專注呼吸叫做「了知長短息」。

如果可以這樣持續地專注,他可以進一步注意「全息」,也就是在《大念處經》里教導的第三個階段:
「他學:『我將覺知全身而入息。』
他學:『我將覺知全身而出息。』」
這里的「身」不是指身體的身,而是指呼吸身。全身(sabbakàya)即全息,也就是呼吸的整個過程。
當呼吸變得緩慢時,可以專注呼吸的整個過程,把入息分為開始、中間、結尾三個階段,把出息也分為開始、中間、結尾三個階段,也就是呼吸的初、中、後。入息的時候,他覺知入息的初、中、後;出息的時候,他覺知出息的初、中、後。
為什麼要這樣呢?因為當禪修者持續地專注呼吸,呼吸就會變得越來越緩慢、越來越微細。當他的呼吸變得微細的時候,心也應當變微細。如果氣息變細了,心沒有跟著變細,還是用之前比較粗的心去覺知微細的呼吸,那麼,心和氣息就不相應。心息不相應,心就容易跑開。比如地上有一根木棍,大家很容易就看到它。然而,若地上有一根頭發或者一根針,只要我們漫不經心就很難看到它,是不是?要看清它,只有更細心一點。同樣地,當呼吸變得微細的時候,心也應當跟著變微細;心變得細,才能覺知呼吸的整個過程,覺知它的開始、中間、結尾。
猶如看見一條蛇溜進樹洞的時候,可以知道:這是蛇頭,這是蛇身,這是蛇尾巴。同樣地,當我們的呼吸經過這一帶區域的時候,也應當知道:這是入息的開始、中間、結尾;這是出息的開始、中間、結尾。他也可以默念「初、中、後,初、中、後」,對呼吸的整個過程,包括入息的整個過程和出息的整個過程,都保持正念正知、了了分明。
他能夠做到這樣,就是在修習《大念處經》里講到的第三個階段:
「他學:『我將覺知全身而入息。』
他學:『我將覺知全身而出息。』」

如果能夠清楚地了知呼吸的整個過程,有些禪修者會發現不久之後他的呼吸不見了,找不到呼吸。許多人對這種情況感到困惑,因為他們發現心似乎沒有個目標,不知道要專注哪裡是好。其實,呼吸變得微細是好事,而且越微細越好!然而,有些禪修者懷疑他是不是沒有呼吸了。他不應該懷疑自己!《清凈道論》中提到只有七類眾生沒有呼吸:胎兒、潛入水中者、無想天人、死人、入第四禪者、色界和無色界梵天人,以及入滅盡定者。禪修者應當省思:「你並不屬於這七類眾生當中的任何一種。因此一定有呼吸的,只因你智慧愚鈍才覺察不到而已。」
在這個時候,他不應當急躁,更不應當去改變呼吸,企圖讓呼吸變得明顯。他應當只是在這一點等呼吸就可以了。或者說,他沒必要去注意呼吸,沒必要去注意氣息,只是知道「息」就可以。
什麼是息呢?假如處在這個階段的禪修者可以的話,把手指放在鼻頭這個地方,他將能夠感覺到這一帶還是暖暖的,這證明息還在,這就是「息」。當然,這種假設只是讓大家相信還有息存在,並不是要大家真的去嘗試。
我們之所以把ànàpàna翻譯為入出息,而不翻成呼吸,就是因為「入出息」一詞可以涵蓋修習過程中禪修者可以體驗到的入出息的三個階段,也就是:入出之息、氣息、息。入出之息(呼吸)的相是動的;氣息的相稍微靜一點,但還是有動的相;息的相是靜的。
在這個階段,氣息將變得很微細,微細到綿綿密密、若有若無、若隱若現的程度。這種微息我們可以稱為「息」,它是靜態的。在微息階段,禪修者只應把心輕輕地安住在人中這一帶區域,用「住息」就可以了,不用去找呼吸,也不用去改變呼吸,乃至連入息和出息都不用去管它,只是知道「息」就夠了。這個階段稱為微息的階段,也就是在《大念處經》里所說的第四個階段:
「他學:『我將平靜身行而入息。』
他學:『我將平靜身行而出息。』」

當然,佛陀教導入出息念的這四個階段是針對一般情況來說的。然而,在實際禪修過程中,我們仍然可以根據禪修者的實際情況而定。也就是說,這四個階段對有些禪修者來說並非必經的過程。有些禪修者可能在覺知入出息不久之後,呼吸即變得很緩慢,這個時候可以直接進入全息的階段,而不一定要經過長短息的階段。有些禪修者可能在覺知入出息不久之後,即發現呼吸變得很微細,甚至覺察不到呼吸,這時可以直接進入微息的階段,而不是說非要經過長短息和全息兩個階段不可。

⑹ 如何超越身心,使禪定的時間延長

克服身體的痛苦與雜念的侵擾,我的方法是依照<愣嚴經>中第三增進修行漸次而做,現將原文及我的理解寫出,希望對同修有所幫助.

"如是清凈持禁戒人。心無貪淫。於外六塵。不多流逸。因不流逸。旋元自歸。塵既不緣。根無所偶。反流全一。六用不行。十方國土。皎然清凈。譬如琉璃。內懸明月。身心快然。妙圓平等。獲大安隱。一切如來密圓凈妙。皆現其中。是人即獲無生法忍。從是漸修。隨所發行。安立聖位。"

我的理解:象這樣能夠清凈(不食五犖)的持守禁律戒條(不犯五戒)的人,他的心就沒有貪念和淫慾,那麼他的覺性對於外境中的六塵(色聲香味觸法)就不會產生追隨散亂(不隨外界現象而亂跑),因為不追隨外界現象了,這個覺性(思維的心性)自然就轉而回歸到不動的自性本體當中,覺性既然不與外界現象相結合,那六根也就失去了引發其功能顯現的對象(心不去注意色相,那眼也就不去看這些東西.見性就不對外界發生作用,其它五根也是這樣),這樣本性中能見能聽等各種知覺性,就會反過來覺察到這個清凈覺性自身,六種知覺性也就恢復其本為自性本體明了功能的本來狀態,因自性本體清凈不動,不象外境那樣變幻,所以這些知覺性便不再有任何追隨而不體現其功能.當見不再見,聞不再聞,嗅不再嗅,嘗不再嘗,觸不再觸,想不再想時,妄心所幻化出來的世界就不存在了(世界本來就是各種感覺結合而產生的幻境,如夢中景),只有這個自性本體,清清凈凈無任何污染,就象玻璃罩中掛一輪明月一般,通體光明.這時身與心再無牽掛,也明了身心不再有物質與思維的區分,皆是自性中妄念所成,本無區別.這樣就進入到了不隨外境流轉的安穩之中.一切如來遍覺圓滿無上清凈的自性得以顯發其中,這個人就由此而進入無生無滅中信受通達.依照此法逐步修證,隨著清凈境界的深入,便會安穩存在於不退轉的大菩薩果位中.

另外:不能忍受身體痛苦是因為心不清凈的原因,當心境真的平靜下來後,痛苦是感覺不到的;

心不平靜是雜念起落不止的原因,為什麼雜念多呢,當知雜念皆來自於心中慾望,比如:一個男性走在街上,當看到一個美女時就會產生很多念頭;同樣看到一個老太太就不會有什麼念頭,因為心中有貪求,所以有慾望,因有慾望,心念便會追隨,雜念因此而起.

為什麼我們要持守戒律呢?這並非是一種宗教形式,而是通過守戒,對我們的一些基本慾望進行限制,時間長了,慾望就沒有了,心中也就清凈了.就象戒煙一樣,當克制的時間久了,對煙的慾望就消失了,心中也不再想它了.

⑺ 如何修習禪定如何入定需要多久可以入定

根據南傳上座部佛教,首先,要確定你自己的修行業處,比如入出息念、慈心禪那等,對於不同的禪定方法,禪相會不一致。
這里只描述入出息念,對於入出息念,業處是人中部位經過的呼吸。
1、業相的初始階段:修行到一定階段,最先可能會出現光,出現物品、山川、樓閣、人物,甚至佛像等景象,有些禪修者會感覺眼前好像有一片像雲、像煙一樣的淡白色光;有些禪修者會感覺好像有一層白霧籠罩著自己;有些禪修者感覺在額頭、眼前或者臉前有光。這些是業相的初始階段。
2、業相的遍作定階段:當定力提升時,出現在接觸點(人中)附近的如煙、如霧狀的灰白色光,也稱為「業相」;而此時的定力則稱為「遍作定」
3、取相階段:繼續專注業處。此時,出現在接觸點一帶的灰白光慢慢地會變白、變亮。有些可能會白得像棉花、像月亮一樣,有些會亮得像汽車燈、像手電筒的光一樣。在形狀上,每個人的也都不盡相同。有些感覺好像雲彩,有些感覺像花環,有些感覺像蓮花,有些感覺像車輪……這種禪相稱為「取相」(uggaha nimitta)。取相的光比業相要亮。
4、似相階段:當禪修者能夠平靜地專注取相維持一個小時、兩個小時或者更久,他會發現禪相越來越明亮,越來越晃耀,有些像太陽光,有些像月圓日夜空的月亮,有些像聚光燈,有些像珍珠,有些像晨星,也有一些晶瑩剔透得像塊水晶,這就是「似相」。

如果禪修者能夠持續地專注似相,心與似相完全融為一體,如此維持一個小時、兩個小時、三個小時乃至更長的時間,他就很可能證得初禪。
為什麼說很可能呢?因為還沒有經過檢查的緣故。

如果禪修者能夠持續地專注禪相兩個小時、三個小時……之後,他應當練習查有分,有分在心臟這個地方。在他出定之後,借著很強的禪定之光去看心臟裡面這個地方。剛剛開始學習查有分的時候,不應當查太久,大概一到兩秒鍾就行。當他可以查到有分之後,再學習在有分這個地方逐一地辨識五禪支。
這五禪支是五種心所,它們個別分開來叫禪支,整體總合起來則叫初禪。
這五禪支分別是:
1.尋(vitakka)——將心投入並安置於似相。
2.伺(vicàra)——心持續地省察似相。
3.喜(pãti)——喜歡似相。
4.樂(sukha)——體驗似相的那一份樂受。
5.一境性(ekaggatà)——心持續地專注似相。
查禪支並不是依靠感覺去揣摩自己是不是有這五種心理作用,而必須用禪那之光在心所依處這個地方辨識。為什麼呢?因為心所依處是作為禪那心的依靠處,所以要在有分這里辨識禪支。
可以辨識到五禪支後,還必須練習初禪的五自在。什麼是五自在呢?它們分別是:
1.轉向自在:能在出定後轉向於禪支。
2.入定自在:隨意何時入定就能入定。
3.住定自在:能隨自己的意願入定多久。
4.出定自在:隨意何時出定就能出定。
5.省察自在:能在出定後省察禪支。

五自在練習成功後,就可以說確認已經完全到達初禪了。

禪定的危險:
危險一:走火入魔
需要注意的是,在業相這個階段,有些禪修者可能會見到一些影像,諸如看到山河大地、花草樹木、日月虛空、人物鳥獸等,或聽到唱歌聲、講話聲、誦經聲、念佛聲等等。這是因為定力提升之後,心會變得強有力而且敏感,只要他一轉念頭,心就可以造作出很多東西、變現出很多聲色光影出來。心念快得連自己都來不及察覺到,但相已經出現在他面前了。須知這些相都是由心想而生的,是幻覺!
有些人喜歡盲修瞎練,當他的定力到達某一個階段的時候,通常會見到光、見到花,乃至見到所謂的佛菩薩。假如此時他執著這些光相,追求這些境界,甚至以為自己很厲害,那就很容易出問題。為什麼呢?因為他已經具備了某種程度的定力,但是他的心沒有很好的導向,所謂「走火入魔」的問題就出在這里。因此,無論見到什麼景象,出現什麼境界,一概不要去理它,不要去看它,更不要執著它!只需記得持續關注業處!

危險二:自以為證悟涅槃
在近行定的階段,禪修者體驗到落入有分就好像所有一切在剎那間都停止了,所緣沒有了,連時間、空間的概念也沒有。當他清醒過來後會想:「嗯,剛才怎麼會這樣?」這種體驗稱為「落入有分」。
然而,落入有分是禪修的陷阱。有些人可能會因為落入有分時「能所雙泯」,就誤認為已經開悟或證悟涅槃了。

⑻ 三無漏學的禪定

定就是內心處於平靜、安寧、專一的狀態。培育定的方法叫做「止」,即止息煩惱、致力於內心平靜的意思 。
佛陀曾經教導過許多修定的方法,《清凈道論》將之歸納為四十種業處。業處(kamma&ntildentilde;hàna),即心工作的地方。所有四十種業處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通過心專注於單一的目標來達到內心的平靜。
為什麼讓心專注於單一的目標就能夠達到內心的平靜呢?
舉個例子來說:假如一個人沒有工作,他就可能游手好閑,甚至到處惹是生非。如果幫他找一份工作,讓他安下心來上班;只要他有工作做了,就不會無所事事、不務正業了。我們的心也是這樣,如果沒有一個好的引導方向,它就會隨順著自己的喜好,追逐欲樂、飄浮不定。讓它專注於一個特定的目標,它就能夠逐漸平靜下來。這就是培育定力的原理。佛教是從事心靈工作的,教我們如何引導這顆心,善用這顆心,讓它朝著好的方向、善的方向發展。
在經典中,通常將培育到某種高度的定力稱為「禪定」。禪定,即心處於高度專注的狀態。一個人若達到禪定的境界,其心能夠持續地維持在極度喜悅、快樂、寧靜和殊勝的狀態一段很長的時間。
佛教將禪定分為八個層次,包括四種色界禪那和四無色定:初禪、第二禪、第三禪、第四禪,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和非想非非想處定。這些定境是越往高處越殊勝的。在高級禪定中,即使連喜悅、快樂都消失,內心只處於極度寧靜、微妙和殊勝的狀態。
此外,還有一種心雖然專注但層次比較低的定,叫做「近行定」,意思是接近禪那的定。
在緬甸、泰國、斯里蘭卡等南傳上座部佛教國家,這些培育定力的方法至今仍然普遍地被教導和實踐著。包括許多在家人在內的禪修者依照比庫們的教導,都能體驗到不同程度的禪定境界,親自證明佛陀教導的可行性和實用性。
當禪修者在進入禪定的時間內,他的心不會出現任何的煩惱,甚至連雜念都不會生起。其間,困擾性煩惱完全被強大的定力所鎮伏。
想要去除潛伏性煩惱,根除內心的煩惱,就應該修慧、培育智慧。唯有通過智慧,才能把煩惱連根拔除。
這里所說的智慧,並不是指腦瓜轉得快,理解能力強,記憶力好;也不是指在商場、官場、戰場、考場能打敗對手,青雲直上。這些能力只能叫才華或聰明,不是佛教所說的智慧。佛教所指的智慧,是能夠徹知人生真相、洞察世間本質的智慧。
培育定力的方法叫「修止」,培育智慧的方法叫「修觀」,即如實觀照名色法、觀照世間無常、苦、無我的意思。因此,培育定力和智慧的方法合稱為「止觀」。

⑼ 禪定有多神奇

禪與定皆為令心專注於某一對象,而達於不散亂之狀態,或謂禪為dhya^na 之音譯,定為其意譯,梵漢並稱作禪定。又色界之四禪與無色界之四定,合稱四禪八定。法華經提婆達多品與坐禪 同義。五家參詳要路門附錄(大八一·六一五上):『夫修禪定者,先須厚敷蒲團,結跏趺坐。』
禪定是佛教譯語中特別的譯法,「禪」,這是印度梵語禪那的簡稱,其義為「定」、「思維修」、「功德叢林」等,故「禪定」是華、梵兼稱,這是從其名稱上來解說的。
若從其意義上來說,一個修行人,能攝受散亂心專注一境,即是所謂「定」;攝心繫念一種法門,能出生種種三昧,即是「思維修」;依於禪定能出生種種功德,即所謂「功德叢林」。總括起來說,禪定是修菩薩道者的一種調心方法,它的目的是凈化心理、鍛煉智慧,以進入諸法真相的境界。由此看來,禪定是修菩薩行所必經過程的手段;禪味不可著,死水不藏龍,正是糾正認手段為目的的錯誤。
因禪定未必就是禪宗,所以世界各宗教,凡是有神秘效驗的,無非是從禪定的工夫而來,不論他們是用持咒也好、祈禱也好、禮拜也好、誦經也好,所得的結果,多是禪定的作用。
【出月燈三昧經】 謂修菩薩行疸。善能修習禪定。則萬緣俱息。定性現前。故獲此十種利益也。
一安住儀式謂菩薩習諸禪定。必須整肅威儀。一遵法式。行之既久。則諸根寂靜。正定現前。自然安住。無所勉強。是為安住儀式。
二行慈境界謂菩薩習諸禪定。常存慈愛之心。而無傷殺之念。於諸眾生悉令安隱。是為行慈境界。
三無煩惱謂菩薩習諸禪定。諸根寂靜。則貪嗔痴等一切煩惱。自然不生。是為無煩惱。
四守護諸根謂菩薩習諸禪定。常當防衛眼等諸根。不為色等諸塵所動。是為守護諸根。
五無食喜樂謂菩薩習諸禪定。既得禪悅之味以資道體。雖無飲食之奉。而自然欣豫,這是為無食喜樂。
六遠離愛欲謂菩薩修習禪定。寂默一心。不令散亂。則一切愛欲之境。悉無染著。是為遠離愛欲。
七修禪不空謂菩薩習諸禪定。而獲諸禪功德。雖證真空之理。而不墮於斷滅之空。是為修禪不空。
八解脫魔罥謂菩薩習諸禪定。則能遠離生死。一切魔網。悉皆不能纏縛。是為解脫魔罥。
九安住佛境謂菩薩習諸禪定。開發無量智慧。通達甚深法義。於佛知見。自然明了。心心寂滅。住持不動。是為安住佛境。
十解脫成熟謂菩薩習諸禪定。一切業惑不能撓亂。行之既久。則無礙解脫。自然圓就。是為解脫成熟。

熱點內容
從心理學講為什麼人臉左右不一樣 發布:2024-12-22 22:16:00 瀏覽:285
為什麼我解凍不了微信 發布:2024-12-22 21:37:38 瀏覽:405
手機時間改了為什麼豆瓣連不上網 發布:2024-12-22 21:37:37 瀏覽:418
為什麼近視眼睛灰濛蒙的 發布:2024-12-22 21:06:35 瀏覽:165
蘋果為什麼營養豐富 發布:2024-12-22 21:06:35 瀏覽:871
肚子餓了再吃東西為什麼會惡心 發布:2024-12-22 20:47:45 瀏覽:757
蘋果手機信號滿格為什麼網路不行 發布:2024-12-22 20:36:18 瀏覽:275
女人為什麼老是感覺疲憊 發布:2024-12-22 20:28:33 瀏覽:796
瓷磚同批色號為什麼顏色有差別 發布:2024-12-22 20:26:09 瀏覽:69
為什麼晚上的時候臉會很白 發布:2024-12-22 20:24:05 瀏覽: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