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小孩老是同一個時間鬧人
① 孩子總是和別人發生矛盾
孩子總是和別人發生矛盾
孩子總是和別人發生矛盾 ,其實在現實生活,人與人之間的相處過程當中,難免會發生一些磕磕絆絆,由此而引發一些矛盾的爆發,對於小孩子亦是如此,以下分享孩子總是和別人發生矛盾。
孩子總是和別人發生矛盾 1
孩子總是和別人起沖突,原因竟然是因為這點
解決孩子爭端最好的方法就是「不介入」
隨著孩子們年齡的增加,他們開始有了自己的玩伴和團體,雖然朋友多了,快樂多了,但同時爭端也多了。
有的家長對於孩子和玩伴之間的矛盾比較在意,不希望他和別的小朋友有沖突,但年齡越小的孩子之間,多多少少都會有一些不愉快,因為他們還在摸索與人相處之道。
解決孩子們之間爭端的最好辦法就是不要介入他們之間,讓孩子自己解決。其實有的時候孩子們之間吵架或者打架,甚至也是一種吸引家長關注的手段。
如果父母嘗試對孩子們之間的打架置身事外,過一段時間就能發現他們打架的次數會逐漸減少,尤其是家有兩個孩子的,一般打架的時候,父母都會覺得是大孩子不懂事,但事實有時並非如此。
家長的介入會讓孩子們之間的矛盾變得更加復雜,尤其是兩個孩子之間,小的孩子為了能夠得到家長的庇護,甚至會故意招惹大孩子,這樣的行為模式如果都是因為家長很在乎孩子們之間的爭端導致的。
父母的關注其實是在助長孩子把打架作為引起關注的手段,強調了孩子錯誤的歸屬感和價值感的理解。
家長一旦決定要對孩子們之間的沖突置身事外,就可以選擇一個大人和孩子都比較平靜的時候,明確地告知爸爸媽媽是不喜歡孩子之間爭吵打架的,一旦出現爭端,自己將不會介入。
要讓孩子知道父母不再會關注他們與同伴或者是兄弟姐妹之間的爭端,讓他們自己想辦法解決問題。
開始可能家長會很難狠下心來不管,可以先嘗試逐漸放手,從一開始的稍微管一管到最後的完全不管。
其實家長的信任是解決孩子經常和別人吵架的最佳方式,父母的介入就是不信任孩子自己能解決問題,放手則會讓孩子自己思考和衡量行為的對錯。
孩子需要時間和事件去學習如何解決問題與沖突,家長的介入就是在取代孩子自己思考的過程,這不是正確的教育方式。
時間久了孩子就會明白爭吵和打架是沒有辦法解決根本問題的,自然就會減少這些行為的次數,從而用更加有效的方式來代替,如果父母對孩子打架置身事外這件事很難做到,就是所謂的「道理都懂,但做不到」。
尤其是孩子年齡很小的時候,下手不知輕重,如果父母不及時介入,有可能會對身體造成傷害,但事實上能夠讓家長看到自己打架的行為,大部分都是孩子有意為之,也就是故意做給家長看,這一點務必要明確。
父母對孩子的爭端表現得越在意,就越會加強孩子想要通過打架來引起家長注意的行為,所以不管在什麼樣的場合下,家長都要盡可能地不要介入孩子的爭端之中,讓事情自然發展。
父母並沒有自己想像得那麼全知全能,不可能看到事情的全部,孩子是事件的親身經歷者,只有他們自己對所發生的事情有解釋和判定的權利,家長不要自認為是長輩,有足夠的生活閱歷能夠完美地解決孩子們之間的沖突,這其實是不現實的。
正確永遠只是一個觀點問題,從自己角度出發的正確可能在對方眼裡看起來是不公平的,尤其是家長與孩子之間隔著幾十年的年齡代溝,無論是生活閱歷還是成長足跡都相差甚遠。
如果家長一定要介入孩子們之間的沖突中,扮演的就不能是法官或者是調停員的角色,需要父母們做的就是盡可能多地了解事件發展的全部情況,站在雙方的角度上去考慮問題,要同等對待每一個孩子。
平等對待每個人才是最好的解決問題的介入手段,因為任何形式的偏袒都是在助長孩子的受害者心理,欺壓家長認為是惹禍的一方時,也是在助長那個孩子的欺壓方心理。
無論是有意還是無意,家長的介入都會讓孩子們之間的爭端變得更加復雜,關鍵並不在於誰做了什麼,而是父母要做到能夠平等地對待每個孩子,這樣才不會讓孩子形成受害者和欺壓者的心理。
最好的處理方式第二就是給出雙方同等的選擇,也就是各打五十大板。最糟糕的就是父母給任何一方做出懲罰行為,這是最不好的處理問題的示範,家長不讓孩子用暴力解決問題,自己卻用暴力的方式來懲罰孩子,這就是教育的自相矛盾了。
處理孩子行為背後的觀念是最重要的,家長需要做的就是在孩子正在氣頭上的時候,說出他們內心的感受,用肢體的方式去安慰孩子波瀾起伏的內心,抱一抱他們,當孩子在沖突之後得到的是愛和理解,而並非懲罰和蔑視的時候,其實能夠更好地安撫他們的內心。
這樣做能夠鼓勵孩子和平和友善的行為,即使此刻孩子正處在氣頭上不願意擁抱或者向對方道歉,那也要做出姿態,讓他們明白正確處理事情應該如何做。
鼓勵孩子用表達而不是肢體行為去溝通和解決問題。
孩子總是和別人發生矛盾 2
面對寶寶與同學之間總是發生矛盾該怎麼去處理呢?
切記一昧護短自己的孩子
其實孩子在學校總是愛與其他同學發生矛盾,這就說明了自己的孩子肯定在與其他小朋友相處的過程當中發生了種種問題,所以身為父母的千萬不要只是一味的袒護自己的孩子,本應該屬於孩子的問題也要正視現實。
教育孩子要懂得以禮待人
假如孩子經常與其他同學發生矛盾,父母要懂得教會孩子不要任何事情都要逞強占據上風,要懂得學會寬待他人,而且在犯事以後也要請求或者向他人學會道歉,心平氣和的與他人溝通化解沖突,同時也要讓孩子懂得與他人保持良好關系的重要性。
教育孩子要站在別人的立場考慮問題,擺脫自我為中心的`思想觀念
若孩子愛與他人發生沖突,往往也是別人的一個細小動作或者是一言不合就大打出手,其實就是孩子都是以自我為中心,做任何事情都是從自身的利益出發去考慮問題,所以身為父母的要懂得逐漸的引導孩子擺脫自我為中心的狹隘思想觀念,同時要懂得學會站在他人立場去考慮問題,只有這樣才會成為一個受他人尊重歡迎的好夥伴好同學。
所以孩子在學校總是愛與他人發生矛盾沖突,家長們一定要耐心細心有決心積極的引導孩子從錯誤當中走出來,這樣才會讓孩子在幼小的心靈當中形成正確的人際交往觀念。
孩子總是和別人發生矛盾 3
如果兩個孩子之間發生沖突,家長應該怎麼做?
一,把選擇權交給孩子
很多時候孩子在玩耍的時候會出現一些小摩擦,這樣的小摩擦出現了,家長可以讓孩子自行去解決,不需要他們進行介入,有的時候家長越介入矛盾沖突越大。如果遇到矛盾比較嚴重的時候,家長要去拉開孩子,不要讓他們受到嚴重的傷害。
家長要相信孩子有能力自己去解決問題,因為很多事情等到我們進入社會之後,都需要自己動手去解決的。孩子之間玩耍其實某種程度上就是一個小小的社會,在這個過程中家長就要鍛煉孩子自行解決問題的習慣,讓他們在與朋友的交往當中,在一次一次的矛盾和摩擦當中,清楚掌握人際交往的界限和尺度,懂得人際交往的方式。
家長們並不需要在孩子成長當中對人際交往這件事情介入太多,在保障孩子的安全的情況下,多給孩子自主的選擇權,通過這種自主的探索,他們能夠學到更多的東西,不要將一切的行為和思維模式全部都由家長去灌輸到孩子的腦海當中,其實很多時候孩子有他們自己的解決方式。
家長如果對孩子之間的交往介入太多的話,往往就會以一種成人的思維模式去看待孩子之間的交往。在處理問題的時候也會帶著成人世界的世俗標准而沒有那麼的純粹,這樣的處理方式會讓孩子在潛移默化當中受到影響,他們太小的時候就接觸這樣成人之間的帶有世俗性的人際交往和處理問題的方式其實對他們的心理成長並不好。
還有就是,兩個人出現沖突,有的時候並不是某一方正確,某一方錯誤。就像上文中同事所講的那個他親身經歷的故事,其實就是兩個小男孩兒打鬧了起來,並沒有誰對誰錯,家長也不需要將兩個孩子放在天平的兩端,一個是加害方,一個是受害方。
其實在同事將兩個孩子拉開之後,他們之間的矛盾就已經化解了,這個時候另一個男孩兒的家長再過來討要說法只會讓矛盾升級。這樣做是根本沒有必要的。家長們看到孩子受傷了或者是哭泣,總是有那種保護孩子的心理,但是有的時候這樣的心理是需要剋制的。第一時間介入孩子之間的矛盾,其實是非常不必要的。
二,保持雲淡風輕的態度
有些家長面對兩個孩子之間的沖突,非常的過分的強調孩子的損失,這其實是很沒有必要的,這樣的做法只會讓孩子更加在意他身上發生的矛盾,對於任何事情都斤斤計較,變成一個完全小心眼的人。
家長應當做的是雲淡風輕,即使自己孩子受到了一些損失,也要表現出一種絲毫不在意的態度,因為沖突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受到損失,當然也非常的正常。父母這樣的態度也會影響到孩子,他們在日常的交往當中也會變得非常的豁達。
三,父母的影響
父母對孩子的影響實在是太大了,他們的處事態度和行為方式都深深的影響著孩子,在孩子的成長中都會留下烙印。上文中提到我的同事,他在孩子每次犯錯誤之後總會先讓孩子道歉,原因就是孩子說不清楚事情的過程,很生氣,所以就讓孩子道歉。其實他越是這樣做,孩子的語言表達功能越是被限制住了。若想讓孩子開口說話,他就要變得柔軟一點,不要強迫孩子。
父母的教育可以說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面對孩子之間的沖突,父母應當給他們更多的個人空間讓他們努力試著自己去解決。
② 小孩子喜歡鬧人 一鬧起來好難才能哄下來,老公只要一見孩子鬧就罵我,我現在是一聽見他說話就煩,不想過
你老公不講理,也不了解孩子。孩子鬧是正常現象,不是你的錯,他應該多包含才對。 跟他好好溝通吧,告訴他孩子吵鬧是正常的,作為大人要耐心、理解、包容。不一定要馬上阻止孩子吵鬧,更不要打罵孩子,只要陪伴在他身邊。但要確認他沒什麼不舒服、沒什麼危險。吵鬧這也是一種情緒的宣洩,發泄掉後自然好了。
③ 小孩子鬧人,如何辦啊
你對孩子可能是太寵了,真的,沒有誰不心痛自己的孩子,可是這樣你反而會害了,現在他找你要可以得到,但長大後得不到又該怎麼辦了?從現在開始真的要管教了,還來得及!但你千萬不要用打他,這樣會對他的心裡產生陰影的,慢慢來,首先你得學會冷靜和忍耐。下面有二篇文章是我從《媽咪寶貝》書上摘下來的,或許對你有作用。... 教養問題大探討 (一) 來源:聰明寶寶 關鍵字:教養 管教 文/俞嵐 爸媽的任務就是幫助寶寶成長,比起運用懲罰的手段,讓寶寶學會自我約束的最好方法就是通過爸媽的「循循善誘」,讓寶寶自覺自願地去做爸媽認為的適當的事。 注意語氣口吻 寶寶不是天生就會知道怎麼守規矩的,爸媽要慢慢教,用平等、尊重的口吻和寶寶對話。不要用類似譴責或者指控的居高臨下的語氣,因為這不利於寶寶建立積極的自我形象,自我形象差的寶寶常常會覺得自己不令人滿意,比較自卑、膽怯,怕做錯事。 方法篇:管教原則ABC 寶寶分辨對錯的能力還比較薄弱,自控能力也比較差,經常會去做一些「不對」的事情。這個時候,爸媽該怎麼去教寶寶呢? 建立溝通基礎 首先要讓寶寶了解爸媽是知道他想要做什麼的。比如,碰到寶寶一定要粘著媽媽,寶寶要搶別的寶寶手裡的玩具玩等情況。爸媽首先可以這樣說:「寶寶,我知道你想要媽媽陪著你……」、「你想玩小汽車……」 WHY 讓寶寶知道爸媽是明白他們的意圖和想法的。這是能夠進行接下來協商的基礎。如果讓寶寶覺得爸媽連自己想做什麼都不知道就簡單地要求不許他做這些事,會讓他很困惑,無法接受。不過,如寶寶正在做非常危險的事情,當然要立即制止再講道理。 Smart point 把「不」「不許」「不可以」留到最重要、最緊急的時候對寶寶說。盡可能地告訴寶寶「能做什麼」,而不是「不能做什麼」。這個不行、那個不可以,說多了只會讓寶寶反感,把這些當作耳旁風,到了關鍵時刻反倒起不了什麼作用。 NO GOOD 「不許喝果汁。」 「不許這么關抽屜。」 GOOD 「寶寶吃完飯,再喝果汁。」 「寶寶,要輕輕關抽屜。」 說清原因 接下來要告訴寶寶不能這么做的原因。爸媽可以這樣說:「寶寶,你想媽媽陪著你,但媽媽要去做飯」、「寶寶,你想玩小汽車但是其他小朋友正在玩。」 WHY 教寶寶能夠換位思考,讓寶寶體會他人的心情,適當控制自己的慾望。這樣說也能夠體現爸媽的公正性,讓寶寶擁有安全感,知道爸媽同樣也不會要求自己去做不合理的事情。 教養問題大探討 (二) 來源: 關鍵字:溝通 管教 教養 文/俞嵐 爸媽的任務就是幫助寶寶成長,比起運用懲罰的手段,讓寶寶學會自我約束的最好方法就是通過爸媽的「循循善誘」,讓寶寶自覺自願地去做爸媽認為的適當的事。 提供一個解決方法 大寶寶可以讓他自己想想辦法,既然不能做這些,那能做些什麼呢;小寶寶則要建議他,可以做些什麼,或者提兩個方案讓寶寶選一選,這樣做也能培養寶寶的獨立性。 Smart point 對愛說「不」的寶寶,說話的技巧也是很重要的。比如,爸媽希望寶寶去收拾自己的積木,如果問「寶寶你去收拾積木好嗎?」就很容易遭到寶寶的拒絕,這樣對話就很難進行下去了。面對愛說「不」時期的寶寶,爸媽可以直接對寶寶說「該收拾積木了」或者「收拾積木的時間到了」。 鼓勵 說一些鼓勵寶寶的話,讓寶寶感覺到來自爸媽的信心,讓寶寶知道爸媽是相信他以後能夠做到或者做得更好。多多鼓勵寶寶哪怕只取得微小的進步,當然鼓勵要實事求是不要過分誇張。 WHY 不恰當、不合適的批評只會產生強化的作用,讓寶寶在心中建立起一個負面形象,認為自己就是這么差勁,什麼都不好。 示範 有必要時,爸媽還要親自示範該怎麼做。比如寶寶亂扔積木,爸媽可以說:「積木不是用來扔的,我們一起來把它們收拾好。」然後幫助寶寶一起整理。 WHY 做規矩就是限制寶寶的一些行為,限制會讓寶寶覺得爸媽是自己的敵人,所以要寶寶去做的事,爸媽可以參與其中和寶寶一起做,親自示範並提供一定的幫助,讓寶寶覺得爸媽和自己是一個團隊的。 smart tips ? 寶寶在三歲左右就有能力明白基本的因果關系,什麼行為會導致什麼樣的結果。能進行這樣的思考,是寶寶進行自我約束的基礎,所以爸媽平時一定要耐心告訴寶寶不能做某件事的原因,慢慢培養寶寶的思考邏輯。 smart tips ? 對年齡越小的寶寶,爸媽說的話越要簡單清楚、簡潔明了,劈頭蓋腦說一大堆,寶寶只會覺得很困惑,根本不會按照爸媽的意思去做; ? 除說明原因外,還要幫寶寶想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可以通過讓寶寶自己選擇來解決。如,「不吃棒冰,寶寶可以吃蘋果或者蛋糕呀,你想吃哪個呢」; ? 寶寶語言表達能力還不夠的時候,爸媽一定要幫助寶寶說出他的感覺,認可寶寶的感情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寶寶很生氣吧,因為我不讓你吃棒冰」,讓寶寶學會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情緒,而不是去用過激的行為來宣洩。 Q寶寶為什麼變得不聽話了? A 寶寶長大了,能做的事情越來越多,他們需要通過堅持自我的主張,通過說不、不去做爸媽要他們做的事,來彰顯自己的個性,確認自己的力量。不用擔心,這是寶寶長成一個有個性的、獨立的人所必經的成長階段。 遇事和寶寶講道理對培養寶寶平和的心態很有好處,以後無論發生事情,他也都會以講道理的方式去處理問題。對寶寶耐心地講道理也能從小就培養寶寶處理問題的能力。 實例篇:讓寶寶自己想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下面就通過一個例子,看看爸媽在面對寶寶不合理的行為時,如何通過講道理,一步步引導寶寶自己想出辦法解決問題的。 Case 3歲的寶寶正在用媽媽的新唇膏往鏡子上亂塗 說出自己的心情和原因 媽媽先要對寶寶說出自己的感受和不能這么做的原因。「寶寶,你用新唇膏往鏡子上亂塗,我覺得很生氣,因為這不僅會弄壞我的唇膏,還會弄臟鏡子。」 讓寶寶明白他的行為會造成什麼樣的結果和其他人的心情。 弄清寶寶的想法 媽媽必須弄清楚寶寶為什麼要這樣做。寶寶會這么做,要不就是想引起媽媽的注意;要不就是想畫畫。媽媽可以問問寶寶,搞清楚寶寶想要做什麼,就能用比較合理的方法幫助寶寶達成願望。 提問引導 弄清楚後,媽媽可以引導寶寶想出比較合理的方法來解決問題。 當知道寶寶是想畫畫時,媽媽接下來就可以引導寶寶分析問題想出問題:「寶寶,我不想你用我的唇膏,也不想你在鏡子上畫畫,你還有其他什麼辦法可以畫出一副紅顏色的畫呢?」 適當提示 寶寶需要一定的時間思考,如果想不出來,媽媽可以適當提示一下寶寶。媽媽可以這樣說:「寶寶,你想想你以前是怎麼畫畫的?除了唇膏,你還能用什麼畫畫?」如果爸媽平時經常操練寶寶自己解決問題,這時寶寶能想出的辦法就越多。 教養問題大探討 (三) 來源:聰明寶寶 關鍵字:教養 教育 管教 文/俞嵐 爸媽的任務就是幫助寶寶成長,比起運用懲罰的手段,讓寶寶學會自我約束的最好方法就是通過爸媽的「循循善誘」,讓寶寶自覺自願地去做爸媽認為的適當的事。 講清後果繼續啟發 如果寶寶想出的解決方法還是不合理的,媽媽可以通過告訴寶寶這樣做會造成的後果,讓寶寶另想辦法。如果寶寶提議用紅色水彩筆在鏡子上畫畫,媽媽可以這樣說:「用紅色水筆是個好辦法,但這樣一畫鏡子會變成什麼樣呢?」如果寶寶明白會弄臟鏡子,自然會再去想其他辦法。如果寶寶不懂,媽媽就要耐心解釋給寶寶聽,鏡子是用來照人的,如果用紅色水筆或者唇膏把鏡子都塗滿了,就不能從鏡子里照出人來了。寶寶明白之後,就繼續啟發寶寶:「那還能在什麼上面畫圖呢?」很有可能,寶寶就會建議畫在紙上或者畫簿上。 強化對後果的認識 接下來媽媽就要讓寶寶為他剛才的
④ 為什麼小孩子容易嚇著白天什麼的都正常,一到晚上就鬧人,還不睡覺只要找行家叫叫就好了,這算迷信嗎
病情分析: 你好,不是的,不要迷信 指導意見: 一般來說,晚上睡不好,還是有原因的,要麼是生病了,要麼是腸胃不舒服的,要麼就是要補鈣了,要麼就是貧血了,所以要找原因才行的
⑤ 四五歲的小孩總是發脾氣,總是喜歡跟大人反著來,該怎麼教育呢
我家大寶現在五歲半了,的確存在和大人反著來的現象,我也苦惱過,不過這也算是一個難得的成長機會,我與寶貝一起成長。
首先,叛逆是孩子的天性,或者說叛逆是每個人的天性,只不過大人會掩飾,而孩子表達的比較直接而已。所以,要以平常心對待這個問題,家長不要焦慮,也不要給孩子亂貼標簽,要知道自己這么大的時候也是如此的。
第三,引導孩子。我很喜歡「言傳身教」這四個字,而且身教比言傳更重要。作為大人,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我們都是平凡的人,這一生影響不了外面的人,但卻可以影響孩子。當我看書的時候,我的孩子也在一旁看書,當我記筆記的時候,我的孩子也在鞋子、畫畫。
第四,溫柔的拒絕。對於孩子的脾氣,要試著分清哪些是無理取鬧的部分,如果是借機要手機玩 游戲 或者是買某個垃圾食品吃,我往往會拒絕,但不是很強硬的拒絕,而是選擇溫柔的拒絕,並轉換話題,自然這個因人而異,但對於原則性的事情還是不要讓步,不然讓了一步下次就會接著再讓一步。
天下無不是的孩子,孩子擁有發脾氣的權利,這是他們成長的必經階段。
這個問題我是這樣做的,因為我家孩子現在就處在這個階段。我感覺這個階段需要給孩子立個規矩,孩子每當這樣時,我會讓她去站著,站著的同時我會與她談心,為什麼會這樣,這樣做對不對,不對的後果等等,如果孩子意識到自己做錯了,她會向我道歉,保證以後不會再這樣,如果意識不到自己做錯了,那就站著,罰站,讓她好好想想!
四五歲的小孩總是發脾氣,總是喜歡跟大人反著來。我想這個肯定是和家庭成員的教養方式是有一定關系的。
孩子容易發脾氣,一般不外乎有兩種可能性,一個是「人來瘋「;另一個是」家裡的成人教養方式有分歧」。
首先我們來分析一下" 人來瘋」的孩子。其實,這一類的孩子是很聰明的一個群體,首先,他懂得察言觀色,知道什麼樣的狀況下,父母會克制自己的激動,滿足他的無理要求的。記得我兒子小時候,就是屬於這一類的孩子,一到春節親朋滿座,他便會提出各種各樣的要求,你叫他朝東他偏要朝西,總是跟你反著來或者對著干。無奈有外人在,說什麼也得剋制自己的憤怒,心想,這個小崽子,等下看我怎麼收拾你。可是,等到飯飽食足後說不定他老早就呼呼大睡了。事情也就不了了之了。一次又一次的小成功,孩子就養成了愛「人來瘋」的壞習慣。
對於這一類的孩子,我後來總結了一下經驗,首先,要幫他分析什麼狀況下他會「人來瘋」,然後,事先跟他約法三章,譬如:出去聚會,先跟他講好哪些事情是不能做的,發脾氣會有那些不好的後果,可能會取消他看動畫片的時間或者會不給他買他喜歡的玩具等等,反之,如果表現好,回家後會有他喜歡的物質獎勵。幾次下來,孩子愛發脾氣跟你反著乾的行為會受到約束,慢慢地孩子就會變得越來越懂事。
另外一個是家庭成員之間的教養方式不同,導致孩子性格不好,常常用亂發脾氣來宣洩情緒。一般來說家裡的老人由於是隔代親,常常會滿足孩子的無理要求。我小孩四五歲的時候,迷上了集水滸傳裡面的小卡片,於是,他爺爺就瞞著我們成箱成箱往家裡搬方便麵。孩子年齡小,吃不了那麼多,於是,爺爺就重新將口封號繼續買。一時間家裡的方便麵推得老高老高。後來,我們發現了這個苗頭。想幫孩子改掉,可是,已經很難了。你批評他時,他跟你對立。躲到爺爺奶奶那邊,不跟我們親。搞得我們很被動。有一次,因為教育孩子,孩子實在太任性了。我公公差點和我動粗。我老公出來教育孩子,公公居然當著孩子的面這么說,「現在你不得了了,想當初你比他還要皮,小孩子不皮還是小孩子嗎?」無語……所以,要養成孩子不亂發脾氣的好習慣,唯有所有的家庭成員目標一致,否則是很難扭轉這一現象的。
我想,你家的孩子不聽話,一定也有以上因素的存在,所以,分析原因,找到源頭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其實3-5歲這個時間段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第一次逆反心理的表現,老牛認為一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會有兩個逆反期,一個是學前,另一個是高中階段。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所幫助,謝謝。
這要從兩方面去看
心理一、是否家長長期溺愛或不顧及小兒情緒所致,小孩是大人的鏡子,很多家長會不在乎小兒的情緒,但小兒一歲以後五藏六府發育完全,情志也是完整的,需要合理的溝通與疏導,否則同樣也會形成情志病,發脾氣只是一種,有些經常被家長驚嚇的小兒,膽子會很小,做事畏首畏尾,影響小兒一生。而往往家長覺得無所謂,這是需要反思的,養育小兒也是家長自我成長的機會。
生理二、如果第一點注意了也調整了,再看第二點~積滯,中醫講身心一體,小兒身體內的積滯不暢必然也必然會影響情志,小兒如果腸道、血液有積滯,這個小兒的情志一定會有問題,比如多動、不聽話、發脾氣、暴力、罵人等等負面情緒,在日常接診中,這樣的小兒非常多見。同樣,長期的情緒不暢也會反過來形成積滯,這是相互的。
如何看小兒是否有積滯,通常是看舌苔,白或黃厚膩,口氣,肚子脹,食慾不佳等等。
還有一種更深的積滯,中醫叫疳積,往往舌苔是正常的,但舌質會偏深,肚子膨大且青筋蔓延,具體可以看我以前發布的文章。
如果積滯已經形成,就必須用中醫調理了,食療、葯療等等,逐漸把小兒體內積滯消化掉。例如常用的山楂 麥芽等等,要根據小兒具體情況去配伍。如果不去調理,日久會影響小兒發育、身高、抵抗力等等,很多調理了2-3月的小兒都明顯的長高,有些做的好的小兒一年長了十公分,家長的欣喜溢於言表。
家長需要把握一個關鍵點,即情緒和身體永遠是一體的,無論自身還是小兒,永遠沒有無緣無故的情緒。
四五歲的小孩總是發脾氣,總是喜歡跟大人反著來,該怎麼教育呢?
其實這個問題首先要了解四五歲兒童的心理發展特徵,然後根據情況來應對。
對於4-5歲兒童來說,已經開始進入叛逆階段,5歲的叛逆,因為它是戀母情結和戀父情結的一個重要時代產生的,如果處理不當,將來親子關系會有成年子女戀母戀父情結。
5歲的孩子最需要的是陪伴 游戲 和成年人,年齡孩子一起 游戲 ,可以緩解叛逆,否則會造成孩子和家長不願意說話,不能專心上課,內向自卑等後果。
這個時期他們已經有自己的思維能力和思維方式,可以自行判斷事物。想要描述一些事物,可以很好的根據它的外部特徵,和特點來表述,對於外在事物有自己的分析能力。在語言方面可以很好的運用詞彙,語言根據自己的心裡變化而表述出來。可以很好的分辨一些詞彙。
這個時期的兒童,比較敏感。趨向大人的思維。所以,有些不適當或是他們不願意聽到的語言要盡量避免在兒童面前說起。家長要抓住孩子的心理特徵,進行正確指導。
現在孩子成長的比較快,不同時期都有著不同的特徵。4-5歲是一個需要重視培養的階段。4-5歲兒童的心理特徵大家一定要掌握。這個時期家長要注意孩子的管教,還要了解孩子的心理,幫助孩子疏導。平時也要讓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飲食習慣,讓孩子快樂的生活。
小孩子發脾氣,要看什麼情況,如果大人做的事情不對,小孩子發泄一下也是可以的。要是亂發脾氣就要想辦法治治他了。
我覺得是,孩子發脾氣的時候最好忽視他就好啦!就當沒看見,該幹嘛幹嘛。千萬不要他一發脾氣幾個人上去哄,有罵的有哄的,到什麼時候都沒用。
也不要覺得孩子那麼小,脾氣那麼大,我要好好治治他,又打又是罵的,大人氣的半死,打的又心疼,不打又怕孩子脾氣不好。他真的是哭鬧發脾氣,就把他關屋裡,屋裡沒有什麼危險,讓他使勁哭,使勁鬧,只到他筋疲力盡,要出來,不哭為止,下次絕不這樣鬧了。
四五歲小孩總是發脾氣,總喜歡跟大人反著來,該怎麼教育呢?
用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角度來看,孩子這個情況的歸因,是典型的奪取權力型。
從心理學上怎麼去理解呢?
孩子為什麼喜歡發脾氣,根據阿德勒個體心理學的描述,人是 社會 人,如果是單獨一個人,是沒有脾氣的,因為發了脾氣,給誰看呢?
⑥ 孩子和父母待在一起的時候,為什麼會無理取鬧
孩子和父母待在一起的時候,為什麼會無理取鬧?很多次,孩子們會用這種不合理的行為來威脅他們的父母來實現他們的目標。如果父母受到兒童痛苦的話,他們就無法忍受淚流滿面的淚水,「投降」對孩子,下一個孩子將使用相同甚至是尖銳的行為來威脅父母。當然,有些父母將在孩子不合理的時候使用韌性,比如玩,認為孩子會停止。然而,這種行為將破壞孩子的安全和信任,這些行為並不有利於健康的親子關系。
母親在卧室里,聽孩子的哭泣,它真的很強調。所以母親打開了門,寶寶沖過來,抱著我哭泣。母親是如此蹲著他,聽著他哭泣。當他不哭時,我會說「看著漫畫只能看著它,你的眼睛會休息,電視也會休息一下。」從那時起,每次他想觀看漫畫,你會問我們:「你能看漫畫嗎?雖然,」說,將延長他可愛的食指。
⑦ 為什麼一向乖巧的孩子最近變得鬧人了呢
首先,我覺得一向乖巧的孩子一般有兩種可能,第一種是因為她是比較懂事的孩子,另一種是因為她還太小了,剛長大。我覺得如果是孩子已經不說小了的話那可能是心理遇到了什麼問題,比如說是不是最近忽略孩子了,孩子受委屈了,所以會比較粘人,或者是想通過自己的鬧騰發泄自己不滿的小情緒或者爭取到家長的注意。如果是這樣的話,要和孩子好好溝通一下,不要用武力去控制孩子,而可以找個時間心平氣和的和孩子談一下,要尊重他們,了解他們的想法,對症下葯。如果是因為孩子以前太小了,最近開始長大了,能和別的小朋友一起玩了,然後變得比較活潑了的話,可以說是比較正常的。因為小孩子總有一段時間會這樣,喜歡一些活動量比較大的活動,比如你追我我追她這樣的,想想你的童年,是不是也經常和別的小夥伴一起瘋,一起嗨吶,孩子再長大一點,能夠進行別的游戲應該就會好一點了。如果你覺得孩子鬧的有些過分了,你可以看看他是跟誰在玩,是不是他的小夥伴太能作了,hhh,可以引導他去和安靜一點的小朋友去玩。另外,要看看孩子是不是在互聯網上看到了很多暴力的動漫或者接觸到了摻雜著很多暴力動作和技能的游戲,不要小看它們,這些東西真的會給孩子帶來不小的影響。現在的小孩一般都喜歡奧特曼、變形金剛什麼的,經常會模仿它們的動作,我爸爸一個朋友的孩子因為喜歡奧特曼去學了散打,所以說要合理控制一下。如果覺得孩子就是莫名其妙地開始亢奮的話,我覺得可以找個醫生看看,因為畢竟是神經發育的時候,也是有一定可能會得多動症的,可以找個醫生給一些專業的指導,畢竟孩子的健康最重要。
⑧ 孩子在人多的時候變成人來瘋,主要是哪些原因造成的
孩子一到人多的地方,就秒變熊孩子。看看拍的照片就知道了,有時,家長拍了不少照片,要麼是虛的要麼是晃的,沒有一張能聚焦的,都是嗨瘋了的狀態。
聽媽媽說,她有一回去張阿姨家做客,剛一進她家門,便被她兒子給一下子抱住了。嚇得媽媽不禁往後一退,男孩笑著對媽媽說:「阿姨,我帶你去看看我蹦床表演。」張阿姨連忙制止,可是孩子卻不肯聽,帶著媽媽就往房間里走。剛進房間,他便跳到了床上,在床上來回蹦,邊蹦還邊說:「我的表演好看不?」這時張阿姨的臉色有些不太好看,她說:「你就不能老實一會兒?媽媽和阿姨還有話要說。」可是男孩卻拉著我的媽媽走,一個勁地說:「我還有好多玩具,咱們一起玩好不?」
那天張阿姨對媽媽說,她兒子就是這樣「人來瘋」,平時家裡沒人的時候還好,只要是一來人,便瘋得讓人受不了。雖然這樣的情形讓人很頭疼,但是張阿姨卻一點辦法都沒有。用她的話說,該說的都和孩子說了,可孩子就是不聽。
只要在一邊及時引導管理,不要讓孩子的行為,影響到別人就好了,因為孩子做出這種行為,父母對他的處理態度也非常重要的,一定要注意保護孩子的情緒。
不管這種心理或者行為有多正常,也是會對別人產生不好的影響,作為孩子的家長,還是要幫助孩子改掉這個不良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