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晚上為什麼會炸雷聲
❶ 炸雷為什麼很響為什麼
炸雷一般都是雷劈大樹時等產生的聲音,因為大樹周圍只有傳播聲波的介質,而沒有吸收雷聲的物體存在。同樣雷在天上時,多數時周圍都有大量的其它雲彩吸收雷聲,但一旦產生雷的雲彩離地面很近,周圍吸收雷聲的雲彩非常少,那麼雷聲就如同雷劈大樹周圍無遮無擋,所以產生非常響的炸雷。
❷ 打雷為什麼會響
打雷會響是由於電穿過空氣的時候會發熱,使空氣迅速地膨脹,從而發出巨大的響聲。
在高空有暖濕空氣猛烈爬升,發生了強烈的對流現象,形成了積雨雲,所以就產生了一面下雪,一面打雷的天氣現象。高空中有好多股氣流在不斷地運動.這些氣流有的向上跑,有的向下跑,方向不同。
速度也不相同,有的快,有的慢.氣流的運動使空氣中的積雲有的向上沖,有的向下降.雲和雲這之間的磨擦使雲帶上不同種的電荷.由於同種電荷相排斥,因此正電荷和負電 荷分別聚集到雲的兩端.空氣流動越快,雲層越厚,帶的電就越多。
打雷的注意事項:
1、在打雷下雨時,嚴禁在山頂或者高丘地帶停留,更要切忌繼續蹬往高處觀賞雨景,不能在大樹下、電線桿附近躲避,也不要行走或站立在空曠的田野里,應盡快躲在低窪處,或盡可能找房屋或乾燥的洞穴躲避。
2、雷雨天氣時,不要用金屬柄雨傘,摘下金屬架眼鏡、手錶、褲帶,若是騎車旅遊要盡快離開自行車,亦應遠離其它金屬制物體,以免產生導電而被雷電擊中。
3、在雷雨天氣,不要去江、河、湖邊游泳、劃船、垂釣等。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打雷
❸ 雷聲是怎麼形成的
在閃電發生後0.1—0.3秒,沖擊波就演變成聲波,這就是我們聽見的雷聲。
伴隨閃電而來的,是隆隆的雷聲。聽起來,雷聲可以分為多種。像爆炸一樣迅猛有力的雷聲,叫做「炸雷」;還有一種持續時間較長的雷,有點兒象推磨時發出的聲響,叫「拉磨雷」。
所謂的炸雷,一般是雲層對地電離瞬間所發出的聲音。在這種情況下,觀測者在見到閃電之後,幾乎馬上就聽到雷聲;有時甚至在閃電同時即聽見雷聲。因為其能量很大,它所產生的爆炸波速度很快,所以聽起來猶如爆炸一般。
❹ 為什麼打雷多數在晚上
因為白天人類活動導致氣流上升,在空中的雲層中電離子無法集聚,到傍晚後,氣溫下降,電離子集聚,雲層碰撞發生雷電,所以就會通常覺得晚上雷電多而白天少。
這是在晚上容易看得見的緣故。實際上並不存在打雷閃電幾乎都在晚上的現象,如果是強對流的雷雨天氣基本都是發生在白天,在晚上幾乎沒有。
據報道,1970年初春的某天晚上
我國長江中下游地區朔風怒吼,下著少見的鵝毛大雪。突然間,天空中電光閃閃,雷聲隆隆,這一罕見的天氣現象令人感到奇怪。魯西地區元宵節當天也有大雪伴打雷的現象。那麼,為什麼下雪天還會打雷呢?
電閃雷鳴,是夏天常見的天氣現象,而下雪一般都在冬天,這是兩種絕然不同的天氣現象。但是,只要某時某地的天氣具備了既能下雪又能打雷的條件時,這兩種絕然不同的天氣現象就能同時出現。
在冬天,當天空陰雲密布,高空雲層中的氣溫在零度以下時,雲中的水汽就凝結成雪。雪花從雲中落下來時,如果近地面層的空氣溫度較高,雪花就會融化成為雨滴。相反,如果近地面層的氣溫較低、雪花不能融化,這時就下雪了。
雷雨是由於暖濕空氣在局部地方出現強烈對流,暖空氣急劇上升產生了積雨雲的劇烈振動,就會積累了大量的電荷,而產生閃電現象。
❺ 為什麼下雨會打炸雷呢有人說是打妖怪什麼滴這世上真有這個嗎
簡單的說雷就是天空中帶正負電荷的雲
相互接近時
產生的一種大規模的放電現象
在放電時會發生火花
火花就是閃電
閃電的形式有雲天/雲間/雲地閃電
雲間閃電時雲間的摩擦就形成了雷聲
還有當帶電的積雲帶的電達到一定程度時,積雲就會向地面放電
這就是所謂的落地雷
容易形成災害的
一般來說
地面哪裡有突出的東西就容易從哪裡放電
所以呢我們不能到高樹下避雨
❻ 為什麼打雷的聲音這么大這種聲音是如何形成的呢
是因為空氣形成震盪波。
打雷是大氣中的一種放電現象,在積雨雲里,那些數不清的小水滴和小冰粒,隨著快速運動的氣流,不停地飛來飛去。每個小顆粒都會帶有一個電荷——不是一個正電荷,就是一個負電荷。
帶有正電荷的水滴更喜歡雲的上層,而帶有負電荷的則喜歡雲的下層。積雨雲每分每秒都在不斷的擴大,小水滴也會以極快的速度增多。這時候,積雨雲里的電壓也就越升越高。到了一定時候,它們就必須向外釋放,也就是放電,閃電就這樣產生了。
大氣層的放電過程,也就是閃電,是會產生光和熱量的。由於光以及熱的作用,會使周圍空氣的溫度急劇增加,從而產生熱膨脹,因此推動空氣,形成震盪波,聽到的雷暴聲,就是打雷!
閃電打雷的注意事項:
1、不要將手伸出窗外 無論是乘車還是在家裡,都不要輕易將自己的手臂伸出窗外,因為手臂可以導電又是比較細的載體,容易觸電。
2、不要靠近細而長的物體 細而長的物體是非常容易接觸雷電的,所以打雷閃電時不要靠近這樣的物體,以免觸電危險。
3、家裡的電視電腦最好不要用 通常情況下,電視線或者網線都有接收器,而接收器的形狀容易引來雷電襲擊,因此這種極端天氣下最好不要看電視或上網。
4、盡量不打電話 打電話是通過電波進行傳導的,打雷閃電的時候打電話很容易將雷電引向自己,發生危險。
❼ 為什麼打雷出現轟隆隆的聲音
是因為天空中帶有正負電荷的雲層相遇碰撞放電而發出的聲音,面積很大,所以不是轟一下,而是很多下,就出現了轟隆隆的聲音。
下雨時,天上的雲有的帶陽電,有的帶陰電,兩種雲碰到一起時,就會放電,發出很亮很亮的閃電,同時又放出很大的熱量,使周圍的空氣很快受熱,膨脹,並且發出很大的聲音,這就是雷聲。
形成雷雨雲條件
一般要具有兩個條件,充足的水汽和劇烈的對流運動。冬天,由於空氣寒冷乾燥,加之太陽輻射較弱,空氣中不易形成對流,因而很少有雷電。但有時冬季氣溫偏高就形成了雷雨雲,產生了雷電,並出現雨雪天氣。對流特別強盛,還可形成冰雹,這就會產生所謂「冬打雷」天氣現象。
進入1月中旬以來,暖濕氣流異常強盛,氣溫明顯偏高,14日的最高氣溫達22.1℃,創歷史同期最高。而17日北方較強冷空氣南下,兩者交匯,天空中不但下起了雪,而且還響起了驚雷。了解了這些原因,「冬打雷」就不奇怪了。
❽ 雷聲總是響很長時間的原因
伴隨閃電而來的,是隆隆的雷聲。聽起來,雷聲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清脆響亮,象爆炸聲一樣的雷聲,一般叫做“炸雷”;另一種是沉悶的轟隆聲,有人叫它做“悶雷”。還有一種低沉而經久不歇的隆隆聲,有點兒象推磨時發出的聲響。人們常把它叫做“拉磨雷”,實際上是悶雷的一種形式。人們常說的炸雷,一般是距觀測者很近的雲對地閃電所發出的聲音。在這種情況下,觀測者在見到閃電之後,幾乎立即就聽到雷聲;有時甚至在閃電同時即聽見雷聲。因為閃電就在觀測者附近,它所產生的爆炸波還來不及演變成普通聲波,所以聽起來猶如爆炸聲一般。
雷聲
雷聲總是響很長時間的原因
大家都知道閃電是怎麼回事。它是高空運動雲互相摩擦時產生的靜電,當靜電積累到很多時就會放電,從而形成了我們看到的劃破長空的閃電。
雷聲實際上就是閃電擊穿空氣時產生的。
一道閃電通常有幾百米到幾千米,那麼這道閃電擊穿空氣時發出的聲響傳到我們耳中所需的時間就會差幾秒、十幾秒(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是340m/s)。況且,雷聲在雲和雲之間還會來回反射,所以當一道閃電過後,我們才會聽到雷聲,而且雷聲“隆隆”作響持續很長時間。
❾ 打雷時為什麼會發出"轟隆隆"的聲音
雷聲隆隆--雷鳴的產生過程 伴隨閃電而來的,是隆隆的雷聲。聽起來,雷聲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清脆響亮,象爆炸聲一樣的雷聲,一般叫做「炸雷」;另一種是沉悶的轟隆聲,有人叫它做「悶雷」。還有一種低沉而經久不歇的隆隆聲,有點兒象推磨時發出的聲響。人們常把它叫做「拉磨雷」,實際上是悶雷的一種形式。 閃電通路中的空氣突然劇烈增熱,使它的溫度高達15000—20000℃,因而造成空氣急劇膨脹,通道附近的氣壓可增至一百個大氣壓以上。緊接著,又發生迅速冷卻,空氣很快收縮,壓力減低。這一驟脹驟縮都發生在千分之幾秒的短暫時間內,所以在閃電爆發的一剎那間,會產生沖擊波。沖擊波以5000米/秒的速度向四面八方傳播,在傳播過程中,它的能量很快衰減,而波長則逐漸增長。在閃電發生後0.1—0.3秒,沖擊波就演變成聲波,這就是我們聽見的雷聲。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雷鳴是在高壓電火花的作用下,由於空氣和水汽分子分解而形成的爆炸瓦斯發生爆炸時所產生的聲音。雷鳴的聲音在最初的十分之幾秒時間內,跟爆炸聲波相同。這種爆炸波擴散的速度約為5000米/秒,在之後0.1—0.3秒鍾,它就演變為普通聲波。 人們常說的炸雷,一般是距觀測者很近的雲對地閃電所發出的聲音。在這種情況下,觀測者在見到閃電之後,幾乎立即就聽到雷聲;有時甚至在閃電同時即聽見雷聲。因為閃電就在觀測者附近,它所產生的爆炸波還來不及演變成普通聲波,所以聽起來猶如爆炸聲一般。 如果雲中閃電時,雷聲在雲裡面多次反射,在爆炸波分解時,又產生許多頻率不同的聲波,它們互相干擾,使人們聽起來感到聲音沉悶,這就是我們聽到的悶雷。一般說來,悶雷的響度比炸雷來得小,也沒有炸雷那麼嚇人。 拉磨雷是長時間的悶雷。雷聲拖長的原因主要是聲波在雲內的多次反射以及遠近高低不同的多次閃電所產生的效果。此外聲波遇到山峰、建築物或地面時,也產生反射。有的聲波要經過多次反射。這多次反射有可能在很短的時間間隔內先後傳入我們的耳朵。這時,我們聽起來,就覺得雷聲沉悶而悠長,有如拉磨之感。 參考資料:http://..com/question/105658572.html
❿ 為什麼打雷的聲音這么大這種聲音是如何形成的呢
雷定義為伴隨閃電而產生的聲輻射。廣義而言,雷與雷暴周圍大氣的所有流體動力學性質有關。雷可分為兩部分。一是人耳可以聽到的聲能量,稱為雷聲,二是次聲,頻率低於人耳能夠聽到的雷聲,通常在幾十赫茲以下。一般認為這兩種雷所對應的物理機制不同。可以聽到的雷聲被認為是加熱的閃電通道的迅速擴張而引起的,而次聲則被認為是當閃電使雲中的電場迅速減少時儲存在雷暴雲靜電場中的能量轉換而產生的。
雷聲及其產生機制
對於雷的描述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但是直到1963年Malan(1963)才第一次使用現代術語描述了近處雷電發出的聲音。之後Latham(1964), Nakano and Takeuti(1970)以及Uman and Evans(1977)都對雷聲進行了實際測量。對雷聲的普遍描述是:當閃電打在距觀測者100m以內時,出現的聲音首先為「咔」聲,然後象抽鞭子般的噼啪聲,最後變成雷特有的持續隆隆聲。Malan(1963)認為「咔」聲是由地面向上的主連接先導放電造成的。噼啪聲由離觀測者最近的回擊通道部分產生的沖擊波所引起。隆隆聲則來自於彎曲放電通道的較高部位。而當閃擊點離觀測者數百米遠時,在第一聲炸雷(clap)發生之前,人耳聽到的第一聲類似於撕布的聲音,這種聲音持續近一秒鍾,接著出現響亮的炸雷。這種撕布的聲音起源於(1)垂直的放電通道,其長度與距觀測者距離相仿。(2)由地面向上的多個連接先導過程。Hill(1977)曾經從Remillard( 1960)總結出的有關雷的十二條事實中選擇了其中 最主要的七個:
(1) 雲地閃電通常產生最響的雷。
(2) 在超過十英里左右的距離外偶爾才能聞雷。
(3) 用看到閃電與聽到第一次雷聲之間的時間間隔可以估計閃擊距離。
(4) 大氣湍流能減小雷的可聞度。
(5) 緊接強烈雷鳴之後,常有傾盆大雨。
(6) 雷聲的強度似乎一地不同於另一地。
(7) 當隆隆聲持續時,雷的音調變深沉。
眾所周知,由於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約為330m/s,而光的傳播速度為3×108m/s,通道發展速度在105m/s以上。因此,利用聲音與光到達觀測者的時間差可以大致估算距觀測者最近的閃電通道離開觀測者的距離。例如,如果到達觀測者的聲光差為10s,則距觀測者最近的閃電通道離開觀測者的距離為330m/s×10s=3.3km。這種方法在野外觀測中是經常使用的。
那麼,雷是如何形成的呢:普遍接受的雷聲成因理論認為,人耳可以聽到的雷聲起源於閃電通道的初始迅速膨脹引發的高壓沖擊波,它在遠距離上退化成為聲波。對回擊通道的光譜分析認為,在不到10μs的時間內回擊通道溫度將達到30000K。由於沒有足夠的時間使得通道的粒子濃度發生顯著改變,因此通道的壓力將由於溫度的升高而迅速增加。在前5μs內平均的通道壓力可以達到10個巴。這樣一個通道過壓將會導致強烈的沖擊波使得通道迅速膨脹。
Abramson等(1947)最先從理論上指出,當氣體中發生火花擊穿和增溫時,則會出現等離子體的突然膨脹,並伴有沖擊波。在此基礎上,發展了一種解析方法來解這種沿無限窄的線源、瞬時釋放能量的理想情況下的流體動力學問題。這種解析方法隨後又被Drabkina(1951)推廣到在擊穿通道中逐漸聚集能量的情況。以後這一理論又被Braginskii( 1958)進一步推廣並應用到閃電的情況。Sakurai(1953)和Lin( 1954)給出了沿無限窄線源瞬時釋放能量的類似的解析解。
完善描述閃電通道的增長要涉及許多因素,例如輻射傳輸、主回擊電流前通道中的初始條件、輸人電流的時間分布、通道等離子體中電能向熱能的轉換、通道的耗損等物理特性以及通道的長度和彎曲情況等幾何特性。雖然Troutman(1969),Colgate 和McKee(1969),Hill(1971),Plooster(1971a)以及Few(1969,1981)都曾嘗試著論述了更接近閃電通道情況的通道增長問題,但是至今所有的處理方法都只考慮初始能量在圓柱體中對稱分布的情況,還沒有模擬真實的彎曲閃電通道的嘗試。不過,對有限大小的線源,所有的結果都證實了當閃電通道每單位長度中聚集極高的能量時,要產生過壓強沖擊波。
Few(1969,1981)提出,雷的功率譜具有球對稱的膨脹沖擊波特徵。假定行為如同「點源」的一小段通道的平均長度等於3/4倍通道的特徵半徑R0,則R0=(En/πP0)1/2,這里En是每單位長度通道中的能量耗散,P0是環境壓力。功率譜極大值的頻率fm=0.63C0(P0/E),這里C0是聲速。
雖然對閃電產生的沖擊波的傳播尚未進行足夠的實驗,但Holmes et al.(1971a), Dawson et al.(1968)以及Uman et al.(1970)對實驗室長火花放電產生的沖擊波衰減進行了測量,實驗基本上證實了上述Few的沖擊波理論。
與產生上述可聽見雷聲的熱通道機制不同,次聲可能與閃電使雲電荷的分布改變後引起的雲內靜電場的張弛有關(Few, 1985)。實際上到目前為止,盡管對這兩種過程的產生機理有物理模式進行描述,但是這兩類機制的直接證據是什麼,這兩類機制對觀測到的雷的壓力變化的貢獻如何等等,仍然沒有解決。
利用雷聲對閃電通道的重構
如果不在一條直線上的三個或三個以上的話筒同時記錄到了一次雷聲的主要特徵,則可以利用到達每一個話筒的聲光差來確定聲源的位置。通常有兩種不同的方法。比較准確的方法是線狀跟蹤法(ray tracing),它可以給出一次雷聲事件中的多個聲源點,從而可對閃電的放電通道進行重構。這種方法中,話筒之間距離相對較近,一般為幾十米。利用聲波的主要特徵到達每一個話筒的時間差可以確定入射聲波的方向,再利用閃電到達話筒陣的聲光差對方向射線進行數學回歸則可以確定放電源的位置。使用這一方法對閃電放電通道的重構技術可以參看Few and Teer(1974), Nakano(1976)和MacGoman et al.(1981)的文章。
聲定位的另一種方法被稱為雷測距(thunder ranging),這種方法中三個話筒相距較遠,一般在公里量級,測得的位置一般誤差較大。按照Few(1981)的理論,聲信號到達相距100m以上距離的兩個話筒時由於傳播路徑的不同將變為不相關的,但是一些粗略的特徵在相距公里量級的兩個話筒上仍然具有相關性。對於炸雷而言,到達一個測站的聲光差可以用來確定一個可能源位置的球面。三個話筒得到的三個球面相交的點則是炸雷發生位置。利用這種方法對閃電通道的重構可以參看Uman et al.(1978)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