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半夜時分 » 古代的時間都稱為什麼

古代的時間都稱為什麼

發布時間: 2023-01-04 09:33:43

⑴ 古時時間的稱呼是什麼比如午時12點等等。

具體稱呼如下:

子時:23時至01時

丑時:01時至03時

寅時:03時至05時

卯時:05時至07時

辰時:07時至09時

巳時:09 時至11時

午時:11時至13時

未時:13時至15時

申時:15時至17時

酉時:17是至19時

戌時:19時至21時

亥時:21時至23時

一小時是半個時辰,一刻為十五分鍾。


(1)古代的時間都稱為什麼擴展閱讀

時辰由來

觀天象的最佳時機應是夜深人靜、繁星滿天的時候。子夜時分(二十三點至一點),古代中國人民(天文學家或道家)仰望天空良久,忽然聽得周圍有細碎的聲音,低頭一看,原來是老鼠在活動。天長日久,古代中國人民發現鼠類出沒頻繁的時刻是子時。

於是,子時便與鼠聯系在一起,成了「子鼠」,並按一天的起始,排在屬相的第一位。

「馬無夜草不肥」,牛當然也是如此。農家以牛耕田,喂好牛是農家的大事。丑時(一點至三點),農家自會起身喂牛。牛與丑時聯系在一起,便成了「丑牛」。

凌晨三點至五點,晝伏夜行的虎最兇猛,農家常常會在此時聽到不遠處傳來虎嘯聲。於是,虎與寅時相聯系,有了「寅虎」。

五點至七點,天亮了,兔子跑出窩,去吃帶著露水的青草。於是,兔子與卯時相聯系,便有了「卯兔」。

七點至九點,是容易起霧的時刻。據說龍能騰雲駕霧,大霧之中才會「神龍見首不見尾」。不過龍是傳說中的動物,或者說是人用幾種動物的「零件」拼湊起來的「人造動物」,在現實中看不到,只有大霧蒙蒙之中,人們才會產生龍的幻象。如此,龍才會在辰時的霧中「出現」。

龍和辰時相聯系,便有了「辰龍」。

九點至十一點,大霧散去,艷陽當空。體溫不恆定的蛇從洞穴中爬出來曬太陽。無論有毒還是沒有毒的蛇,都是可怕的,蛇最活躍的時刻,便是「巳時」。在造字時,「巳」被畫成了一條蛇的象形。「巳蛇」,是天然地聯系在一起的。

⑵ 古代時間的名稱

1、十二時辰制。西周時就已使用。漢代命名為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來表示,以夜半二十三點至一點為子時,一至三點為丑時,三至五點為寅時,依次遞推。【子時】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時辰的第一個時辰。(23時至01時)。
【丑時】雞鳴,又名荒雞:十二時辰的第二個時辰。(01時至03時)。
【寅時】平旦,又稱黎明、早晨、日旦等:時是夜與日的交替之際。(03時至05時)。
【卯時】日出,又名日始、破曉、旭日等:指太陽剛剛露臉,冉冉初升的那段時間。(05時至07時)。
【辰時】食時,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時也就是吃早飯時間,(07時至09時)。
【巳時】隅中,又名日禺等:臨近中午的時候稱為隅中。(09 時至11時)。
【午時】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11時至13時)。
【未時】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陽偏西為日跌。(13時至15時)。
【申時】哺時,又名日鋪、夕食等:(15時至17時)。
【酉時】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為太陽落山的時候。(17時至19時)。
【戌時】黃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時太陽已經落山,天將黑未黑。天地昏黃,萬物朦朧,故稱黃昏。(19時至21時)。
【亥時】人定,又名定昏等定,又名定昏等:此時夜色已深,人們也已經停止活動,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靜。(21時至23時)。
2、二十四時辰制。宋以後把二十時辰中每個時辰平分為初、正兩部分,這樣,子初、子正、丑初、丑正......依次下去,恰為二十四時辰,同現在一天二十四小時時間一致。
3、十時辰制。出現於先秦。晝夜各五分。據《隋書.天文志》,晝為朝、禺、中、晡、夕,夜為甲、乙、丙、丁、戊(後用五更來表示)。即更點———古代把晚上戌時作為一更,亥時作為二更,子時作為三,丑時為四,寅時為五更。把一夜分為五更,按更擊鼓報時,又把每更分為五點。每更就是一個時辰,相當於現在的兩個小時,即120分鍾,所以每更里的每點只佔24分鍾。由此可見「四更造飯,五更開船」相當於現在的「後半夜1時至3時做飯,3時至5時開船」。「五更三點」相當於現在的早晨5時又72分鍾,即6時12分,「三更四點」相當於現在的午夜1時又96分鍾,即2時36分。
4、五時辰制。其名稱為晨明、朏明、旦明、蚤(早)食、宴(晚)食、隅中、正中、少還、鋪時、大還、高舂、下舂、縣(懸)東、黃昏、定昏。參閱《淮南子.天文訓》。
5、百刻制。即把晝夜分成均衡的一百刻。其產生與漏刻的使用有關。可能起源於商代。漢時曾把它改造為百二十刻,南朝梁改為九十六刻、一百零八刻,幾經反復,直至明末歐洲天文學知識傳入才又提出九十六刻制的改革,清初定為正式的制度。
6、古代不一定具備嚴格的時間意義,而又常見常用的有關名稱亦頗不少。一般地說,日出時可稱旦、早、朝、晨,日入時稱夕、暮、晚。太陽正中時叫日中、正午、亭午,將近日中時叫隅中,偏西時叫昃、日昳。日入後是黃昏,黃昏後是人定,人定後是夜半(或叫夜分),夜半後是雞鳴,雞鳴後是昧旦、平明——這是天已亮的時間。古人一天兩餐,上餐在日出後隅中前,這段時間就叫食時或早食;晚餐在日昃後日入前,這段時間叫晡時。

⑶ 古代對時間的美稱是什麼

時光、時期、歲月、韶華、光陰、時刻等。

舉例詳解:

光陰,漢語詞彙。拼音:guāng yīn 釋義:明亮與陰暗,白晝與黑夜。指日月(時間)的推移。

歲月,通常用來指時間,尤其是過去的日子。常用來形容一段歷史時期,也用來形容一段生活經歷,還經常用來承載人們的感情。它是世間萬象的載體,可以容納世間一切酸甜苦辣。

古代中國人的時間觀相關:

在古代,光陰表示時間。時間是人根據物質運動來劃分的,不是本來就有的,宇宙中的「時」本來是沒有間的。

物質運動需要耗費「時」,但是如果不把「時」分割成間,我們的思維就無法識別「時」,我們之所以能思考,是因為思維能對物質世界命名,物為實,思為虛,思命物以虛名,為思所用。沒有進行分割過的「時」,無法被命名,無法進行區分,只有分割成「時間」後,才能被思維所用,因為分割後可以命名了。

比如我們把地球繞太陽一周的運動過程劃分為一年,地球自轉一圈的運動過程劃分為一日,這樣的劃分便於思維使用數字元號來計算。如果你不是生活在地球上,絕對不會以地球的運動過程來分割時。

所以,時間不過是人為了便於思維思考這個宇宙,而對物質運動進行的一種劃分,是人定的規則,而並非什麼自然規則。間是人為的劃分,怎麼分都可以。

時間是一種客觀存在。時間的概念是人類認識、歸納、描述自然的結果。在古中國,其本意原指四季更替或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輪回,《說文解字》曰:時,四時也;《管子·山權數》說:時者,所以記歲也。

隨著認識的不斷深入,時間的概念涵蓋了一切有形與無形的運動,《孟子·篇敘》註:「謂時曰支幹五行相孤虛之屬也。」可見時是用來描述一切運動過程的統一屬性的,這就是時的內涵。由於古代人們研究的問題基本都是宏觀的、粗獷的、慢節奏的,所以只重視了「時」的問題。

後來因為研究快速的、瞬時性的對象需要,補充進了「間」的概念。於是,時間便涵蓋了運動過程的連續狀態和瞬時狀態,其內涵得到了最後的豐富和完善,「時間」一詞也就最後定型了。

⑷ 時間古代的叫法是什麼

時間是物質的永恆運動、變化的持續性、順序性的表現,包含時刻和時段兩個概念。時間是人類用以描述物質運動過程或事件發生過程的一個參數,確定時間,是靠不受外界影響的物質周期變化的規律。那麼時間古代的叫法是什麼。

時間古代的叫法是什麼

1、白天與夜晚:白天說成「鍾」,黑夜說成「更」或「鼓」。這一點,我們從現在古人留下的鍾樓鼓樓上也能看得出來。在古代,城鎮都設有鍾樓鼓樓,晨起要撞鍾報時,所以白天都稱為「幾點鍾」。

2、夜晚巡夜人員打擊梆子,以點數報時,所以夜晚時間就稱為「更」;有的地方是用擊鼓方式報時,所以夜晚的時間還稱為「鼓」,所謂的「幾更天」或者「幾鼓天」都是這個意思。我們常說的「晨鍾暮鼓」也是源自這里。

3、時間:現在我們一個晝夜是24小時,但在古代,一晝夜是12個時辰。12個時辰也不是用一二三四來計算,而是用「子丑寅卯……」來表示,這叫干支紀日法。如,1點至3點在古時稱為:丑時,3點至5點稱為寅時。

4、年月日:某年某月某日是現今世界陽歷的通用叫法,不過在古時,也是按干支來區別歲月的,如戊戌年,丙申年。日期後面不跟「日」字,如陰歷一月二日叫做「正月初二」。

以上的就是關於時間古代的叫法是什麼的內容介紹了。

⑸ 中國古代時間叫法

在中國古代,人們用「銅壺滴漏」的方法計時,把一晝夜分為十二時辰,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對應於今天的二十四小時。半夜十一點到一點的時間為子時,一點到三點為丑時,三點到五點為寅時,其餘的以此類推。

古代的一個時辰相當於今天的兩個小時,所以,當鍾表剛剛傳入中國時,就有人把一個時辰叫做「大時」,新時間的一個鍾點叫做「小時」。以後,隨著鍾表的普及,「大時」一詞也就消失了,而「小時」卻沿用至今。

古代的更是按時間算的。19:00-21:00為一更,21:00-23:00為二更,23:00-01:00為三更,01:00-03:00為四更,03:00-05:00為五更。

(5)古代的時間都稱為什麼擴展閱讀

人類最早使用的計時儀器是利用太陽的射影長短和方向來判斷時間的。前者稱為圭表,用來測量日中時間、定四季和辨方位;後者稱為日晷,用來測量時間。二者統稱為太陽鍾。

公元前1300~前1027年,中國殷商時期的甲骨文,已有使用圭表的記載。《詩經·國風·定之方中》篇有,「定之方中,作於楚宮。揆之以日,作於楚室……」。確切記載使用圭表的時間為公元前659年。

圭表等太陽鍾在陰天或夜間就失去效用。為此人們又發明了漏壺和沙漏、油燈鍾和蠟燭鍾等計時儀器。

⑹ 古代人對時間的稱呼是什麼

古代十二時辰
【子時】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時辰的第一個時辰.(北京時間23時至01時).
【丑時】雞鳴,又名荒雞:十二時辰的第二個時辰.(北京時間01時至03時).
【寅時】平旦,又稱黎明、早晨、日旦等:時是夜與日的交替之際.(北京時間03時至05時).
【卯時】日出,又名日始、破曉、旭日等:指太陽剛剛露臉,冉冉初升的那段時間.(北京時間05時至07時).
【辰時】食時,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時也就是吃早飯時間,(北京時間07時至09時).
【巳時】隅中,又名日禺等:臨近中午的時候稱為隅中.(北京時間09 時至11時).
【午時】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時間11時至13時).
【未時】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陽偏西為日跌.(北京時間13時至15時).
【申時】哺時,又名日鋪、夕食等:(北京時間15食至17時).
【酉時】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為太陽落山的時候.(北京時間17是至19時).
【戌時】黃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時太陽已經落山,天將黑未黑.天地昏黃,萬物朦朧,故稱黃昏.(北京時間19時至21時).
【亥時】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時夜色已深,人們也已經停止活動,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靜.(北京時間21時至23時).

⑺ 古代時間的叫法是什麼

白天與夜晚:白天說成「鍾」,黑夜說成「更」或「鼓」。這一點,我們從現在古人留下的鍾樓鼓樓上也能看得出來。在古代,城鎮都設有鍾樓鼓樓,晨起要撞鍾報時,所以白天都稱為「幾點鍾」。

夜晚巡夜人員打擊梆子,以點數報時,所以夜晚時間就稱為「更」;有的地方是用擊鼓方式報時,所以夜晚的時間還稱為「鼓」,所謂的「幾更天」或者「幾鼓天」都是這個意思。我們常說的「晨鍾暮鼓」也是源自這里。

時間:現在我們一個晝夜是24小時,但在古代,一晝夜是12個時辰。12個時辰也不是用一二三四來計算,而是用「子丑寅卯……」來表示,這叫干支紀日法。如,1點至3點在古時稱為:丑時,3點至5點稱為寅時。

年月日:某年某月某日是現今世界陽歷的通用叫法,不過在古時,也是按干支來區別歲月的,如戊戌年,丙申年。日期後面不跟「日」字,如陰歷一月二日叫作「正月初二」。

⑻ 時間在古代又稱為什麼

古代人對時間的稱呼是:時辰。

古代一天分為12個時辰,以地支紀位:即十二生肖中的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一個時辰是現在的兩小時.

子時23~1點,丑時1~3點,寅時3~5點,卯時5~7點,辰時7~9點,巳時9~11點,午時11~13點,未時13~15點,申時15~17點,酉時17~19點,戌時19~21點,亥時21~23點。

熱點內容
為什麼女生找男生吃飯頻繁 發布:2025-01-19 19:25:28 瀏覽:541
外國版蘋果手機為什麼便宜 發布:2025-01-19 19:16:06 瀏覽:582
安卓手機為什麼不能連接蘋果耳機 發布:2025-01-19 18:54:48 瀏覽:868
為什麼眼睛一閃總感覺有人 發布:2025-01-19 18:39:36 瀏覽:273
男人跟小三分手為什麼還折騰你 發布:2025-01-19 18:38:54 瀏覽:751
小孩子尿為什麼是粉紅色的 發布:2025-01-19 18:33:01 瀏覽:261
為什麼男人總有一二根眉毛特別長 發布:2025-01-19 18:27:10 瀏覽:161
為什麼蘋果跟蹤發貨沒有 發布:2025-01-19 18:26:32 瀏覽:802
狗狗為什麼突然沒有精神不吃東西 發布:2025-01-19 18:22:45 瀏覽:150
為什麼女人喜歡說分手 發布:2025-01-19 18:22:43 瀏覽: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