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在我眼中時間過得特別快
Ⅰ 為什麼我感覺時間過得越來越快
對一切事物的感覺都是新鮮又有趣的,就會覺得時間越來越快。任何東西都很容易吸引你。按照時間知覺的規律,新鮮感會讓人主觀上感覺時間延長。當我們初次做某件事時,感覺要比以後再做同一件事花費的時間長很多。
有的時候,可能因為我們太急了,想著同時把手頭上的所有事情都做完。然而,這種切換不但降低了效率,也剝奪了我們的時間知覺。實際上,大量的心理學研究都發現,突然出現的新刺激,會影響我們的時間知覺。更確切地說,是會讓我們感知到它特別漫長。更為有趣的是,我們過去留下的記憶越多,越會覺得度過的人生很長,因為信息量特別大;相反,如果回憶過往時,發現腦海中空盪盪的,那隻會感覺時間過得飛快。
Ⅱ 我們為什麼覺得時間過得越來越快
往日如風,去日無痕,你有沒有覺得從小到大時間越跑越快,好像根本就停不下來?
小時候時間是以天為單位的,上學後轉眼間就是一星期沒了,中學那會,時間只有等到月考的時候才會被清晰地感知,而到了工作以後,時間竟然快到了我們必須得用天或者周來計算。
如果你去問問你的父母長輩們,你會發現對於他們來說,時間是十年十年過的,你小時候剛出生的第一聲啼哭和你大學畢業的那一刻,對於他們來說就像是前天和昨天一樣接近。
為什麼會這樣呢?其實大家都知道,時間的行走速度是恆定的(這里我們不討論相對論的情況),我們所說的時間過得越來越快,只是人的一種主觀心理活動。
所以我們應該這樣來思考問題:為什麼隨著年齡的增長,有些人會產生時間過得越來越快的感覺?
一、大腦生物機理
你一定經常會聽到老人們說,「這一眨眼,XX都這么大啦!」,你是不是以為他們只是在誇張或者隨口說說,其實還真不一定是。
在他們看來,二十載時光真的是一瞬間的流逝,而我們卻從小到大活活經歷了二十年,好不容易熬過了高考,靠著頑強的生命力,克服了牛頓定律,發際線還勉強說得過去。
科學家們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在大街上挑選兩個年齡組的行人,一個是二十幾歲的年輕組,另一個是六十歲以上的老年組,讓他們閉上眼睛,等他們覺得一分鍾到了時,再睜開眼睛。
年輕組的人大多等五十幾秒到六十幾秒後睜開眼睛,說:「一分鍾到了」,對時間的感覺與時間實際的長度很接近。老年組的人卻常常等八十到九十秒鍾才睜開眼睛,對時間的感覺比實際時間長度慢。
這個實驗表明了一種客觀現象,隨著年齡的增長,人的大腦時鍾會變慢,當人的大腦時鍾放慢,對時間估計變慢時,就覺得實際時間過得變快了,就如實驗的那樣,實際已經過了90秒,而在老年組的人感受起來只有60秒,時間快了二分之一(如果一下子沒反應過來,那就停下來想想)。
而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現象呢?我們就需要了解更多一些。首先我們得來知道一下大腦的記憶機理。科學家發現,我們對於時間的回顧性記憶是基於這段時間中有多少新的記憶被編碼進了大腦的記憶中心。
在我們腦內有一個突起,稱為「海馬」區,「海馬」會對進入人腦的信息進行篩選,決定是否要記憶。研究表明「海馬」更傾向於選擇它自己喜歡的必要信息讓其進入大腦皮層。
而「海馬」到底喜歡什麼樣的信息呢? 西方的一些腦神經科學家經過多年研究發現,我們的「海馬」更喜歡激動人心的,新奇的,未知的信息,簡單來說就是喜歡「第一次」。比如一個女孩子長大後的初吻,第一次出國旅遊,或者看一本新書等等。
一件事情的新增加信息越多,「海馬」發出「要記憶」指令的次數就越多,在事後回憶時我們就會感覺時間過得越慢,反之則覺得時間過得很快。
換句話說,一個充滿了新鮮經歷的周末短途旅行在回憶中的時間長度,一定比一個吃吃睡睡啥也沒乾的周末感覺長得多。這一現象,被心理學家Claudia Hammond 稱作假日悖論(holiday paradox)。
這就從大腦生物機理的角度解釋了,為什麼年紀越大,回想起的時間過得越快: 對於年輕的你,每天都會有非常多的新鮮經歷,需要學習數不清的新技能,幾乎每一刻都是新奇的,令人激動的。
第一次說話,第一次走路,第一次看到動畫片,第一次學習數學,第一次去商場,第一次上學,第一次交到交心小夥伴。這些里程碑式的記憶在你隨後的歲月中,會感覺起來「占據了」更長的時間。
而成年之後,生活漸漸變得一成不變,也越來越少有機會體驗不熟悉的事。於是,充滿新鮮的童年在我們的記憶中總是過得很長很慢,而乏善可陳的成年期則滿是飛馳而過的憂傷。
二、比例感知
我們人體的各個器官感知有一個特點,就是當我們處理信息的時候,「比例」比「絕對值」更加重要。
舉個例子,假如你去野生動物園看獅子,在你選擇動物園的時候,A動物園有一頭獅子,B動物園有兩頭獅子,毫無疑問你肯定會去B動物園。而如果A動物園是100頭獅子,B動物園是101頭獅子,那麼去哪個動物園就沒什麼差別了。
回想你生活中的場景,如果你在學校門口花12塊錢給自己的手機貼完膜,回到宿舍舍友告訴你在你貼膜左拐50米那邊的攤子上,一模一樣的貼膜只要10塊錢,你會感覺像是被搶劫了一樣,哪怕其實只是差了兩塊錢。
而如果當你買房子的時候,花500萬買一套房和505萬買一套房根本感覺不到太強烈的差別。還有很多很多的例子,都是這個道理。
回到我們的本文主題來,作為人體感知的一種,我們對時間的感知同樣更傾向於比例感知。
對於一個1歲的嬰兒來說,一年相當於TA人生的百分百長度,相對於一個5歲的孩子來說,過了一年,在TA的生命中相當於增加了20%,而對於一個50歲的中年人來說,一年的時間只是50年中很小的2%。
而正如上面所講的,人類的感知是一種比例感知,隨著年齡的增加,時間不斷增加的比例會越來越低,也就從感官上面造成一種感覺時間過得越來越快的錯覺。
三、主觀情緒
相信每個人都有過這樣的體會,當你很享受在某件事情的時候,會發現時間過得飛快(想想第一次約會,第一次牽女孩子的手)。
而當你處於一種消極情緒,或者急切想知道某件事情或者得到某個東西的時候,卻又度日如年(想想高考完等成績的那幾天,想想第一次女朋友生氣不告訴你原因,不接你電話一整天)。
就像有句話說得好,「當你在等你心愛的女孩子約會的時候,五分鍾就好像一個小時;當你和她約會的時候,你又會覺得,一小時彷彿就像五分鍾。」
除了以上的「大腦生理機制」和「比例感知」之外,我們的心理活動情況也會影響到我們對時間的感覺誤差。時間心理學認為,影響人對時間感覺的主觀因素有三個。
第一,內在的心理預期是什麼。 如有急切盼望的事情,就會覺得時間過得很慢,也就是說,你越希望時間變快,它就越是慢,比如我們以前的學生年代,高考完之後到你知道高考成績的那段時間,大家應該都深有體會,那可真是度日如年。
第二,人當下的心理狀態是什麼。 一般來說,樂觀積極的狀態下會感覺時間過得快,生活中,人們常感嘆,開心時感到時光飛逝,聚會時間太短,假期總是一眨眼就溜走,都是這個道理。而痛苦時則會感覺時間像是罷工了一樣停滯不前。
第三,注意力的集中程度。 高度集中時,會覺得時間過得快,漫無目的、無所事事時,則感到時間漫長。投入地去研究一項工作,或是看場好電影,會覺得時間轉瞬即逝,意猶未盡。
當你還是一個孩子,在12月會掰著手指頭數日子,日夜盼望聖誕節那天收到聖誕老人的禮物,看著電視劇裡面大人可以想吃泡麵就吃泡麵的畫面,就巴不得自己趕緊長大,也就是說你希望時間可以過得快一點的。
而就像前面我們說的,你越期待一件事的時候,恰恰是你這種期待的心理狀態,才讓你產生時間過得比較慢的錯覺。
當你長大後,心思更多地會用在關注工作、生活開銷、家庭關系、旅遊計劃、節日購物等這些煩心事事情上,沒留意時間悄悄流逝——驀然回首,你突然覺得去年的聖誕節彷彿是上星期的事情。
那我們該如何延長生命長度?
通過本文,我們知道關於時間越過越快的說法其實只是我們的一種心理狀態,是一種錯覺,所以換個角度來看待這個問題(這也是我們提升思維高度的一種實踐),既然這只是一種心理錯覺,那麼當然,這也意味著我們可以採取行動「延長「生命。
只要你願意,可以讓中年過得像青春般絢麗多彩,要做的只是打破常規,建立新體驗。工作中,可以嘗試學習新技能,大量閱讀,從新視角解決問題,提出想法,甚至可以嘗試開發新的工作就餐地點。
節假日,嘗試結交新的朋友,體驗新的價值觀世界觀,和重要的人去新的地方旅行。讓大腦變得活躍的新鮮經歷,可以讓成年的時間,再度變回又長又慢的少年之旅。你會發現,你的人生可以比別人的更長,更美好。
Ⅲ 為什麼感覺時間過得很快
這是一個有趣的問題。其實,多數人都有這樣的感受:隨著年齡增加,時間過得越來越快。
這個問題其實包含兩個層面的含義。首先,在我們的回憶中,越近的時間流逝的越快。在我們的記憶中,兒時的一個夏天彷彿無比的漫長。而當我們成年以後,夏季的時光甚至在我們還沒有留意到它到來的時候就悄悄溜走了。同時,我們對「現在」的感受也在隨著年齡的增長慢慢加速。一段無聊的旅程對孩子來說特別難熬,所以他們總是問:「到了嗎?到了嗎?」
而成年人的耐心卻要好得多。
對這個問題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890年。心理學家讓年輕人和老人做出對時間的比喻。年輕人想出來的比喻通常是「平靜無波的大海」,現在流行的「歲月靜好「這個詞大概也就是這個意思;而老人的比喻大多類似「加速飛奔的火車」。類似的試驗在過去的100多年內被多次重復,都得到了相同的結果。
法國哲學家Paul
Janet在1897年提出了人類對時間流逝的心理感受速度的理論。在他的理論中,1年的時間在人的記憶中所佔的比重是不一樣的。比如,當你1歲的時候,1年就是你生命的全部。當你50歲的時候,1年只是你生命的2%。這樣,你的生命越長,1年時間所佔的比重就越小。這意味著讓一個5歲的小孩為聖誕節等待24天,相當於讓一個54歲的的人等待1年。
Ⅳ 感覺時間過得太快說明了什麼
我們之所以會感覺到時間過得越來越快,其實是我們的大腦對客觀時間的感知,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出現變化,具體表現為年齡越大,我們就會覺得時間過得越快。
實際情況看上去好像也是這樣,在我們的印象中,時間似乎正在以越來越快的速度從我們身邊「溜走」,感覺在不久前才剛剛過完新年,但轉眼間又驚訝地發現,這一年快要過完了。
很明顯,我們現在的年齡比2012年要大得多,所以我們就會認為從2012年開始,時間就過得越來越快,而假如把這個時間定在已經過去的其他年份,比如說2011年,我們也可以得出同樣的結論。
(4)為什麼在我眼中時間過得特別快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在我們的小時候,世界對我們來說充滿著各種未知,我們的大腦就會在單位時間里創建很多的記憶片斷來詳細記錄,而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對世界的新奇感逐漸消失,大腦就只會在相關的記憶中留下一些抽象的概念。
比如說當我們走過一條熟悉的街道後,只會記得從街道的一頭走到了另一頭,但如果要問在這期間具體看到了什麼人,什麼事,通常我們都是想不起來的,這就說明了我們大腦創建的記憶片斷減少了。
於是我們就會認為,小時候的時間過得很慢,而長大之後時間就過得越來越快。
Ⅳ 為什麼你會覺得時間過得很快
隨著年齡的增長,有沒有發覺時間過的特別的快,一轉眼之間一年就過去了。感覺除了年齡上老了一歲之外,其他都沒有什麼變化。在我們小時候卻不會有這樣的感覺,覺得時間過得很慢。為什麼會有這種感覺呢?有沒有一種方法可以讓我們感覺時間過得沒那麼快呢?
日本研究人員最近研究發現,使人們產生這種「錯覺」的正是與人類記憶密切相關的「記憶次數」。
我們腦內有一個突起,稱為「海馬」區,「海馬」會對進入人腦的信息進行篩選,決定是否要記憶。它會選擇必要的信息讓其進入大腦皮層。「海馬」對一件事發出「要記憶」指令的次數越多,在事後回憶時我們就會感覺時間過得越慢,反之則覺得時間過得很快。
在童年時代,我們對所有的事情都感到新奇,「海馬」也頻頻發出「記憶」指令,所以我們小時候就總是感覺時間過得很慢。而等我們長大以後,什麼事情都經歷過了,生活中缺少新鮮事物,所以感覺時間過得特別快。
因此如果你想讓時間變慢,有效的方法是確保生活充滿新鮮積極的經歷。還有一個看上去更棒的提議,就是放假,既可以減輕忙碌感帶來的時間飛逝的錯覺,又可以有最大的可能性體驗新事物。
Ⅵ 為什麼感覺時間過的快
第一種理論是從人的生理變化上來解釋。隨著人年紀的增長,人的大腦時鍾漸漸放慢了。科學家們做過這樣一個實驗:在大街上挑選兩個年齡組的行人,一個是20幾歲的年輕組,另一個是60歲以上的老年組,讓他們閉上眼睛,等他們覺得一分鍾到了時,再睜開眼睛。年輕組的人大多等50幾秒到60幾秒後睜開眼睛,對時間的感覺與時間實際的長度很接近;老年組的人卻常常等80-90秒鍾才睜開眼睛,對時間的感覺比實際時間長度慢。科學家們認為:當人們大腦時鍾放慢時,感覺就會反過來,覺得實際時間過得飛快,一年一年似乎飛一樣地就過去了。
第二種理論是從時間在人的一生中所佔的比例上來解釋。對年輕人來講,一年在他們的一生中占的比例非常高,對一個6歲的孩童,一年就是她(他)一生的六分之一,所以他覺得長;但當你逐漸長大時,一年在你一生中所佔的比例越來越低,一年對你來講就變得越來越短,等你到了60歲時,一年不過是你人生的六十分之一,就顯得有點微不足道,感覺一年的時間太短了。
第三種理論的解釋是:當你第一次體驗事物時,你的大腦需要記憶處理很多細節,時間就顯得長;而當事物對你來講不再新鮮時,時間就過得很快。每個人可能都有這樣的經歷:當我們新去一個地方時,去的路總是顯得很長,回來時路卻似乎要短得多。原因是,去時走這段路對你來講是嶄新的經歷,所有景象和路標都是你第一次體驗,你的大腦需要對這些新事物進行處理記憶,時間就好像過得很慢,路似乎挺長。回來時,景象和路標不再是第一次體驗,一切變得熟悉起來,大腦需要處理的事物少了,就覺得時間過得快了,路就似乎短了很多。人生也一樣,當我們是孩童時,幾乎每天都要學習體驗新的東西,時間過得就很慢;隨著我們年齡的增長和生活經歷的增加,我們生活里的新東西新事物越來越少,時間也就過得越來越快。
Ⅶ 為什麼覺得時間過得很快
不要做時間的追逐者,而是活在時間里
小時候,特別喜歡過年,因一過年就有各種好玩的好吃的,生活處處是驚喜。於是,每天總是數著指頭盼望著過年,那時候的日子真的過得好慢,慢得用分秒計算,慢得在夢中過了好幾個年,醒來卻只睡了十分鍾。
長大後,時間彷彿裝了加速器,時間開始以年為單位,甚至「三年」或「十年」為單位,刷刷一個十年沒了,再刷刷又過了十年,畢業了,工作了,每天為生活奔波,還沒來得及細想自己都幹了些什麼,一年又過完了。
大家都明白,時間還是一天24小時,並沒有加速或變慢,變化的是我們的時間感知。心理學家哈蒙德研究發現,我們對時間的感知,跟我們吸收、處理、儲存的信息量緊密相關。
對於小孩子來說,一切都是新奇的,充滿未知的,值得全身心的投入,不斷的往記憶中存儲新的事物。因為大腦的高頻運轉,事後回想便有一種心理上的錯覺,彷彿花了很長時間去適應這些新奇有趣的事物。
長大後,生活似乎進入了一種可預測的狀態,工作、社交、日常瑣事,生活開始過得渾渾噩噩,懶得再去關注究竟發生了什麼,因為所發生的事情都是自己熟悉的。大腦存儲的新記憶越來越少,常處於低頻運轉甚至待機狀態,回顧起來便感覺時間飛逝,自己好像什麼也沒做,一天又過完了。
圖片來源於網路,侵刪
想掌控大腦在專注和走神之間自由切換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唯一的辦法就是不斷的練習。以下是卡羅琳分享的一些控制注意力的技巧:
1、定期休息:我們的大腦可以保持90分鍾的警覺,根據這一原則,我們每天最好休息五到六次。休息的時間不一定需要很長時間,但是一定要完全的分心。
2、正念冥想或瑜伽:一開始,卡羅琳對於冥想有所懷疑,但是經過冥想訓練後,不得不承認,冥想是有用的。每天堅持冥想,哪怕只有10分鍾。哈佛醫學院神經科學家薩拉.拉扎爾(Sara.Lazar)在研究冥想對大腦的影響中發現,長期冥想者的大腦中後扣帶皮層區域的活動相對較少,而後扣帶皮層主要控制分心和走神。瑜伽和冥想具有相同的作用,不喜歡冥想的人也可用瑜伽代替。
3、觀察自然景觀的照片:這里需要說明的是自然景觀而不是城市景觀。大自然的魅力能夠對我們的注意力產生神奇的效果,米哈里.契克森米哈頓賴(Mihaly Csikszentmihalyi)在《心流:最優體驗心理學》一書裡面也提到過這一點。
4、保持體溫:我們的體溫在低於37攝氏度時,很難集中注意力。按照這一標准,早晨剛起床的這段時間最不適合集中注意力,而上午10點到12點、下午3點到6點則是最容易專注的時間段。但我們可以通過一些簡便的方法來改變這一需求,如:通過運動或熱水澡要增加體溫,在短時間內獲得專注。
5、找到一件你喜歡並且需要有一定的專注又輕松愉快的事情,比如:運動、手工、烹飪、下棋等,它能讓你的大腦進入正確的狀態。正確的狀態需要不斷的練習,在你需要的時候才會足夠強大。
想要抓住時間,獲得對時間的掌控感,並不需要讓生活時刻充滿新奇和樂趣,只需把注意力集中在此時此刻,學會關注當下正在發生的每一個細枝末節,讓自己活在時間里。我知道,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但是這么做絕對值得。
Ⅷ 為什麼會感覺時間過得很快
今天中午,同事問我:你有沒有覺得時間過得好快,一眨眼功夫半天就過去了。還真是,上午好像沒做多少事情,時間就這樣偷偷溜走了。
我們都知道,一天的時間固定24小時,不會增加,不會減少。但有時候我們會覺得時間過得很快,有時候又會感覺很慢。
為什麼會覺得時間過得很快呢?我想大部分是這兩種情況:一種是當我們很投入地做一件事情是,忘記了時間的存在。另一種情況是虛度時光,感覺沒做什麼事,時間就過去了。
對於第一種情況,雖然我們覺得時間過得很快,但是我們的心情是愉悅的,因為時間是被有效利用了。而對於第二種情況,我們往往會自責:啥事沒做,時間就這樣被浪費了。所以,這種情況下的「時間過得很快」,讓人心情很不爽。
怎樣避免這種情況呢? 我想到了最近看到的一個詞「時間顆粒度」。我們之所以會覺得時間在我們不會不覺中溜走了,就是因為沒有設定自己的時間顆粒度。
時間顆粒度,是我們安排時間的基本單位。時間利用率越高的人,他的時間顆粒度數值越小,比如王健林的時間顆粒度是15分鍾,比爾·蓋茨的時間顆粒度是5分鍾,而我們大部分人的時間顆粒度可能要以小時計算。另外,還有相當一部分人,是沒有時間顆粒度這個概念的。
為什麼要提時間顆粒度呢?因為,設定自己的時間顆粒度,每一段時間,對應完成某一件事情,就能感知時間的存在,就不會覺得:啥事沒做,時間就這樣滑走了。
比如將時間顆粒度設為15分鍾,15分鍾可以做哪些事情呢?可以吃一份早餐,可以看一篇文章,也可以刷一下朋友圈。不管是學習還是娛樂,也不管是做積極還是消極的事情,我們都要有時間顆粒度這個概念,因為這個概念,能改變我們的行為方式,能讓我們更有效地利用時間。
試想一下,如果我們將自己時間顆粒度設為15分鍾,按一天工作8小時算,那一天就有32個15分鍾,就可以完成32件事情。如果是這樣,你還會覺時間過得太快,啥事沒做嗎。
當然,時間顆粒度並不是我們想設多少就是多少。每個人對時間的掌控能力不一樣,適合自己的時間顆粒度值也不一樣。我們需要反復實踐,找出適合自己的時間顆粒度。平時,我們要多留意,一個小時能做的事情有哪些,半個小時能做的事情有哪些,15分鍾能做的事情有哪些? 這些我們了解得越多,我們對時間的感知就會越精準,就不會總有時光易逝的感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