楷書為什麼能長時間興盛
㈠ 楷書的通用時間最長嗎
不是。
小篆通用了幾十年,隸書通用了500年左右,而自從公元三世紀楷書出現以來,至今1600餘年沿用不衰。
楷書是從簡省漢隸的過程中逐漸變化而來的,它形體方正、筆畫平直、結構嚴謹、字形定型。楷書在體勢上多呈長方;章法上多取直行直勢;點畫布局上布白精密,結體緊湊,重心的安置、筆道的長短、正斜、交筆的角度十分規范,合體字中各部分的位置安排,更求合理得當;點畫形態上也極其豐富。楷書是以點畫結構為特點的漢字書體,筆法、字形非常的固定。
㈡ 楷書起源於哪個朝代
楷書起源於漢末,通行至現代,長盛不衰。
楷書的特點在於規矩整齊,是字體中的楷模,所以稱為楷書,一直沿用至現代。唐代的楷書,亦如唐代國勢的興盛局面,真所謂空前。書體成熟,書家輩出,在楷書方面,唐初的虞世南、歐陽詢、褚遂良、中唐的顏真卿、晚唐的柳公權,其楷書作品均為後世所重,奉為習字的模範。
(2)楷書為什麼能長時間興盛擴展閱讀
楷書是我國封建社會南北魏到晉唐最為流行的一種書體。在楷書產生之前,我國的書法已產生了大篆、小篆和隸書三種書體。大篆是相對小篆而言的,一般把小篆以前所有的古文字統稱為大篆,包括甲骨文、金文和戰國時期除秦國之外的六國文字。
小篆是秦統一中國之後通行的文字,它是以秦國的文字為基礎,參照其他諸侯國文字,為便於書寫而刪繁就簡、規范統一的,這是中國書法史上最初的規范化書體。隸書是繼小篆之後出現的又一代表性書體,它是在小篆的基礎上產生的。
隸書的產生是漢字的一次大革命,其意義不僅在於漢字從此走向了符號化,更重要的是它改變了漢字的書寫方式和審美趨向,從而為楷書書法藝術的產生奠定了基礎,並進而為中國書法藝術的發展和繁榮開辟廣闊的天地。
而引碑入草開創者、北京大學教授李志敏認為秦始皇統一六國文字,對當時的社會進步有積極意義,但未必有利於書法藝術的發展。
於是在秦漢年間千姿百態的書法園地中,就直接孕育出了楷書(當時稱為隸書,即輔佐小篆,書寫更快捷)書法藝術。
遵循其規律,將中國楷書的發展史分為四個時期:即楷書的萌芽期——秦漢,楷書發展期——魏、晉、南北朝,楷書繁榮期——隋、唐、五代,楷書守成期——宋、元、明、清。
㈢ 為何在唐朝時楷書步入盛世很嚴肅的問題!!
書法這類的藝術其實反映的是社會的現實。自然,唐代書法興盛也反映了唐代政治、經濟、文化都處在一個巔峰的狀況。
楷書在唐代之前甚至都不太成熟。書體沒有定型,也沒有成熟的書家和成熟的作品。唐代整體而言還是強盛而穩定地,因此造就了文化的蓬勃氛圍,也造就了一大批優秀的書家。
這些書家立足傳統,整合了之前中國書法藝術的遺存,歐陽詢、柳公權、顏真卿等等更是自成一格,成為一代宗師。
而且唐楷素以法度見長,結體與筆法都趨於嚴謹和工整,也反映了集權封建王朝的文化需要。
p.s:
要知道,楷書本來是對行書規范的結果,它最初發端在東漢末年。這種規范將早期行書改造的端莊規整,但並沒有對字的結構做出根本改造。王羲之當然對楷書的發展做了很大的推動,但在王那個時候,是沒有完全成熟的、沒有我們今天談的這種真正意義上的楷書的。
㈣ 楷書的歷史
初期「楷書」,仍殘留極少的隸筆,結體略寬,橫畫長而直畫短,在傳世的魏晉帖中,如鍾繇的《宣示表》(左圖)、《薦季直表》、王羲之的《樂毅論》、《黃庭經》等,可為代表作。觀其特點,誠如翁方綱所說:「變隸書之波畫,加以點啄挑,仍存古隸之橫直」。
魏
東晉以後,南北分裂,書法亦分為南北兩派。北派書體,帶著漢隸的遺型,筆法古拙勁正,而風格質朴方嚴,長於榜書,這就是所說的魏碑。南派書法,多疏放妍妙,長於尺牘。南北朝,因為地域差別,個人習性、書風迥然不同。北書剛強,南書蘊藉,各臻其妙,無分上下,而包世臣與康有為,卻極力推崇兩朝書,尤重北魏碑體。康氏舉十美,以強調魏碑的優點。
唐
唐代的楷書,亦如唐代國勢的興盛局面,真所謂空前。書體成熟,書家輩出,在楷書方面,唐初的虞世南、歐陽詢、褚遂良、中唐的顏真卿、晚唐的柳公權,其楷書作品均為後世所重,奉為習字的模範
㈤ 楷書發展的鼎盛期為什麼時期
唐代
楷書
楷書又稱正書,或稱真書。其特點是:形體方正,筆畫平直,可作楷模,故名。始於東漢。楷書的名家很多,如「歐體」(歐陽詢)、「虞體」(虞世南)、「顏體」(顏真卿)、「柳體」(柳公權)、「趙體」(趙盂附)等。
宋宣和書譜:「漢初有王次仲者,始以隸字作楷書」認為楷書是由古隸演變而成的。據傳:「孔子墓上,子貢植的一株楷樹,枝幹挺直而不屈曲。」楷書本筆畫簡爽,必須如楷樹之枝幹也。
初期「楷書」,仍殘留極少的隸筆,結體略寬,橫畫長而直畫短,在傳世的魏晉帖中,如鍾繇的《宣示表》(左圖)、《薦季直表》、王羲之的《樂毅論》《黃庭經》等,可為代表作。觀其特點,誠如翁方綱所說:「變隸書之波畫,加以點啄挑,仍存古隸之橫直」。
東晉以後,南北分裂,書法亦分為南北兩派。北派書體,帶著漢隸的遺型,筆法古拙勁正,而風格質朴方嚴,長於榜書,這就是所說的魏碑。南派書法,多疏放妍妙,長於尺牘。南北朝,因為地域差別,個人習性、書風迥然不同。北書剛強,南書蘊藉,各臻其妙,無分上下,而包世臣與康有為,卻極力推崇兩朝書,尤重北魏碑體。康氏舉十美,以強調魏碑的優點。
唐代的楷書,亦如唐代國勢的興盛局面,真所謂空前。書體成熟,書家輩出,在楷書方面,唐初的虞世南、歐陽詢、褚遂良、中唐的顏真卿、晚唐的柳公權,其楷書作品均為後世所重,奉為習字的模範。
古人學書法有這一種說法:「學書須先楷法,作字必先大字。大字以顏為法,中楷以歐為法,中楷既熟,然後斂為小楷,以鍾王為法」。然根據多年實驗研究結果表明:初學寫字,不宜先學太大的字,中楷比較適合。
初唐三大書法家,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的楷書,都最適宜作中楷的臨摹範本。茲分別簡介如後:
歐陽詢的正楷,源出古隸,以二王體為基礎,參以六朝北派書風,結體特異,獨創一格,權威尤熾,其勢力深入社會,幾為學書的標准本。究其楷書特點,用筆剛勁峻拔,筆畫方潤整齊,結體開朗爽健。他的楷書碑帖代表作有《九成宮醴泉銘》、《化度寺碑》碑等。
虞世南的楷書,婉雅秀逸,上承智永禪師的遺軌,為王派的嫡系。雖源出魏晉,但其外柔內剛,沉厚安詳之韻,卻一掃魏晉書風之怯懦。其楷書代表作,當以《夫子廟堂碑》為最。
褚遂良的楷書,以疏瘦勁練見稱,雖祖右軍,而能得其媚趣。其字體結構看似非常奔放,卻能巧妙的調和著靜謐的風格,開創了前人所未到的境地,其楷書代表作,當以《雁塔聖教序》為最。
小楷,顧名思義,是楷書之小者,創始於三國魏時的鍾繇,他原是位隸書最傑出的權威大家,所作楷書的筆意,亦脫胎於漢隸,筆勢恍如飛鴻戲海,極生動之致。惟結體寬扁,橫畫長而直畫短,仍存隸分的遺意,然已備盡楷法,實為正書之祖。到了東晉王羲之,將小楷書法更加以悉心鑽研,使之達到了盡善盡美的境界,亦奠立了中國小楷書法優美的欣賞標准。
一般說來,寫小字與寫大字是大不相同的,其原則上是:寫大字要緊密無間,而寫小字必要使其寬綽有餘。也就是說:寫大字要能做到小字似的精密;而寫小字要能做到有大字似的局促,故古人所謂「作大字要如小字,而作小字要如大字。」又蘇東坡論書有「大字難於結密而無間,小字難於寬綽有餘」的精語。以上這些話怎麼講呢?因為我們通常寫大字時,以為地位(面積)寬闊,可以任意揮灑,結果字體變成了鬆散空闊。寫小字則正好相反,因為地空間太小,擔心寫不下就越難免要盡力局縮,往往局縮過當,反而變成蜷促。這都是自然而然的心理現象,極易觸犯的毛病。所以蘇公「大小難能」這句話,正是針對這種神情而發,更是經驗老到之談。
寫小字的重心與筆畫的配合,則與大字無大差異。至於運筆,則略有不同。小字運筆要圓潤、娟秀、挺拔、整齊;大字要雄壯、厚重。大字下筆時用逆鋒(藏鋒),收筆時用回鋒; 小字下筆時則不必用逆鋒,宜用尖鋒,收筆時宜用頓筆或提筆。譬如寫一橫,起筆處或尖而收筆處則圓; 寫一豎,起筆或略頓,收筆則尖;撇筆則起筆或肥而收筆瘦:捺筆則起筆或瘦而收筆肥,同時也要向左向右略作弧形,筆畫生動而有情致;點欲尖而圓,挑欲尖而銳,彎欲內方而外圓,鉤半曲半直。運筆靈活多變,莫可限定。尤其是整篇字,要筆筆不同,而又協調一致,一行字寫出來,錯落有致,卻又一直在一條線上,如是則行氣自然貫串,望之如串串珍珠項鏈,神采飛揚。
小字為古代日用必需的書法,以前科舉應試時,閱卷的人大半是先看字,然後再看文章。字如不好,文章再好也要受影響。朝考狀元、翰林,尤注重書法。是故凡狀元、翰林的小字,都是精妙的。一般讀書,也都善寫小字。如今硬筆盛行,用毛筆寫小字的人不多,但用硬筆臨寫小楷字帖有事半功倍的明顯進效,因此想寫好硬筆字,不妨找本好的小楷字帖,加工練習。定能打下堅實基礎,裨益終身,受用不盡。
小楷字帖甚多,傳世的墨拓中,要以晉唐小楷的聲名最為顯赫。其中通常包括了魏時鍾繇的《宣示帖》《薦季直表》,東晉王羲之的《樂毅論》《曹娥碑》《黃庭經》王獻之的《洛神賦十三行》、唐鍾紹京的《靈飛經》等。還有元趙孟俯、明王寵、祝允明等小楷作品的墨跡影印本也是非常好的範本。
㈥ 楷書的產生和發展是什麼
楷書是漢字書法藝術的主要書體之一,又稱「今隸」、「真書」、「正書」、「正楷」等,因其形體方正可作楷模而得名。它產生於漢末,盛行於魏晉南北朝時期,唐朝更是楷書的黃金時代。楷書是由隸書經過長期發展演變慢慢進化而成的。早在東漢時代的簡、帛及器物上已能看到一些楷書的體勢,《熹平石經》的正方字,《張遷碑》的方勁用筆,實際開啟了楷書的先河。
楷書橫平豎直,結構緊湊,氣勢流暢,形體優美。從總體上看,楷書呈長方形,結體也比隸書緊密,用筆也很豐富細膩。它保存了隸書的結構,去掉了隸書的波挑,把隸書的扁形改為基本上呈長方形,形成了楷書體式的外在美和情態的內在美。後來人們常把漢字稱為「方塊字」,就是針對凱叔講的。由於寫起來比隸書靈活捷便,從楷書創立之後,它就代替了隸書的正統地位。長期實踐證明,它是實用性和藝術性結合較好的一種書體,千年來一直作為官方的正式字體,也成為書法史上的一大宗。
㈦ 楷書有什麼特點
楷書是由隸書逐漸演變而來的,更趨簡化,橫平豎直。這種漢字字體端正,就是現代通行的漢字手寫正體字。
楷書也叫真書、正書,始於漢末,通行至今,長盛不衰。楷書是在隸書的基礎上發展而成的一種字體,把扁形的隸書改造成了正方形的「方塊字」。由於它具有筆畫平直、形體方正、結構規范的特點,可以作為識字摹寫的楷模,因而被稱為楷書。
楷書形成於東漢末年,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得到很大的發展,至唐朝時臻於法度完善。
楷書分為小楷與大楷:
小楷,顧名思義,是楷書之小者,創始於三國魏時的鍾繇。他原是位隸書最傑出的權威大家,所作楷書的筆意,亦脫胎於漢隸,筆勢恍如飛鴻戲海,極生動之致。到了東晉王羲之,將小楷書法更加以悉心鑽研,使之達到了盡善盡美的境界,亦奠立了中國小楷書法優美的欣賞標准。
大楷,一般情況下,人們把一寸以上、數寸以下見方的真書稱為大楷。較此更大的真書大字被稱為"榜書"、"擘窠書"。根據歷代書法家積累的經驗,學習書法應先寫大楷,作基本練習。
(7)楷書為什麼能長時間興盛擴展閱讀:
楷書歷代名家
楷書寫起來比隸書簡便、快捷,又比草書規范、易識,所以自漢未產生以來一直被作為標准字體而廣泛應用,實用價值很大。
歷代楷書名家輩出,最為著名的四大家為歐陽詢(歐體)、顏真卿(顏體)、柳公權(柳體)、趙孟頫(趙體)。
歐陽詢生於南朝陳武帝永定元年(557),以楷書和行書著稱。為書法史上第一大楷書家,其字體被稱為「歐體」。
顏真卿的書法有早期、晚期之分,50歲以後才形成剛勁、雄渾的顯著風格。他的大字楷書尤為雄健,有一種「昂然不可犯之色」,其書品與人品頗為貼合。
柳公權,唐代宗大歷十三年——唐懿宗咸通六年,終年88歲。京兆華原人。宮至太子少師,故世稱「柳少師」。他初學王羲之並精研歐陽詢、顏真卿筆法,然後自成一家。所寫楷書,體勢勁媚,骨力道健。較之顏體,柳字則稍清瘦,故有「顏筋柳骨」之稱。
趙孟頫(1254-1322)字子昂,號雪松道人,又號水晶宮道人,湖州(浙江吳興)人。官至翰林學士承旨,榮祿大夫,封魏國公,謚文敏。著有《松雪齋集》。趙孟頫是元代初期很有影響的書法家。
㈧ 唐朝楷書盛行的原因
楷書在唐朝登峰造極, 這是歷史的必然。就楷書沿革論之, 漢末為創建期, 魏晉六朝為繼承發展期, 隋唐在前人基礎上始集大成。這是楷書本身發展的規律和要求。
楷者, 法也、式也、模也, 是指筆畫端方, 波磔勢少的書體, 由古隸之方正, 八分之遒美, 章草之簡捷脫化來的。
篆書在秦朝開始「 隸變」 , 到西漢夭漢年間分書不斷成熟,同時也出現了楷書。「 西漢之末, 隸字石刻間雜為正書」(《宣和書譜》)。三國時的鍾繇繼承分書的書法特色, 獨立成家, 所書《賀捷表》為正書之祖。
到魏晉二王父子又創立本家楷法, 風靡後世。南北朝以魏碑最勝。隋朝楷書承上啟下, 初唐幾位楷書大家便是直接繼承智永, 取法六朝。
楷書到唐朝前夕, 已有了較好的基礎。唐以前的書家對楷書進行了探索、創造, 取得了一定成果, 這是唐朝楷書家得以創造提高的前提。
鍾繇、二王、智永等人對唐朝楷書的影響是很明顯的。三國時的《谷朗碑》為由隸入楷之先驅, 正楷入碑以此為最早。
北魏《張猛龍碑》兼備當時各碑之美, 開歐陽詢、虞世南之先導。
隋碑極品《龍藏寺碑》, 是六朝集成之碑, 歐、虞、褚、薛、陸(柬之)傳其遺法。
歐陽詢《九成宮》和《化度寺碑》中流露出剛勁之風, 主要是受北書的影響斧而這兩碑結體謹嚴, 法度井然, 則又是吸收隋代書藝特色加以發展所至。 虞世南徹底繼承王派書藝, 所書《孔子廟堂碑》, 筆筆主法, 能代表唐朝王派楷書的藝術特色。
褚遂良創造性地發展王書, 獨立成派, 可謂別子為祖。薛稷是學褚成就最大的唐代書家。
初唐四大家歐、虞、褚、薛繼魏晉南北朝之後, 完成了楷書的最後樣式。
以顏真卿為代表的中唐書家便在楷「 法」 的必然王國中, 追求意態的自由王國, 開創了新的書風,有創新精神。
成就卓著的顏真卿、柳公權、李邕等人的作品都不難在魏碑、齊碑、周碑中找到淵源。
顏書中,我們可以看到二王、梁《座鶴銘》、北齊《文殊般若經碑》的痕跡。歷史重負與時代抉擇中說:「 多少代人的努力,為他們開拓了本體的生存空間, 積累了豐厚的經驗遺產, 他們只要稍事建設, 便可安居樂業, 坐享其成」見《書法研究》總二十七輯)。
晉書占據高阜要津, 唐楷在險狹地帶向前推進,登峰造極。從楷書厲史上說, 隋唐時期是最幸運的, 也是最關鍵的時期, 只憑前輩的勃勃進取精神和豐碩果實咨已預示著楷書在唐朝將徹底成熟。
王派楷書發展到隋代, 在藝術特色上已變為法度井然。唐朝楷書繼承了整齊有法的特色, 形成了風格不同而法度整嚴的各個流派。
晉人尚韻, 唐人尚法, 宋人尚意, 明人尚態, 這是不同時代的規范和風格。清人梁巘在《評書帖》中說「 晉人盡理, 唐人盡法, 宋人多用新意, 自以為過唐人,實不及也」 。
在楷書獲得空前發展的同時, 唐朝書法理論研究有了新的突破, 出現了一大批書法理論家, 他們根據前人的經驗和楷書美學規律, 在實踐中對楷書藝術的創作規律進行了總結。如歐陽詢《八訣》、《三十六法獄、《傳授訣》、《用筆論》, 虞世南《筆髓論》、《書旨述》, 李世民《筆法訣》、《論書》、《指意》, 孫過庭《書譜》, 張懷瓘《書斷》、《論用筆十法》、《玉堂禁經》, 蔡希綜《法書論》, 徐浩《論書》, 顏真卿《述張旭筆法十二意》, 李華《二字訣》,林蘊《拔橙序》, 釋西亞《論書》及張彥遠《法書要錄》等等, 不勝枚舉, 這些論著對楷書技巧, 法度闡述得那樣詳盡而具體, 使人一目瞭然, 在楷書創作實珍中有著重要指導意義, 反映了唐朝對楷書美感的要求。在運行上, 最詳盡的是一脈傳承的智永「 永字八法」 即側、勒、努、趣、策、掠、啄、磔,體現了楷書筆法規律的主要內容。
歐陽詢以為此八法尚不能包括一切字的點畫, 故增益減少其所有無, 著運行《八訣》, 生動詳盡地形容了行筆的姿態。顏真卿又有《八法頌》和《述張旭筆法十二意》, 對筆法闡述頗有見地。歐陽詢對結構很有研究, 其《傳授訣》雲「 每秉筆必在圓正, 氣力縱橫輕重, 凝神靜慮。當審字勢, 四方停勻, 八邊具備, 短長合度, 粗細折中, 心眼准程, 疏密敬正。」 相傳由他創制的《三十六法》,是唐代論結體法度最詳盡的, 成為楷書准繩。明李淳《大字結構八十四法》, 清黃自元《間架結構九十二法》, 便在這個基礎上發展而成。
九宮格字體的結構法是唐朝人創制, 很容易得點畫措施的法度。唐朝人對楷書的結妙有特別的研究, 因專講結構, 故精於楷書法度的書家特別多。就連草書大家張旭、懷素、孫過庭等都有扎實的楷書基本功。孫過庭說「 若運用盡於精熟, 規矩諳於胸襟,自然容與徘徊, 意先筆後, 瀟灑流落, 翰逸神飛」 。 魏晉書法發展到情馳神縱, 淋漓揮灑的極端。隨著初唐儒學傳統的恢復, 孫過庭提出建立規矩法度的要求「 運用之方,雖由己出, 規模所設, 信屬目前」 。欲學業有成, 當按正確法則練習並持之以恆。入法是手段, 出法是目的。張旭寫《郎官石柱記》,端莊謹嚴, 規矩至極, 這種楷書功底使他的書法「 守乎法度者至嚴, 則出乎法度者至縱」 。唐朝書家無論擅長何體, 但於楷書無不精研入微, 乃時代所尚也。「 真以點畫為形質, 使轉為性情」 。楷書妙在性情, 能氣形質。
唐人尚法, 在追求書法外在的客觀的美的同時, 尤注重書法創作中的客觀規律,將楷法總結提高到了完備的程度。
唐朝掀起了文化革新的巨大浪潮, 楷書藝術的革新和提高是大勢所趨。唐朝是繁榮強大的朝代。社會經濟的昌盛必然又反映到文化領域。書法藝術作為上層建築, 是由經濟基礎決定的。書壇上, 初唐以二王為代表的南派書法佔著統治地位。王羲之是鍾書的革新者, 其書以瘦勁、姿媚、雄秀見弧。由於當時腐朽的門閥制度和士族生活的制約, 南派書法難免有歷史局限性。這種貴族化的優雅柔媚無法適應盛唐蓬勃開闊的氣象。書法藝術面臨著變革和提高。 唐朝政治對楷書發展的影響直接而深刻, 表現在清明的政治使社會相對穩定, 從初唐唐太宗「 貞觀之治」 到中唐唐玄宗「 開元盛世」 , 社會經濟空前興盛, 文化藝術的發展成為當時世界的高峰。國家空前統一, 中外文化交流廣闊, 各民族融合友好。所有這一切為書學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社會環境。
唐朝統治者對書法的偏愛, 使群臣爭相仿效。自高祖、太宗以下,以及竇後、武後和諸王都是書法愛好者, 且多是當時的書家, 主要又精於楷書, 據朱長文《續書斷》, 太宗書入妙品, 高宗書入能品, 善正書, 二玄宗書入能品, 少能八分正書。唐太宗深愛王書, 銳精臨寫, 嘗從虞世南學「 戈」法, 後總結出「 為戈必潤」 的經驗。
太宗女兒銀川公主、晉陽公主善書, 入能品。蓋唐世以書相尚, 至於子女皆習而能, 可謂盛矣。
據《唐六典》, 弘文館是貴族子弟學習的地方, 裡面也招收有學習書法的學生。出土於新疆的唐景龍(中宗李顯年號)四年的手抄本《論語鄭氏注》,書體是工整的小楷, 出自十二歲義學生卜天壽的手筆, 確實令人驚訝、欽佩!從小就受到良好教育, 打好基礎, 楷書有成。
科舉及考選官吏中, 對楷書的要求更加明顯和嚴格。如進士出身的柳宗元、劉禹錫、自居易的書法都很好, 且入書家之列。知識分子要耀科登第, 進入官場, 非通楷則不可, 這使楷書有了更廣闊的土壤。
唐朝統治者還特別重視書法人才, 重用楷書能手。唐中央政府設有侍書或翰林侍書一職。褚遂良被魏徵推薦給太宗, 太宗即日詔以侍書。穆宗即位後召見柳公權, 說「 我於佛寺見卿筆跡, 思之久矣」 , 即日拜右拾遺, 充翰林書學士, 遷右拾閡、司封員外郎。鍾紹京在武後時「 以工書直鳳閣」 。其時珍重楷書人才如此。楷書寫得好, 就有可能得到統治者的器重, 從而達官顯貴, 潛心楷書者自然就多。
書法藝術與社會道德倫理觀念有著密切的聯系。楷書的發達是為了適應實用的需要。在唐代, 用楷書來寫碑記、墓誌銘、頌贊、告救、官閣銘和種種題額等等, 蔚然成風。
包世臣說顏書「 如耕牛, 穩實而利民用。」 顏書來自民間, 最後又為民間所喜愛而被廣泛使用。當時, 公、卿、大臣家碑版, 銘刊之文, 得不到柳公權的字, 人以為不孝, 就連外夷入貢, 皆別具貨貝以購求柳書。法度森嚴的顏體和柳體產生於唐朝現實生活, 符合唐朝人的審美標准, 最後又能滿足唐朝社會生活需要。
唐朝楷書家不僅重視繼承傳統經驗, 更重要的是他們在長期艱苦的臨池和實踐中, 積極開拓, 突破傳統, 推陳出新。
初唐歐、虞、褚、薛、陸, 並害疊軌,皆尚爽健, 學王而摻有己意, 繼承王書又有所發展和創新, 各具面目。
中唐和盛唐時期的李北海、顏魯公、蘇靈之等皆宗肥厚, 創新成就高於初唐。
中唐後期的柳公權、沈傳師專主瘦挺, 力圖矯正盛唐肥厚之失, 也體現了一定的創新精神。
在這個偉大的時代里, 楷書大家輩出, 成為後世之大宗。楷書佳作紛呈, 門類眾多, 法度森嚴, 短長肥瘦各臻妙境。
清人楊守敬在光緒年間輯成《楷法溯源》, 將歷代楷書精英薈萃一書, 其所采帖目, 自魏至隋45種, 僅唐朝采35種, 五代1種;所采碑目, 自漢至隋共292種, 唐朝則達346種之多, 五代十國是8種。
唐朝近三百年間, 出現了初唐的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陸柬之、薛稷、薛曜, 盛唐李邕、顏真卿、徐浩, 晚唐柳公權、沈傳師等楷書大家。其中又以歐、虞、褚、顏、柳最有成就, 歐、顏、柳和元代趙孟頰為我國四大楷書家。 歐陽詢自幼敏悟絕人, 貫博經世, 書法在隋代已頗有名氣, 尺續所傳, 人以為法,名播海外。學書極勤。在熔鑄漢隸和晉魏楷書特點的同時, 參合六朝碑刻, 吸取諸家之長, 融會貫通, 創造了本家面貌, 世稱「 歐體」 。觀其代表作《九成宮》、《化度寺》、《虞恭公》、《皇甫誕》諸碑, 用筆刻厲勁險, 法度森嚴, 於平正中見份絕、有執法面折庭凈之風, 可謂「 出類撥萃, 固非隨波逐流者也」 (明項穆語)。
虞世南幼年學書於沙門智永, 性沉靜寡慾, 篤志勤學。少與兄世基受業於顧野王,經十餘年, 精患不倦。學書甚勤, 夜卧則畫腹作書,故晚年尤妙。性剛烈, 議論正直。唐太宗重其才, 常於機務之暇共論經史, 每及古帝王之得失, 必規諷太宗。太宗稱其有五絕:德行、忠直、博學、文辭、書翰。編有《北堂書鈔》。代表作《孔子廟堂碑》等, 法度嚴謹, 外柔內剛, 瀟散灑落, 溫潤圓渾, 後世奉為楷模。
在唐朝楷書發展中, 初期階段以歐、虞兩家為代表, 基本是承襲總結隋代書法。歐、虞都是隋朝人, 入唐時年紀已過六十,書法早已成家, 在隋朝算是最高水平了。進入唐朝後, 便發揮所長, 不斷總結提高, 開唐楷規模。他們的楷書, 結構上完全成熟,所形成的楷書規范, 後世終未超出其蕃籬。
以褚書為代表的唐楷擅變階段, 乃是歐、虞與顏、柳之間的橋梁。褚遂良繼承和發揚了隋代書法的最高成就, 又是唐楷創新的發端者。褚遂良出身頗有影響的名門, 家庭條件優越, 年青時便博涉文史, 工隸、楷、學史(陵)、歐、虞, 後取法二王, 融合漢隸, 自成一家。虞世南死後, 魏徵知褚忠直, 推薦給唐太宗, 、說「 褚遂良下筆遒勁,甚得王逸少體。」 太宗即日詔以侍書。辨御府二王書跡真偽, 備論所出, 一無蚌誤。前後諫湊及陳便宜書數十上, 多見採納。代表作《雁塔聖教序》反映了褚書的藝術成就。清人劉熙載說褚書為唐之「 廣大教化主」 ,沈尹默先生稱褚能推陳出新, 樹立唐代新規范, 傳到顏真卿便為書法史上開辟了一條嶄新的大道。
顏真卿是唐朝最偉大的書法家, 為琅琊顏氏後裔, 其家世學淵博。幼貧, 缺乏紙筆,就黃土掃牆以習書。博學工詞章。正色立朝, 剛而有禮。為人篤實、慈直, 有正義感, 以義烈聞名於時。直言諫掙, 不畏權勢。忠君, 愛國, 積極維護國家統一。後人輯有《顏魯公文集》。傳世書跡較多, 如《多寶塔》、《勤札碑》、《麻姑》、《顏家廟碑》及《告身》墨跡等。
顏真卿善於學習古人, 對二王、虞、褚、張旭、李(邕)等書, 無不博習, 又從當時(民)間書法中吸取了某些營養, 精神上又得到民間書手敢於創新的影響, 以其創作實踐對群眾性的創作成果作了總結和提高。和杜甫、韓愈在不同領域里革新了晉、宋、齊、梁以來從屬於門閥制度的貴族文化, 達到了博大精深的程度。
顏書對於東晉以下在書壇上占統治地位的、以二王為代表的南派書法來說, 在筆法、結構、布局和墨法各方面都有巨大的突破和創新, 徹底變革了瘦硬雄秀的書風而開創肥厚雄闊的一代新書風。蘇東坡詩雲:顏公變法出新意, 細筋入骨如秋鷹。
能將當時民間革新成果集中提高的顏真卿, 不愧是我國古代書法史上最有成就的變法大家。書如其人。顏公變法的膽略和變法後形成端莊而不可犯的風貌是一致的。高古森嚴的顏休同顏公的人格一樣, 正直、忠烈、朴實、倔強、剛勝於柔, 內美外溢, 有特點, 有個性, 又有唐朝盛世的氣象。
中唐後期的柳公權, 學顏而加以遒勁豐潤, 自成一家。初學王書, 遍閱近代筆法。穆宗嘗問用筆之法, 他說「 用筆在心, 心正則省正。」 耽志勤學, 不治生產, 所書《玄秘塔碑》和《神策軍碑》, 於嚴謹中見開拓, 圓厚中見鋒利, 為後世宗法。
我們常說顏筋柳骨, 這是顏、柳不同的書法特點。柳字拋棄了顏字豎畫的肥壯, 把橫豎畫都寫得均勻瘦勁又吸收北碑中的方筆長處, 寫得爽利森挺還吸取歐、虞的緊密、顏的縱勢, 寫出了獨樹一幟的柳體。其師古不泥,極力變右軍法, 用筆古淡, 自出新意。
柳公權和沈傳師等唐朝後期的書家從瘦挺這一狹隘地段努力進取, 開辟了別於魯公的新道路, 其創新膽識及精神尤為可嘉。顏體和柳體集中反映了唐朝的楷書成就, 也是唐朝楷書成熟的最後完成階段。顏、柳一出, 幾成後世不變之法。
㈨ 為什麼楷書(工整)和草書(奔放)兩種特點完全相對的書體都興盛於唐朝
可能是被規矩壓的太多了,
都是要釋放一下情緒的吧。
實際上在隸書時代有草隸,
篆書時代有草篆,
都是追求一直快捷的書寫吧。
㈩ 楷書盛行於哪個朝代
楷書又叫真書,是中國書法的五種書體之一,按照朝代分他它包括魏碑和唐楷,按照大小可分為大楷、中楷和小楷。因為楷書字型規整,適合作為初學者的楷模,所以被稱為楷書。
楷書是由隸書發展演變而來的一種書體,最初形成於東漢時期,而據史書記載,最早楷書是由王次仲所創造。
著名書法理論家張懷瓘在他的著作《書斷》中說:次仲始以古書方廣,少波勢,建中初,以隸草作楷法,字方八分,言有楷模。」從這句話中也能看出,王次仲是東漢時期的人。
而從我們現在看到的書跡來看,最早的楷書當屬被稱為楷書之祖的鍾繇的楷書,鍾繇字元長,三國時期魏國人,善書法,尤其是楷書。
他最著名的代表作是被稱為「五表」的小楷作品《力命表》、《賀捷表》、《宣示表》、《調元表》、《薦季直表》。雖然真跡早已失傳,但是從現存的宋拓本中依然可以一睹「楷書之祖」的風采。
我國的楷書,雖然在東漢時期已經有萌芽,但是真正文人化的楷書的出現還是在魏晉時期,楷書從民間萌芽走向書法正統,作為一種時尚被當時的文人士大所學習。
而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鍾繇了,他是一位非常勤奮好學的書法家,說他勤奮是因為他學習書法已經到了痴迷的狀態,睡覺的時候在被子上畫字、和人聊天的時候在地上畫字,每次上廁所都很久出不來,因為他在廁所練習書法呢。
說他好學,是因為他曾經為了一部書法秘籍,鍾繇的《筆法》,派人把韋誕的墓給盜了。他在書法上善於思考、勤奮努力,最終總結創造出我們現在使用的楷書,名留青史。
鍾繇創造楷書以後,王羲之又加以改造,把鍾繇楷書里的隸書的筆畫全部去掉,是楷書完全成熟。到了唐朝,楷書達到它的鼎盛時代,出現了很多楷書大師,比如顏真卿、柳公權、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等等。
總之楷書由隸書演變而成,經過鍾繇、王羲之的改造而成熟到唐代達到鼎盛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