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為什麼參戰時間長
① 日本戰國時期的合戰為何參戰人數多,但是傷亡人數很少呢
日本戰國時期還沒實現兵農分離,一般小兵的足輕都是到要打仗了就把普通的農民拉出來發裝備,這種武裝平民打不了硬仗,只能打順風仗,和武士比起來戰鬥力差距很大,形勢不對就很容易全線崩潰,戰國的許多合戰實際作戰時間不長,殺敵都花在追擊上,也就是還沒死幾個人就分出了勝負,.............不過也有甲斐軍越後軍九州軍等民風彪悍和有名將統帥的例外..........................僅供參考
② 日本參加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原因
原因:
1.日本本身地狹人多,資源稀缺。隨著經濟發展,對資源的要求更高,日本發展戰略在當時就必須要求對外擴張。以戰爭爭奪資源。
2.日本政府內部成員軍政中青年成員強力派勢力膨脹,發起戰爭輕而易舉。
3.國內經濟危機,人民內部矛盾激化,日本望通過戰爭轉化矛盾,同時獲取解決經濟危機的資源問題。
4.世界兩大軍事集團的形成,日本本身參與。
戰後
樓上老兄給的地方解答不錯。
我的是戰後一段時間,日本實際由美國軍事佔領,美國扶持日本經濟發展,想控制日本與蘇聯在東方抗衡,可惜日本人挺厲害。借勢扶搖直上,成了世界級經濟強國,得了便宜還賣乖。
③ 【請教】日本的地處偏僻,為什麼日本兩次都參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
日本地處不偏僻,控制了日本就間接的控制了亞洲的制海權,美國扶持日本就是為了他的島鏈計劃
④ 二戰時期的日本為什麼失敗
日本的優勢是士兵素質高,裝備精良。缺點是國小,資源少。
日本之前贏的戰爭——甲午戰爭,日俄戰爭,都是持續時間很短的戰爭,日本積攢國力,狠狠的打一仗,贏了以後攫取大量的利益,繼續發展。
就像打LOL,日本就是一個爆發型的刺客或者法師,一套打完,要給你打殘或者打死,否則他沒有力量再來了。
日本打中國,也是打完了一套就想歇歇,打完上海、南京以後就想讓當時國民黨投降。連發了三次近衛聲明——汪精衛就是這個時候投靠的日本人。但是一來蔣光頭也是一個真正的中國軍人,沒有認慫,不投降就是干,3路高地都破了我也要死守水晶;二來當時中國國民的抗日熱情也高漲著,於是就一直耗了下去。
別看正面戰場國民黨一直輸,但是日本更耗不起。雖然我們要5個士兵才能換一個日本兵,但是,中國人口多,人民也願意去保衛國家,而日本的一個士兵基本都是訓練了5.6年的精銳,補充也是問題。
中國日本一口氣拿不下來,戰爭之前的軍事儲備也消耗的差不多了,而且在中國沒有石油補充他的機械化部隊運作(大慶油田建國後才發現),而且中國佔領區里的工業水平也不行,日本做不到以戰養戰,只能找別的出路。
所以,就看到了作為西方殖民地很多很多年的東南亞地區——有資源,有現成的工業基礎。
但是要打東南亞就得解決當時保護東南亞的美國太平洋海軍,於是就打了珍珠港,接著掃了東南亞。
但是畢竟這樣惹了美國,美國軍隊過來了日本就是兩線作戰。所以一定要讓美國過不來,怎麼辦呢?就把美國過來的中間補給基地給拿下來就好了,於是就發生了中途島戰役。日本輸了,制海權沒有了,麥克阿瑟玩起來跳島戰術,美國軍艦載著美國大兵東南亞來回轉,哪裡有弱點就打一下,日本在東南亞的軍隊被分割,基本面臨的就是各個擊破,於是日本打了豫湘桂會戰,想打通東南亞的中國的聯系,結果日本目的達到,但是日本本來就是兵力不足,這場會戰贏了以後,兵力更分散了。
這個時候,中國還在堅決抵抗,美國已經開始一個島一個島的收拾日本人。而且這個時候日本的精銳基本已經消耗光了——這就是為什麼蘇聯宣戰以後打的那麼順利,一個原因是蘇軍的確是厲害,而且還有打敗了德國的威風;另一個原因就是哪個時候的關東軍基本都是沒有受過訓練的新兵,都是日本從各行各業拉來的壯丁,真正的關東軍精銳都已經扔到東南亞了,二戰中最後一個投降的日本兵不就是從關東軍拉過去的嗎!——而且,日本的資源已經沒有了,武器彈葯到食物葯品都供不上了。
所以日本就輸了。
⑤ 二戰時期日本攻打美國的原因是什麼
襲擊珍珠港的目的是為了(至少暫時)消滅美國海軍在太平洋上的主力。襲擊珍珠港計劃的策劃者山本五十六本人認為一次成功的襲擊只能帶來一年左右的戰略優勢。
從1931年開始日本與中國交戰,此前日本佔領了滿洲。從1941年1月日本開始計劃襲擊珍珠港以取得戰略優勢,經過一些海軍內部的討論和爭執後從年中開始日本海軍開始為這次行動進行嚴格的訓練。
日本在中國、東南亞的戰爭,遭到了美英中荷四國對日本的石油禁運和經濟制裁。日本無法消滅和佔領美國,他需要通過局部戰爭的勝利,讓美國做出讓步。
(5)日本為什麼參戰時間長擴展閱讀:
1939年,日本擬定了兩個作戰取向,分別為「南下」「北上」兩個作戰計劃。日本起初看重蘇聯豐富的戰爭資源,擬定了入侵蘇聯,佔領西伯利亞。
1939年5月至9月,日本按計劃,向位於中蒙邊境海拉爾以南200公里的諾門罕地區的蘇蒙聯軍發動了大規模試探性戰略進攻。雙方動用了數十萬精銳部隊和先進軍事裝備,在雜草叢生、沙丘連綿起伏的荒原上進行了一場長達4個多月激烈的交鋒。日本由於軍事思想和戰術技術落後,遭到了自日俄戰爭以來首次最慘重的失敗。
「北上」吃了敗仗後,進攻蘇聯佔領西伯利亞的夢想化為泡影,就掉頭策劃「南下」,奪取更大的戰爭資源(石油)等,以便日後吞並世界儲備後繼資源。
日本從1941年中就開始向東南亞的擴張,引起了這個地區主要強國的不滿,為了給日軍一點警戒,美國凍結了對日的貿易,其中重要的是高辛烷石油。沒有石油,日軍的戰爭機器就無法運轉,艦艇拋錨,等於無法繼續侵略,為了確保正常侵略,掠奪石油,日軍決定冒險一擲。
1941年12月7日,日軍成功實施了珍珠港突襲。
⑥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日本是如何參戰的為什麼
膠州灣事件
2007年11月14日是德國侵佔膠州灣110周年的日子,在這個特殊的紀念日對百餘年所發生的事情經過進行一下追述,顯得極有意義。因為目前尚缺乏更為詳細的記載,比如,一些親歷者的回憶。我們只能將一些零散的資料重新匯編,盡量對整個佔領行動的過程進行一次還原,籍以提醒大家銘記歷史,勿忘國恥……
在事件發生的前一天,即1897年11月13日,平日常駐上海吳淞口的德國遠東艦隊就出現在青島南面的外海。在此前的11月7日,德皇威廉(Kaiser Wilhelm II 1859-1941)就「決定立刻動手」對巨野教案的發生給予中國報復。是日深夜,他電令遠東艦隊司令海軍少將迪特里希(Otto von Diederichs 1843-1918)作好准備。10日,德艦啟航向膠州灣進發。
迪特里希(舊譯 棣利斯或棣利司)率領的這支船隊由五艘軍艦組成,4300噸的「威廉王妃」號(S.M.S. Prinzess Wilhelm)、5200噸的「鸕鶿」號(S.M.S. Cormoran)、7650噸的旗艦「皇帝」號(S.M.S. Kaiser)和並未參加實際行動的「伊倫娜」號(S.M.S. Irene 4300噸)、「阿克納」號(S.M.S. Arcona 2370噸)。
實際上,在13日下午4點德國艦隊一出現,就被駐防清軍的瞭望哨發現。此時的章高元(1841-1913)據說正在和屬下打麻將,得到信報他曾命人前往德艦詢問前來的目的。迪特里希委派副官Amon上尉帶領兩名軍官和翻譯上岸拜會章高元,在得到「借地演習,進行臨時休整,很快就會離開」的答復是後,章才如釋重負。為了表示友好,並盡地主之誼,章表示要在衙門設宴招待迪特里希,但被德方婉言謝絕。由於此前,每逢冬季常有俄國艦隊前來暫泊,而且德國一直對華「友好」,又在「三國干涉還遼」事件中,表現出異乎尋常的「公正」,大概諸多的因素蒙蔽了曾參加過甲午戰爭的章高元,他的懈怠與麻痹大意,直接導致了次日他與德軍的對峙與博弈,滿盤皆輸……
德國艦隊在入夜後有了充足的時間來進行佔領前的部署。「皇帝」號和「威廉王妃」號留在小青島附近的外錨地,准備在遇到抵抗時炮擊沿岸的總兵衙門、兵營和炮台。而「鸕鶿」號在乘機駛入膠州灣,系泊在馬蹄礁附近,准備伺機佔領位於小鮑島軍火庫和軍械庫,並從背後進行迂迴包抄。
1897年11月14日,依照舊歷是光緒二十三年十月廿日。黎明時分,「鸕鶿」號放下幾艘小船,船上所載的100餘名德國士兵,趁著未散的晨霧,一舉佔領了清軍後海營房和不遠處火葯庫。在得到「鸕鶿」號得手的消息後,迪特里希命令艦隊實施登陸。就在720名德軍士兵在棧橋西側登陸的同時,恰逢駐防清軍在進行早操。兩軍相遇,出現了令人不可思議的一幕,出操的綠營兵們對全副武裝的德軍沒有絲毫的戒備,競相跟德國人打招呼,還有人因能說兩句德語而沾沾自喜……
德軍登陸後,立即按照預先部署的計劃,分兵搶占制高點和沿海炮台,並包圍總兵衙門和各處營房,並切斷各營之間的聯系。此時章高元的反應,由於沒有官方的詳載,以致眾說紛紜。上午11時左右,德軍向清軍發出照會,限其於下午3時前全部撤退至女姑口和嶗山以外,只能攜帶步槍,以48小時為限,過此即當敵軍處理。此時,在眾人的影響下章曾考慮抵抗,但卻發現槍里沒有子彈,而軍火庫已早被德軍控制。無奈章高元曾親自面見迪特里希,稱「未奉本國公文,礙難撤離」。但迪特里希堅持下午3點鍾德軍必須接管防務。章高元急電山東巡撫李秉衡(1830-1900)和北洋大臣王文韶(1830-1908),說:「元欲戰恐開兵端,欲退恐忝職守,再四思維,惟有暫將隊伍拔出青島附近,後撤至四方村一帶……。」
中午12時30分,章高元的總兵旗從衙門前的竿頭落下。下午2時30分,停泊在青島灣海面的德艦鳴放了21響禮炮,慶祝在這一次佔領行動中的勝利。半小時後,隨著對德國皇帝的三聲萬歲(烏拉),德國海軍的三色戰旗升起。而章高元也在此時退至四方村。
迪特里希在衙門大堂內宣布佔領膠州灣及附近一切海島與陸地,並稱倘有中國人敢滋事端,定加嚴懲。新的臨時政府也同時成立。隨後,德軍還派遣了一支分遣隊,前往最近的即墨縣城,但在德國人達到之前,駐守的清軍就望風而逃了。隨後,這支部隊繼續向膠州前進,追擊潰退的清軍。
膠州灣是青島的母親灣。膠州灣港深水闊,浪小波輕、無冰凍,是一個難得的天然良港。膠州灣面積最早記錄
於《膠澳志》,《膠澳志》上記載的1928年膠州灣的總水域面積為560平方公里。
國家海洋局北海分局提供的資料顯示:膠州灣的水域面積1958年為535平方公里;1977年為423平方公里;1985年為374.4平方公里。而目前,膠州灣的總水域面積僅有367平方公里。也就是說,從1928年以來的70多年間,膠州灣的面積減少了193平方公里,從上個世紀七十年代開始,膠州灣填海速度明顯加快,膠州灣的水域面積平均每年減少約2.9平方公里。眼下,膠州灣的水域面積僅有1928年的66%了。
我國著名海洋工程動力專家、中國海洋大學教授侯國本認為,自然變異和人為開發是造成膠州灣不斷縮小的主要原因,其中人為的無度的圍填海工程是決定性的因素。
中科院院士文聖常認為,無度地圍填海勢必要導致納潮量的減少,進而導致海水自凈能力降低。最直接的影響是生態環境的惡化。資料表明,1935年膠州灣的納潮量為11.822億立方米,最大表層流速為1.8米/秒;1985年納潮量為9.144億立方米,最大表層水速為1.2米/秒。現在的納潮量只有7億多立方米。膠州灣海域是許多種魚類重要的洄遊棲息地,事實上,大規模的圍填海工程造成了那裡地形和水流的變化,已經影響到了魚群的棲息環境和魚類的洄遊規律。
日本對侵佔中國遼東半島、台灣、澎湖列島並不滿足,胃口大的很。日本對青島良港的優越條件早有耳聞並極為重視,在青島被德軍佔領時期,日本常有日商到青島做買賣。日本當局為了及時掌握青島和山東的近況,還時常派特務化裝為中國人,潛伏到膠濟鐵路千里沿線進行活動,日本對青島的垂涎程度可見一斑。日本明治天皇就曾叫嚷「以武力開拓萬里波濤」、「布國威於四方」。1897年,德國強租膠州灣,日本打心眼裡不自在,他根本沒有想到,日本比德國入侵中國早,由於自己忙於爭奪在中國東北和朝鮮的利益,山東和青島這塊肥缺卻成了來自歐洲的德國囊中之物,這對日本殖民地野心是一種挑戰和刺激。早已垂涎青島的日本對此耿耿於懷,一直千方百計尋找染指山東和青島的時機。
德國盤踞青島的前些年,日本不敢輕舉妄動,很少有人到青島活動,似乎日本對山東和青島沒有什麼想法與興趣。這種表面的心理平靜無法長期掩飾日本渴望佔有青島的野心,到了1913年至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日本突然活躍起來,對青島表示出異乎尋常的關注與興趣,頻頻派軍政要員到青島調查,窺探青島德軍情況,伺機取代德國對青島的「租借」,以建立向東亞侵略擴張的橋頭堡,這種強烈的佔有欲,促使日本緊鑼密鼓地行動起來了。1914年8月1日,第一次世界大戰終於在歐洲爆發。歐洲各國都收縮戰線,把主要精力和兵力用在歐洲事務上,遠在他國的殖民地就顧及不大上了。膠洲灣只有數千兵力,這一形勢,正中日本下懷,於是日本有了乘虛而入的機會,他們准備與駐青德軍大幹一場了,趁勢取代德國人對青島的佔有,把垂涎青島變成一口吞掉。此時戰火纏身的德國有意識地向中國政府表示願意將青島歸還給中國,但要求中國政府給以建設青島的資金賠償,並要求重新為德國選擇一個適宜的港口,德國這種「歸還」青島的形式對自己並不吃虧,從某種意義上講是最好的緩兵之計,金蟬脫殼。袁世凱政府與德國就此問題進行了秘密接觸,日本得知消息後,向北洋政府發出警告,指責這是破壞中立立場,站到了德國一邊。膽怯的袁世凱政府再也不敢提及此事,怕引火燒身,禍從天降。
在大戰爆發半個月後的1914年8月15日,日本以「維護遠東和平」為名義,向德國提出最後通牒,以8月23日正午為限期。日本要求:立即從日本海面和中國海面撤走德國裝甲艦和全部軍艦,不能撤走者,則立即解除武裝。9月15日以前無條件或無補償地把德國所租借的膠州地區移交日本當局,這一地區將來再歸還給中國。日本帝國主義發出最後通牒後沒有得到答復,於8月22日開始作戰,以求占據膠州和青島港口。8月23日,日本正式向德國宣戰。同時,德國駐華代辦馬爾參代表其政府向袁世凱建議把膠州灣租借地立即無條件地歸還中國。袁世凱不敢表示同意,卻建議美國政府從德國手中接收膠州灣,以便隨後歸還中國。然而,袁世凱企圖利用日美矛盾的希望落空了。美國政府不願意干預,怕冒無益的風險。帝國主義列強,盡管相互間矛盾重重,但整個說來,他們縱容了日本帝國主義的侵華行動。中國作為中立國,要求日本和德國把戰事限制在租借地境內。然而,日軍司令部無視這一要求,把軍事行動開展得遠遠超出了租借地。日軍不是從德國人已設防的海上,而是從後方、經過築有工事的膠州地區去攻打青島。日德青島之戰,無論從哪個方面講,都已不可避免。
當佔領青島的日軍接二連三發布了在青島實行軍事管制的第一號軍令、青島守備軍發布了接管青島地區軍政的命令之後,青島切實成為日軍一手控制的天下。
⑦ 中國和日本打仗是哪年開始的為什麼
抗日戰爭(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簡稱抗戰,指20世紀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中國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場民族性的全面戰爭。
抗戰時間從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開始算起,至1945年9月2日結束,共14年抗戰。
1931年9月18日,日軍進攻沈陽,九一八事變爆發,由於當局的不抵抗,致使日本侵略軍迅速佔領中國東北,並成立偽滿洲國。
1932年1月28日,日軍進攻上海,淞滬抗戰爆發,中日軍隊第一次全面對抗和較量。
1937年7月7日,日軍在北平附近挑起盧溝橋事變,中日戰爭全面爆發。
1941年12月7日,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後,12月9日,重慶國民政府正式對日宣戰。
1945年8月15日,日本向同盟國無條件投降。
中國戰場是二戰的主戰場之一。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是二戰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中華民族歷史上最偉大的衛國戰爭,是中國人民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正義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近代以來抗擊外敵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
這次戰爭是日本的對外擴張政策、日中兩國國力的懸殊對比以及國際社會綏靖主義政策等多種因素作用的後果。
⑧ 日本為什麼要參加第二次世界大戰
1.日本本身地狹人多,資源稀缺。隨著經濟發展,對資源的要求更高,日本發展戰略在當時就必須要求對外擴張。以戰爭爭奪資源。
2.日本政府內部成員軍政中青年成員強力派勢力膨脹,發起戰爭輕而易舉。
3.國內經濟危機,人民內部矛盾激化,日本望通過戰爭轉化矛盾,同時獲取解決經濟危機的資源問題。
4.世界兩大軍事集團的形成,日本本身參與。
⑨ 日本參與二戰原因
日本作為新興的列強國家,需要資源和勢力范圍,但是,在此之前,亞洲地區的的勢力范圍和資源基本上由西方列強掌控。資源貧瘠的島國當然要往土地開闊,資源豐富的大陸上跑,因此,腐朽的中華帝國傳統范圍也就成了日本獲得土地的最好的目標。日本先是征服了中華帝國的東北藩國朝鮮,接著進入了中國富饒的東北地區。從1931年9月18日,一直到1941年12月8日之前,日本對於中國的入侵這段期間,日本在表面上還只是在與中國作戰,但實際上已經在和美國,蘇聯,英國,荷蘭在亞洲的勢力碰撞中走向了戰爭的邊緣,在諸如各國在華利益維持方面,日本人一直想趁納粹德國肆虐歐洲,西方列強無暇東顧之際,獨霸在中國的利益,造成中國為日本勢力范圍的既成事實,而對於荷屬東印度群島的石油資源(東北大慶油田由於當年日本鑽探技術有限,所幸未被日本人發現),更是讓日本垂涎三尺。當美國決定對日本實施石油禁運時,面對低下的煉油能力,800萬噸的原油儲備已經無法長久維持一個年消耗600萬噸的帝國的運轉,於是,日本人決定擊敗太平洋上最大的敵人——美國。於是1941年12月8日,日本海軍機動部隊偷襲了珍珠港,重創了美國太平洋艦隊。幾乎是在偷襲成功後,日本海陸軍的另一部分立馬南下,進攻美國,英國和荷蘭在東南亞的殖民地。一般的西方人看來,二戰始於1939年9月1日,納粹德國閃擊波蘭。日本參加二戰始於偷襲珍珠港,即1941年12月8日。但是,中國抗日戰爭作為二戰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個人認為實際上,二戰應該從1937年7月7日全面抗戰爆發開始,所以,個人認為日本參與二戰始於盧溝橋,而非珍珠港。
以上答案純屬個人意見,絕非復制。
⑩ 二戰時期日本為什麼要打美國
日本從1931年開始侵華,一直打到1942年向盟軍正式宣戰,這中間的11年和中國打仗。結果日本人在北方過不了黃河,連延安的邊都摸不到;在南方和炮黨中央軍在湖南反復拉鋸、對峙,戰爭完全看不到盡頭。
當時中國就是個農業國,又沒有值錢的工廠;現代戰爭最值錢的戰略資源,比如石油、優質鐵礦、橡膠什麼的,中國也沒有。。。當時中國基礎設施建設也極端落後,沒什麼鐵路,日本人佔領了之後運兵調動都不方便。
最TM扯淡的是,中國當時沒工業,生產不了多少化肥,所以農業也極端落後。。。日本佔領軍要吃飯,還得從本土運。。。。。。
綜上所述,日本當時和中國打了十幾年仗,最後除了掏了點媒,什麼都沒撈到,連口吃的都撈不上。。。就這樣熬了十幾年,日本最後熬不住了。日本需要的石油、鐵礦、橡膠,本來都要靠從美國進口,美國掙錢掙的差不多之後,就開始對日本禁運,要日本退出中國。日本不願意,但是又熬不過中國,最後只有和美國開戰去搶美國了。
所以,二戰期間日本始終在追著蔣介石求和停戰。蔣介石不願意,日本人就只好傾巢出動使勁打他逼他停戰,結果空出來的老巢就被八路笑納了。。。然後日本人沒辦法只好又回去打八路。。。然後八路把鐵路扒了,日本人就只好邊修鐵路邊步行回來打八路。。。回來之後八路又都躲山裡去了。。。
日本人就這樣和中國打了十幾年,最後實在受不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