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半夜時分 » 時間為什麼可以用空間表示

時間為什麼可以用空間表示

發布時間: 2022-01-21 14:42:18

『壹』 為什麼有時間和空間

量度兩個時刻之間的間隔長短的物理量叫做「時間」。它表徵物質運動過程的持續性和順序性。任何一種周期運動的周期都可作為時間標准,如中國古代的水漏,十二地支(子,丑,寅,卯……)都是利用周期性的計時方法。時間是物理學中的一個基本物理量。一段時間在時間坐標軸上用一線段表示。為了用具體數字說明時間,必須選擇某一時刻作為計時起點,這是人為的。計時起點不一定是物體開始運動的時刻。在物理學中,將太陽每連續兩次經過觀察者所在的子午線的時間稱為一個太陽日,即一晝夜。因太陽日略有差異,取一年中所有太陽日的平均值作為時間的標准,稱為一個平均太陽日,簡稱1日。1日分為24小時,1小時分為60分,1分又分為60秒,於是規定1日的86400分之一為1秒作為時間標准。但是這樣規定的秒是不精確的。1967年在第13屆國際計量大會上,規定以基態銫133原子的兩超精細結構能級之間的輻射周期的9192631770倍為1標准秒。時間常跟位移或平均速度相對應,例如:「五秒鍾內所發生的位移」或「頭兩秒內的平均速度」。 時間是運動、變化的表現形式,是世界和萬物的內在規定和組成部分,是具有客觀實在性同世界和萬物的其它組成部分處在對立統一關系中的「物」或物質。 時間是世界和萬物運動、變化的表現形式。 運動和變化只有在一定的時間段里才能發生,在一個固定的時間點上,世界和萬物就不會發生任何運動和變化。我們觀察世界和萬物的運動和變化,必須有一個特定的時間段作為觀察的條件,沒有一個特定的時間段作為觀察的條件,就不能發現任何運動和變化的特徵。 例如,飛矢不動。說的是用弓射出去的飛箭如果在一個時間點上它是固定不動的,只有在一個時間段里,箭矢才會從一個地點運動到另外一個地點。 例如,我們用照相機拍攝運動的物體。拍攝時照相機鏡頭快門開啟的時間越短,所得到的圖像越清晰,鏡頭快門開啟的時間越長,所得到的圖像越模糊。 時間是世界和萬物的內在規定和組成部分。 空間可分為哲學的空間概念和數學的空間概念: (1)哲學空間:三維的,具有容納物質存在與運動的屬性; (2)數學空間:多維的,從點的零維到面的多維(線是一維的,平面是二維的,體是三維的,曲面是多維的)。 以目前人類的認知能力可感知的三維物理存在,其定義必須依靠一個或多個參照體系或參照物。 現代漢語詞典解釋:空間是物質存在的一種客觀形式,由長度、寬度、高度表現出來。 例如數學上的原點與X、Y、Z三軸之間共同構成的關系。
滿意請採納

『貳』 為什麼有時間和空間

宇宙大爆炸(Big Bang)僅僅是一種學說,是根據天文觀測研究後得到的一種設想。 大約在50億年前,宇宙所有的物質都高度密集在一點,有著極高的溫度,因而發生了巨大的爆炸。大爆炸以後,物質開始向外大膨脹,就形成了今天我們看到的宇宙。大爆炸的整個過程是復雜的,現在只能從理論研究的基礎上描繪過去遠古的宇宙發展史。在這150億年中先後誕生了星系團、星系、我們的銀河系、恆星、太陽系、行星、衛星等。現在我們看見的和看不見的一切天體和宇宙物質,形成了當今的宇宙形態,人類就是在這一宇宙演變中誕生的。 人們是怎樣能推測出曾經可能有過宇宙大爆炸呢?這就要依賴天文學的觀測和研究。我們的太陽只是銀河系中的一兩千億個恆星中的一個。像我們銀河系同類的恆星系 —— 河外星系還有千千萬萬。從觀測中發現了那些遙遠的星系都在遠離我們而去,離我們越遠的星系,飛奔的速度越快,因而形成了膨脹的宇宙。 對此,人們開始反思,如果把這些向四面八方遠離中的星系運動倒過來看,它們可能當初是從同一源頭發射出去的,是不是在宇宙之初發生過一次難以想像的宇宙大爆炸呢?後來又觀測到了充滿宇宙的微波背景輻射,就是說大約在150億年前宇宙大爆炸所產生的餘波雖然是微弱的但確實存在。這一發現對宇宙大爆炸是個有力的支持。 宇宙大爆炸的觀點: 1932年勒梅特首次提出了現代宇宙大爆炸理論:整個宇宙最初聚集在一個「原始原子」中,後來發生了大爆炸,碎片向四面八方散開,形成了我們的宇宙。美籍俄國天體物理學家伽莫夫第一次將廣義相對論融入到宇宙理論中,提出了熱大爆炸宇宙學模型:宇宙開始於高溫、高密度的原始物質,最初的溫度超過幾十億度,隨著溫度的繼續下降,宇宙開始膨脹。 1965年,彭齊亞斯和威爾遜發現了宇宙背景輻射,後來他們證實宇宙背景輻射是宇宙大爆炸時留下的遺跡,從而為宇宙大爆炸理論提供了重要的依據。他們也因此獲197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20世紀科學的智慧和毅力在霍金的身上得到了集中的體現。他對於宇宙起源後10-43秒以來的宇宙演化圖景作了清晰的闡釋. 宇宙的起源:最初是比原子還要小的奇點,然後是大爆炸,通過大爆炸的能量形成了一些基本粒子,這些粒子在能量的作用下,逐漸形成了宇宙中的各種物質。至此,大爆炸宇宙模型成為最有說服力的宇宙圖景理論。然而,至今宇宙大爆炸理論仍然缺乏大量實驗的支持,而且我們尚不知曉宇宙開始爆炸和爆炸前的圖景。 宇宙大爆炸理論:大爆炸理論 大爆炸理論是關於宇宙形成的最有影響的一種學說,英文說法為Big Bang,也稱為大爆炸宇宙論。大爆炸理論誕生於20世紀20年代,在40年代得到補充和發展,但一直寂寂無聞。直到50年代,人們才開始廣泛注意這個理論。 大爆炸理論的主要觀點是認為我們的宇宙曾有一段從熱到冷的演化史。在這個時期里,宇宙體系並不是靜止的,而是在不斷地膨脹,使物質密度從密到稀地演化。這一從熱到冷、從密到稀的過程如同一次規模巨大的爆發。根據大爆炸宇宙學的觀點,大爆炸的整個過程是:在宇宙的早期,溫度極高,在100億度以上。物質密度也相當大,整個宇宙體系達到平衡。宇宙間只有中子、質子、電子、光子和中微子等一些基本粒子形態的物質。但是因為整個體系在不斷膨脹,結果溫度很快下降。當溫度降到10億度左右時,中子開始失去自由存在的條件,它要麼發生衰變,要麼與質子結合成重氫、氦等元素;化學元素就是從這一時期開始形成的。溫度進一步下降到100萬度後,早期形成化學元素的過程結束(見元素合成理論)。宇宙間的物質主要是質子、電子、光子和一些比較輕的原子核。當溫度降到幾千度時,輻射減退,宇宙間主要是氣態物質,氣體逐漸凝聚成氣雲,再進一步形成各種各樣的恆星體系,成為我們今天看到的宇宙。 大爆炸模型能統一地說明以下幾個觀測事實: a)理論主張所有恆星都是在溫度下降後產生的,因而任何天體的年齡都應比自溫度下降至今天這一段時間為短,即應小於200億年。各種天體年齡的測量證明了這一點。 b)觀測到河外天體有系統性的譜線紅移,而且紅移與距離大體成正比。如果用多普勒效應來解釋,那麼紅移就是宇宙膨脹的反映。 c)在各種不同天體上,氦豐度相當大,而且大都是30%。用恆星核反應機制不足以說明為什麼有如此多的氦。而根據大爆炸理論,早期溫度很高,產生氦的效率也很高,則可以說明這一事實。 d)根據宇宙膨脹速度以及氦豐度等,可以具體計算宇宙每一歷史時期的溫度。 按照大爆炸理論,宇宙是150億年前從一個極小的點誕生的,從那裡誕生了時間和空間、質量和能量,從而由物質小微粒聚集成大團的物質,最終形成星系、恆星和行星等。在大爆炸發生前,宇宙中沒有物質,沒有能量,甚至沒有生命。 但是,大爆炸理論無法回答現在的宇宙在大爆炸發生之前到底是什麼樣,或者說發生這次大爆炸的原因是什麼?按照大爆炸理論,宇宙沒有開端。它只是一個循環不斷的過程,從大爆炸到黑洞的周而復始,便是宇宙創生與毀滅並再創生的過程。 這只是一個設想,並不是一個完美的理論。 大爆炸理論雖然並不成熟,但是仍然是主流的宇宙形成理論的關鍵就在於目前有一些證據支持大爆炸理論,比較傳統的證據如下所示: a)紅位移 從地球的任何方向看去,遙遠的星系都在離開我們而去,故可以推出宇宙在膨脹,且離我們越遠的星系,遠離的速度越快。 b)哈勃定律 哈勃定律就是一個關於星系之間相互遠離速度和距離的確定的關系式。仍然是說明宇宙的運動和膨脹。 V=H×D 其中,V(Km/sec)是遠離速度;H(Km/sec/Mpc)是哈勃常數,為50;D(Mpc)是星系距離。1Mpc=3.26百萬光年。 c)氫與氦的豐存度 由模型預測出氫佔25%,氦佔75%,已經由試驗證實。 d)微量元素的豐存度 對這些微量元素,在模型中所推測的豐存度與實測的相同。 e)3K的宇宙背景輻射 根據大爆炸學說,宇宙因膨脹而冷卻,現今的宇宙中仍然應該存在當時產生的輻射余燼,1965年,3K的背景輻射被測得。 f)背景輻射的微量不均勻 證明宇宙最初的狀態並不均勻,所以才有現在的宇宙和現在星系和星團的產生。 g)宇宙大爆炸理論的新證據 在2000年12月份的英國《自然》雜志上,科學家們稱他們又發現了新的證據,可以用來證實宇宙大爆炸理論。 長期以來,一直有一種理論認為宇宙最初是一個質量極大,體積極小,溫度極高的點,然後這個點發生了爆炸,隨著體積的膨脹,溫度不斷降低。至今,宇宙中還有大爆炸初期殘留的稱為「宇宙背景輻射」的宇宙射線。 科學家們在分析了宇宙中一個遙遠的氣體雲在數十億年前從一個類星體中吸收的光線後發現,其溫度確實比現在的宇宙溫度要高。他們發現,背景溫度約為-263. 89攝氏度,比現在測量的-273.33的宇宙溫度要高。 雖然已有上述證據存在,但是宇宙是否起源於大爆炸學說,仍然缺乏足夠多的令人信服的證據。 宇宙大爆炸理論是現代宇宙學的一個主要流派,它能較滿意地解釋宇宙學的一些根本問題。宇宙大爆炸理論雖然在20世紀40年代才提出,但20年代以來就有了萌芽。20年代時,若干天文學者均觀測到,許多河外星系的光譜線與地球上同種元素的譜線相比,都有波長變化,即紅移現象。 到了1929年,美國天文學家哈勃總結出星系譜線紅移星與星系同地球之間的距離成正比的規律。他在理論中指出:如果認為譜線紅移是多普勒效果的結果,則意味著河外星系都在離開我們向遠方退行,而且距離越遠的星系遠離我們的速度越快。這正是一幅宇宙膨脹的圖像。 40年代美國天體物理學家伽莫夫等人正式提出了宇宙大爆炸理論。該理論認為,宇宙在遙遠的過去曾處於一種極度高溫和極大密度的狀態,這種狀態被形象地稱為 「原始火球」。以後,火球爆炸,宇宙就開始膨脹,物質密度逐漸變稀,溫度也逐漸降低,直到今天的狀態。這個理論能自然地說明河外天體的譜線紅移現象,也能圓滿地解釋許多天體物理學問題。1964年美國人彭齊亞斯和威爾遜又發現了宇宙大爆炸理論的新的有力證據。 該理論作為一門發展中的理論,雖然得到了絕大多數科學家的認同,但仍有一些解釋不了的問題,需要進一步完善其理論體系。 回答者

『叄』 時間就是空間,空間就是時間為什麼愛因斯坦這么說

第一,愛因斯坦從未這么說過——如果他說過這樣的話,恕我孤陋寡聞,至少我沒聽說過,勞煩您舉出他的原話和那是他原話的證據。
第二,如果你指的是時間與空間的統一(四維時空),那是閔可夫斯基提出的數學模型,並且被愛因斯坦和其後的物理學家承認,但也不意味著「愛因斯坦說過時間就是空間」,更不意味著「時間就是空間」。這里時間和空間都是用於描述事件的物理量,沒有人說過它們是完全等價的。

『肆』 時間和空間為什麼能結合在一起

你理解錯了:時空並不是時間加空間
時空
時空是四維的空間,上面的點是事件。
近代物理學認為,時間和空間不是獨立的、絕對的,而是相互關聯的、可變的,任何一方的變化都包含著對方的變化。因此把時間和空間統稱為時空,在概念上更加科學而完整。
P.S.上面提到的「空間」一詞其實不夠確切,時空(四維)與空間(三維)有著相差一個維度的區別,它們也不同於通常所說的希爾伯特空間。把宇宙看作四維時空,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於它恰好可以全面地描述發生在我們能夠認知的三維空間中發生的一切事件。

時間
1.時間是對物體之間相對運動快慢的一種描述。
時間是運動、變化的表現形式,是世界和萬物的內在規定和組成部分,是具有客觀實在性同世界和萬物的其它組成部分處在對立統一關系中的「物」或物質。
時間是世界和萬物運動、變化的表現形式。
運動和變化只有在一定的時間段里才能發生,在一個固定的時間點上,世界和萬物就不會發生任何運動和變化。我們觀察世界和萬物的運動和變化,必須有一個特定的時間段作為觀察的條件,沒有一個特定的時間段作為觀察的條件,就不能發現任何運動和變化的特徵。
例如,飛矢不動。說的是用弓射出去的飛箭如果在一個時間點上它是固定不動的,只有在一個時間段里,箭矢才會從一個地點運動的另外一個地點。
例如,我們用照相機拍攝運動的物體。拍攝時照相機鏡頭快門開啟的時間越短,所得到的圖像越清晰,鏡頭快門開啟的時間越長,所得到的圖像越模糊。
時間是世界和萬物的內在規定和組成部分。
世界和萬物是由時間作為內在規定的世界和萬物,沒有時間規定的世界和萬物是不存在的,離開一定的時間,任何物體都不可能存在。
例如,一個人有生卒年月;一棵樹有生存年限;地球、太陽和銀河系也是存在於一定的時間段里的物體。超過了一定的時間段,人就不是現實的人,樹就不是現實的樹,地球、太陽和銀河系也就不是現實的地球、太陽和銀河系了。
時間是具有客觀實在性同世界和萬物的其他組成部分處在對立統一關系中的「物」或物質。
時間不同於運動和變化,運動和變化是時間的本質,時間是運動和變化的表現形式;時間也不同於數量,時間是數量的本質和內在規定,數量是時間的表現形式;人類發明和廣泛使用的鍾表是紀錄時間數量的工具,人們通過觀察記錄時間數量的鍾表指針的變化,就可以知道某一特定時間段的長短,知道某一時間的具體數量規定。
時間同運動和數量、同世界和萬物的其它組成部分是相互區別相互對立的。
時間同運動和數量、同其他組成世界和萬物的「物」或物質,都具有客觀實在性的共同本質,是統一世界裡的家庭成員。時間同運動和數量同組成世界和萬物的其他成員是密切聯系在一起的,他們是相互聯系相互統一的。
空間
空間可分為哲學的空間概念和數學的空間概念:
(1)哲學空間:三維的,具有容納物質存在與運動的屬性;
(2)數學空間:多維的,從點的零維到面的多維(線是一維的,平面是二維的,體是三維的,曲面是多維的)。

以目前人類的認知能力可感知的三維物理存在,其定義必須依靠一個或多個參照體系或參照物。

現代漢語詞典解釋:空間是物質存在的一種客觀形式,由長度、寬度、高度表現出來。

例如數學上的原點與X、Y、Z三軸之間共同構成的關系。

隨著網路的發展

人們把存放已製作好的網站的地方叫做「空間」波普爾的三個世界的理論對20世紀七八十年代的圖書館學界基礎理論建樹,曾有過重要的影響,而九十年代初托夫勒的《大趨勢》對整個信息界的撞擊,人們至今還記憶猶新。而今,當我們站在新世紀的起點上,企盼著新的更高層次的信息理論的出現。近年來,國外有不少理論研究顯示了一定的成熟度,其中三個空間的理論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這三個空間是指網路空間(Cyberspace)、信息空間(Infosphere)和思想空間(Noosphere)。美國海軍研究生院的約翰·阿奎那(John Arquilla)與其合作者們自1991年開始進行了關於未來軍事事件、社會矛盾及犯罪、信息策略等研究,並陸續發表了一系列的報告與著作,如1996年的《網路戰爭的來臨》、1999年的《歷數新的邊界》、1999年的《思想政治的出現》、即將出版的《戰爭中信息作用的轉換》等。尤其是在《思想政治的出現》一書中,阿奎那等全面地概述其理論基礎:三個空間的理論,為這一研究起到了提綱挈領的作用。
1 網路空間(cyberspace)
這是三個概念中最常用的一個,指全球范圍的網際網路系統、通訊基礎設施、在線會議體系、資料庫等一般稱作網路的信息系統。該術語最多的是指網際網路,但也可用來指具體的有范圍的電子信息環境,如一個公司、某武裝部隊、某政府和其他機構組織等的信息系統。
該術語可用於解釋信息的電子存貯和信息流、該信息系統的服務商和用戶、及其與之相連為一個領域和系統使之成為如同政治學、經濟學那樣明確的特徵的技術。理想的是,隨著技術的進步,用戶應該能夠通過硬體軟體進入並運作這一網路空間。
網路空間發展最快、是世界上勢力與所有權范圍最新的領地。無論在哪一個國家,都是當前最大的項目之一,網路空間這一術語也成為最流行的詞彙之一。
該術語比信息空間和思想空間具有更趨向於技術的一面。但在這個術語里,人們看到網路似乎比看到技術更多些,從William Gibson 1984年用Cyber-punk來說明交感幻覺(Gibson,1984),直到如今人們用Cyberspace用於說明建設創造思想的全球模型,加強人們精神上的聯合,這種觀點實際上預示著網路空間與思想空間的部份重合。
網路空間比信息空間或思想空間更受限制些,表現在其主要表示網路(這一似虛而實的事物)。但有些定義也跨出了網際網路的范疇,如那些與網路空間有關的,影響重要基礎設施的公共電話網、電力網、石油天然氣管道、遠程通訊系統、金融票據交換、航空控制系統、鐵路編組系統、公交調度系統、廣播電視系統、軍事和其他政府安全系統等。策略性的信息戰爭大部份在於保證國內的網路安全,並發展對系統里其他勢力弱小的國家的剝削能力(Arquilla,1999)。
2 信息空間(infosphere)
明確了網路空間概念在空間和技術上的局限性後,一些分析家提出信息空間的概念。這兩個術語間的區別並不十分清楚,常被交替使用。如最近有人定義:信息空間是將世界通訊以網路、資料庫、信息源連接到廣大的、內聯的、參差不齊的電子交流系統的捷徑,信息空間有著將所有的人和所有的知識集中到一起(Vlahos,1998)的潛力。然而這從某種角度上看不正是網路空間的定義嗎?
實際上,信息空間比網路空間要大得多,它可以包括後者的全部內容再加上可能沒有被包括進網路信息系統的內容。在民用范圍內這經常包括廣播、印刷等媒體以及一些機構,如公共圖書館等,其中還有相當部份信息內容還沒有被電子化。在軍事范圍內,信息空間還可能包括命令、控制、通訊、諜報、監視、偵察系統——這些戰場之外、但與戰爭相關的軍事信息環境(Aquilla,1999)。
像網路空間一樣,信息空間正作為真正的全球信息基礎和環境在顯現出來,傳統的對空間和時間的認識在這里已不能說明問題。該術語因其聚焦於信息環境廣義地定義,而不是僅考慮基於計算機技術和設施,因此具有一定的理論優勢;同時又因其是人物空間的中介,即信息空間是基於信息的一個明確的領域,但又與我們同時所居住的地球的其他部份密切相關,因此而受到人們的青睞。
法國哲學家Paul Virilio也曾提及信息空間這一概念:信息空間,信息所處的領域,將會將其強加於地理空間。我們將會生活在一個縮小了的世界上,事物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能力將把我們的世界擠壓到所剩無幾。事實上,已經出現了速度污染,使我們的世界減小到零。在最近的將來,人們將會感到被圈在一個小環境內,他們會覺得被快速傳播的信息的力量關在這個已到忍受到極限的世界上。如果讓我來提供一個結論性的想法,那麼內聯互動對真實世界就像放射性對大氣層一樣(Der Derian,1996)。
3 思想空間(Noosphere)
到目前為止,最抽象而又最不受青睞的就數思想空間了。該詞源自於希臘語noos,意為思想,由法國神學家和科學家Pierre Teilhard de Chardin在1925年首創,並通過50和60年代他去世後出版的著作而傳播開來。依據他的觀點,世界首先進化出地理空間,然後生物空間。由於人們得以在世界范圍內聯系交流,於是世界開始出現思想空間,他將此描述成許多形式,如跨全球的思想領地、思想線路、巨大的思想機器、充滿纖維與網路的思想外殼、流浪(游移不定)的意識等。
根據Taihhard的說法,思想的力量多年來已經創造和發展了部份思想空間,最後終將取得其全球的存在,其各種各樣的部件正在融合。不久以後,一個合成體系將呈現出來。不同國家、不同種族、不同文化的人們的意識與精神活動將無需確定的范圍,但又不喪失個人的特徵。再認識充分些,思想空間將把人類提高到一個更高、更新的進化階段,人們由集體的心理和精神的合成力量所驅動,由一種對道德和法律的虔誠所驅動。當然,這種過渡也許不那麼簡單順利,或許要依靠某種全球的震動或者是某種啟示以成為思想空間最終的融合特徵。
盡管這一概念基本上是精神的,遠不如網路空間或信息空間的技術性強,但Teilhard已經把不斷加強的通訊交流歸結為一個因素。在他的時代還沒有類似網際網路的媒體存在。然而,50年代的廣播和電視媒體促使了這種全球意識思想的產生。他期待驚人的電子計算機給人類以新的思想工具。他的預測與如今的網際網路竟不謀而合。
很少有政府或商界人士有興趣促進全球思想空間的構築,除了在有限的范圍,如國際法、政治或經濟理論界的研究人員。促進全球思想空間實現的動力更可能是來自那些非政府組織的活動家,或其他民間社會的成員,如教學、學校等,或那些獻身於信息交流自由和倫理價值規范傳播的個人。我們相信,現在是到了政府與商界開始往這一方向轉移注意力的時候了,尤其是因為在信息時代強權將比以往任何時候更需要國家政府和商業市場人員與民間社會活動家的合作力量。
4 三個空間之間的關系
所有三個領域都還在發展中且繼續維持著這一狀態。三者都在世界范圍內很快地擴展,但都還分裂成更小的組成空間,其中有的空間在世界某些地區發展得更快些。盡管三個空間都在均衡發展,但仍繼續其間的交叉覆蓋。網路空間將維持最小的部份;居於其他兩個空間之內的信息空間次之;而思想空間則將三個空間全部包括在內。見下圖。其中某一空間發展時,其他也都在發展,盡管不必要平衡進行。
三個空間示意圖
附圖
本圖錄自Arquilla,John and Ronfeldt,David.The emergence of noopolitik:Toward an American information strategy.Santa Monica:RAND,1999,p16
三個理論一個都不能忽視,但人們對它們各自的傾向性的認識是不同的。三個空間都有技術、組織和思想層次,但這些層次及其作用卻不盡相同。更進一步說,每個空間都有其內在的特性。在三個空間中,網路空間最具技術性,而思想空間則最具觀念性。當人們考慮網路空間時,跳入其腦海的首先是連接了網際網路的計算機屏幕,而其內容無關緊要。當人們考慮信息空間時其圖像可能是通過衛星轉播的電視節目。當人們考慮思想空間時,其腦海中形成的圖像不會是什麼技術,卻可能是涉及文化倫理的什麼觀點,其內容應該是文化的。
當我們討論網路空間的延伸趨向於技術性時,討論信息空間則經常強調通訊交流的動力以及對其的思考,相比而言,討論到思想空間的未來時,似乎一定是哲學方面的,盡管兩者之間少有聯系,或相距甚遠。
雖然每一個領域的運用都是獨立的,但討論時都很可能岔到另一個空間的方向上去。因此,許多對網路空間的討論可能很大程度上轉移到思想空間去。如通過網路空間和信息空間討論分析信息戰爭的軍事分析家們爭辯說,信息戰爭實際上是關於人們智力、精神的戰爭,是侵犯到人們的觀念、認知領域的戰爭。一方面有相當多的關於網路黑客的討論,而同時在美國又有觀念被黑客入侵的個案,如對手、操縱者通過廣播媒體或網際網路傳播其聲明或公告。同時,擁護思想空間理論的哲人們亦注意到該理論的發展,還得依靠這已在世界范圍內被普遍認可了的、聯網了的信息和通訊系統的傳播。
但無論如何,思想空間仍然是最具思想性的空間,因此具有相對的優勢。無論從哪個角度說,三個空間都基於信息而存在,從最小的數據單元到知識、智慧的高級形式,而這些都屬於信息處理系統。然而,由於思想空間比其他兩個空間更具思想性,而不是技術性,又被認為更具信息結構處理的特徵。思想空間,如同腦袋,是信息處理和信息結構系統,這是一個重要的定義。處理的觀點聚焦於系統中信息的輸入輸出的傳輸,而結構的觀點則注重於一個組織、一個系統本身的目標、價值、實踐,是從所處地位、身份、意義、目的等方面對一個組織成員們的影響,而不是考慮在某時某信息是否處理了。處理的觀點趨向於以技術作為評價的因素,而結構的觀點則更包容了人的因素和思想的投入。人們應該如同關注信息處理一樣開始關注信息結構的動態。思想空間概念的引進將能幫助信息決策者們聚集於信息結構的作用。
總的來說,信息革命對當今世界的整合和分散都是不可或缺的,而這些都通過三個空間進行,盡管最後的也許是最適合用來解釋的。思想空間是一個知識與智慧的領域,這是范圍最大的一個空間,最大的空間意味著可以更好地進行策略性思考和計劃。思想空間代表著擴大了的信息領域,那裡更強調理念與組織,當然也不忽視技術。分析家和策略家傾向於思想的作用、價值和認知而不是網際網路的設計,或者說他們更注重信息結構,而不是信息處理,或者用本文的語言來說是更樂意接受思想空間概念。果真到了這時,這個新的概念就到了成熟的時候了。
編輯者:tonny_2006
生存的范圍,交流的平台.
空間可分為絕對的與相對的,真實的與表象的,以及數學的與普通的。
絕對空間:其自身特性與一切外在事物無關,處處均勻,永不移動。相對空間是一些可以在絕對空間中運動的結構,或是對絕對空間的量度,我們通過它與物體的相對位置感知它,它一般被當做不可移動空間,如地表以下、大氣中或天空中的空間,都是以其與地球的相互關系確定的。絕對空間與相對空間在形狀大小上相同,但在數值上並不總是相同。

『伍』 為什麼時間和空間可以用維度表示

這其實只是一種表示方式,或者說一種數學的表達方式,或者說是一種度量方式。本身並不一定有實際的含義,可能在處理問題或者描述問題的時候需要這樣一種抽象的表達形式,等等。就比如在物理學,哲學,數學上需要一個專有名詞去解釋。
我們學過笛卡爾坐標系,他就是一種空間的維度表示,本身是一種表現形式而已,也可以有其他的形式。
不過這個命題深入還是很有趣的

『陸』 空間與時間,如何表達

根據愛因斯坦相對論的原理,時間與空間是存在在關系的. 相對論的一個同等卓越的成果是,它變革了我們對空間和時間的觀念。在牛頓理論中,如果有一光脈沖從一處發到另一處,(由於時間是絕對的)不同的觀測者對這個過程所花的時間不會有異議,但是他們不會在光走過的距離這一點上取得一致的意見(因為空間不是絕對的)。由於光速等於這距離除以所花的時間,不同的觀察者就測量到不同的光速。另一方面,在相對論中,所有的觀察者必須在光是以多快的速度運動上取得一致意見。然而,他們在光走過多遠的距離上不能取得一致意見。所以現在他們對光要花多少時間上也不會取得一致意見。(無論如何,光所花的時間正是用光速——這一點所有的觀察者都是一致的——去除光所走的距離——這一點對他們來說是不一致的。)總之,相對論終結了絕對時間的觀念!這樣,每個觀察者都有以自己所攜帶的鍾測量的時間,而不同觀察者攜帶的同樣的鍾的讀數不必要一致。這個被稱之為相對論的基本假設是,不管觀察者以任何速度作自由運動,相對於他們而言,科學定律都應該是一樣的。這對牛頓的運動定律當然是對的,但是現在這個觀念被擴展到包括馬克斯韋理論和光速:不管觀察者運動多快,他們應測量到一樣的光速。這簡單的觀念有一些非凡的結論。可能最著名者莫過於質量和能量的等價,這可用愛因斯坦著名的方程E=mc^2來表達(這兒E是能量,m是質量,c是光速),以及沒有任何東西能運動得比光還快的定律。由於能量和質量的等價,物體由於它的運動所具的能量應該加到它的質量上面去。換言之,要加速它將變得更為困難。這個效應只有當物體以接近於光速的速度運動時才有實際的意義。例如,以10%光速運動的物體的質量只比原先增加了0.5%,而以90%光速運動的物體,其質量變得比正常質量的2倍還多。當一個物體接近光速時,它的質量上升得越來越快,它需要越來越多的能量才能進一步加速上去。實際上它永遠不可能達到光速,因為那時質量會變成無限大,而由質量能量等價原理,這就需要無限大的能量才能做到。由於這個原因,相對論限制任何正常的物體永遠以低於光速的速度運動。只有光或其他沒有內稟質量的波才能以光速運動。

『柒』 空間和時間有作用嗎

1905年,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正式宣布了克勞修斯的熱力學已經證明的事實:空間和時間是有作用的。更重要的是,能量可以配置動態和靜態的時空。愛因斯坦從來沒有直接定義空間或時間,但我們可以從他、歐拉和熱力學開始計算這些定義。

簡而言之,時間是通量對變化的阻力,形成一個連續的場,在空間事件分布。作為虛軸,它提供了空間的縮放質量。我們只能觀察到與事件相關的時間,因此我們需要在特定的上下文中檢查時間。我們將從計時時間開始,然後通過它在基本定律中的作用:對象(同一性)、熵、約化、變換、序列。

可沿壓力軸或體積軸注入的低熵熱熵(TdS)。

等效TdS - PdV≡XdY - RdZ,其中Y是S的流形。

XdY - RdZ將重構箭頭描述為離散的(point=RdZ)發散為潛伏的(void=XdY)或潛伏的收斂為離散的。

吸收信息使發射成離散的周期波函數。發射(緯紗)進一步需要向經紗發散,根據達朗伯公式的歐拉解,這是一種空穴勢。

第二律復軸

克勞修斯和玻爾茲曼的熵(S)是第二定律的復軸。它注入了時間上的分歧,在不同的微觀狀態之間以不同的獨立程度分離身份,潛在地將一個分裂成許多,或將它們聚合成更少的東西。那麼什麼是復軸呢?

歐拉公式(z=x+iy)說明了相對於實軸的獨立值(虛y)的分布(i)是如何投射到復空間中的。時間作為一種縮放質量,應用於空間中的虛軸,從而產生時空配置。這個公式沒有說明配置是混合的,或者空間是在時間上分布的還是在離散空間中分布的時間元素。

『捌』 為什麼會有時間和空間

我可以明確告訴你,你這是用空間來消磨的你的時間,我也是,嘻嘻

熱點內容
蘋果手機為什麼老是有聲音 發布:2024-12-25 21:51:35 瀏覽:98
為什麼軟體卸載後還是有很多彈窗 發布:2024-12-25 21:50:48 瀏覽:819
蘋果手機沒關靜音鍵為什麼沒聲音 發布:2024-12-25 21:50:39 瀏覽:732
為什麼女人到了40歲想離婚 發布:2024-12-25 21:48:13 瀏覽:227
剛打完疫苗為什麼不能吃冰的東西 發布:2024-12-25 21:44:07 瀏覽:791
網約車回收為什麼那麼便宜 發布:2024-12-25 21:36:00 瀏覽:471
為什麼電腦總是關機更新 發布:2024-12-25 21:31:35 瀏覽:395
為什麼蘋果手機登了id進不去軟體 發布:2024-12-25 21:04:40 瀏覽:785
為什麼我總是喜歡對著電腦說話 發布:2024-12-25 20:56:23 瀏覽:52
手機時間為什麼自己調了 發布:2024-12-25 20:53:25 瀏覽:4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