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陽歷和農歷有時間差
Ⅰ 農歷和陽歷的日期差是怎麼形成的
太陽歷又稱為陽歷,是以地球繞太陽公轉的運動周期為基礎而制定的歷法。太陽歷的歷年近似等於回歸年,一年12個月,這個「月」,實際上與朔望月無關。陽歷的月份、日期都與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較好地符合,根據陽歷的日期,在一年中可以明顯看出四季寒暖變化的情況;但在每個月份中,看不出月亮的朔、望、兩弦。 如今世界通行的公歷就是一種陽歷,平年365天,閏年366天,每四年一閏,每滿百年少閏一次,到第四百年再閏,即每四百年中有97個閏年。公歷的歷年平均長度與回歸年只有26秒之差,要累積3300年才差一日。
陰歷定月的依據是月亮的運動規律:月球運行的軌道,名曰白道,白道與黃道同為天體上之兩大圓,以五度九分而斜交,月球繞地球一周,出沒於黃道者兩次,歷二十七日七小時四十三分十一秒半,為月球公轉一周所需的時間,謂之「恆星月」。唯當月球繞地球之時,地球因公轉而位置亦有變動,計前進二十七度余,而月球每日行十三度十五分,故月球自合朔,全繞地球一周,復至合朔,實需二十九日十二時四十四分二秒八,謂之「朔望月」,習俗所謂一個月,即指朔望月而言。
Ⅱ 中國的陰歷與陽歷為什麼它們之間會錯幾天
你說的情況是不可能的,你是否看錯了。我國的陰歷因為是按月球繞地球的周數【254天】來計算的,要和陽歷趕平,必須實行閏月,很不方便,而陽歷則是地球繞太陽一周的天數【365天又6個小時】,所以,陽歷四年就會多出一天,把這一天加入2月份,叫閏年,閏年的2月份是29天,平年就是28天。所以,每年的陰歷和陽歷差別都在一個月左右,查別最小的也在20天以上。
Ⅲ 為什麼陽歷和農歷生日日子差那麼多
陰歷:閏月指的是陰歷中的一種現象,陰歷是按照月亮的圓缺即朔望月安排大月和小月,一個朔望月的長度是29.5306日,是月相盈虧的周期,陰歷規定,大月30天,小月29天,這樣一年12個月共354天,陰歷的月份沒有季節意義,這樣十二個朔望月構成農歷年,長度為29.5306×12=354.3672日,比回歸年365.2422日少10.88天(即將近11天),每個月少0.91天(近1天)。一年與陽歷的一年相差11天,只需經過17年,陰陽歷日期就同季節發生倒置,譬如,某年新年是在瑞雪紛飛中度過,17年後,便要搖扇過新年了。使用這樣的歷法,自然是無法滿足農業生產的需要的,所以我國的陰歷自秦漢以來,一直和24節氣並行,用24節氣來指導農業生產。
陽歷:我們通常所說的一年365天,其實是個約數,准確的數字應是365.2422日。那麼一年365天,就與實際的一年相差0.2422日,這樣四年之後就比實際的一年少了近一天。為了彌補這個差值,歷法中規定,4年設一閏。
Ⅳ 為什麼農歷和陽歷相差一個月
因為農歷和陽歷計算方法不同。
農歷是取月相的變化周期即朔望月為月的長度,加入干支歷「二十四節氣」成分,以夏歷(陰歷)為基礎,融合陽歷成分而成的一種歷法
而陽歷,是以地球繞太陽公轉的運動周期為基礎而制定的歷法。太陽歷的歷年近似等於回歸年,一年12個月,這個「月」,實際上與朔望月無關。
陽歷的月份、日期都與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較好地符合,根據陽歷的日期,在一年中可以明顯看出四季寒暖變化的情況;但在每個月份中,看不出月亮的朔、望、兩弦。
如今世界通行的公歷就是一種陽歷,平年365天,閏年366天,每四年一閏,每滿百年少閏一次,到第四百年再閏,即每四百年中有97個閏年。公歷的歷年平均長度與回歸年只有26秒之差,要累積3300年才差一日。
(4)為什麼陽歷和農歷有時間差擴展閱讀:
中華農歷是陰陽合歷,月亮歷(陰歷)論初一十五,天乾地支是論太陽與地球關系,是陽歷,二十四節氣和十二月建是基本內容。
干支歷的形成有一個過程,它由紀日開始。干支紀日早在商代的時候就已經出現,春秋戰國時期已採用十二辰紀月,而十二辰加時制度至遲西漢時已被採用。
西漢末至今,一直用干支來紀年。唐以後,五代歷書月名開始注以干支,北宋時又將十干十二辰配合以紀時,至此年月日時分別全以干支注記,干支歷日趨完整。2000年來中國干支紀時與歷法數序紀時既互相配合又各自成系統。
實際上中歷干支紀時系統是中國特有的陽歷歷法體系。又稱為節氣歷。它以立春為歲首,交節日為月首。年長即回歸年,一節一中為一月。在節氣歷中年月日全由太陽視運動決定而與太陰月相無關。
但它又與通常的陽歷(如公歷)不同,後者月長是由人為規定而與天象無涉。所以它是有中國特色的陽歷。干支歷依舊流行於大部分萬年歷、歷書中,用於象數、風水和命理學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