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學得越久時間越快
❶ 為什麼上中學後時間好像變快了
這是因為你小時候,根本不關心年齡問題,也不關心時間流逝;
現在你長大了,會注意時間流逝了,開始關心年齡問題了,感覺到了時間易逝,年華易老。
其實時間流逝的速度是一成不變的,關鍵是你是否注意到它了。
另外,好像狹義相對論有這樣的說法,當你心情好或者專注一件事情的時候,時間就感覺過得很快。當你難受的時候,時間就過得很慢。
比如:你戀愛了,但戀人外出要1年後才回來,你很想他,那你就會覺得1年時間象平時10年時間那麼長。
又比如你和戀人高興的在外玩耍了1天,你感覺時間過得很快,好像才1個小時。
古人有講:一日不見如隔三秋,就是這道理。
❷ 學習時間是不是越長越好,用經濟學原理解釋
應該不是,主要看效益,有限的時間完成最大的效益是最佳的。從經濟學原理解釋也是如此,在一定時間內完成的任務多,可以保證按時按量提前完成任務,沒有過多消耗能量,是最經濟的,低碳環保。
❸ 為什麼我總感覺時間過得很快
聰明和成績之間沒有必然的聯系,很多比你成績好的人,智商肯定沒你高。學習成績好不單純是由智商決定的,它有很多因素,努力程度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方法!有了事半功倍的方法,不用每天熬夜,不用搞題海戰術。
經驗一:
1、不妨給自己定一些時間限制。連續長時間的學習很容易使自己產生厭煩情緒,這時可以把功課分成若干個部分,把每一部分限定時間,例如一小時內完成這份練習、八點以前做完那份測試等等,這樣不僅有助於提高效率,還不會產生疲勞感。如果可能的話,逐步縮短所用的時間,不久你就會發現,以前一小時都完不成的作業,現在四十分鍾就完成了。
2、不要在學習的同時干其他事或想其他事。一心不能二用的道理誰都明白,可還是有許多同學在邊學習邊聽音樂。或許你會說聽音樂是放鬆神經的好辦法,那麼你盡可以專心的學習一小時後全身放鬆地聽一刻鍾音樂,這樣比帶著耳機做功課的效果好多了。
3、不要整個晚上都復習同一門功課。我以前也曾經常用一個晚上來看數學或物理,實踐證明,這樣做非但容易疲勞,而且效果也很差。後來我在每晚安排復習兩三門功課,情況要好多了。
除了十分重要的內容以外,課堂上不必記很詳細的筆記。如果課堂上忙於記筆記,聽課的效率一定不高,況且你也不能保證課後一定會去看筆記。課堂上所做的主要工作應當是把老師的講課消化吸收,適當做一些簡要的筆記即可。
經驗二:
學習效率這東西,我也曾和很多人談起過。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情況:某同學學習極其用功,在學校學,回家也學,不時還熬熬夜,題做得數不勝數,但成績卻總上不去其實面對這樣的情況,我也是十分著急的,本來,有付出就應該有回報,而且,付出的多就應該回報很多,這是天經地義的事。但實際的情況卻並非如此,這里邊就存在一個效率的問題。效率指什麼呢?好比學一樣東西,有人練十次就會了,而有人則需練一百次,這其中就存在一個效率的問題。
如何提高學習效率呢?我認為最重要的一條就是勞逸結合。學習效率的提高最需要的是清醒敏捷的頭腦,所以適當的休息,娛樂不僅僅是有好處的,更是必要的,是提高各項學習效率的基礎。那麼上課時的聽課效率如何提高呢?以我的經歷來看,課前要有一定的預習,這是必要的,不過我的預習比較粗略,無非是走馬觀花地看一下課本,這樣課本上講的內容、重點大致在心裡有個譜了,聽起課來就比較有針對性。預習時,我們不必搞得太細,如果過細一是浪費時間,二是上課時未免會有些鬆懈,有時反而忽略了最有用的東西。上課時認真聽課當然是必須的,但就象我以前一個老師講的,任何人也無法集中精力一節課,就是說,連續四十多分鍾集中精神不走神,是不太可能的,所以上課期間也有一個時間分配的問題,老師講有些很熟悉的東西時,可以適當地放鬆一下。另外,記筆記有時也會妨礙課堂聽課效率,有時一節課就忙著抄筆記了,這樣做,有時會忽略一些很重要的東西,但這並不等於說可以不抄筆記,不抄筆記是不行的,人人都會遺忘,有了筆記,復習時才有基礎,有時老師講得很多,在黑板上記得也很多,但並不需要全記,書上有的東西當然不要記,要記一些書上沒有的定理定律,典型例題與典型解法,這些才是真正有價值去記的東西。否則見啥記啥,勢必影響課上聽課的效率,得不償失。
作題的效率如何提高呢?最重要的是選"好題",千萬不能見題就作,不分青紅皂白,那樣的話往往會事倍功半。題都是圍繞著知識點進行的,而且很多題是相當類似的,首先選擇想要得到強化的知識點,然後圍繞這個知識點來選擇題目,題並不需要多,類似的題只要一個就足夠,選好題後就可以認真地去做了。作題效率的提高,很大程度上還取決於作題之後的過程,對於做錯的題,應當認真思考錯誤的原因,是知識點掌握不清還是因為馬虎大意,分析過之後再做一遍以加深印象,這樣作題效率就會高得多。
評:夏宇同學對於聽課和做題的建議,實際上反應了提高學習效率的一個重要方法--"把勁兒使在刀刃上",即合理分配時間,聽課、記筆記應抓住重點,做習題應抓住典型,這就是學習中的"事半功倍"。
經驗三:
學習效率是決定學習成績的重要因素。那麼,我們如何提高自己學習效率呢?
第一點,要自信。很多的科學研究都證明,人的潛力是很大的,但大多數人並沒有有效地開發這種潛力,這其中,人的自信力是很重要的一個方面。無論何時何地,你做任何事情,有了這種自信力,你就有了一種必勝的信念,而且能使你很快就擺脫失敗的陰影。相反,一個人如果失掉了自信,那他就會一事無成,而且很容易陷入永遠的自卑之中。
提高學習效率的另一個重要的手段是學會用心。學習的過程,應當是用腦思考的過程,無論是用眼睛看,用口讀,或者用手抄寫,都是作為輔助用腦的手段,真正的關鍵還在於用腦子去想。舉一個很淺顯的例子,比如說記單詞,如果你只是隨意的瀏覽或漫無目的地抄寫,也許要很多遍才能記住,而且不容易記牢,而如果你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想像力,運用聯想的方法去記憶,往往可以記得很快,而且不容易遺忘。現在很多書上介紹的英語單詞快速記憶的方法,也都是強調用腦筋聯想的作用。可見,如果能做7到集中精力,發揮腦的潛力,一定可以大大提高學習的效果。
另一個影響到學習效率的重要因素是人的情緒。我想,每個人都曾經有過這樣的體會,如果某一天,自己的精神飽滿而且情緒高漲,那樣在學習一樣東西時就會感到很輕松,學的也很快,其實這正是我們的學習效率高的時候。因此,保持自我情緒的良好是十分重要的。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應當有較為開朗的心境,不要過多地去想那些不順心的事,而且我們要以一種熱情向上的樂觀生活態度去對待周圍的人和事,因為這樣無論對別人還是對自己都是很有好處的。這樣,我們就能在自己的周圍營造一個十分輕松的氛圍,學習起來也就感到格外的有精神。
經驗四:
很多學生看上去很用功,可成績總是不理想。原因之一是,學習效率太低。同樣的時間內,只能掌握別人學到知識的一半,這樣怎麼能學好?學習要講究效率,提高效率,途徑大致有以下幾點:
一、每天保證8小時睡眠。
晚上不要熬夜,定時就寢。中午堅持午睡。充足的睡眠、飽滿的精神是提高效率的基本要求。
二、學習時要全神貫注。
玩的時候痛快玩,學的時候認真學。一天到晚伏案苦讀,不是良策。學習到一定程度就得休息、補充能量。學習之餘,一定要注意休息。但學習時,一定要全身心地投入,手腦並用。我學習的時侯常有陶淵明的"雖處鬧市,而無車馬喧囂"的境界,只有我的手和腦與課本交流。
三、堅持體育鍛煉。
身體是"學習"的本錢。沒有一個好的身體,再大的能耐也無法發揮。因而,再繁忙的學習,也不可忽視放鬆鍛煉。有的同學為了學習而忽視鍛煉,身體越來越弱,學習越來越感到力不從心。這樣怎麼能提高學習效率呢?
四、學習要主動。
只有積極主動地學習,才能感受到其中的樂趣,才能對學習越發有興趣。有了興趣,效率就會在不知不覺中得到提高。有的同學基礎不好,學習過程中老是有不懂的問題,又羞於向人請教,結果是鬱郁寡歡,心不在焉,從何談起提高學習效率。這時,唯一的方法是,向人請教,不懂的地方一定要弄懂,一點一滴地積累,才能進步。如此,才能逐步地提高效率。
五、保持愉快的心情,和同學融洽相處。
每天有個好心情,做事干凈利落,學習積極投入,效率自然高。另一方面,把個人和集體結合起來,和同學保持互助關系,團結進取,也能提高學習效率。
六、注意整理。
學習過程中,把各科課本、作業和資料有規律地放在一起。待用時,一看便知在哪。而有的學生查閱某本書時,東找西翻,不見蹤影。時間就在忙碌而焦急的尋找中逝去。我認為,沒有條理的學生不會學得很好。
評:學習效率的提高,很大程度上決定於學習之外的其他因素,這是因為人的體質、心境、狀態等諸多因素與學習效率密切相關.
【總結】
學習必須講究方法,而改進學習方法的本質目的,就是為了提高學習效率。
學習效率的高低,是一個學生綜合學習能力的體現。在學生時代,學習效率的高低主要對學習成績產生影響。當一個人進入社會之後,還要在工作中不斷學習新的知識和技能,這時候,一個人學習效率的高低則會影響他(或她)的工作成績,繼而影響他的事業和前途。可見,在中學階段就養成好的學習習慣,擁有較高的學習效率,對人一生的發展都大有益處。
可以這樣認為,學習效率很高的人,必定是學習成績好的學生(言外之意,學習成績好未必學習效率高)。因此,對大部分學生而言,提高學習效率就是提高學習成績的直接途徑。
提高學習效率並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長期的探索和積累。前人的經驗是可以借鑒的,但必須充分結合自己的特點。影響學習效率的因素,有學習之內的,但更多的因素在學習之外。首先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合理利用時間,另外還要注意"專心、用心、恆心"等基本素質的培養,對於自身的優勢、缺陷等更要有深刻的認識。總之,"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❹ 為什麼我學習的時候時間過的特別的快
玩游戲的時候時間過得很快 因為學習是討厭的事情,而玩呢是快樂的,使大家都喜歡的阿。其實是心理作用拉,時間是很公平的
❺ 我們為什麼覺得時間過得越來越快
往日如風,去日無痕,你有沒有覺得從小到大時間越跑越快,好像根本就停不下來?
小時候時間是以天為單位的,上學後轉眼間就是一星期沒了,中學那會,時間只有等到月考的時候才會被清晰地感知,而到了工作以後,時間竟然快到了我們必須得用天或者周來計算。
如果你去問問你的父母長輩們,你會發現對於他們來說,時間是十年十年過的,你小時候剛出生的第一聲啼哭和你大學畢業的那一刻,對於他們來說就像是前天和昨天一樣接近。
為什麼會這樣呢?其實大家都知道,時間的行走速度是恆定的(這里我們不討論相對論的情況),我們所說的時間過得越來越快,只是人的一種主觀心理活動。
所以我們應該這樣來思考問題:為什麼隨著年齡的增長,有些人會產生時間過得越來越快的感覺?
一、大腦生物機理
你一定經常會聽到老人們說,「這一眨眼,XX都這么大啦!」,你是不是以為他們只是在誇張或者隨口說說,其實還真不一定是。
在他們看來,二十載時光真的是一瞬間的流逝,而我們卻從小到大活活經歷了二十年,好不容易熬過了高考,靠著頑強的生命力,克服了牛頓定律,發際線還勉強說得過去。
科學家們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在大街上挑選兩個年齡組的行人,一個是二十幾歲的年輕組,另一個是六十歲以上的老年組,讓他們閉上眼睛,等他們覺得一分鍾到了時,再睜開眼睛。
年輕組的人大多等五十幾秒到六十幾秒後睜開眼睛,說:「一分鍾到了」,對時間的感覺與時間實際的長度很接近。老年組的人卻常常等八十到九十秒鍾才睜開眼睛,對時間的感覺比實際時間長度慢。
這個實驗表明了一種客觀現象,隨著年齡的增長,人的大腦時鍾會變慢,當人的大腦時鍾放慢,對時間估計變慢時,就覺得實際時間過得變快了,就如實驗的那樣,實際已經過了90秒,而在老年組的人感受起來只有60秒,時間快了二分之一(如果一下子沒反應過來,那就停下來想想)。
而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現象呢?我們就需要了解更多一些。首先我們得來知道一下大腦的記憶機理。科學家發現,我們對於時間的回顧性記憶是基於這段時間中有多少新的記憶被編碼進了大腦的記憶中心。
在我們腦內有一個突起,稱為「海馬」區,「海馬」會對進入人腦的信息進行篩選,決定是否要記憶。研究表明「海馬」更傾向於選擇它自己喜歡的必要信息讓其進入大腦皮層。
而「海馬」到底喜歡什麼樣的信息呢? 西方的一些腦神經科學家經過多年研究發現,我們的「海馬」更喜歡激動人心的,新奇的,未知的信息,簡單來說就是喜歡「第一次」。比如一個女孩子長大後的初吻,第一次出國旅遊,或者看一本新書等等。
一件事情的新增加信息越多,「海馬」發出「要記憶」指令的次數就越多,在事後回憶時我們就會感覺時間過得越慢,反之則覺得時間過得很快。
換句話說,一個充滿了新鮮經歷的周末短途旅行在回憶中的時間長度,一定比一個吃吃睡睡啥也沒乾的周末感覺長得多。這一現象,被心理學家Claudia Hammond 稱作假日悖論(holiday paradox)。
這就從大腦生物機理的角度解釋了,為什麼年紀越大,回想起的時間過得越快: 對於年輕的你,每天都會有非常多的新鮮經歷,需要學習數不清的新技能,幾乎每一刻都是新奇的,令人激動的。
第一次說話,第一次走路,第一次看到動畫片,第一次學習數學,第一次去商場,第一次上學,第一次交到交心小夥伴。這些里程碑式的記憶在你隨後的歲月中,會感覺起來「占據了」更長的時間。
而成年之後,生活漸漸變得一成不變,也越來越少有機會體驗不熟悉的事。於是,充滿新鮮的童年在我們的記憶中總是過得很長很慢,而乏善可陳的成年期則滿是飛馳而過的憂傷。
二、比例感知
我們人體的各個器官感知有一個特點,就是當我們處理信息的時候,「比例」比「絕對值」更加重要。
舉個例子,假如你去野生動物園看獅子,在你選擇動物園的時候,A動物園有一頭獅子,B動物園有兩頭獅子,毫無疑問你肯定會去B動物園。而如果A動物園是100頭獅子,B動物園是101頭獅子,那麼去哪個動物園就沒什麼差別了。
回想你生活中的場景,如果你在學校門口花12塊錢給自己的手機貼完膜,回到宿舍舍友告訴你在你貼膜左拐50米那邊的攤子上,一模一樣的貼膜只要10塊錢,你會感覺像是被搶劫了一樣,哪怕其實只是差了兩塊錢。
而如果當你買房子的時候,花500萬買一套房和505萬買一套房根本感覺不到太強烈的差別。還有很多很多的例子,都是這個道理。
回到我們的本文主題來,作為人體感知的一種,我們對時間的感知同樣更傾向於比例感知。
對於一個1歲的嬰兒來說,一年相當於TA人生的百分百長度,相對於一個5歲的孩子來說,過了一年,在TA的生命中相當於增加了20%,而對於一個50歲的中年人來說,一年的時間只是50年中很小的2%。
而正如上面所講的,人類的感知是一種比例感知,隨著年齡的增加,時間不斷增加的比例會越來越低,也就從感官上面造成一種感覺時間過得越來越快的錯覺。
三、主觀情緒
相信每個人都有過這樣的體會,當你很享受在某件事情的時候,會發現時間過得飛快(想想第一次約會,第一次牽女孩子的手)。
而當你處於一種消極情緒,或者急切想知道某件事情或者得到某個東西的時候,卻又度日如年(想想高考完等成績的那幾天,想想第一次女朋友生氣不告訴你原因,不接你電話一整天)。
就像有句話說得好,「當你在等你心愛的女孩子約會的時候,五分鍾就好像一個小時;當你和她約會的時候,你又會覺得,一小時彷彿就像五分鍾。」
除了以上的「大腦生理機制」和「比例感知」之外,我們的心理活動情況也會影響到我們對時間的感覺誤差。時間心理學認為,影響人對時間感覺的主觀因素有三個。
第一,內在的心理預期是什麼。 如有急切盼望的事情,就會覺得時間過得很慢,也就是說,你越希望時間變快,它就越是慢,比如我們以前的學生年代,高考完之後到你知道高考成績的那段時間,大家應該都深有體會,那可真是度日如年。
第二,人當下的心理狀態是什麼。 一般來說,樂觀積極的狀態下會感覺時間過得快,生活中,人們常感嘆,開心時感到時光飛逝,聚會時間太短,假期總是一眨眼就溜走,都是這個道理。而痛苦時則會感覺時間像是罷工了一樣停滯不前。
第三,注意力的集中程度。 高度集中時,會覺得時間過得快,漫無目的、無所事事時,則感到時間漫長。投入地去研究一項工作,或是看場好電影,會覺得時間轉瞬即逝,意猶未盡。
當你還是一個孩子,在12月會掰著手指頭數日子,日夜盼望聖誕節那天收到聖誕老人的禮物,看著電視劇裡面大人可以想吃泡麵就吃泡麵的畫面,就巴不得自己趕緊長大,也就是說你希望時間可以過得快一點的。
而就像前面我們說的,你越期待一件事的時候,恰恰是你這種期待的心理狀態,才讓你產生時間過得比較慢的錯覺。
當你長大後,心思更多地會用在關注工作、生活開銷、家庭關系、旅遊計劃、節日購物等這些煩心事事情上,沒留意時間悄悄流逝——驀然回首,你突然覺得去年的聖誕節彷彿是上星期的事情。
那我們該如何延長生命長度?
通過本文,我們知道關於時間越過越快的說法其實只是我們的一種心理狀態,是一種錯覺,所以換個角度來看待這個問題(這也是我們提升思維高度的一種實踐),既然這只是一種心理錯覺,那麼當然,這也意味著我們可以採取行動「延長「生命。
只要你願意,可以讓中年過得像青春般絢麗多彩,要做的只是打破常規,建立新體驗。工作中,可以嘗試學習新技能,大量閱讀,從新視角解決問題,提出想法,甚至可以嘗試開發新的工作就餐地點。
節假日,嘗試結交新的朋友,體驗新的價值觀世界觀,和重要的人去新的地方旅行。讓大腦變得活躍的新鮮經歷,可以讓成年的時間,再度變回又長又慢的少年之旅。你會發現,你的人生可以比別人的更長,更美好。
❻ 為什麼越長大,越覺得時間過得很快
你是否開始越來越多地發現,隨著年齡的增長,感覺時間過得越來越快?你以為上次見一個朋友是幾個月之前,但實際上那已經是去年的事了。你認為朋友的孩子剛開始學走路,但發現他們現在已經上了幾年學了。小孩子的長大不斷提醒我們時間在快速流逝。
年齡越大感覺時間越快是時間體驗的最大謎題之一。時間加速的關鍵在於我們對過去的感知。
我們知道時間能對記憶產生影響,但也正是記憶產生並塑造了我們對時間的體驗。我們對過去的觀念超乎想像地鑄造了當前的時間體驗。正是記憶令時間產生了獨特的、具有靈活性的特點。
自傳式記憶
我們做過的大部分事情基本上都忘記了,即使是唯一的、對個人有重大意義的事件的記憶也會慢慢變得模糊。當我們談論關於記憶的研究時,更確切地說那應該是關於遺忘的研究。每天我們經歷的成百上千個時刻都會被遺忘。
關於記憶的研究是心理學領域研究中一個主要的內容,然而與研究短期記憶與語義記憶課題的龐大數量相比,人們回想個人經歷的能力相對卻被忽視。
自傳式記憶可以分為兩類:事件記憶,它由一些具體的個人經歷組成,例如在新學校報到的第一天;語義記憶,它由我們對自己的生活及對世界的了解組成,它會包括你就讀的學校的具體情況,例如學校在哪個城市,有多少學生等。
對時間的理解給記憶賦予了意義。當我們敘述自己的生活時,我們會很自然地將一系列事件用時間串聯,然後解釋事件間的前後聯系。1885年,法國哲學家讓馬利居友提出,如同現代城市是基於早期文明的基礎上出現的(「活著的城市是在沉睡的城市上方建成的」)一樣,在大腦中,我們對當下的意識也是不斷建立在過去的觀念上的。
全面回憶
與戈登貝爾(Gordon Bell)(《全面回憶:改變未來的個人大數據》作者)的談話總會讓人有點緊張。因為你知道站在你面前的這個人胸前戴著的小巧黑色設備每20秒會對你進行一次拍照,他打算將這些照片永久保存於一個龐大的幻燈片中,這是他從1988年起的每個清醒時刻就開始積攢起的寶貴影像。
他將此稱為「全面回憶」。不僅僅是照片,他會記錄下一切:每張銀行對賬單、每封電郵、每條簡訊、每個訪問過的網站、每條電話機留言(包括他的妻子要求他關掉留言的次數)、看過的每個電視節目以及讀過的書的每一頁(他甚至僱用了一名耐心的助手把每一頁進行掃描)。他創造著一個獨一無二的生活記錄,但他也為找到堅持這獨特記錄的方法耗費了大量精力。
羅伯特希爾茲牧師(Reverend Robert Shields)在2007年去世時,留下了91個裝滿日記的紙箱。這些日記是他在打字機上完成的,按時間順序記錄了他25年來每一分鍾的生活。這位可敬的希爾茲牧師對自己的日記如此執著,以至於每天晚上睡覺時都會每隔2個小時醒來,記錄做夢的內容。
希爾茲牧師和戈登貝爾都堅決杜絕了記憶的錯誤對自己人生記錄的真實性造成的破壞。他們去除了自傳式記憶的一個巨大局限性:即記憶的選擇性。但這也可能是一個問題。也許有一天每個人都會擁有一個電子檔案館完整記錄自己的一生,我可以選擇重溫過去的任何一天,但你是否真的會把本來可以體驗新事物的時間和精力用來重溫過去?如果這個技術意味著你能記住一切,它可能會對你的時間知覺產生深遠影響,因為如我們接下來要看到的,通過自傳式記憶,我們才產生時間流逝的感覺。過去的記憶對我們判斷當前時間流逝的速度,有著超乎我們想像的巨大影響。
當時間加速
記錯黛安娜王妃去世或柏林牆倒塌的年份,只是隨著年齡增大人感覺時間變快的一個通病。當你11歲時,暑假裡無所事事的一個星期顯得特別漫長;而當你成年後,向公司請了一個星期假來重新給家裡裝修,牆還沒刷完一半,這周就很快結束了。任何超過30歲的人都會告訴你時間正在加速流逝,不管是周日晚上還是聖誕節這樣的標志性時間,感覺下一個總比上一個來得更早。
在成年人中,感覺時間隨著年齡增大而越來越快的現象非常普遍,但小孩子則沒有這種體會。我記得當我還是個孩子的時候,大人們對我一眨眼就長這么大的感慨會令我感到惱火。這看上去是一句愚蠢的廢話。現在盡管我努力避免大聲說類似的話讓孩子聽見,但他們的成長對我來說仍是一個令人吃驚的提醒。時間越過越快的感覺令我吃驚的一點在於,盡管我們經常提起它,但我們似乎從來無法習慣於此。
很多人給出的第一解釋都直接與數學有關。在40歲時感覺一年過得很快,因為這只是你生命中的1/40,而你8歲的時候一年在你生命中占的總時間比例要高得多。這個叫作比例理論,多年來該理論得到很多人的支持。
自傳式記憶的運作方式顯然也可以解釋為何年紀越大感覺時間過得越快,但這與加奈提出的比例理論有所不同。實際上,在1884年,哲學家、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就指出,這種比例理論更像是對現象的描述而非解釋,我也贊同這一點。「當我們年紀越大時,相同長度的時間感覺越短――對1天、1個月和1年的時間來說都是這樣的,但1小時卻不一定如此,而1分鍾和1秒鍾的長度感覺上還是不變的。」比例理論的問題在於它的規律在對短暫時間的體驗上會失效。它忽略了注意力與情感這兩個我們已經提到的會對時間知覺產生很大影響的因素。這個理論無法解釋所有時間發生扭曲的情況,包括被迫等待,還有假期能對時間體驗產生奇怪的影響。當度假結束回家後,人們經常聲稱感覺自己已經離開家很久,而若比例理論成立,把14天的假期放到整個生命長河中,它會顯得非常渺小,幾乎是不值得紀念的。
你應該已經注意到了問題的所在:這些全部是基於個人對時間的主觀體驗,而這種主觀性從來都是很難測算的。盡管人們都說年齡越大感覺時間過得越快,但將這種感覺直觀表現出來的難度是超乎想像的。如果要求人們回憶過去的生活,他們會一致表示現在時間過得比年輕時更快,但這種感覺應該來自於他們對多年前時間體驗的回憶。當今天75歲的老人在他們25歲時,當時沒有人詢問他們感覺一年過的有多快,這就是說我們只能將今天的老年人與今天的年輕人對比。這可能意味著隨著年齡增長,時間變快的感覺是因為他們總體上的生活節奏變化了,而不是他們個人對時間的感知出現變化。
望遠鏡中的人生
但仍有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強調了年齡變化與感覺前一個10年流逝速度的關系。一個人年齡越大,他們會說過去的10年過得越快。那麼可能對於成年人來說,幾天、幾月或幾年的時間感覺上都不會有什麼變化,但以10年為單位的時間可能就比較特殊。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解釋為何感覺10年過得越來越快呢?答案還有待爭論,但主要的理論依然與自傳式記憶的運作方式有關。
對那些發生超過10年的事件,例如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爆炸和黛安娜王妃的去世,你可能認為其中一些的發生時間距現在更近。這個很常見的錯誤,叫作向前壓縮(forward telescoping),指的是時間好像被壓縮了,就像你從望遠鏡看遠方的物體一樣,遠處的物體看起來變近了。與此相反的是後方壓縮或反轉壓縮(backward or reverse telescoping),也被叫作時間延伸。這是指你認為某事件發生的時間比實際更久遠。這在較早之前的事件上出現的比較少,但在最近幾個星期的事情上並不罕見。你可能認為上次見一個朋友是在3周前,但實際上那是2周前的事。
向前壓縮是產生時間變快感覺的因素之一。關於壓縮現象最直觀的解釋叫作記憶清晰度假說(clarity of memory hypothesis),這是由心理學家諾曼布拉德布恩(Norman Bradburn)在1987年提出的。這個理論很簡單,因為我們知道記憶會隨著時間慢慢褪色,我們便依據記憶的清晰度來判斷這件事發生的距今時間。如果一件事在記憶中已經模糊,我們便推斷它發生在更久以前。
懷舊性記憶上漲
在過去的生活中回想出幾個令你開心異常,及幾個令你難過或恐懼的經歷。這些事情發生時你多大?有可能它們中的一些(盡管不是全部)是發生在15―25歲間。心理學家們發現在記憶中來自發生在這一時期的部分在數量上佔了大多數。這個現象被稱為「懷舊性記憶上漲」(reminiscence bump)。這種上漲可能是造成年齡越大感覺時間越快現象的關鍵。
懷舊性記憶上漲不僅包括了對事件的回憶,我們甚至能記住更多在20歲左右時看過的電影里的場景和讀過的書本中的內容。我們記得最清楚的大新聞往往發生在上漲期間的前半部分,而我們記憶最深刻的個人經歷往往發生在上漲期間的後半部分。這是一個相當有力的發現,我們甚至可以依此大體推斷一個人的年齡。
懷舊性記憶上漲產生的關鍵是新鮮感。青春在我們記憶中如此清晰是因為在這段時期中我們比30多歲或40多歲時有更多新鮮的人生體驗。這是充滿了「第一次」的時期,第一段性關系,第一份工作,第一次離開父母旅行,第一次在離家很遠的地方生活,第一次真正對於自己的生活有了許多選擇。新鮮感對回憶有極強的影響,以至於即使在「懷舊性記憶上漲」期間,我們對一項新鮮體驗的開始階段都有更深刻的記憶。在成年人中進行的一項關於大學第一年回憶的研究中,41%的回憶都來自大學里的第一個星期,那個有最多新鮮事的星期。以上現象中,新鮮感並不能完全說明問題,兒童時期也充滿了新鮮體驗,但我們對兒童時期的記憶卻不如對20歲左右時清晰。
我們知道在青春期末段和成年之初,大腦會經歷一段特殊的發育時期,因此一個尚未被證實的理論認為,大腦在這段時期可能非常高效,因此在這段時間產生的經歷會形成最強的記憶。
我認為最合理的解釋與自我身份有關。我們知道記憶與自我身份間存在著緊密的聯系,記憶出錯甚至會令人感到不適。這種聯系也許能解釋「懷舊性記憶上漲」。很多人在青春期末段與20歲開頭的年紀時會開始思考例如「我是誰?」「我要成為什麼樣的人?」等問題。
懷舊性記憶上漲
利茲大學(University of Leeds)心理學家馬丁康韋(Martin Conway)提出,在這段自我身份形成時期,我們會在記憶中置入非常生動的記憶,並方便在以後隨時回顧,使形成的自我身份保持完整與一致。如果該理論成立,可以推斷出如果人在青春期之後經歷了某種較大的自我身份轉換,他們可能會出現第二次「懷舊性記憶上漲」,以鞏固他們形成的新的自我身份。將解釋「懷舊性記憶上漲」的三種理論――大腦發育、自我身份尋找及新鮮體驗結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個強有力的解釋。
電視節目製作人早就聰明地發現並利用了這個現象,製作播放能喚起人們對自己青少年時代鄉愁的節目吸引人們收看。鄉愁是一種有趣的情感。我們以為這是一種溫暖、積極的感受,然而它實際上包含了失落,也許還有一種希望過去能更幸福的情懷。它包含著苦樂參半的因素,以至於在以前鄉愁這種情緒是不被鼓勵的,甚至曾經被當作一種精神病。
在頭腦中向過去進行時間旅行的能力對於自我身份的形成與確認至關重要。這種能力能夠將我們的個性與在明知有限的生命中尋找意義的過程黏合。回顧過去會令自己不曾存在的將來顯得更加遙遠。鄉愁也能發揮其社會作用,加強人與人之間的聯系。當人與人之間有如此多的回憶可以分享,我們怎麼會感到孤獨呢?這可以提高我們的自尊,讓當下更容易令人承受。
有人認為「懷舊性記憶上漲」可能就是造成人年齡越大,感覺時間過得越快的原因。如果來自15歲至25歲的記憶擁有額外的可接近性,以便我們形成與確認自我的身份,那麼則由此可以推斷,大量的鮮活記憶會使青少年時期感覺更長,因此時間過得更慢;而成年後突出事件發生的次數更少,使人感覺時間過得更快。這種感覺也與中年後生活中的時間地標越來越少的事實混在一起。當你年輕時,你可能每過一到兩年就會搬家。例如,你很容易記起在哪幾年裡你讀了大學,然後你去了哪些地方。但隨著年齡增大,生活越來越穩定,搬家與換工作的頻率越來越小,讓這些沒有變化的年份合並在一起。
這確實能為隨著年齡增長感覺時間過得越來越快的現象提供部分解釋,但這仍然不算一個全面的解釋,因為它只適用於這個如此特定的時間框架。它不能解釋為何時間在60歲時會比30歲時過得更快。回憶的影響確實是部分原因,但若要進一步觀察時間加速的本質,我們需要回到新鮮感及它的對立面――單調性。
記住那些時刻,而不是那些日子
威廉詹姆斯在1890年所著的《心理學原理》(The Principles of Psychology)中寫道:「隨著我們年齡增長而縮短的時間是因記憶內容的單調,及由之產生的回顧過去的簡化造成的。」關於時間,詹姆斯寫道:「空虛、單調、熟悉度使得時間萎縮。」詹姆斯的觀點與最近被稱作「記憶效應」的理論相符,後者實際上更多是關於遺忘而非記憶的理論。
單調的生活是時間變快的罪魁禍首,我們會忘掉那些經常重復發生的事情,而新鮮事物則顯得很特別,讓我們產生更強的記憶。就像義大利詩人切薩雷帕維瑟(Cesare Pavese)說過的:「我們不會記得那些日子,我們只會記得那些時刻。」
我提到過在我們長大的過程中會慢慢學會一些世俗概念,讓我們能夠理解一年中的月份及季節變化的意義。它同樣能讓我們產生時間流逝快慢的概念,以及了解通常情況下一段時間內會發生多少件事情。我們學會計算一件事花費的時間,然後根據經歷事件的數量依次算出總共經歷的時間長度。當相同事件重復出現,例如日復一日的上班,會讓我們認為這只過了很短時間。而當發覺一周年這樣絕對的時間標記出現時,會讓人突然一愣。如果在懷舊性記憶上漲期間的10年歲月里,我們已經習慣在短時間內接觸大量的新鮮事物,等到我們30歲或40歲時,同樣的時間長度只會產生更少記憶,我們會認為並沒有經過太長時間,只是在發現又有一年一閃而過時會感到驚奇。
我認為生活的單調性與豐富性都是解釋許多時間謎題的關鍵因素。生病時感覺時間過得很慢,你希望每小時每天都快點過去,這樣你就能盡快好起來。
然而,當你回顧這段生病的時期,每時每刻病痛的煎熬卻很難在記憶中找到痕跡。你記得自己確實曾經是病了,但是因為在家養病的一周內幾乎沒有發生什麼值得注意的新鮮事,從記憶角度看,這似乎是丟失的一周。而一個美好假期上會出現完全相反的情況。在度假過程中感覺時間過得飛快,然而事後回顧這段假期卻會覺得假期過得很長。這讓我想到了「假期悖論」,一種終於可以解釋所有時間小把戲的效應。
假期悖論
一個愉快的假期令人失望地很快結束。與出發前數月對假期的期盼,以及為了攢錢而努力工作的過程相比,實際花在假期上的時間很短。一眨眼的工夫假期就過去了。相反的是,當你回到家回顧這段假期,卻感覺自己已經離開了相當長時間。真的只有一個星期嗎?你得到兩種同時發生的但卻完全相反的時間體驗。在度假期間你覺得時間過得很快,但事後回顧,卻感覺自己好像離開家好幾年了。旅行時間越長,奇怪的感覺就越強烈。這就是所謂的「假期悖論」。這個問題威廉詹姆斯同樣做過總結:「總的來看,充滿各種不同有趣經歷的時間在發生時好像很短,但我們回頭看時卻覺得很長。另一方面,在一段空虛無聊的時間發生時感到很漫長,但事後回顧卻覺得很短暫。」假期就是前者的一個完美例子;後者體現在生病期間。
記憶與時間標記是我們體驗時間方式的兩個重要因素。假日提供了使時間變快的完美的條件:日常生活規律的打破,感知時間流逝線索的消失,加上大量新鮮的所見所聞對注意力的吸引。每一天都過得很快。而當你回到家中,另外一個關鍵因素便開始發揮作用:記憶。你認為自己已經離開家很久的原因是在假期中體驗到許多新鮮事物,產生的記憶的數量遠遠超出正常的一周,使你心裡對時間的標准測量產生了扭曲。我的觀點是,產生「假日悖論」是因為我們在腦中通過兩種不同方式來觀察時間――體驗中的時間與回憶中的時間。通常情況下這兩種時間能夠互相吻合,但當它們不吻合時,我們便會注意到時間上的奇怪現象。
在有的研究中,人們要在事件發生的過程中計算時間的流逝。研究人員用秒錶開始計時,參與者需要在心中估算1分鍾何時到來。這個過程就包含了判斷體驗中的時間,你需要隨著事件發生的同時計算時間流逝。
另外一種研究中需要參與者在事後判斷時間長度,即判斷回憶中的時間。參與者首先被要求完成某項任務,在任務完成後計算用掉的時間。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技巧,我認為正是這兩種計算時間的方式產生了「假期悖論」,即度假期間覺得時間很快,但回想起來卻覺得過了很久的矛盾感受。當生活按部就班地流暢進行時,這兩種計算時間的方式能夠互相吻合,讓人感覺每天每周都以正常的速度流逝。
有很多時間的標記幫助我們估測一天的流逝,例如上班和下班時間、午餐時間、睡前最愛的電視節目。這些日子都遵循固定規律,即使一些小的變化也都以某種固定規律出現,恰當地穿插在日常生活中,包含的新鮮體驗數量也很大程度上在意料之中。體驗中的時間與回憶中的時間兩種方式的計算是同步的,時間流逝的速度很平穩,一切都井然有序。
隨著你踏上度假的旅程,這兩種計算時間的方式便失去協調,造成時間扭曲。每個所見所聞都很新鮮,你絲毫不會感覺無聊。你根本很少看時間,熟悉的時間標記變得模糊,或者乾脆消失。假期里的每天都充滿了新鮮記憶,會感到每天都很忙碌,體驗中的時間過得很快。但回家後看到的是回憶中的時間,當重溫那些日子時,因為那充滿了新奇的體驗,它好像持續了好幾年。從我前面提到的記憶效應來看,我正在通過新鮮體驗的數量來計算整個過程的時間。我可以記起假期里的每一天,而在家裡的生活中,每天同樣的體驗都融合在了一起。將所有這些新鮮記憶加在一起,假期在總體上感覺很長。
雙重角度感知時間的理論
我們會不斷通過對體驗中的時間與回憶中的時間兩種方式進行計算判斷時間的流逝。通常情況下兩者會保持平衡,但突出的體驗會打亂這種平衡,有時平衡的打破甚至會相當劇烈。也是出於這個原因使我們從來沒有也永遠不會習慣於這種平衡被打破的狀態。
這個雙重角度感知時間的理論也能對我之前提到並做出部分解釋的那個更大的問題做進一步補充――即為何隨著年齡增大,感覺時間過得越來越快。
讓我們拿一個生活中充滿新鮮體驗的7歲孩子舉例。我們知道對小孩來說感覺時間過得比大人要慢。其原因又與體驗中的時間與回憶中的時間兩種感知時間的方式有關。孩子體驗到時間的矛盾比大人體驗到的要小,因為即使是體驗中的時間也過得很慢。孩子控制自己時間的自由比大人小得多,他們經常被迫做一些不想做的事。回想那些坐在車里無盡的枯燥路程,以及在一節無聊的課上心不在焉地亂畫,希望快點下課的日子。
而相反,孩子們在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時會非常投入,他們顯然比成年人更懂得如何活在當下。他們能在水池裡一玩就是好幾個小時,比任何成年人都玩得更長,能不斷想出一些新點子做一些新實驗。
對孩子們來說,時間過得實在是太快了。當父母叫他們回去吃飯時總是感到震驚。在一旁照看孩子的父母可能覺得時間過得很慢,但全情投入的孩子們覺得時間過得飛快。到上床睡覺的時間,當他們懇求父母再玩一盤游戲、再下一盤棋或再聽一個故事時,每一分鍾都過得更快了。孩子們感受到的是「假期悖論」的一個變種,這是由於孩子計算體驗中的時間的能力較弱,從而造成的一種復雜效應。孩子們每天都充滿了各種新鮮體驗,在父母催著快點去上學時,他們會抓住一切機會探索這個世界。他們會停下觀察挖路的工人,會停下來撫摸一隻狗,他們會注意到任何看起來不同的事物,會不斷進行新的嘗試。為什麼就這么無聊地走在人行道上,而不像跳房子那樣避免踩到鋪路石間的縫隙,或是沿牆上的垛口爬上爬下呢?這說明總體上,盡管有時被迫要做一些無聊的事情會覺得時間很慢,孩子們的一天在大體上和我們的假期一樣,都是非常吸引人的,這使孩子們產生大量記憶,當他們回顧過去,會覺得每個月每一年都延伸了很長。
成長的歲月
當一個孩子長到十幾歲的年紀,回憶效應開始起作用。學校里的課業要求以及考試壓力意味著時間在有些時候仍會過得很慢,但生活慢慢減少了一些成規,獲得更多自由及大量新鮮體驗:第一次性體驗、第一次喝酒、第一次戀愛、第一次離開家、第一次真正有機會選擇自己想做什麼及想成為什麼樣的人。我們已經講過,自我意識的形成使這些事情變得很重要,這也導致回憶效應的產生。我已經提出這些記憶可能非常深刻,以鞏固我們新形成的自我意識,這里我還認為,進入成年的時刻也會成為日後計算體驗中的時間的參考准繩。這個時期的新鮮體驗會至少持續到25歲左右,在那時我們已經習慣將一定數量的記憶換算為一定長度的時間。
進入中年,計算體驗中的時間的能力已經很成熟,我們可以感覺到小時和天以均勻速度流逝。使幾個月和幾年時間的快速流逝讓人震驚,而不是幾個小時。時間的標記不停地提醒著我們一年又一年的過去。當我們發現柏林牆倒塌已經超過了20年時,我們感到非常震驚。就像我們看到自己曾經擁有過的物品出現在古玩店內。最令人震驚的是,上班的同事中出現了90後,他們不是應該還在上學嗎?
這些時間的標記與我們對回憶中的時間的計算產生了激烈的沖突,這是通過記憶的數量來估計時間的長度,新鮮體驗越少,留下的新記憶也越少,我們不斷地發現從體驗中的時間與回憶中的時間內獲得的信息出現錯位。
體驗中的時間與回憶中的時間的雙重機制是造成很多時間謎團的關鍵。這也是我們從來沒有、將來也絕不會習慣的地方。這僅僅是兩種計算時間方法不一致帶來的後果。我們無法不以這樣的方式觀察時間,但我們能利用這些時間計算方法的特點,使時間根據我們的喜好變快或變慢。(註:本文摘編自「果殼閱讀第六日譯叢」的《錯覺在或不在,時間都在》一書的第四章《加速流逝》作者:克勞迪婭哈蒙德)
❼ 學習時間越長越好嗎
學習應該增加有效學習時間,而不應打疲勞戰,無限制地延長無效學習時間,要把重點放在提高學習效率之上。螞蟻再努力,爬一年的時間,也不可能比千里馬一天跑得路遠。所以時間與速度相比,我以為速度更為重要一些。沒有效率的學習,時間再長又有何用?那純粹是浪費時間。試想,一個身心疲憊的人騎著一輛除了鈴不響,整個車身上下都在響的、破舊的自行車,與一個精神飽滿、開著嶄新的寶馬跑車的人進行比賽,他還有贏的可能嗎?現在有些學校的老師,不去下功夫研究學生學習的規律和應考的戰略戰術,一味要求學生 努力,無限制地延長學習時間,這實際上純粹是誤人子弟,更是摧殘青少年的身心。總而言之,學生要提高學習成績,毋容置疑應該努力,但是要會努力,而不是在那裡非常辛苦地浪費時間。保證足夠的睡眠和營養,延長有效學習時間,掌握科學有效的學習方法,採用正確的思維方式,努力提高學習效率,這些才是高考取勝的法寶。
❽ 為什麼老師說我學習上屬於一開始學的很慢,但是後面會越學越快。最後會停到一個穩定的速度里
和個人性格有關,你是慢熱的性格。對新鮮事物的接受能力不強,需要把新的知識轉化為自己能理解的套路才能熟練運用。所以開始很慢,然後突然爆發。從跑步就可以看出,最後能看見終點了就安心了放鬆了。但是最後慢下來就是你自己懶惰了,覺得這樣就行了,沒有給自己更高的要求,沒有咬牙堅持,最後的大分題做不出也沒關系。
很多時候堅持的人,才能走上人生的巔峰,才能看見山頂的風景
❾ 為什麼我感覺時間過得越來越快
對一切事物的感覺都是新鮮又有趣的,就會覺得時間越來越快。任何東西都很容易吸引你。按照時間知覺的規律,新鮮感會讓人主觀上感覺時間延長。當我們初次做某件事時,感覺要比以後再做同一件事花費的時間長很多。
有的時候,可能因為我們太急了,想著同時把手頭上的所有事情都做完。然而,這種切換不但降低了效率,也剝奪了我們的時間知覺。實際上,大量的心理學研究都發現,突然出現的新刺激,會影響我們的時間知覺。更確切地說,是會讓我們感知到它特別漫長。更為有趣的是,我們過去留下的記憶越多,越會覺得度過的人生很長,因為信息量特別大;相反,如果回憶過往時,發現腦海中空盪盪的,那隻會感覺時間過得飛快。
❿ 為什麼在大學覺得時間過的很快
因為你沒有打算考研、考托福、考GRE、雅思啥的!只是每學期的幾門課很容易就通過考試了,沒有其它考試的壓力,就感覺輕松愉快,就會感覺時間過得很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