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半夜時分 » 為什麼老是感嘆時間越來越快

為什麼老是感嘆時間越來越快

發布時間: 2022-11-03 08:15:05

『壹』 為什麼我感覺時間過得越來越快

對一切事物的感覺都是新鮮又有趣的,就會覺得時間越來越快。任何東西都很容易吸引你。按照時間知覺的規律,新鮮感會讓人主觀上感覺時間延長。當我們初次做某件事時,感覺要比以後再做同一件事花費的時間長很多。


有的時候,可能因為我們太急了,想著同時把手頭上的所有事情都做完。然而,這種切換不但降低了效率,也剝奪了我們的時間知覺。實際上,大量的心理學研究都發現,突然出現的新刺激,會影響我們的時間知覺。更確切地說,是會讓我們感知到它特別漫長。更為有趣的是,我們過去留下的記憶越多,越會覺得度過的人生很長,因為信息量特別大;相反,如果回憶過往時,發現腦海中空盪盪的,那隻會感覺時間過得飛快。

『貳』 為什麼總感覺時光在越來越快的流逝而去呢

這是一種很正常的感覺,而且很可能年紀越大,覺得時間過得越快,這種感覺是有心理學依據的。嬰兒期的時候,對於時間是沒有概念的。上小學六年,覺得時間無比漫長,但是上初中高中六年明顯感覺時間加快了。工作後,更是感覺一天天過得特別快。這是由於兒童和成人對時間的感知是不一樣的。兒童時期,對於身邊的事物不了解,周圍的事物都是陌生的體驗。所以小學時候下課十分鍾感覺可以玩很久,但長大後十分鍾感覺一下子就過去了。雖然時間的流逝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但每個人對於時間的感受是不同的。如果不想感覺生命易逝,浪費生命,請多嘗試新的事物,拓展生命的寬度。

『叄』 為何總覺得時間過得越來越快呢心理的作用嗎

在當下高速發展的時代,快節奏的生活已經讓許多人變得麻木,每天只是機械式的工作和學習。

『肆』 為什麼我感覺時間過得越來越快

小時候的每一天度過的重復度比較低,可能因為每天都在學習新的知識,可能是因為已有的"每天的過法模板"還比較少,所以大腦將其儲存的比較詳細。長大後過得每一天有可能跟前一天沒什麼變化,大腦就降低了儲存的頻率,存儲的天數就少一些。所以大腦儲存的片段總體來說是前面密集然後越來越稀疏的。人在感覺時間過得快慢的時候應該還是有一個參照標準的。我覺得可能人在潛意識認為大腦的儲存是均勻分布的,然而並不是,所以造成了時間越來越快的感覺。

『伍』 為什麼感覺時間過得越來越快

隨著年齡的增長,發現時間過的越來越快,不像小的時候盼著過年放假,可以更好的去玩,而成人的世界每天都是在為了生計奔波,恨不得過得越慢越好,可以多賺錢,每天有著這些想法,每天都在忙碌,可不就是覺得時間過得超快,一年還沒有什麼收獲,又是一年了。

『陸』 為什麼我感覺時間越來越快了一天不知不覺就過去了呢

之所以覺得時間越來越快一天不知不覺就過去了是因為現在的生活是快節奏的而且也是比較忙忙碌碌的。所以會覺得時間越來越快。不知不覺就過去了。尤其是年齡大的感覺更是這樣。

『柒』 我們為什麼覺得時間過得越來越快

往日如風,去日無痕,你有沒有覺得從小到大時間越跑越快,好像根本就停不下來?

小時候時間是以天為單位的,上學後轉眼間就是一星期沒了,中學那會,時間只有等到月考的時候才會被清晰地感知,而到了工作以後,時間竟然快到了我們必須得用天或者周來計算。

如果你去問問你的父母長輩們,你會發現對於他們來說,時間是十年十年過的,你小時候剛出生的第一聲啼哭和你大學畢業的那一刻,對於他們來說就像是前天和昨天一樣接近。

為什麼會這樣呢?其實大家都知道,時間的行走速度是恆定的(這里我們不討論相對論的情況),我們所說的時間過得越來越快,只是人的一種主觀心理活動。

所以我們應該這樣來思考問題:為什麼隨著年齡的增長,有些人會產生時間過得越來越快的感覺?

 一、大腦生物機理

你一定經常會聽到老人們說,「這一眨眼,XX都這么大啦!」,你是不是以為他們只是在誇張或者隨口說說,其實還真不一定是。

在他們看來,二十載時光真的是一瞬間的流逝,而我們卻從小到大活活經歷了二十年,好不容易熬過了高考,靠著頑強的生命力,克服了牛頓定律,發際線還勉強說得過去。

科學家們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在大街上挑選兩個年齡組的行人,一個是二十幾歲的年輕組,另一個是六十歲以上的老年組,讓他們閉上眼睛,等他們覺得一分鍾到了時,再睜開眼睛。

年輕組的人大多等五十幾秒到六十幾秒後睜開眼睛,說:「一分鍾到了」,對時間的感覺與時間實際的長度很接近。老年組的人卻常常等八十到九十秒鍾才睜開眼睛,對時間的感覺比實際時間長度慢。

這個實驗表明了一種客觀現象,隨著年齡的增長,人的大腦時鍾會變慢,當人的大腦時鍾放慢,對時間估計變慢時,就覺得實際時間過得變快了,就如實驗的那樣,實際已經過了90秒,而在老年組的人感受起來只有60秒,時間快了二分之一(如果一下子沒反應過來,那就停下來想想)。

而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現象呢?我們就需要了解更多一些。首先我們得來知道一下大腦的記憶機理。科學家發現,我們對於時間的回顧性記憶是基於這段時間中有多少新的記憶被編碼進了大腦的記憶中心。

在我們腦內有一個突起,稱為「海馬」區,「海馬」會對進入人腦的信息進行篩選,決定是否要記憶。研究表明「海馬」更傾向於選擇它自己喜歡的必要信息讓其進入大腦皮層。

而「海馬」到底喜歡什麼樣的信息呢? 西方的一些腦神經科學家經過多年研究發現,我們的「海馬」更喜歡激動人心的,新奇的,未知的信息,簡單來說就是喜歡「第一次」。比如一個女孩子長大後的初吻,第一次出國旅遊,或者看一本新書等等。

一件事情的新增加信息越多,「海馬」發出「要記憶」指令的次數就越多,在事後回憶時我們就會感覺時間過得越慢,反之則覺得時間過得很快。

換句話說,一個充滿了新鮮經歷的周末短途旅行在回憶中的時間長度,一定比一個吃吃睡睡啥也沒乾的周末感覺長得多。這一現象,被心理學家Claudia Hammond 稱作假日悖論(holiday paradox)。 

這就從大腦生物機理的角度解釋了,為什麼年紀越大,回想起的時間過得越快: 對於年輕的你,每天都會有非常多的新鮮經歷,需要學習數不清的新技能,幾乎每一刻都是新奇的,令人激動的。

第一次說話,第一次走路,第一次看到動畫片,第一次學習數學,第一次去商場,第一次上學,第一次交到交心小夥伴。這些里程碑式的記憶在你隨後的歲月中,會感覺起來「占據了」更長的時間。

而成年之後,生活漸漸變得一成不變,也越來越少有機會體驗不熟悉的事。於是,充滿新鮮的童年在我們的記憶中總是過得很長很慢,而乏善可陳的成年期則滿是飛馳而過的憂傷。

二、比例感知

我們人體的各個器官感知有一個特點,就是當我們處理信息的時候,「比例」比「絕對值」更加重要。

舉個例子,假如你去野生動物園看獅子,在你選擇動物園的時候,A動物園有一頭獅子,B動物園有兩頭獅子,毫無疑問你肯定會去B動物園。而如果A動物園是100頭獅子,B動物園是101頭獅子,那麼去哪個動物園就沒什麼差別了。

回想你生活中的場景,如果你在學校門口花12塊錢給自己的手機貼完膜,回到宿舍舍友告訴你在你貼膜左拐50米那邊的攤子上,一模一樣的貼膜只要10塊錢,你會感覺像是被搶劫了一樣,哪怕其實只是差了兩塊錢。

而如果當你買房子的時候,花500萬買一套房和505萬買一套房根本感覺不到太強烈的差別。還有很多很多的例子,都是這個道理。

回到我們的本文主題來,作為人體感知的一種,我們對時間的感知同樣更傾向於比例感知。

對於一個1歲的嬰兒來說,一年相當於TA人生的百分百長度,相對於一個5歲的孩子來說,過了一年,在TA的生命中相當於增加了20%,而對於一個50歲的中年人來說,一年的時間只是50年中很小的2%。

而正如上面所講的,人類的感知是一種比例感知,隨著年齡的增加,時間不斷增加的比例會越來越低,也就從感官上面造成一種感覺時間過得越來越快的錯覺。

三、主觀情緒

相信每個人都有過這樣的體會,當你很享受在某件事情的時候,會發現時間過得飛快(想想第一次約會,第一次牽女孩子的手)。

而當你處於一種消極情緒,或者急切想知道某件事情或者得到某個東西的時候,卻又度日如年(想想高考完等成績的那幾天,想想第一次女朋友生氣不告訴你原因,不接你電話一整天)。

就像有句話說得好,「當你在等你心愛的女孩子約會的時候,五分鍾就好像一個小時;當你和她約會的時候,你又會覺得,一小時彷彿就像五分鍾。」

除了以上的「大腦生理機制」和「比例感知」之外,我們的心理活動情況也會影響到我們對時間的感覺誤差。時間心理學認為,影響人對時間感覺的主觀因素有三個。

第一,內在的心理預期是什麼。 如有急切盼望的事情,就會覺得時間過得很慢,也就是說,你越希望時間變快,它就越是慢,比如我們以前的學生年代,高考完之後到你知道高考成績的那段時間,大家應該都深有體會,那可真是度日如年。

第二,人當下的心理狀態是什麼。 一般來說,樂觀積極的狀態下會感覺時間過得快,生活中,人們常感嘆,開心時感到時光飛逝,聚會時間太短,假期總是一眨眼就溜走,都是這個道理。而痛苦時則會感覺時間像是罷工了一樣停滯不前。

第三,注意力的集中程度。 高度集中時,會覺得時間過得快,漫無目的、無所事事時,則感到時間漫長。投入地去研究一項工作,或是看場好電影,會覺得時間轉瞬即逝,意猶未盡。

當你還是一個孩子,在12月會掰著手指頭數日子,日夜盼望聖誕節那天收到聖誕老人的禮物,看著電視劇裡面大人可以想吃泡麵就吃泡麵的畫面,就巴不得自己趕緊長大,也就是說你希望時間可以過得快一點的。

而就像前面我們說的,你越期待一件事的時候,恰恰是你這種期待的心理狀態,才讓你產生時間過得比較慢的錯覺。

當你長大後,心思更多地會用在關注工作、生活開銷、家庭關系、旅遊計劃、節日購物等這些煩心事事情上,沒留意時間悄悄流逝——驀然回首,你突然覺得去年的聖誕節彷彿是上星期的事情。

那我們該如何延長生命長度?

通過本文,我們知道關於時間越過越快的說法其實只是我們的一種心理狀態,是一種錯覺,所以換個角度來看待這個問題(這也是我們提升思維高度的一種實踐),既然這只是一種心理錯覺,那麼當然,這也意味著我們可以採取行動「延長「生命。

只要你願意,可以讓中年過得像青春般絢麗多彩,要做的只是打破常規,建立新體驗。工作中,可以嘗試學習新技能,大量閱讀,從新視角解決問題,提出想法,甚至可以嘗試開發新的工作就餐地點。

節假日,嘗試結交新的朋友,體驗新的價值觀世界觀,和重要的人去新的地方旅行。讓大腦變得活躍的新鮮經歷,可以讓成年的時間,再度變回又長又慢的少年之旅。你會發現,你的人生可以比別人的更長,更美好。

『捌』 為什麼老覺得時間過很快

因為我們的年齡在增長,過一年就要正常一歲,所以感覺時間過來很快。

小時候總感覺時間過得很慢,長大以後總感覺時間過得越來越快。

時間過得快慢真的和自己心裡反應有很大的關系。

『玖』 為什麼感覺時間越過越快

眼前的日歷赤裸裸地告訴我,准備掀起第三頁吧!天哪!2022年馬上要過去兩天了。為什麼時間過得這么快呢?感覺從17年開始,這日子就像長了腿似的,不停地不停地往前跑。

早上醒來,還沒做多少事就開始午餐了。吃完午餐,工作還沒完成天就開始黑了。日子到底去了哪裡了?為什麼四年前的事恍若昨天,如今只能空留喟嘆。

打開記憶的門來到小時候,那時候的一天好長,一年好長。每天盼著放假盼著過年,然而年就像耄耋老人步履蹣跚,好久也不來到身邊。

如今倒好,你越想讓時間慢一點,時間越溜得飛快。

就拿今天來說,早上送過孩子上學,回到家洗衣服拖地。不知不覺時間就到十一點多了。趕緊騎車去孩子學校,趁著午學功夫帶她去弄牙。馬不停蹄地往牙所趕,到那沒多會醫生就給弄好了。回學校沒飯吃,帶她簡單吃了點飯就送去學校。

回到家,打開電腦准備冷永名師工作室的相關總結。這一坐沒多久天就黑了。其實也不是一直在電腦上寫小結,中間到網上沖了會浪。微博走走,抖音刷刷,賞賞綠洲,看看美篇,這一出走天空由亮到暗是瞬間的事。

等到天徹底黑下來,這才驚覺——這一天要過去了!還有一天就開學了。想到這心裡好不舒服。

沖浪過程中在「科普中國」微信公眾號上看到一篇文章,心中頓時豁然。時間里的秘密原來是這么回事。

「日子過得可真快啊……」 對於剛剛結束的2021,有多少人會發出這樣的感嘆。

對於時間的流逝,相信很多人都有這樣的感受,小時候一天很長,放學後還能和小夥伴玩很長時間才到睡覺的點;可現在一天簡直太快了,下班回家吃頓飯就不早了,躺下刷刷手機就過零點了。

明明一天24小時從來沒變過,為什麼隨著年齡增長,我們卻越來越深切地感受到「時光飛逝」了呢?

神經生物學家指出,童年時間過得很悠閑,成年後時間卻過得飛快,這對人來說是一種十分普遍的體驗。

之所以出現這樣的變化,跟時間本身的流逝速度並沒有多大關系,而是跟我們感知時間的能力有關。

不過為什麼偏偏是年齡越大時間似乎越快,而不是顛倒過來呢?

為了解釋這個問題,哲學家保羅·珍妮特(Paul Janet)提出了年齡比重論理論,認為人對時間的感知是相對的,其中年齡的影響非常重要,隨著年齡增加,單位時間在我們生命中所佔的百分比減少,所以這段時間就相對變快了。

怎麼理解這個理論呢?

舉個例子:對一個10歲的孩子來說,一年的時間就相當於他們生命的10%,對一個20歲的年輕人來說,這個比例迅速降到了5%,而對於一個60歲的老人來說,一年還不到他們生命的2%。如果按百分比計算,孩子的一年自然更漫長。

年齡的增長並不是影響我們感知時間的唯一因素,記憶同樣會左右我們對時間長短的判斷。

一個比較普遍的觀點是,大腦常常會根據經歷事件的多少來衡量時間的長短。當我們還是孩子的時候,大腦每天都會接收大量新鮮的事物和想法,這些新鮮事物對大腦的刺激較為深刻,每天的記憶點很多,就會顯得一天的時間很長。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對周圍的事物越來越熟悉,生活越來越規律,一天中的記憶點越來越少,大腦缺乏新鮮的刺激,自然會覺得時間變快了。

與這個理論類似的還有「假日悖論(Holiday Paradox)」,所謂「假日悖論」指的是當你在度假的時候感覺時間過得很快,但度假結束回憶這段假期時,反而覺得假期挺長。

之所以要強調「假日悖論」,是因為這個理論提到,我們對時間快慢的判斷往往不是基於當時的體驗,而是在回憶過去時做出的回顧性判斷(也就是說我們談論的是記憶中的時間)。

我們對時間的回顧性判斷與在那段時間內創造了多少記憶有關,大腦總是傾向於把不熟悉的經歷編碼為記憶儲存起來,而我們從童年到成年初期接觸的新鮮事物往往最多,所以成年之後回顧過去,就會覺得童年時間漫長。

那如果換一個角度,不用回顧性的視角去看過去的某段時間,而是審視當下的一段時間,年輕人和老年人對客觀時間的感知是否存在差別呢?

為了弄清楚這個問題,研究人員進行了這樣一個實驗,隨機選取不同年齡段的受試者,讓他們閉上眼睛,在心中默默計時一分鍾,再睜開眼睛,看和實際的一分鍾是否一致。

結果發現,年輕組的受試者對時間的判斷相對准確,而老年組認為的一分鍾多在80-90秒區間。

這種不同年齡階段對客觀時間認識的不同,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為什麼年齡增長後時間變快了。

想想看,你感覺自己只是休息了1分鍾,可一看手錶時間已經過去一分半了,是不是覺得時間過得更快了?

我們對時間的感知為什麼會出現這種變化呢?

有種假設認為這和大腦中神經信號的傳遞發生變化有關。

這種觀點認為,一方面,隨著年齡的增長,人類大腦中神經元網路的規模和復雜程度增加,於是神經元之間的信號傳遞需要走更遠的距離、花費更長的時間;另一方面,衰老會導致神經受到的損傷不斷積累,這些損傷會使神經元之間電信號的傳遞受到一定的阻滯,這就進一步增加了大腦處理信息所需的時間。

綜合以上兩方面的因素,大腦感知具體事物的實際時間變長,但是大腦不認為這是自己減速了,而是感覺時間加速了。

除了上述幾種主流觀點,關於為什麼時間越來越快的問題還有不少其他解釋,但多數都和人的記憶、年齡、神經傳導、主觀情緒等因素有關。

所以,如果你盡可能「延長」自己的時間(這里指的是在感覺上延長時間哦),也要從這幾個因素著手。

既然時間越來越快實際上只是一種心理錯覺,那我們可以通過學習新技能、廣泛閱讀、結交新朋友等方式,讓大腦不斷體驗新鮮的東西,變得活躍起來。

這些方法不僅可以增強你對時間流逝的敏感度,還可以讓你的生活更加豐富多彩哦。

熱點內容
為什麼每個孩子 發布:2025-02-02 03:51:55 瀏覽:481
微信看圖片為什麼橫看 發布:2025-02-02 03:47:05 瀏覽:941
為什麼微信被刪了自己不知道 發布:2025-02-02 03:45:28 瀏覽:630
為什麼嬰兒要晚上抱著睡 發布:2025-02-02 03:24:32 瀏覽:419
醫保在繳納時間為什麼看病自費 發布:2025-02-02 03:18:41 瀏覽:230
地鐵的票為什麼那麼便宜 發布:2025-02-02 03:07:25 瀏覽:951
電腦為什麼微信發布了消息 發布:2025-02-02 03:05:44 瀏覽:679
為什麼手機能連接上網路卻不能使用 發布:2025-02-02 02:50:34 瀏覽:518
立秋以後為什麼晚上老是起夜 發布:2025-02-02 02:38:49 瀏覽:141
手機卡槽為什麼會插不進去 發布:2025-02-02 02:35:26 瀏覽: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