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晚上納涼
❶ 納涼的意思是什麼
就是休閑,主要說的是在夏天。
找一個涼快,舒適,安靜的地方休息。
比如在農村,傍晚的大樹下,老年人做些聊聊天,打打牌之類的休閑娛樂活動。
❷ 話說納涼
天氣是一年比一年酷熱,人就像活在蒸籠里,汗水不由自主地往下淌,我的腦海翻滾著艱辛納涼的一幕。
以往,住房一般都是租用單位分配的公房,諸多條件限制,一家人擠在一個房間里,面積不過是十平方米左右,就算很幸運了;房子的牆是用堅實的石頭砌起來的,熱傳遞卻是透明的,房間烘得很,加之窗子也不那麼豁達,挨著走廊,窗子在夜間是緊閉的,通風條件變差,室內備感燥熱。
對付酷熱,老辦法是搖晃蒲扇、紙扇、芭蕉扇等,以此獲得涼意。自己給自己扇扇子,久而久之,手也酸了,添加的幾多倦意伴著絲絲的涼爽漸漸進入夢鄉。睡著了暫時忘了熱,醒來時卻發現背上的汗水,竟在席子上復印了人的背影。
那年在某山區下鄉,看見理發店的天花板上倒掛著一張碩大無比的紙板,牽引一根繩子,我好生奇怪,剛駐足,竟發現理發匠踩著傳動裝置,紙板有節奏地搖晃起來,風兒呼呼地吹向躺椅上正在理發的人。原始的風吹來,身為過客的我也感覺到幾多涼快。
人們總是從原始走向技術變革,並從中獲益。電氣化帶來納涼機械化、自動化。電風扇問世,有台式、落地式和壁掛式,以及吊頂式······依仗電力,從不同的角度自動地吹出強風或和風,人們各取所需地納涼,愜意無比。
空調則是奢侈的納涼電器。人們把房間關(隔)得密不透風,才動用空調,將冷氣留給自己,反季節地蓋起棉被;而熱氣和水一起源源不絕地排出室外。這期間,電度表像在賽跑一樣不停地飛奔著。
窗外一片熱浪襲人。院內,走廊,窗下,甚至穿行的樓梯,人們很難找到一塊清涼的凈土。
人們走出小天地,尋找納涼的去處。
聚集在大樹下享受樹陰的涼意,觀察婆娑的變幻,雖然單調卻可以隨你自由聯想,任你閉目小憩。一些人用下棋、打撲克等休閑方式來分散對熱的厭倦和注意力。
有些人,發現附近有山洞,陰涼通風,是大自然造出的空調,不約而同地像開會一樣聚集在那裡,不過,沒有像樣的中心議題,議論的僅僅是東家長,西家短,傳播點道聽途說的趣聞,也許會說到熱中有涼的故事。
有的人到江河湖海去,到游泳館去,躲進水中溫柔世界,拒絕熱浪撲面。
有人則鑽進超市和營業廳等有冷氣的地方逛逛。是購物、散步、娛樂或休閑?其實直奔「納涼」主題的大有人在。來去匆匆的過客,則在超市的風簾下吹風,一面涼透了心,一面看著街景和各色的行人的飾物,那是動態的畫,活生生的電影,不用買票,愛看就多待一會兒,愛走就走,自由得很!當然也有礙生意之門的通暢。
當年大多數的單位都沒有裝空調,可有的營業廳空調的冷氣卻是多得溢出,有些老人家從早到晚就守在門口納涼,為迴避太陽,不時地挪動他們的報紙坐墊,重復著昨天的故事和最近的逸聞。有的嘴裡含著煙頭,漫不經心地彈落煙灰,與地上多種廢棄物一起點綴門面,與高雅的窗明幾凈的大堂形成極大的反差。只有上級檢查前的灑掃庭除,水龍頭才暫時驅散他們的聚會。
❸ 四川達州限電,居民深夜在橋上納涼,為什麼會採取限電措施
四川達州出現限電的情況,居民在深夜的時候在橋上納涼,當地之所以會出現限電措施是因為電力不夠用,主要是跟天氣等原因是有關系的,用電量比較大,導致電力缺乏。
在8月21號的時候,四川遂寧當地的持續高溫天氣依舊比較較當地的人民,避暑方式可以用五花八門來形容有的人會搬著小板凳在自己的紅薯地窖裡面休息,雖然非常的涼快,但是泡麵感也比較強烈。因為在他們小的時候是沒有空調的就會來這個地方避暑,而四川有些地方停電,有人就會花兩元的公交車去坐一天的公交車,從而避暑。因為車上的空調特別的涼爽,也有很多人去地鐵站納涼,最後地鐵站還連夜設置了一些納涼區。
❹ 話說納涼
早在《詩經·七月》中,就有「鑿冰沖沖」窖儲度夏的記載,可見避暑納涼在人們的夏季生活中由來已久。
所謂富人過冬,窮人熬夏。皇宮中避暑方式盡管奢侈,相較今日卻仍低碳得多。唐時有了專門避暑的涼殿,冷水循環,機械傳動,涼氣習習,到宋代發展至人造水簾,周邊植以花卉,冷風帶香,芬芳滿室。除此以外,宮廷中還備有大量的藏冰。明朝時,由工部負責鑿冰窖多處,每年伏日各衙門官員可憑「冰票」領冰。至清朝冰窖日盛。
那大多數人是如何對付夏天的呢?兵器譜上排名第一的當屬扇子。扇子又稱「搖風」,以扇逐暑恐怕還要追溯到原始社會,只不過那時人們搖的還是樹葉。唐詩人杜牧的一句「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把扇子從實用主義上升到了藝術境界,大家閨秀的絹帛扇,文人雅士的書畫摺扇,甚至諸葛亮的羽毛扇,都有了文化的靈氣。
古人發明了兩頭高中間低的瓷枕,表面覆以青釉,冰涼通透,睡上去「半窗千里月,一枕五更風」。李清照名作《醉花陰》里有一句「佳節又重陽,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此處的玉枕就是青白釉瓷枕了。清朝的乾隆帝也對其喜愛有加,欣然賦詩:眠雲渾不覺,夢蝶更應安。
冷飲也不是現代才有的產物,早在商朝就有富貴人家藏冰而飲,以後歷朝歷代加以改進,至周朝出現了專掌冰權的「凌人」,唐代有了「冰商 」,宋代出現了「咸爽欲凝,入口即消」的「冰酪」,元朝時蒙古人把果漿、牛奶加入冰中,就形成了冰淇淋的雛形。此外,吃西瓜,飲茶,喝蓮子羹,酸梅湯,也是人們常用的避暑方式,甚至有人煮藿葉、甘草等中葯,並美其名曰「暑湯」。
講究「煩夏不如賞夏」的也大有人在,水畔涼亭,孟浩然「散發乘夕涼,開軒卧閑敞」。山澗泉旁, 元代詩人釋英「六月山深處,輕風冷襲衣」。去寺院納涼的也不在少數,王維、白居易、梅堯臣都曾誦佛品茶以忘憂解暑,「非是禪房無熱到,但能心靜即身涼」,一語道破禪機。
相比於古人,坐在空調間里的我們無疑幸福得多,但古人「心靜自然涼」的修為卻是我們難與之媲美的。
《納涼》是秦觀的七言絕句作品,這首詩的首句就點明題意:「攜杖來追柳外涼。」人們著到的,是詩人攜杖出戶,來到柳外追尋清涼世界的情景。「攜扙來追柳外涼,畫橋南畔倚胡床。月明船笛參差起,風定池蓮自在香。」這是一個綠柳成行,位於「畫橋南畔」的佳處。詩人選好了目的地,安上胡床,依「倚」其上,盡情領略納涼的況味。在詩人看來,這也可算「最是人間佳絕處」(《睡足軒》)了。胡床,即交椅,可躺卧。陶潛「倚南窗以寄傲」(《歸去來兮辭》),是為了遠離塵俗;秦觀「倚胡床」以「追涼」,是為了驅解煩熱,都是對美好生活的一種嚮往。月明之夜,船家兒女吹著短笛,笛聲參差而起,在水面縈繞不絕。晚風初定,池中蓮花盛開,自在幽香不時散溢,沁人心脾。詩人閑倚胡床,怡神閉目,不只感宮上得到滿足,連心境也分外舒適。
南朝陳時期徐陵《內園逐涼》詩:「納涼高樹下,直坐落花中。」
宋代蘇軾《和子由木山引水》之一:「遙想納涼清夜永,窗前微月照汪汪。」
明代李漁《閑情偶寄·種植部》:「納涼而涼逐之生。」
清代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庭院納涼。」清代沈復《浮生六記·閨房記樂》:「納涼玩月,到處有之。」
陳從周《說「屏」》:「記得童年與家人在庭院納涼,母親總要背誦唐人『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的詩句。」
王統照《攪天風雪夢牢騷》:「若在夏天,雖是晚上由那裡經過,還可與納涼的農人們相談。」
《說樹》吳冠中:「人們到樹下納涼,擺小攤,四川的黃角樹蔭更是挑夫們中途最佳的歇腳處,那裡往往有小姑娘賣茶水。」
古人怎樣納涼消暑?歷代詩人作了很多生動形象的描寫。白居易的《消暑》「何以消煩暑,端居一院中。眼前無長物,窗下有清風」;杜甫的《夏夜嘆》「仲夏苦夜短,開軒納微涼」;柳宗元的《夏晝偶作》「南州溽暑醉如酒,隱幾熟眠開北牖。日午獨覺無余聲,山音隔竹敲茶臼」等詩,描寫了臨窗納涼的情景。
山中和古寺乃避暑的好地方。南宋陸游的《六七月之交山中涼甚》一詩中寫道:「城市方炎熱,村墟乃爾涼。拂窗桐葉下,繞舍稻花香。」城鎮赤日如烤,而山中則是清涼世界,清風繞屋,稻香撲鼻,使人涼意頓生。元代詩人釋英他避喧覓靜也常在山中納涼。他在《山中景》中這樣描繪道:「六月山深處,輕風冷襲衣。遙知城市裡,撲面火花飛。」梅堯臣的《中伏日妙覺寺避暑》詩雲:「高樹秋聲早,長廊暑氣微。不須河朔飲,煮茗自忘歸。」寫禪房花木蔥蘢,長廊曲徑幽深,於此納涼品茗,煩熱全消,自然令人樂而忘返。
橋畔、池邊、河岸瀕臨水面,周圍的氣溫要低一些,故也是乘涼的好去處。陸游的《橋南納涼》詩寫道:「攜杖來追柳外涼,畫橋南畔倚胡床。月明船笛參差起,風定池蓮自在香。」詩人拄杖追涼來到橋南,此時明月清風,星河半落,夜涼襲人,十分爽快愜意。「小憩人家屋後池,綠柳軟風一絲絲。」這是南宋詩人楊萬里描寫池邊乘涼的佳句。他還在《暮熱游荷花池上》中吟道:「細草搖頭忽報儂,披襟攔得一西風。荷花入暮猶愁熱,低面深藏碧傘中。」細草微風,蓮花遮面,幽深而寧靜,令人自然聯想到流連於池畔綠蔭中的詩人,意趣盎然,余韻悠長。唐代大詩人韋庄常喜歡在水邊避暑納涼,他在《夏夜》中寫道:「傍水遷書榻,開襟納夜涼。星煩愁腸盡,露重覺荷香。」
清代詩人江堤,喜歡在柳陰下避暑乘涼,而且對使人涼爽的風做了形象的描繪:「柳枝西出葉向東,此非畫桑實畫風。風來無質難上紙,巧借柳枝相形容。」楊萬里常於夏夜步入竹林深處,微涼浸身,熱悶釋然,為此,他吟道:「夜熱依然午熱同,開門小立月明中。竹深樹密蟲鳴處,時有微涼不是風。」劉禹錫的「千竿竹翠數蓮紅,水閣虛涼玉簟空。琥珀盞紅疑漏雨,水晶簾瑩更通風。」;陸希聲的「六月清涼綠樹陰,小亭高卧滌煩襟」等詩,描寫了人們在竹林水閣、綠蔭小亭納涼之趣。炎暑之日,午熱甚長,詩人蔡持正鋪上竹床瓦枕,以書催眠消暑,醒來餘味無窮:「紙屏瓦枕竹方床,手倦拋書午夢長。睡起宛然成獨笑,數聲漁笛在滄浪。
《三輔黃圖》卷三記漢武帝時, 董偃於未央宮中, 夏天用盤子盛冰塊, 放在膝上取涼。《開元天寶遺事》記楊貴妃體肥, 至夏苦熱, 常有肺渴, 每日含一玉魚兒於口中, 藉以涼津沃肺。《酉陽雜俎》記玄宗李隆基了解到申王怕熱後, 賜他一條冷蛇;此蛇不傷人, 白如冰, 申王把玩中, 暑氣遂得稍解。《杜陽雜編》卷下記唐懿宗的女兒同昌公主為驅暑氣, 命人取來「澄水帛」, 它長八九尺, 似布而細, 明薄可鑒, 上面塗有龍涎香, 蘸滿水後掛在南軒上, 久而生陰。
唐代文學家韓愈有一首《納涼》詩, 《全唐詩》末收, 筆者見於南宋葉廷珪編集的《海錄碎事》卷二中, 詩僅存一聯, 曰:「清砌千回坐, 冷環再三握。」 砌者, 石階也。無論是竹製涼簟之類, 暑天里, 坐久屁股都會發燙, 惟「清砌」坐而涼意生,這點體驗人皆有之。環者, 金屬環形物也。「冷環」似是古代一種專門讓掌心散熱而製作的納涼用具。
在立夏日, 吃一種叫「玄冰丸」、又一種叫「飛雪散」的葯, 並畫六壬六癸之符, 就不感到熱了。這是東晉人葛洪在《抱朴子》一書中的介紹,他是個道士, 精通煉丹術。
所謂的「迎涼之草」, 跡近神話, 但綠色植物會蔽日生蔭, 這倒是真的。對此, 古人有深切體會。「避暑高梧側, 輕風時入襟。」(南朝梁·蕭綱《夏日詩》)「群木晝陰靜, 北窗涼氣多。」(唐·韋應物《夏景園廬》)「竹深樹密蟲鳴處, 時有微涼不是風。」(宋·楊萬里《夏夜追涼》)「綠蔭松蘿暑氣涼, 清泉瀉入小池塘。」(明·吳寬《夏日》)俗話說, 大樹底下好乘涼唄。
❺ 東北話納涼是什麼意思
納涼:乘涼。
南朝 陳 徐陵 《內園逐涼》詩:「納涼高樹下,直坐落花中。」 宋 蘇軾 《和子由木山引水》之一:「遙想納涼清夜永,窗前微月照汪汪。」 清 沉復 《浮生六記·閨房記樂》:「納涼玩月,到處有之。」 王統照 《攪天風雪夢牢騷》:「若在夏天,雖是晚上由那裡經過,還可與納涼的農人們相談。」
❻ 炎熱的夏天夜晚,為了納涼,甲主張劃船到湖中,乙則認為在岸上散步更涼快,誰的對,為什麼
乙
因為水的比熱比沙土大.所以放出相同的熱量水下降的溫度較少.而從白天到夜晚,可以認為兩者放出的熱量差不多.所以乙對.
❼ 印度夏季氣溫高達50度以上,很多人卻買不起空調,他們是如何「納涼」的
人們都知道印度的夏天氣溫高達五十度,都說在這里夏天能熱死人,看來並不是嚇唬人了。然而印度夏天如此之熱,印度人又是怎樣避暑的。進入夏天超過三十度的氣溫,在我國很多人就喊叫挺不住了,隨著經濟的發展現如今許多家庭安裝了空調。夏天去過印度旅遊的人都知道,我們的夏天和印度相比太幸福了。
很多印度人家庭必備儲水罐,因為印度的供水十分有限,甚至連續幾天沒有水。不少印度人家庭不得不必備儲水罐。在夏天很多印度女子也會在室外洗澡。她們都是穿著衣服將儲水灌里的水澆到身上。由於夏天溫度太高,許多人的作息時間也也隨之調整。不少餐館和商店只有晚上八--九點鍾才營業。很多人把吃完飯時間也推遲到午夜。由於晚上溫度會涼爽一些,所以老百姓的的生活也就往後推遲了,與印度相比我們的生活太幸福了。
❽ 夏天晚上在外面納涼會變黑嗎
會的。晚上紫外線比白天弱但依然存在。可以擦防曬霜或穿防曬衣。
❾ 四川達州居民深夜扎堆在橋上納涼,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是什麼
四川達州居民排成一排在橋上納涼,是因為高溫天氣停電導致。
川渝地區連續高溫已經半月有餘,降雨還非常少。因為川渝地區地形和天氣系統因素,原本就比其他省份要熱,今年更加是炎熱,所以很多地區都大量用電,水量少,發電也少,很多地區用電已經超負荷。對此,為了減少電量使用,很多地區已經開始限定。在這樣情況下,才會出現四川達州居民半夜不睡覺,外出納涼。
❿ 夏季養生為什麼夜間要避風
養生保健,一年中最難調理的是夏天,夏天調理的重要問題是夜間避風。
盛夏,天氣炎熱,機體發生的熱量高,周身熱烘烘的。這時,皮膚和肌肉微血管處於弛緩舒張狀態,進入睡眠後神經系統的興奮性刺激信息減弱;機體抵抗力更加虛弱,基本上處於「無設防」狀態,風邪便可「長驅直人」地侵入人體,導致熱傷風、面癱、關節炎、坐骨神經痛、肩周炎、腹痛、腹瀉等疾病,還可使氣管炎、胃病等發作或加重。
那麼,夏夜應該如何避「風」呢?一是,天氣再熱,納涼也須有節有度,切忌在室外露宿。二是,哪怕在室內睡眠,亦忌睡在通風的夾道上,頭頂風、腳底風危害最大。三是,哪怕睡在室內避風處,亦忌敞胸露背,應穿件背心,護住前胸與後背,腹部還需蓋條毛巾被,防備入睡著涼。四是,用電風扇,不可直接對吹;用空調,不要將溫度調得過低,以免造成室內外溫差過大而罹患「空調病」。五是,不宜鋪一張涼席睡在水泥地上,或睡前用涼水擦席,這樣痛快一時,久必生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