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為什麼能存在這么長時間
㈠ 為啥羅馬帝國能存在1300年
如果從羅馬建立開始計算到羅馬徹底滅亡,(公元前750年——公元1453年)大概2203年。如果從羅馬帝國開始算到東羅馬滅亡(公元前27年——公元1453年)大概1480年。
古羅馬指從公元前9世紀初在義大利半島(即亞平寧半島)中部興起的文明,歷羅馬王政時代。公元前510年羅馬建立了共和國,逐步征服了義大利半島。公元前3世紀至前2世紀,羅馬為爭奪地中海霸權,掠奪資源與奴隸,同地中海西部強國迦太基進行了三次戰爭,史稱布匿戰爭。
公元前2世紀,羅馬成為地中海霸主。到公元1世紀前後擴張成為橫跨歐亞非、稱霸地中海的龐大羅馬帝國。到公元395年,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兩部。西羅馬帝國亡於476年;而東羅馬帝國(即拜占廷帝國)則在1453年被奧斯曼帝國所滅,它與秦漢時期的中國一樣,是古代世界強大的帝國之一。
安東尼王朝皇帝圖拉真(公元98年-117年)在位時,羅馬帝國版圖達到最大,經濟空前繁榮,西起西班牙、不列顛,東到幼發拉底河上游、南自非洲北部,北達萊茵河與多瑙河一帶,地中海成為帝國的內海。
歷史
簡述(王政-共和)
根據傳說,當特洛伊城遭到希臘人進攻的時候(約為公元前1300-1190年),維納斯女神的兒子埃涅阿斯及其追隨者逃出來,沿北非西行穿過迦太基,來到古義大利。當時的義大利有拉丁姆,國王拉丁奴斯進行統治。埃涅阿斯擊敗圖爾奴斯,建立王國(阿爾巴)。後來其子孫羅穆路斯建立羅馬,立下羅馬之根基Muns Trench成為第一任國王。後來確立了議會制,稱為共和時代。
時間/公元前
750~715 715~672 672~640 640~614 614~578 578~534 534-510
國王 羅穆路斯 努馬·龐皮留斯 托里斯·奧斯蒂呂斯 安庫斯·馬爾西烏斯 盧修斯·塔克文·普里斯庫斯 塞爾維烏斯·圖利烏斯 盧修斯·塔克文·蘇佩布
(羅馬歷代國王表)
圖魯斯·赫斯提里烏斯時期
在圖魯斯·赫斯提里烏斯(托里斯·奧斯蒂呂斯)的時代,羅馬和毗連
古羅馬(8張)
的城鎮阿爾巴(Alba)經常打仗,使得老百姓飽受困苦。他和阿爾巴的國王Mettius Fuffetius下決心要停止斗爭,但是為了決定哪個城市的國王得到最高地位,Mettius Fuffetius提出了這樣一個辦法:讓幾個士兵搏鬥,哪個城市的士兵獲得勝利,那個城市的國王將成為最高君主。
恰好,羅馬和阿爾巴兩個地方各有一對三胞胎,而且羅馬的三胞胎(他們被名為「Horatii」)和阿爾巴的三胞胎(「Curiatii」)同時出生。因此,托里斯和Mettius選了這兩對三胞胎作為各自城市的代表。
比賽開始不久,兩個Horatii已經死了,倖存的那個Horatius幸虧沒有受傷,而Curiatii兄弟一個也沒有死但各個受不同程度的傷。倖存的Horatius裝作逃亡,Curiatii兄弟中了他的計追趕他,但因為他們受不同的傷,有的跑得快,有的跑得慢,他們無法同時趕上Horatius。因此Horatius不必一對三和他們斗,他分開和每一個打仗,把他們逐一殺掉。
這樣,羅馬獲得了勝利,但是阿爾巴王不承認,還召集多個部落反抗,圖魯斯·赫斯提里烏斯一舉擊潰他們的軍隊,羅馬版圖擴張。
塞爾維烏斯·圖利烏斯時期
公元前578年到公元前534年是塞爾維烏斯·圖利烏斯統治時期,此間,
印象羅馬(9張)
塞爾維烏斯·圖利烏斯推行改革,改革將能服兵役的公民按財產劃分為5個等級,每個等級提供數目不等的軍事百人隊,共計193個百人隊。創立百人隊大會,取代了庫里亞大會的宣戰、選舉、審判權力,名為森都利亞。共計193個森都利亞,每隊有一票表決權。又把氏族部落按地區劃分為4個。塞爾維烏斯·圖利烏斯的改革完成了古羅馬由氏族制向國家的過渡。
盧修斯·塔克文時期
傲王盧修斯·塔克文·蘇佩布是塞爾維烏斯·圖利烏斯的女婿,但卻率士兵沖入王宮殺死了塞爾維烏斯·圖利烏斯,自己當上了王,也是最後一位王。盧修斯·塔克文·蘇佩布當政後,暴虐無道,公元前510年被羅馬平民驅逐出羅馬,為首的人是盧修斯·朱尼厄斯·布魯特斯,塞爾維烏斯·圖利烏斯的兒子。
羅馬人民決定不再需要王,而是選出兩名最初稱行政長官(Praetores),後改名執政官(Consuls),任期一年。第一任執政官是盧修斯·朱尼厄斯·布魯特斯和盧修斯·塔克文·柯拉汀。公元前509年建立起由羅馬貴族掌權的羅馬共和國。
王政時期
公元前 8 世紀 - 前 6 世紀史稱王政時代。先後有 7 個王,氏族部落組織尚完整存在,統治階層包括王、元老院、庫里亞會議 (羅馬稱胞族為庫里亞,每 10 個氏族組成一個胞族,後為百人隊會議取代 ) 。後來又出現了貴族與平民之分。第一王羅慕洛在前 753 年建立羅馬城。前 4 王是羅馬人公社的軍事首領,後 3 王是伊特拉斯坎人塔克文王朝的君主。公元前 6 世紀中葉的塞爾維烏斯· 圖利烏斯改革,標志著羅馬國家的產生。
王政時代最後一位王高傲者塔克文暴虐無道,被憤怒的羅馬人趕走,傳說於公元前 509 年建立起由羅馬貴族掌權的羅馬共和國。羅馬共和國 在共和時代的早期,平民與貴族的斗爭進行了 2 個世紀。
在王政時代,國王掌握絕對的權力。他是大立法官、軍隊的首領、大祭祀長,其權力僅僅受到來自元老院和公民大會的遏制。元老院就是元老議會,由不同部族首腦組成。按照憲法和傳統習俗,元老院有權通過或否決國王的任命以及判定國王的立法和訴訟。公民大會由羅馬的全體男性公民構成,按照親緣關系分成30組;它授予君主行使權力,而這一點由元老院最後正式批准。古羅馬城建立
羅馬城市建立的日期並不確定,傳統認為是在公元前753年。這已經廣泛地為考古發現所證實,盡管可能此前已經有一部分人早就居住在那裡。
傳統上,羅馬人把羅馬城的建立歸功於英雄羅穆盧斯。他和他的孿生兄弟瑞摩斯是英雄埃涅阿斯的後代。埃涅阿斯是希臘女神阿佛洛狄特(羅馬神話中稱維納斯)的兒子,他在希臘人佔領特洛伊城之後來到義大利。
古羅馬城建立
羅馬城市建立的日期並不確定,傳統認為是在公元前753年[1]。這已經廣泛地為考古發現所證實,盡管可能此前已經有一部分人早就居住在那裡。
傳統上,羅馬人把羅馬城的建立歸功於英雄羅穆盧斯。他和他的孿生兄弟瑞摩斯是英雄埃涅阿斯的後代。埃涅阿斯是希臘女神阿芙洛狄忒(羅馬神話中稱維納斯)的兒子,他在希臘人佔領特洛伊城之後來到義大利。
羅馬歷史學家提圖斯·李維這樣描述這個神話故事:這對孿生兄弟的祖父是努米托,他是羅馬東南部阿爾班山區阿爾巴國的國王。國王邪惡的兄弟阿穆利烏斯將國王驅逐出境,還讓國王唯一的女兒雷婭·西爾維婭做貞女以阻止她生兒育女(貞女是不準生育的),以防止國王的子孫報仇。但是雷婭·西爾維婭違背了他的約束,與戰神馬耳斯相愛並生下了一對雙胞胎。當這對雙胞胎被遺棄在台伯河畔時,一隻母狼哺育了他們,後來又被一位牧羊人發現,他的妻子將他們撫養大。長大後,這對孿生兄弟成為了綠林首領。在瑞摩斯被俘、帶給國王阿穆利烏斯後,羅慕洛斯帶領手下救出了他,並殺死了阿穆利烏斯。此時,孿生兄弟身世大白,他們的外祖父努米托恢復了王位。兄弟倆離開外祖父,在被牧羊人發現的地方創建了自己的城市。在決定誰來做城市的主宰時,神諭告訴他們要由看到的預示成功的飛鳥來決定。瑞摩斯站在阿文廷山上看到了6隻禿鷲,羅慕洛斯站在巴拉丁山上看到了12隻禿鷲。後者的數字更幸運,但瑞摩斯是最先看到徵兆的人。結果兄弟間發生了爭吵,羅慕洛斯最終殺死瑞摩斯,成為新城的國王。他統治了很長時期,死後被接納到諸神中,成為受人尊敬的戰神奎里納斯。
共和時期
公元前5世紀至前3世紀初,平民與貴族的斗爭告一段落,義大利半島基本統一。百人隊會議從貴族中選出兩名執政官行使最高行政權力,為期 1 年;而掌握國家實權的則是元老院。隨著貴族與平民之間對立的加深,貴族承認了平民所選的「保民官」,負責保護平民的權力不受貴族侵犯。前 451 年,頒布了十二銅表法,禁止貴族和平民通婚,這也標志著羅馬法的誕生。前 326 年,取消了債務奴隸制。
羅馬剛建國時,還是一個小國家。自公元前 5 世紀初開始,先後戰勝拉丁同盟中的一些城市和伊特拉斯坎人等近鄰,又征服了義大利半島南部的土著和希臘人的城邦,成為地中海西部的大國。羅馬又發動了 3 次布匿戰爭,在前 146 年征服了迦太基並使之成為羅馬的一個行省。前 215 年 - 前 168 年發動 3 次馬其頓戰爭,征服馬其頓並控制了整個希臘。又通過敘利亞戰爭和外交手段,控制了西亞的部分地區,建成一個橫跨非洲、歐洲、亞洲,稱霸地中海的大國。
這一時期經濟發展迅速,但是也激化了社會矛盾。公元前 2 世紀 30年代~前 1 世紀 30 年代,史稱內戰時代,先後爆發了西西里奴隸起義和斯巴達克起義。形成了破產農民與大地主的斗爭,無權者與當權者的斗爭,騎士派與元老派的斗爭。並且在前 133 年 - 前 123 年發生了格拉古兄弟改革。公元前 107 年,在民主派支持下,馬略當選為執政官並開始實行軍事改革。他推行募兵制,使大批無地或少地公民湧入軍隊。
前 90 年,為了爭取羅馬公民權,義大利人起義,史稱同盟者戰爭。
前 82 年貴族派支持的蘇拉率軍佔領羅馬。次年,迫使公民大會選舉他為終身獨裁官,開創了羅馬歷史上軍事獨裁的先例。前 60 年,克拉蘇、凱撒、龐培秘密結盟,共同控制羅馬政局,史稱前三頭政治。前 48 年,尤利烏斯·愷撒在克拉蘇東征,先後打敗另外兩人,被宣布為終身獨裁官,集軍政大權於一身。他厲行改革,但因獨裁統治而招致政敵仇視,於公元前 44 年 3 月 15 日遭貴族派陰謀分子刺殺。
愷撒死後,羅馬內戰又起。前 43 年,安東尼、李必達、屋大維公開結盟,獲得統治國家 5 年的合法權力 ,史稱後三頭政治。隨後屋大維將另外兩人打敗,於前 27 年元老院授與屋大維「奧古斯都」的尊號,建立元首政治。共和國宣告滅亡。羅馬從此進入羅馬帝國時代。
帝國時期
奧古斯都創建的政治制度,史稱元首制,其實就是共和名義的帝制。他在位期間,實行了一系列積極的改革,促進了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並且對外擴張,使帝國北疆達到萊茵河與多瑙河一帶。
奧古斯都死後,其養子提比略繼位,從此開創了皇位繼承製。從前 27 年開始到 192 年這一時期被稱為前期帝國時期,包括 3 個王朝:克勞狄王朝、弗拉維王朝和安東尼王朝。這一時期社會相對穩定。安東尼王朝皇帝圖拉真( 98 年 -117 年)在位時,帝國版圖達到最大:西起西班牙、不列顛,東道幼發拉底河、南有埃及、迦太基,北達萊茵河、多瑙河,地中海成為帝國的內海。經濟空前繁榮。
192 年,安東尼王朝最後一位皇帝被殺,羅馬出現了近百年的混亂時期。史學家將 193 年塞維魯王朝建立,到 235 年這段時期稱為後期帝國時期。始於安東尼王朝後期的社會、經濟和軍事危機,在公元 3 世紀達到空前規模,以致一些史家又劃出一個三世紀危機時期 (193 年~ 284 年 ) 。這一時期,戰亂頻仍,皇帝更迭頻繁,奴隸和隸農的起義遍及各地, 3 世紀 60 年代在高盧開始的巴高達運動,對統治階層的統治造成很大的威脅。
284 年,近衛軍長官戴克里先由軍隊擁立做皇帝,取得帝國政權,改元首制為多米那特製 ( 即君主制) ,正式採用東方君主的統治形式和禮儀。並實行了許多改革,史稱戴克里先改革。其後繼者君士坦丁一世廢除四帝共治制,於 324 年成為唯一君主,皇權得到加強。 330 年遷都拜占廷,更名君士坦丁堡。 313 年,頒布米蘭敕令,承認基督教的合法地位。他死後,戰亂又起。狄奧多西一世曾一度實現帝國的統一。 395 年狄奧多西一世死後,帝國分裂為東羅馬帝國和西羅馬帝國兩部分。
在西羅馬帝國,經濟不斷出現危機,人口減少,田地荒蕪,城鄉蕭條。 410 年,西哥特人佔領羅馬。 452 年,匈奴王阿提拉進兵義大利。455年汪達爾人再陷羅馬城。先後建立起西哥特王國、汪達爾 -阿蘭王國、勃艮第王國和東哥特王國等蠻族國家。476年9月,日耳曼人入侵,其雇傭兵首領奧多亞克廢黜最後一位君主羅慕盧斯 ·奧古斯圖盧斯,西羅馬帝國宣告滅亡。
東羅馬帝國一直延續至1453年,為奧斯曼帝國所滅。它歷經人民起義和外族入侵以及內部的一系列社會變革 ,於4世紀左右進入封建社會。
公元前753年,傳說中的第一個王羅莫路斯始建羅馬城。
公元476年9月奧古斯都被廢,西羅馬帝國覆滅。
在這延續千年的歷史長卷中,羅馬,從最初義大利中部的小小城邦,繼而征服整個義大利,並最終建立了雄跨歐、亞、非的偉大帝國,創造了古羅馬帝國的不朽傳奇。它所依靠的不僅僅是驍勇善戰的羅馬將士,古羅馬的政治制度也功不可沒。首先讓我們來聽一聽史學家們對古羅馬政治制度的評價:
「羅馬政府是個集貴族政治、寡頭政治和民主成分於一體的奇特混合物。」――威廉·麥克尼爾
「它超越了城邦制狹隘的政治框架,創立了一個將地中海世界的不同國家合為一體的世界國家。」――馬文·佩里
在漫長的歷史中,古羅馬的政治制度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帝國擴張的現實需要政體改革,而不斷革新的政體也鞏固和促進了帝國的發展。一般來說,古羅馬的歷史分為王政時代、共和時代和帝國時代,這三個階段的政治制度亦各有千秋。
王政時代的羅馬實行的是「軍事民主制」:
(1)勒克斯(王,rex),他是軍事首領、最高審判官和最高祭司,要注意的是王沒有行政方面的權力;
(2)庫里亞大會(民眾大會),由全體氏族成年男子參加,有權決定本氏族的一切重大問題。
(3)元老院(長老議事會),相當於庫里亞大會的預決機構;
可見,王政朝代的羅馬政體非常簡單,是一種原始的共和體制,類似於我國黃帝時代的部落聯盟制。實事上,部落聯盟的確是當時羅馬社會的真實寫照。雖然羅馬城已經建立,但是羅馬仍處於父系氏族社會,版圖也只局限有第伯河下游的小小區域。因此這種簡單而扁平化的政體完全可以滿足那時的社會需要。
然而,隨著階級社會的產生和發展,羅馬的奴隸主貴族們不再滿足於相對平等的民主制,進而想要獲取特權,寡頭政治應運而生。在共和時代,執政官不但擁有最高軍事,而且有最高行政權力,雖然執政官司由選舉產生,但多數被貴族把持。區分階級的森都利亞民眾大會取代了原來的庫里亞大會,大會的實權由貴族掌握。由此可見,所謂的共和制實質上是少數貴族專政的寡頭政體。寡頭政體既滿足了貴族獲取特權的野心,又進一步刺激他們想要在更大的范圍內擁有特權,獲得更多的物質利益,最好的方法便是擴大版圖。另一方面,貴族集權的專政也為軍事擴張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證,羅馬軍隊根據寡頭的意志東征西討,不斷擴展疆域,最終建立了雄霸地中海的羅馬帝國。
羅馬帝國建立後,相應的問題也接踵而來。一方面,羅馬被捲入長達百年的內戰,在內戰中獲勝的奧古斯都野心膨脹,企圖確立個人的軍事獨裁。另一方面,帝國廣闊的版圖使共和時代的體制鞭長莫及,迫切需要中央集權的管理。於是在主觀和客觀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羅馬的政體從共和制轉變為軍事獨裁的君主制。羅馬的君主制分為兩種,帝國時代前期實行普林斯制,後期實行多米那特製。
"普林斯制"(Principatus)一般稱為元首制,它表面上依然保留共和時代的民眾大會和元老院,但這些國家機構的職能被大大削弱,而帝國元首集軍事、行政和宗教大權於一身,並且可以不斷連任,成為實質上的王。可以說,普林斯制是從共和制向君主的過渡階段,它以共和制之名,行君主制之實。普林斯制大大加強了中央集權,鞏固了君主的個人權力,使元首能有效控制內戰初定而又疆域廣闊的羅馬帝國。事實證明這樣的政體是行之有效的,它確保了羅馬帝國兩百多年的和平,為帝國前期的社會發展創造條件,也使帝國境內的各個行省逐漸羅馬化。
公元3世紀左右,羅馬帝國的局勢再度混亂,迫使軍事專制的不斷加強,帝國的政體從普林斯制轉變為多米那特製。多米那特製(Dominatus)意為君主制,從字面意思不難看出,後期的羅馬帝國政體終於除去了表面共和制的偽裝,實現了公開的君主專制。國王自稱為多米那斯,宣揚君權神授,其命令有法律效力,掌握民眾的生殺大權,並且採用東方的君臣之禮,所有官員都必須效忠國王。國王不但採用分封同姓王的方法進一步加強了中央集權,而且還利用基督教鞏固統治。
從軍事民主制到共和制,再到君主制,羅馬的政治制度一直不斷革新,正是這種政體革新為羅馬帝國的擴張創造了有利條件,它每一次前進的腳步都適應了國家的發展,同時又促進了國家的發展。反觀一水之隔的希臘,雖然希臘人把城邦文明發展到了極致,可崇尚自由的希臘卻一直沒能出現君臨四方的君主,無法形成強有力的中央集權,有燦爛的文化,卻沒有強大的國家。而羅馬如果一直局限於同城邦社會相適應的共和政體,那麼也無法成為雄霸歐、亞、非三大洲的偉大帝國。當我們回首古羅馬帝國的傳奇時,除了氣勢磅礴的戰爭外,可以關注的還有許多許多,比如政體。
經濟
古羅馬經濟工商業發達,奴隸制經濟繁榮。早期羅馬的經濟似於希臘的。可在帝國時期,由於對外征戰,獲得大量奴隸,他們流入羅馬,大批地投入勞動,出現了奴隸經濟,它對自由民經濟構成了競爭;隨著奴隸勞動的擴大,奴隸成為了社會的基礎,羅馬的大地產大規模地使用奴隸,在工業中奴隸勞動也占重要地位,奴隸之所以被如此廣泛地使用,一來是由於奴隸的來源源源不斷,二來是由於使用奴隸勞動比使用自由民勞動更為有利可圖,因為奴隸可以被不停地驅使去勞動,價格又便宜,而且他們不用服軍役。這樣,大規模的奴隸勞動就出現了。它具有極大的競爭性,嚴重地排斥著小農經濟。我們看到了羅馬經濟的繁榮,實為奴隸經濟的繁榮,在這段時期內,它表現得非常具有「經濟性」;與此同時,小農勞動由於無法與之競爭,獨立的小農被逼得走投無路,他們抵押了部分,甚至是全部的土地遷往別處,或者流落在城市中做城市流氓無產者。農民破產,農業開始衰敗,整個帝國的經濟基礎被破壞了。羅馬的征戰結束了,奴隸來源不在廣泛,價格上升,而且奴隸表現得更為不具有積極性;同時整個帝國的產品市場不再存在,這時,奴隸制經濟不再有利可圖了,而農業基礎又破壞了,帝國無可奈何地衰落下去了。帝國統治者此時想挽救它的農業了,於是將大土地分成了小塊的土地讓農民去耕作,不許他們流動,希望能穩定稅收和剝削。這些耕作者成為了農奴或隸農,於是「自由的人只剩下無產者、乞丐和強盜」。但是這並未能改變現實,羅馬終於還是為人所滅。
文化
古羅馬文化早期在自身的傳統上受伊特魯里亞、希臘文化的影響,吸收其精華並融合而成。公元前3世紀以後,羅馬成為地中海地區的強國,其文化亦高度發展。
發展迅速,現存的建築有:
羅馬斗獸場
君士坦丁凱旋門
龐培城
萬神廟
拉丁文字母成為許多民族創造文字的基礎。羅馬法和法學對世界各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以凱撒、西塞羅為代表的拉丁文散文,以維吉爾、賀拉斯、奧維德等人為代表的羅馬詩歌,是世界各國學者研討的對象。在羅馬帝國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基督教,給整個人類特別是歐洲文化的發展影響深遠。
著名歷史學家塔西佗著有《編年史》、《歷史》、《日耳曼尼亞志》等不朽著作;李維著有《羅馬史》。曾經擔任羅馬帝國埃及總督的阿庇安也著有著名的《羅馬史》。同時,凱撒大帝本人也著有《高盧戰記》等一系列以第三人稱描述的戰記。哲學家盧克萊修著作的《論物性》是流傳至今唯一闡述古代原子論的著作,著名學者老普林尼所寫的《自然史》是研究古羅馬科技史的重要文獻。
公元3世紀後羅馬經濟、政治轉入危機階段,文化逐漸衰落。同時基督教迅速傳播,基督教文化開始形成。古羅馬文化對後世西方國家文化有相當影響。
法律
古羅馬對西方文明最重要的貢獻之一就是其完備的法律體系,包括市民法(僅適用於羅馬公民)、自然法(適用於所有人)和國家關系法(用於調節羅馬人與其它民族之間的關系)。從公元二至六世紀,《羅馬法》經歷了一個不斷補充和完善的過程,至公元534年在東羅馬帝國國王查士丁尼的主持下編撰完成並頒布施行,後人稱之為《民法大全》又被稱為《法的階梯》。該法典對西方文明的影響被認為僅次於《聖經》,其基本思想和原則已融入西方乃至世界各國的法律中。
羅馬法的起源和發展歷程:
早期的羅馬國家只有習慣法,沒有成文法。成文法誕生標志是《十二銅表法》的頒布。
公民法:適用范圍僅限於羅馬公民,用來調整羅馬公民之間的關系的羅馬法律,被稱為公民法。
萬民法:在古羅馬對外擴張的過程中,逐漸形成普遍適用於羅馬統治范圍內一切自由民的法律,即「萬民法」
6世紀,《民法大全》標志羅馬法體系的最終完成。
㈡ 【奇怪】為什麼羅馬帝國持續時間這么長,這是漢朝不能比的
不能那麼說。
第一,被漢朝擊潰的殘余匈奴勢力流落到歐洲後,而歐洲帶來一次「黃禍」,(另一次是蒙古人)。
第二,所謂的東羅馬存在,其實到後來已經是名存實亡。有個名分而已。
㈢ 古羅馬帝國,存在了多長時間相當於中國什麼朝代時期
古羅馬帝國存在了503年,從公元前27年-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時間),此時期中國經歷了漢朝、三國兩晉時期。
古羅馬帝國是以地中海為中心,跨越歐、亞、非三大洲的大帝國,正式名稱為元老院與羅馬人民,中國史書稱為大秦、拂菻。羅馬帝國是古羅馬文明的一個階段。
羅馬共和國的擴張使羅馬超出了一個城邦的概念,成為一個環地中海的多民族、多宗教、多語言、多文化大國。公元前27年,元老院授予蓋烏斯·屋大維「奧古斯都」稱號,羅馬共和國由此進入帝國時代。
圖拉真在位時(98年-117年),羅馬帝國達到極盛,經濟空前繁榮,疆域也達到最大:西起西班牙、高盧與不列顛,東到幼發拉底河上游,南至非洲北部,北達萊茵河與多瑙河一帶,地中海成為帝國的內海,全盛時期控制了大約50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是世界古代史上國土面積最大的君主制國家之一。
395年,狄奧多西一世將帝國分給兩個兒子,從此羅馬帝國一分為二,實行永久分治。410年,日耳曼的西哥特人在領袖阿拉里克率領下,進入義大利,圍攻羅馬城,在城內奴隸的配合下打開城門,掠奪而去,此後在西羅馬帝國境內建立西哥特王國。
476年,羅馬雇傭兵領袖日耳曼人奧多亞克廢黜西羅馬最後一個皇帝,西羅馬遂告滅亡。
(3)羅馬為什麼能存在這么長時間擴展閱讀:
古羅馬帝國的延續和繼承:
1、拜占廷帝國
西羅馬帝國滅亡後,東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成為了羅馬帝國實際意義上的繼承者。1453年,拜占廷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為奧斯曼帝國蘇丹穆罕默德二世所攻陷。
1460年,東羅馬帝國在摩里亞的領土被奧斯曼帝國佔領。1461年,奧斯曼帝國滅亡特拉布松帝國。至此,東羅馬帝國永遠退出歷史舞台。
2、查理曼帝國
800年,教皇利奧三世在羅馬為查理曼加冕為「羅馬人的皇帝」,承認查理曼帝國為羅馬帝國的繼承者。843年,查理曼之子、虔誠者路易的三個兒子簽訂《凡爾登條約》,帝國分裂成三部分。
3、神聖羅馬帝國
神聖羅馬帝國和羅馬帝國實際上沒有直接且合法的關系,18世紀法國著名的啟蒙運動思想家伏爾泰就曾評論道:「神聖羅馬帝國,既不神聖,也非羅馬,更非帝國。」
962年,東法蘭克王國國王奧托一世在羅馬被教皇約翰十二世加冕為羅馬帝國皇帝,隨即羅馬教廷承認神聖羅馬帝國為西羅馬帝國的繼承者。後來,拜占庭帝國也承認了它的這一地位。
直到1806年,拿破崙一世勒令弗朗茨二世於8月6日放棄神聖羅馬皇帝尊號,僅保留奧地利皇帝稱號,神聖羅馬帝國瓦解為奧地利帝國、萊茵邦聯等,宣告解體。
㈣ 為啥羅馬帝國能存在1300年
實際上一直存在一個誤區,就是羅馬帝國是一個政權。其實羅馬帝國就像中國這個稱謂一樣,其中包含了若干王朝。
從前27年稱得上帝國開始到公元395年這400+年中,就有朱里亞·克勞狄王朝、弗拉維王朝、安敦尼王朝、塞維魯王朝、伊利里亞諸帝、君士坦丁王朝、瓦倫蒂尼安王朝、狄奧多西王朝這八個王朝……
㈤ 為什麼神聖羅馬帝國能延續千年而沒有徹底分裂
很多人一直不太理解歐洲歷史上的神聖羅馬帝國。表面上有個皇帝,但又看上去沒有什麼實權。大大小小的諸侯,把帝國弄的四分五裂。但這樣沒有權力的皇帝,居然一直沒有被推翻。這個帝國還持續了近千年時間。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拿破崙號稱新時代建立者 一樣要為自己謀得帝號
由於很多人看歷史的視角,僅僅局限於東方古代的王朝家天下更替與西方近代的民族國家構成。所以,對中世紀的社會、權力結構,缺乏必要的認識。這就造成了對神聖羅馬帝國很多事情的不理解。
㈥ 為什麼歐洲的幾大封建帝國能存續如此之久
羅馬作為「奴隸社會」的典型,從公元前八世紀至公元五世紀,共維持了1200多年 ,其持續時間之長可謂空前絕後。但在其存在期間,發生了一次又一次的奴隸起義。因為奴隸制是羅馬的經濟基礎,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所以羅馬是一個典型的奴隸社會.奴隸主與奴隸的關系是一種剝削和被剝削的關系,這也是其社會的生產關系.強大的羅馬控制著歐洲世界,所以整個歐洲以奴隸社會為主.西羅馬帝國滅亡後(關於西羅馬的滅亡有很多說法),本人認為最根本的原因是奴隸制生產關系已經不適合生產力發展的需要,因此引起了奴隸制經濟,政治的全面危機,聯綿不斷的奴隸起義動搖了帝國的統治基礎;日耳曼人的入侵又給帝國致命一擊,加速了它的滅亡.西羅馬滅亡後,社會動盪,奴隸社會出現崩潰跡象,歐洲世界的格局出現了新的變化.隨即迎來了新政權的一系列改革,新的經濟體制確立,歐洲封建社會開始...國內史學界一般認為,西歐封建制度確立的時間是九、十世紀,主要根據是 877 年的克爾西敕令. 確立的標志:封臣制(附庸制)與封土製(采邑制)相結合,土地所有權與政治統治權相結合,大貴族在其世襲領地內具有獨立的政治經濟權力,而王權衰落.封臣制(附庸制)與封土製(采邑制)相結合導致了庄園主(地主)與農奴關系的出現,從而形成了封建制度的經濟基礎. 但注意,並不是西歐所有的農民都變成了農奴,也並非西歐所有地方都形成了封建制度;這里只是說,封建制度和農奴制從此在西歐占據了主導地位,並以法國最為典型。樓主請注意:封臣制(附庸制)與封土製(采邑制)對封建經濟基礎的確立很重要,如果你想了解更多,請去查這兩個制度的具體內容!
㈦ 為什麼東羅馬帝國持續時間這么長(大於漢帝國
我們教科書上不提倡東羅馬帝國的政策,說人家不思進取,沉迷於過去,導致國家衰落,最終滅亡。但這只是典型的吃不到葡萄就說葡萄酸,嫉妒別人就說別人的政策不好!實際上正是因為有它這種沉迷過去,自我陶醉的精神寄託,東羅馬帝國才能維持那麼久!我們之所以願意活著,就是因為有精神寄託!東羅馬帝國雖然吃老本,但是人家政府很良心,不會殘酷剝削子民!以至於最後滅亡還是因為外敵入侵而不是內部起義!當然正是因為吃老本所以政府才會良心,因為吃老本就舒服嘛,所以政府就會放鬆對人民的壓迫!就比如清王朝,清王朝雖然吃老本,不思進取,但人家也良心了很長時間,從後金建立到乾隆逝世,這么長時間政府都是比較良心的,百姓幸福,國泰民安,以至於後來外敵入侵,清王朝不得已加快剝削進度,目的是盡量減少自己的勞動成果被外國搶走的情況!鴉片戰爭後清王朝和外國一起壓榨人民,但是依然繼續維持了那麼久,原因就是因為曾經的良心奠定了清王朝在中國統治的基礎!其實每個政府都是差不多的,換湯不,換葯,由良心轉變為剝削都是世之常理,而東羅馬帝國維持了那麼久,就是因為政府良心了很久,可以說活在那個時候的東羅馬帝國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
㈧ 東羅馬帝國為什麼能存在一千年呢
羅馬帝國時期內戰次數好像比同時期東方王朝高,東方王朝一次內戰中央政府就垮了,羅馬在內戰頻繁情況下,怎麼維持帝國攤子幾百年?
其實羅馬帝國這個概念是維持1000多年,但如果說羅馬帝國維持了1000多年,那中國是維持了幾千年的帝國……
羅馬帝國是等價於中華帝國的概念,而中國的秦漢唐宋元明清,對應的是羅馬歷史上的一個個王朝,拜占庭從395年到1453年,1000年多點時間換了15個王朝,加上十幾次沒有形成王朝的短暫帝系轉移,放到中國那就是多少次個帝國了?
圖:羅馬帝國疆域變化歷史,西元230年達到極盛,然後每況愈下。
問:堂主老師,奧斯曼被稱為西亞病夫,國力貧弱,土軍質量還不如俄軍,但為什麼在加里波利戰役中能抵禦十幾萬協約國聯軍的攻勢呢,協約國失敗的關鍵原因是什麼呢?如果打通了黑海航線,沙俄是不是不會爆發革命了?
兩棲戰本身就是最復雜的作戰模式,因為要從航母轉向復雜環境下的上岸,所以需要考慮的難點多,任何一點出問題就很可能完蛋。
而且登陸戰本身在拿破崙戰爭後發展就很慢,還是拿破崙時期那種槳板擺渡上岸的模式。拿破崙時代炮兵雖然已經很重要了,但是沒有炮兵不是不能打仗,本身炮兵數量也很少,幾千人上岸用舢板運幾門炮就行,主要打仗還靠步兵的長槍。